日本 一战二战时期 新闻传播史
那几年,日本媒体这样报道战争
那几年,日本媒体这样报道战争1945年8月16日,日本最大的一家报纸《每日新闻》(《东京日日新闻》)发出了双面版面空白的报纸,次日至第五日,仍有部分版面为空白。
该报社长、关西总部编辑局局长等高层辞职。
随后,另一家日本大报《朝日新闻》的高层也宣布总辞职。
《朝日新闻》1945年8月23日发布《关于自我谢罪的声明》,表示对1931年“九一八”事件之后至日本宣布战败投降的10多年时间里,该报误导了日本国民和舆论,表示日本战败也有新闻媒体的责任。
而《每日新闻》的高层则表示,战败前一天报纸还在大喊“鬼畜英美、焦土决战”,第二天就彻底转向,实在让人太难堪。
尽管两家日本大报在当时都作出了“谢罪”的姿态,但日本学界和新闻界很多人认为是远远不够的。
日本军部对报纸要论的压制,逼迫报人合作,这确是事实,但报纸宣扬军国主义、煽动战争也绝非都源自被动行动。
《每日新闻》、《朝日新闻》等日本大报是1 930-1940年代日本国内狂热军国主义民粹思潮的受益者,销量及广告收益大幅上升。
日本静冈县立大学名誉教授前坂俊之曾长期供职于《每日新闻》东京总部,长期研究日本战时的传媒统制、新闻史等问题。
前坂俊之以大量史料为依据,写成《太平洋战争与日本新闻》一书,对日本各家大报在二战前和战时向日本军部、右翼势力妥协的做法给予批评,并指出,报界对日本军部给予抵制、抵抗,并非不可能。
日本1931年侵华,其实源自少部分少壮派巨人的冒险,日本政府及军界对此不报支持态度,如果当时的主流媒体能够态度鲜明的抨击这种做法,可以左右舆论,政府和军人也将迅速驾驭冒险军人,但事实上,大部分日本媒体在战事一开,就马上站在了支持侵略的立场,从而让军部极端势力不断做大,压缩稳健派的生存空间。
在1931-1937年间,报界在日本军部和民间右翼势力的挑衅面前,不断让步,从被动接受舆论管制到发挥主观积极性,积极炮制为侵略暴行辩护的言论,阉割事实报道。
日本媒体如何报道“九一八”“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媒体迅速行动,在中国东北投入了大批报道资源,“这种大力报道无条件地追认由军部策划制造的既定事实,煽动了军国主义、爱国主义、拍外性的民族主义”。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传播
◎ 法国:
也于宣战不久,便利用飞机空投 传单。初期,法国在战略上处于 被动状态,德军势如破竹、长驱 直入,法国几乎没有报道胜利的 机会,故而尽搞些“瞎扯宣传”, 直到玛恩会战阻止了德军的进攻 后,法国的宣传才有了点生气。
但法国的对外宣传材料主要是来 自外国人的作品,法国人的宣传 炸弹,并非本国所生产,这是法 国战时宣传的一个重要特色。
二、 进行破坏德国形象的宣传。 英国宣传家们还利用各种媒介、各种场 合,尽一切可能去败坏德国的形象。在必 要和可能的情况下,就捏造事实,哪怕是 “一丝一毫新闻根据都没有、百分之百靠 虚构”,也煞有介事地宣传。如“尸体榨 油厂”的宣传。
▲ 其它国家的宣传战
◎ 德国:
其对敌宣传组织比英国、法国等国还要完善、系 统。但是由于德国军队传统意识特强,特别轻视 宣传工作,所以未能进行有效的对敌宣传。 战时德国人在主动的进攻的宣传战上花的心思太 少,其精力主要用于防御敌人的宣传,方法主要 有两个:一是向自己的士兵收购英国和法国在他 们头顶上投下来的传单;二是严密地封锁边界线, 防止一些反战的、攻击德国的宣传品进入德国本 土。
指示。在这里,我首先要奉劝已公开 声称为国家的报刊,先生们,你们将 会看到这样一种理想的状况:新闻界 被组织得那么好,以至于它在政府的 手里可以说是可随意演奏的一架钢琴, 是能为政府效劳的影响群众的极为重
要、极为有意义的工具。”
——1933年3月18日,戈培尔发表 的关于新闻界任务的讲话
其三,制订“编辑人法”,限制从业人员 资格。 规定编辑部成员必须经过戈培尔接见才 能任用,一般记者必须是雅利安人种的德国 公民,凡信奉马克思主义或有其他“政治上 有害行为者”不得从事新闻工作。将犹太人 远远排除在新闻活动之外,同时将所有的新 闻记者都变成了统治当局意志的执行者。
日本一战二战时期新闻传播史
4
白虹贯日
《大阪朝日新闻》在报道这次记者会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 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起诉该报。
“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它表明,俄国十月革命胜 利后,为了防止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滋生与发展,日本政府提高了警觉,加强了舆论。
一战与报业——战后报业
➢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当日本最终确立了军国主义体制时, 报业很快就被纳入专制统治下的“战时体制”,其仅有的一点自由 主义色彩也被剥夺殆尽。
