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费孝通《乡土中国》宋丽娜《乡土社会的人情与人情秩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测试卷(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测试卷(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测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学的中国化周晓虹①马林诺夫斯基在《江村经济》一书的“序言"里,称这部著作是社会人类学历史上的里程碑。
尽管费孝通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作为后来成为人类学跨越“文野之别”的标志,但是从他进村之时写的《江村通讯》来看,作为一个人类学领域已浸淫数年的研究者来看,他应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对开弦弓村的造访将会触犯人类学的“文野之别"。
②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清规戒律?人类学“文野之别”的清规的形成,与这一学科最初形成于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的历史有极大的相关。
十九世纪30 年代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未开化民族开始接触现代文明,人类学内部开始滋生出文化相对主义,加之随着学科之间的交叉,在以未开化民族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与以西方现代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之间发生了接近与融合。
③如果说“文野之别"的跨越动因,“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学与社会学的结合促成人类学向文明社会研究的转变”,那么对传统上的研究“异文化"的人类学来说,这种转变在费孝通那里还存在着对“他己之别”的跨越。
④利奇一再强调,某些社会人类学家,欲图研究本社会的愿望可以理解,事实上也值得称赞,但危害重重。
按照人类学当时的观点,研究熟悉的社会,先入之见就可能造成研究的偏见,如果是单纯的陌生人去研究,就不会受到偏见的影响。
要避开利奇的忧虑,保证研究的客观公正,或者说要实现充分的民族自省,研究者就必须具备费孝通先生晚年一再强调但青年时代已逐渐养成的能力——文化自觉。
⑤我认为,在社会学领域你必须具备如米尔斯所说的“社会学想象力",对于研究本土文化的人类学家来说,则必须养成费孝通所言的“文化自觉”——“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
费孝通《乡土中国》阅读理解(五)
费孝通《乡土中国》阅读理解(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
构成这个我所谓社圈的分子并不限于亲子。
但是在结构上扩大的路线却有限制。
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
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
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
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
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决不能像西洋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
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
材料二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
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
“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
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
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像这一类的传统,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
我们说“灵验”,就是说含有一种不可知的魔力在后面。
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会出毛病。
于是人们对于传统及由此发展而来的礼仪也就渐渐有了敬畏之感了。
材料三教化性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题(含答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练习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乡土社会为依托、以农业经济为根基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不仅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脉,而且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母体。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乡”指的是一种基于地缘和血缘的范围,“土”则表示乡村社会形态赖以维持延续的生存方式,这种立足于土地、植根于地缘和血缘的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有着“和而不同”的人文风貌与伦理规范。
无论社会如何演变、时代如何迁变,也不管乡民何时离乡、夫家多远、栖居何处,乡村永远是人们抹不掉的记忆和牵挂,乡村文化始终是人们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
乡村文化是由价值取向、道德尺度、情感归宿、生民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等组成的精神规范,表现为民俗民风、契约章法和信条准则等,其以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等方式熏陶、教化着乡民,是乡村社会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
与工业化快速发展相比较,恬淡悠慢的农业文明往往给国人一种闲适安逸温稳的感觉;相对于城市化的狂乱、躁动、驳杂与多变、乡村则蕴含更多清缓、幽静、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亲切乡音、浓郁乡韵、深挚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不老的传统。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B.钟扬,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C.“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了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请以“乡村文化”为主语,用一个含递进关联词的复句概括第二、三段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3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社会上说,取之于一乡的必须回之于一乡,这样,这个社会才能维持它的水准。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阅读理解练习
