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郊祀歌》与谶纬之学

合集下载

乐府诗之郊祀歌(1)

乐府诗之郊祀歌(1)

乐府诗之郊祀歌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一共十二类,今天先讲郊庙歌辞郊庙歌辞其实很早就有了,就是颂。

诗经楚辞都有。

周礼乐崩坏之后,礼乐制度就一直没有得到完善,直到汉以后,郊庙歌辞分为两大类,郊祀歌和庙祀歌。

郊祀歌歌咏的对象是天神地袛,庙祀歌的歌咏对象就是先祖先圣先师。

汉初,最高神依然是五帝。

南齐书·乐志说明堂祠五帝,明堂就是君王祭祀的地方,汉代,郊庙歌辞保存得不多,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安世房中歌》和《郊祀歌》。

前者是庙祀歌,后者是郊祀歌。

汉朝诗人有一个的习惯,就是喜欢用四言诗来写郊祀歌。

所以四言郊祀歌辞在汉朝很常见。

郊祀歌的体制改革是由南朝宋国人谢庄所带来的。

这里要讲到一个东西叫依五数。

五数是指五行之数。

谢庄制定的依五行数是木数用三,火数用七,土数用五,金数用九,水数用六。

(五行这种东西就得看月令了,《礼记·月令》可以看看。

月令是上古一种文章体裁,按照一个12个月的时令,记述政府的祭祀礼仪、职务、法令、禁令,并把它们归纳在五行相生的系统中,)郊庙歌辞和长短句不一样。

比如:【送神歌】蕴礼容,馀乐度。

灵方留,景欲暮。

开九重,肃五达。

凤参差,龙已沫。

云既动,河既梁。

万里照,四空香。

神之车,归清都。

璿庭寂,玉殿虚。

睿化凝,孝风炽。

顾灵心,结皇思。

郊庙歌辞在乐府诗集的收录之中有十二卷,数量仅次于相和歌辞,从汉魏晋南北朝到唐宋都有在写,尤其是唐朝,写作数量最多。

若没记错的话,郊庙歌辞一共在乐府诗集里面有八百首左右,唐代的就占据了40%以上。

而且到了唐代,礼乐制度已经和政治有了充分的联系。

所以内容也变得格外丰富。

(祈谷)、(明堂)、(雩祀)、(五郊)、(朝日)、(夕月)、(祀圜丘)、(享昊天)、(祭方丘)、(禅社首)、(祭汾阴)、(祭神州)、(祀风师)、(祀雨师)、(享先农)、(享先蚕)、(蜡百神)、(享太庙)、(享龙池)、(享孔子庙)、(释奠武成王)、(封泰山)。

《乐府诗集》《郊祀歌辞》汉郊祀歌(之三)

《乐府诗集》《郊祀歌辞》汉郊祀歌(之三)