日本新闻传播事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报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日本报业
一战与报业
战前报业 战时报业 战后报业
二战与报业
战前报业 战后报业
一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早在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时期,日本报业
就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最终确立了现代报业的基础。
特征: ✓与政府联系密切。(“国权皇张”“举国一致”“奔赴国难”) ✓无论在新闻报道方面,还是在技术手段方面都取得了
1939年: 1942年: 848家 54家
总结
通过以上措施,日本将新闻业全面统制起来。
实现了所谓“国家统一指导”的体制。为争取言论自由 和生存、发展的权力,日本的报纸也曾表示过一定程度 的反抗,但是在军国主义的淫威之下,很快就被镇压下 去。
总之,这一时期的日本报纸在制造战争舆论、使日本民 众滋生盲目的战争意识方面,起了重大作用,成为日本 军国主义战车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总之,这一时期杂志取代了报纸原有的地位,在思想领域发挥着 主导作本报业便受到了 越来越严格的控制,逐步被军国主义 势力所左右,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 二战时期,政府更是将报业纳入“战时体制”,使它成为 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宣传工具。
日本新闻业在一战中迅速沦为军国主义宣传工具的原因
简析日本新闻业迅速沦为军国主义宣传工具的原因20世纪20年代,日本法西斯势力开始产生并发展,日本国内政治陷于动荡。
尽管如此日本媒体却在大正民主运动思潮的影响下,对当时军部鼓吹的对外侵略主张以及政府的专制主义统治进行了批判。
“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尽管在政府和军部内围绕满蒙问题的争论已经开始,但是当时全国性大报并未随声附和,而是对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提出了批评,表示了对军部的反抗。
因此,满蒙问题强硬论并未形成气候,这与媒体的舆论导向是分不开的。
然而,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日本媒体却发生了整体的“转向”。
“九一八”事变成为了日本媒体转向法西斯化的质变开端。
事变爆发后,日本各报迅速展开报道。
9 月19日,《东京朝日新闻》作了如下报道:“暴戾之支那兵炸毁北大营西北之满铁线,并攻击我守备队,我守备队被迫应战,以大炮轰击北大营之支那兵,并占领北大营。
”与此同时,日本各报还为日本的侵略行为辩护。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媒体开始纳入军国主义体系,到“五一五”事件时,有90% 的报纸已停止抵抗,而到“二二六”事件时则100% 放弃抵抗,日本新闻事业彻底沦为了军国主义的宣传工具。
日本是世界新闻事业发达的国家之一。
在日本新闻发展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日本新闻业(尤其是日本报业)经历了一个特殊的阶段,那就是在二战前期及二战中受日本政府的军国主义势力控制的军国主义统治时期,在这个时期内,新闻媒体与日本政府的合作关系日益密切,传媒不再代表公众监督政府,转而为政府推行法西斯军国主义呐喊助威。
多重的因素相互交织,导致了日本新闻事业在经历短暂辉煌之后迅速沦为军国主义的宣传工具。
一日本新闻业与日本政府的关系日本报业自诞生之初便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的发展始终处于官方控制之下。
日本真正意义上的报纸诞生于明治维新时期,报纸强大的宣传、引导功能逐渐为为政者所重视,当时的政府在资金、政策方面都给予了许多倾斜与支持。
日本政府对报纸总是实行积极利用和消极控制的两手政策,报纸则努力在政府的控制和利用的夹缝中求得生存。
日本 一战二战时期 新闻传播史
地方版:
随着地方版的增设,大报地方通讯网更趋完备,通讯员遍布全国。 (明治末期,《国民》首出地方版,大正时期扩展到其他各报。)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技术手段的变化:
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的改进、提高,专用电话线的开通, 为报纸的大量发行,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技术条件。 1923年6月,《大阪朝日新 1920年,《大阪每日新闻》 闻》、《大阪每日新闻》、《时 首先从美国进口高速轮转印刷机。 一战前,日本各报普遍使用 事新报》以及“电通”经与邮政 而后,各报也竞相从国外购入先 的是马里诺尼轮转印刷机。但速 进的印刷设备。从20年代起,日 部交涉,获准在大阪和东京质检 度已经日渐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 架设专用电话线。与此同时,许 本已经能大批量的生产新闻用纸, 社会需求。 并铸造各种型号的铅字。 多报社还安排专人培训信鸽,利 用信鸽快速传递信息也获得成功。
