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抒情诗鉴赏导学案(学生版)
第4、5、6课学案即景抒情诗四首
第4課即景抒情詩四首【學習目標】一、知識與能力1. 瞭解即景抒情詩的鑒賞要點。
2. 瞭解作者的生平,結合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及詩人的經歷理解作品。
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誦讀,引導學生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
2、背誦《登幽州臺歌》、《望月懷遠》。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陳子昂登幽州臺之時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以及張九齡望月懷人的一片深情。
【學習重點】提升鑒賞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意境和詩人的心境。
【學習難點】理解陳子昂登幽州臺之時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
【學習過程】一、預習·導學1. 查閱資料,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2. 識記字音愴()然灩灩()霰()纖()塵扁()舟砧()碣()石3. 理解詞義古人、來者:愴然:竟夕:憐:不堪:盈手:佳期:4. 有感情地朗讀《即景抒情詩四首》三遍以上,背誦《登幽州臺歌》和《望月懷遠》。
二、學習·研討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一)簡介作者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二十四歲中進士,因《諫靈駕人京書》一文為武則天所賞識,用為麟臺正字(秘書省屬官),後任右拾遺。
三十八歲時退職返鄉,不久被縣令段簡害死於獄中。
陳子昂是唐代詩歌革新的先驅,他主張改革六朝以來綺靡纖弱的詩風,恢復《詩經》的“風、雅”傳統,強調比興寄託,提倡漢魏風骨。
其為詩或諷諫朝政,或感懷身世,落地作金石聲。
陳子昂存詩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詩38首,《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臺歌》。
《薊丘覽古》7首和《登幽州臺歌》都是陳子昂隨武攸宜北征契丹時所作。
陳子昂在武攸宜幕中參謀軍事,屢有建議,均不被採納,失意無聊,因登薊北樓(即幽州臺),作《薊丘覽古》詩7首贈其好友盧藏用,通過吟詠薊北一帶古人古事來抒發懷才不遇的悲哀。
陳子昂的詩歌,以其進步、充實的思想內容,質樸、剛健的語言風格,對整個唐代詩歌產生了巨大影響。
【中小学资料】广东省惠阳区高中语文 即景抒情诗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5
即景抒情诗一、学习目标:1.了解陈子昂、张九龄的生平及思想内容。
2.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
3.体会即景抒情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名句。
二、文本助读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主要内容: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诗歌中的景情关系诗歌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抒胸臆,一是间接抒情。
所谓“直抒胸臆”指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
而“间接抒情”,指借助人、事、物、景的描写,表达诗人情感的方法。
一般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等。
寓情于景的特点在于一首诗(或某几句诗)中只有景物的描写,没有直抒胸臆的诗句,诗人的感情全部蕴含在描写的景物上。
寓情于景的说法还有移情于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
情景交融指一首诗(或几句诗)通过对人、事、物、景的描写,把诗人的情感与描写的事物浑然一体,最终达到的一种表达效果。
最常见的形式是诗歌既有描写又直抒胸臆的诗句。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1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入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及课堂测试 doc
《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编写曹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诗人生平及思想内容。
2.体会即景抒情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即景抒情诗的艺术特点。
4. 背诵《登幽州台歌》《春江花月夜》《望月怀远》。
重点: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心境。
难点: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习课时】4课时一、知识积累1、即景抒情诗:借歌咏自然景物中的等景物,或,或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笔下的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
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主要内容:(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作者简介①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人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他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
其为诗或讽谏朝政,或感怀身世,落地作金石声。
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传世。
②张若虚(约660-约720),扬州人,唐代诗人。
曾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与并称“”。
《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为世人所倾倒,荣膺“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等赞誉。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
③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
《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
