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整理后文档
组织行为学第1章-组织行为学概述-42页文档资料
14.12.2019
3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为什么要学习组织行为学:七人分粥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
专业化和分工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技术 进步、促进组织演进的动因。
任何组织均有一个合适的规模(SIZE)与范围(SCOPE)。 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 规模收益和管理成本的边际比较决定了组织的有效规模。
14.12.2019
16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组织与管理
曾国军
何谓管理? 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
14.12.2019
12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何谓组织
曾国军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第一,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第二,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第三,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实现目标。
14.12.2019
13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组织有什么共性?
目的
14.12.2019
结构
人员
织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14.12.2019
4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曾国军
为何要学习组织行为学:分工与协作
弥勒佛与韦陀 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
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 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 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 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 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 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 旺。而韦陀铁面无私, 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 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其实在用人大师的眼里,没有废人,正如武功高手,不 需名贵宝剑,摘叶飞花即可伤人,关键看如何运用。
《组织行为学》标准完整可编辑版-第四章团队
《组织⾏为学》标准完整可编辑版-第四章团队马⼯程《组织⾏为学》教案《组织⾏为学》编写组2020年2⽉第四章团队⼀、教学⽬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和研讨,要求学⽣能够建⽴团队组成、团队过程和团队结果的管理框架,理解团队的特征和类型;理解团队过程管理的原理;理解团队效能的概念,掌握团队绩效评价的原理。
团队管理的知识是现代组织⾏为管理的主要内容,本章的内容与培养学⽣的团队素质和团队管理能⼒密切相关。
⼆、课型:新授课三、课时:2课时四、教学重难点1.团队在个体、团队、组织三个层⾯产⽣的作⽤;2.团队创建和发展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管理措施;3.团队沟通、冲突、团队⽂化和团队规范、以及团队领导和决策等团队过程管理的原理。
五、教学⽅法课堂讲授与案例讨论相结合。
六、教学内容1.内容摘要第⼀节介绍了团队的特征,包括团队与⼀般的⼯作群体的差别;团队的作⽤;团队的规模;团队需要三种不同技能类型的⼈;团队创建和发展的四个阶段及相对应的管理⽅法。
第⼆节介绍了团队的类型。
可以根据任务类型、团队与组织的结合形式、团队的多元化、团队的⽹络化等进⾏分类。
第三节介绍了团队过程管理,包括团队⽬标的形成过程、团队领导风格、团队成员的选拔、团队成员的职能⾓⾊和团队⾓⾊、团队中的沟通、团队冲突、团队⽂化、团队规范、团队领导、团队决策等内容。
第四节团队效能与评价。
团队效能不同于传统的基于个体的绩效,也不同于组织整体绩效,考虑的是团队的协同和团队对组织整体绩效的价值创造。
2.基本概念团队特征,团队规模,团队技能,团队发展阶段,团队的任务类型,嵌⼊组织的团队类型,团队多元化,团队⽹络化,团队成员的双重⾓⾊,团队沟通,团队冲突,团队⽂化与团队规范,团队领导,团队决策,团队效能,团队效能框架。
3.基本理论(1)团队规模理论:团队的规模要保证团队成员间的有效沟通,团队成员过多就很难保证⼤家都有充分的时间和精⼒进⾏交流,也很难在讨论问题时达成⼀致。
⼀般来说,如果团队成员很多,会出现“搭便车”(社会惰化)现象,难以形成凝聚⼒、忠诚感和相互信任感。
组织行为学笔记整理
组织⾏为学笔记整理组织⾏为学笔记整理第⼀部分:组织⾏为学的相关内容名词解释:(重点)1、组织⾏为学是研究个体、群体、组织三者之间相互作⽤的学科。
组织:有着指导⽬标并被精⼼构建的社会实体。
群体:⼀些拥有共同⽬的的并经常相互作⽤的⼈。
个体:构成组织的最基本细胞,是组织⾏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简答题:(重点)1、组织⾏为学的研究⽅法(1)现场研究法(观察法):运⽤感官对⼈的⾏为进⾏观察和分析。
优点:⽅法简单、使⽤⽅便、效果直观缺点:往往缺乏深刻性和准确性(2)访谈调查法:运⽤⼝头的信息沟通⽅式,传递与交流,分析⼈的⼼理与⾏为。
优点:双向沟通、增强情感交流、相互了解、信息明确缺点:⽆法明确避免主观因素、暗⽰、诱导形成信息失真(3)问卷法:运⽤标准的问卷量表对⼈的⼼理与⾏为进⾏分析调查。
五等分法:最⽀持⽀持中⽴反对最反对+2 +1 0 -1 -2优点:应⽤范围⼴缺点:避免随意性(4)实验法和⼼理测验法:运⽤标准的测量表,以及必要的实验设备,创造必要的条件,在实验室或现场对⼈的⼼理与⾏为进⾏测试分析。
优点:⽅法科学、严谨、有⼀定准确性缺点:复杂、繁琐、难以⼤⾯积推⼴(5)建⽴模型的⽅法来反应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组织⾏为学的模型往往是动态的,描述型和抽象性的模型。
(重点)2、组织⾏为学的⽬的和意义:(*)管理好⾃⼰:更好的清楚⾃⼰的愿景,了解⾃⾝的特点,做好职业规划,不断提升⾃我素质,让组织中的每⼀个都充分发挥⾃⾝的能⼒,热情⽽有创造性的⼯作,为组织效⼒。