整本书阅读《乡⼟中国》阅读理解练习《乡⼟中国》阅读理解练习⼀、填空题(10分)1.《乡⼟中国》的作者是费孝通。
2.“我们说乡下⼈⼟⽓,虽则带着⼏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字却⽤得很好。
”这句话出⾃《乡⼟本⾊》。
3.“我同时也等于说,如果中国社会乡⼟性的基层发⽣了变化,也只有发⽣了变化之后,⽂字才能下乡。
”这句话出⾃《再论⽂字下乡》。
4.“缺乏变动的⽂化⾥,长幼之间发⽣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利。
”这句话出⾃《⾎缘和地缘》。
5.《差序格局》中涉及的⽂化名著有很多,如《论语》,请你再列出两个《礼记》《中庸》、《⼤学》。
⼆、内容理解题(7分)1.下列对《乡⼟中国》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乡⼟本⾊》⼀章⼤抵是全书的总论。
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性的,这⼀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性”。
B.乡⼈不识字是智⼒问题,不是知识问题。
乡⼟社会是⾯对⾯的社群,长期的相处使他们甚⾄不⽤⾯对⾯就能凭借脚步声辨认对⽅,⽽⽂字的传递信息能⼒也有其限制性,需要⼀定的⽂法才能规定其正确使⽤。
所以⽂盲并⾮出于“愚”,⽽是由于乡⼟社会的本质。
C.中国家的扩⼤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系之⼀⽅⾯。
在西洋家庭中,夫妻是主轴,⽽在中国,⽗⼦是主轴。
在乡⼟社会中,同性别同年龄的⼈待在⼀起,这是社会养成的性格。
D.《礼治秩序》⼀章认为,乡⼟社会是⼀种⽆为⽽治的社会,可以说⼀个没有法律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没有法律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E.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因繁殖⽽流动时,其所到的新地也会与来处的旧地产⽣⼀定的联系,⽐如⽤旧地来命名新地。
⼀个村⼦的新客很难被当作“⾃⼰⼈”,也因此更便于与他⼈不讲⼈情的讨价还价、算账和做⽣意,从⽽发展商业。
项,“乡⼈不识字是智⼒问题,不是知识问题”有误,《⽂字下乡》中认为乡⼈不识字与教授不能捕⾍是⼀样的,环境不同,⽂字对于乡⼈没有那么重要,他们不识字是知识问题,不是智⼒问题。
论述类文本费孝通《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权力的人多少可以分成两派,两种看法: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冲突的一方面,另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合作的一方面。
两者各有偏重,所看到的不免也各有不同的地方。
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的,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
在上的是握有权力的,他们利用权力去支配在下的,发施号令,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
权力,依这种观点说,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
冲突的性质并没有消弭,但是武力的阶段过去了,被支配的一方面已认了输,屈服了。
但是他们并没有甘心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非心服也。
于是两方面的关系中发生了权力。
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
——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横暴权力。
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着眼的,却看到权力的另一性质。
社会分工的结果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
分工对于每个人都是有利的,人可以较少劳力得到较多收获;人靠了分工,减轻了生活担子,增加了享受。
但贪了这种便宜,每个人不能独善其身,不能不管“闲事”,因为如果别人不好好地安于其位地做他所分的工作,就会影响自己的生活。
这时,为了自己,不能不干涉人家了。
反之亦然。
这样发生了权利和义务,从干涉别人一方面说是权利,从接受人家的干涉一方面说是义务。
没有人可以“任意”依自己高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得遵守着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
可是这有什么保障呢?如果有人不遵守怎么办呢?这就发生了共同授予的权力。
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
——这种权力我们不妨称之为同意权力。
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的,并不冲突的,因为在人类社会里这两种权力都存在,而且在事实层里,统治者、所谓政府,总同时代表着这两种权力,不过是配合的成分上有不同。
原因是社会分化不容易,至少以已往的历史说,只有合作而没有冲突。
这两种过程常是互相交割,错综混合,冲突里有合作,合作里有冲突,不很单纯的。
所以上面两种性质的权力是概念上的区别,不常是事实上的区分。
国家统编语文教材高一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一、必做题1. 【答案示例】《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的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
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方面,对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展现了20世纪中叶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2. 答案部分 1314 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 必修上册 练习部分3. 本书14篇文章的逻辑框架图示:乡土社会外在结构内在规则1. 乡土本色2. 文字下乡3. 再论文字下乡4. 差序格局5.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6. 家族7. 男女有别9. 无讼10. 无为而治11. 长老统治12. 血缘和地缘13. 名实的分离14. 从欲望到需要8. 礼治秩序选做题4. 答题略。
提示:以“比较中国乡镇与城市小区的养老模式”为例(研究的问题),列出比较的细则,再搜集相关资料,分析梳理后形成自己的结论(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
二、必做题1. 【答案示例】“乡土社会”是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社会空间存在,既包括乡村也包括城镇。
其特征有三点:人们依赖土地而缺乏流动性;富于地方性的熟人社会;尊崇礼俗(规矩)而不重“法理”。