濠头中学《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课型:诗词选读学科:语文年级:高二主备人:董金星徐晓红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明确问题:“即景抒情”是诗词等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抒情方式。
2、通过作品品味作者将“景”与“情”巧妙结合起来的方法。
3、正确理解和评价古代诗人所抒发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解读诗歌中的主要意象;2、领会评价重点词语。
学习疑点:1、“不见”之眼;2、诗题《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所构成的美好画面;3、“情人”相思与“明月”完美结合而形成的意境;4、“推敲”的炼字佳话。
方法指导:从作品的意象入手,紧扣作品中最能表现情感的词语,体会“景”与“情”的联系;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与作品风格,判断分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正确评价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前预习:熟悉作家作品情况○1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人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2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其诗仅存两首,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王岂运《湘绮楼论唐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3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年间进士,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迁为中书令。
因正直敢言,受到权奸李林甫的排挤,贬为荆州长史。
有《曲江集》。
○4贾岛(779—843),字浪仙,一作阆仙,范阳(今北京)人。
其家境贫寒,多次应举不中,一度出家为僧。
后受韩愈影响还俗。
曾任遂州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普州(今四川安岳)司仓参军等职。
二、基本解读《登幽州台歌》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
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最新语文教案——《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
《即景抒情诗四首》教案教学目的 1 能够背记《登幽州台歌》《望月怀远》;2 明确“赏析”的一般操作3训练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第一课时内容“赏析”一般操作解说,学生赏析《春江花月夜》中江月与人融为一体的诗句步骤一口头作文导入二示范性例说“赏析”的一般方法(一)简要说明赏析的基本方法,并板书如下:1 再现“画面”,揭示“情意”2 扣住“诗眼”,从字面含义深入到“关系含义”(二)以课后练习题具体讲解1 展示第1课练习一,说明再现“画面”,揭示“情意”思考·探究一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诗中有画”是王维上水田园诗的显著特点。
请以《积雨辋川庄作》为例对这一艺术特色简要说明。
答: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这两句历来都被称为写田园风光佳句,其原因就是诗句勾勒的幅画面非常美:在一片广漠空旷的水田之上,白鹭翩翩飞舞;在层峦叠翠的夏日丛林之中,黄鹂正用甜美的歌喉唱歌;两种景象相映衬,将积雨之时的辋川山野写得生机盎然。
诚然,这两句诗动静视听各种角度巧妙结合、青白黄绿不同颜色相映成趣。
表现了诗作主人公对田园生活赞美向往。
2 展示第3课练习五,说明扣住“诗眼”,从字面含义深入到“关系含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丽空好音。
解释:“自”在这里是“独自地,孤芳自赏地”的意思,“空”是“徒劳地,浪费表情地”意思。
归纳起来,它们有如下三层深意:①暗写局势的动荡,“自”“空”状写出丞相祠堂荒凉冷清,也许未必是人们对蜀相真的淡忘,而因为战争频仍,人们为生存奔波,哪里还顾得到这里的蜀相啊;②反衬世道的无情,“自”写出了碧草自有情,尽管无人欣赏,但它却“当春乃发生”,向丞相呈现一片春色,而“空”写出了黄鹂更有意,虽然没人理睬,但“不平则鸣”,为丞相送上一曲春歌,如此的碧草黄鹂有情有意,有力地反衬出世道的无情;③抒发不遇的愤懑,一“自”一“空”点染出那种“花开花落无人知”的况味,诗人怀才不遇的郁闷也就出两个字透露出来,一生心怀蜀相当年一样雄心壮志,不曾有谁能知遇,如今人老多病独自一人来到这冷清孤寂的丞相祠,凭吊先人的心境,又有谁人知晓呢?三鉴赏《春江花月夜》(一)声读(全班齐读两遍)(二)意读,请学生练习课后练习二,找到江月与人融为一体的诗句,教师展示基本解读的文字:“春江潮水连海平”四句总写春江月夜中壮丽景象。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1《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学生版
4.《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组别:姓名:成绩: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叫做即景抒情诗以及即景抒情诗所包含的内容;了解作者陈子昂、张若虚、张九龄;背诵《春江花月夜》。
2、总结古人表达思念之情的方式;学会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3、感受陈子昂怀才不遇的孤独感;理解张若虚对至真爱情的讴歌,对人生哲理、无限宇宙的探求;领悟张九龄抒发的无尽相思之情。
学习重点:1、了解什么叫做即景抒情诗以及即景抒情诗所包含的内容,学会将诗句转变成画面情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2、感受陈子昂怀才不遇的孤独感;理解张若虚对至真爱情的讴歌,对人生哲理、无限宇宙的探求;领悟张九龄抒发的无尽相思之情。
学习难点:感受陈子昂怀才不遇的孤独感;理解张若虚对至真爱情的讴歌,对人生哲理、无限宇宙的探求;领悟张九龄抒发的无尽相思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叫做即景抒情诗以及即景抒情诗所包含的内容;了解作者陈子昂、张九龄;2、感受陈子昂怀才不遇的孤独感;领悟张九龄抒发的无尽相思之情。
学习重难点:了解什么叫做即景抒情诗以及即景抒情诗所包含的内容;感受陈子昂怀才不遇的孤独感;领悟张九龄抒发的无尽相思之情。
学习过程:一、自学交流1、即景抒情与借景抒情之概念比较。
即景抒怀,指的是诗人因眼中所见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即景抒怀题材广泛,诗人往往是兴之所至,妙手偶得,多有一些佳句。
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即景抒怀诗是先有“景”后有“情”,“情”是因了“景”的触动而起的,借景抒情诗先有“情”,后有“景”,诗人是为“情”而找“景”。
2、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第4、5、6课学案即景抒情诗四首
