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构造地质研究进展综述

合集下载

北极油气地质的新进展——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侧记

北极油气地质的新进展——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侧记
( 照 片 两 张 ) 附 。
美 国地 质 调 查 局 北 极 油 气地 质 首 席 专 家 G ui oa at r nl e D d博 士在 第 3 3届 国际 地 质 大 会上作 “ 国地调 局环 北极 资源 评价 : 美
北 极 圈 以北 油 气 潜 力 ” 学 术 报 告
美 国地 质 调 查 局 专 家 C a e trR nl h r n e oa p i d博
6 月 8 日雷 伟 志 摄

堰塞湖
294
图版二
5

12
I 四 川 汶 川 地 震 的地 震 断 裂
北 川 县 城地 震 断裂 造 成 的地 表 变 形
5
地 科 院考 察 组 对 活 动 断 裂 地 表 变 形 进 行 野
月 1 8 日雷 伟 志 摄
外测量
5
3 月 18 1 杨 农 摄 影
北 川 县 任家 坪北 川地 震 断裂 的地 表缩短 现 象
I 地 质力学 所 第 二 批 专家组 在北 川擂 鼓 镇 考察
汶川县漩
被 地 震 造 成 的 地 表 裂 缝 6 月 4 日雷 伟 志 摄
岷 江 河 漫滩 沿地 震 断裂产生 沙土 液 化 现 象 5 月 19 日张 永 双 摄

士在 第 3 3届 国际地 质 大会 上 作 “ 国地 美 调局 北 极 油 气潜 力 评 价 方 法” 学 术 报 告
并 回答 问题

3

图版

5

12
四 J II汶 川 地 震 的 地 质 灾 害
293
映 秀地 震 断裂 上 盘 地 震 滑坡 断裂上 盘 的汶川县 映秀镇

位于 映秀地 震

资源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细则-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资源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细则-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附表 1 资源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定综合素质考核表
学号:
系所:
申请等级:
本人签名:
类型
级别
分得备 值分注
特等奖
12
(一) 学术竞赛
国家级
一等奖
9
二等奖
7
三等奖或优胜奖
5
(国家级排
一等奖或特等奖
6
名前 8、省级 排名前 5、校 级排名前 3; 国家级团队 奖队长按等 级加分,队员
省级 校级
二等奖
4
18 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19 SPE 近海技术会议(SPE Annual Offshore Technology Conference, SPE AOTC) 20 国际地质大会(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IGC) 21 国际河流沉积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luvial Sedimentology, ICFS)
9 国际有机地球化学会议(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Organic Geochemistry, IMOG)
10 国际矿床成因大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n the Genesis of Ore Deposits, IAGOD) 11 世界粉煤灰会议(World of Coal Ash Conference, WOCA)
亚洲可持续发展、能源与环境会议(The Asian Conference on Sustainability, Energy and 22 the Environment, ACSEE) 23 亚洲区域科学研讨会(Asian Seminar in Regional Science, ASRS)

%ba%8b件与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的关系

%ba%8b件与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的关系
[ ?E ] 中、 上扬子区三叠纪的沉积序列 也反映出这
种非同步性 ( 图 ?) 。在贵州贞丰地区, 奥伦期亦为 最大海侵期, 最大海侵事件以页岩、 泥灰岩沉积为代 表, 但同下扬子区相比也存在明显的差别, 拉丁期依 然为滨浅海环境, 而下扬子区已是受到海水影响的 近海湖泊环境。这说明中、 上扬子区的海退过程较 下扬子区要缓慢或者滞后。 这种下扬子区三叠纪海侵事件与全球海平面变 化的非同步性反映了在本区中—晚三叠世发生了巨 大的构造变动。
[ %C ] 近 。
段的饥饿沉积, 沉积速率极低。 并有生物 ( & )形成以菊Fra bibliotek为主的化石富集层,
[ %D ] 遗迹发育 。这也代表一种低速 率 的 饥 饿 沉 积。
化石富集层的形成, 一方面是其他沉积物的沉积速 率低, 数量少, 使化石相对富集; 另一方面可能是盆 地底面位于氧化面以下, 生物死亡之后得到保护而 富集。
同样也存在一个长周期变化, 由 ?@ 个 ! 级 ( 控制 ! 级层序) 短周期构成。但是全球级别的最大海侵事
! "!! ! ! ! ! ! ! ! ! ! ! ! ! ! ! ! ! ! ! 海 洋 地 质 与 第 四 纪 地 质
"##$ 年!
山带的形成, 致使下扬子区形成以洪镇%铜陵%南京% 扬州%安丰一线为对冲轴的冲推覆体系
图 "! 最大海侵事件在南京龙潭镇 青龙组沧波门段存在的证据 #$%& "! ’($)*+,* -./ *0$12*+,* .- 340$353 2/4+1%/*11$(* *(*+2 $+ 64+%7.3*+ 1*,2$.+ .- 8$+%9.+% #./342$.+ $+ :.+%24+ ;.<+, =4+>$+%

中俄在地质与矿产资源利用领域合作回顾及前景

中俄在地质与矿产资源利用领域合作回顾及前景

项 工 作 。带 有 说 明书 的 中欧亚 地 球 生态
学的 比例 尺 为 1 5 万 的地 图 曾在 里约 :2 0 热 内卢 第 31 国 际 地 质 大 会 上 展 示 。 届 最 近 几 年 来 中 俄 两 国 地 质 矿 产 部 门 的 任 务 与 职 能 均 发 生 了 一 些 变 化 。 比 如 中 国 组 建 了 国 土 资 源 部 ,俄 罗 斯 成 立 了 自然 资 源 部 。 从 加 强 和 发 展 中 国 和 俄 罗 斯 地 矿 部 门 合 作 必 要 性 出 发 , 并 考 虑 到 近 年 来 两 国 之 间 关 系 稳 定 发 展 、 两 国 国
●中俄 两 国 自1 9 年 以来 在 地 质 与矿 产 资源 利 用合 作 领域 取 得 了一 些 成果 92 ● 中俄 两 国在 农 业 化学 原 料 、铀 矿 、碳 氢 化合 物 原 料等 勘查 开 发 领域 具 有 广阔 的合 作 前景 ● 建立 “ 中亚 共 同市 场 ” ● 执行 协 同一 致 的 矿 物原 料 与经 济 贸易 政 策 ● 促 进两 国 边境 地 区 生产 力 的发 展 ● 扩展 地 学 与合 理 利 用矿 产 资源 领 域 的科 研合 作
矿等)。
《 中欧 亚 地 质构 造 、 岩石 学、 古地 理 学 的及 地 球 生 态学 的地 图册 》 。 中 国方 面 参 加该 项 工 作 的有 中国 国 土资 源 部新 疆 维 吾 尔 自 治 区 的 地 质 矿 产 局 。 阿 塞 拜
疆 、 哈 萨 克 斯 坦 、 乌 兹 别 克 斯 坦 、 吉 尔 吉 斯 及 土库 曼 地 质单 位 专 家也 参 加 了此
维普资讯
= 图R I = 乍
W or ng ki REsEar ch

