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语言学史重点
语言学史概要重点

语言学史概要重点一、语言学的起源在人类历史上,语言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大约两千年前的古印度。
当时,印度的婆罗门阶层开始研究梵文语言,探讨语言规律。
此后,受到梵文语言研究方法的影响,语言学逐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语言学的发展1. 欧洲语言学欧洲的语言学起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在哲学研究中提及语言,开启了欧洲语言学的先河。
之后,欧洲的中世纪天主教会也在研究拉丁语等语言。
直到20世纪初,欧洲语言学家才真正开始进行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等方面的研究。
2. 美国语言学美国语言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
当时美国开始进行语言普查,研究各地语言的分布与演化。
20世纪初,美国大学开始设立语言学系,逐渐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三、语言学的主要流派1. 结构语言学结构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它主要研究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结构方面的内容。
2. 生成语言学生成语言学主张从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等角度来研究语言,它认为语言是人类智力的产物,需要通过特定的规则来描述。
3. 语用学语用学研究语言的实际应用,理解语言使用者的意图、情感等诸多方面。
四、语言学的研究成果1. 语音学语音学研究语音的发音规律,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音节、音调、语音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2. 词汇学词汇学主要研究单词的含义,探讨如何从单词中推导出词性、语法等方面的信息。
3. 语法学语法学主要研究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规则。
4. 语义学语义学主要研究语言的意义,探讨语言中词汇、句子等单元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对语言学的影响语言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还对社会、文化、科学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1. 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使用的社会因素,包括口音、方言等方面。
它为语言的教育、规范化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持。
2. 计算语言学计算语言学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分支,它将语言学方法应用到计算机程序开发中,致力于让计算机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最新西方语言学史重点

西方语言学史重点一、语言学的分类(一)功能角度: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二)具体研究对象:普通(一般)语言学/个别(专语、具体)语言学(三)研究时段: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四)研究方法:描写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五)研究对象的状态:静态语言学和动态语言学(六)研究角度和范围: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二、应用语言学类别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统计语言学三、西方语言学史的分期1.一般的划分方法(1)古代语言学(19世纪以前)(2)近代语言学(19世纪)(3)现代语言学(20世纪上半叶)(4)当代语言学(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五段两线三解放“五段”指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形式语言学、交叉语言学等五个阶段;“两线”指“整齐论”和“参差论”两条路线的斗争;“三解放”指历史比较语言学、索绪尔、社会语言学这三个有代表性的里程碑。
2.传统语文学的定义、性质、局限性定义:传统语文学是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三大语文传统,分别是古希腊传统、古印度传统,以及中世纪阿拉伯传统。
传统语言学是一个与现代语言学相对的概念,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之前的各种语言学理论。
那么,与它相对的现代语言学就是指20世纪以来,建立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基础上的各种语言流派及其分支学科的总称。
性质:“依附性”是传统语文学重要的性质。