为了加强对新闻言论的统一管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于1936年 成立了“内阁情报委员会”,1937年更名“内阁情报部”,1940年 改名“内阁情报局”。该局由政府各部门有关官员组成、直属内阁 首相,是负责统制宣传的中枢权利机关。
职责:
(1)处理有关推行国策方面的事项,统一收集情报、监督报道及组 织宣传 (2)根据“国家动员法”对报纸及其他出版物进行管制 (3)指导或取缔广播事项。
《时事新报》财力有限,不能用电报同其他报社竞争。 其他大多数报社更无力派遣驻外记者,只能依靠路透社的电报。 《朝日新闻》同路透社、英国《伦敦泰晤士报》还有特别合同; 《大阪每日新闻》同合众社也有特别合同
一战与报业——战后报业
1
一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与联军统帅共同
签订停战协定为标志而告结束。 人民要求“不干涉俄国”“立即撤军”,再加上“米骚动”,国民反战 运动如火如荼展开。在此期间,日本报界普遍表示“日本出兵西伯利亚 没有明确理由”。为此,先后有56家报纸被内阁勒令停刊。同时,内阁 还禁止报纸报纸报道有关”米骚动”的任何消息。
日本 一战二战时期 新闻传播史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经营方式的变化:
广告: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报纸开始大量刊登广告。 广告的内容和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所占篇幅更多了, 形式也愈益多样化。广告费也不断增加。
销售店:
直属销售店,专属销售店,签订合同的特约综合销售店。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竞争激烈
改良设备
降低售价
大阪的《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的 日发行量突破了百万份大关,一举确立 了日本全国性报纸的“双雄”地位。
二战与报业——战时报业
战时日本政府对报纸的控制主要表现在: △制定新闻法制法规
战争期间,在以往新闻法规的基础上,军国主义政府又制定 了一系列旨在限制新闻出版活动的法规。
如:《不稳文书临时管理法》《军用资源秘密保护法》《国防保安 法》《言论、出版、结社等临时管理法》《战时刑事特别法》《新 闻纸等刊载限制令》《新闻事业令》等。 由政府一手操控的御用新闻团体“新闻联盟”制定了日本的“记者 规章” 要求记者须“明确国家使命”,方有登记资格。
日本新闻传播事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报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日本报业
战前报业
一战与报业
战时报业 战后报业 战前报业
二战与报业
战后报业
Hale Waihona Puke 一战与报业——战前报业早在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时期,日本报业 就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最终确立了现代报业的基础。 特征: 与政府联系密切。(“国权皇张”“举国一致”“奔赴国难”) 无论在新闻报道方面,还是在技术手段方面都取得了 长足的进步,各报发行量均有所增长。
二战与报业——战时报业
战时日本政府对报纸的控制主要表现在: △实行“一县一报”的合并措施
从1938年到1940年,政府开始对报刊进行全面整顿——合并现 有报刊,不允许创办新的报刊。
第九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
2、斗争中心
反对新闻检查、反对封锁新闻来源、 反对新闻检查、反对封锁新闻来源、反对 破坏发行工作、 破坏发行工作、争取言论出版自由
3、斗争方式:
1、给国民党“算帐”:写社论、短评、消 息和杂感,评论国民党的言论环境; 2、善于利用矛盾; 3、在重大问题上坚 持原则,斗争到底; 4、利用其他报刊材 料重新编写新闻,从其他报社得到新闻线索 和材料;5、开拓销路,除派自己的工作人 员上街发行外,专门组织了自己的发行队伍
(三)上海“孤岛”时期报界的奋斗 上海“孤岛”
“洋旗报” 最有影响:《译报》、《每日译报》、《导 报》和《文汇报》 (“三朵花”)
3、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青记)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青记)
