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演写议——登山教学设计
登山小学语文教案
登山小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登山》。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登山过程及登山所引发的感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方式。
(2)学会通过描绘画面、联想等方式,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挑战的精神,以及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登山》。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方式。
(2)如何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谈论图片中的登山场景,激发学生对登山活动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登山》,边读边圈出生字词,查找字词意思,并和同桌分享。
3. 合作探讨: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4. 课堂展示: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本组讨论的成果。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登山》。
(2)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登山的短文。
2. 拓展作业:调查身边的朋友或家人,了解他们登山的经历,并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登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及对问题的思考程度。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3. 拓展活动评价:关注学生在调查活动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登山活动的感悟和体验。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登山情境,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
登山教案(通用6篇)
登山教案登山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山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山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课文讲的是列宁和波兰的一位革命者一起登山观日出的事。
为了赶上日出的时间,列宁选择了一条十分危险的小路来登上山顶,回来时也仍坚持走那条危险的小路,表现出了列宁的顽强征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课文的重点是学习列宁两次走危险小路的经过。
课文具体描写了巴果茨基和列宁走这条小路时的情景:脊背紧紧地贴着陡峭的悬崖,把头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渊,沿着狭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动着。
吓得险些掉进深渊,他知道列宁感到头晕目眩了。
通过这些侧面描写,显示了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通过这些重点句的学习,体会到列宁不怕困难,处处锻炼自己意志的品质。
登上山顶后,用一段十分优美的文字描写日出时的景观,这不单纯是景色的描写,更是列宁登上山顶后的一种成功的喜悦。
该从哪条路往回走?巴果茨基出于对列宁的关心,建议不必走那条危险的小路,而列宁却坚持打算还走那条小路,文章以列宁的回答做结尾,自然点明了中心,理解这几句话也是全文的难点。
本文的写作思路十分清晰,文字也浅显易懂,文章中人物对话篇幅较多,因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情景,培养语感,从中更好的咀嚼到文章的精华所在。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望而生畏2.精读重点语段,从列宁选的路的险中去体会并学习他不怕害怕征服自己,处处锻炼自己意志的品质。
(重点)3.通过自己多读并有所感悟,充分发掘出学生内心的感情,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尾所包含的意思。
(难点)4.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教具准备:幻灯片教学活动过程一.初读,理清文章脉络检查学生的字词,从音形义三方面提出难点,难的可。
(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二.熟读,复述课文1.让同桌之间相互分角色朗读。
《登山》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登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登山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登山能力。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在集体中相互协作、互相支持。
3. 培养学生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
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登山的基本知识:登山装备的选择、登山路线的规划、登山的安全常识等。
2. 登山技巧的培训:如何使用登山器材、如何应对山难、如何保持体力和呼吸等。
3. 团队合作的培养:集体登山的纪律要求、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支持与协作、集体行动的协调等。
4. 面对挑战和克服困难的训练:如何面对登山的困难和挑战,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如何调整自己的呼吸和节奏等。
5. 热爱大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教育: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如何做到文明登山,如何尊重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登山的知识和技巧,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登山的各个方面。
2.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如何使用登山器材,如何应对山难等。
3. 模拟训练法:通过模拟登山的环境,让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登山的技巧。
4. 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登山经验和心得,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5. 实地教学法:组织学生到实际的登山地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登山的知识和技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登山知识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能力。
3. 学生面对挑战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勇气。
4. 学生热爱大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登山的知识和技巧。
2. 第二课时:演示如何使用登山器材,如何应对山难。
3. 第三课时:模拟训练,让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登山的技巧。
4.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登山经验和心得。
5. 第五课时:实地教学,组织学生到实际的登山地点进行教学。