管理好别⼈:通过对⼈的⾏为和⼼理规律的认识,更好的了解他⼈的需要和⾏为取向,掌握更好的与⼈合作、激励他⼈、与⼈沟通、处理冲突和领导他⼈的能⼒,使整个组织更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凝聚⼒。
管理好组织:通过深⼊了解由⼈组成的组织系统的本质,掌握必要的组织设计和分析理论,⽅法和⼯具,从⽽正确的构建合理组织系统,使其既能达成现有的⽬标,保持内部和谐和相对稳定性,⼜能不断学习和创新,使整个组织系统保持健康的发展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①环境因素(组织外部因素):可预测性、复杂性、敌对性;②组织因素:结构、技术、规模、年限;③管理政策和实践因素:战略、控制、领导、报酬、沟通、决策;④员工因素:目标、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
2、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3、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面世标志着科学管理从此诞生。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①霍桑实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观察实验。
②霍桑实验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不同意泰勒把人只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只是受金钱的驱使,认为人是“社会人”。
另一个重大的贡献是,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甚至影响整个正式群体的活动。
③经梅奥归纳、总结,整理成《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于1933年正式出版,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人群关系学说。
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形成的新学科。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自然实验法;②行为观察法;③心理测验法;④现场调查法。
第二章个人行为基础7、社会知觉的范围:①对他人的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8、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莱米认为,自我概念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知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
9、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0、归因理论:有凯利的归因理论,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维纳的归因模式:1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①认知失调理论的假说:认知元素之间的矛盾或失调,使个体心理上的不快感和压迫感加剧,这时人们就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从而促使个人的态度发生改变。
组织行为学总结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的三个层次:个体、群体、组织组织行为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1、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2、以霍桑实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3、以权变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其管理心理与行为的现阶段(1965-2000)4、积极组织行为学阶段(2000-现在)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知觉特征:1.整体性: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2.理解性: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3.相对性: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4.恒常性:条件发生变化时,直觉影像仍保持不变,包括对知觉对象的亮度、形体、大小等颜色方面的恒常性。
内涵:指的是个体为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并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一个人是活在知觉中的.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知觉为基础的,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
这个世界是人们知觉到的世界,这对行为十分重要知觉防卫机制的内涵:为了防止自己受到威胁性刺激的侵扰,人们自动地抑制自己对它们的知觉和反应的倾向.错觉:错觉是指一种不正确、被歪曲了的知觉。
类型:常见错觉、图形错觉:缪勒—莱伊尔错觉、波跟道夫错觉社会知觉的集中表现形式:1.对他人的知觉:表情、性格2.人际知觉3.角色知觉4.自我知觉: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社会知觉偏见: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投射归因:人们对自己或别人的行为进行分析,进而解释和推测其原因和动机的过程归因的参照点: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海德的归因理论:内因与外因(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者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为难的归因理论:个人决策当中不确定判断的三种启发:(1)代表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能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对于代表性越高的样本,就判断其出现的概率越高。
组织行为学完整版