关于构造地质模型的不确定性及信息价值的认识

关于构造地质模型的不确定性及信息价值的认识

通过定义模型组中性质变化最大的模型空间边界,我们利用多元统计技术对各种地 质可 行性做 了一 致性 分析 。
[ 翻 [ 校 译] 林 霖 邱 燕
对] 刘玉萍

种3 D 地学搜索 引擎
D e s m o n d F I T Z GE R AL D, F r a n c oi S R O BI D A
3 D模 型流程 试 图综合 各种地 学信 息来 描述一 个地 质 目标 ,它可 以创造 、分析 和量化 不 同 的几 何元 素来确 定其 与地 质特 征的 空间关 系 ,模 拟数 据通 常来源 于野 外观测 、钻井 记 录 、地 球物 理解释 和构 造演 化假说 。在 缺乏 地层 的野 外地质 资料或钻 井 资料 时,地球 物 理解释 数据 经常被 用于 判断 地质 构造方 位和 结构 。模 型的输入 数据 带有误 差和 不确定 性 ,如果 忽视这 个 因素会 导致所 表示 的模 型歪 曲了真 实 的地 质 目标 。地 球物 理解释 会 引 入 高度 的模 糊 性 ,正如不 同 的地层 结构和 地层 单元有 时 也很难 明确定 义 。为得到 一个可 靠又 可用 的地质 模型 ,需 要在 去除输 入数 据误 差和不 确定 性上做 很 多工作 。我们采 用另
震 、 电磁 / 大地 电磁 、重 力和磁 力测 量数 据 ;( 2 )以地形 图为底 图的多边形 地质 平面 图; ( 3 )构造 和 3 D地 质体 ,如岩 脉 、褶 皱 、断层 和相 关的岩 石 ,是 以原始野 外绘 图和 内插
结合 所 有 的地 质 数据 , 传统 的程序 只 将单 一地 质模 型和 岩石 物性 参数 用 于地球 物 理反演 。
对合 适 的地质 模 型进行 地 球物理 分 析是 改进现 有 技术 的一 种方 法 。 可 以给 定 一系 列模 型 , 通 过改 变地质 体 的倾 角 、倾 向等数据 ,来实 现其 中每 个模 型表 征不 同的几何 模型 。给 出 的一系 列 的地 质 模型 是地 质体 几何 形态变 化 的地 球物 理 响应 。 自动 3 D正 演建 模分 析可 以 得 到每 个地 球物 理反 演模 型 的误差 ,模 型误 差最 小化 分析 有助 于判 别哪 个地 球物 理模 型 更 接近 这个 反演 的地 质体 。 自动化 的方 法 同样允 许在 每个模 型 的正演模 拟 中组合 不 同 的 岩 石物 性参 数 ,这样 就可 以发 现与 已知 的地 质框 架最 合适 的参 数 。从模 型 系列 中识 别合 适 的地 球物 理 响应 ,结合 岩石 物性 参数 的优 化 ,可使 反演 的初 始 条件得 到 改进 ,进 而在 反演过 程 中减少 迭代 次数 。

从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看地球化学的现状与未来

从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看地球化学的现状与未来

收稿日期:2004-10-08;改回日期:2004-10-28;责任编辑:楼亚儿。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173007,40234052);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重点03032)。

作者简介:陈岳龙,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出生,地球化学专业,从事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地球化学与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工作。

从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看地球化学的现状与未来陈岳龙1,唐金荣2,侯青叶3(1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2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31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摘要:对2004年8月在意大利弗罗伦萨召开的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有关生命起源、地质灾害监测、壳幔相互作用、人类采矿与生产活动、水2岩相互作用、地表过程、古气候与古环境等方面的地球化学研究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动力学、有机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并对地球化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地球化学;进展;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P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527(2004)04-0463-240 引 言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于2004年8月20日至8月28日在意大利弗罗伦萨召开,会议的主题是:从地中海地区走向全球地质复兴———地质学、自然灾害和文化遗产。

每天中午12点到12∶45安排的大会讲演主要围绕本次大会的主题,从第一天的有关地球内部呼吸———地幔挥发分、板块构造与气候至随后的比萨斜塔、火星与地球的生命、水与地质历史、与火山灾害一起生活、海洋油气、地质学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全球温暖是否将欧洲带入冰冷期。

分会报告分为专门讨论会(S pecific symposia )、主题讨论会(Topical symposia )与一般讨论会(G eneral symposia )。

在专门讨论会中一共设了14个专题,也主要是围绕本次大会的主题,包括:地质学中的大科学、意大利深部地震探测(CROP )、文化遗产———国际途径与展望、深地质库(以废物地质处理为主)、审稿评价道德与地球科学的质量评估(主要是杂志编辑、审稿人、读者、管理者对地球科学成果的评价)、地中海地区的古地球演化与地质解剖、地质灾害———国际途径与展望、地中海地区从历史视角到新发展在沉积地质学中的主要发现、全球构造中的新概念、国际地质科学计划的进展、地质时代表———最新发展与全球对比、地中海、铀矿床———勘探、地质与环境问题、地下工程建筑与设计中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间的沟通。

了解环北极构造:欧亚透视

了解环北极构造:欧亚透视

孙桂 华 译 自 “ 3 第 3届 国际地质 大会 ( 斯陆 )论 文摘 要 奥
邱 燕 校对
) A O 二
北格陵 兰 、斯瓦尔 巴特群 岛和加拿大北极 区 晚 白垩 世 沉 积 的碎 屑锆 石研 究
T r i S. h 、 T m d re o k l Re r o An es n、 He nn p i n i g Dy vk
在北极残余洋的加拿大盆地 的构造了解甚少 。该盆地 的构造发育特征足由美国地质调查 局 于 19 彭罗斯 会议 上提 出 的 , 目前 仍然 存在 很大争 议 。 95年
鉴于此 我们 提 出 :1 )新 的认 识应基 于 近 1 0年来取 得 的北极 地质 和构 造演 化 的显 著 进展 ,或者 欧亚 大陆基 础地 质调查 ;2 )确 定 哪些 是 阻 碍充 分 了解 北 极地 质 和 构造 演 化 的有 问题 的 区域 ;3 )提 出进 一步 的研究 途径 ,以便 解 决一些 不确 定 的 问题 。
( 斯 陆 大学) 奥 晚侏 罗世 一早 白垩世 期 问 ,北 极 盆地 ( 括 巴伦 支 海 、北 格 陵 兰 Wadl 盆地 和 包 ne海
加拿 大北 极 区)是 一个宽 广 的陆缘海 ,从 东部 N vy e l oaaZmy a一直延 伸到 西 部 Sedu vrrp盆

4 ~一 4
( 典斯德 哥 尔摩 大学 ) 瑞
联合国海洋法 7 条款 、国际极地年和较高的国际原油价格等因素 ,引起人们重新 6
对北 极地 区感兴 趣 ,由此促 成 近几年 来对该 区新 的野 外研 究 和取样工 作 ,进 而加深 了环 北极 部分 区域构 造发 展 的理解 。然 而 ,在其 它 区域却 几乎 没有 取得进 展 。例 如 ,对 发育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

地质灾害文献综述一、引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

汶川大地震不仅震级高、释放能量大、破坏力强、波及面广,而且由于强震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地质环境原本就比较脆弱的中、高山地区,因而触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类型之复杂、破坏之巨大,举世罕见。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20%以上,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制约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976 年,前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主席Arnould 教授在发表的题为“地质灾害—保险和立法及技术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地质灾害(geological hazard)”一词,他把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灾害看成是一种地质灾害。

