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语言学流派之历史比较语言学
中外语言学简史

整个西方语言学史的历史阶段(5个)1语文学:公元前3世纪对古籍做注释和校对,是语言学研究的开端,到公元前16 17世纪出现复兴和繁荣2传统语法阶段:古希腊18世纪依赖逻辑范畴建立语法范围,依照拉丁语法建立起来的3历史比较语言学: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及其演变的过程的语言学。
在19世纪初广泛研究印欧语系的语法上建立起来的,是语言学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语言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4结构语言学:以语言的结构主要的研究对象的语言学,19世纪初洪堡特就开始了语言结构分析,20世纪初语言学的重心转移到结构主义语言学5生成语言学:以语言的生产和转换能力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1957乔姆斯基《句法结构》使欧美语言学发展进入新阶段。
重要语言学家:瓦罗《论拉丁语》:古罗马著名学者之一,第一个真正的拉丁语法专家,代表作《论拉丁语》。
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语法的研究(捍卫“类比”原则)包括1词源学2形态学3句法学《论拉丁语》是研究拉丁语的专著,涉及语言学理论方面及一些残留问题。
洪堡特及其理论贡献:普通话语言学的奠基人。
贡献:语言学理论“把语言看作一种不间断的创造活动”是其核心,认为:1语言中没有静止的东西2语言整体分割的词和语法规则只是一种人为的毫无生气的冷了的溶岩石3在深入研究语言创造活动特征的过程提出“语言四部形式”的概念。
语言的三类型:孤立语粘着语曲折语特鲁别茨柯伊《音位学原理》20世纪语言学的经典著作。
威廉·琼斯:历史比较语言学创始人,1789在亚洲学会宣读了《三周年演说》的论文,确定了梵语和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语有亲缘关系,琼斯的发现掀起了研究梵语的热潮。
施莱歇尔语言理论:提出了自然主义语言观开创了自然主义学派1语言有机体理论突出了语言的物质性,忽略了语言的本质属性社会性2语言生命的两个时期的假说(荒谬)。
语言:成长时期、衰老时期。
认为成长期语言由简单的结构形式变为更复杂的结构形式,衰老时期有最高点逐渐衰老,形式也遭到损坏3语言发展阶段4语言谱系树理论:把整个印欧语系比作一颗树的树干,分支是各种印欧语(如斯拉夫语、立陶宛语)分支上有细支,代表印欧各种方言,此理论首次明确提出亲属语言谱系种类的问题,用树形方法形象的表达了对语言相互关系的看法,但从理论上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西方语言学史 重点

第二章历史比较语言学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1.定义:又称比较语法。
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有亲属关系的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从而构拟这些语言的共同母语(即共同始祖语)。
2.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条件(1)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1806年德国阿德隆《米特里达脱斯》五百多种语料[俄] 《全球语言比较词汇》近三百八十种语言材料(2)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英] 威廉-琼斯首先认识到印度的梵语和欧洲语言有共同之处。
1807年[德] 施莱格尔(F.von Schlegel)《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1808年德国学者施莱格尔(F. V on Schlegel)出版了《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认为欧洲许多语言的共同点不是偶然的,他提出了“比较语法”这个术语,并认识到语音对应对比较语法的重要性。
尽管这部书对语言科学的建立有很大的影响,但施勒格尔和琼斯一样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者,因为他们没有找出梵语和欧洲语言的语音对应规律。
3.历史比较语言学兴起的原因(1)方法基础19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的比较方法运用到语言学研究中,引起了语言研究方法的彻底变革。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发生急剧变化,一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纷纷从先进的自然科学移植研究方法。
(2)材料基础18世纪,随着人们语言视野的扩大,大量的语言标本得以积累,这为对语言进行历史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
有意识的在世界范围内采集语言标本是由莱布尼茨开始的。
类似这样的采集工作还有一些学者和传教士进行。
材料积累多了,人们便产生了排比、分类研究的兴趣。
一些学者开始了初步的比较和分类工作。
斯加里谢、莱布尼茨已对欧洲语言做过分类的尝试。
但是最初的比较研究是从19世纪初对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斯拉夫语族内部各种语言的比较开始的。
语言学研究在19世纪已经由搜集材料的科学变成整理材料的科学。
(3)直接原因。
促使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是发现梵语和希腊语、拉丁语之间的相似性。
西方语言学流派(网络收集〉