六、教学准备:1. 教具:登山知识PPT、登山器材、模拟登山环境等。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登山》教学设计.doc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望而生畏头昏目眩深渊等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正确回答课后第一题的三个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时时锻炼意志对人的成长的帮助与作用。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列宁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1.课前师生围绕名言、格言展开话题,在此基础上引出列宁对巴果茨基说的一段话:我所以要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为我害怕它。
一个革命者不应该让害怕征服自己。
同志,我们应该每天、每时、每刻,处处锻炼自己的意志。
2.引出课题:登山。
3.了解预习情况。
a.这段话是谁说的?b.列宁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段话的?二、质疑定向,合作探究1.自由读列宁说的话。
2.读了这段话你最想知道什么?3.教师梳理学生问题,确定主问题: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4.学生合作探究,思考重点问题。
提示学习程序。
寻找合作伙伴--确定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自由组合,确定学习方式。
分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a.表演:表演前适当提问,创设情境。
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评一评刚才表演时有没有把路的险充分表现出来。
着重抓紧紧贴扭向一旁狭窄碎小舒了一口气险些头昏目眩等词句。
b.朗读:请朗读小组读有关描写小路险的段落,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5.小结小组学习情况。
6.课件展示日出美景,配乐范读15自然段。
7.师生合作有感情读15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日出的壮美,体会登山的乐趣。
三、展开辩论,升华认识1.引出辩题:列宁是一个革命者,他的神圣职责是领导俄国人民推翻沙皇统治,而现在他却选择走这条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万一掉下去,后果会不堪设想那么列宁究竟该不该走这条小路呢?2.组织辩论。
a.自由组成正方反方。
b.双方各自从课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分页标题#e#c.展开辩论。
3.教师小结。
4.再读列宁的话。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1.学了课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触,请把自己对列宁说的这番话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感悟,浓缩成一两句话。
《登山》教学设计
登山教学设计教学目的本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登山相关知识,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挑战自我意识,培养学生勇敢、坚毅、毅力的品质,同时借助户外运动的形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安全意识。
教学内容1.游戏预热阶段:热身活动包括伸展运动和热身游戏。
例如:瑜伽飞鸟式、踢踏脚、站冰块、快餐王等。
2.知识讲解:讲解登山中的安全常识、装备选择、行进姿势、技巧、协作等相关知识。
3.实践操作:学生体验班级户外计划,进行室外徒步寻宝和野炊。
4.总结反思: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顾总结户外活动,讲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接受教师与同学的评价。
教学方法本教学采用探究式和体验式教学方法,推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的教学模式。
1.体验式学习法: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不同的情境,通过实践来理解相关概念。
2.合作学习法:通过班级分组让学生相互合作,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
3.问题解决学习法:通过导师提出问题和讨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1.游戏预热:10分钟游戏预热阶段的活动包括伸展运动和热身游戏,以放松身体和活跃氛围。
伸展运动可以采用瑜伽飞鸟式,踢踏脚等。
热身游戏可以采用站冰块、快餐王等。
2.讲解知识:30分钟安全、装备,行进姿势、技巧、协作等相关知识讲解。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的过程中,采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进行展示。
3.实践操作:2-3小时班级带领学生进行户外游戏计划。
这期间,学生需要进行徒步寻宝和野炊。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任务,增强生态保护意识,了解大自然的美好和丰富。
同时,学生需要遵循教师的指引,体验安全措施和团队合作精神。
4.总结反思:30-40分钟回顾总结班级户外计划,进行自我评价,并接受教师的口头评价和同学的反馈。
讲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评价整个活动的难度和个人表现。
教学评估教师记录学生的表现,并根据学生完成的任务、安全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不仅包括目标完成情况,也包括个人态度、协作精神等。
《登山》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登山》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登山》的主要内容,了解登山的意义和价值。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分析和评价登山活动。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培养对登山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登山》,了解登山的经历和感受,理解登山的意义和价值。
2.2 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登山运动的发展历史和基本技巧。
2.3 登山活动: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的登山活动,体验登山的乐趣和挑战。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3 实践法: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登山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体验和理解知识。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课文《登山》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讲解: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4.3 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4.4 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登山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体验和理解知识。
4.5 总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等。
