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高考历史语言之“谶纬之学”

合集下载

第十七谈 中国人的预言谶纬

第十七谈 中国人的预言谶纬

第十七谈中国人的预言——谶纬第十七谈中国人的预言——谶纬九十年代初,有一个宣称1999年便是世界末日的西方预言传至我国,一度在社会上甚为流行。

作出这个预言的人是一位十六世纪的法国预言家诺查丹玛斯,此预言见于其著作《百诗集》(或译为《诸世纪》)。

事实证明,他的预测失败了。

零九年岁末,一部表现世界末日到来之时,人类挣扎求生的影片《2012》获得了全球影迷的一致好评。

随即,影片中提到的玛雅文明关于“2012年12月21日黑暗降临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

”的末日预言便迅速流行了开来,最后以致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权威科学家都站出来辟谣,以正视听,这才消除了很多西方人内心的恐惧。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官方回答:“2012年不会发生任何坏事。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星球已经安稳度过了40亿年,而且全世界有威信的科学家都知道2012年不会发生任何坏事。

”,相信玛雅文化中的这个预言也离失败不远了,只待时间来证明了。

我们中国祖先的智慧可以说是傲视同侪的,在预言、预测这方面自然不会落后于西方。

而且,我们的先人给这门学问起了一个高古的名称——谶(音同“衬”)纬。

谶,是巫师、方士编造的预测吉凶的预言隐语,称其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

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条谶言莫过于记载在《史记》里的“亡秦者胡也”。

司马迁大神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里记述道:“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

始皇及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 笔者来稍微解读一下这个事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全国。

但是北方的匈奴胡人势力也在日益壮大,这成为秦始皇的心头之患。

后来,有一个方士燕人卢生,称自己能找到长生不老之术,于是秦始皇便派他前往蓬莱三岛,向仙人寻长生之术并求仙人指点未来的发展方向。

公元前215年,卢生回来了,他此去没有任何收获,当然没有找到什么长生之术,但他却献给秦始皇一本《录图书》,上书一则惊天谶语:“亡秦者胡也”。

浅谈秦汉时期的谶纬之学

浅谈秦汉时期的谶纬之学

浅谈秦汉时期的谶纬之学作者:罗荣辉来源:《家长·下》2018年第01期思想的历史犹如不息的河流,随着地形、气候等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并不断地引入支流,不断地冲刷着河床,不断地改变着自身的结构和性质,在深层涌动的是巨大的暗流,也许在某个时刻,就会裹和着泥沙,翻腾上来,泛起一片浪花,而后或继续前进,又或重新沉入河底。

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笔者在这此要谈论正是这条思想长河中曾经泛起一片浪花的一股巨大暗流——谶纬之学。

基于此,这里主要谈论的是那个时代的特有文化,汉朝时期的谶纬之学。

何谓谶纬?何谓谶纬之学?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

“谶书”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是一种预言事关国家政教制度变革,关于改朝换代的吉凶的言词;“谶”又分为符谶、图谶等。

而“纬书”是相对于“经书”而言的,是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的一类书。

但从本质上来说,二者并没有不同,相为表里,没有严格的区分。

谶纬之学以阴阳说五行学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的,是一种毫无科学可言的、以神秘主义言说来预言未来的学说。

对于它们的解释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经部·易经六》也有详述。

谶纬之学源起何时?兴盛于何代?从以上对于谶纬和谶纬之学的诠释可以看出,其实谶书之事早已有之,其发端可上溯至战国时的邹衍,他在学习儒术的基础上加以变革提出了天人相与论和阴阳五行说,至秦时开始在政治上造成巨大影响,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就利用谶语制造了“大楚兴,陈胜王”。

汉朝是谶纬之学最兴盛的时期,成为统治阶级自己的理论,这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有莫大关系。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导致了汉朝初期学术资料的严重匮乏,使得口口相授的儒家学说没有了统一的文本,从而造成各持己见,莫衷一是。