西方语言学流派目录一、传统语言学 (1)(一)古希腊语言学 (1)(二)古罗马语言学 (2)二、历史比较语言学 (3)(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 (3)(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 (3)三、现代语言学 (4)(一)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 (4)(二)布拉格学派 (4)(三)哥本哈根学派 (5)(四)英国语言学派 (5)(五)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6)四、当代语言学 (7)(一)乔姆斯基与转换生成语言学 (7)(二)生成语义学和格语法 (7)(三)序位语法和层次语法 (8)(四)系统功能语言学 (8)(五)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 (9)语言学流派 (10)语言学流派历史比较语言学 (10)语言学流派哥本哈根学派 (11)语言学流派布拉格学派 (12)西方语言学流派之转换-生成流派 (14)语言学流派社会语言学 (16)语言学流派系统-功能学派 (17)语言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文献记载,大约两千五百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语言问题的研究。
中国、印度和古希腊,是语言学的三个摇篮,18世纪以后,俄国和苏联的语言学也有相当大的发展,在世界语言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限于篇幅,本书只介绍西方语言学的发展。
纵观西方语言学的发展史,可将其大至分为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现代语言学和当代语言学四个阶段。
一、传统语言学(一)古希腊语言学有文字记载的语言研究可以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
当时的语言研究是在哲学研究的范围内展开的,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
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就对语言问题进行过两场有名的大论战。
第一场论战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展开的。
论战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上。
“自然发生派”认为,单词的形式反映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他们以语言中的象声词为依据,得出语言是自然发生的结论。
“约定俗成派”则认为,事物的命名是人们在实践中互相约定的,和事物的性质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西方语言学流派

西方语言学流派绪论西方语言学史的分期:1.古代/传统语言学(19世纪以前)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2.近代语言学(19世纪)主要是历史比较语言学3.现代语言学(20世纪上半叶)4.当代语言学(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一、传统语言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区别:1.定义:传统语言学是一个与现代语言学相对的概念,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之前的各种语言学理论。
那么,与它相对的现代语言学就是指20世纪以来,建立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基础上的各种语言流派及其分支学科的总称。
2.传统语言学的性质“依附性”是传统语文学重要的性质。
传统语文学并不能算作一门真正的独立学科,只能称为语言学的前奏。
要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立的研究方法以及多样化的研究材料,而传统语文学并不具备这三个条件。
3.传统语言学的兴起传统语言学兴起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任何语言研究的进步都离不开社会的推动。
人类祖先在满足吃穿住行等基本的生理需要之后,渐渐感觉到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其他精神上的需要,比如宗教,哲学等,而要满足这样的需求,又必须克服语言(主要是书面语)的障碍,或者是思考与语言有关的问题,于是他们就开始了进行语言研究,从而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语文学。
但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由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促成的。
对于三大语文学传统来说,它们兴起的根本原因都是来自于社会的推动力。
而具体到各个民族来说,他们开始从事语言研究的直接出发点并不相同。
4.传统语言学(语文学)的局限性(1)研究对象狭窄,不重口语→经典古文语法的规定性,与现实脱节。
(2)研究目的单纯,读懂古籍→不重语言结构本身,缺乏科学认识。
(3)研究地位低下,附属地位→不能形成独立的科学,所以称之为语文学而非语言学。
第一章古代语言学一、古希腊语言学1.希腊三贤:苏格拉底(西方哲学之父)、柏拉图(最先探讨了语法研究的可能性)、亚里士多德(创立逍遥学派也即亚里士多德学派)2. 重要争论:“词”“物”之争在希腊的早期语文研究的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论争,分别是在“自然发生派”和“约定俗成派”之间,以及“规则派”与“类推派”之间展开。
西方语言学史