5.2 作业完成:评价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对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5.3 登山活动:评价学生在登山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挑战自我的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登山》文本6.2 图片:与登山相关的风景、技巧、安全等图片6.3 视频:登山活动的视频资料,包括登山过程、技巧演示等6.4 登山器材:实地登山时所需的器材和工具6.5 安全指南:登山安全知识和应急预案第七章:教学安排7.1 课时:本课程计划安排10课时,每课时45分钟7.2 教学进度:按照第一章至第五章的教学内容,依次进行教学7.3 作业布置:每节课结束后,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7.4 实践活动:安排一次实地登山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第八章:教学策略8.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生动的故事、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对登山的兴趣8.2 循序渐进:从基础知识入手,逐步深入讲解,让学生易于接受8.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增强课堂活力8.4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8.5 安全教育:强调登山安全,让学生掌握安全知识第九章:教学反思9.1 教学效果: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等9.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9.3 改进措施: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9.4 教学成长: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丰富教学经验第十章:教学总结10.1 课程收获:总结学生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10.2 学长:评价学生在课程中的成长和进步10.3 教学展望:对后续课程的期望和展望,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重点解析本文档详细编写了一个关于《登山》的教学设计教案,涵盖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过程、评价等多个方面。
《登山》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参考
《登山》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登山过程及所见所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登山的基本知识。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登山氛围。
(3)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描绘出自己登山经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互相帮助的品质。
(3)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 想象与创造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准确理解与运用。
2. 课文中所描绘的登山氛围的体会。
3. 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登山场景,引起学生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登山的故事,激发学生对登山的热情。
2. 生字词学习:(1)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认生字词。
(2)用生字词卡片,进行游戏,巩固生字词学习。
3. 课文内容理解:(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通过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描述的登山过程及所见所感。
4. 想象与创造:(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出自己登山经历。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生字词。
(2)强调课文中所展现的登山精神。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勇于挑战自我,面对困难,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登山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登山的乐趣和挑战。
2. 邀请一位有登山经验的嘉宾来校进行讲座,分享登山的心得和经验。
3. 开展一个以“登山”为主题的绘画比赛,让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登山的理解和感受。
《登山》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参考
《登山》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参考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登山》的基本内容,了解登山的意义和价值。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登山》2.2 生词和短语2.3 句型和语法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课文《登山》,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朗读和理解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3 生词和短语学习教师讲解生词和短语,学生通过练习巩固。
3.4 句型和语法学习教师讲解句型和语法,学生通过练习巩固。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朗读课文,复习生词和短语,练习句型和语法。
4.2 课堂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后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5.2 课堂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回答和练习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2 互动式教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6.3 情境教学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课文《登山》7.2 生词和短语卡片7.3 句型和语法练习题7.4 教学图片或视频第八章:教学活动8.1 课堂讨论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8.2 角色扮演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8.3 小组竞赛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九章:教学延伸9.1 课后活动学生可以组织户外登山活动,体验登山的乐趣。
9.2 家庭作业学生可以写一篇关于登山体验的作文。
9.3 课堂分享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登山经历,增进彼此的了解。
10.2 学生反馈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和意见,教师进行改进。
画·演·写·议—《登山》教学设计
≯
一
、
的险
课文 中 直接 描 写 小 路 “ ” 有 一 个 句 子 , : 路 险 的 即 “ 宽 只能 容一 只脚 , 边是 峭 壁 , 边 是 深 渊 。 学 生 只 有 一 一 ” 充分 理解 了 “ ” 才 能 充 分 认 识 列 宁 坚 持走 这 条 险 路 险 , 的勇 气 和 魄 力 教 学 中 , 弓I 学 生 根 据 文 字 描 述 绘 我 导 制 简笔 图 , 助学 生 体 会小 路 的“ 帮 险 。 师 : 宁 在 巴果 茨 基 的陪 同下 登 山看 日出 , 的是 列 走 条 怎样 的路 ? 生 : 的 是 一条 窄小 的路 。 走 生 : 的 是 一条 危 险舶 路 。 走 师: : 对 请你们 当 当小 画家 , 根据 第 l 节 的文 字 描 0小 述 , 这条 叉窄 叉险 的小路用 简单 的几 笔画下来 , 把 好吗? ( 生 兴 趣 盎然 , 纷动 笔 。教 师 选 一 位 学 生上 台 学 纷 板 画 。 数分 钟 后 , 师 组织 学 生交 流} 议 。 教 平 ) 师 :指 着 图 ) 对 这 么 窄 , 么 险 的 小 路 , 想 到 ( 面 这 你
思?