2. 【答案示例】第1篇:乡土社会的本色是土气,产生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熟悉的社会模式;第2篇:乡土社会是熟悉的面对面社群,从空间格局上不需要文字;第3篇: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会、是安定社会,从时间格局上不需要文字。
前三篇之间的关联:乡土社会土气的本色决定了它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点,第1篇与第2、3篇构成总分关系、因果关系。
3. 【答案示例】同样是小学生,乡下孩子捉蚱蜢的能力高于教授的孩子,以此现象来支撑作者的观点,即乡下人不识字看起来“愚”,是因为他们没机会识字,是否识字并不能作为判断愚智的标准;这一现象也反映了“面对面”的乡土社会不需要文字的特点。
4. 【答案示例】在第2、3篇中,作者从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的社群”这一特征,从空间维度阐释了熟人社会不需要借助文字交流,并对比解析了“语言”和“文字”的不同作用,特别强调“文字是个不太完善”的交流工具;再从时间维度阐释了在安定的乡土社会,“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因而“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作业测试题 (含答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作业一、选择题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
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依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依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
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利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关系的意思。
______如果共同生活的人们,相互的行为、权利和义务,没有一定的规范可守,依着统治者的好恶来决定。
而好恶也无法预测的话,社会必然会混乱,人们会不知道怎样行动,那是不可能的,因之也说不上“治”了。
A.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不可能发生的。
B.我很肯定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C.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D.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肯定不可能发生的。
2.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每个要在这逆旅里生活的人就得接受一番教化,使他能在这些众多规律下,从心所欲而不碰着铁壁。
B.如果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结成一个地方社群,他们之间的联系可以是纯粹的地缘,而不是血缘了。
C.大观园旅游纪念品商场里摆满了名人字画、根雕作品、导游地图、古玩、配饰等多种工艺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D.在变得很慢的社会中发生了长老权力,这种统治不能容忍反对,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时,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
二、名著阅读3.下列关于“乡土社会”“现代社会”的区别,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者靠自觉的欲望行事,后者根据自身需要行事。
B.前者靠长老权力支撑社会,后者则以知识为支撑。
C.前者变化速度慢,可不断试错;后者变动快,不容出错。
D.情感方面,前者没有爱情,后者强调爱情至上。
4.费孝通在《乡土中国》“男女有别”这章中,引用了“阿波罗式”和“浮士德式”两种文化模式来帮助读者了解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
《乡土中国》阅读理解题(带答案解析)
《乡土中国》阅读理解题(带答案解析)《乡土中国》阅读理解题(带答案解析)一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发现社会也可以计划,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也就是说人类已走出了乡土性的社会了。
在乡土社会里没有这想法的。
在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做人们行为的指导了,发生“需要”,因之有“计划”。
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我们常可以看到人类并不是为行为而行为,为活动而活动的,行为或是活动都是手段,是有所为而为的。
总是有个“要”在领导自己的活动。
我们说人类行为有动机的。
说人类行为有动机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
欲望如果要能通过意志对行为有所控制,它必须是行为者所自觉的。
自觉是说行为者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人类依着欲望而行为,他们的行为是否必然有利于个体的健全发展,和有利于社会间各个人的融洽配合,社会的完整和持续?每天人都在吃淀粉,吃维他命A……你回去在实验室研究,淀粉供给热料,维他命A给人这个那个,——合于营养,用以维持生命。
但是你去找一个乡下老问他,为什么吃辣子,大蒜,他会回答你,“这才好吃,下饭的呀。
”好吃,是欲望,那是自觉的。
直接决定我们行为的确是这些欲望。
欲望是什么?食色性也,那是深入生物基础的特性。
这里似乎有一种巧妙的安排,为了种族绵续,人会有两性之爱;为了营养,人会有五味之好。
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
两者所以合,那是因为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
我说它是文化事实,意思是人造下来教人这样想的。
譬如说,北方人有吃大蒜的欲望,并不是遗传的,而是从小养成的。
所谓“自私”,为自己打算,怎样打算法却还是由社会上学来的。
问题不是在要的本身,而是在要什么的内容。
这内容是文化所决定的。
我说欲望是文化事实,这句话并没有保证说一切文化事实都是合于人类生存条件的。
《乡土中国》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乡土中国》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二)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3分。
阅读《乡土中国》节选,完成15-16题。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烟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
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
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
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
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
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