传统语文学并不能算作一门真正的独立学科,只能称为语言学的前奏。
局限性:要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立的研究方法以及多样化的研究材料,而传统语文学并不具备。
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四、古希腊语言研究1.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重要争论:“词”“物”之争(1)公元前五世纪:自然派: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惯例派:事物的名称和带我的本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名称之所以指称事物,是由于惯例。
西方语言学史复习考试材料

第一章古代语言学第一节古印度语言研究1.波尼尼的《梵语语法》第二节古希腊、罗马语言研究一、古希腊哲学家的语言研究1.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2.柏拉图《科拉迪洛篇》3.亚里士多德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主要著作:《解释篇》《修辞学》《诗学》4.芝诺创立的哲学学派——斯多嘎学派。
因芝诺在雅典意为“彩绘有顶柱廊”的画廊讲学,故称之为画廊学派或斯多葛派二、重要争论:“词”“物”之争1.公元前五世纪:自然派: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惯例派:事物的名称和带我的本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名称之所以指称事物,是由于惯例。
自然界是如何构成的?自然界的运动情况如何反应到语言之中?观点一:大自然的运动没有什么规律可言观点二:星球的运动和季节的变化不是杂乱无章的,而由一种不可抗拒的规律支配的。
2.公元前三世纪左右(核心转移:如何看待语言的规则)规则派:语言是人为的,就一定有规律的。
语言基本上是有系统,有规则的。
异常派:天然形成的东西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如果语言是人为的,人类会早已把不规则的现象纠正过来了--帕加马学派三、古罗马语言学3、瓦罗的《论拉丁语》被称为第一个有著作留下来的认真研究语言的拉丁学者和所有拉丁语学者中最有创见的人。
4、多纳图斯的《语法术》5、普利西安的《语法原理》第二章历史比较语言学一.定义:又称比较语法。
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有亲属关系的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从而构拟这些语言的共同母语。
拉斯克最先对亲属语言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代表作《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起源的研究》葆朴第一个将梵语与欧洲语言进行系统比较的语言学家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语言学研究成就:语言类型学。
认为语言有四种类型:孤立语:一个词代表一个意思的。
粘着语:用简单的词组合成复合而词形和意义又都不变的。
屈折语:用词尾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的。
外国语言文学导论重点整理

语言语言学经历了三个阶段:一、规定性的。
从古希腊语法-18世纪的语言研究,属于传统语法,都是规定性的;二、描写性的。
到19世纪,描写性语言学开始萌芽,到索绪尔语言学时期则完全确立。
(今天,描写主义已成为语言学的基本原则,规定主义作为非科学已被放弃)三、解释性的。
到了20世纪60年代从乔姆斯基开始,语言学进入了解释性阶段语言: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
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
文学: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文学是一种对语言使用的重新认识,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将日常语言,通过各种修辞手法,将世界呈现在我们面前。
从时间顺序上来看,似乎是先有语言,然后才有文学:法国南部的拉斯科岩洞的壁画,距今两万多年;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距今五千多年。
从所谓学术上来讲,是先有文学,然后再有语言研究。
语言对文学的影响工具论;不同的文学样式对语言材料的各种功能在使用上各有侧重。
戏剧侧重于语言的会话功能,小说侧重于语言的叙事功能,诗歌则侧重于语言的抒情功能语言的演变对文学的影响(如诗歌)语言的表达局限对文学的影响。
文学是用语言写成的,文学的物质媒介是语言。
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语言,同时又是超语言的(难以言传,以及语言的言外之意)。
最终,语言要被消解,展示给读者的是作家审美经验所编织的世界,这是一个终点,作家和读者在走向她时又都必须沿着言语的路径。