《乐府诗集》《郊祀歌辞》汉郊祀歌(之三)《乐府诗集》《郊祀歌辞》汉郊祀歌(之三)【华烨烨】华烨烨,固灵根。

神之斿,过天门,车千乘,敦昆仑(1)。

神之出,排玉房,周流杂,拔兰堂。

神之行,旌容容,骑沓沓,般纵纵(2)。

神之徠,泛翊翊,甘露降,庆云集。

神之揄,临坛宇,九疑宾,夔龙舞(3)。

神安坐,翔吉时,共翊翊,合所思。

神嘉虞,申贰觞,福滂洋,迈延长(4)。

沛施祐,汾之阿,扬金光,横泰河,莽若云,增阳波。

遍胪欢,腾天歌(5)。

【自解】(1)华晔晔:光华美盛四射。

固灵根:固守神灵之根基。

斿:遨游。

敦:与“屯”相通,驻扎聚集的意思。

(2)排玉房:排列于玉房。

周流:周游。

拔兰堂:开拔于兰堂。

兰堂:芳洁的厅堂。

厅堂的美称。

装饰兰草的厅堂。

容容:阵容齐整貌。

【汉典】飞扬飘动貌。

颜师古注:“容容,飞扬之貌。

”沓沓:重重迭迭。

声音嘈杂。

颜师古注:“沓沓,疾行也。

”般:班。

队列。

纵纵:急遽貌。

《礼记·檀弓上》:“丧事欲其纵纵尔,吉事欲其折折尔。

”郑玄注:“趋事貌。

纵读如揔领之揔。

”陆德明释文:“纵,依注音揔,急遽貌。

”颜师古注:“纵纵,众也。

”(3)徠:来,使其来。

翊翊:飞貌。

泛翊翊,泛飞如翼也。

庆云:五色云,祥瑞之云。

揄:《说文》引也。

九疑:这里指九疑山诸神,指舜等。

夔龙:相传舜的二臣名。

夔为乐官,龙为谏官。

(4)合所思:人神共同凝神思索也。

嘉虞:嘉好娱乐也。

申贰觞:重复再三献酒。

滂洋:滂沱如洋。

【汉典】众多而广大。

颜师古注:“滂洋,饶广也。

”迈:时光流逝。

(5)沛施祐:充沛布施福祐。

汾之阿:汾河的曲凹处。

泰河:大河。

阳波:太阳光波。

【汉典】指波纹。

波纹在水面、故称。

胪欢:亦作“臚驩”。

歌呼欢腾。

颜师古注:“臚,陈也;腾,升也。

言陈其欢庆,令歌上升於天。

”腾天歌:歌声腾飞于天也。

沌意:《汉郊祀歌辞》【华晔晔】,又一首迎神曲,内容与【练时日】相差不过。

不过,【练时日】应是迎接四时神的乐曲,而这首【华晔晔】显然迎接的是‘汾之阿’的神灵,应该是土神后土和地神富媪吧?那就是中郊祭祀的迎神曲了。

中国古代的谶纬中国古代谶纬神学

中国古代的谶纬中国古代谶纬神学

中国古代的谶纬中国古代谶纬神学一、谶纬的名义谶纬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特殊的文献现象,学界多认为其兴起于西汉,盛于东汉,魏晋时尚存遗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谶自谶,纬自纬,并非一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六·易类六》附录《易纬》案语云:“儒者多称谶纬,其实谶自谶,纬自纬,非一类也。

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

《史记·秦本纪》称卢生奏录图书之语是其始也。

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

《史记·自序》引《易》‘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汉书·盖宽饶传》引《易》‘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

’注者均以为《易纬》之文是也。

盖秦汉以来去圣日远,儒者推阐论说各自成书,与经原不相比附。

……则谶与纬别,前人固已分析之。

后人连类而讥,非其实也。

右《乾凿度》等七书皆《易纬》之文,与图谶之荧惑民志,悖理伤教者不同。

”1清代学者多沿此说,但谶纬并非如其所言截然不同,二者实有关联。

谶与纬常并称谶纬。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谶’,验也。

有征验之书,河雒所出书曰谶。

”2也就是说,“谶”指的是指示预言的书。

“纬”,本是相对“经”而言,段曰:“‘纬’,织衡丝也。

……汉人左右六经之书谓之秘纬。

”3也就是说,纬书是依附经义,以五行术数等方式来解释经书,主要是依托经书对谶进行解释。

可见二者是互相依附的。

谶语出现的时间较早,《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有记载始皇三十二年(前215),方士燕人卢生“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4,于是,秦始皇派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匈奴。

始皇三十六年(前211)更有“始皇帝死而地分”、“今年祖龙死”等多条谶语5。

这些谶语多有“秦亡”的含义。

谶语的出现甚至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李贤注《后汉书·光武帝纪》引《尚书中候》。

由于谶的主要功能是制造舆论,为了扩大影响力,谶还经常和谣联系在一起,方便传唱,且多出于乱世。

《隋书·五行志》中也记录了相当数量的谣谶。

两汉谶纬之学的源流与兴盛

两汉谶纬之学的源流与兴盛

两汉谶纬之学的源流与兴盛摘要西汉末年出现的谶纬之学是两汉时期一种特殊的学术思想。

本文从分析谶纬之学产生的思想来源及深刻的社会根源入手,全面地论述了谶纬之学在西汉末年的兴起过程,并且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考察。

笔者认为:谶纬之学的思想来源主要包括上古时期的天人关系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以及董仲舒构建的天人感应理论体系。

此外,本文深入分析了谶纬在两汉之际形成的社会根源,文章指出:汉初,谶言的流行是谶纬兴起的前奏;汉武帝定儒学于一尊后,儒生和方士群体的合流是谶纬兴起的社会基础;而两汉之际的衰乱政局则为谶纬的兴起提供了绝佳的时机。

本文还对谶纬在两汉社会中的影响做了概述,本文认为:谶纬之学对于两汉的影响包括了政治、思想学术、科技以及文化等诸多方面。

随着东汉政权的灭亡,谶纬亦逐渐衰落。

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谶纬之学中的很多思想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谶纬;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祥瑞灾异The Origin and the Rise of Chen Weiin the Han DynastyAbstractChen Wei, which has formed in the end of Western Han Dynasty, was a special ideological phenomenon.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rise process of “Chen Wei” in the end of Western Han Dynasty from every side and analyses the influence for it through analyzing the ideological and social origins of “Chen Wei”. My opinion in this article is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origins of “Chen Wei”, including the theory of witchcraft in ancient time,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and 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the theory of man-God relationship in pre-Qin period, and the New Confucianism that was established in the middle time of Han Dynasty. The social origin of “Chen Wei” was the declin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end of Han Dynasty, and the political needs of the ruler arising by it. At last, The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influence of Chen to Han Dynasty from many angles, including political, ideology and culture.Key words: Chen Wei; New Confucianism;Auspicious and Cataclysm目录前 言 (1)(一)选题的意义 (1)(二)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2)一 “谶”、“纬”及其合流 (6)(一)“谶”、“纬”释义 (6)(二)“谶”、“纬”的区别及合流 (8)二 谶纬之学的思想渊源 (12)(一)上古天人关系思想 (12)(二)阴阳五行学说 (13)(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 (17)三 谶纬之学兴起的社会根源 (20)(一)谶纬兴起的前奏——汉初“谶言”的流行 (20)(二)谶纬兴起的社会基础——儒生、方士群体的合流 (22)(三)谶纬兴起的时代背景——两汉之际的混乱局面 (23)四 谶纬对两汉社会的全面影响 (28)(一)谶纬与两汉政治 (28)(二)谶纬与两汉经学 (34)(三)谶纬与两汉科技文化 (36)结 语 (40)参 考 文 献 (41)后 记 (44)附: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45)前言作为两汉学术界的一种特殊的思想潮流,谶纬在两汉的思想发展中所昭示的思想文化意义与历史意义都是巨大而深远的,所以研究谶纬的产生与流变对于我们了解并研究两汉时期乃至其前后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及政治方面的内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论谶纬之学