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
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
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
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已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
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
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
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
实用类文本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在缺乏变动的文化中,长幼之间存在社会差别,年长者对年幼者具有强制和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血缘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关系由生育和婚姻构成。
在单系家族组织中,注重亲属关系的主要是生育而不是婚姻,因此血缘通常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
血缘社会通常稳定,缺乏变动,而变动大的社会则不容易成为血缘社会。
社会的稳定意味着其结构静止,但填入结构中的个体不能静止,他们受生命限制,不得不离开,这就需要血缘继承来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父死子继、农人之XXX为农、商人之XXX为商、贵人之子依旧贵、富人之子依旧富,这些都是血缘继承的例子。
虽然现在很少有社会能够完全抛弃血缘继承,但如果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完全依靠血缘继承也是不可能的。
在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
谁是你的父母是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但在生活中却是影响最大的决定,这完全是机会,且在你存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社会用这个不可竞争、不易隐藏、不易歪曲的事实来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和财产,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
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维持既存秩序的最基本方法。
只要你接受了这个原则,就不会有很多可能引起纠纷的问题。
我们是否曾认真怀疑过这个事实?我们是否曾思考过为这个原则探讨存在的理由?XXX。
geography is XXX"Born here。
die here" XXX a seedling growing on a root。
and it is close to each other in the n。
The proximity in the n can be said to be a n of the closeness of blood ties。
and n is a XXX: left is more honorable than right。
02《乡土中国》非连续性信息类文本阅读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课后培优分级练(统编版必修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实试题汇编二非连续性信息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乡土中国》中从“差序格局”到“男女有别”几篇文章,讲的是家、国、天下三者的伦常关系在社会学上的意义。
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是以“己”为中心,根据亲属关系的亲疏不断推衍出去的同心圆,这就是“差序格局”。
无论是民间还是绅士,这条伦理道德秩序都是共通的。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而天下,是一条通路。
《中庸》里把五伦作为天下之达道。
”而且重要的是,“在我们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国是皇帝之家,界线从来就是不清不楚的,不过是从自己这个中心里推出去的社会势力里的一圈而已。
”他强调:“在西洋社会里,国家这个团体是一个明显的也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线。
”这意味着在他看来,这个“差序格局”中“家、国、天下”的层次差等在当代社会仍旧需要延续下架,不过相对应的转变是“国”从皇帝之家转为“民族”之家。
对于这个转变费孝通在这里没有进一步延伸,不过,单纯从血缘的角度并不足以解释最基本的经验事实,就是任何社会的人群居处,总是得与“别人”交往,简单说就是得有联姻的基础;若只有“差序格局”,那么除非出了九族,不然没有婚姻的可能。
近的如邻里、远的如不同民族,其中的关系要比这复杂得多。
(节选自王铭铭、杨清媚《费孝通与<乡土中国>》) 材料二:《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
作为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
差序格局中的“序”,即有等级之意。
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
“伦是有差等的次序。
”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
“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型塑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实用类文本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共 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 题。
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
名著阅读《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名著阅读
8.基于《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完成小题。
费孝通教授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有关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系列概念,并作出了具体阐释。
比如:他以“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来形象地解释“_______”的概念。
又
如,以西方“法理社会”概念作为乡土中国“_______社会”的对照。
再如,他在文中
指出“从_______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请选择本题中任意两个空格填写。
9.基于《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完成小题。
传统中国人初次见面常常先问“贵庚几何”,而西方人却认为年龄是个人的隐私,不能随便问。
请利用你阅读《乡土中国》获得的知识,解释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候习惯。
