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及其《九成宫醴泉铭》的艺术特点(原创)
浅析欧阳询与《九成宫》
《九成宫醴泉铭》之浅析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
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1.《九成宫醴泉铭》的来历(1)唐太宗时期,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
谏议大夫魏征力劝唐太宗要以隋灭亡为借鉴,建议皇帝要居安思危,勤政爱民,自躬节俭。
唐太宗也十分注意倾听魏征的进谏。
为了唐太宗的安康,众臣启奏修建一座为皇上疗养的离宫。
唐太宗出于爱惜人力、财力,拒绝了众官建议,而是下旨将隋代旧宫仁寿宫重新装修后做避暑之用,并未大兴木土。
仁寿宫位于陕西麟游县,建有九宫,遂改名为九成宫。
“九成宫”遗址,在今陕西麟游县城西2.5公里,原为隋之“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加以扩建,更名“九成宫”,并置禁苑、武库及宫寺。
《九成宫醴泉铭》碑建立于唐代离宫九成宫内,即今陕西省麟游县城西端北马坊河口处。
碑身为黑色大理石,高2.7米,宽 0.93米,厚 0.27米。
承以青绿色麻石龟趺。
螭首。
碑额篆书“九成宫醴泉铭” 6字。
碑侧左有宋元丰年间,右有宋绍圣、明正德、嘉靖年间诸家题名。
碑文为唐代名臣魏征撰,欧阳询书。
文字均为 3.5厘米见方的楷书,每行50字,共24行,总计1100余字。
记述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之事。
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
“九成”之意:“成”训“重”,“九”训“多”,“九成”形容多层,高峻。
“铭”,文体之一,多用韵语,如作山川、宫室、器物之铭前面多用散文叙述,然后是韵语铭文。
《九成宫醴泉铭》撰作和书写于唐贞观六年(632)夏历四月,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宋曾巩在《九成宫酯泉铭·跋》中称:“九成宫乃隋之仁寿宫也,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可以见魏之志也”(2)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人为代表的“初唐四家”。
浅析欧楷的艺术特色以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为例
三、考辨
通过对欧阳询行楷《千字文》俗字与敦煌俗字的异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 者在字形、笔顺和结构上有较大的差异,而在字数和笔画上则表现出较多的共性。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差异与共性可以解释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 文化背景下汉字演变的产物。欧阳询行楷《千字文》代表了唐代楷书的规范和典 范,而敦煌俗字则是敦煌地区民间用字的体现,反映了不同阶层和文化群体的用 字习惯。
谢谢观看
3、用笔特色:匀称有力,富有 节奏感
欧楷在用笔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在《九成宫醴泉铭》中,欧阳询运用藏锋、 露锋、折笔等技巧,使每个笔画都富有力度和节奏感。这种匀称有力的用笔风格 为欧楷增添了独特的韵律美。
欧楷结构之美
1、对称平衡,和谐协调
在结构上,欧楷注重对称、平衡和协调。这种特点在《九成宫醴泉铭》中表 现得淋漓尽致。每个字都有明显的中心线,左右两边对称和谐,给人一种稳重感。 通过结构的巧妙安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欧楷展现出一种极富和谐美的艺术效果。
参考内容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欧阳询行楷《千字文》俗字与敦煌俗字的异同及其考辨。 首先,简要介绍欧阳询行楷《千字文》和敦煌俗字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接着,从 异、同、考辨三个方面,详细对比分析欧阳询行楷《千字文》俗字与敦煌俗字的 异同之处;最后,总结本次演示的主要内容和观点,阐述欧阳询行楷《千字文》 俗字与敦煌俗字的异同及其意义和价值。
浅析欧楷的艺术特色——以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为例
01 引言
目录
02 欧楷艺术风格及特色
03 欧楷结构之美
04 实例分析:《九成宫 醴泉铭》的艺术特色
05 总结
06 参考内容
引言