浅论谶纬之学

浅论谶纬之学内容摘要:谶纬是汉代社会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汉人对谶纬的批判出发点并不一样,因此很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纬学,并且对“谶纬”加以界定。

关键字:谶;纬;谶纬;重新审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关于谶纬的经典论述认为“儒者多称谶纬,其实谶自谶,纬自纬,非一类也。

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

……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

……盖秦汉以来去圣日远,儒者推阐论说,各自成书,与经原不相比附。

如伏生《尚书大传》、董仲舒《春秋阴阳》,核其文体,即是纬书。

特以显有主名,故不能托诸孔子其它私相撰述,渐杂以术数之言,既不知作者为谁,因附会以神其说。

殆弥传弥失,又益以妖妄之词,遂与谶合而为一……后人连类而讥,非其实也。

右《乾凿度》等七书,皆《易纬》之文,与图谶之萦惑民志、悖理伤教者不同。

”在汉人的思想领域里,并不像后世理性昌明之后那样纯粹、高雅,硬要分出二者的区别,其实也仍然是一种“宗经气自理在作怪,即将谶纬中之“谶”,视为低级的迷信,而“纬”,则是“经”的延伸,“圣人作经,贤者纬之”,其实“纬书”,只是相对于经书而形成的一种形式或称呼,而“图谶”,则是纬书创作的一种主要手段与方法,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所以只有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才更加符合汉代的实际情况,才能揭示出其在思想史上的真正意义。

一、有关谶纬的几个概念探讨两汉之际的“谶纬”,不可不先对“谶”、“谶书”、“纬书”、“谶纬”这几个概念进行界定。

《说文》云:“谶,验也。

”吕思勉先生说:“谶纬相附,始于西京之末。

若徒论谶,则其所由来者旧失。

《说文•言部》:‘谶,验也.有征脸之书。

’《竹部》:‘谶(签),验也。

’二字音义皆同,即今所谓豫言也。

……今俗所谓求签,实即求谶。

乃古之遗言也。

特世莫知谶(签)谶同字,遂昧其本义尔。

“谶”的含义是“验”,引申为能够灵验的预言顶兆,通常指预言吉凶祸福的隐语、符、图、物等。

吕思勉先生认为谶与签音义皆同,谓今俗所谓求签实即求谶,颇有道理。

谶纬学说——精选推荐

谶纬学说——精选推荐

谶纬之学1概述编辑本段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

“谶”,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又分为符谶、图谶等;“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

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

魏晋后日渐衰落,刘宋后谶纬之书亦受到历朝查禁,所存仅少量残篇,有明《古微书》、清《七纬》等辑本存世。

谶纬之书除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还含有某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2简介编辑本段西汉末年,随社会矛盾的加剧,谶纬之说开始广泛流行。

谶纬是一种庸俗经学和神学的混合物。

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的图书符箓。

这类宣扬迷信的作品,往往有图有文,所以也叫图书或图谶;为了显示它的神秘性,又往往作一些特殊的装饰(如王莽的《金匮书》和刘秀的《赤伏符》)或染成一种特殊的颜色(如《河图》、《洛书》被染成绿色),所以又称符命或符箓。

纬是用宗教迷信的观点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解释。

因为经文是不能随意改动的,为了把儒学神学化,纬书就假托神意来解释经典,把它们说成是神的启示。

谶纬说中虽然也包括一些天文、历法和地理知识,但大部分充满着神学迷信的内容。

这时今文经学同谶纬之说结合起来,更成为十分荒谬、烦琐、庸俗的混合物,成了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严重障碍。

东汉统治者一开始就利用谶纬之说,并力图把它合法化。

光武帝于中元元年(公元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后汉书·光武帝纪》),把图谶国教化。

汉章帝更于建初四年(公元79年)召集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的讨论记录,后来由班固整理成书,名为《白虎通德论》,或简称为《白虎通》、《白虎通义》,成了谶纬国教化的法典,使今文学说完成了宗教化和神学化。

3事例编辑本段3.1公孙病已当立西汉孝昭帝元风三年正月,汉王朝发生了两灵异事件:一、“泰山有大石自起立。

”泰山是古代中国的天子偿进行封禅的之地,对于当时地汉王朝许多人来说,泰山既神秘、又神圣。

谶纬之学名词解释

谶纬之学名词解释

谶纬之学名词解释
谶纬之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卜筮学派,也称为“谶学”、“纬学”,主要研究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卜筮预测。

它起源于古代的巫术、神秘主义和宗教信仰,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卜筮体系和丰富的卜筮理论,对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谶纬之学包括两个方面,谶和纬。

谶是指以自然界的变化为依据的卜筮,主要涉及天文、地理、气象、动物、植物等多个方面的观察和推断,例如:“望气”、“鸟卜”、“梦卜”等。

谶学认为,自然现象的变化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可以预测人类的命运和历史的发展。

纬是指以人类社会的变化为依据的卜筮,主要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观察和推断,例如:“演兵纬”、“马前纬”、“左传纬”等。

纬学认为,人类社会的变化与人类自身的行为和选择息息相关,所以通过观察社会的变化和人类的行为,可以预测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