8.差序格局礼俗社会血缘
9.中国人的这样的习惯和传统文化背景紧密相关的。
在《乡土中国》中,作者提到了乡土社会中存在着“教化性权力”,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
扩大到成人之间,就是形成了长幼之序。
中国人见面客套时问年龄,是一种礼貌,其实质在于了解了对方和自己的长幼关系后,采取合乎礼俗的方式进行交流。
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费孝通创建的新名词——长老统治,确实抓住了教化权力在乡土社会里的本质。
乡土中国里能形成这种教化权力,确实是来自稳定的文化。
这种教化权力,既不是横暴权力,也不是同意权力,因为其年龄因素决定了经验的多少,而经验又是文化稳定下讨生活的优势,从而“长老”就拥有了这种教化的权力。
如果我们深入事实考察的话,这种教化权力其实不仅仅来自年龄上的“长”或者“老”,长老的权力,还来自于辈分、地位、声望等因素。
他的权力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他们平时给村民东家西家评理说事儿,是中间协调人,“情面”很大,也是这种声威和情面,使他们取代了诉讼在乡村里维持司法公平的功能。
他们与地方官一样在传统社会里承担有教化功能。
小说《白鹿原》里的白嘉轩就是一个例子,他是族长,在村里的作为就有“长老统治”的味道。
在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权力逐渐进入乡村,自发的“长老”与上级中意的人选不少时候是不一致的,这样就产生冲突。
同时,因为文字下乡,新生代知识阶层进了城,也很难找到优秀的人才来继替原来的“头人”,20世纪初废科举,在知识西化,也就是按照西方的学科体系安排语文数理化等课程之后,新兴知识阶层在乡村找不到用武之地,就奔向了城市,乡村没了传统的维持地方秩序的绅士阶层。
在这个过程中,长老统治逐步弱化。
“文革”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一切都是新的。
20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千年难逢的年代,剧烈的变迁,让老年人一下子成了“弱者”的代名词,长老统治的基础几乎荡然无存。
当农村有了电视之后,年轻人迅速了解了许多外面的东西,老年人则很不明白了。
邓丽君和崔健让年轻人的活力火上浇油,时代如滚滚列车,火车头则是年轻人。
那是个人才辈出、理想勃发的年代,但这些都不属于“长老”们。
早期的进城打工潮的先锋队是年轻人。
如今,村民大都到各地的城市谋划自己的生计,空洞的村庄,再也没有了“长老统治”的土壤。
论述类文本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阅读练习与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的。
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
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②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
我们可以说乡土社会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
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③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
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
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
礼①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
礼字本来是从豊从示。
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
④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在这一点上,礼和法律不同,甚至不同于普通的道德。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
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
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吐弃,是耻。
实用类文本网络社会差序格局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对乡土中国社会结构的精准概括,对于这个概念,《乡土中国》一书中的表述如下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以"已"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念推愈薄。
个人都是他所在社会影响所推出的社会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关系。
每一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在费孝通先生看来,"差序格局"理论是对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结构的凝练,其内涵不仅停留在人际关系上,而且包含了更大范围的社会结构。
"差序格局"中的"差"指的是《乡土中国》中提及的类似波纹向外推的横向结构。
阎云翔对"差序格局"理论结构的认识值得借鉴,他指出"差序格局是一个立体的结构,包含有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有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
"(摘自方楠《互联网时代的"新差序格局"》,有删改)材料二差序格局在公私、权力和权利维度奠定了乡土社会的基本结构和互动规范,而互联网对差序格局的重塑也势必作用于以上三个方面。
一、具体来讲,网络空间中公私结构的剧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民众进入公域的门槛降低,途径增多。
乡土社会中的公共领域被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通信和储存成本的下降,使世界人口的可观部分获得了从事信息和文化生产的物质手段,个人可以有效地在公共领域中开展传播活动,由被动的读者和听众转变为发言者和对话的参与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
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
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
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
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
前者是血缘的。
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
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
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份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
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
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
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