这也就让一些学术分子有了任意曲解儒家学说的可趁之机。

他们为了迎合统治者的意愿和需要,以虚妄迷信之言附会于儒家學说,把孔子神化,并使自己的主张观点借以获得正统的地位。

谶纬之学及其批判-白虎通扬雄桓谭

谶纬之学及其批判-白虎通扬雄桓谭

第一節 白虎通
第一節 白虎通
第一節
• 二、白虎通:三綱六紀 • 白虎觀會議:西元七十九年,在漢章帝的親自主持下,今古 文學者共十余人在白虎觀召開經學會議。會後,由班固奉旨 將會議的記錄整理成《白虎通》一書。又名《白虎通義》、 《白虎通德論》。全書共44篇,今存43篇。 • 《白虎通》—董仲舒儒:天人感应、人理法天道、纲常伦理、 王。 “王”是沟通天人的中介和天人感应的关键環節。《爵》 篇:“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 《三綱六紀》: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六紀者,
• 一、《法言》 • 批判時人托孔子之名,愚弄百姓。《汉书· 扬雄传》:自雄之 殁至今四十余年,其《法言》大行。 • 《法言》重“學行”。《学行》: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 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求而不得者有矣,夫未有不求而得之 者也。又曰:学者,所以修性也。 • 人性善惡混論。《修身》: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 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 扬雄规定了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學行》: 学,行之,上也; 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又:学以治 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 好学也已矣。小人之學務利,大人之學爲道。
• 從歷史的經驗教訓入手,指出迷信讖緯的危害。王莽、楚靈 王等人“好卜筮,信時日,而篤於事鬼神”。《後漢書· 桓譚 傳》:國之廢興,在於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輔佐。 • 災異是一種自然現象。《群書治要》卷四十四引《新論· 譴 非》:災異變怪者,天下所常有,無世而不然。逢明主賢臣智士仁人, 則修德善政,省職慎行以應之,故咎殃消亡而禍轉為福焉。
• 《白虎通》以自然界秩序肯定和論證了社會等級秩序的合理 性。第一次以官方神學的形式確定了倫理綱常等級結構的合 法地位,對後世的倫理和政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儒学史话:谶纬的兴起与衰亡

儒学史话:谶纬的兴起与衰亡

儒学史话:谶纬的兴起与衰亡兴起于西汉武帝时期、泛滥于西汉哀平之世、盛行于东汉时代、衰落于魏晋之际的谶纬学说,对两汉的政治与思想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所谓"谶",是方士把一些自然界的偶然现象作为天命的征兆而编造出来的隐语或预言,常附有图,又称图谶。

谶的记载,当以《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卢生奏录图书之语为最早。

而最古的谶书是《河图》和《洛书》。

所谓"纬",是针对"经"而言的,为方士伟托孔子用诡秘的语言来解释经义的著作。

纬书的内容萌牙于伏生的《尚书大传》和继起的董仲舒的《春秋阴阳》,汉武帝以后才出现托名于经书的纬书,同为神学预言,谶的产生先于纬。

汉武独尊儒术,经学被抬到崇高的地位。

在董仲舒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影响下,神化孔子和经书的谶纬于此时兴起并发展起来。

当时,《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经和《孝经》都有纬书,总称为"七经纬"。

哀帝、平帝之世,阶级及政治矛盾相当激烈,豪强、宗室以及后党、外戚为争夺政权,展开了极其尖锐复杂的斗争。

谶纬作为各种势力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在此时泛监成灾。

王莽、刘秀称帝,都利用了鹰纬。

他们在建立政权以后,发诏颁命、施政用人也引用谶纬。

谶纬实际上超过了经书的地位。

汉江武帝中元元年(56),刘秀正式"宣布图谶于天下",计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还有托为伏羲到孔子演绎的三十篇,加上"七经纬"三十六篇,共八十一篇,使图谶成为法定的经典,享有神圣的地位。

刘秀还将其定为功令的必读书,"言五经者,皆凭谶纬说"。

儒生为了利禄,都兼习谶纬,称"七经纬"为"内学",而原来的经书反被称为"外学"。

其后,汉章帝又召集博士和儒生于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由班固写成《白虎通义》,把谶纬和今文经学糅合在一起,使经学进一步谶纬化。

最新整理论“谶纬之学”对汉代公文的影响.docx

最新整理论“谶纬之学”对汉代公文的影响.docx

最新整理论“谶纬之学”对汉代公文的影响论“谶纬之学”对汉代公文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由统治者确立的官方意识形态,不论其科学性与先进性如何,一旦成为主流思想,必然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追捧,进而影响深远。

西汉早期推行黄老之说,至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大一统的儒家思想影响之深直至当今社会。

到西汉中后期直至东汉时期,“谶纬之学”风靡一时,成为备受推崇的主流意识形态。

一、“谶纬之学”与汉代公文谶,是带有迷信色彩、能够预知吉凶的一类隐语;纬,是以神学理论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与引申。

谶纬,简而言之就是儒家经学的阴阳五行之说与宗教神学迷信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谶纬之学自其产生发展以来就不可避免地与政治产生着联系,公文是汉代政治生活的重要工具,谶纬之学与汉代公文的联系亦甚为紧密。

这种联系首先于意识形态领域。

汉武帝时,董仲舒建立的以“天人感应”学说为哲学基础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并将天人关系构建成为一套完整而严密的理论体系,从而被统治者奉为圭臬。

尤其是灾异祥瑞之说,自其产生以来就与现实政治有着紧密联系,“天人感应”学说更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正如董仲舒所言:“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

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

”①这种说法往往令统治者更加热衷于揣度天意,对祥瑞灾异之象怀有虔诚敬畏的心理。

谶纬之学直接继承了天人感应与灾异祥瑞之说,并继而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

一方面,统治者对此深信不疑,为其确立了政治上的垄断地位,王莽“改制”、光武“中兴”都曾以谶纬作为合法依据。

另一方面,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谶纬之学”对于广大儒生思想的渗透亦是根深蒂固,“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谶,兼复附以妖言。

”②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一般儒生都是汉代公文写作的主体,他们均沐浴在谶纬思潮中,受统治思想的驱使而写作公文,谶纬之学与公文的联系则由此产生。

从现实的角度看,谶纬之学的兴盛,致使汉代产生了许多与此相关的政治活动,对祥瑞灾异之象的重视即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两汉谶纬之学的源流与兴盛