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了解即景抒情诗的鉴赏要点。
2. 了解作者的生平,结合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经历理解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2、背诵《登幽州台歌》、《望月怀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陈子昂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以及张九龄望月怀人的一片深情。
【学习重点】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心境。
【学习难点】理解陈子昂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 识记字音怆()然滟滟()霰()纤()尘扁()舟砧()碣()石3. 理解词义古人、来者:怆然:竟夕:怜:不堪:盈手:佳期:4. 有感情地朗读《即景抒情诗四首》三遍以上,背诵《登幽州台歌》和《望月怀远》。
二、学习·研讨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简介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二十四岁中进士,因《谏灵驾人京书》一文为武则天所赏识,用为麟台正字(秘书省属官),后任右拾遗。
三十八岁时退职返乡,不久被县令段简害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他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
其为诗或讽谏朝政,或感怀身世,落地作金石声。
陈子昂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都是陈子昂随武攸宜北征契丹时所作。
陈子昂在武攸宜幕中参谋军事,屡有建议,均不被采纳,失意无聊,因登蓟北楼(即幽州台),作《蓟丘览古》诗7首赠其好友卢藏用,通过吟咏蓟北一带古人古事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哀。
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4课 即景抒情诗四首 学案(含答案)
第4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学案(含答案)第第4课课即景抒情诗四首即景抒情诗四首学习目标1.了解陈子昂.张若虚.张九龄.贾岛等诗人的生平及思想内容。
2.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
3.体会即景抒情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意解读这是唐朝王建的一首咏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
其诗语言清新朴素,意境淡远,感情真挚浓厚。
开头两句写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月照在庭院中,院内地面都像铺了一层霜似的,树上的乌鸦也栖息了。
“地白”二字足见月光如水,皎洁明亮。
此时已是皓月当空,当是夜已至深。
而“栖”则暗含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乌鸦由喧闹到安然入睡。
一方面固然是夜已深,另一方面也衬托了四周的万籁俱寂。
此景已是清美之至,诗人马上又承了一句“冷露无声湿桂花”把美景又推向一个高峰,“无声”,悄悄地,毫无声息。
清冷的露水悄悄地打湿桂树上的桂花,时间也便从悄无声息中流逝。
诗人也不知在此地呆了多久。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此语读来朴实.凝练之极。
诗人有太多的思念,却依然推己及人,想到天下人此时都在望月,点明客观事实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思念的深度和广度。
把天下和诗人一样五月圆夜不眠之人的情思应承下来,一并述出,造成共鸣,也更能表达诗人自己“秋思”的凝重与浓厚。
明明诗人自身怀人心切,离愁别绪一一在眼前翻涌,却偏要说“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种欲擒故纵的手法,是要读者去评判这“秋思”究竟该谁所有,其实也正是诗人自己的秋思在读者那里获得认同,此句“落”字尽得其妙。
这首诗写景寥寥几笔,疏朗有致;写情含而不露,委婉曲晦;用语朴素清新,是一首很不错的诗,值得我们研摩。
名句识记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考点演示赏析“不知秋思落谁家”一句的妙处。
答案本句为作者抒情之笔,但诗人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即景抒情诗四首》精品导学案(含答案解析)
◆4 即景抒情诗四首轿夫的快乐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思想家罗素,在1924年来到中国的四川。
那个时候的中国,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当时正值夏天,天气非常闷热。
罗素和陪同他的几个人坐着那种两人抬的竹轿子上峨眉山。
山路陡峭险峻,几位轿夫累得大汗淋漓。
此情此景,使罗素没有了心情观景,而是思考起几位轿夫的心情来。
他想,轿夫们一定痛恨他们几位坐轿的人,这么热的天,还要他们抬着上山。
甚至他们或许正在思考,为什么自己是抬轿的人而不是坐轿的人?到了山腰的一个小平台,罗素下了竹轿,认真地观察轿夫的表情。
他看到轿夫们坐成行,拿出烟斗,又说又笑,丝毫没有怪怨天气和坐轿人的意思。
他们还饶有兴趣地给罗素讲自己家乡的笑话,很好奇地问罗素一些外国的事情,在交谈中不时发出高兴的笑声。
罗素在他的《中国人的性格》一文中讲到这个故事。
而且,他因此得出结论: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是错误的。
微感言: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赏读: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不忧不惧就能做到泰然自若,心平气和。
凡事保持泰然处之的心境是最重要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赏读:曾子说:“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肩负重任,路程遥远。
”如果一个读书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却没有坚强的意志,狭隘的心胸遇到困难时就会中途退缩。
做事没有自己的意见和原则,那他就是一个懦弱无刚的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赏读:孔子说:“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不去要,不理睬)。
”在孔子看来,人幸福与否更多地取决于感受幸福的能力。
幸福总是朴素的,一如粮食、空气和水。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赏读:孔子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些事情做得恰到好处,却不肯随声附和。