总之,谶纬之学是整个中国卜筮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郊祀与《汉郊祀歌》

论郊祀与《汉郊祀歌》

言 句式 与典 雅 的 祭 祀语 言 相 配 合 . 造 出一 种 祀神 的 肃 穆 氛 围 . 营 这 与 《 经 》 诗 的凝 重 、 严 风 格 十 分 类 似 。 正 如 梁 启 超 所 说 , 诗 颂 庄 汉 《 祀 歌 》 体 裁 和气 格 , 点 出 自《 经 》 三 《 》 , 最 少 也 郊 “ 有 诗 的 颂 ”“ 是 熔 铸 三《 》 《 歌 》 别 成 自己 的 生命 ” 。 祀 歌 典 雅 的 特 征 , 颂 、九 。 问郊 还 明 显 地 反 映 在 词 汇 、 句 上 。诗 薮 内 编 一 说 : 《 祀 》 辞 锻 造 “郊 炼 字 . 深 无 际 , 雅 有 馀 ” 又 说 汉 《 祀 歌 》 辞 极 古 奥 , 极 幽 幽 古 : 郊 “ 意 深 , 以流 丽 ” 汉 诗 总论 》 说 它 “ 衍 宏 博 ” 用 字 艰 深 。汉 郊 错 。《 也 奥 , 祀 歌表现出来的典雅特征与郊祀类 乐歌 的文体特 点及其传统 的 要 求 有 关 . 时 又 与汉 代 经 学 的 兴 盛 有 关 . 学 的 风 气 必 然 影 响 同 经 到郊祀 诗歌之 中, 司马迁曾说 : 今上 即位 , 《 “ 作 十九章 》 通一经 , 之 士 不 能 知其 词 . 会集 五经 家乃 能 讲 习” 皆 。 汉 郊 祀 歌 又 明 显 地 受 到 楚 辞 的 影 响 。《 汉诗 总论 》 “练 时 日》 :《 《 华烨 烨 》 天 f开 》 《 - 1 ,多源 于楚 《 》 。 实 际上 并 不 限 于 这些 诗 骚 ” 篇 , 们 可 以认 为 , 了 前 面 所 说 的 八 首 四 言 ( 转 第 1 5页 ) 我 除 下 5
论 郊祀与 《 郊祀歌 》 汉
罗 焕 玉 ( 安康 学 院 中文 系 陕 西 安 康 7 5 0 2 0 0)

乐府诗集(卷一:汉郊祀歌 )

乐府诗集(卷一:汉郊祀歌 )

汉郊祀歌练时日练时日,侯有望,爇膋萧,延四方。

九重开,灵之斿,垂惠恩,鸿祜休。

灵之车,结玄云,驾飞龙,羽旄纷。

灵之下,若风马,左仓龙,右白虎。

灵之来,神哉沛,先以雨,般裔裔。

灵之至,庆阴阴,相放怫,震澹心。

灵已坐,五音饬,虞至旦,承灵亿。

牲茧栗,粢盛香,尊桂酒,宾八乡。

灵安留,吟青黄,遍观此,眺瑶堂。

众嫭并,绰奇丽,颜如荼,兆逐靡。

被华文,厕雾縠,曳阿锡,佩珠玉。

侠嘉夜,茝兰芳,澹容与,献嘉觞。

帝临帝临中坛,四方承宇,绳绳意变,备得其所。

清和六合,制数以五。

海内安宁,兴文匽武。

后土富媪,昭明三光。

穆穆优游,嘉服上黄。

青阳青阳开动,根荄以遂,膏润并爱,跂行毕逮。

霆声发荣,壧处顷听,枯槁复产,乃成厥命。

众庶熙熙,施及夭胎,群生啿噬,惟春之祺。

朱明朱明盛长,敷与万物,桐生茂豫,靡有所诎。

敷华就实,既阜既昌,登成甫田,百鬼迪尝。

广大建祀,肃雍不忘,神若宥之,传世无疆。

西颢西颢沆砀,秋气肃杀,含秀垂颖,续旧不废。

奸伪不萌,妖孽伏息,隅辟越远,四貉咸服。

既畏兹威,惟慕纯德,附而不骄,正心翊翊。

玄冥玄冥陵阴,蛰虫盖臧,草木零落,抵冬降霜。

易乱除邪,革正异俗,兆民反本,抱素怀朴。

条理信义,望礼五岳。

籍敛之时,掩收嘉穀。

惟泰元惟泰元尊,媪神蕃釐,经纬天地,作成四时。

精建日月,星辰度理,阴阳五行,周而复始。

云风雷电,降甘露雨,百姓蕃滋,咸循厥绪。

继统恭勤,顺皇之德,鸾路龙鳞,罔不肸饰。

嘉笾列陈,庶几宴享,灭除凶灾,烈腾八荒。

钟鼓竽笙,云舞翔翔,招摇灵旗,九夷宾将。

天地天地并况,惟予有慕,爰熙紫坛,思求厥路。

恭承禋祀,缊豫为纷,黼绣周张,承神至尊。

千童罗舞成八溢,合好效欢虞泰一。

九歌毕奏斐然殊,鸣琴竽瑟会轩朱。

璆磬金鼓,灵其有喜,百官济济,各敬其事。

盛牲实俎进闻膏,神奄留,临须摇。

长丽前掞光耀明,寒暑不忒况皇章。

展诗应律鋗玉鸣,函宫吐角激徵清。

发梁扬羽申以商,造兹新音永久长。

声气远条凤鸟翔,神夕奄虞盖孔享。

日出入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

汉《郊祀歌》十九章作者辨证

汉《郊祀歌》十九章作者辨证

汉《郊祀歌》十九章作者辨证一、《郊祀歌》十九章作者众说《郊祀歌》十九章是汉武帝时期创作的一组朝廷乐歌,用于郊庙祭祀。

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中国古代社会中,这组乐歌无疑有崇高地位。

但自《史记》以来,关于《郊祀歌》的作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郊祀歌》曲作者为李延年,而辞作者未明。