两汉谶纬之学的源流与兴盛

两汉谶纬之学的源流与兴盛摘要西汉末年出现的谶纬之学是两汉时期一种特殊的学术思想。

本文从分析谶纬之学产生的思想来源及深刻的社会根源入手,全面地论述了谶纬之学在西汉末年的兴起过程,并且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考察。

笔者认为:谶纬之学的思想来源主要包括上古时期的天人关系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以及董仲舒构建的天人感应理论体系。

此外,本文深入分析了谶纬在两汉之际形成的社会根源,文章指出:汉初,谶言的流行是谶纬兴起的前奏;汉武帝定儒学于一尊后,儒生和方士群体的合流是谶纬兴起的社会基础;而两汉之际的衰乱政局则为谶纬的兴起提供了绝佳的时机。

本文还对谶纬在两汉社会中的影响做了概述,本文认为:谶纬之学对于两汉的影响包括了政治、思想学术、科技以及文化等诸多方面。

随着东汉政权的灭亡,谶纬亦逐渐衰落。

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谶纬之学中的很多思想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谶纬;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祥瑞灾异The Origin and the Rise of Chen Weiin the Han DynastyAbstractChen Wei, which has formed in the end of Western Han Dynasty, was a special ideological phenomenon.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rise process of “Chen Wei” in the end of Western Han Dynasty from every side and analyses the influence for it through analyzing the ideological and social origins of “Chen Wei”. My opinion in this article is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origins of “Chen Wei”, including the theory of witchcraft in ancient time, the theory of Yin and Yang, and the theory of Five Elements, the theory of man-God relationship in pre-Qin period, and the New Confucianism that was established in the middle time of Han Dynasty. The social origin of “Chen Wei” was the decline political situation in the end of Han Dynasty, and the political needs of the ruler arising by it. At last, The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influence of Chen to Han Dynasty from many angles, including political, ideology and culture.Key words: Chen Wei; New Confucianism;Auspicious and Cataclysm目录前 言 (1)(一)选题的意义 (1)(二)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2)一 “谶”、“纬”及其合流 (6)(一)“谶”、“纬”释义 (6)(二)“谶”、“纬”的区别及合流 (8)二 谶纬之学的思想渊源 (12)(一)上古天人关系思想 (12)(二)阴阳五行学说 (13)(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 (17)三 谶纬之学兴起的社会根源 (20)(一)谶纬兴起的前奏——汉初“谶言”的流行 (20)(二)谶纬兴起的社会基础——儒生、方士群体的合流 (22)(三)谶纬兴起的时代背景——两汉之际的混乱局面 (23)四 谶纬对两汉社会的全面影响 (28)(一)谶纬与两汉政治 (28)(二)谶纬与两汉经学 (34)(三)谶纬与两汉科技文化 (36)结 语 (40)参 考 文 献 (41)后 记 (44)附: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45)前言作为两汉学术界的一种特殊的思想潮流,谶纬在两汉的思想发展中所昭示的思想文化意义与历史意义都是巨大而深远的,所以研究谶纬的产生与流变对于我们了解并研究两汉时期乃至其前后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及政治方面的内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3章 谶纬的盛行及其批判者扬雄、桓谭[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郭齐勇《中国哲学史》-第3章 谶纬的盛行及其批判者扬雄、桓谭[视频讲解]【圣才出品】

第3章谶纬的盛行及其批判者扬雄、桓谭[视频讲解]3.1 复习笔记一、谶纬之学与《白虎通》1.谶纬之学西汉晚期以后,今文经学发展。

谶纬之学得以登堂人室,并进一步推动了传统经学的神学化。

谶、纬原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发展到后来,两者才融合为一体,合称为“谶纬”。

(1)“谶”的含义①“谶”,据许慎《说文解字》云:“谶,验也。

”“验”就是应验、灵验。

②“一语成谶”,指的就是不小心的一句话到最后却成了应验的真事。

③“谶”实际上是一种预言,特别是日后应验了的预言。

“谶”的内容多涉及吉凶祸福、人事兴衰。

而预测兴衰祸福的观念,有着很古老的历史。

(2)对“谶言多应验”这一现象的解释①“陈胜王”一类的谶言,根本就是人为地根据某一目的而炮制的,所以会“应验”。

②有相当一部分谶言都是在事情发生之后编造附会上去的,就如“事后诸葛”,也是很“灵验”的。

③谶言多采用隐语、暗语、谜语的形式,意义含糊,往往具有多种解释;在某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下,可能会诱导人们注意到谶言“灵验”的一面。

④在当时的神秘气氛下,可能会出现数量庞大的各类谶语,绝大多数都被事实证明是荒谬的;但由于总数众多,不排除有少量歪打正着、碰对了的可能性;而岁月会将绝大多数不灵验的谶语洗汰掉,只保留下那些为数极少的“应验”了的谶语。

(3)“纬”的含义“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人们就把这些不同于原始经典但又与经典有着密切联系的思想成果称之为“纬”。