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一、作者视窗《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学生版)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2013.8学习目标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和毛泽东同志的相关经历。
2.领悟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体会字里行间的豪情壮志。
3.理解作品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感受凝练、豪放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词句品读,感受本词阔大的意境。
2.通过分析上下阕巧妙回答,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导学过程一、资料补充《沁园春·长沙》写作背景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
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锡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
事后作了此词。
二、课前预习1.请默写一首我们初中时所学的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
2熟读课文和注释,并在课本上为字词注音并标注解释。
注音:沁园春百舸怅寥廓峥嵘方遒浪遏飞舟注释:寥廓、苍茫、峥嵘、风华正茂、意气、义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3.词相关知识。
(1)词又名、、。
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句式长短不一。
作为诗歌的一种,词兴起于代,盛行于宋。
(2)词根据字数可分为(58字以内)、(59到90字)、(91字以上)。
(3)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的,长沙是词的。
(4)词按照创作风格又可分为:、两大类。
4.声情并茂地朗读本词至少三遍,并试着背诵全词。
三、课堂学习(一)课文导入(二)交流预习导学1、2题(三)初步感知课文1.教师朗诵。
2.全体同学朗读。
3.本词可以用四个字来理清思路,你认为是哪四个字(从词中找出):、、、(四)鉴赏品读课文1.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为了表达的需要,语序往往倒装,而且常省略一些成分,就需要我们借助想象把诗意组合起来。
即事抒怀诗歌鉴赏三首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唐诗宋词之即景即事抒怀诗鉴赏导学案(三)《旅夜书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安定城楼》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背诵《旅夜书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安定城楼》2.学习鉴赏文字,体悟即时即景诗的意象和情感。
3.完成当堂练习。
二、默写《旅夜书怀》《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安定城楼》三、诗歌鉴赏《旅夜书怀》杜甫“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州(今重庆)、忠轴(今重庆市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这首诗是杜甫五律诗中的名篇,历来为人称道。
《四溟诗话》评此诗“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语:“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
”[3]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765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诗人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的感情,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
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靠的凄怆心情。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山水田园诗歌鉴赏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水田园诗(即景抒情诗)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写景抒情的思想内容,表达的感情。
2、理解写景抒情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温故知新:1、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初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4、日照行路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8、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诗人把山水景物、田园风光以及人文景观作为对象,加以生动形象的描摹刻画,使之成为世人抒发情怀、表情达意、寄托理想、娱乐遣兴的手段--即借景抒情。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1.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常用白描、衬托、对比。
3.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4. 分析重点:景物特征;5.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鉴赏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广东省惠阳区中山中学高中语文五导学案:即景抒情诗
即景抒情诗导学案编制:陈威行审核:谭宇菲一、学习目标:1。
了解陈子昂、张九龄的生平及思想内容.2。
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
3.体会即景抒情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名句。
二、文本助读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主要内容:1、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3、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诗歌中的景情关系诗歌抒发情感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抒胸臆,一是间接抒情.所谓“直抒胸臆”指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