原名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1937.11.8, 范长江、夏衍等人发起 ,1938.3,在武汉 正式成立,简称“青记”。主要发起人和负 责人是范长江,是党领导下的新闻界统一战 线组织。 从2000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明确规定11 月8 日为记者节。
改版前后的版面变化
第一版 第二版 第三版 第四版
改版前
陕甘宁边 国际新闻 国际新闻 国内新闻 区新闻与 副刊 各革命根 陕甘宁边 据地的要 区版 闻版 国际版 副刊和和 各种专论
改版后
4、收获或成就: 、收获或成就
(1)增强了党性、组织性:宣传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宣传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 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加强党的领导,实行 全党办报;
(一)延安的新闻事业
1、以党中央机关报为中心的报刊系统 解放日报》 2、《解放日报》的创办 3、新华通讯社的发展 4、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建
1、以党中央机关报为中心的报刊系统 、
主要有: 解放》周刊、 新中华报》 主要有:《解放》周刊、《新中华报》、 八路军军政杂志》 中国青年》 《八路军军政杂志》、《 中国青年》、 中国妇女》 共产党人》 《中国妇女》、《共产党人》、《边区群众 报》。 新中华报》改组为党中央机关报: 《新中华报》改组为党中央机关报:系统报 道八路军、 道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事迹和陕甘宁辖 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成就, 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成就, 1941.5.15终刊。 终刊。 终刊
日本新闻传播业历史发展及其特点
日本新闻传播业历史发展及其特点日本新闻传播业历史发展及其特点谈及日本,我的印象是:国土面积小的岛国、国民严谨的工作态度、礼貌、野心强、善于学习、科技领先、政局动荡,这是日本历史发展的结果,更是其传播业发达的原因。
通过仔细阅读教材,我归纳出日本的新闻传播史有以下特点:1、外国人对在日本报业发展中产生较大影响不同于一些欧美国家,日本的新闻业是由外国人开始的。
先是幕府下令翻译外文新闻书和报纸,之后,又出现了由外国人经办的日文报纸。
这些报纸以传播外国文明为主旨,虽然有文化侵略的嫌疑,但同时也为当时闭塞的日本带来了新鲜且丰富的信息,在幕府末年占了主导地位。
也由于其数量多、存在的时间长,对后来的日本人经办自己的报刊产生了巨大影响。
另外,二战后,美军进驻日本,废除了日本军国主义政府颁布的各项法令,同时扶助资本主义发展,推行“民主改革”,使日本加速转型成资本主义社会,从而解放了新闻业,更加民主、自由的环境对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美军对日本的新闻业同样进行了改革:废止了有关限制新闻自由的法令且有关部门不得再颁布对新闻自由的限制令,颁布“人权法案”,取消内阁情报局,取消“一县一报“制度,等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新闻自由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保护了新闻业的基本权利——“说真话”的权利。
从数据来看:短短一年的时间,日本已有报纸180家,可以证明,美军将“新闻自由”规定入法律,使其受到法律的保护,并将报纸和政府分离开,使报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闻自由,促进了各家报纸的公平竞争,使报纸的数量、质量都有了提升。
尽管如此,这种由外国人强行建立的新闻自由也不是绝对的,虽然报业不再受到日本政府的控制,但必须“服从维护占领军安全的需要”,受美军严格监控之下,回避报道美军的负面消息,享受到的自由十分有限。
2、政局多变让官报成为舆论武器日本的近代报纸正是在明治政府和幕府的斗争中出现的,所以报纸作为舆论工具,随着两派之间斗争的加剧而不断发展。
日本新闻事业史
报社东京总部
《日本经济新闻》
• 《日本经济新闻》的前身是1876年创办于 东京的《中外物价新报》,之后几易其名, 1946年定为现名,世界最大的经济报纸。 其办报方针是:中正公允,以期实现日本 国民生活的基础——经济的和平民主发展。 该报办有《日经商业》、《科学》等报刊, 它的经济信息很有权威性。
日本《每日新闻》