1987 年12 月11日第42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169 号决议把20 世纪的最后十年确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International Decade for Natural Disaster Reduction,IDNDR)行动计划之后,地质灾害一词频繁出现于专业文献及新闻媒体。

地质灾害一词共有三种表达方式:geological disaster,geological hazard,geo-hazard。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地质灾害是指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地质事件,上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工程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发生频率以及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等都呈明显上升趋势。

二、国外地质灾害研究概况20世纪60年代以前,地质灾害研究方法及理论不很成熟,地质灾害工作主要局限于灾害形成机理、分布规律及趋势预测研究,重点调查分析灾害的形成与活动过程,具有浓厚的工程地质色彩。

基本以地质灾害调查及风险评价居多,重点通过地质历史背景,地质灾害详细情况分析研究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形成机理;由地质灾害历史及地质灾害遗迹恢复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演化规律及其影像范围。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①沈传波a,梅廉夫b,凡元芳a,汤济广a(中国地质大学a.研究生院;b.资源学院,武汉430074)摘 要:综述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在退火模型及模拟方法、造山带及造山后剥露历史、构造热成像及地形演变和成矿作用等方面的一些理论和应用成果,分析了目前在磷灰石裂变径迹退火机理、数据解释和应用等方面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今后会朝着深层次退火机理、新的应用领域、自动化技术和可操作性等方向发展。

关键词:裂变径迹;造山带;热年代学;磷灰石中图分类号:P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849(2005)022*******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是建立在238U自发裂变辐射损伤效应基础上的一种同位素定年方法,它能重塑地壳上部约3~5km内数百万年以来的历史[1]。

Fleischer等[2]最早对裂变径迹的研究奠定了裂变径迹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发现了裂变径迹的退火现象,并将其直接用于矿物年龄的测定[3]。

之后人们对其研究日益深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Zeta 常数定年法和Durango等标准年龄样品的使用[4]、单颗粒沉积碎屑物的测年[5]、磷灰石退火行为[6]等方面的研究使得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得到迅猛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盆地热史[7,8]、沉积物源[9]、大地构造演化[10,11]、造山带[12,13]、断裂[14,15]、地形和气候演变[16,17]及成矿作用[18~20]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地学界一个前沿和热门研究课题。

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理论发展到现在已基本系统化,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在实验室观测裂变径迹年龄和长度等参数的基础上,研究裂变径迹退火的动力学;②从裂变径迹参数获取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并建立地质热史模拟方法;③探索裂变径迹技术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近年来在这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特别是2002年Tectono2 p hysics杂志出版的专集《Low Temperat ure Ther2 mochronology:From Tectonics to Landscape Evo2 lutio n》以及2004年8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十届国际裂变径迹定年暨热年代学会议”内容集中反映了各国学者在裂变径迹研究中的最新成果。

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构造与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构造与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卷(Volu m e)33,期(Numb er)1,总(S UM )120页(Pages)1~9,2009,2(Feb ruary ,2009)大地构造与成矿学Geotecton ica etM eta ll o genia收稿日期:2008-12-02基金项目:国家油气专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08ZX0032005201)资助.作者简介:贾承造(1948-),男,中国科学院院士.本刊副主编.长期从事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研究.Em a i :l ji acz @petroch i na .co m .cn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构造与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贾承造(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100011)摘 要:中国中西部受控于喜山期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向北、向东的推挤,在其外围形成一个巨型的盆山构造体系,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主要由复活后的古造山带、前陆冲断带和小型克拉通盆地三个基本的构造单元组成,其中古生界小型克拉通与中新生界前陆冲断带是重要的含油气单元,它决定了中国中西部油气分布主要受古生界克拉通古隆起和中新生界前陆冲断带的控制。

塔里木盆地在纵向上由发育齐全的下古生代碳酸盐岩、上古生代海相-海陆交互相碎屑岩沉积和中新生代陆相碎屑岩等构造层序叠置而成,在平面上以较稳定的小型克拉通为核心,边缘环绕库车、喀什、塔西南、塔东南等褶皱或冲断变形的前陆冲断带。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小型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界前陆逆冲带叠合-复合的构造特征,以及演化的多阶段性,决定了这类盆地具有/多套烃源岩、多储盖组合、多含油气系统0的叠合-复合含油气系统的特点;油气分布受小型克拉通盆地中的古隆起控制,形成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前陆盆地中的冲断带构造控制形成背斜油气藏,具有多期成藏并存与晚期成藏为主的特点。

关键词:环青藏高原巨型盆山体系;小型克拉通盆地;前陆逆冲带;油气分布规律中图分类号:P 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1552(2009)0120001209我国中西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地质条件复杂,与我国东部盆地和世界其他主要含油气盆地相比较有显著差异。