组织行为学:运用各种相关学科的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对本组织及其成员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以便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科学管理前期(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分工)科学管理时期(泰勒——科学管理;法约尔——管理的五要素;韦伯——官僚行政组织)人群关系学派(非正式组织)权变学派(考虑外在环境因素对组织内部特性的影响)权变理论(亦称应变理论、超Y理论):莫尔斯、洛西提出。
认为并不存在一种适用于所有情况的普遍的管理原则和方法,管理职能根据各种具体情境而定。
稳定-机械式:(1)环境相对稳定和确定;(2)目标明确和持久;(3)技术相对统一和稳定;(4)按常规活动,其生产率是主要目标;(5)决策可以程序化,从而协调和控制过程倾向于采用严密结构的等级系统。
适应-有机式:(1)环境相对不稳定和不确定;(2)目标多样化并不断变化;(3)技术复杂、易变;(4)有许多非常规活动,需较强的创造力和革新能力;(5)使用探索式决策过程,而协调和控制经常出现相互调整;系统等级层次少,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经济人假设——X理论(措施:强制、奖惩分明)大多数人都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
大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壮志,宁愿接受别人领导,也不愿负任何责任。
大多数人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都是相矛盾的,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必须靠外力强制。
大多数人都缺乏理智,不能克制自己,很容易受别人影响。
大多数人为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将选择那些经济上获利最大的事去做。
人群大致分为两类,多数人符合上述假设,少数人能克制自己,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社会人假设(梅约依据霍桑实验提出)(措施:人性化,注重人际关系需要)交往需要是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认同感的主要因素。
工业革命以来,专业化分工和机械化使劳动力失去了内在的乐趣而趋于单调,因此必须从工作的社会意义上寻找安慰。
非正式组织通过人际关系所形成的影响力,比正式组织的管理措施和奖励对人具有更大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合集五篇)
组织行为学(合集五篇)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一)组织:1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的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2是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3必须具有共同目标,而它自身则是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4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队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5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成为独立的法人,并具有调节,适应发展变化功能的开放系统6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二)行为:1狭义:是指人受其其生理,心里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外显的活动2广义:是吧心里和行为统称为人的行为特点:1具有适应性2具有多样性3具有动态性4具有可控性5是人的生理,心里环境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三)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里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的科学(四)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和作用:1研究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2研究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3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进使管理提高管理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技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4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管理,充分推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研究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组织改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
6有利于管理者调适心里平衡。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五)研究方法的特性: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需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基本过程:1观察和实验2分析和评价3预测和推断4检查和验证主要方法:1案例分析法2观察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实验法(六)费恰特指出文化的功能:1文化是区别不同社会的标志2是使一个社会的价值观更系统化3为社会的团结和组织的凝聚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4对社会结构提供材料和蓝图5社会和组织的文化,能够塑造社会和社会和组织的个性与性格(七)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应(八)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1客观因素。