此说见于《史记·乐书》: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声,拜为协律都尉。

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多尔雅之文。

这段话由于“作十九章”的主体不明确,因而造成了后人的不同理解。

第二种观点认为,《郊祀歌》十九章作者为司马相如等人。

此说见于《汉书·礼乐志》: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

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这一观点,对后代研究影响较大。

如罗根泽先生的《乐府文学史》认为:“郊祀歌泰半出司马相如等……邹子四章……司马相如等十五章。

”[1](P20—21)张永鑫先生的《汉乐府研究》在肯定为司马相如作的情况下,还具体列出“等数十人”的一些名单:“《郊祀歌十九章》的作者除司马相如外,还有数十人,其中包括吾丘寿王、东方朔、枚皋、董仲舒、萧望之、邹阳等人。

”[2](P164)第三种观点认为,《郊祀歌》十九章中有汉武帝的作品。

如萧涤非的《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郊祀歌》则非出自一人之手……据上引《史记》,知其中有武帝之作。

”[3](P42)逯钦立先生则在其辑录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明确地指出了汉武帝所作《郊祀歌》的具体篇章:“此乐歌如《天马》、《景星》、《齐房》、《朝陇首》、《象载瑜》诸篇,《武纪》悉谓武帝作。

……惟乐章既不容分割,歌辞亦经人删定,故今统编阙名卷中,不再析出。

汉《郊庙歌辞》初探

汉《郊庙歌辞》初探

汉《郊庙歌辞》初探
《安世歌》和《郊祀歌》是国家政治、宗教和儒家礼乐活动的产物,受汉初南北文化交融、诸子复兴文化思想潮流的影响,呈现出独特的人文面貌:首先,它服务于帝国文化建设,提出以“孝”为先的理念,成为有汉一代的主流社会思想;其次,作为宗教活动的一部分,汉郊庙歌辞以“天”为至上神,进而形成天人合一的大帝国结构,并沦证了天子统治权的合理性;再次,在天人合一文化模式的影响下,郊庙歌辞中既表现出尊物好奇的趣尚,又有游仙长生的追思,这是汉人大主体和大生命的外现。

郊庙歌辞“究天人之际”的艺术精神,是后人称之为“奇”的原因;而其典雅庄重的美学风格与原始反终的祭祀精神,则被认为是“正”。

谶纬之学的来源与发展

谶纬之学的来源与发展

谶纬之学的来源与发展谶纬(汉语拼音:chèn wěi)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

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被汉光武帝刘秀之后的人称为“内学”,而原本的经典反被称为“外学”。

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迷信的人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书。

,记(预言将来的文字图像等)。

,语。

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

主要以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及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

它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

魏晋后日渐衰落,刘宋后谶纬之书亦受到历朝查禁,所存仅少量残篇,有明《古微书》、清《七纬》等辑本存世。

谶纬之书除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还含有某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所谓的“谶纬”,其实是“谶”与“纬”的合称。

“谶”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

谶有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

“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

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皆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

谶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左传》中就有一些谶语的记载。

纬则较为晚出,通常认为出现在西汉。

后来谶、纬逐渐合流。

东汉初年谶纬大盛。

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以符瑞图谶起兵,即位后崇信谶纬,“宣布图谶于天下”,谶纬之学遂成为东汉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神圣性。

当时用人施政、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都要依谶纬来决定;对儒家经典的解释,甚至也要向谶纬看齐。

谶纬在汉代的流行,是与汉代思想界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泛滥分不开的。

谶纬与经学的结合,推动了汉代经学的神学化。

谶纬之学对东汉政治、社会生活与思想学术均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在东汉末年渐衰。

最新整理论“谶纬之学”对汉代公文的影响.docx

最新整理论“谶纬之学”对汉代公文的影响.docx

最新整理论“谶纬之学”对汉代公文的影响论“谶纬之学”对汉代公文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由统治者确立的官方意识形态,不论其科学性与先进性如何,一旦成为主流思想,必然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追捧,进而影响深远。

西汉早期推行黄老之说,至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大一统的儒家思想影响之深直至当今社会。

到西汉中后期直至东汉时期,“谶纬之学”风靡一时,成为备受推崇的主流意识形态。

一、“谶纬之学”与汉代公文谶,是带有迷信色彩、能够预知吉凶的一类隐语;纬,是以神学理论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与引申。

谶纬,简而言之就是儒家经学的阴阳五行之说与宗教神学迷信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谶纬之学自其产生发展以来就不可避免地与政治产生着联系,公文是汉代政治生活的重要工具,谶纬之学与汉代公文的联系亦甚为紧密。

这种联系首先于意识形态领域。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立的以“天人感应”学说为哲学基础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并将天人关系构建成为一套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从而被统治者奉为圭臬。