中国书法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的。在众 多的书法家中,欧阳询以其精湛的书法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楷书的典范。 本次演示将以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为例,深入剖析欧楷的艺术特色。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特点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特点
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笔势灵活生动。
用笔精细,动作幅度小。
藏锋起笔,中锋行笔,回锋收笔,特别是横竖划的起笔,多用凌空取势,折锋起笔,收笔亦须回锋。
点画呼应,笔势连贯,相同的点画并列要求变化。
钩画特殊,竖钩形小而丰满;竖弯钩取法如隶书“波华”;而心钩波钩则翻笔如魏碑。
树画多与字心取相背之势,这与颜体之外拓刚好相反。
捺画中平捺的落笔多用折笔藏锋,斜捺的落笔多为露锋。
而且捺脚都驻笔成方,提笔出锋,弧度很小。
结字的第二个特点是紧结,即内紧外松或内密外疏。
笔画往中宫靠拢,向四周放射,也称为辐射性结体。
结字的第三个特点是纵长。
《九成宫醴泉铭》向有“楷书之极则”、“天下第一铭”、“天下第一楷书”、“天下第一正书”等美誉,被历代书家奉为“欧体”的楷模,倍受人们喜爱。
图文并茂的欧阳询《九成宫》笔法解析
图文并茂的欧阳询《九成宫》笔法解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一、《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1)起笔规律分析:首先应在写点之前加上反向的空中发笔动作,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
”接着写点,受北碑影响,《九成宫》笔画起笔写点时也有“横画直下笔,直画横下笔”的特点,所以写横(提与之同)起笔时点的方向较陡,与水平线呈大于60度左右夹角(左尖横除外),竖(撇与之同)起笔时点的方向较平,与垂直线呈大于60度夹角(上尖撇除外)。
后面带笔和转笔步骤可借鉴楷书入门教材介绍的相应方法。
▲图1—横起笔角度▲图2—竖起笔角度行笔规律分析:可借鉴楷书入门教材介绍的相应方法,如下行笔规律:中锋铺毫起笔三步完成后,紧接着中锋铺毫行笔,在行笔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笔锋指向与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同时要求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央,随着手腕的运动,笔杆可以倒向笔锋所指方向(不能往运笔方向也不能往笔画两边倒,否则会造成拖锋或偏锋),笔杆倾倒幅度越大,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越大,笔毫克服阻力前进,写出的笔画自然就有力度美(见下图)。
▲收笔规律分析:可借鉴楷书入门教材介绍的相应方法,如下:(一)藏锋收笔:弹、挑、折、转中锋行笔到末尾,收笔第一步是笔锋反弹提起(越是弹性小的笔或按笔幅度大的情况,越要反弹提起),因为象横、垂露竖或短竖以及反捺的收笔需要较轻的笔触才能圆满完成收笔。
所以反弹提起是圆满收笔的关键一步。
这里我用一个“弹”字概括反弹提起这一步。
第二步“挑”概括的是笔锋上挑(对横而言)或笔锋左挑(对竖而言),这一步的目的是同第三步“折”配合形成棱角,以强调笔画的造型效果。
注意:挑时要用一分笔轻挑,不可用很重的笔触。
第三步“折”概括的是笔锋在“挑”之后折笔(方向与起笔点的方向保持平行)向右下形成方角,与下一步圆转形成的圆弧收笔构成方圆对比。
注意:这一步依然要用一分笔轻折。
第四步“转”概括的是圆转回收,完成“折”后,手腕带动毛笔,使笔锋轻松一转,从下方轻轻收回,整个笔画到此圆满结束。
唐楷《九成宫》基本用笔特点,总结得真好!
唐楷《九成宫》基本用笔特点,总结得真好!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代表之作,后人学习楷书往往以此碑作为范本。
该书作用笔存魏碑笔意,笔画粗细匀称,运笔沉稳,又多沉稳内敛,多用点画置换,变化灵动,饶有趣味。
接下来,通过其中三个字,感受一下欧楷的魅力吧!
力匕
书法
“帝”字
阝勹
厶
上下结构,点、横粗细对比明显,点撇提按节奏明快。
点击观看视频
柳叶撇轻盈生动,横折钩左收右放。
巾字,左竖画饱满,横折短而有力。
竖画,上紧下松,整字收放对比明显。
力匕
书法
“避”字
阝勹
厶
半包围结构,避字里面闭合空间都呈内擫状。
点击观看视频
短竖似柳叶,横向线条排布有序,近乎平行,起收笔变化丰富。
走字旁,点画高起,横折折钩起笔果断,节奏变化明显。
捺画,方头入笔,由轻到重,捺角长而飘逸。
力匕
书法
“奉”字
阝勹
厶
上下结构,三个横画排列有序,长短各异,起收笔姿态各不相同。
点击观看视频
长撇分作两笔,短竖方头入笔,短竖直挺而有力,捺画姿态优美,捺脚略长。
两短横平行,竖画笔挺,收笔饱满。
想学习更多书法的教程,一定要关注视频号“每日书法小课堂”,会定期给大家分享各种书法知识哦!