组织行为学 完整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内涵与作用P2、P5组织:组织,是指由有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和一定正式关系的集合体。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解释、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一门科学。
2、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的各个阶段P712萌芽阶段: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对人性的认识——将人看作“理性—经济人”劳动分工观点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组织理论人群关系学说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对人性的认识——将人看作“社会人”行为与情感紧密联系组织的力量显著地影响这个人的行为与群体内标准、群体情感、安全相比,金钱是决定产出的次要因素行为科学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到60—70年代行为科学是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以及低级动物行为的科学。
20世纪60年代中期,行为科学研究进入到组织行为阶段,开始形成“组织行为学”。
深入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进一步分化和综合微观组织行为学宏观组织行为学组织文化理论的兴起“观念人”假设“生活组织”假设组织变革理论的喷涌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P16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P18(1)调查法:调查法的目的仅在于搜集资料,并不打算去改变或影响被调查的对象。
观察法调查问卷访谈法第二手来源(2)案例研究(个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结合实际,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并通过一个个表面上互不相关、支离破碎,实际上则是精心选择的材料,在反复的分析中,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不断对比归纳、思考领悟,从而建立起独特的管理思维方式。
(3)实验方法是在有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创设一定条件的环境中来引起某种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实验室实验必须在实验室条件下,按照周密的实验设计创造一种环境进行实验,研究人员控制一切估计会干扰实验界结果的因素,进行观察,以便弄清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相互影响。
《组织行为学》文档
“组织行为学”1.性格可以分为哪几类?;答:(1)机能类型说;机能类型说是根据理智、情绪和意志三者各自在性格结;①理智型:以理智来衡量一切,并以理智来支配自己的;②情绪型:情绪体验深刻,言谈举止受情绪所左右,处;③意志型:有较明确的活动目的,行动坚定,具有主动;除了上述标准的类型外,还有介于三种类型之间的中间;(2)配行为向预定目标努力的性格特征。
如自觉性与盲目性、纪律性与散漫性、独立性与易受暗示性、自制力与冲动性、主动性与被动性、镇定与惊慌、果断与优柔寡断、勇敢与怯懦、坚韧性与动摇性等。
(4)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指在感知、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如分析型与综合型、快速型与精确型、保持持久型与迅速遗忘型、深刻型和肤浅型、再造想象型与创造想象型等。
21.性格可以分为哪几类?答:(1)机能类型说机能类型说是根据理智、情绪和意志三者各自在性格结构中所占优势的不同来确定性格类型的学说。
它是由英国心理学家A〃培因(A.Bain,1818~1903)和法国心理学家T〃李波(T.Ribot,1839~1916)提出来的。
由于这种类型分类的依据是何种心理机能占优势,所以被称为机能类型学说。
①理智型:以理智来衡量一切,并以理智来支配自己的行动。
②情绪型:情绪体验深刻,言谈举止受情绪所左右,处理问题喜欢感情用事。
③意志型:有较明确的活动目的,行动坚定,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持续性。
除了上述标准的类型外,还有介于三种类型之间的中间型,如情绪一理智型,意志—理智型等。
(2)向性说向性说是按照个体心理活动酌倾向来划分性格类型的学说。
它是瑞士心理学C.G.荣格(C.G.Jung,1875~1961)最早以精神分析的观点来划分的性格类型学说,主要是将人的性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
①内向型性格:沉静谨慎,深思熟虑、顾虑多,反应缓慢、适应性差,情感深沉,交往面窄、较孤僻。
长处是内在体验深刻,具有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精神。
组织行为学全套
1.1管理者做什么
想知道管理者做什么,首先要知道谁是管理者。 1、管理者:通过被人来完成工作 管理者与工作人员的区别标准:有无直接下属 2、组织:人们有目的组合起来的时候但愿,由两
个或多个个体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 作,以实现一个共同目标或一系列共同目标。 组织是管理的基础,管理者在组织中完成工作。
在组织内晋升的速度快
24
有效与成功的管理活动研究
Fred Luthans及其同事的研究
问题:在组织中晋升最快的那些管理者和工作最出色 的管理者所从事的活动和强调的重点是一样的吗?
研究了450多名管理人员,发现这些管理人员都从事以 下4类管理活动
1)职能活动 计划组织 决策指挥 协调控制 2)沟通活动 沟通信息 处理文件 交流观点 3)人力资源 人员匹配 培训激励 绩效考核 4)网络活动 社会交往 建立关系 外部联络
管理者角色、描述与特征
角色
人际关系方面 1.挂名首脑 2.领导者 3.联络者
信息传递方面 4.监听者 5.传播者 6.发言人
描述
特征活动
象征性领导,必须履行许多法律性 或社会性义务。 激励、配置、培训人员,负责交往。
迎接来访者,签署文件。 从事下级参与活动。
联络组织内信息,发展组织关系资源。 发感谢信,从事外部委员 会工作,从事有其他外部 人员参与的活动。
工作最出色的管理者 = ?晋升最快的管理者
对以晋升以绩效为基础的历史假设提出了挑战。 揭示了一个事实:社交和政治、人际技能对谋求晋升起 着重要的作用 LMX 理论
您想做成功管理者 or 有效管理者?符合我国国情 吗?你们企业呢?