而“间接抒情”,指借助人、事、物、景的描写,表达诗人情感的方法.一般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托物言志等。
寓情于景的特点在于一首诗(或某几句诗)中只有景物的描写,没有直抒胸臆的诗句,诗人的感情全部蕴含在描写的景物上.寓情于景的说法还有移情于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
情景交融指一首诗(或几句诗)通过对人、事、物、景的描写,把诗人的情感与描写的事物浑然一体,最终达到的一种表达效果。
最常见的形式是诗歌既有描写又直抒胸臆的诗句。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三)【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1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高考复习诗歌专题:写景抒情诗鉴赏 导学案
………………………………………装…………………………………………订………………………………………线……………………………………诗歌专题——写景抒情诗【本节学习重点】1.把握写景抒情诗的常见情感。
2.学会从不同角度赏析写景抒情诗。
【考情分析】1.考纲要求: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考点提示:相同题材的诗歌,诗中的情感相近,手法相似,阅读诗歌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
分值为9分。
3.考情预测:羁旅行役诗在诗歌鉴赏中常考诗歌内容及诗人的思想情感。
考查形式既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所以要注意概括分析羁旅行役诗的内容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情感。
【高考真题】(2018年新高考卷I)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从全诗看,诗人虽然生活贫穷,衣食无着,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B.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6分)【知识清单】一、诗歌常见景物意象1. 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这类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
例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2.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这类意象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
例如: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王昌龄《长信秋词》)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3.冰雪、松、菊、梅、竹,这类意象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景抒情诗鉴赏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了解即景抒情诗的内容、特点、艺术特色和鉴赏要点2、学习鉴赏即景抒情诗的方法3、品味《登幽州台歌》《春江花月夜》《望月怀远》《题李凝幽居》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
【学习重点】方法把握,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心境。
【学习难点】主旨理解【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学案(第一学时)一、了解即景抒情诗1、概念: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诗人所借助的客观景物,往往是山、水、田园、鱼虫鸟兽等,诗人将个人的强烈感情倾注到客观景物上,使笔下的自然景物也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愫。
“即景抒情诗”题材非常宽泛,可以说凡是写景抒情的诗歌都可以归于此类,不管是借景思乡、借景怀人,还是借景送别、借景厌战;无论是借景说遭遇、借景言国难,还是借景诉衷情、借景明志向等等,只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感的,都属于此类。
2、风格特点即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诗人在诗中一般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
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因此,在整体理解即抒情诗的时候,必须从这类诗歌的整体风格入手,充分体味景特的特征,感悟诗人由此景生发了怎样的感情。
只有准确把握了情景交融的含义,才能读懂即景抒情诗。
3、鉴赏要点:把握景物的特征和寓意,进而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二、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内容:①借景表达自己与众不同,厌倦官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②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等感伤。
③表达客居他乡,怀友思亲的感情,或其他或喜或悲或忧的感情。
④描写自然景物,表现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常用表达技巧由于即景抒情诗具有移情于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因此,如果从表达技巧方面对这类诗歌进行赏析,一般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种表达技巧。
1、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是指诗人受到眼前客观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情感的抒情方式。
就即景抒情诗而言,赏析时就不得不关注景物的特征与其具有的文化内涵,如“柳”与“留”,例如常见的意象的内涵是什么,然后体味诗人的情。
例如,杜甫的《登高》,正是秋天的寥廓凄凉触动了诗人自身的境况“艰难苦恨”、“潦倒”,可谓是触凄凉景生悲苦情。
2、融情入景所谓融情入景是指作者在创作时把先前饱藏于胸中的某种感情,外射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使所描写的景物渗透着某种主观感情色彩,从而生成意境。
触景生情和融情入景的区别是:触景生情,情由景引起,同样的景往往唤起类似的情;融情入景,情感先行,诗人将情注入所描写的景中,不同的情会给景物著上不同的感情色彩。
运用融情于景的的手法的诗歌,往往只有景语,而没有情语,尽显诗歌含蓄的特点。
例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诗人运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四句都是写景,而且句句与自己的处境暗合,景物融进了诗人自己的情感。