了什 么 ? 生: 我想 , 在 这 么 险 、 么 高 的 小 路 上 肯 定 会 心 走 这 发 慌 、 发花 。 眼
生: 我想 , 这样 的 小 路 很难 行走 , 要 一 失 足 , 会 只 就 掉 进 万 丈深 渊 , 得 粉 身 碎骨 。 捧 有简 笔 画 的 形 象 作 直 观 的 支 撑 , 丰 富 了 学 生 对 就 险” 的形 象 感 受 。 二、 演一 演 , 体验 列 宁 的临 危不 惧 课 文 的重 点 是列 宁两次 走 危 险 的 小路 。第 一 次 走 险 路 写 得 比较 详 细 , 如何 让 学 生 从 中 感 受 列 宁 不 畏 艰 险, 迎难 而 上的 意 志 品质 ? 我 设 计 了 “ 演 ” 一 环 节 , 表 这 让 学生 身 临其 境 般 地体 会 。 师: 我们 把 列 宁第 一 次 走 险 路 的情 景 表 演 出来 . 好
《登山》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登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登山的乐趣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登山技巧和知识,如使用登山装备、安全行走、攀爬等。
3. 通过登山活动,提升学生的体能和耐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
二、教学内容:1. 登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如使用登山装备、安全行走、攀爬等。
2. 登山活动的注意事项,如天气预报、路线规划、环境保护等。
3. 登山过程中的团队合作和沟通,如队长选举、任务分配、互帮互助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登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2. 示范法:演示正确的登山姿势和动作,让学生跟随模仿。
3. 实践法: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登山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准备:1. 教具:登山装备实物或图片、天气预报工具、地图或路线图等。
2. 场地:学校操场或周边的山地。
3. 安全措施:确保学生安全,准备急救箱、通讯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登山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登山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讲解登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3. 示范:演示正确的登山姿势和动作,让学生跟随模仿。
4. 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实际的登山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应用所学知识。
5. 总结: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注意事项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登山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于登山技巧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了解学生对于团队合作和沟通的理解和体验。
3.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反馈,评估他们对登山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登山活动,提升他们的挑战难度和技能水平。
2. 邀请专业的登山教练进行讲座或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3. 开展登山知识竞赛或小组辩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八、教学参考资源:1. 《登山手册》:提供登山技巧、装备使用和安全知识的相关信息。
《登山》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登山》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登山的基本知识,包括登山装备的选择、登山技巧、安全常识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演示和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的登山姿势和技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登山装备的选择:介绍登山鞋、背包、帐篷、睡袋等基本装备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2. 登山技巧:讲解和演示如何正确使用登山杖、攀爬技巧、滑坡应对等。
3. 安全常识:强调登山安全,如防止高原反应、避免迷路、应对突发天气等。
4. 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的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5. 环保意识: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尊重自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登山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登山主题。
2. 讲解:教师讲解登山装备的选择、登山技巧和安全常识。
3. 演示:教师演示正确使用登山装备和技巧的方法。
4. 实践: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登山装备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2. 学生能正确运用登山技巧,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
3. 学生了解登山安全常识,具备自我保护意识。
4. 学生表现出团队协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登山装备图片、技巧演示等。
2. 登山装备:实物的登山鞋、背包、登山杖等。
3. 视频资料:登山过程中的实况录像,用于分析和解说。
4. 安全常识宣传资料:包括高原反应、迷路应对、天气变化等内容。
5. 环保宣传材料: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尊重自然。
六、教学步骤:1. 课程导入:通过分享有趣的登山故事,激发学生对登山的兴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装备选择:详细讲解登山鞋、背包、帐篷、睡袋等基本装备的选择要点和使用方法。
3. 演示登山技巧:教师现场演示如何正确使用登山杖、攀爬技巧、滑坡应对等,并解释每个动作的重要性。
《登山》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参考
《登山》小学语文教案设计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登山的经历和感受。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挑战、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登山》。
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登山场景。
3.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登山场景,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登山的认识和经历。