27
比较:传统管理者与现代管理者
传统管理者 遵循命令链 接受、做重复性工作 要求长时间工作 独占信息 试图掌握一个主要领域,如营
组织行为学(第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新版).docx
组织行为学(第“版-最新)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著前言1、本份资料整理的是《组织行为学(第14版)》每一章节的局部重点内容,并不全面,;2、全部内容皆由作者根据课本一字一句敲打出来,非网上搜寻资料。
如有错漏之处,欢送指出及补充~~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1、从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角度,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这一概念?答:管理者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其中对人的管理是管理者的职能、角色、技能中的一条共同的主线,不管它被称为管理者的“领导技能”、“人际交往的角色”,还是“人际技能”,显而易见,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就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
对于“人际技能”这-•概念,普遍用的学科术语就是一一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behavior,0B)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到以下领域:①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即对领导人个性、行为方式及领导效能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领导理论,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领导职能;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的认识,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标准、冲突、竞争、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都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人际交往角色和人际技能。
概言之,组织行为学就是把研充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的知识加以运用,使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更为有实践意义。
2、识别并比照三种基本的管理角色。
答:明茨伯格的企业管理者的角色理论说明,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I•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组织行为学doc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一、组织及其涵义的要点: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对组织的涵义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一)动态过程(二)静态实体(三)共同目标(四) 协作团体(五)开放系统(六)技术系统 二、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人的行为的特点:(可适实多动)(1)具有适应性(2)具有多样性(3)具有动态性(4)具有可控性(5)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三: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一)研究对象: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规律性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范围: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范围与行为科学不同,行为科学要研究一切人的行为规律性,而组织行为学只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三)研究方法: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生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原理,说明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性,这乃是研究组织行为的方法和手段。
(四)研究目的: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各级领导者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 (五)对管理者的意义和作用:(一)研究组织行为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二)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研究组织行为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进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整理资料
51.谈判的原则:1平等原则2互利原则3合法原则4事人有别原则5信用原则52.提高领导有效性应注意的问题?一个领导者要使自己有影响力1要素质好,即有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2要有权,即说话算话,要明确的组织赋予的权利;3要人和,即能与别人和睦相处,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洞察群众的心理,创造激励的工作环境,满足人们的需要;4要让人信服,即为人正派,办事公道,具有献身精神,不利用职权谋个人私利53.领导工作的作用表现在:1能更有效更协调地现实组织目标2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3有利于个人目标的结合54.关于复杂人性的假设:1人类的需要使多种多样的,并且会随着人的发展阶级和整个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2人在同一个时间内,会有多种的需要和动机,这些需要和动机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