文学对语言的影响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使得这些作品的语言对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共同语的形成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如:1)古俄语的历史是与俄国古代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联系在一起的,现代俄罗斯民族标准语的形成是与普希金的创作活动和作品流传是分不开的;2)中世纪意大利诗人以托斯卡纳地区的通俗拉丁语写成的著名史诗《神曲》为统一意大利的语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也因此被成为意大利语之父文学对词语构成的形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西方语言学史-第五章-系统功能语言学

第五章系统功能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一、理论基础:哲学基础●二、历史发展:四个发展阶段●三、新发展:八个方面的发展●四、发展前景:几个领域的发展●五、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一、基本哲学理论基础●系统功能语言学也是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包括语言学史观和语言学观。
●(一)语言学史观●西方语言学所形成的两大对立的观点,都有其固定的根源。
●1、以普罗塔哥拉和柏拉图为代表的以人类学和社会学为思想根源的学派;●2、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以哲学和逻辑学为思想根源的学派。
(二)功能语言学的语言学观1.符号的观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social semiotic),是指在社会文化语境中解释语言。
●(2)社会文化结构和制度本身要用符号解释,而语言是用来代表符号的载体,且其本身亦是一种符号。
是众多符号系统的一种,也是最特殊的符号系统,可以体现任何其他的符号系统,如交通信号,动物语言等。
2. 普遍性和变异性强调变异性。
索绪尔和乔姆斯基都强调语言的共性和核心(共核common core)langue,competence。
但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系统来自于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运用是语言系统的现实化,所以是相互联系的。
所以,它强调从功能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系统性。
●韩礼德把语言变异分为“方言”和“语域”,立足于语言的变异性3. 语言行为语言被看作一个行为系统,是社会文化行为的一种。
人类社会是由不同的行为系统组成的,而语言是这个系统的一种;同言语行为理论。
●行为本身也是一种系统(“能做什么”)●行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做了什么”)●由此可见,语言行为是行为潜势(potential)在一定社会集团中通过语言符号得以体现。
4. 功能理论三个类型,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语言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的功能来影响、控制、选择的。
●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1)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语言是对存在于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过程(process)和事件(event)的反映。
西方语言学史 重点

第二章历史比较语言学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兴起1.定义:又称比较语法。
研究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通过对有亲属关系的语言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从而构拟这些语言的共同母语(即共同始祖语)。
2.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条件(1)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1806年德国阿德隆《米特里达脱斯》五百多种语料[俄] 《全球语言比较词汇》近三百八十种语言材料(2)认识到梵语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英] 威廉-琼斯首先认识到印度的梵语和欧洲语言有共同之处。
1807年[德] 施莱格尔(F.von Schlegel)《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1808年德国学者施莱格尔(F. V on Schlegel)出版了《论印度人的语言和智慧》,认为欧洲许多语言的共同点不是偶然的,他提出了“比较语法”这个术语,并认识到语音对应对比较语法的重要性。
尽管这部书对语言科学的建立有很大的影响,但施勒格尔和琼斯一样只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者,因为他们没有找出梵语和欧洲语言的语音对应规律。
3.历史比较语言学兴起的原因(1)方法基础19世纪初自然科学领域的比较方法运用到语言学研究中,引起了语言研究方法的彻底变革。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发生急剧变化,一些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纷纷从先进的自然科学移植研究方法。