黄昏时刻急雨带来春讯,猛然掀起诗人心底狂波,眼前所见的自横之舟更是引起了诗人情感的共鸣。
全诗不着诗人自情感的痕迹,却又读到诗人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3、写景的手法赏析即景抒情诗,除了需要明确景与情的关系外,还需要明确与写景有关的手法,这也是赏析的重点之一。
常见手法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白描、绘形绘色、烘托、衬托、渲染等。
四、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要明确在诗中的位置,一般来说首句:渲染气氛,烘托形象,为全诗打下感情基调;尾句:含蓄,留下想象的空间。
【分析景物的方法】1、从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分析。
如高、低、俯、仰的变化;绘形、绘声、绘色。
2、从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入手分析。
即把握写景的层次。
如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色彩的搭配等。
3、从描写景物的技巧入手分析。
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五、解题方法1、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物的特征和寓意。
(抓意象)2、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明意境)3、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
(品感情)【课前热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台城鹿柴韦庄王维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台城》中“鸟空啼”的“空”字历来为人所称道,你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吗?它与《鹿柴》中的“空”字所表现的意境是否相同?请加以赏析。
(6分)课内探究案(第二学时)一、自主学习《登幽州台歌》、《望月怀远》、《题李凝幽居》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二、课内探究(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的爱国情感。
2、“古人”“来者”指的是。
“独”字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的感情基调。
3、《登幽州台歌》千百年来为人所传颂的原因是什么?你对此有何感想?(二)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从月亮在海上升起,勾起两地相思之苦,竟夕难眠,又觉得还是只有在才能相见,描绘出了深深的怀远之情。
找出其中以月喻人的至理名言,并作赏析(这两句一直被视为千古名句,你认为它好在什么地方?):2、这首诗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水调歌头》中的名句。
3、“情人”为何怨“遥夜”,“怨”写出了什么?4、前人曾称此诗“是五律中《离骚》”,认为它并非借月来怀念远方之人,而是一首有所寄寓的政治抒情诗。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三)题李凝幽居 (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起来回味无穷。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推敲”两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字,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
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
”“敲”与“推”,一字之差,你认为哪个更好,请简要分析。
4、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课内探究案(第三学时)一、自主学习《春江花月夜》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二、课内探究春江花月夜(张若虚)1、前八句诗中,诗人描写了那些意象?春、江、花、月、夜2、思考:春天的花是五彩缤纷的,为什么说它“似霰”?诗人为什么说“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歌是怎样描写春江月色的?表现春江月色怎样的特点?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几句是对自然的发问和对人生的思考,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4、“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中“徘徊”两字用得非常传神形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5、最后八句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游子对思妇的相思?“复”“沉沉”“满”对表达游子的相思之苦有何作用?课后提升案(第四学时)一、能力拓展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这首诗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征?(2)写出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唐)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首联用一“”字,奠定全诗的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2)颔联写云生落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比喻什么?(3)颈联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4)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二、课后总结:【“即景抒情诗”的特点与鉴赏】“即景抒情诗”题材非常宽泛,可以说凡是写景抒情的诗歌都可以归于此类,不管是借景思乡、借景怀人,还是借景送别、借景厌战;无论是借景说遭遇、借景言国难,还是借景诉衷情、借景明志向,等等,只要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感的,都属于此类。
我们这里所强调的是那种语言明快清新、简洁质朴,内容纯粹于或壮丽山河,或繁华景象,或怡人风物,情感偏重于欢快、欣喜、热爱等简单的情感抒写。
“即景抒情诗”的主要表达技巧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其他或用比喻拟人,或用衬托对比,或用白描渲染;或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或是视听结合、抑扬互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