3热病由于在组织中生活,可以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4一个人在不同的组织或同一个组织的不同部门岗位工作时会形成不同的动机。
5一个人是否感到满足或是否表现出献身精神,决定于自己本身的动机构造及他跟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6由于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能力也有差别,因此对不同的管理方式各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没有一套适合任何时代任何人的普遍的管理方法55.心理学家认为存在着三种极端的领导工作方式,即专制方式,民主方式,放任自流方式56.布莱克与穆顿提出的管理方格理论的五种典型领导方式:(1.1)方式为贫乏型管理(9.1)方式为任务第一型的管理(1.9)方式为俱乐部型的管理(9.9)方式为团队式管理(5.5)方式为中间型的管理57.任何领导者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通过与被领导者的相互作用,去完成某个特定目标。
因此,领导者的有效行为就要随着自身条件被领导者的情况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把期望理论与领导行为的四分图理论结合在一起,提出了“途径—目标”理论罗伯特豪斯“途径—目标”理论的四种方式:支持型领导2参与型领导3指导型领导4以就为目标的领导58.领导工作的要求有:1要及时为组织成员指明目标,并使个人避免与组织取得协调一致2命令要一致3加强直接管理4保证组织内外沟通联络渠道的畅通5运用适宜的激励的方法6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领导方法59.这样科学的运用领导艺术?所谓领导艺术:是指领导在行使领导职能所表现出来的技巧,包括:(一)待人艺术①对待下级的艺术:1知人善任的艺术2批评教育的艺术3关心.爱护的艺术4助人发展的艺术5上下沟通的艺术②对待同级的艺术:1积极配合而不越位擅权2明辨是非而不斤斤计较3见贤思齐而不嫉妒忌能4相互沟通而不怨恨猜忌5支持帮助而不揽功推过③对待上级领导的艺术:1.找准自己的位置,做到出力而不越位2.善于领会领导的意图3.适应上级的特点和习惯开展工作4.在上级面前规矩而不拘谨5.运用“等距外交”,避免交往过密或亲疏不一6.处理好与上级关系的着眼点就放在努力将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做好(二)提高工作效率的艺术,要想提高领导的工作效率,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领导者必须干领导的事2.任何工作都要向三个“能不能”3.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4.提高会议效率5.善于运筹时间6.要精兵简政。
组织行为学【可编辑范本】
广厦集团的组织管理摘要:在改革开放的大旗下,楼忠福承包了一支只有40多人的镇办集体建筑队,现如今,它已发展成拥有10万余员工的广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这一切辉煌的成就主要是建立在其优秀的组织管理上的,尤其是从1984年成立建筑队至1997年公司上市那段时间的组织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就1984年至1997年广厦集团所遇到的组织管理困难及其所采取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并研究了公司在此之后所面临的治理新举措。
本文在阐述组织管理的相关概念后,介绍了广厦集团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又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指出了广厦集团成长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描述了广厦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的一系列的解决对策以及带来的影响。
最后,提出了公司在此之后的治理新举措.关键字:广厦集团、发展、存在问题、对策一、组织管理概述组织管理即组织的管理过程,是指有效率、有效益地整合组织内部各种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为宗旨的活动。
组织管理具有目的性、系统性和复杂性的特征。
人是组织管理中的重要因素.最佳的组织管理是尽可能地开发其成员的能力,并使之服务于组织的目标.组织管理不等于具体人的管理,组织管理的目的性、系统性和复杂性是有别于具体人管理的显著特征。
组织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目的性的复杂的系统,“协调”应该是组织管理的核心,“协调”的现实衡量就是组织系统的“和谐性”.组织的目标就是使组织自身物质利益最大化。
目标是组织存在的价值基础,组织管理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活动。
组织激励的方式是以物质激励为主,因为工业社会以财富是获取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组织管理者必然把物质利益的刺激作为主要激励员工劳动积极性的手段,而当物质激励达到一定程度时,组织管理者必须提高物质激励的数量,否则就失去了激励作用.组织的信息沟通顺畅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只有畅通的信息系统才能使组织成员的协作愿望通过信息沟通转化为协作行为.二、广厦集团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一)发展历程1.1973年9月,东阳县城关修建社成立,拥有职工40多人,业务不出县,只能做民房修缮,年产值不过几万元、十几万元.2.1978年7月,东阳县城关修建社更名东阳县城关建筑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导论组织及组织行为学的一般概述1.组织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基本一点就是:现代社会的人是离不开组织的其原因:一个人一生要在许多不同的组织中学习、工作与生活,也要与社会上许多组织打交道。