(2)材料基础18世纪,随着人们语言视野的扩大,大量的语言标本得以积累,这为对语言进行历史比较研究奠定了基础。
有意识的在世界范围内采集语言标本是由莱布尼茨开始的。
类似这样的采集工作还有一些学者和传教士进行。
材料积累多了,人们便产生了排比、分类研究的兴趣。
一些学者开始了初步的比较和分类工作。
斯加里谢、莱布尼茨已对欧洲语言做过分类的尝试。
但是最初的比较研究是从19世纪初对日耳曼语族、罗曼语族、斯拉夫语族内部各种语言的比较开始的。
语言学研究在19世纪已经由搜集材料的科学变成整理材料的科学。
(3)直接原因。
促使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是发现梵语和希腊语、拉丁语之间的相似性。
西方语言史笔记

☆中古时期一、阿拉伯的语文学研究(一) 阿拉伯及阿拉伯语概况(二) 古阿拉伯语文学派及其贡献阿布尔·阿斯瓦德(Abul Asvad)--阿拉伯语语法的奠基者。
他研究对象主要是《古兰经》。
萨卡费(Sakafi波斯人),写过70多篇论文,企图对阿拉伯语的语法规律作系统阐述。
巴士拉学派:代表人物西巴维希(Sibawaihi)--写出第一部有系统的阿拉伯语语法--《书》(Al-kitabu)。
《书》的内容:首谈词类,确定名动形的定义,叙述了主格、属格、宾格、呼格的形式,助词、代词、数词的用法和名词、动词的构词法,然后谈句法,之后举出一些阿拉伯语的语音现象和词源现象。
哈里尔编出了第一部阿拉伯语词典,建立了阿拉伯诗律的体系。
库法学派:代表人物—基赛(AI-Kisai),给后代留下了许多阿拉伯语文学的著作,包括深受欢迎的《阿拉伯语语法简明指南》。
两派的特点巴士拉学派治学态度比较严谨,偏重于古典阿拉伯语语法的研究;库法学派不仅研究古典阿拉伯语,而且着重研究了一些活的、游牧部落的语言。
他们对确立阿拉伯成语和同义词的研究都有贡献巴格达学派:到10世纪,巴士拉和库法两个学派合并成的第三个学派。
代表人物是古太巴。
曾编写《口语句法指南》一书,提出了许多有关成语的问题。
从11到12世纪,阿拉伯语文研究逐渐进入了它的古典时期的末期,其特点是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语法和词典的编纂上。
波斯人札马赫沙利编《阿拉伯·波斯语词典》。
伊本·西德《阿拉伯语词典》(十七卷,11世纪)萨加尼编《浪漫》(二十卷,13世纪)曼殊尔编《阿拉伯语词典》(二十卷,14世纪)费鲁札巴底编了一部六十卷的大词典,只有两卷称为《海洋》流传到现在。
另有为实际需要编的通俗语法和修辞著作。
如萨加基的《标准修辞学课本》、马立克《简明语法》、伊本·希沙姆的一套通俗语法书等。
从16世纪起,阿拉伯语文研究走向衰弱。
到18世纪,阿拉伯国家相继沦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阿拉伯科学文化经历了真正的危机。
欧美语言学考试重点

欧美语言学考试重点第一题:连线1、柏拉图—《克拉底洛篇》。
2、斯拉克思的—《语法科学》。
3、瓦罗《论拉丁语》。
4、普里森—《语法惯例》。
5、阿尔福利柯—《拉丁语法》、《拉丁会话手册》。
6、但丁《论俗语》。
7、洛克—《论人类认识》。
8、巴尼尼的—《梵语语法》(《八书》)。
9、马丁内—《语言演变的经济原则》。
10、萨丕尔—《论语言》。
11、布龙菲尔德—《语言论》。
12、鲍阿斯—《美国印第安语手册》。
13希思帕尼斯-《逻辑纲要》14葆朴-《论梵语动词变位系统,与希腊语、拉丁语、波斯语和日耳曼语相比较》14拉斯克发表《古代北方语或冰岛语的起源研究》15波特发表《词源探讨》16格里姆《德语语法》17威亷·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多样性》18施莱歇-《立陶宛语手册》《印欧语言比较语法手册》19维柯-《新科学》20惠特尼—《语言与语言研究》,《语言的生命与成长》21特鲁别茨科伊—《音位学原理》22叶尔姆斯列夫—《语言理论绪论》23海里斯—《结构语言学的方法》24、马林诺夫斯基—《基里维纳语的分类小品词》25、韩礼德—《语言理论的范畴》《语言科学和语言教学》《语言功能探索》、、《语言的系统与功能》、《功能语法概论》第二题:填空1、《克雷特利斯》中关于“词为什么具有意义”的对话。
开启了古希腊语法研究的先河。
2、狄俄尼索斯·斯拉克思的《语法科学》,总结了亚历山大学派的语法研究工作,是西方第一部完整的、全面的语法书。
3、罗马最著名的语法学家瓦罗,著作《论拉丁语》,把语言研究分为三大部分:词源学,形态学和句法学。
4、波依修斯-,中世纪初期最有影响的学者,他第一次提出了语言的普遍现象问题。
5、13世纪,希思帕尼斯不朽著作《逻辑纲要》成为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影响深远。
法国语法家,拉梅,当时的结构主义先驱。
反对亚里士多德,反对经院哲学。
洛克被尊为现代欧洲语义学的鼻祖。
他著有《论人类认识》潘尼尼是印度语法学家的杰出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语言学史重点一、语言学的分类(一)功能角度: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二)具体研究对象:普通(一般)语言学/个别(专语、具体)语言学(三)研究时段: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四)研究方法:描写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五)研究对象的状态:静态语言学和动态语言学(六)研究角度和范围: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二、应用语言学类别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统计语言学三、西方语言学史的分期1.一般的划分方法(1)古代语言学(19世纪以前)(2)近代语言学(19世纪)(3)现代语言学(20世纪上半叶)(4)当代语言学(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五段两线三解放“五段”指语文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形式语言学、交叉语言学等五个阶段;“两线”指“整齐论”和“参差论”两条路线的斗争;“三解放”指历史比较语言学、索绪尔、社会语言学这三个有代表性的里程碑。