• 《每日新闻》的前身是1876年创办的《大阪日 报》,其办报方针是:独立于一切权力之外,通 过不偏左也不偏右的社论和报道,自由地为建立 民主社会作出贡献,通过为国际所关注的社论和 报道,为建立和平的社会作出贡献。报纸的口号 为“争论之下,真理显现”。该报有5726名职 员,21个海外支局,1995年日刊与晚刊共发行 240万份。办有《经济学人》、《星期日每日》 等刊物以及其他文化事业。
第四节
二战后的报业
日本五大报纸
• 日本的报纸基本上是商业报纸,一般采取 股份公司的经营机制。在报社的各项收入 中,广告约占40%。日报有综合性、专业 性以及娱乐消闲性报纸之分;在综合类报 纸中,又有全国性和地方性报纸之分。 • 全国性报纸有五家——《读卖新闻》、 《朝日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 济新闻》、《产业经济新闻》,它们在日 本舆论界居于主导地位。
• 第三,编辑制度的变化 采取综合编辑制,对新闻报道进行统一的调度 和安排。社会版的编辑方针也发生了变化,报 道对象扩大;另外报纸还增加了地方版。 第四,技术手段的变化 各报竞相购入先进的印刷设备,采用先进的印 刷技术。这些都为报纸的大量发行、信息的快 速传播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技术条件。
• 二战时期,日本政府对报纸的控制措施: • 第一,成立内阁情报局 该机构由政府各部门有关官员组成,直属内阁首 相,是负责统制宣传的中枢权力机关。其职责是: 处理有关推行国策方面的事项,统一收集情报、 监督报道及组织宣传;根据“国家总动员法”对 报纸及其他出版物进行管制;指导或取缔广播事 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情报局成为政府军事独 裁的言论工具。 第二,制定新闻统制法规
外国新闻传播史——“二战”期间的舆论战
⑥避免英国口音,以外国人为对象进行报道, 使用谁都能听懂的英语 ⑦用各种“短新闻”编辑成“广播新闻专辑” ⑧注重新闻来源和新闻背景 ⑨讲求英国风度,体面、客观、有分寸 如:‚海军部遗憾地宣布,今天下午在马来 半岛海面上,‘威尔士亲王号’和‘却敌号’ 被日本轰炸机击沉
1、及时报道战争进程: 翔实报道了战争的战况 广泛使用通栏大标题,在报眼处刊登口号, 大量使用新闻图片 配合军事报道大量刊发诗歌、评论、战地特 写和前线来信
2、揭露法西斯的侵略本性和罪行: 批判法西斯的种族主义理论 指出德国入侵苏联是蓄谋已久的 报道德国的战争罪行
3、大力宣传英雄业迹,为苏联人民树立楷模 在报道卫国战争的主要战事的同时,报纸还 以大量笔墨介绍为国捐躯的苏联英雄事迹, 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爱德华.默罗(1908——1965)
1935年进CBS 1937年任驻欧洲新闻办首 席记者主任,主持《现在请 听》、《这里是伦敦》广播 节目,被誉为“现场报道的 鼻祖”。 50年代主持电视专栏《现 在请看》、《面对面》。 1960年任新闻属署长。
富兰克林· 罗斯福 (1882-1945)
(二)充实军事记者队伍,加强军事报道: 党报记者转到军报或走上前线从事军事报道 作家以军事记者身份奔赴前线
(三)全力进行抗击侵略、保卫祖国的宣传 鼓动 《真理报》 一面旗帜,“最先进的前线报刊” 每日不断号召人民投入战斗,打击敌人,介 绍和推广人民斗争的各种形式
外国新闻传播史——“二战”期间的新闻传播事业:法西斯轴心国的新闻管制
1、强化管理机构,成立内阁情报局
1936年日本成立了“内阁情报委员会”,以后又改 组为“内阁情报部”(1937)、“内阁情报局” (1940)。职权步步强化,严密控制各类大众传播 工具。1941年又将报界全部组织到“新闻联盟” (1942年改称“日本新闻会”)中,通过这一御用 团体督促报界根据当局的意图行事,全力进行战争 的宣传和鼓动。 该机构由政府各部门有关官员组成,直属内阁首相, 是负责统制宣传的中枢权利机关
各报为了争取读者,扩大销售,充分利用当 时科学技术所能提供的一切快速传递手段 1923年6月,《大阪朝日新闻》、《大阪每 日新闻》、《时事新报》经与邮政部交涉, 获准在大阪和东京之间架设专用电话线,使 得中央消息只用数分钟就可以传到地方
战时报业
从30年代起,日本报业便受到越来越严格的 控制,逐步被军国主义势力左右,失去了原 有的独立性 1938年3月,日本颁布了“国家总动员法”, 全面实行战时体制。解散一切政党,把全国 的政治和经济完全推上战争轨道。在此过程 中,日本报业越来越被置于军国主义的控制 之下,成为其对外侵略扩张的宣传工具
1933年7月,纳粹政府在反犹太人运动中, 强行低价收购犹太人控制的莫斯报团和乌尔 斯泰因报团,交给纳粹党的埃耶出版公司经 营 埃耶出版社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了许多出版社, 成为一家庞大的纳粹报业康采恩 原三大报团之一的胡根贝格报团因属雅利安 人所有兵支持希特勒政府而被保留下来,经 过改造后,成为纳粹党的御用工具