(4)纬书的共性①纬书都存在将圣人神异化的趋势②纬书也常常对已有的经文加以神异化的解释,使圣人在形象上异于常人。

③纬书还喜欢为一些圣人参与的重要历史事件编造种种神迹、种种征兆,以显示其行动的神圣性。

2.《白虎通》(1)成书公元79年,在汉章帝的亲自主持下,今古文学者共十余人在白虎观召开经学会议,史称“白虎观会议”。

会后,作为与会学者之一的班固奉章帝之命,将会议的记录整理成《白虎通》一书,又名《白虎通义》或《白虎通德论》。

王莽靠谶纬之学当上皇帝

王莽靠谶纬之学当上皇帝
二 到了汉朝特别是西汉末期,王莽 要称帝之前及之后。因他的政治需要, “谶”从一家之言、某些人之言,发展 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谶学或谶纬学。
王莽靠谶纬之学当上皇帝
当时所谓的封建体制刚成熟。皇帝 还没有完全敢向天下人宣示:“普天之 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个观点。所以有人提出,异姓可以受 命之说。这个理论配合了王莽的需要。
头,而是石头上文字所代表的内容。
可王莽的弟弟王舜却说:“天意如
此,非人力所能阻也!更况且王莽非是
作真皇帝,他只是想称摄以重其权,为
汉家镇服天下!”
王 舜 是 把 王 太 后 当 孩 子 来 哄,“ 太
后心以为不可,然力不能制!”只能下
诏令王莽为“假皇帝”。中国历史上独
一无二的“假皇帝”,就是被一块谶言
石,装神弄鬼地忽悠了出来。
武功长孟浚的石头,没把王莽一下
子推上皇帝的宝座,但至少把王莽推得
与真皇帝只差一步了!
王莽画像
所有的政治理论,都得为政权、政 治服务。异姓可以受命的政治理论,符 合王莽的需要。可是异姓什么时候可以 受命?谁来宣告异姓受命?
三 这个时候,谶言出场了。 先是有人挖井,挖出了一块石头, 石头上写了字。《资治通鉴》记载:“武 功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圆下方,有丹 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这块有字石头,其实也是汉代谶学 兴起与发展的奠基石,东汉王朝的国家, 谶学,就是从这块有字的石头开始。 没有证据表明,王莽参与了丹书石

刘京是汉家宗室,他出面上奏王莽,说天使下凡传“摄皇帝
当为真”天旨。政治意义不同凡响,作为报答,王莽称帝之后,
按新王朝规定,汉室所有的王侯都除爵位、收玺印,但他对刘京
网开一面,让他保住了自己的侯位。

浅论谶纬之学

浅论谶纬之学

浅论谶纬之学内容摘要:谶纬是汉代社会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汉人对谶纬的批判出发点并不一样,因此很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纬学,并且对“谶纬”加以界定。

关键字:谶;纬;谶纬;重新审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关于谶纬的经典论述认为“儒者多称谶纬,其实谶自谶,纬自纬,非一类也。

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

……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

……盖秦汉以来去圣日远,儒者推阐论说,各自成书,与经原不相比附。

如伏生《尚书大传》、董仲舒《春秋阴阳》,核其文体,即是纬书。

特以显有主名,故不能托诸孔子其它私相撰述,渐杂以术数之言,既不知作者为谁,因附会以神其说。

殆弥传弥失,又益以妖妄之词,遂与谶合而为一……后人连类而讥,非其实也。

右《乾凿度》等七书,皆《易纬》之文,与图谶之萦惑民志、悖理伤教者不同。

”在汉人的思想领域里,并不像后世理性昌明之后那样纯粹、高雅,硬要分出二者的区别,其实也仍然是一种“宗经气自理在作怪,即将谶纬中之“谶”,视为低级的迷信,而“纬”,则是“经”的延伸,“圣人作经,贤者纬之”,其实“纬书”,只是相对于经书而形成的一种形式或称呼,而“图谶”,则是纬书创作的一种主要手段与方法,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所以只有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才更加符合汉代的实际情况,才能揭示出其在思想史上的真正意义。

一、有关谶纬的几个概念探讨两汉之际的“谶纬”,不可不先对“谶”、“谶书”、“纬书”、“谶纬”这几个概念进行界定。

《说文》云:“谶,验也。

”吕思勉先生说:“谶纬相附,始于西京之末。

若徒论谶,则其所由来者旧失。

《说文•言部》:‘谶,验也.有征脸之书。

’《竹部》:‘谶(签),验也。

’二字音义皆同,即今所谓豫言也。

……今俗所谓求签,实即求谶。

乃古之遗言也。

特世莫知谶(签)谶同字,遂昧其本义尔。

“谶”的含义是“验”,引申为能够灵验的预言顶兆,通常指预言吉凶祸福的隐语、符、图、物等。

吕思勉先生认为谶与签音义皆同,谓今俗所谓求签实即求谶,颇有道理。

晋武帝禁谶纬之学探因

晋武帝禁谶纬之学探因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晋武帝禁谶纬之学探因姓名:任志祥学号: P111613051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 2011级1班指导老师:夏春峰2015年5月目录一、谶纬之学对晋初政治的威胁 (3)(一)谶纬易更替王朝正统 (3)(二)孙吴政权对谶纬的运用 (6)(三)谶纬易诱发动乱 (7)二、谶纬之学与王肃之学的冲突 (10)(一)学术思想上的敌对 (10)(二)学术格局上的不平衡 (12)参考文献 (15)答谢 (17)晋武帝禁谶纬之学探因专业:历史学姓名:任志祥指导老师:夏春峰摘要晋武帝泰始三年禁星气谶纬之学,原因是多方面的。