2.传统语文学的定义、性质、局限性定义:传统语文学是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三大语文传统,分别是古希腊传统、古印度传统,以及中世纪阿拉伯传统。
传统语言学是一个与现代语言学相对的概念,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之前的各种语言学理论。
那么,与它相对的现代语言学就是指20世纪以来,建立在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基础上的各种语言流派及其分支学科的总称。
性质:“依附性”是传统语文学重要的性质。
传统语文学并不能算作一门真正的独立学科,只能称为语言学的前奏。
局限性:要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立的研究方法以及多样化的研究材料,而传统语文学并不具备。
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四、古希腊语言研究1.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重要争论:“词”“物”之争(1)公元前五世纪:自然派:事物的名称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惯例派:事物的名称和带我的本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名称之所以指称事物,是由于惯例。
——柏拉图《对话录》(2)公元前三世纪左右(核心转移:如何看待语言的规则)规则派:语言是人为的,就一定有规律的。
语言基本上是有系统,有规则的。
--亚历山大里亚学派(以亚里士多德及其学生为代表)异常派:天然形成的东西没有什么规律可言;如果语言是人为的,人类会早已把不规则的现象纠正过来了。
--帕加马学派(以斯多噶派学者为代表)3.芝诺创立的哲学学派——斯多葛学派芝诺,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在雅典创立斯多葛学派,又称为画廊学派。
斯多葛学派:创立于希腊化时期,分别探讨了语音学、语法学和词源学,提出了形式和意义之间的二分法,在语言中区分“能指”和所指,其对语言地位的认识与今天语言学的某些观点非常相似。
语言学特别是语法学,是在斯多葛学派时期才首次在哲学中获得独立地位的,斯多葛学派最重要的贡献也是在语法学方面,他们从理论的角度,确定了语法范畴,提出了“格”的名称。
如:(1)语言的声音或“材料”是一种象征符号;(2)语言的符号意义,即“所说有内容”;(3)符号所代表的外界事物:格范畴/词类划分(名词、动词、连词、冠词、关系代词)。
4.亚历山大里亚学派该学派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
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斯多葛学派的理论,使语言学特别是语法学达到了希腊语言学研究的高峰。
该学派最着名的学者之一亚里斯塔尔库斯(亚里斯塔克,前2世纪)被看作科学荷马学的创始人,语法研究的许多成就也都归功于他。
不同于主要从哲学观点出发研究语言的斯多葛学派,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对语言发生兴趣主要是因为他们把语言看作文学研究的一部分,另外他们坚持类比论的观点,并应用于文本的校订。
5.狄奥尼修斯的《读写技巧》(亚历山大里亚学派)《读写技巧》又叫《语法术》、《希腊语语法》,书中简要描述了希腊语的结构。
书的开始阐述了亚历山大里亚学派心目中的语法研究的内容,认为语法是有关诗人和散文作家使用语言的实际知识。
这是现存的第一部明确描写希腊语语法的着作。
五、古罗马语言研究1.瓦罗《论拉丁语》规则与变则。
把语言分成三个部分:词源学、形态学和句法学。
在词源学方面,瓦罗认为语言从最初数目有限的原始词发展而来。
在词源学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区分了派生构词、屈折构词。
在形态学方面:发展希腊语传统,对拉丁语的词汇进行分类。
如:希腊语有五个格,拉丁语有六个格。
2.多纳图斯《语法术》内分简编和详编两种:简编只有若干问答和八类词;详编包括音论、字母、拼音、诗律、重音、正误、诗歌语言、比喻几部分,特别注意实用方面,一直被采用做拉丁语课本,教人怎样正确地写作和说话。
3.普利西安着作《语法原理》可说是拉丁语法学家的代表作。
主要是把狄奥尼修斯的《读写技巧》以及阿波洛纽斯的着作中的语法体系,尽可能地运用于拉丁语的描述。
普利西安的主要观点:(1)语音学字母是话语中的最小部分,字母的描写包括发音和音节结构的描写。
根据他的定义,字母是分节语言的最小语音部分,具有名称、形体和音值等特性。
(2)形态学词是句法结构的最小单位,句子是表达完整思想的单位。
(3)词类划分:八种普利西安提出了由狄奥尼修斯和阿波洛纽斯确立的含有八种词类的传统体系,取消了冠词,又把叹词单独分为一类。
六、古印度研究1.巴尼尼的《梵语语法》公元前四世纪,古印度学者巴尼尼(Panini)研究《吠陀》的语法,着《梵语语法》,又叫《巴尼尼语法》。
对梵语的词形变化和词的结构、词类和句子作了精密的分析,对梵语的语音结构和语流音变作了周详的描述。