【声明】:本公众号转载的所有内容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如若不宜转载,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发现“分享”和“赞”了吗,戳我看看吧。
欧阳询《九成宫》,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九成宫》
欧阳询《九成宫》,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九成宫》欧阳询《九成宫》,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九成宫》相对于欧阳询的其他作品,《九成宫醴泉铭》是变化多端的。
楷书易于程式化,而难于变化。
这是大家共知的。
因其笔画结构具有相对静态的稳定性。
特别是笔画很容易归纳总结出规律性的形状,练完一套相对固定样式的笔画和结构,你就能写出不错的楷书。
当然,至于这种楷书的艺术魅力是越看越有味道还是糖水似的瞬间甜美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九成宫醴泉铭》书写于唐贞观六年(632年,据今1377年。
)。
碑文记载了当年陕西一带大旱,唐太宗避暑于仁寿之宫(即后来的九成宫)发现泉水的事情,是一篇对帝王歌功颂德的文章,由名臣魏征撰写。
《九成宫醴泉铭》不同于欧体其他作品之处在于:一、厚重。
看似瘦劲,实则有骨有肉。
骨不外露、肉不臃虚。
二、笔画形态(不是笔法)变化多端。
虽有规律,但不墨守成规。
三、结体险绝,常常造险和破险。
表现出高超的字体构成能力。
第三点是大家谈论《九成宫》最多的,但实际上《九成宫》之所以能发出熠熠的光辉,被后世所膜拜,还是在于第二条。
笔画的形态变化多端。
也就是本文题目所说的,不同审美认识的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九成宫》。
喜欢雄强厚重风格的人,甚至从里面看到了隋朝的《苏慈孝碑》(实际上欧阳询不可能单一学苏慈孝碑,甚至可能是风格的巧合).比如现代的康庄、孟繁禧等。
喜欢王羲之圆润风格的从中也能看到浓浓的王羲之的影子。
比如现代的卢中南等。
喜欢概念化、工艺化楷书的从中看到了简化了的固定形状的笔画。
比如清代的黄自元、现代的田英章、田蕴章等。
这些不同审美追求的人,都按照自己的理想走出了一条欧体大系列中独特的路子。
更有那些前仆后继的学欧者,都在自己的理解和理想下不断磨练,试图寻找自己的“欧楷”之路。
围绕着欧体的争论和互撕更是书法爱好者之间常见的话题。
仅仅一个欧字的“钩”一个“折”就能够唇枪舌战,延绵数年,而且还将继续下去。
究其原因,皆因《九成宫》虽未楷书,但不是概念化的东西,他能让你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审美阅历的增长而有不同的认识,每每晤对,都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和审美体验。
《九成宫醴泉铭》:楷书之极则,正书第一
《九成宫醴泉铭》:楷书之极则,正书第一《九成宫醴泉铭》,或称《九成宫碑》,魏徵撰文,欧阳询书。
唐贞观六年(632年)立于九成宫内。
碑高270厘米,上宽87厘米,下宽93厘米,厚27厘米。
碑额刻有六龙缠绕及阳文篆书“九成宫醴泉铭”六字,每字约10厘米。
碑有界格,格约3.5厘米(即古之谓“寸楷”),24行,行50字,1109字。
原石现在陕西西安碑林,但残损过多,已非原貌。
欧阳询书写《九成宫醴泉铭》时已是七十五岁,书法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该碑书法体现了欧阳询书法刚劲险绝、法度森严的特点,被誉为“楷书之极则”、“正书第一”。
一、《九成宫醴泉铭》的由来及碑文的主要内容九成宫,位于今陕西省麟游县城西约五里处,原为隋之“仁寿宫”,始建于隋文帝杨坚开皇十三年(593年),建成于开皇十五年(595年)。
据史载,仁寿宫建筑极其豪华壮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工匠死者以万数。
《隋书·食货志》载:“(开皇)十三年,帝命杨素出,于岐州北造仁寿宫,素遂夷山堙谷,营构观宇,崇台累榭,宛转相属。
役使严急,丁夫多死,疲敝颠仆者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死者以万数。
”仁寿宫建成后,隋文帝杨坚每年都要前去避暑,后来他本人和皇后独孤氏也都在此宫中去世。
隋朝末年,仁寿宫渐次荒废。
唐贞观五年(631年),太宗李世民对此宫加以修缮,更名为“九成宫”。
“九成”意为九重,言其极高。
《新唐书·地理志》:“西五里有九成宫,本隋仁寿宫,义宁元年废,贞观五年复置,更名。
永徽二年曰万年宫,乾封二年复曰九成宫。
周垣千八百步,并置禁苑及府库官寺等。
”九成宫中本没有水源,贞观六年四月,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在西城的北面发现泥土有些湿润,于是以杖疏导,随即有泉水流出,遂将此水导入石渠,并命名为“醴泉”。
古人认为醴泉的出现是一种嘉瑞,于是太宗命魏徵撰文,命欧阳询书碑,立于醴泉之侧。
这就是《九成宫醴泉铭》的由来。
《九成宫醴泉铭》全文可分为五段。
《九成宫醴泉铭》之浅析
(二) 笔画转折方多圆少
《九成宫醴泉铭》楷书中,比划转折处的特点是“方多圆少,”给人以挺拔秀丽,刚健有力的感觉。
(三) 竖弯钩保持隶书笔意
《九成宫醴泉铭》中字的竖弯钩收笔部分,稍按之后笔毛便往右并逐渐向上提笔收锋,保持了隶书的笔意,这也是欧阳询楷书方面用笔较为特殊的地方。
总之,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在书写用笔,尤其在运笔方面,总的速度较慢。行笔稳健,不突然行笔变细,也不迅速划过。这对于初学者来讲,容易控制便于掌握,这是欧体楷书优于其他诸开书的地方。
“九成”之意:“成”训“重”,“九”训“多”,“九成”形容多层,高峻。“铭”,文体之一,多用韵语,如作山川、宫室、器物之铭前面多用散文叙述,然后是韵语铭文。《九成宫醴泉铭》撰作和书写于唐贞观六年(632)夏历四月,全文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宋曾巩在《九成宫酯泉铭·跋》中称:“九成宫乃隋之仁寿宫也,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可以见魏之志也”