地质通报

地质通报

2013年第32卷第2-3期中国北方造山区显生宙地质历史重建与成矿地质背景研究进展新疆塔里木北缘志留纪花岗岩类侵入岩的地质特征及构造意义新疆库鲁克塔格西段泥盆纪二长花岗岩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新疆库鲁克塔格阿訇开里得南石炭纪花岗岩LA-ICP-MS 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冀东地区王寺峪条带状铁矿的形成时代及意义华北克拉通北缘与弧-陆碰撞相关的早泥盆世长英质火山岩—锆石U-Pb定年及地球化学证据华北板块北缘东段石炭纪早期的岩浆事件及其构造意义—锆石U-Pb年龄与岩石组合证据内蒙古狼山西南地区枕状玄武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意义西天山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与构造演化北山造山带南缘柳园地区新元古代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中蒙边界英巴地区元古宙杂岩的时代及其对南戈壁微陆块分布范围的限定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块中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特征内蒙古额尔古纳地块古元古代末期的岩浆记录—来自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定年证据松嫩地块东部新元古代东风山群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大兴安岭五一林场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兴蒙造山带南缘东段中二叠世末—早三叠世镁铁质岩浆作用及其构造意义—来自锆石U-Pb 年龄与地球化学的证据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二叠纪地层古地磁研究结果及其构造意义大兴安岭中段玛尼吐组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辽西医巫闾山地区韧性剪切带的应变与运动学涡度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北部下二叠统伊尔稀土组的沉积特征与盆地演化三塘湖与吐哈地区中侏罗世西山窑组沉积差异性及对博格达山隆升的约束北祁连—北山地区早白垩世盆地物源分析—来自古水流、砾石组分、砂岩组分和碎屑锆石年龄的证据甘肃酒泉西部地区下白垩统下沟组—中沟组沉积相特征与早白垩世盆地演化兰州-民和盆地下白垩统河口群沉积特征及盆地分析阴山—燕山地区大青山组/后城组/土城子组沉积物源与盆地演化大兴安岭北段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的主要基础地质成果与进展2013年第32卷第1期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研究现状青藏高原上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青藏高原中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青藏高原渐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青藏高原始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青藏高原古新世构造岩相古地理青藏高原腹地班戈-双湖一带晚新生代伸展构造及动力学机制西藏吉隆地区高喜马拉雅新近纪冷却剥露—来自裂变径迹年龄的证据青藏高原循化、临夏和贵德盆地新近纪沉积充填速率演化及其对构造隆升的响应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充填速率演化及其对构造隆升的响应柴达木盆地大红沟剖面新生代地层岩石磁学特征与环境演变青藏高原新近纪重大气候事件演化序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河流形态特征及其意义西藏西南部札达盆地新近纪的孢粉组合藏南吉隆盆地中新世—早更新世沉积演化西藏改则盆地渐新统—中新统康托组沉积相研究青藏高原及邻区层控型铅锌矿时空分布特征青藏高原第四纪钾盐矿时空分布特征及成矿控制因素新疆西准噶尔北部谢米斯台山南坡蛇绿岩带的发现及其意义2012年第31卷第12期西天山科克苏河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形成年代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西天山尼勒克地区浅成花岗质侵入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时代中天山南缘那拉提碱性花岗岩岩石成因——来自锆石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的证据中天山南缘那拉提构造带达格特闪长岩的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新疆西天山备战铁矿流纹岩的形成时代及其地质意义东昆仑东段杏树沟金矿(化)点的成矿特征及其围岩时代的确定东昆仑小南川中—新元古界万保沟群地层中富磁铁矿层的发现及意义西昆仑慕士塔格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青海中部昆南增生杂岩带变形分期及构造过程甘肃北山地区芨笈台子蛇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甘肃北山地区牛圈子蛇绿岩的形成时代及地质意义甘肃北山地区辉铜山和账房山蛇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甘肃新疆交界地区四顶黑山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新疆东准噶尔阿尕什敖包地区火山岩锆石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新疆阿尔泰蒙库铁矿变粒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拉曼光谱特征新疆南部阿尔金东段喀腊大湾铁矿区火山岩成因研究地质矿产意义阿尔金地区首次发现了风成堆积——红粘土柴北缘锡铁山地区洋岛型火山岩的时代及地球化学特征新疆阿尔金南部迪木那里克铁矿赋矿地层特征及其形成时代2012年第31卷第11期扬子地块东南缘大地构造演化及其油气地质意义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地质调查研究进展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气远景区预测与评价改造型盆地含油气系统分析——以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为例雪峰山西侧震旦纪—早古生代海相盆地演化与油气地质条件雪峰山西侧地区构造形变与油气圈闭雪峰山西侧深部构造的特征——来自大地电磁测深(MT)的新证据雪峰山西侧盆山过渡带油气成藏地质特征及破坏类型分析雪峰山西侧重点白云岩储层成岩、储集特征及质量影响因素雪峰山西侧地区下古生界海相白云岩储层的成岩作用雪峰山西侧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储集特征及分布湘鄂西壶瓶山—走马地区灯影组储层特征雪峰山西侧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特征与油气地质意义贵州仁怀县震旦系灯影组古油藏成藏条件及油气地质意义黔中隆起及周缘地区灯影组古岩溶储层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黔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特征和沉积环境黔北上奥陶统五峰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2012年第31卷第10期河西走廊带与澳大利亚的亲缘性——来自牛首山中寒武统碎屑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的证据内蒙古东部及邻区石炭纪—二叠纪构造地层格架与形成环境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杭嘎勒晚二叠世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祁连造山带东端张家川地区长宁驿中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西秦岭北缘天水地区新元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藏北南羌塘安多县鄂斯玛地区早白垩世孢粉化石Dicheiropollis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豫西南湍源银多金属矿集区典型矿床(点)——来自地质、流体特征及锆石U-Pb年龄的证据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祥探9井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祥探8井华力西期风化壳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内蒙古西部银额盆地及邻区晚古生代海平面变化与沉积响应内蒙古西部银额盆地及邻区二叠系隆林阶—冷坞阶层序地层格架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及邻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阿木山组的沉积特征和时代内蒙古乌拉特后旗乌兰敖包地区石炭系—二叠系阿木山组沉积环境重矿物在沉积物源分析中的应用——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及邻区石炭系—二叠系为例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雅干地区二叠系哈尔苏海组沉积环境研究强烈风化作用对烃源岩评价指标的影响——以额济纳旗及邻区石炭系—二叠系为例内蒙古西部银根-额济纳旗盆地航磁异常特征及地质意义黑龙江东部林口地区下白垩统穆棱组砾岩的成因及其意义2012年第31卷第9期川西德格—巴塘一带的晚三叠世地层中国大地构造区划及若干问题华南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新疆北部大地构造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评述——兼论地质图在区域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动力学机制的新认识中国东部地区深部结构的层析成像基于DEM数据的构造地质图三维化的实现——以湖南省为例赣西北新元古代修水组和马涧桥组SHRIMP 锆石U-Pb年龄湘南地区寒武系沉积环境分析湘南地区奥陶系岩石组合及其沉积环境分析赣西南下寒武统杂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环境地幔不同深度单斜辉石含水量的高压实验川西峨边地区金口河辉绿岩脉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对Rodinia裂解的启示西秦岭徽县-成县早白垩世盆地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页岩气藏地质学特征研究新进展——来自2011年AAPG年会的信息“三江”地区北段区域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异常提取及其找矿意义东昆仑德尔尼铜矿喷流岩——铁硅质岩的发现及其成矿意义甘肃北山地区红山铁矿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南秦岭地区花桥富碱辉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甘肃金川铜镍矿床Ⅰ矿区深边部地质-地电化学-地球物理多元信息成矿预测2012年第31卷第8期四川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2号孔(WFSD-2)岩性特征和断裂带的结构四川龙门山安县-灌县断裂带的特征--以汶山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3号孔(WFSD-3)岩心为例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铁克里克地区博查特塔格组的组成和时代来自碎屑锆石U-Pb年龄的指示西昆仑康西瓦断裂西段斜长片麻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构造意义新疆和硕地区包尔图一带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蛇绿岩的形成和侵位时限——来自辉绿岩和凝灰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的证据柴达木盆地北缘全吉地块东端变基性岩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中元古代陆块裂解的证据滇西高黎贡剪切带内花岗质糜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赣南-粤北地区晚白垩世早期长英质火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广西桂林东部栗木花岗岩体SHRIMP锆石U-Pb年龄滇西北兰坪盆地北部上三叠统含盐层位的厘定及其意义云南沉积型磷矿成矿特征与资源潜力预测海相砂页岩型铜矿成矿模式与地质对比——以中国云南东川铜矿和阿富汗安纳克铜矿为例铁矿物催化氧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非洲与阿拉伯世界潜在的地质公园——第一届非洲和阿拉伯地质公园国际大会综述2012年第31卷第7期川西德格—巴塘一带的晚三叠世地层中国大地构造区划及若干问题华南构造演化的基本特征新疆北部大地构造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评述——兼论地质图在区域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对中国东部中生代动力学机制的新认识中国东部地区深部结构的层析成像基于DEM数据的构造地质图三维化的实现——以湖南省为例赣西北新元古代修水组和马涧桥组SHRIMP 