组织可以看成是人们活动的主要形式→人的社会性体现社会的组织程度越高→人类的力量就越大人类的力量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组织力量2.研究组织行为学,实际上涉及两个基本问题△组织→对其成员的影响,包括:思想、感情和行为影响方式△成员→对组织的影响,包括: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行为一、组织(一)组织的定义关于“组织”这个词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之一:作为名词,涉及作为实体本身的组织→指的是组织系统通过组织系统活动而形成的功能相关的群体的集合,具有体现分工协作以及相应的权责关系的结构模式。
之二:作为动词,涉及作为一个过程的组织→指的是组织活动对人员及事物进行有效的组合工作。
从其内容结构来看,更多的是把组织作为一个“实体”的含义来讲的,但从其内容来看,组织作为实体研究中又少不了,组织又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职能。
定义:组织是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这个定义说明了组织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满足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某种需要。
在许多情况下,孤立的个体活动无法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于是出现了人们的群体活动。
1.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需求的满足方式是多元化的某种需求实现的途径通常一般是将两种实现方式进行比较(除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之外)当组织的活动做效率>个体活动的效率时,人们当然会选择组织活动,典型的是,学龄前儿童,一般是选择上幼儿园,而不选择在家。
2.组织的存在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成员是通过实现个体需要和完成共同目标而凝聚的办学校其实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3.组织的分类西方学者布劳与史可特:将正式组织依其所受益的对象为标准分为四种。
(1)互益组织重视组织内各分子的利益,如工会、俱乐部、政党,教会、职业团体等。
(2)商业组织以所有者及经营者的利益为主,如工厂、商店、银行、保险公司等。
(3)服务组织以顾客的利益为主要目标,如医院、学校、社会福利团体等。
(4)公益组织以公众的利益为第一,如警察、消防队、国防部、政府机关等。
(二)组织和环境组织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
关于“环境”,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事物和现象就构成通常所说的组织环境。
△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使得组织得以生存和不断发展。
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这一点特别明显。
企业从外界环境中获得生产要素和资源,包括信息、生产的产品要能为外界(社会)所接受,并由此获得利润,不断发展。
△组织要有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外界环境是最活跃的,它随时都处于变化过程中,为此组织要有适应这种变化的能力。
(三)组织的管理组织中的管理对于组织活动的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因为我们看到,同样的组织资源,同样的外界环境,同样的人,如果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包括不同的管理理念,得到的效率是大不一样的,这一点,大卫的“Z”理论一书在上世纪八十年早已证实了。
其原因:管理的作用体现在它能有效地进行资源的整合及分配,从而产生较大的效益。
△每万元产值的能耗比△城市交通及用水管理△高校的学藉管理管理的效率又通过组织的效率及组织效能来衡量。
(四)管理工作中人的因素当代管理的中心问题1、管理职能中人的因素2、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3、管理角色中人的因素4、管理者成功中人的因素人的因素对管理者具有极端的重要性,科学技术再发达也不能取代人的因素。
二、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的研究是以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作为基础的,这主要是因为组织活动的有效性,取决于组织中人的行为的有效性。
通常将组织行为分为三个层次三、组织行为学关于组织行为学的定义,我们可以找到多种版本,而且这些定义之间有的差别还较大,我们仍然是采取书上的定义。
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又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的规律性行为→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
心理活动→一个人行为的内在依据。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界定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一定组织中的心理与行为”而不是一切的人类心理与行为(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的既定目标。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演进和发展关于这门学科如何演进,如何发展说法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是管理理论深化的产物。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有很深的关系。
莉莲与管理心理学最早提出采用管理心理学这个名称的是,女管理学家莉莲·吉尔布雷斯。
泰勒与吉尔布雷斯考虑的是通过时间与动作的研究提高工作效率,包括制定每日合理的工作量、作业方法、操作方法的改进。
莉莲却认为不能单纯从工作的专业化、方法的标准化、操作的程序化来提高效率,应该注意研究工人的心理。
她发现,由于管理人员不关心工人而引起不满情绪也会影响工作率。
因此她在1914年出版了一本名为《管理心理学》的著作,她力图把早期心理学的概念应用到科学管理的实践中去,但这本著作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
“工业心理学”提法的出现许多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心理学用于工业一直被称为“工业心理学”。
当时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指对工作中的个体差异的测量,它以个体作为研究对象。