2. 初步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登山》。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深入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想象,深入理解课文。
4. 巩固练习:(1)学生进行生字词练习。
(2)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造句练习。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或感悟。
(2)教师总结,强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挑战、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登山》。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篇小短文。
3. 家长协助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
1. 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
3. 反思教学方法,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关注其情感投入和语音准确性。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到实际情景中的能力。
登山教学设计(通用10篇)
登山教学设计(通用10篇)登山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山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登山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登山》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八册教材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本文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动的详细描写,突出了小路的危险;再用优美的语言展现了日出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列宁和巴果茨基的喜悦之情;最后再走小路返回,并以列宁的话点明中心即“咱们得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锻炼自己的意志”。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课在教学时要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
可采取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学生。
紧紧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对话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其思维在互动中交流,情感在感悟中升华。
二、学校与学生状况分析我校(中山小学)教学设备较齐全,具有设备齐全的多媒体教室。
我班学生共有68人,大多来自城市,基础较好,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较强。
三、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2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学习。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列宁自觉锻炼意志的品质,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与同学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流程(一)揭题导读,激发兴趣。
1、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略读课文——14课《登山》。
(板书:登山)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登山?怎么登山?为什么登山?)(以提问的方式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表白自己的想法,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加以鼓励,鼓励孩子们从中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登山》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登山》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登山的乐趣和挑战。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体力和耐力。
3. 帮助学生认识并尊重自然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登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登山的安全常识和应对突发情况的技能。
3. 登山的心理准备和体能训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登山的基本技巧和安全知识。
难点:登山过程中的心理调节和体能保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登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演示法:示范登山的安全动作和应对突发情况的技能。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登山实践,体验登山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1. 教具:登山器材、安全用品、教学课件。
2. 场地:登山路径、安全演练场地。
3. 学生:穿着适合登山的服装和鞋子,做好充分的体能准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登山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登山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强调安全注意事项。
3. 演示:示范登山的安全动作和应对突发情况的技能。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登山实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团队合作精神。
2. 学生技能掌握:评估学生在实践中所学的登山技巧和安全知识。
3. 学生体能表现:观察学生在登山过程中的体能表现和耐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户外登山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邀请专业登山教练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开展登山摄影比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
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十、教学计划:根据学校的教学安排,制定本课程的教学计划,明确每个教学阶段的目标、内容和时间安排,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六、教学评估1.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观察学生的表现,记录学生在登山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