尤其是灾异祥瑞之说,自其产生以来就与现实政治有着紧密联系,“天人感应”学说更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正如董仲舒所言:“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

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

”①这种说法往往令统治者更加热衷于揣度天意,对祥瑞灾异之象怀有虔诚敬畏的心理。

谶纬之学直接继承了天人感应与灾异祥瑞之说,并继而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

一方面,统治者对此深信不疑,为其确立了政治上的垄断地位,王莽“改制”、光武“中兴”都曾以谶纬作为合法依据。

另一方面,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谶纬之学”对于广大儒生思想的渗透亦是根深蒂固,“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谶,兼复附以妖言。

”②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一般儒生都是汉代公文写作的主体,他们均沐浴在谶纬思潮中,受统治思想的驱使而写作公文,谶纬之学与公文的联系则由此产生。

从现实的角度看,谶纬之学的兴盛,致使汉代产生了许多与此相关的政治活动,对祥瑞灾异之象的重视即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汉《郊祀歌》十九章研究

汉《郊祀歌》十九章研究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汉《郊祀歌》十九章探究关键词:《郊祀歌》;汉代;祭祀活动;文化内涵;价值意义一、前言《郊祀歌》是中国古代宗教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它记录了周朝时期的祭祀活动。

《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北齐郊祀歌之二

《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北齐郊祀歌之二

《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北齐郊祀歌之二凶狠淫乱的禽兽王朝(图)《乐府诗集》《郊祀歌辞》北齐郊祀歌之二【北齐北郊乐歌】《隋书·乐志》曰:“齐北郊迎神奏《高明乐》,登歌辞同;荐毛血奏《昭夏》,进熟、皇帝入门、皇帝升丘并奏《皇夏》,奠爵讫奏《高明乐》《覆焘之舞》,送神、降丘、南陛奏《高明乐》,既瘗奏《昭夏乐》,还便殿奏《皇夏》,馀并同南郊乐。

”沌意:这两齐的郊祀歌曲实在不敢恭维。

不是抄袭别国,就是略该自家歌辞。

即是这样,又何必单独列出?来一个‘通用’岂不省事?两齐无人矣。

【高明乐】惟祇监矣,皇灵肃止。

方琮展事,即阴成理(1)。

士备八能,乐合八变。

风凑伊雅,光华袭荐(2)。

宸卫腾景,灵驾霏烟。

严坛生白,绮席凝玄(3)。

【自解】(1)惟神监矣:唯有神灵在监视啊。

皇灵肃止:皇族之灵都肃穆止立。

皇灵:皇上之灵,皇家之灵。

【汉典】指天帝。

指皇帝。

指祖先。

方琮展事:北齐南郊乐歌里是‘圆壁展事’。

琮:【汉典】古代一种玉器,外边八角,中间圆形,常用作祭地的礼器。

我推断:圆璧和方琮不仅仅是礼器,而应是代表某种权力,这里代表着‘展事’权。

展事:察事,省视。

【汉典】行事,办事。

《周礼·地官·乡师》:“攷教察辞,稽器展事。

”郑玄注:“展犹整具。

”贾公彦疏:“云展事者,谓行事。

展,省视之。

”即阴成理:即使阴处也成道理。

意为即使不形成文字也有权利。

(2)八能:谓能调和阴阳律历五音等。

《后汉书·仪礼志中》:“故使八能之士八人,或吹黄钟之律间竽;或撞黄钟之钟;或度晷景。

”八变:北齐南郊乐歌里是六变,谓乐章改变六次。

古代祭百神,乐章变六次祭典始成。

八变之说不详。

风凑伊雅:国风凑近那雅乐。

光华袭荐:承袭和荐举其光芒与荣耀。

(3)宸卫:神仙帝王的仪仗、侍卫。

腾景:影像腾飞?霏烟:云气烟雾。

【汉典】飘飞的云雾。

严坛:严肃的祭坛。

生白:生出光明。

《庄子·人间世》:“瞻彼闋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华夏文明公元前206-公元前23年)

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华夏文明公元前206-公元前23年)

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华夏文明公元前206-公元前23年)《洪范》八政,三曰祀。