锆石U-Pb年龄湘南地区寒武系沉积环境分析湘南地区奥陶系岩石组合及其沉积环境分析赣西南下寒武统杂砂岩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环境地幔不同深度单斜辉石含水量的高压实验川西峨边地区金口河辉绿岩脉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对Rodinia裂解的启示西秦岭徽县-成县早白垩世盆地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页岩气藏地质学特征研究新进展——来自2011年AAPG年会的信息“三江”地区北段区域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异常提取及其找矿意义东昆仑德尔尼铜矿喷流岩——铁硅质岩的发现及其成矿意义甘肃北山地区红山铁矿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南秦岭地区花桥富碱辉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矿性甘肃金川铜镍矿床Ⅰ矿区深边部地质-地电化学-地球物理多元信息成矿预测2012年第31卷第6期华北克拉通大青山地区古元古代晚期钾长伟晶岩脉SHRIMP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组成阿尔泰地区玛因鄂博蛇绿岩的地质特征及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青藏高原羌塘中部蜈蚣山印支期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黑云母40Ar-39Ar年龄西藏班戈地区青龙花岗闪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球化学特征青藏高原祁漫塔格地区早古生代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和LA-ICP-MS锆石U-Pb年龄西秦岭造山带礼县地区中川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构造环境豫西西峡地区青岗坪花岗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Hf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北祁连山扎麻什地区东沟蛇绿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藏南江孜地区早白垩世甲不拉组钙质超微化石的特征及其地层意义New perleidid fishes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strata of Y unnan Province辽宁西部及邻区中侏罗世燕辽生物群脊椎动物化石研究进展西藏尼玛北部新生代盆地沉积记录及控盆机理月海盆地线性构造展布及其成因分析内蒙古陈巴尔虎旗谢尔塔拉铁锌矿床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作用黄土覆盖区金矿勘查评价技术方法研究——以豫西申家窑金矿邻区为例青藏高原羌塘中部泥火山喷发物中沥青脉饱和烃气相色谱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陕北黄土崩塌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改进White方法的地下水蒸散发研究关注地质分析文献,了解分析技术发展——地质分析技术应用类评述论文评介2012年第31卷第5期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木化石新资料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地区哈里努登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地区中生代中酸性火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华北克拉通北缘尚义地区新太古代TTG成因分析:洋壳玄武岩不同深度下熔融的产物藏东察雅县察拉地区中生代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构造环境新疆哈巴河地区托库孜巴依金矿区两类含矿脉岩LA-ICP-MS 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赣南龙南地区余田群玄武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滇西梁河—潞西地区新生代英安岩的源区及成因——来自地球化学的证据俄罗斯远东地区晚中生代花岗岩类的时空分布及其地质意义灾变事件地层斜坡滑塌(带)堆积的特征——以滇西保山地区上三叠统南梳坝组为例潮汐沉积韵律计算新方法及其应用——以四川江油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藻白云岩为例青海化隆地区拉水峡铜镍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扬子地块西北缘震旦系灯影组铅锌矿的成矿地质背景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恰地区乌拉根铅锌矿床S-Pb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秦岭成矿带Pb、Zn化探异常与铅锌矿常无对应关系的原因应用二维经验模分解(BEMD)法提取滇东Pt、Pd元素地球化学异常SD法在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资源量估算中的应用滇东南丘北地区大铁铝土矿工艺矿物学特征2012年第31卷第4期新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白垩系生物地层和同位素年龄研究的新进展新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齐古组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青藏高原羌塘地区果干加年山—荣玛乡一带石炭纪—二叠纪古生物研究新进展青藏高原北羌塘盆地中部发现晚巴通期—早卡洛夫期菊石西藏仲巴地区早古生代鹦鹉螺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走滑断裂型地震诱发滑坡在断裂两盘的空间分布差异深部岩浆流动形成的岩石的特征及其与糜棱岩、片麻岩的比较——以华北北缘古生代晚期大光顶岩体为例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区“帕米尔式”铁矿床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黔北—渝南地区中二叠世早期梁山组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和铝土矿成矿效应河南嵩县庙岭金矿地质特征与钾长石40Ar/39Ar定年四川盆地东北部元坝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古岩溶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煤层气储层评价方法的选择pH对长江下游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d、Pb释放行为的影响水稻土中重金属元素Cd、Pb的竞争吸附——以长株潭地区水稻土为例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的地下水中B元素不确定度的评定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的地下水中Ag元素不确定度的评定对4-氨基安替吡啉三氯甲烷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的地下水中挥发酚不确定度的评定对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的地下水中Tl元素不确定度的评定对氨基二甲基苯胺比色法测定的地下水中硫化物不确定度的评定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微区分析进展评述2012年第31卷第2-3期泛亚铁路云南大理至瑞丽沿线基础地质综合调查研究成果专辑序泛亚铁路滇西大理至瑞丽沿线主要活动断裂与地震地质特征泛亚铁路滇西大理至瑞丽段基础地质综合调查进展滇西道街盆地上新世怒江埋藏砾石层、堰塞湖沉积的发现及其磁性地层学利用新近系煤的镜质组反射率计算滇西高原的隆升幅度滇西腾冲地区龙川江河谷上新世火山岩SHRIMP 锆石U-Pb年龄及其地球化学特征滇西高黎贡山南段奥陶纪花岗岩SHRIMP锆石U-Pb测年和地球化学特征滇西腾冲地块东南缘高黎贡山群片麻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滇西高黎贡山南段公养河群变质基性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滇西龙陵地区勐冒奥陶纪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构造环境滇西腾冲地区勐连花岗岩体南段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构造意义滇西龙陵-瑞丽断裂带早白垩世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特征滇西施甸地区二叠纪卧牛寺组大陆溢流玄武岩的发现滇西施甸地区晚泛非运动的地层学和岩石学响应滇西保山地块中部寒武纪双地麦群的特征及其时代重新厘定滇西大理至瑞丽铁路沿线地温场特征及其工程地质意义典型隧道断面形态对拟建滇西大理至瑞丽铁路高黎贡山隧道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滇西怒江河谷潞江段泥石流灾害时空发育特征基于模糊数学法评价滇西保山地区麻榔河泥石流沟的危险性层次分析法在滇西怒江河谷潞江盆地段崩塌与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滇西大理至瑞丽铁路沿线岩石力学参数的测定及其意义滇西怒江河谷潞江段岩溶发育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影响滇西芒市盆地芒棒组软岩的水文、工程地质特征及其对工程的影响——以芒究煤矿为例氡气测量与CSAMT 联合探测地下地质构造——以滇西潞西地区帕连、法帕剖面探测为例滇西大理至瑞丽铁路龙陵段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发育规律滇西潞西盆地温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新疆-甘肃-内蒙古衔接区古生代构造背景与成矿的关系甘肃北山地区基本构造格局和成矿系列特征三江北段纳日贡玛黑云母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甘肃北山地区黑山铜镍矿化基性—超基性杂岩体SHRIMP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南祁连裕龙沟岩体ID-TI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青海西部祁漫塔格山卡尔却卡铜多金属矿床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 年龄内蒙古北山地区小狐狸山钼矿辉钼矿Re-Os年龄和LA-ICP-MS锆石U-Pb年龄中国矿山地质灾害分布特征钦州湾-杭州湾构造结合带(南段)地质演化和找矿方向第七届(2012)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学术年会在北京大学举行2012年第31卷第01期蛇绿岩研究的最新进展首编大别造山带侵入岩地质图(1∶50万)及其说明韧性剪切带的剪切作用类型和韧性减薄量青海省格尔木市小南川地区昆南构造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西天山乌孙山地区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构造环境西藏冈底斯北缘尼玛地区帮勒村一带寒武纪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球化学特征浙江诸暨地区石角-璜山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对超镁铁质球状岩成因的启示广西钦州地区那丽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成都经济区近地表大气尘地球化学基线成都经济区农业土壤Cd元素的解吸动力学2011年第30卷第12期中国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科学钻探工程概况青海省天峻县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构造轮廓和地层格架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岩性和分布特征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烃类气体组分的特征和成因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气体组分的气相色谱法测定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激光拉曼光谱特征祁连山冻土区DK-1钻孔天然气水合物测井响应特征和评价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DK-2钻孔微生物群落青海省天峻县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发现区浅表地球化学特征青海省天峻县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微生物地球化学检测法(MGCE)试验青海省天峻县木里煤田煤层气有利区块的多层次模糊数学评判祁连山永久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工艺与应用青海省天峻县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地震响应特征青藏高原天然气水合物潜在分布区预测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研究新进展——第七届爱丁堡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特邀报告综述阿尔金山东段大平沟地区褶皱构造的特征及其成因青海黄河源盆地早更新世以来环境演变东昆仑山西段铁矿成矿机制和找矿模型内蒙古西部银根-额济纳旗盆地重力场与断裂构造的特征2010年度中国科技期刊CSTPCD地质科学、地球科学类期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排序表(前40名)2011年《地质通报》第30卷第1~12期总目次2011年第30卷第11期祁连山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科学钻探试验井中侏罗统的沉积学特征东昆仑造山带多期隆升历史的地质热年代学证据浙江诸暨地区陈蔡群加里东期变质年龄的确认及其地质意义巨大华夏龙依据恐龙化石恢复印度板块的运行轨迹。