根据从两汉至魏晋时期的正统史书中发现的有关史料,辅以历代私人著述与辑录,统计归纳并推理论证,发现谶纬在两汉至晋初占有文化主流地位,这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稳定有着巨大影响,从而导致晋武帝为了维护晋王朝存在的合法性与构建新的文化体系,决意要禁谶纬之学。

关键词谶纬,异象,今文经学,古文经学ABSTRACT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why the study of Star gas and Divination was forbidden for three years by Taishi of emperor Jin .After the study of history record from official and private , author conclude that Divination played a dominate role in social culture, which is a threaten to Jin dynasty .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legality of the dynasty and to rebuild social culture , emperor Taishi has no other choice but to ban the tide of Star gas and Divination.Key Words: Divination,Vision, Chinese Classics,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晋武帝泰始三年十二月下诏“禁星气谶纬之学”①,四年正月,将此列入法律,即《太始律》,正式成为了法律的条款颁布天下。

谶纬源流考论

谶纬源流考论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谶纬源流考论阳明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 要:谶纬之学源流甚远,涉及内容甚广。

但究其本质,则是一门以阴阳五行为骨架,天人感应为血肉架构而起的系统神学。

谶纬研究自古以来就有,可以追溯得很早。

笔者认为,大致在西汉时,由于“谶”与“纬”的合流,谶纬神学就基本定型了。

关键词:谶纬;儒学;天人感应[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104-01谶纬作为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史上奇特诡秘的文化景观,其内容大致囊括自然、社会、人事等各个方面。

不仅涉及到了一些远古传说、天文地理,还论述了数术占卜、神仙方技、经典训诂、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

纵观古今著述,对谶纬的追根溯源,历来众说纷纭。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谶纬多依托于神秘主义的预言或符命,又常不署姓名和时代;另外则是谶纬文字篇章多有亡佚,于今日的研究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1)战国末期至秦皇世谶纬神学的萌芽春秋后期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以《周易》预占并将其采用为卜测吉凶的主要手段,这使得带有“天命”、“鬼神”性质的占卜之术在当时的思想学术界刮起了一阵“天命论”的风气。

比如,专门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当中就有“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之说。

[1]孔子虽好易学,但主要集中在易学的知识性和学术性。

他认为善于学《易》的人不必去占筮。

于是孔子本着敬人事、畏天命、远鬼神的精神,删去了《周易》中关于“鬼神”的内容,保留了其“天命”的内容。

此外,《春秋》所记史事中,灾异之事也多达上百条。

实际上也透露了孔子畏天命的思想。

时至战国晚年,阴阳说与五行学汇流,邹衍由此创五德终始论,并对天人感应作了系统的论述,天人感应之说实自此衍发之。

及至始皇,诡异的占验符瑞之风占据主流,神秘的神鬼之说、天人观念席卷大众心理。

秦末之际,有心之士又造作谶言,以此作为反对秦王朝暴虐统治的手段。

这种诡秘的预言散播在各处,成为操纵政治的一种舆论工具。

谶纬神学批判及其现代意义

谶纬神学批判及其现代意义

全文约1800字谶纬神学及其批判王武内容提要:谶纬神学是历史的产物,其产生有其特定的背景,本文旨在批判谶纬神学的神学迷信特征,阐述只有以唯物主义武装自己,自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与封建迷信及伪科学作坚决的斗争,并最终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何为“谶”和“纬”呢?所谓“谶”就是一种用隐秘的预言来“预决吉凶”的预言性的宗教迷信。

如果对这一迷信作历史的考察的话,就会发现它早已存在。

秦始皇在位时方士卢生入海求仙带了一本《录图书》回来,书中有“亡秦者胡也”的预言,当时引起秦始皇大举北伐匈奴,而秦最终亡于二世胡亥之手。

大泽乡起义时藏于鱼腹中的丹书“陈胜王”也是一种谶语。

所谓“纬”是对应于“经”而言的,是由儒生们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用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学说对儒家经典进行穿凿、附会、演绎而成的神秘说教。

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了给封建大一统的社会制度提供理论依据,给天涂上了一层神秘主义的色彩。

他把天说成人类乃至万物的祖先,认为天既支配着人类的物质生活,也支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

在他看来天与人类有相同的结构,例如,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阴阳,人有哀乐;天有12个月,人有12块骨头;天有365日,人有365块小骨头等等。

总之,他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发现的共振、共鸣、感应等现象,概括出天与人是“同类”的。