《登山》教学设计
《登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登山》既是一篇训练学生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作品,又是一篇激发学生从小不怕困难,锻炼自己意志品质的好范例,使学生不管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都有所受益。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感受他不让害怕压倒自己,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3.培养学生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4.学生从小受到不怕困难,自觉磨练意志的教育。
教学重点: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猜一种运动方式。
(一条一条说)①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
②不用借助任何辅助器械。
③运动主要靠腿部力量,适于穿运动鞋。
二、讲授新课1.板书课题。
质疑:谁登四? 登山干什么? 登山途中发生了什么?解疑:齐读全文,自读自找。
2.直插重点段落第二段。
⑴学习2-13自然段①读列宁与巴果茨基的对话,让学生初步了解这是一条“太窄、太危险”的小路和列宁走小路的原因,为下文真正理解这条路的“险”和列宁为什么选择“险”路的原因做铺垫。
导读:不一会儿,他们就来到了小路跟前,巴果茨基说:“你看看,是这样的路。
”②课件演示:(图片)总结出:侧面看山:路宽只能容一只脚。
(太窄) 仰视山:一边是峭壁(高而陡)。
(太危险)俯视山:一边是深渊(深)。
③通过从不同方位观察,让学生体会出文中描述小路“险”的程度。
④情景假设:如果是你,看到这样险的山,还敢从这儿走过吗?(不)因此,巴果茨基用肯定的语气对列宁说:“你不能从这儿过。
”联系第一段分析巴果茨基说这句话的真正原因。
(自析)⑵学习1 4—1 6段自然段。
①列宁是怎样做的? 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在表演时注意体会以下字词含义区别。
贴移碎靠走碎小②课文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第一次走险路写得比较详细。
情景模拟:我们把列宁第一次走险路的情景表演出来,好吗?(可找来两条长凳接起来,靠在墙边当小路,把黑板当墙壁,凳下面为深渊) 学生熟悉钻研“剧本”,想想特别要演好哪些动作,可加上小圆圈提醒自己。
小学语文教案《登山》
小学语文教案《登山》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运用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会通过诗歌品味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攀登的精神。
(2)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品质。
(3)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
2.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学会通过诗歌品味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三、教学准备:1. 课件:诗歌全文、图片、生字词等。
2.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卡片等。
3. 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诗歌,了解诗歌背景,查阅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看与登山有关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2)简介诗歌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学习诗歌:(1)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情感。
(3)分组朗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理解诗歌:(1)让学生结合图片,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是什么?4. 品味语言:(1)让学生挑选喜欢的诗句,分享感受。
(2)讨论:如何通过诗歌品味语言?(3)教师引导: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词语运用等。
5.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编写一个小故事。
(2)分享故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
2. 完成生字词练习。
3. 家庭作业:以“我眼中的登山”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绘画模板爬山教案设计
课时:1课时年级:四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绘画模板的方式,学习如何描绘爬山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在绘画中体验爬山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1. 爬山场景的描绘方法。
2. 绘画模板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如何将爬山过程中的细节和动态表现出来。
2. 绘画模板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展示爬山场景的照片或视频)。
2. 绘画模板(根据爬山场景设计)。
3. 绘画工具(画纸、彩色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爬山场景的视频或展示爬山场景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你们有没有爬过山呢?”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绘画的方式描绘爬山的过程。
”二、观察与讨论1. 教师分发绘画模板,引导学生观察模板上的内容,如山体、树木、人物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模板上的元素,并分享自己对于爬山场景的感受。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描绘爬山场景时需要注意的细节。
三、实践环节1. 学生按照绘画模板,用彩色铅笔描绘爬山场景。
在描绘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绘画错误。
2. 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模板的基础上添加细节,如云朵、阳光、飞鸟等。
3. 教师鼓励学生互相欣赏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要介绍创作思路。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从画面构图、色彩搭配、细节描绘等方面进行评价。
3. 教师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绘画模板的应用技巧。
2. 学生思考:除了爬山场景,我们还可以用绘画模板描绘哪些场景?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尝试用绘画模板描绘一个自己喜欢的场景,并分享给同学们。
爬山作文小学绘画教案模板
课时:1课时年级:小学三年级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了解爬山的过程和感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观察爬山的过程,了解爬山的特点。