经营方式的变化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报纸开始大量 刊登广告。与先前零散的、少量的广告相比, 此时报纸广告的内容和范围都有了明显的扩 大,所占的篇幅更多了,表现形式也日益多 元化 与此相应,广告费也在不断增加,各报为争 夺广告生意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日本新闻传播史 日本
日本新闻传播史日本的现代新闻传播,是在西方新闻文化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中国成为日本出现报纸的最早中介。
明治时代初期,日本的传媒为自由民权运动的传播做出了贡献,明治时代末期,日本的传媒追随国权论,积极主动地煽动战争,被全面法西斯化。
日本战败后,同盟国占领军对日本的新闻传播业进行了自由主义改造。
20世纪60年代以后,日本的新闻传播业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之列。
日本古代传播活动(1)原因:由于民众的生活一代又一代地依附于庄园主,藩阀,大名,文书由武士管理,日本古代民众很少有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幕府时期,将军为防止大名之间的横向沟通,还特别设置障碍,因而日本古代基本不存在中国古代那样的官方新闻传播系统。
(2)日本社会在最后一朝幕府德川幕府时期出现了简单的新闻传播形式,即所谓的“读卖瓦版”,内容为各种突发事件,还配有图片。
现代新闻传播的起点(1)1818年,“洋书调所”的手抄翻译的荷兰洋报在幕府高级官员中流传。
(2)日本最早出现的报纸:1858年从中国翻刻传入日本的《官版中外新报》。
日本出版的最早的日文报纸:1862年1月由竖川三之桥,万屋兵四郎印刷发行的《官版巴维达亚新闻》。
日本最早的杂志:柳河春三于1867年初创办的《西洋杂志》。
明治维新后急速发展的新闻传播业在民治维新运动中,官方提出了文明开开化,殖产兴业,国富民强的三大政策。
在很短的时间内,日本的现代新闻业就在形式上走过了西方国家“官报——党报”的发展阶段,转向商报时期。
这一发展过程始终处于官方有效控制之下,日本固有的文化传统和国家主义意识,最终使日本形成不久的现代新闻业,走上了服务于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的道路。
(1)“官办民助”报刊时期尊王派,代表报刊《太政官日志》,佐幕派,代表报刊《中外新闻》。
●日本第一家日报:1871年,由横滨富商原善三郎等多人出资,《横滨每日新闻》出版。
●政府的新闻政策:①1869年公布了第一个关于报业的法规《报纸印行条例》,实施出版许可制。
第四章 “二战”期间的新闻传播事业
一、德国
阿道夫· 希特勒(Adolf Hitler) (1889.4.20—1945.4.30 ) 奥地利裔德国人,海关文职人 员家庭 1921年成为纳粹党党魁 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发动 “啤酒店暴动”而入狱 1933年被任命为德国总理
1934年成为德国元首。
被群众崇拜的希特勒
(一)纳粹独裁与新闻管制
1 建立法西斯的国家垄断报业
1933.2.28,颁布“保护人民和国家法令”,宣布停止 执行魏玛宪法规定的出版自由条款 封闭共产党报纸和社会民主党人的报纸 强行低价收购犹太人控制的莫斯报团和乌尔斯泰因报 团,交给纳粹党的埃耶出版公司经营(首屈一指)
改造胡根贝格报团(雅利安人),纳粹党的御用工具
纳粹机关报《人民观察家报》成为全国头号大报
1、西方文明的摇篮 2、现代新闻事业的发祥地 1566年,系统的、定期的手抄新闻—— 世界上最早的新闻传播样式
(二)早期近代报纸
现存最早的印刷报纸1636年出版,无报名
1645年开始特许制
1646年路萨斯· 阿萨林诺在热那亚出版《诚实 报》,成为“意大利第一报人” 1714年在罗马创刊的《罗马新闻》是首份近代 报纸
1796年,拿破仑在米兰创办了《意大利军事邮 报》客观上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
(三)政党报纸的兴起
19世纪,奥地利当局在意大利主办官方报纸《米兰报》, 与之抗衡的革命党人报纸也随之出现 《意大利周报》,1820年,烧炭党机关报 《意大利青年报》,1831,马志尼,青年意大利机关报 《黎明报· 政治和文学性报纸》,1847,拉法林 《现代人报》,1846,民主派报刊 《协和报》,1848,复兴运动,1847,自由派报刊 《人民公报》,1860,意大利立宪党的机关报
第十一章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传播
• 美国的参战虽然很迟,但在宣传上颇为主动、 积极。宣战才一星期,威尔逊总统就成立了 公共新闻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就是 发布关于战争的实况。 • 威尔逊提名记者乔治· 克里尔为总负责人。克 里尔解释说:“这是一个单纯的宣传机构, 一个做推销生意的大企业,也是世界上最大 的广告业。”战争期间,克里尔动员国内15 万人来参加委员会的工作。人们普遍认为, 该委员会曾“动员了全世界的舆论。”