(一)“贞观之治”,《九成宫醴泉铭》应运而生
1.《九成宫醴泉铭》的来历
(1) 唐太宗时期,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谏议大夫魏征力劝唐太宗要以隋灭亡为借鉴,建议皇帝要居安思危,勤政爱民,自躬节俭。唐太宗也十分注意倾听魏征的进谏。为了唐太宗的安康,众臣启奏修建一座为皇上疗养的离宫。唐太宗出于爱惜人力、财力,拒绝了众官建议,而是下旨将隋代旧宫仁寿宫重新装修后做避暑之用,并未大兴木土。仁寿宫位于陕西麟游县,建有九宫,遂改名为九成宫。
(5)、轻与重
轻与重是指书写时因用笔力量轻重不同,而出现的笔画粗细变化,按笔力量小为轻,笔画细,按笔力量大为重,笔画粗,有时用于起笔,有时用于行笔和收笔,只要较好地掌握了用笔的轻与重,就能把握笔画的粗细变化,写出或轻灵秀丽,或沉着、厚重的笔画。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碑》高清赏析,建议收藏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碑》高清赏析,建议收藏
《九成宫醴泉铭》为欧阳询晚年奉诏之作,此碑帖笔笔不苟,刚劲精密,是欧阳询楷书之集大成之作,被后世喻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享有“楷书之极则”的美誉,被历代书家奉为“欧体”的楷模。
《九成宫醴泉铭》横画布排严整,微微上翘,竖笔挺拔劲健,竖弯钩保留了隶书笔意。
结构上给人以平稳端正之感,然后横笔的上翘与结字又呈现出险峻欹斜,可谓稳中寓险,险中求稳,稳中又见胜。
而在竖画方面,笔体伸展,结构长方,左右对应竖画则呈现出内凹之势,字形耸立挺拔,如同森严威武的将军,然而其风神韵致,则又峻美润色,匀称、修长、纤瘦、典雅。
可谓融男性之刚健与女性之柔美于一体,这是欧体书法最让人着迷之处。
高清赏析
▼
元代赵孟頫评论欧阳询时曾说:“清和秀健,古今一人”。
总体而言,欧阳询的书法受“二王”影响,高华浑朴,转折皆圆,然而其硬朗浑厚之风,则受当时魏碑书风影响,丰腴之外不失其清爽高迈格调。
版权声明:以上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联系删除
来源:墨客书画课堂。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碑》书法欣赏
九成宫醴泉铭的书法风格
九成宫醴泉铭的书法风格【九成宫醴泉铭】九成宫醴泉铭,是一篇气势恢宏、精妙绝伦的书法作品,文笔雄浑,触动人心。
这篇铭文以雄浑豪放的笔画和奇妙的文字运用,呈现了唐代九成宫醴泉的神奇景色和千年文化底蕴。
它犹如一座大山,高峰巍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这座宫殿的壮丽与庄严。
九成宫位于唐朝京城长安市内一山之上,传闻此山每至卯时,便会有宝地涌出醴泉,故被赋予了九成之名。
九成宫醴泉铭描绘了九成宫的起源、地理环境、建筑风格以及附近景观的美丽。
整篇铭文采用古朴雄浑的篆书字体,每一个字都笔触豪放,力量十足。
铭文初始之处,以一幅宏大景象逐渐展开。
第一段写道:“丹田出溢,石银奋流;百泉吐壑,铼林制微。
”诗句表现了醴泉汇聚而成的奇观景观,巨大的自然力量,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接着,文中详细描绘了九成宫的建筑格局和场景:“紫华高台、蓝田青瓦,天才之人造肤安庄。
”九成宫作为一座皇家建筑,其建筑风格与普通宫殿大异其趣,不仅承载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更彰显了其身份的尊贵。
紧接着文字的笔墨转换,文人开始描述了九成宫内的景观:“楼台云层、鹤鸣篮箩,令外它及春山岗莽”。
这些描绘形象的文字,让人仿若置身于皇家宫廷之中,感受到了其壮丽的氛围。
整个铭文以渴望之心、勃勃之积极情感为主旨,所以选择书法风格上行云流水、舞龙腾蛟的草书。
字体极大程度地保持了篆书的畅劲和神韵,字形变幻无常,紧凑有致。
草书字迹多变,带有浓烟状、螺旋状的装饰化线条,使得整篇铭文呈现出飘逸的笔画和律动感。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书法的经典之作,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几乎无法用言语完全描述。
它的字迹方正流畅,肌理饱满,字型形态新颖独特,展现了书法家对于笔墨的艺术处理和独到见地。
字体的用笔变化多端,有的字笔划酣畅淋漓,有的字线条修长,透露出一种高山流水的豪迈之气。
九成宫醴泉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的书法爱好者和艺术家。
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九成宫的记载,更是一部关于唐代文化的珍贵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平正与变化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平正与变化
练字既有意记忆,也有无意识的肌肉记忆,当熟练到一定程度,不假思索、自然而然、没有想法法写出来的字形用笔完全一样,这也是笔迹鉴定能成立的原因。
只有部分成为书法大家的人有意识、带着想法练字,风格成熟后写出来的字才会有各种变化。
下面我们看看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平正与变化:
1、横画斜度基本一致,点画位置的高低规律性很强。
“於”的左右两横斜度基本对称。
2、全包围方框中两横的变化
3、两点的呼应及变化
一个字中两组点的变化。
“雑”与“塗”两点的呼应与变化。
4、三点水的变化
5、留白的疏密对比。
评析欧阳询楷书作品
评析欧阳询楷书作品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评析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九成宫醴泉铭》(下称九成宫)是欧阳询七十五岁的作品,被视为楷法之极则,《宣和书谱》誉之为“翰墨之冠”,赵孟頫称:“清和秀健,古今一人”。