2. 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描绘出独特的爬山画面。
2. 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绘画技巧,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一张爬山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有没有爬过山?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爬山的作文,并通过绘画来表现爬山的过程。
二、观察与想象1. 教师出示爬山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山的高低、树木的形态、人物的表情等。
2.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你们觉得爬山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有哪些乐趣?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爬山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陡峭的山路、湿滑的石头等,但也会有美丽的风景、清新的空气等。
三、绘画指导1. 教师示范绘画爬山场景,讲解绘画技巧,如:如何表现山的高低、树木的形态、人物的表情等。
2.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开始绘画爬山场景。
3. 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学生的绘画问题给予个别指导。
四、展示与评价1. 学生完成绘画作品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2. 教师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3. 学生互相欣赏作品,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五、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爬山作文的内容,总结爬山的特点和感受。
2. 教师强调绘画在表现爬山作文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在写作时发挥想象力,运用绘画技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想象和绘画,让学生了解了爬山的过程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和想象,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2. 注重个别指导,关注学生的绘画问题,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画·演·写·议——《登山》教学设计(精选16篇)
画·演·写·议——《登山》教学设计(精选16篇)画·演·写·议——《登山》篇1江苏张家港市城北小学卢玉《登山》(六年制第八册)讲的是革命导师列宁登山看出时两次走过临近深渊的那条小路,自觉磨炼意志的故事。
如何把课上得情趣盎然而又训练到位呢?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画、演、写、议,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
一、画一画,认识小路的险。
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有一个句子,即:“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学生只在充分理解了“险”,才能充分认识列宁坚持走这条险路的勇气和魄力。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文字描述绘制简笔画,帮助学生体会小路的“险”。
师:列宁在巴果茨基的陪同下登山看日出,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生:走的是一条窄小的路。
生:走的是一条危险的路。
师:对!请你们当当小画家.根据第10小节的文字描述,把这条又窄又险的小路用简单的几笔画下来,好吗?(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动笔。
教师选派一位学生上台板画。
数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评议。
)师:(指着图)面对这么窄、这么险的小路你相刻了什么?生:我想,走在这么险、这么高的小路上肯定要心发慌、眼发花。
生:我想,这样的小路很难行走,只要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摔得粉身碎骨。
(有简笔画的形象作直观的支撑,就丰富了学生对“险”的形象感受。
)二、演一演,体验列宁的临危不惧。
课文的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
第一次走险路写得比较详细,如何让学生从中感受列宁不是艰险、迎难而上的意思品质?我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
师:我们把列宁第一次走险路的情景表演出来,好不好?生:(兴奋地)好!师:我们先来准备一下道具。
(指着台前)这里可把什么当小路?生:(发现墙边两张长凳,脱口而出)我看可把长凳接起来靠在墙边当小路,把黑板当峭壁,凳下面当深渊。
师:(依生所言摆好道具)真聪明!那你们是想当巴果茨基呢,还是想当列宁?请先定好角色,然后认真地熟悉“剧本”,特别要演好哪些动作,可加上小圆圈提醒自己。
画·演·写·议——《登山》教学设计
画演写议——《登山》教学设计
卢玉
【期刊名称】《小学语文教师》
【年(卷),期】2002(000)004
【总页数】5页(P21-25)
【作者】卢玉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城北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口语交际《写童话、讲童话、演童话》教学设计及自评 [J], 蔡春龙
2.画·演·写·议—《登山》教学设计 [J], 卢玉
3.画一画比一比演一演说一说——《威尼斯的小艇》第二段教学设计 [J], 沈松明
4.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蟋蟀的住宅》教学设计 [J], 李吉波;杨升美
5.“读、炼、演、画、写、比”--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尝试 [J], 陈艳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画·演·写·议——《登山》教学设计
江苏张家港市城北小学卢玉
《登山》(六年制第八册)讲的是革命导师列宁登山看出时两次走过临近深渊的那条小路,自觉磨炼意志的故事。
如何把课上得情趣盎然而又训练到位呢?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画、演、写、议,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
一、画一画,认识小路的险。
课文中直接描写小路“险”的有一个句子,即:“路宽只能容一只脚,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渊。
”学生只在充分理解了“险”,才能充分认识列宁坚持走这条险路的勇气和魄力。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根据文字描述绘制简笔画,帮助学生体会小路的“险”。
师:列宁在巴果茨基的陪同下登山看日出,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
生:走的是一条窄小的路。
生:走的是一条危险的路。
师:对!请你们当当小画家.根据第10小节的文字描述,把这条又窄又险的小路用简单的几笔画下来,好吗?