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

旁及四夷,莫不修之;下至禽兽,豺獭有祭。

是以圣王为之典礼。

民之精爽不贰,齐肃聪明者,神或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使制神之处位,为之牲器。

使先圣之后,能知山川,敬于礼仪,明神之事者,以为祝;能知四时牺牲,坛场上下,氏姓所出者,以为宗。

故有神民之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

民神异业,敬而不黩,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序,灾祸不至,所求不匮。

及少昊之衰,九黎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

家为巫史,享祀无度,黩齐明而神弗蠲。

嘉生不降,祸灾荐臻,莫尽其气。

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亡相侵黩。

自共工氏霸九州,其子曰句龙,能平水土,死为社祠。

有烈山氏王天下,其子曰柱,能殖百谷,死为稷祠。

故郊祀社稷,所从来尚矣。

《虞书》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秩于山川,遍于群神。

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

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

岱宗,泰山也。

柴,望秩于山川。

遂见东后。

东后者,诸侯也。

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乐,三帛二生一死为贽。

五月,巡狩至南岳。

南岳者,衡山也。

八月,巡狩至西岳。

西岳者,华山也。

十一月,巡狩至北岳。

北岳者,恒山也。

皆如岱宗之礼。

中岳,嵩高也。

五载一巡狩。

禹遵之。

后十三世,至帝孔甲,淫德好神,神黩,二龙去之。

其后十三世,汤伐桀,欲迁夏社,不可,作《夏社》。

乃迁烈山子柱,而以周弃代为稷祠。

后八世,帝太戊有桑穀生于廷,一暮大拱,惧。

伊陟曰:“祆不胜德。

”太戊修德,桑穀死。

伊陟赞巫咸。

后十三世,帝武丁得傅说为相,殷复兴焉,称高宗。

有雉登鼎耳而雊,武丁惧。

祖己曰:“修德。

”武丁从之,位以永宁。

后五世,帝乙嫚神而震死。

后三世,帝纣淫乱,武王伐之。

由是观之,始未尝不肃祇,后稍怠嫚也。

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洽,制礼作乐,天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泮宫。

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华夏文明公元前206-公元前23年)

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华夏文明公元前206-公元前23年)

汉书·卷二十五下·郊祀志(华夏文明公元前206-公元前23年)是时既灭两粤,粤人勇之乃言:“粤人俗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

昔东瓯王敬鬼,寿百六十岁。

后世怠嫚,故衰耗。

”;乃命粤巫立粤祝祠,安台无坛,亦祠天神帝百鬼,而以鸡卜。

上信之,粤祠鸡卜自此始用。

公孙卿曰:“仙人可见,上往常遽,以故不见。

今陛下可为馆如缑氏城,置脯枣,神人宜可致。

且仙人好楼居。

”于是上令长安则作飞廉、桂馆,甘泉则作益寿、延寿馆,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

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

于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广诸宫室。

夏,有芝生甘泉殿房内中。

天子为塞河,兴通天,若有光云,乃下诏:“甘泉房中生芝九茎,赦天下,毋令复作。

”其明年,伐朝鲜。

夏,旱。

公孙卿曰:“黄帝时,封则天旱,干封三年。

”上乃下诏:“天旱,意干封乎?其令天下尊祠灵星焉。

”明年,上郊雍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历独鹿,鸣泽,自西河归,幸河东祠后土。

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东。

登礼灊之天柱山,号曰南岳。

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礼其名山川。

北至琅邪,并海上。

四月,至奉高修封焉。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东北阯古时有明堂处,处险不敞。

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晓其制度。

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

明堂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

通水,水圜宫垣。

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

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带图。

及是岁修封,则祠泰一、五帝于明堂上如郊礼。

毕,燎堂下。

而上又上泰山,自有秘祠其颠。

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黄帝并赤帝所,有司侍祠焉。

山上举火,下悉应之。

还幸甘泉,郊泰畤。

春幸汾阴,祠后土。

明年,幸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祀上帝于明堂,毋修封。

其赞飨曰:“天增援皇帝泰元神策,周而复始。

皇帝敬拜泰一。

”东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验,然益遣,几遇之。

乙酉,柏梁灾。

十二月甲午朔,上亲禅高里,祠后土。

临勃海,将以望祀蓬莱之属,几至殊庭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 : 10. 16169 /j . i ssn. 1008 -293x. s. 1996. 01. 013 绍 兴 师 专 学报

1卷

1 期
6
汉 《 与 徽 纬 之 学 郊祀歌 》


:

,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 考察汉代擂学的 历 史发 展 和 原始神 巫 文化的作用 结合武帝信神求仙
的 心 理愿 望


《 术数略 》

,
《 方 技略 》

如果
圣 制 只 允 一 门儒学 可读
如 果 不 是 为 了给 天 下读 书 人 研 习 诸子 提供方 便

,
刘 向刘欲父 子何 必

校辑 说
,

遗书
,
?

再次
武帝 并未
禁绝
诸子之 学
而 只 是 在 尊崇 儒学 的前提 下
,

罢默
百家

也就 是
,
武 帝 只 是把 儒家学 说 上 抬为 主 流 文化或 主 流 意 识 形 态
,

z , [〕 对

柳治徽 先生认 为 其次 武 帝之 后
,
古先 圣 哲 思 想 之 流传


正 与事实相 反 成帝 时
,

心〕
学者 犹兼 治诸子 百 家之 学

《 汉书
艺文 志 》 载
, ,
以 书颇 散
,

,
使渴者 陈农求 遗书 于 天 下
,
诏 光禄大 夫刘 向校经 传诸子 诗 赋
步兵校尉 任宏校 兵书 撮其指意
.
从追求 人 生 的永恒到求仙的疯狂
《 郊 祀 歌 》 十九章 之 中
, ,
存在 着 复杂的文化 因 素

这些都综合性 地 影响 到 受武帝御
,
命 而制 的
从 而 在较为典 型 的 祀 神歌 和 歌记 天 命祥瑞的咏物 诗中
以 人生
情绪冲淡 了宗教情绪
以 自祀自娱替代 了 祀神娱神
徽纬初起 于 秦漫 滋 于 两 汉 而 终 衰 于 隋 期的 儒学 复 兴 家独尊 濡术 其实 的盛 行