• (一)纳粹对德国新闻媒介的控制 • 德国纳粹是从宣传起家的。在纳粹领袖中 间,有不少人是办报的或新闻工作者出身。 希特勒在1919年曾于慕尼黑军区新闻局任 职,并于1920年买下《人民观察家报》; 戈培尔主办过《进攻》晚报;列戈尔· 施特 拉塞也是《柏林工人日报》的创刊者。他 们深知宣传工作对纳粹运动的重大意义, 因而决心以“不屈不挠的决心来控制”新 闻工具。 • 希特勒执政后,在短短几年期间,纳粹党 便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新闻传播的具体措施。
• 其三,制订“编辑人法”,限制从业人员资格。 • 1933年10月,纳粹政府颁布了“编辑人法”。该法 规定,各报总编辑必须详列清册,由宣传部长接见 后始可任用。总编辑须对报纸内容全部负责,并须 保证报纸上不得有危害德国国防、教育、经济及荣 誉的一切报道。 • 该法还规定记者必须具备如下条件:须为德国公民; 具有公民及官吏资格;曾受专业教育;祖籍为亚利 安人而未与其他种族通婚者。记者资格审查权属地 方新闻协会会长,决定权属国家宣传部。 • 在“编辑人法”施行细则中,还规定凡从事马克思 主义新闻工作,或其他政治上有害行为而有证据者, 一律不得从事新闻事业。 • 此外,根据编辑人法,报纸发行人只能负责报业管 理及印刷技术方面的事务,不得干涉新闻言论。发 行人与编辑人的关系,是基于契约。编辑人只对宣 传部负责。这样,过去发行人对报纸的影响力,完 全为宣传部所取代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经营方式的变化:
广告:
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报纸开始大量刊登广告。 广告的内容和范围有了明显的扩大。所占篇幅更多了, 形式也愈益多样化。广告费也不断增加。
销售店:
直属销售店,专属销售店,签订合同的特约综合销售店。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竞争激烈
改良设备
降低售价
大阪的《朝日新闻》和《每日新闻》的 日发行量突破了百万份大关,一举确立 了日本全国性报纸的“双雄”地位。
号称全国第一的“大众报纸”
发 行 《 量 万 : 朝 报 万 》 份 12
1904年 全国首位: 1907
《大阪每日新闻》 《报知新闻》
发行量:30 20万份来自《大阪朝日新闻》一战与报业——战时报业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大阪系的《朝日新闻》和《大阪每日新闻》 因拥有雄厚的资金和贯彻商业主义的办报方针, 逐步走上了日本报业霸主的道路。 驻派记者、特别合同:
4
白虹贯日
一战与报业——战后报业
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当日本最终确立了军国主义体制时, 报业很快就被纳入专制统治下的“战时体制”,其仅有的一点自由 主义色彩也被剥夺殆尽。 言论自由的理想破灭后,报纸加速了向企业化发展的进程。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从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日本报业发生了以下重大变化: ☆组织结构的变化:
为了加强对新闻言论的统一管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于1936年 成立了“内阁情报委员会”,1937年更名“内阁情报部”,1940年 改名“内阁情报局”。该局由政府各部门有关官员组成、直属内阁 首相,是负责统制宣传的中枢权利机关。
2
压制言论
3
言论自由
1918年8月25日,全国84家报社的新闻记者代表在大阪召开了“关西记者大会” 会议形成决议:要求寺内正毅内阁立即辞职;要求言论自由;拥护立宪等。 《大阪朝日新闻》在报道这次记者会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 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起诉该报。 “白虹贯日”事件,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它表明,俄国十月革命胜 利后,为了防止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滋生与发展,日本政府提高了警觉,加强了舆论。
《时事新报》财力有限,不能用电报同其他报社竞争。 其他大多数报社更无力派遣驻外记者,只能依靠路透社的电报。 《朝日新闻》同路透社、英国《伦敦泰晤士报》还有特别合同; 《大阪每日新闻》同合众社也有特别合同
一战与报业——战后报业
1
一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与联军统帅共同
签订停战协定为标志而告结束。 人民要求“不干涉俄国”“立即撤军”,再加上“米骚动”,国民反战 运动如火如荼展开。在此期间,日本报界普遍表示“日本出兵西伯利亚 没有明确理由”。为此,先后有56家报纸被内阁勒令停刊。同时,内阁 还禁止报纸报纸报道有关”米骚动”的任何消息。