既然天与人同类,故而可以相互感应:人事的善恶可以感动上天,天以祥瑞奖励善,以灾异来谴告恶,君主若不按天意办事,也会遭到上天的惩罚。

他按照封建皇帝的形象塑造了天的形象,建立了一个合政治、伦理、哲学、神学为一体的经学体系。

他以感性的方式论证天人合一,表现出明显的神学唯心主义倾向。

到西汉末期,随着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统治者愈来愈乞救于神灵。

大约在汉哀帝和汉平帝的时候,以“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为基础的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演变为谶纬神学迷信,这种迷信由于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因而成为两汉封建神学的一种新形式。

两汉之际,王莽和刘秀为达到其政治目的,也正是利用谶言中所谓天意或神意,为他们制造舆论和根据的。

谶纬之学名词解释

谶纬之学名词解释

谶纬之学名词解释
谶纬之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卜筮学派,也称为“谶学”、“纬学”,主要研究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变化,进行卜筮预测。

它起源于古代的巫术、神秘主义和宗教信仰,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卜筮体系和丰富的卜筮理论,对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谶纬之学包括两个方面,谶和纬。

谶是指以自然界的变化为依据的卜筮,主要涉及天文、地理、气象、动物、植物等多个方面的观察和推断,例如:“望气”、“鸟卜”、“梦卜”等。

谶学认为,自然现象的变化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所以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可以预测人类的命运和历史的发展。

纬是指以人类社会的变化为依据的卜筮,主要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观察和推断,例如:“演兵纬”、“马前纬”、“左传纬”等。

纬学认为,人类社会的变化与人类自身的行为和选择息息相关,所以通过观察社会的变化和人类的行为,可以预测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

总之,谶纬之学是整个中国卜筮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模拟试卷17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模拟试卷17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模拟试卷176(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五铢钱正确答案:中国古铜币。

汉武帝元狩五年,“罢半两钱,行五铢钱”。

钱形圆,有方孔,正面和背面都有外郭,外郭同文字一样高低,可保钱文不受磨损,钱重五铢,铸有篆字“五铢”二字。

此后至700多年间,各代均有铸造,但形状大小不尽相同。

唐高祖武德四年废五铢,改铸开元通宝,但五铢钱继续在民间流通。

钱币界称该钱为“长寿钱”。

解析:五铢钱的流通使汉代的货币高度统一,对国家控制全国的金融货币流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又因为流通时间之久,在中国金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考生需注意它产生的作用和流通的意义。

知识模块:秦汉2.谶纬之学正确答案:是流行于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

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

“谶”,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又分为符谶、图谶等;“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

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

东汉时,谶纬之学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

魏晋后日渐衰落,刘宋后谶纬之书更是受到历朝查禁。

涉及知识点:秦汉3.《唐六典》正确答案:旧题唐玄宗御撰,实为张悦、张九龄、李林甫等人监修,韦述等编写。

全书30卷,因玄宗体例为“理、教、礼、政、刑、户典六条”;但最后按官署的官职以及地方行政、军事官吏为序编排。

“以事隶官”,以官职为纲,正文记职司官佐,吏员的秩;注文记述职司事例、机构沿革,包括一些诏令。

实际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

解析:本题既是对于唐当时民族关系的考查,也是对于我国东北地区历史的一个考查。

从这一个时期开始中原地区的王朝与东北少数民族的关系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清王朝建国,了解这一时期的这个地域的历史,有助于更好地认知今后的民族关系的变化、融合以及冲突。

知识模块:隋唐五代4.柯立芝繁荣正确答案: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在总统柯立芝执政期间出现的相对稳定发展阶段。

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模拟试卷4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模拟试卷4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模拟试卷4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谶纬之学正确答案:谶纬之学是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

“谶”,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又分为符谶、图谶等;“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

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

涉及知识点:秦汉2.吐蕃正确答案:7~9世纪时建于青藏高原的藏族政权。

7世纪初,赞普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都于逻些城(今拉萨)。

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以文成公主人吐蕃和亲,嫁与松赞干布。

唐高宗时,又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从此确立了吐蕃对唐朝的臣属关系。

安史之乱爆发后。

唐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夺去了河西、陇右之地。

广德元年(763年),吐蕃一度攻陷长安,其国力达到鼎盛阶段。

进人9世纪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

涉及知识点:隋唐五代3.长平之战正确答案: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韩国向赵国求救,赵国派老将廉颇带着大军驻扎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秦国也派白起率兵向长平进攻,秦赵两国间开始了战国时期从来未有的大战。

廉颇采取坚壁固守、以逸待劳的策略,消耗秦的力量。

双方相持三年,不分胜负。

公元前260年,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改用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只能空谈兵法,不会领兵打仗,他一反廉颇的战略,向秦军大举进攻。

白起运用了迂回战术,先从正面诈败后退,把赵军引诱到秦军的营垒附近。

另外布置了两支奇兵,断绝赵军的后路,并把赵军切成两段。

赵军被秦军围困达46天,粮尽援绝,只得分成四段,轮番突围,都告失败。

最后赵括亲自带兵搏斗,被秦军射死。

赵军失去了主将,全军40多万人都投降秦军。

白起把战俘中年幼的240人放回,其余全部活埋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涉及知识点:春秋战国4.二府正确答案:宋代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号称“二府”。