而 把除儒 家 以外的 百 家之说

收稿 日期 1 9 9 6 一
.
0
1 一 16
72
`
默为 民间文化 或 民间 意识形 态 倡导
,

这些成 为 民 间文化形 态的学说 思 想
,
,
虽然官 方 不予重视 不予
但它们 仍然存在着
,
,
虽 然发展势 头受到 阻遏
却余 绪未 绝
,

说到 这 里
我们应该 对董仲舒 提 出建议的 历史背景
。 ,
太 会
,
史令尹 威校数 术 向卒
《 六 艺略 》
,
侍 医 李柱 国校方 技
,
每 一书 已
。 ,
,
向辄 条其 篇 目
,
录而 奏之


哀帝复 使 向子侍 中奉车都 尉散卒 父 业 有

欲 于 是 总 其 书而 奏 其 《七 略 》 故有 《辑略 》 有
《 兵 书略 》
《 诸子 略 》
,

《 诗 赋略 》
,
,
有个 了 解

汉 初 六 七 十年
,
统治 者 吸 取 了 秦朝 因 暴政 而 亡 的教 训 而遵循 着 无 为 而 治的治 国方针
:



,
清净 无为 作为 根低 的 黄老 之学是 当时的宫 廷 显 学 起 着关键 作用的 人 物 有 两 个
另 一 个是 窦氏

一 个是 曹参

,
他 们都好 黄老 术
,
探讨 了遴纬 之 学对
,
《 郊 祀歌 》 的 影 响

作者认 为

,
汉 中叶的 主流 学术在从黄老过渡
,
到 擂家的过 程中
一些被抑 漪 到 民 间的诸子理论 和 巫 术神怪文化就附会进主 流 文化
,
再 加 上儒学
的 经 化本身就 吸收 了 阴 阳五 行 学说 昧
,
这就造成 了徽纬化儒学
,
武帝从 生 命的觉 醒退 回到 神学的蒙
就 会发 现 这 个论断过 于 绝对

若先 不 澄 清这 一 点
,
则徽 纬之 学在 两汉
,
是难 以 想 象 的
,
,
首先 武帝 而 后 此
,
武帝 保 存 了诸 子 百 家之 书 秦朝 大规模 焚书
惠 帝 虽除 之
`
,
汉 初虽 大收篇籍
,
广 开献书 之 路
, ,
,

,
犹 存 挟书之律
,

四年
,
,
除挟书 律

,
j[ 然而 l

民 间的 隐秘藏书
: “
犹未 尽敢公 布 至 礼坏 乐 崩


诸子 传说 与六 艺之文
:
始并 充 于 秘府
,
,
据史载
迄孝武 世
,
书缺简脱
, ,
圣 上 啃然 称 曰
,
联 甚阂焉
: “
,


于 是 建藏书之 策
置 写书 之官 实武帝 之功

,
下及诸 子传说
以 功 为罪
: “
皆充秘 府

黄 老术最终 在武帝 即 位 董仲舒 传 》记
,
后被 儒家学 说所 取代
故而
,
由隐 而 显 的儒术
,
,
在特 定时期 内

其复 兴是需要 依赖 于 一 定的政 治力
,
汉书 就有 了武帝 问 政于 董仲舒 而 董仲舒 借势 于 武帝 的 历史 据 《
,

自武帝 初 立
,
魏其武安 侯为相
,
而 隆儒矣

及 仲舒 对册

。 。
曹参 继 萧何做 了 承 相
,
,
坚信

治 道贵清净 而 民 自定
,
,
故而
天下 俱称其 美 矣
4 L 窦 氏 在 文 帝 朝做 了二 十 三 年 皇 后 j
景 帝朝做 了十 六 年 皇 太后

还 在 武帝

朝做 了六年太 皇太后
,
她把 道家的 无 为政 治整整提 倡并实施 了 四 十五 年
,
直到 去世
, ,
,
,
但 作为一种学 术 思 潮而大行 于 天 下
,
,
则 与西 汉 中
,
密 不可分
,

关 于 汉 代 儒学
学 术界有 一 种传统观 点
,
认 为武帝 采纳公 羊大师董仲舒 的 主 张而罢 黔百
,
似乎这 样 一 来
,

武帝 一 朝 的学 术 思 想领域

只 有一 门儒学 而 别 无 它 学
,

推研 史书
阐 发 万 物 的 道家学 说 和 民 间 巫 术神怪 文化
就 以各 种形 式渗透 穿 凿 和 附会 到 主 流 文化 上 去
,


再则 ; 为便 于 多方 面地 解释 现 实政权 的神圣性 和 行政 的合理性 随着 一 个对 其本 身加 以 内部改造 的历 史进 程 把 纬书
推 明孔子 可见
,
,
抑 默百家

立学 校
之官
,
州郡举 茂材 孝廉 其被

皆自仲舒 发之
的 历 史真 相
, ,

( 着重号 为笔者 所加 )
包括 黄老之 学在 内的
百 家学说
抑黝

只 是从庙堂 圣殿 而 被流 贬 到 民 间草野 罢 了
,
儒家 之 学成 为 一 门 显 学 以 后
一 些 处 于 民 间文化 层 次 上 的诸 子理 论特别是 制 了 诸子的 传播发展
曰 国术
这包 括儒学 在内
, ,
然而
,
,
作为 一项 统 治政 策或

道家 无为 而 治的学说 有其与 生俱来 的弱点
,
它 只 可被视为 一 时的权宜之 计
,
随着 一
些 社 会 弊端 的 出 现 量的 载
:

特 别是吴楚 七 国之 乱 以后

为 了加 强 中央 集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