九成宫充分体现了欧阳询的书法结构严谨、圆润中见秀劲的特点,此碑书法,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用笔方整紧凑、平稳而险绝。
问题一:欧楷字帖选什么版本最好?欧体作为书法的入门经典,学好会美到极处,学不得法则易俗到极处(如不好理解,打个比方:略抹口红能增添娇美,涂得跟如花似的却会恶俗难耐)。
初学者如果选择版本不慎,容易对欧体从认识上出现偏差,形成错误的审美观念。
推荐版本:明代李祺旧藏宋拓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另外,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本也不错。
李祺本丰润遒美,三井本健劲清矍,各具神彩,这两本都好。
不知者直选李祺本就可以;如在两者中选择,看个人兴趣,喜欢丰润妍美的,选李祺本,骨感清健的选三井本。
跟选女朋友一样,喜欢丰满或苗条,看个人爱好。
如果想参考前人学欧临本,以前推荐过清人姚孟起的临本,略失之过于平正,少一些险峻和笔墨韵味。
但是,对欧楷理解还是可以的,除了与李祺拓本对照,也可以与当今欧楷名家比较来看,这样对于欧楷能有更客观的审美认识。
更多版本介绍:北宋拓本,有李祺本、库装本、吕伯威本。
南宋拓本流传较多,较为著名的有大名成氏本翁阁学旧藏宋拓本、端方本、李鸿裔本、四欧堂本、岳雪楼旧藏本、莫云卿本、玉山草堂顾氏本、胜芳王氏本、郭琅弁本、党崇雅藏本、文嘉藏本、罗振玉藏本、小记室旧藏本、王懿荣本、过云楼本等。
当代书法家田蕴章藏有田氏本,称为最善本,并斥李祺本“刻工拙劣,点画生硬,结体僵板”(网上见此内容,未证实,不就此语评论)。
我找到田氏本网图,实在不足取法。
作为初学者,强烈建议选李祺本坚持练下去就可以了。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究竟有多好,其中3美,美的让人喘息!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究竟有多好,其中3美,美的让人喘息!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漫长的书法历史就下了很多书法精品,也让很多书法家名垂千古,像王羲之这样的书法大家,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些书法大家,能够在书法界留下名,那肯定是有很硬的“两把刷子”!在书法上会有很独到的地方。
唐代的书法家直接继承了魏晋南北朝的书风,向二王学习。
从中吸收营养,但是唐人却在法度上深入研究,以楷书为主体。
欧阳询就是这样一位书法家,他出生在南朝梁国,经过隋朝,到了初唐已经是一位成熟的大家了。
那他的书法到底怎么样呢?我们知道,最有名的就是《九成宫醴泉铭》。
直到一千多年的今天,仍然还有很多书法家在学习它。
那么,《九成宫醴泉铭》到底美在哪里呢?第一是章法美。
通篇都是很小的楷书写出的,整齐但是不呆板,富有灵性。
不但气脉贯通,而且有别处新体的感觉。
第二是内容美。
文章是当时的名臣魏征写的,然后由欧阳询亲自书丹。
文章典雅,辞藻华丽,情文并茂。
对于这一点而言,今天的我们是非常欠缺的。
现在很多所谓的一流大家,在书法上也很用功,但是在文化底蕴上非常欠缺,且不说没有书卷气,就是创作出来的书法也是俗气的,动不动写一篇《沁园春-雪》,要不就是一首唐诗。
这些陈词滥调很没有感情啊!第三是结构美。
欧阳询可以称得上是处理结构最牛的人了。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王羲之虽然在书法方面比欧阳询造诣高一点,但是,王羲之是以字的气韵和姿态结合处理书法的,单纯的结构上还是不及欧阳询。
唐代书法家说过:“先求平正,再求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而欧阳询做到了在平正里的最大程度的险绝。
这也让《九成宫礼泉铭》有了,“学九成宫,十有八九不成功”的说法。
第四是点画美。
欧体的书法很瘦硬,笔画变化没有颜真卿那样对比鲜明,就是那种感觉没有变化,其实已经在变化。
在你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变化了。
书法最可贵的就是天真和自然。
欧阳询的书法做到了。
如果我们今天学书法,也能够做到这几点,那么,我们也可以创作出像他那样优秀的作品。
欧阳询二玄社高清《九成宫醴泉铭》赏析
欧阳询二玄社高清《九成宫醴泉铭》赏析碑文内容:九成宫醴泉铭,秘书监检校侍中钜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
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此则随之仁夀宫也。
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巗竦(岩耸)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视则迢遰(递)百寻,下臨(临)则峥嵘千仞,珠璧交暎(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虧(亏)日月。
观其移山廽(回)涧,窮(穷)泰極(极)侈,以人從(从)欲,良足深尤。
至于炎景流金,无欝(郁)蒸之气;微风徐動(动),有凄清之凉,信安體(体)之佳所,诚养神之胜地,漢(汉)之甘泉不能尚也。
皇帝爰在弱冠,经營(营)四方,逮乎立年,撫臨億(抚临亿)兆;始以武功壹海内,终以文德怀逺(远)人:东越青丘,南踰(逾)丹儌,皆獻(献)琛奉贽,重譯(译)来王;西暨轮臺(台),北拒玄阙,并地列州縣(县),人充编户;气淑年和,迩安逺肅(远肃),群生咸遂,靈贶畢(灵kuàng毕)臻,雖(虽)藉二儀(仪)之功,终资一人之慮(虑)。
遗身利物,櫛風(栉风)沐雨,百姓为心,憂勞(忧劳)成疾,同尧肌之如腊,甚禹足之胼胝,针石屢(屡)加,腠(còu)理猶(犹)滞。
爰居京室,每弊(敝)炎暑,群下请建離(离)宫,庶可怡神養(养)性。
聖(圣)上爱一夫之力,惜十家之産(产),深閇(闭)固拒,未肻(肯)俯從(从),以为随氏舊(旧)宫,營扵曩(营于nǎng)代,棄(弃)之则可惜,毁之则重勞(劳),事贵因循,何必改作。
扵(于)是斫(zhuó)彫(雕)为檏(朴),损之又损,去其泰甚,葺(茸)其頺壊(颓坏),雜(杂)丹墀以沙礫(砾),间粉壁以塗(涂)泥;玉砌接扵(于)土階(阶),茅茨續扵瓊(续于琼)室。
仰觀(观)壮麗(丽),可作鋻扵(鉴于)既往,俯察卑儉(俭),足垂训扵後(于后)昆。