谶纬之学原文及翻译

谶纬之学原文及翻译

谶纬之学原文及翻译谶纬之学原文及翻译卷十六·谶纬之学图谶星纬之学,岂不或中,然要为误人,圣贤所不道也。

眭孟睹公孙病己之文,劝汉昭帝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不知宣帝实应之,孟以此诛。

孔熙先知宋文帝祸起骨肉,江州当出天子,故谋立江州刺史彭城王,而不知孝武实应之,熙先以此诛。

当涂高之谶,汉光武以诘公孙述,袁术、王浚皆自以姓名或父字应之,以取灭亡,而其兆为曹操之魏。

两角犊子之谶,周子谅以劾牛仙客,李德裕以议牛僧孺,而其兆为朱温。

隋炀帝谓李氏当有天下,遂诛李金才之族,而唐高祖乃代隋。

唐太宗知女武将窃国命,遂滥五娘子之诛,而阿武婆几易姓。

武后谓代武者刘,刘无强姓,殆流人也,遂遣六道使悉杀之,而刘幽求佐临淄王平内难,韦、武二族皆殄灭。

晋张华、郭璞,魏崔伯深,皆精于天文卜筮,言事如神,而不能免于身诛家族,况其下者乎!译文以文字、图画、星相等预卜言凶祸福的图谶星纬之学;当然也有偶而言中的时候,但是更多的则是使人误入岐途,因而不为圣贤所道。

眭孟看到公孙病己之文,劝汉昭帝求索贤人,禅让帝位,却不知此举宣帝实应之,硅孟因此被诛。

孔熙先知道宋文帝将祸起萧墙,江州当出天子,因此谋立江州刺史彭城王刘义康为帝,却不知孝武帝刘驶实应之,孔熙先因此被杀。

当涂高之谶,汉光武帝刘秀以此诘问公孙述,袁术、王浚都自以为姓名或父亲的名应之,结果以取灭亡。

而其兆实为曹操的魏国,两角犊子之谶,周子谅以此弹劾牛仙客,李德裕以此影射牛僧孺,而其兆实为朱温。

隋炀帝听说李氏当有天下,于是诛灭李金才之族,而最终却是唐高祖李渊取代隋朝。

唐太宗知女武将篡夺李唐家江山,于是大量地处死姓武的`女子,而武则天几乎使李家的江山改换了主人。

武则天认为取代武周的乃是刘氏,而刘姓没有强有力的人物,估计大概是流民,于是派六道使者将他们全部杀掉,而最后却是刘幽求帮助临淄王李隆基平定内难,韦、武二族都被诛灭。

晋代的张华、郭璞,北魏的崔伯深,都精通天文卜筮,料事如神,却不能保护自己的身家避免被诛灭的命运,更何况是造诣还不如他们的人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谶纬之学”一、“谶纬之学”的概念分析所谓的“谶纬”,其实是“谶”与“纬”的合称。

“谶”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

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

“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

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皆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

谶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左传》中就有一些谶语的记载。

纬则较为晚出,通常认为出现在西汉。

后来谶、纬逐渐合流。

历史上有些比较著名的谶纬。

比如秦朝时,“亡秦者胡”,秦始皇误以为说的是匈奴,于是命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后来历史表明,“亡秦者胡”指的是胡亥。

唐代时,有人预言“唐三世以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以为是李君羡,找个借口把他杀了,结果历史表明预言说的是武则天。

南北朝后期,曾流传过一条神秘的预言,预言将有一位“黑衣人”降临成为天子以终结乱世。

初期预言是“亡高者黑衣”,结果穿黑衣的北周灭了高家的北齐,后来预言变为“黑衣临天位”,穿黑衣的佛教盛行,连皇帝都出家为僧了。

梁晨在《两汉谶纬之学的源流与兴盛》一文中指出:“作为中国神秘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截纬思想的内容十分庞杂,几乎包括了中国古代的,诸如天人关系、阴阳五行、天人感应、天象星变,天文历法等方面的所有的神秘思想。

(一)上古天人关系思想最早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

《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把有意志的“神”(“帝”或“天帝”)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万事求卜,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卜于神,以测吉凶祸福。

在殷人的观念里,天人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神’“人”之间的永恒关系。

西周建立之后,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理论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周代人的眼里,“天”己经具有了一定的道德属性,“天”也是有意志的,并且“天”的意志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天命”便是“天”依据一定的标准,安排自然及社会的命运。

因此,“人”服从“天”便可以得到赏赐,违背“天”的意志便会受到“天”的惩罚。

如果说西周时代“天”还具有绝对的权威性,那么到了春秋时期“天”己经由“神”的地位降到了现实。

这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是紧密相关的。

春秋时期,社会处于新旧交替的急剧动荡之中。

周天子早己名存实亡,诸侯争霸、大夫擅权局面纷迭而出。

人事不再由神意天命决定,而是要归根于自身的努力。

“人”的意义更加重要,“神”则己经成为一种象征,而不再是绝对的权威。

(二)阴阳五行学说春秋时期的史伯将阴阳之说吸收到了五行说之中,并由此发展成为“五行相胜说”。

“相胜”即相互排斥,如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相生”即相互促进的意思,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