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血缘是稳定的力
量。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
“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
世代间人口的繁殖,像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
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血缘和地缘关系是农村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是村庄社会形态的基础。
村民在村庄生活中运用不同方式来建构“自己人认同”,彰显出不同的行为逻辑。
自己人认同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个是信仰层面,传统中国农民有祖先崇拜的传统。
祖先崇拜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农民的“同根”意识,自己人就是依附于农民血缘关系之上的,农民可以不问理由地把族人当成自己人,这便是祖先崇拜与同根意识在农民日常生活中的映射。
第二个是社会层面,除了信仰层面,农民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事物都有社会性的表现,主要表现在农民日常生活中的面子和荣耀等社会性评价。
农民在自家荣耀的时候要有人来分享,而在自家困难的时候又需要别人来帮忙和鼓励,自己人就是在舆论和道义上的社会支持网。
社会层面的自己人与农民的尊严和在村庄中的社会地位相关,自己人的圈子就是尊严和社会地位的共担者,荣辱与共。
第三个是功能层面,包括农民日常生活中的互助和合作,农民日常交往的需要,红白喜事中的互助合作等。
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经济困难的时候,总有一些事情要通过相互合作才能完成,自己人的圈子就是一个互助与合作单位。
不同的村庄有不同的自己人认同逻辑,农民的自己人认同逻辑即农民在说话办事的时候把对方看作自己人,行为方式是好处共享、困难共担。
在农民的日常生
活中,自己人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网。
在对是否属于自己人问题进行考察时,可以通过一个问题进行测量,即“如果兄弟与人打架,你遇见了会不会上去帮忙?”如果被调查者不假思索地回答“会”,那么这意味着农民的骨子里就是把兄弟看作自己人,认为给兄弟帮忙是天经地义而可以不问缘由的事情。
在亲密的兄弟关系中,打架帮忙就是一种姿态,就是自己人的姿态,这意味着自己人认同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帮忙打架可能带来的风险。
在测量农民自己人的认同圈有多大时,鲁东西傅村农民对此设问的回答是,亲兄弟打架肯定会上去帮忙,堂兄弟打架也要上去帮忙,不过再往外的圈子就不是自己人的圈子了,那时候农民就要“秉公判断”,看到底是“谁有理”。
五服之内的圈子是自己人,自己人具有不问缘由的“共同感”。
在辽东福兴村,农民对于以上设问的回答普遍是,不会参与打架,不文明,兄弟打架也要看他有没有道理。
尽管兄弟之间的感情要好于与其他人的感情,但是福兴村农民并不会因为感情而不顾道理。
然而,福兴村农民并不是没有自己人认同,而是移民社会的性质使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上的自己人认同。
自己人认同是建立在地缘和血缘关系之上的农村结构形态,在具体的村庄情境中,自己人认同具有不同的形成机制与性质,从而影响着农民的行为逻辑。
自己人认同有信仰、社会和功能三个层面的含义,不同的村庄组织结构形态使得自己人认同在不同层面起作用。
重要的是,自己人认同作为一种根植于农民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机制,在社会的运作中起着根本性作用。
(节选自宋丽娜《乡土社会的人情与人情秩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血缘既可以指由生育所发生
的亲子关系,也可以指单系家族组织中因为生育而产生的亲属关系。
B.用生育保证社会持续,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确定人的社会地位,这些是血缘社会所特有的。
C.血缘社会用血缘关系作为社会成员职业、身份、财产的分配标准,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安稳既存秩序。
D.地缘关系是血缘关系的某种投影和反映,二者是农村社会基本的社会关系和村庄社会形态的基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血缘所决定的父母是一个人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由此产生的社会地位个人无法选择,也无法改变。
B.职业、身份、财富的父死子继说明了血缘社会结构缺乏变动,生育关系维持着社会结构的稳定。
C.自己人认同有信仰、社会和功能三个层面的含义,其中农民生活中红白喜事互相帮忙属于社会层面。
D.村民在村庄生活中建构“自己人认同”,其表现方式也许并不相同,但背后的行为逻辑是一致的。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自己人认同”表现的是()(3分)A.某村村民在讲到与本村同姓人的关系时常常说:“都是一个老祖宗的后代,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B.某村村民说:“如果一个人家里穷,但若他的亲兄弟堂兄弟多,并且都有本事,那么别人就不敢小瞧此人。
”C.某村村民一直有合作种田的传统,邻里之间或者亲朋好友相互帮忙种田,购买的农机具经常互相借用。
D.某村村民信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经常在传统节日举办孝亲大餐、免费理发等关爱老人的活动。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4分)5.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请概括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
(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B(“用生育保证社会持续”不是血缘社会所特有的)2.B(A.“无法改变”原文没有依据。
C.“红白喜事互相帮忙”属于功能层面。
D.“背后的行为逻辑是一致的”错误,原文为“彰显出不同的行为逻辑”)3.D(注重孝道不属于“自己人认同”,这是普世的价值观。
A、B、C三项分别体现了信仰、社会和功能三个层面)4.(1)论证结构方面,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一段总说,第二段、第三段从认同方式和背后的认同逻辑展开论述,第四段进一步强调概括。
(2)论证方法方面:举例论证,如举“如果兄弟与人打架,你遇见了会不会上去帮忙?”的调查事例;对比论证,如对于打架帮忙的态度,将鲁东西傅村与辽东福兴村的村民态度作对比;因果论证,在分析辽东福兴村农民的回答时,指出他们的行为并不是没有自己人认同,其原因是移民社会的性质使他们没有血缘关系上的自己人认同。
(论证结构2分,论证方法答出任意两种得2分。
共4分)5.(1)血缘是乡土中国稳定的力量,它决定了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某个人的社会地位。
(2)血缘和地缘关系是乡土中国的基本社会关系和村庄社会形态的基础。
(3)自己人认同是根植于农民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机制,在乡土中国的运作中起着根本性作用。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