他利用他在世界上的崇高学术声望和广泛联 系,采用通信及其他方法调查世界各地语言, 得到各地学者、传教士、旅行家、外交官甚 至皇帝的支持,收集了大量语言材料。 在莱布尼茨的影响下,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 亲自主持了一项大规模的世界语言调查,并 编辑出版了《全球语言比较词汇》(17861791),包括280种语言。1800年,西班牙 传教士海尔伐斯出版了《各民族语言目录》, 包括300多种语言标本。
因为从生物的起源和演化到人类的起源和演 化,再到人类语言的起源和演化,有很多类 似之处。于是语言学家从生物学中引入了历 史比较的科学思想方法,用来研究人类语言 的起源和演化问题。 历史比较语言学兴起的最直接动力是梵语的 发现。18世纪,许多传教士为了传教而学习 梵语,发现梵语有许多词语跟拉丁语相似, 二者的语法结构也很相似。这种远在亚洲的 语言与拉丁语的相似现象引起了欧洲学者的 兴趣,一些学者开始深入研究梵语。
拉斯克等人为历史比较语言学奠定理论方法 基础以后,一大批语言学家都用历史比较的 方法来研究语言,并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其中对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 是德国的施莱歇尔。他被认为是自然主义学 派的代表。 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1821-1868) 短暂的一生留下了众多的著述,其中影响最 大的是《印欧语言比较语法纲要》(1861)。
实际上格里木是受拉斯克的启发才确立语音演 变规律的,他在拉斯克发现的语音对应规则的 基础上,扩充了比较的语种和词语的范围,加 以系统比较,概括出一条条对应规律。如原始 印欧语的浊塞音b、d、g变成了日耳曼语的清塞 音p、t、k,原始印欧语的清塞音p、t、k变成 了日耳曼语的清擦音f、th[θ]、h[x],原始印欧 语的送气浊塞音bh、dh、gh变成了日耳曼语的 浊塞音b、d、g。这种语音演变规律的发现有重 大意义和影响,它是人们认识到语言的发展演 变是有规律的,后来学者研究印欧语言的亲属 关系时,都是以这一规律为研究基础的。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史》第三章历史比较语言学

四、19世纪中外语言研究对比
西方 研究方法 历史比较法 研究内容 构拟共同语—亲属 关系—描写语言历 史演变 研究视角 以“句”(形式、 意义)为单位,以 语法为主体
中国 以客观材料为依据,使 用严谨的科学考究法 音韵(古音校订古书)、 训诂(诠释经典著作)、 文字(研究汉语词源) 以“字”为单位,以字 的形、音、义结合为主 体
• 19世纪中西语言研究,无论在宏观上,还 是微观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尽管中国 语言研究历史比国外早;中国古代语言研 究也作出了不少贡献,但由于中国长期处 于封建统治之下, 闭关锁国,致使中国现 代语言学的产生比国外晚了一百年,直到 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诞生才宣告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产生。
• 社会条件:18c末19c初,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自 然科学突飞猛进,出现比较解剖学、比较植物学、比 较自然地理学等比较学科,引发了比较语言学。 • 直接条件:(1)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 • [德]帕勒斯《全世界语言的词汇对比》三百八十多种 • [德]阿迪龙《米特里德Mithridates》五百种语言方言 (2)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英] 威廉·琼斯:梵语和拉丁语、希腊语有亲缘关系。
• 4.[德]施莱歇( Schleicher 1767-1835)
日耳曼语族的谱系图Language Family Tree
• 2.[德] 格里姆(Grimm1785-1863) 著作:《德语语法》 “语音演变规律”(音变) “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 印欧语(希腊语、日耳曼语) 不仅有共同的词汇和共同的形 态,语音的变化很有规律。
西方语言学史-第二章