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在挪威奥斯陆召开

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在挪威奥斯陆召开



地 史 学 、 水 文 地 质 学 地 、 质 信息 与 教 育 矿 、 物 学 、 岩 石 学 、 同位 素 地 质 学 火 、 山 岩 石 学 、 沉 积 岩 石 学 、 矿 产 资 源 、
构造地 质学 、 海洋学 、行星科学等 16 个学科方 向的 内容 。 其 中有 2 2 个专题 与矿 床地 质学 研 究 密切 相 关 , 具
矿 、 金 矿 、 铀矿 和铜矿 等 ) 和重要 成矿 省 ( 如 中亚 大成矿 省 、 芬诺 斯 堪 迪 亚 地 盾 ) 的研 究 成 果 。 此 外 , 关 于 大 型
成 矿 省 特 别是 巨 型 矿 床 的研 究 进 展 新 、 的勘 查 技 术 与 资 源 潜 力 评 价 方 法 的探 索 也 极 受 关 注 。 由于 上 述 专 题
了专题发言 。
( 中国地 质科学 院矿 产 资源研究 所 蔡剑 辉 供稿 )
“ 、
中亚
大成 矿 省”
金 矿 床 “


铁 矿 床 和 “



铀矿床” 等等。

些 专题 的研 究对 象涵盖 了金属 矿床 、非金 属 矿 床和 建筑原 料 , 研 讨 内容 主 要 涉及 一 些 重 要 成 矿 类型 (如火 山
块状硫化物矿床 、斑 岩型矿 床 、 与黑 色页岩有关 的矿 床 、 与蛇绿 岩 和绿岩带有关 的矿床等 ) 、重 要 矿种 (如铁
中国是参会 人数最 多的 五 个 国 家之 一 , 代 表 人 数 达 3 7 6 名 。 本 次 大 会 不 仅按 惯 例 分 学 科 组 织 安 排 了 多达
4 5 0 个 专 题 学 术 报 告 , 而 且 配 合 国 际 地 球 年 主 题 组 织 了 “ 早 期 生 命 生 、 命 演 化 和 生 物 多 样 性 ” 、 “ 气 候 变 化 的 过

IGCP 379“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IGCP 379“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在中国的研究进展
" ( + 每 ( ’ : 3 4 56 7 8 及高精度稳定同位素技术! 9 1采 ( 个样 # 重建分辨率达 & ;( +年的环境变化过程 ,
项目在本学科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全球范围的高度开放 ,
Z 主要研究进展
Z 2 [ 表层岩溶系统碳循环与大气 $ %" 源汇 ! ( #揭示了岩溶动力系统中碳循环的运行机制 每当夏季气温升高 & 微 \ 几个观测站的系统监测表明 & 生物活动加强 & 土壤 $ %" 浓度升 高数倍 至一 个数量 级 时& 下伏灰岩的溶蚀作用也大致同步加强 P ] 桂林试验 随着居民燃料 场( / / ) ;( / / 0年的多年连续观测表明 & 问题解决 & 停止砍伐 & 场区 植被恢 复 & 土壤 $ %" 浓度 也 升高 & 下伏灰岩的溶蚀作用也加强 & 其由大气回收 $ %"
万方数据 师 从事水文地质 1 环境地质和岩溶等研究 2 (
j+ 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 + + +年第 (期
对西藏及 ! " #为 研究深部 岩 溶 系 统 的 $ %" 释 放 & 相邻的川’ 滇’ 青地区的 ( ) * +个 温 泉 的 水 化 学 资 料 进 并 对 康 定 龙 头 沟’ 二道桥等 ( 行 了 收集整理 & "个 温 泉 进行了定位观测 & 对四川鲜水河断裂带甘孜 ’ 道孚一带 和云南中甸下给白水台温泉进行了野外调查 , 为揭示 深部 $ 对康定和中甸的温 泉 群 进行 了 同 位 %" 的来源 & 素示踪研究 , ! ) #为 由 岩 溶 沉 积 物 获 取 " +万 年 来 高 分 辨 率 古 环 境 记 录& 四 年 来& 共普查 ( 其中广西 . * -个 洞 穴 & + 个& 贵州 / 总长 ) 并在 -个 , 实 测 洞 穴 ) 0个 ! ) / ) / & 1# 个洞采了石笋样 共计 根石笋 总共 ( ( & " " & " . 2 / + 1,在 提 高 古环境重建的分辨 率 方 面 & 主要利用桂林附近原 已做剖面中发现有环境变化事件的地段 & 加密采样 & 派 人 带 样品去挪威彼尔根 大 学 & 用微量高精度稳定同位 素及微层发光技术 & 使分辨率达百年尺度 , 此外 & 为研 究 明 清以来桂北地区环 境 变 化 & 在荔蒲丰鱼岩取现在 正在生长的石笋 & 送美国南加州大学 ’ 明尼苏达大学用

三清山地质景观构造成因

三清山地质景观构造成因

三清山地质景观成因摘要:三清山(Mount Sanqingshan National Park)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上饶德兴市交界处,为怀玉山脉主峰。

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峻拔、如三清列坐其巅”而得其名,三峰中以玉京峰为最高,海拔1819.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也是信江的源头。

三清山是道教名山,风景秀丽。

1988年8月被列为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05年9月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

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

2008年7月8日,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三清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三清山成为中国第七个、江西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

关键字:三清山(Mount Sanqingshan National Park)、地质景观成因、古生物遗迹、断层构造遗迹、生态景观概述:三清山集天地之秀,纳百川之灵,是华夏大地一朵风景奇葩。

她兼具“泰山之雄伟、黄山之奇秀、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青城之清幽”,被国际风景名家誉之为:“世界精品、人类瑰宝、精神玉境”。

她以梯云岭、南清园、万寿园、西海岸、玉京峰、阳光海岸、三清宫、玉零观等十大景区引人入胜。

山的东南麓水连三清湖,山光水色,溶洞奇石,美不胜收。

1988年8月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8年7月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地。