(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动笔。
教师选派一位学生上台板画。
数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评议。
)
师:(指着图)面对这么窄、这么险的小路你相刻了什么?
生:我想,走在这么险、这么高的小路上肯定要心发慌、眼发花。
生:我想,这样的小路很难行走,只要一失足,就会掉进万丈深渊,摔得粉身碎骨。
(有简笔画的形象作直观的支撑,就丰富了学生对“险”的形象感受。
)
二、演一演,体验列宁的临危不惧。
课文的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
第一次走险路写得比较详细,如何让学生从中感受列宁不是艰险、迎难而上的意思品质?我设计了“表演”这一环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
师:我们把列宁第一次走险路的情景表演出来,好不好?生:(兴奋地)好!
师:我们先来准备一下道具。
(指着台前)这里可把什么当小路?
生:(发现墙边两张长凳,脱口而出)我看可把长凳接起来靠在墙边当小路,把黑板当峭壁,凳下面当深渊。
师:(依生所言摆好道具)真聪明!那你们是想当巴果茨基呢,还是想当列宁?请先定好角色,然后认真地熟悉“剧本”,特别要演好哪些动作,可加上小圆圈提醒自己。
(学生兴致勃勃,纷纷钻研“剧本”。
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后,请两个学生上台表演。
)
师:刚才大家亲眼目睹了列宁在巴果茨基的带领下走险路的情景,现在你想说什么?
生:我从巴果茨基走时的动作、神态中,看出他走的时候也提心吊胆的。
列宁第一次走,是何等不易!
生:列宁在最险的地方停住了,可见列宁这时是害怕的,但他没有后退,而是勇敢地走了过去,可见他多么坚强。
!
生:列宁头昏目眩时,又定了定神鼓励自己:列宁啊,你是一个大无畏的革命者,面对危险、困难一定要坚强地闯过去!于是他不慌不忙地走过了危险的小路。
通过“表演”这一活动形式,既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强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
三、写一写,想象列宁的毅然决然。
列宁第二次走险路,课文没有作用叙述,只用了“毅然决然”一词进行了概括。
文中还配有一幅插图。
图意表现了列宁第二次走小路时的坚决小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围绕“毅然决然”写一段话,为学生创设练笔的机会,提高其表达能力。
师:(指着挂图)请问,这里的“毅然决然”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坚决地、毫不犹豫地。
师:对!那列宁究竟是怎样毅然决然地走过去的?请你们当当小作家,仔细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段话好吗?(提示写作开头:“这一次我先走。
”列宁说完,就……)学生兴致勃勃,积极投入到写作之中,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这一次我先走。
”列宁说完,就踩上了小路。
他背贴着峭壁,扭转了头,用碎小的步子在狭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动。
走到最险的地方,列宁两手扒得更紧了,他屏住气,小心翼翼地侧着脚步,顺利地走过了这段危险的小路。
拓宽课文情境,寻找写作题材,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又让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在运用中得以迁移和内化。
四、议一议,学习列宁的可贵品质。
文末一段列宁说的三句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
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已充分认识列宁两次走险路的胆识和毅力。
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让学生受到列宁坚强意志品质的强力感染。
师:你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的比较胆小,你们有没有注意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
生:以前只要有人来听课。
我就不敢举手,列宁的言行给了我启示,给了我力量,我一定要战胜恐惧,做个勇敢者!
生:虽说我是四年级学生,但还不敢一个人睡觉。
我要以列宁为榜样,不放过每个可以锻炼自己意志的机会。
生:作业中的每道难题也好比是前进路上的“险关”,我们要冷静、自信,不退让,勇敢地去克服、战胜!
学生紧扣课文内容,联系内容,畅谈感想,既深入领会了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又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落到了实处。
感谢卢玉老师
网上下载,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