第二章历史比较语言学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概况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1.定义:又称比较语法。
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有亲属关系的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从而构拟这些语言的共同母语(即共同始祖语)。
2.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条件●(1)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1806年德国阿德隆《米特里达脱斯》五百多种语料●[俄] 《全球语言比较词汇》近三百八十种语言材料●(2)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英] 威廉-琼斯首先认识到印度的梵语和欧洲语言有共同之处。
●1807年 [德] 施莱格尔(F.von Schlegel)《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1808年德国学者施莱格尔(F. Von Schlegel)出版了《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认为欧洲许多语言的共同点不是偶然的,他提出了“比较语法”这个术语,并认识到语音对应对比较语法的重要性。
●尽管这部书对语言科学的建立有很大的影响,但施勒格尔和琼斯一样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者,因为他们没有找出梵语和欧洲语言的语音对应规律。
3.历史比较语言学兴起的原因●(1)方法基础●19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的比较方法运用到语言学研究中,引起了语言研究方法的彻底变革。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发生急剧变化,一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纷纷从先进的自然科学移植研究方法。
●(2)材料基础。
●18世纪,随着人们语言视野的扩大,大量的语言标本得以积累,这为对语言进行历史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
有意识的在世界范围内采集语言标本是由莱布尼茨开始的。
类似这样的采集工作还有一些学者和传教士进行。
材料积累多了,人们便产生了排比、分类研究的兴趣。
一些学者开始了初步的比较和分类工作。
斯加里谢、莱布尼茨已对欧洲语言做过分类的尝试。
但是最初的比较研究是从19世纪初对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斯拉夫语族内部各种语言的比较开始的。
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一、简介•一、显现背景19世纪初期的语言学曾受到三种因素的阻碍:历史主义观点在科学中的贯彻,浪漫主义思想的进展和欧洲学者对梵语的研究。
历史主义的观点是从哲学、社会学和法学中传入语言学的,语言学家们开始普遍地采纳历史主义的原那么来讲明各类语言现象。
浪漫主义的思想引发了学者们追溯语言过去的历史的爱好,增进了对各类活语言的古代进展历史的研究。
对梵语的研究不仅使欧洲学者们熟悉了古印度的语言,而且还促使他们开始把欧洲语言同梵语进行对照。
二、历史线索12世纪冰岛的第一名语法学者:提出英语和冰岛语的亲缘关系13-14世纪但丁的《论俗语》:区分了日耳曼语族、拉丁语族和希腊语族16-17世纪斯卡利格:打破扭曲语言历史研究的两个教条;把语言分为十一族,包括四大族、七小族17-18世纪莱布尼茨:坚持世界语言单源说,成立芬兰语和匈牙利语历史关系,为原始母语构拟了两个分支(雅弗语和阿拉米语);提出一些使历史语言学研究取得成效的原那么;促使编写各语言辞书语法书、绘制语言地图、创建通用字母,促使俄统治者普查境内非欧洲语言。
1786年英人威亷·琼斯:加尔各答皇家亚洲学会上的论文,确信了梵语同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诸语言在历史上的亲缘关系。
标志着历史语言学的真正开端。
19世纪德国施莱格尔兄弟:开展印度和梵语的研究和教学。
小施莱格尔1808年发表《论印度人的语言和聪慧》。
3、显现标志1786年,威亷·琼斯在加尔各答皇家亚洲学会上的论文。
二、代表人物拉斯克(丹麦)、格里姆(德国)、葆朴(德国)[沃可托夫(俄国)],还有缪勒、波特等人。
后期代表人物是施莱歇尔。
拉斯克、格里姆和葆朴是科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人。
1816年、德国语言学家葆朴(F.BopP,1791—1867)出版了《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较较》一书,他以为这几种语言都出于一种一起的原始语言,只只是梵语比其他语言保留有更多的原始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同母语。
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
19世纪之前,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二是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在初始阶段,丹麦的拉斯克(R·Rask)、德国的格里姆(J·Grimm)和葆扑(F·Bopp)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
拉斯克在他的《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一书中第一个对基本语汇中的词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其中的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
格里姆在拉斯克一书的启发下,在他的《日耳曼语语法》里确定了希腊语、峨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即所谓的"格里姆定律"(Grimm's Law)。
格里姆明确指出,语音对应规律是建立印欧语系和其他语系的基础。
维尔纳(K·Verner)后来补充解释清楚了"格里姆定律"难以解释的一组例外,世称"维尔纳定律",这就使音变规律的研究日臻完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发展也就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葆朴的主要著作是《梵语、禅德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峨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旨在把梵语和欧洲、亚洲的几种其他语言相比较,找出它们在形态上的共同来源。
远离欧洲的梵语在这些语言中找到了它应有的位置:它既不是拉丁语、希腊语和其
他欧洲语言的母语,也不是由其他语言演变而来,它和其他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只不过它比其他语言保存更多的原始形式。
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
初期的比较语言学者已经认识到历史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共同原始母语是一种不再存在的的语言,到了中期施莱歇尔则开始具体"构拟"这种原始母语的形式,并用星号*来标示构拟的形式。
他受到生物学物种分类的启发,为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设计了一种树形谱系图,使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这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一大进展。
这一理论的弱点是只考虑语言的分化,而没有考虑语言的统一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后来他的学生施密特(J·Schmidt)用"波浪说"对此作了修正。
19世纪的最后25年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语法学派"时期。
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奥斯特霍夫(H·Osthoff)和布鲁克曼(K·Brugmann),他们在自己创办的刊物《形态学研究》上正式宣布:语音演变规律不允许任何例外。
前面提到的"维尔纳定律"也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
他们在坚持这个原则时,以语言材料为依据,借鉴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类推"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
这个学派的代表著作有布鲁克曼和德尔布吕克合著的《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和保罗的《语言史原理》。
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家为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收集了丰富
的语言材料,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比较,不仅提出了人类语言演变过程的假设,画出了世界语言的谱系,而且还创造出比较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有关语言起源、语言本质的新理论,为后来结构主义和描写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