“霍桑实验”20世纪30年代初,“霍桑实验”已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发现了非正式群体。
莱维特(H·T leavitt)的管理心理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在1955年起正式开始用管理心理学这个名词以代替原来沿用的工业心理学的名称,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据莱维特本人的意思,他用“管理”这个词来替换“工业”这个词的原意是想引导读者去考虑这样的问题:如何领导、管理和组织一大批人去完成特定的任务。
“组织心理学”的出现这个提法,是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为《心理学年鉴》所写的一篇文章的标题中首先采用的。
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要强调社会心理学尤其是群体心理学在全世界日趋显著的作用。
“组织行为学”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协会第十四分会——工业心理学分支改名为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分会,其目的也是要承担比个体差异测定更广泛的组织问题的研究。
随着这一学科从个体到群体的研究,再到组织的研究的演变,其研究和实验的机构也发生了变化,它从各大学的心理学系转入管理学院系,特别是这些学院的研究生部。
这些学院在教师队伍中吸收了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
这批人中产生出来的研究项目,开始取名为“组织行为学”。
其过程:“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方法的分类研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什么?取决于人力、时间、信息来源因素更取决于研究的目的和性质。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一)依研究性质分类〈以应用广度为标准的分类〉1、理论性研究这种研究主要为积累组织行为学的知识,并不直接着眼于实用。
如对人性和激励的规律性素。
2、应用性研究这样研究为了解决组织中广泛性的问题,着眼于潜在的实用价值,但产不针对具体问题。
如组织变革等。
3、行动性研究勒温(Leven)所提倡的一种研究。
强调理论必经与应用密切相结合,勒温的一句传诵的名言是“没有比一种好的理论更为实用。
”行动性研究包括:计划、收集资料、采取行动,反馈这四个周而复始的环节。
(二)依研究的深度分类(以研究目标为标准的分类)1、描述性研究。
主要为了了解客观事物的特点和出现的频率。
这种研究一般只反映组织行为的现实,不涉及事物变理之间的关系,即只回答“是什么”而不回答“为什么”,研究者也不施行干预措施。
2、预测性研究。
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预先考虑今后可能发生的情况如预测职工对组织变革的态度,工作绩效,组织目标的完成,能力测试研究等。
3、分析性研究(因果性研究)。
通常指对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
例如研究工作绩效与满意感的关系哪是因,哪是果或互为因果。
(三)依变量的可控程度分类1、案例研究此方法有鲜明的目的性,可培养有关人员的独立工作能力。
案例有高度的拟真性,所反映的是一些具有典型性的真实情况。
对缺乏实践经验的人来说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缺点是,材料中的“隐含前提”比较多,有些背景材料不完备,一般性与具体性难以兼得。
2、现场研究在组织环境中进行实地研究,与实验室实验相比具有更强的“逼真性”,可以把猜测降低到最低程度。
缺点:缺乏对环境的控制。
3、实验室研究这是控制最严密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对一些关键性变量施行严密的控制,然后观察它们的变化。
以上三种方法都很常用,在针对具体问题设计研究方法时,要考虑三个问题1、效度(有效性)2、信度(可信性)3、普遍度(一般性)二、调查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对组织行为学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这个方法也是现代科学重要的研究方法。
有些现象能直接观察,有些则不能。
当所研究的某些行、为不能直接观察时,可通过搜集有关资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这就是调查法。
这种方法往往用于研究不易从外部观察到人的内隐心理活动。
调查法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谈话、问卷、测验、活动、产品分析等。
当调查的对象较多时,为节省时间和经费,可多的采用抽查法来进行。
三、实验方法实验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
它的重要优点在于,研究都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
如:研究者可以创设条件明确显示心理事实,使心理事实按实验者的愿望发生变化,并且能反复重现,以便全面分析研究。
“霍桑实验”应该属于这种方法。
实验法的优越性在于研究者可以主动地引起他要研究的心理现象,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某种现象的出现。
注意:实验结果在同样条件下的可重复性(再现性),只有满足这种要求的实验结论才具有客观规律性。
四、定量法(数量统计方法)目前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已开始由定性的分析逐步深入到定量的分析,更多采用数学手段,这种定量的方法对任何学科的研究都是不可缺少的。
也是学科研究追求精确的重要标志。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组织行为学课程中强调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研究,数量统计方法在组织行为学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在于:组织行为作为符合一定规范的个体活动的合成效果,是典型的随机现象,符合统计规律。
组织行为由人的活动构成,而个人的活动具有随机性;人们对外界的作用可以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人的行为可以有多种事先难以确定的表现形式,这些形式发生的可能性通过观察、调查、实验又是可以认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