此所谓“至人無為(无为),大聖(圣)不作”,彼竭其力,我享其功者也。
然昔之池沼,咸引谷涧,宫城之内,本乏水源,求而無(无)之,在乎一物,既非人力所致。
九成宫醴泉铭用墨特点
九成宫醴泉铭用墨特点九成宫醴泉铭是中国古代名泉醴泉的铭文,它用墨特点来描述泉水的品质和功效。
下面将对九成宫醴泉铭的墨特点进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描述。
九成宫醴泉铭的墨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简洁明了:九成宫醴泉铭的墨特点非常简洁明了,用较少的字数表达出泉水的品质和功效。
这种简洁的表达方式使铭文更加易于理解和记忆,也更具艺术感。
2. 用字精炼:铭文中使用的字词都非常精炼,能够准确地描述泉水的特点和作用。
例如,“甘泉”、“甘冽清洌”、“馨香可口”等词语都能够精准地描绘出泉水的味道和口感。
3. 善用比喻:九成宫醴泉铭中善于使用比喻来形容泉水的品质。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能够通过将泉水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更生动地表达出泉水的特点。
比如,“如饮琼浆”、“如沐春风”等形象的比喻,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泉水给人带来的美好体验。
4. 引人入胜:九成宫醴泉铭通过墨特点的运用,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发读者的思考。
铭文中的每一个字词都恰到好处,没有多余的修饰,使人们能够集中精力去思考泉水的品质和功效。
这种引人入胜的墨特点使得铭文更具魅力,也更容易被人们所记住。
九成宫醴泉铭的墨特点使得铭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通过墨特点的运用,铭文成功地表达出了泉水的美好品质和功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铭文中的墨特点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泉水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在古代,泉水被视为宝贵的资源,能够给人们带来健康和幸福。
因此,九成宫醴泉铭的墨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健康和幸福的向往。
除了以上对九成宫醴泉铭墨特点的解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扩展描述铭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九成宫醴泉铭是刻在九成宫旁的一块石碑上的,九成宫是中国古代的一处宫殿建筑,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南郊的九成宫村附近。
九成宫是北魏时期的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九成宫醴泉铭作为九成宫的重要标志,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泉水的崇拜,也体现了九成宫的高贵和庄严。
欧阳询书法的艺术特点探讨
欧阳询书法的艺术特点探讨书法在两汉以及南北朝时期已经彰显其艺术魅力。
唐朝时期,书法出现了很多流派,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其中,书法大家欧阳询的书法作品以及书法理论,备受世人推崇。
《九成宫醴泉铭》凸显欧阳询书法艺术特点,堪称其楷书精品。
欧阳询楷书平正险绝,被称为“欧体”,当世人称其楷书为唐人第一,也显示出其在我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欧阳询生活背景及学习书法道路分析欧阳询是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出生于南朝陈永定元年,即公元557年,是初唐四大家之一。
幼时欧阳询饱尝生活艰辛,经历满门抄斩之难,后在父亲朋友江总抚养下长大成人。
欧阳询少年时代博览古今,对书法具有一种痴迷之情。
欧阳询书法艺术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江总。
欧阳询曾为隋代担任太常博士之职,后曾任太子率更令。
这一时期,欧阳询书法处于成熟时期,其书法在当时被称为“率更体”。
欧阳询早期的书法风格,受到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很大影响,后北派书风促其书法展现出劲峭刻厉之势。
在书写形态与笔意方面,其楷书作品与魏碑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同时,欧阳旭书法还受到梁、陈及隋等时期书风的影响。
欧阳询书法不仅是南北派书风的重要体现,而且也是楷体成熟定型阶段的代表,其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等。
欧阳询书法饱含着南北书法精华,对后世楷书发展影响巨大。
二、欧阳询书法艺术特点分析(一)《九成宫醴泉铭》艺术特点1.风格承前启后在书法历史上,《九成宫醴泉铭》具有划时代意义。
《九成宫醴泉铭》在风格构成上,同时具有篆书与隶书之书写笔意。
我们能够从《九成宫醴泉铭》碑上发现,很多字源自于篆隶笔法,很多竖弯钩写法传承了隶书写法。
同时,《九成宫醴泉铭》不仅具有《曹全碑》的写法特点,而且带有晋、魏遗风;不仅继承了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书法的笔意与气息,而且也有六朝与魏碑笔法结构形式的表现。
2.用笔特点首先,字体棱角分明、方劲严整。
《九成宫醴泉铭》碑文中,以三角形状为主的点,对藏锋与露锋的关系处理自然;顿挫之法多见于横与竖起笔收笔之处、钩的挑锋与捺的尾端以及转折之处。
对九成宫醴泉铭的评价