2.古印度语言研究的成就古印度人对于语文研究的成果是卓越的,它所发生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构词法:区分词根、后缀和词尾,词根又分为原始词根和派生词根。
(2)词类和词形变化:分为动词和名词。
还有前置词和小品词。
动词有人称、态、式等变位,名词有8个格。
(3)语音分析:根据语音生理属性分类:①依声门开闭:无声音和有声音。
②依口腔开合度:元音、半元音、紧缩音和闭塞音。
③依发音部位:喉音、腭音、头音、齿音和唇音。
(4)历史比较法的萌芽:巴尼尼把梵语跟其他梵语方言对比。
中世纪欧洲语言研究中世纪早期的语言研究,主要是拉丁语语法的研究。
七、“三才”“四技”中世纪的教育以“七艺”为基础,包括“三才”和“四技”三才(trivium):语法、雄辩术、修辞学四技(quadrivium):音乐、算术、几何、天文“三才”“四技”的划分及其名称,是罗马的学者和政治家波伊提乌提出来的。
其中语法是中世纪学术的基础,它不仅是七艺之一,而且也是正确地读写拉丁文的必要知识。
八、中世纪后半期的语言研究1.亚历山大和《教学手册》《教学手册》实用性极强,是整个中世纪时期通行的一本必读课本,有些学校用的时间更长2.《第一篇语法论文》(《首篇语法专论》)作者不祥,是冰岛第一位语法家。
此书也是冰岛首篇语法专着,比布拉格学派早大约800年,触及到该学派音位理论的某些内容,并已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音位的概念。
3.摩迪斯泰学派的思辨语法思辨哲学是受经院哲学影响下进行的语言研究。
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与神学相结合的产物,它企图解决信仰与理智之间、唯名论与唯实论之间的矛盾。
因此思辨语法反映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种事物的生长变化都有四种原因质料因、形式因、目的因、动力因。
思辨语法学家用这些原因来解释语法问题,他们不满足于对语法现象的说明和描写,而是探索语言内部的原因和理论。
4.希斯帕尼斯的语法希思帕尼斯认为意义是“通过习惯的声音对一个事物的表达”。
他把意义分为主要意义和附加意义两大部分。
词根表示的意义是主要意义,词缀表示的意义是附加意义。
附加意义是通过词缀表现出来的。
假设是承认一个实体名称代表一个事物。
希斯帕尼斯认为假设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假设是承认名称能够指称事物,而意义是强迫一个声音指示一个事物。
意义是词汇特性;假设是名称特征。
意义反映符号与所指事物之间的关系,假设反映代替物与被代替事物之间的关系。
假设也可分为两种,即形式假设和物质假设。
形式假设表示所指称的人,物质假设只代表这个词本身。
所谓“名称”,是对“代表现存事物的词汇的理解”。
在希思帕尼斯的影响下,十三、十四世纪的语法家对布在的方式、理解方式、表达方式进行了探讨,后称为“摩迪斯泰学派”,他们的语法都称为“思辩语法”。
代表作是1310年德国埃尔福的托马斯所撰的《论思辨语法》。
5.摩迪斯泰学派观点小结:A.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词形与词义之间没有天然的、内在的联系;B.自然界和语言结构都是有规律的,自然界和语言都有自己的系统,都是由有限的单位和有限的规则组成的。
C.如果能够证明大自然的规律与语言内部的规律有一定的联系,那么就能解释语言现象。
D.在两种规律中,还有第三种规律,就是我们的认识规律。
成就:思辨语法体系标志着句法分析的新发展和语言理论上的新成就。
由此可见,中世纪的语言学已建立了一种明确、系统的句子结构理论和句法关系理论,它比普利西安的语法分析更深刻,为文艺复兴时期的语言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不足表现在:第一,他们过分注意宏观的研究,而忽略的微观的研究,特别在形态学方面,成就很少。
第二,他们用于证实自己观点的例句大多出于个人的编造,缺乏与实际的联系,程式化的痕迹较为明显。
九、经验语法、理性语法1.经验主义哲学和经验语法(1)培根:知识和观念来自感觉经验,后者则从自然中得到,其内容是客观的,研究者从感性的材料中获取合乎规律的东西。
极端形式表现为休谟的完全否定知识具有先验成分的观点。
(2)洛克【英】:现代欧洲语义学的鼻祖,代表作:《论人类认识》(1690),在该书第三卷中,他专门讨论“词语及其一般语言问题”,主要是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表示的各种语义。
他在词汇语义学方面提出的一些问题,至今仍然是应用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的中心课题。
--结构主义语言学(3)霍尔德:《言语要素》1669年,对元音辅音作了科学的分析。
2.理性主义哲学与唯理语法理性主义:强调理性思维,一切知识都来自理性,只有理性才靠得住,感觉是不足为凭的。
代表人物:笛卡尔感觉是不可靠的,人们要想获得真理,就必须使理性摆脱感官的干扰。
基础:相信人类有相同的思维结构,所以人的思想能够用一种普遍语言表达出来。
主要内容:寻找支配世界语言的共同原则、决定现存语言文字形式和语法结构的共同因素,探索语言与思维逻辑社会文化的关系。
——转换生成语言学3.保尔·罗瓦雅尔学派(以笛卡尔哲学为基础)(1)代表人物:阿尔诺、朗斯洛(2)代表着作:《普遍唯理语法》。
人的思维和高于一切权威的理智是相同的,存在于一切语言中的语法在表达思想上有一致性。
第一部分字母和书写文字,第二部分词意的各种形式及其所依靠的原理和法则、唯理主义的词类分析4.英国语言学家的普遍语法思想(1)詹姆士·哈利斯于1751年发表了《对语言和普遍语法的哲学探讨》一文,强调语言的普遍性,他反对经验主义,主张天赋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