五行的“相生相胜说”,显然是一种带有自发辩证因素的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真正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在一起并加以神秘化的,是战国末期的阴阳家,其代表人物为齐国人邹衍。

邹衍始创“五德终始说”,把五行的属性称为“五德”,用以说明封建王朝的更迭现象。

邹衍的学说仍然是以天为万物的主宰,而天又以“阴阳消息”作为王朝更迭的动力,即阴阳二气相互长消,并成为五德依次转移的动力。

(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核心便是对古代天人关系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从而构建了完整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

什么是天人感应学说呢?简单说来,由三个观点构成:首先,肯定天是宇宙的主宰,天是宇宙间的最高神。

天也是万物的创造者,它决定着天下万物的生存发展与命运,由此可以得出天主宰宇宙的结论。

于是“天命”成为董仲舒神化儒学的理论基础。

为了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

“人受命于天”,“命者天之令也”,即天子是代表天在人世间执行“天意”的工具,是最高的统治者,天下万物都在天的统治之下。

因此,包括统治者在内的所有的天下百姓都要顺从天意,服从天子的统治。

董仲舒的“天人一类”思想主张人与天是同一类的,并且是合一的。

关于天人一类的具体表现,董仲舒又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

四者天人同有之,有其理而一用之。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根据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天是有意志的,天下万物处于天的意志之下,君主是天的代表者,代表宇宙最高的主宰者来管理或者是统治天下万物,而天的意志则通过“天瑞”或者“天遣”来表达。

当君主的行为出现一些异常,或者是违背了天的本意,天就会以一些异常的天象来表达惩戒。

如果是统治比较得当,则天也会显示一些祥瑞表示嘉奖,这就进一步形成了灾异谴告说。

二、高考命题分析1.(2015·海南单科·4)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

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

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这说明谣谶()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2.(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3.(2013·海南高考·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4.(2010·全国卷高考·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

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A.金德 B.木德C.水德D.火德5.(2012·海南高考·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6.(2012·海南高考·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7.(2017·广东惠州二调·24)中国古代的五德终始说,包括土木金火水五行相胜(相克)与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两个系统。

作为一种解释王朝更替和历史变易的学说,它用以弥补政权更替中自然证据的不足。

根据下图,推断秦、汉两朝的德性应是()A.火德、土德 B.金德、火德C.水德、土德 D.土德、木德8.(2018·广东广州高三年级调研测试·25)在考古发现的汉代官吏墓葬中,陪葬品除《秦律》等大量律令外,还经常伴有一些用来预言凶吉、卜定疑难的简册,如《日书》等。

这反映了当时()A.沿用了秦代的基本政治制度B.治国思想发生根本改变C.儒学融合了法家、阴阳家思想D.社会生活受神秘主义影响17 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谶纬之学”【答案解析】1.【答案】D【考点】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对谣谶的认识)【解析】谣谶本身就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说明其从根本上讲是唯心的,并不科学,因此并不能预示历史发展的走向,故A项错误;历史的发展是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的,谣谶并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故B项错误;谣谶与历史上某些现象的吻合只是偶然现象,并不是必然的,故C项错误;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故D项正确。

2.【答案】B【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强化;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君权神授”【解析】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

3.【答案】A【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结合时代背景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的社会生活,“受禾”“求年”“有足雨”都与农业生产有关,故选A。

4.【答案】A【解析】注意五行的顺序:金木水火土。

按照五行的顺序,“土”之后又开始新的循环,为“金”,故按此推理,西晋应为“金德”。

5.【答案】D【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解析】从题干反映统治者“藉田”、“新蚕”的现象,以及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这样的仪式的历史现象,说明统治者重视农桑生产,这正因古代中国是农业文明,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项正确;本题易因表面认识而误选A项,主要是无法正确解读“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信息;B项无从体现;C项说法错误,重农抑商是从秦国的商鞅变法始。

6.【答案】A【考点】宋明理学【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首先排除BD项;题干认为“阳生万物”,而何为“生”呢?“生,仁也”,其主要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A项正确;如果对“阳生万物、阴成万物”不能正确解读,及把握内在关系:生,仁也。

易错选C项。

7.【答案】C【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五德学说【解析】根据五德运行“推翻为相克,禅让为相生”的原则,汉高祖刘邦是推翻的秦朝而建立汉朝,故在德性方面与秦朝该是“相克”的关系,土德克制的是水德而非火德,故A项错误;火德虽然克制金德,但根据秦朝是水德的史实和常识,故B项错误;秦为水德,土德克制水德,故C项正确;木德虽然克制的是土德,但亦与秦朝是水德德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8.【答案】D【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汉代预言凶吉、卜定疑难的书籍,而非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汉代官吏的陪葬品有《秦律》,说明汉朝沿用秦的法律,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预言凶吉、卜定疑难的书籍,并未提及汉代儒学,故C项错误;《日书》是古人从事婚嫁、生子、丧葬、农作、出行等各项活动时选择时日吉凶宜忌的参考书目,结合材料中“预言凶吉、卜定疑难”,可知汉代社会受神秘主义影响,故D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