对九成宫醴泉铭的评价1. 引言九成宫醴泉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优美动人的文字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九成宫醴泉铭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评价,从内容、艺术性和历史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 内容评价九成宫醴泉铭以其独特而深刻的内容而著称。
首先,它以“醴泉”为主题,描绘了一个神秘而奇幻的仙境。
描述中充满了浓厚的诗意,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其次,铭文中融入了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山水景色、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出对大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同时,他还通过对人类生活琐碎之事的描写,表达了对平凡生活之重要性的思考。
3. 艺术性评价九成宫醴泉铭在艺术性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表现。
首先,它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文字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其次,铭文的结构紧凑有序,通过巧妙的排比和对仙境景色的逐一描绘,营造出一种优美而和谐的节奏感。
此外,九成宫醴泉铭还注重音韵的运用,在文字间融入了一些韵律感强烈的词语和句子,增加了整篇文本的音乐美。
4. 历史意义评价九成宫醴泉铭在历史意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珍贵的遗产之一,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之心态。
其次,在文化交流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九成宫醴泉铭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方式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士,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窥探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机会。
5. 结论综上所述,九成宫醴泉铭是一篇内容深刻、艺术性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学作品。
它以其独特的主题和优美动人的文字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我们应该珍视这样的文化遗产,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美感。
参考文献:无。
九成宫醴泉铭介绍
九成宫醴泉铭介绍标题:九成宫醴泉铭: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在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中,书法无疑是最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它是汉字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独特体现。
其中,《九成宫醴泉铭》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内涵,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中的璀璨明珠。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一篇行书碑刻。
全文共计24行,每行50字,总计1200字。
这幅作品是欧阳询晚年之作,是他对自身书法技艺的总结与提炼,充分展现了其高超的书法技艺和深厚的文学功底。
九成宫醴泉铭的故事源于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个梦境。
他梦见自己在九成宫内发现了一口泉水,泉水甘甜可口,被称为“醴泉”。
醒来后,他命令手下寻找这个梦中的醴泉。
果然,在九成宫内找到了一口清澈甘美的泉水。
为了纪念此事,唐太宗下令在此地建立醴泉亭,并请欧阳询撰写此铭文,以铭记此事。
欧阳询在撰写这篇铭文时,充分发挥了他的书法才华。
他的字形结构严谨,笔画清晰有力,线条流畅自然,富有韵律感。
每个字都如同一颗珍珠,熠熠生辉。
整篇文章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赏心悦目。
此外,九成宫醴泉铭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它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治理国家的理念和方法,反映了唐朝初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同时,它也揭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尊重,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九成宫醴泉铭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它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它不仅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书法家都从这部作品中汲取灵感,学习其书法技巧和审美理念。
如今,九成宫醴泉铭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遗产,被人们珍视和传承。