现为国家5A级风景旅游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三清山以“绝”惊世。

峰峦“秀中藏秀、奇中出奇”,是“云雾的家乡,松石的画廊”。

奇峰怪石、古建石雕、虬松丽鹃、日出晚霞、响云荡雾、神光蜃景、珠冰银雪异美无比。

“司春女神”、“巨蟒出山”、“观音赏曲”惟妙惟肖。

旅行家赞曰:“揽胜遍五岳,绝景在三清!”三清山聚“仙”显名。

玉京、玉虚、玉华摩天柱地,峻拔巍峨;蓬莱、方丈、瀛洲翠叠丹崖,葱郁流丽;瑶台、玉台、登真台松奇岩怪,空灵清虚;龙潭、玉帘、冰玉洞飞瀑流长,洒脱飘逸;猴王献宝、老子看经、妈祖导航氤氲飘缈,浑然天成。

当代花岗岩研究的几个重要前沿_肖庆辉

当代花岗岩研究的几个重要前沿_肖庆辉

当代花岗岩研究的几个重要前沿肖庆辉1, 邢作云2, 张 昱3, 伍光英3, 童劲松3(1.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100812;2.中国地质大学,湖北武汉430074;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摘 要:近10多年来,人们已认识到大多数花岗岩浆的发育和演化受岩石圈上地幔作用过程的制约,开创了把壳幔相互作用研究与花岗岩形成演化紧密结合的新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的科学前沿主要是花岗岩形成与大陆生长和深部过程的关系;花岗岩形成的深熔作用和热源以及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与构造环境。

这些前沿研究试图从大陆生长及大陆动力学的层次去认识花岗岩成因,以期能建立起一个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的框架,并进一步通过这一框架追索它们形成时热能传递的机理及其体制。

因此,研究花岗岩不仅可以获得花岗岩物质来源和构造环境的信息,而且可以获得壳幔物质运动的状态、过程、动力学等问题的本质、深部能量(热能)的传导、转化的重要信息。

探索和解译这些信息,对于认识大陆生长具有/纲举目张0的作用,是解决当今大陆地质演化,建立大陆动力学关键问题之一,是继花岗岩物质来源、构造环境研究的花岗岩研究的第三个里程碑的开始,因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花岗岩;大陆地壳生长;深熔作用;构造环境中图分类号:P588.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3)03022109收稿日期:20030606;修订日期:20030728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花岗岩重大地质问题研究0项目(200113900018)作者简介:肖庆辉(1939) ),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构造地质学专业,现从事花岗岩大地构造学和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质学家在认识花岗岩成因方面先后经历了3个认识层次。

(1)1974年Chappell 和White 发现[1]花岗岩成因受成岩物质源岩控制,将花岗岩划分为I 型和S 型,在花岗岩研究中掀起了研究花岗岩源岩的思潮;(2)1979年Pitch -er [2]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把按源岩划分的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与不同构造环境结合,提出了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分类,使花岗岩研究深入到探索构造环境的新阶段。

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综述及对我国地质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综述及对我国地质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王境 及 自然灾害 .( j 球变迁 及 未米环境 ,( j岩 石 构造 和深部 作用 ,()岩石 圈的运 { : 3 4 5 动 ,()全球 构造 带 , ( )成 矿作用 , ( )盆 地 分析 , ()2 世 纪矿 物 和能 源 资源 ,(0 6 7 8 9 I 1j
地球 科学 新技术 .( 1 I )国际地 质科学 项 日进展 .共分 6 2个分 会 ( )综合讨 论 会 .有 2 3 8个 丰题 .即 【 )地层 学 ,( )古 生物学 和历 史地 质 ,( )沉 积 I 2 3
1 会 议 概 况
由国际地质 科 学联 盟 (UG - Itn i a Uno f oo i l c n e I S ne ml n l i o l c i c )倡 导 , 巴西 地 o n Ge g a S e
质 学会 、巴西地 球 物理学会 、巴西矿 山能 源部 、矿1 与冶金 书记 处 、巴西地 质 调查所 等单 位 【 _ 主办的第 3 届 国际 地质大 会于 20 1 00年 8月 6日一l 7日在 巴西 里 约 热 内卢 举 行 . 与会 人 数 约 40 0人 ,来 自美 、俄 、中 、英 、法 加 、意 、 F、澳 巴西 等 7 0 I 0多个 闫 家 。我 约有 2 0余 人出席 了大会 。大会 收 到 619 论 文摘要 ( 0 7 篇 我 提 交 了 30余篇 ) 0 ,根 据 内容可 分为 3个部 分 。 ( )大 会总报 告 1 有报告 9个 ,主要 内容涉及 新世 纪矿 物 、能 源 、石油 的勘盘 及 全球环 境 气候 变迁 和水 源 等方 面 对 持续 发 展 的作 用 。报 告 由美 、法 、巴西 、哥 伦 比亚 等 国学 者演
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摘
50 7 ) l25

中山大学地质学科创立90周年暨陈国达院士诞辰102周年纪念专辑 序言

中山大学地质学科创立90周年暨陈国达院士诞辰102周年纪念专辑 序言
第 3期
序 言
3 7 9
中山大学地质学科创立 9 0 周 年暨陈国达院士 诞辰 1 0 2 周年纪念专辑

科 学研 究 需要 继承 与创新 。 我 国老一 辈地质科 学家、已故 中国科 学 院院士 陈 国达先 生,
在 继承槽 台理 论 的基础 上,创 造性 地提 出 了华 南地 台“ 活化” 的新见 解,并 最终 创 立 了活化
究, 仍 有相 当重要 的 学术价值 和指 导意 义 。
多 因复成矿 床 与构造 岩浆 活化 成矿理 论,是 陈 国达 先生 学术成 果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 。在
1 9 9 0 年 第八届 国际矿床 成 因协会( I AG O D ) : k . 会上 ,陈先 生 3 -选 为 国际矿床 成 因协会 矿床 大 " 地 构造委 员会 副主席 。陈 国达 先 生逝世后 , 该委 员会 的 活动基本 停 顿。 在 2 0 1 4年 的第十 四
事长。在 中山大学地质学科成立 9 o周年之 际,广 东省地质 学会也成立 了“ 陈国达学术思想
与大地构 造理论研 究会” ,《 大地构 造与成 矿 学 》出版 陈 国达 院士 学术思 想的纪念 专辑,这
对 于我 国科 学 家 自主创新 的科 学理论 的传承 与发展 , 无疑 有 重要 的推 动作 用。
届 国际矿 床成 因协会 大会期 间, I A G O D恢复 了矿床 大地 构造委 员会 的 活动,并 同意其挂 靠
中国科 学 院广 州地球化 学研 究所,陈先 生 的构造 岩浆 活化 与 多 因复 成矿床 的成矿作 用,成
为该委பைடு நூலகம்员会 活动 的重要 主题 。
陈先生是 中山大学地质 系( 现称 地球 科 学与地质 工程 学 院) 的 杰 出校友,1 9 3 4年 毕业 于 中山大学地质 系, 先后 任 该 系的教授 和 系主任 ,同时为 广 东省 地质 学会 第一届 理 事会 的理