地方版:
随着地方版的增设,大报地方通讯网更趋完备,通讯员遍布全国。 (明治末期,《国民》首出地方版,大正时期扩展到其他各报。)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技术手段的变化:
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的改进、提高,专用电话线的开通, 为报纸的大量发行,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技术条件。 1923年 1920 年,《大阪每日新闻》 6月,《大阪朝日新 首先从美国进口高速轮转印刷机。 闻》、《大阪每日新闻》、《时 一战前,日本各报普遍使用 而后,各报也竞相从国外购入先 事新报》以及“电通”经与邮政 的是马里诺尼轮转印刷机。但速 进的印刷设备。从 20年代起,日 部交涉,获准在大阪和东京质检 度已经日渐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 本已经能大批量的生产新闻用纸, 架设专用电话线。与此同时,许 社会需求。 并铸造各种型号的铅字。 多报社还安排专人培训信鸽,利 用信鸽快速传递信息也获得成功。
发行量大增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编辑制度的变化:
综合编辑制:
各报在原有机构的基础上,设立了总编辑部,实行综合 编辑制度,对新闻的报道进行统一的调度和安排。 (最早:《东京朝日新闻》)
社会版变化:
战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工人、妇女、官员等都成了该版的报道对象。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也被屡屡涉及,使社会版的地位不断提高。
日本新闻传播事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报业
两次世界大战与日本报业
战前报业
一战与报业
战时报业 战后报业 战前报业
二战与报业
战后报业
一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早在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时期,日本报业 就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最终确立了现代报业的基础。 特征: 与政府联系密切。(“国权皇张”“举国一致”“奔赴国难”) 无论在新闻报道方面,还是在技术手段方面都取得了 长足的进步,各报发行量均有所增长。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以知识界为读者对象的综合性杂志也有所增加。
1895年1月创办的《太阳》杂志,在日本思想界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1899年问世的《中央公论》后来居上,很快取代《太阳》的位置 一战时期该刊提倡民本主义,宣传民主思想,对知识界影响巨大。 作为指导性言论机关,《中央公论》声誉日增。
在此之后,一批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倾向的杂志纷纷问世。 如:《改造》《解放》《社会问题研究》 ◎总之,这一时期杂志取代了报纸原有的地位,在思想领域发挥着 主导作用。
二战与报业——战前报业
20世纪的杂志业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首先,以普通读者为对象的大众化杂志纷纷出现
明治时期:《雄辩》《讲谈俱乐部》 1914年:《少年俱乐部》 1916年:《滑稽俱乐部》 1920年:《现代》 《妇女俱乐部》 1923年:《少女俱乐部》 1925年:《国王》 1926年:《幼年俱乐部》 ……
一战以后,报社与其他工商企业一样,实现了股份制经营。 这样经营方式的确立,使报社原有的组织机构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内部分工更加细密了。机构的严密、人员的扩充和职 责范围的明晰,使报纸的企业化经营有了充分的组织保证。
编辑 经营 编辑: 通讯、政治、 社会、学艺、 对外 …… 经营: 广告、销售、 会计、印刷、 出版 ……
二战与报业——战时报业
从30年代起,日本报业便受到了 越来越严格的控制,逐步被军国主义 势力所左右,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 二战时期,政府更是将报业纳入“战时体制”,使它成为 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宣传工具。
二战与报业——战时报业
战时日本政府对报纸的控制主要表现在: △成立内阁情报局
内阁情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