它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理解这部作品,从中感受中国书法的魅力,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的来说,《九成宫醴泉铭》是一部集艺术、历史和文化于一体的作品,它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欣赏。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部作品,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了解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此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书法艺术,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询及其《九成宫醴泉铭》的艺术特点(原创)
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是我国书法史上的“初唐四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也是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欧阳询祖籍渤海千乘,幼孤,由其父好友陈中书令江总收养,自幼聪慧,博览古今,隋开皇九年(598年),由陈入隋,任太常博士,以善书著称。
入唐后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故世称“欧阳率更”,并担任《艺文类聚》的编纂工作。
欧书源于“二王”,远承魏晋尚意灵秀之遗韵,参于六朝北派碑版之书风,存朴茂峻整之风骨,融汇古隶笔意,含高华浑穆之仪态。
其最大的特征是“险劲”,“森森焉若武库矛戟”,劲厉而端庄,凝重而舒朗,开唐楷法度之先河。
后人评欧书云:“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浓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
”
在书学理论方面,欧阳询有《付善奴传授诀》、《行笔法》、《八诀》和《欧阳率更三十六法》(待考)传世。
其对楷书结构的研究、整理,奠定了唐代书法理论的基础,把唐楷提高到了精深的高度,促使了楷书由“尚意”书风到“尚法”书风的转变,确立了唐楷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欧阳询传世正书作品主要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皇甫诞碑》、《虞恭公温彦博碑》四种,其中尤以《九成宫醴泉铭》最为著名。
《九成宫醴泉铭》,唐贞观六年(632年)立于陕西麟游县,唐秘书监魏征撰文,记载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涌泉之事。
碑高2.7米,宽0.93米,行49字,共24行计1100
余字,为欧阳询76岁时的奉诏之作。
碑今石尚存,传世最佳拓本为明李琪旧藏宋拓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碑用笔刚劲凝重,峻利而含韵,结体平中寓险,形敛而势放,有“楷书极则”之称;宋《宣和书谱》比之为如“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如“孤峰崛起,四面削成”,誉此碑为“翰墨之冠”;明代赵涵所著《石墨镌华》中称此碑为“正书第一”。
此碑是千余年楷书法度之极至,也是临习唐楷的优秀入门范本。
一、《九成宫醴泉铭》的用笔特点:
1、棱角分明,方劲严整。
该碑用笔存北碑笔意,点多呈三角,藏露自然;横竖起收、钩挑捺尾、转折之处多用顿挫之法,方折劲健,方肩硬朗。
但要注意方中带圆,方圆融合,忌剑拔弩张,而忽视秀润仪态。
如“钜、间、阳、逾”。
2、笔画匀称,劲中含润。
该碑笔画粗细匀称,清秀挺健,运笔缓慢沉稳,不似颜、柳楷书笔画对比明显,但每一笔中却有蕴涵着变化,避免了刻板单调。
碑中横画布排严整;竖笔多取背势,富弹性力度;撇弯捺直;并多有腰细竖和腰细撇,瘦劲挺秀。
如“本、越、青、毁”。
3、凝重含蓄,高简浑穆。
该碑用笔又多沉稳内敛。
横竖起收多用藏护之法;出锋处锋尾较短,锋芒内敛;出钩多顿挫后平推笔锋作小平钩,不作长钩;有些撇或竖收笔回锋似钩,笔势凝练;右抛钩借用隶书“雁尾”之法,舒张饱满,古朴萧散,别居神韵。
如“作、尤、但、悦”。
4、点画置换,正中求变。
该碑多用点画置换之法,变化灵动,饶有趣味,别具一格。
如取汉隶笔法,以横竖代点,朴厚凝重(首点用短横,宝盖左点用短竖);借魏碑笔势,以短撇代点,方劲有力(如“戈”右上点);参行书笔意,以点代横竖,活泼灵巧(如框形中的短横、短竖)。
如“象、足、训、沼”。
二、《九成宫醴泉铭》的结构特点:
1、左右背势,体态颀长。
欧字结体多取敛势,竖多左右
相背,细腰瘦健,中宫稍紧凑,而上下则多伸头露足,“若春笋之抽寒谷”,体势显得瘦硬清寒又洒脱灵动。
如“仪、润、井、趋”。
2、形敛势放,舒活开张。
该碑虽主体收敛却不乏舒放之势,字中多以长横或长竖、长捺、鹅浮钩等主笔拉长取势(尤向右扩展较长),中宫间距、留白适宜,结体紧而不拘。
如“谷、纬、往、尧”。
3、斜正变换,平中寓险。
该碑结体谨严,却时出欹斜险劲之笔,充满奇趣。
能正斜相映,化静为动,并于倚靠、俯仰、牵制、向背、避让、呼应等运动变化中寻求力的平衡,达到“既知险劲,复归平正”的境界。
如“功、致、瑞、沉”。
4、大形规整,小处求活。
该碑结体外形规整,有平正之态,但却极注意避同求异,能寓局部灵活多变于整体端庄险劲之中。
对字体和点画采用繁简(后、後)、置换(魏、户)、挪移(塗、舊)、增减(建、身)等手法,进行异体变形,能于法度中求变化,于细微处现精神;并蕴含行书笔意,多有率意、飘远、灵便之笔。
横竖化点、钩生隶意、点画间顾盼俯仰,神气充腴,使体势整齐而不板滞,佳构时出。
如“无、嵘、与、徒”。
总之,欧书虽用笔方折瘦劲,结构紧束峻宕,但却内含秀骨,笔势舒张,不失润味,临习时切勿夸张失度,专事方劲,一味紧束,导致刻板生硬,有骨无肉,成拘谨寒乞。
而要险润融合,方圆兼施,收放得势。
要苦练妙悟,把握好“摹形”与“写神”的切合点,努力做到“形神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