用多空间信息技术监测滑坡——框架和最新进展

用多空间信息技术监测滑坡——框架和最新进展

监 测滑 坡 随时 间迁 移 的变 形量 是揭示 滑坡物 理成 因和进 行滑坡 灾害预 警 的关键 。在
滑坡 期 间,可 以通过使 用不 同类 型的系 统和技 术来监 测其 结构 的变 形和表 面位 移 。监 测
技术 除 岩土 物理 技 术外 还有 遥 感技 术 ,遥感 技 术又 可 以分 为卫星 技 术 、摄影测 量 技术 、 大 地测 量技 术 、基 于地 面 的技 术等 等 。为 了研 究和 治理 三峡 库 区不 断增 加 的地质 灾 害 , 三 峡库 区 地质 灾害 研 究 中心 ( T G R G)通 过应 用各 种先 进 的监 测技 术 ,建 立 了一个 可 以
搭 载在 NO AA 和 E O S卫 星上 的 A V HR R 和 MO D I S辐射 计 ,可对近期 活跃 的区域 性断裂 表面 发 出的 3 . 7 ~ 1 1 岬 范 围的红外 ( I R)辐 射进 行测量 和记 录 。结 果显示在 秋季

初冬 夜 间,I R辐 射 强度有 明显 反差 。利 用 Ga u s s o r g u e s 方程 ( 1 9 8 8 )重 新计算 断层发 出的 I R辐射 通量 ,得 到卫星 表面 的热通 量 F ( S H F )。计 算 出的 F相 当于来 自在大 陆裂 谷 、斜 坡及扩 张 区发育 的断层 表面 的有效 辐射 。
H u i L I 等 ,专 题 三 十 二 近 地 和 遥 感 技 术 地 质 信 息
1 3
第3 4 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摘要——专题三十二
近 地 和 遥 感技 术 地 质 信 息
用多空间信息技术监测滑 坡 — —源自框 架 和 最 新 进 展
Hui LI , Ch e n g ZHONG , W e i XI ANG

反转构造

反转构造

2016/10/18
6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a C B3 B2 B1 A A b C B3 B2 B1 A c C B3 B3 B2 B1 A B2 B1 A B3 B2 B1 A C B3 B2 B1
①对象。先存断裂,盆地中的半地堑、地堑系统, 热冷却坳陷以及造山带中的逆冲体系等构造地质体 是反转构造产生的前提。
周祖翼(1995)认为盆地所得的反转构造几何学、运动学 等成果完全可以应用于造山带,并给造山带研究提出新的 思路和启示。2004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的第32届国际 地质大会针对造山带内的构造反转和构造继承也提出了很 多新的方法和理论。
经典正反转构造演化示意图 2016/10/18 11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16/10/18
16
2016/10/18
17
2016/10/18
18
2016/10/18
19
反转构造类型——负反转构造
2016/10/18
20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2016/10/18
21
2016/10/18
22
Gabriel O. Grimaldi and Steven L. Dorobek,2010,AAPG
构造地质学研究的进步和油气勘探地震技术的改进和认识的提高, 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的密切关系得到重视
2016/10/18
8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第三阶段:反转构造的定量、模拟研究阶段;90年代——本世纪初
;地震高分辨率勘探技术以及计算机模拟、实验室砂箱模拟、磷灰 石裂变径迹分析、平衡剖面、有机地化等技术的发展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陡倾逆断层的厚皮构造而言 , 地壳根相对较小。 最初形成于晚白垩世早期。糜棱岩的运动 学特征
3
山脉内构造反转和构造的继承
山脉内构造反转和构造的继承是构造 变形体
制转换研究的重要内容, 以往的研究强调 盆地内 部构造反转或断层反转, 而本次大会的专 题突出 讨论, 其中参加大会发言讨论的有 19 篇, 内容分 正反转 ( posit ive inversion) 、走滑反转 ( st rike -slip inversion) 、 斜 向 反 转 ( oblique inversion ) 构 造 , 并以意大利亚平宁相关构造带的研究最为突出。 反转构造的描述经历了变形体制转换 的区域 运动学演化。从伸展到挤压称为正反转构造 ( pos it ive inversion) ; 相反 , 由挤压到伸展称为 负反转 构造 ( negat ive inversion) 。本次讨论中主要涉及的 是正反转构造, 如 造山带内部 , 正反转作用表 现 在从早期被动大陆边缘或大陆裂谷的伸展 到晚期 大陆的聚敛或碰 撞。 Quint ana L 等认为在构造 反 形机制 , 是指在靠近伸展断层上盘处产生 了强烈 的挤压变形。大多数的 But terssing 例子可用铲 状 正断层缓倾区转换意义上的倒转来解释。当这种 逆冲作 用到达断 层的直立 区域时 不能到 达下盘 , 而以剪切的方式形成纯剪变形。如在西班 牙北部 Basque - Cant abrian 盆地的 Saltacaballos 地区 , 露 头
424




2004 年
层。利用平衡 剖面可 以再 现研 究区 的逆冲 前缘、 M orena 地区的边缘、冈瓦纳陆壳北部的一个盆地 前渊沉积中心分布和前陆断坡几何形态的 二维和 ( Pedroches 盆地 ) , 最初为与横向逃逸相关的拉分 三维模式。在逆 冲相关 的褶 皱类 型上 ( 即 间距、 盆地 ( 晚泥盆世至中韦宪世 ) , 以及随后的典型边 产状、对冲断层的倾向和褶 皱幅度等 ) 与 前陆断 坡的继承体系是相关联的。沉积和侵蚀的 过程伴 随着佩里 亚得里亚 海盆地的演化, 就像堆放 模 式的差别一样, 亚平宁褶皱 - 逆冲构造系统构造形 式上走向的变化反映了同构造沉积的沉积 相和沉 积体系结构。 还有一 些与 挤压 相关 的研究 进展 , 如 Sabato L 等人提出的断展褶皱对湖相沉积体系 的控制 ; P alladino G 等人提出 的背驮式沉积对 逆 冲断层演化的响应等。 在伸展构造与沉 积作用方面, 本届大会展 现 了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 如 Di L E 等学者提出 的中央亚平宁山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早期 与逆冲 相关的构造受到上新世晚期至第四纪伸展 构造的 缘前陆盆地 ( 晚韦宪世至谢尔普霍夫世 ) , 劳亚古 陆南部的 Baix o Alent ejo Flysch 盆地 ( 晚韦宪世至 威斯特伐利亚期 ) ; ( 4) 当地基底隆起剥蚀后的继承 山间盆地 ( 晚杜内世至早二叠世) 。 斜压构造 ( t ranspressional t ect onics) 是斜向滑 动边界型断层或古断裂复活的一种常见型式 , 宋 鸿林 1996 年提出其译名不应该用转换挤压, 而应 该用斜压构造。
0


内容, 愈来愈引起 构造地质学家 的重视。本次 大 会有9 篇 , 涉及的研究方向有前陆盆地沉积与逆 冲作用的过程、伸 展作用与盆地 的沉积关系、走 滑 ( 包括斜向挤压走滑、斜向拉伸走滑 ) 与沉 积 作用等方面 , 内容 广泛。这些 成果将不同变形 体 制下的沉积作用与构造变形过程密切结合 , 是研 究构造作用过程的前缘领域。 前陆盆地充填层序的变化反映了盆缘 逆冲事 件。据 Scisciani V 等人研究认为 , 亚平宁山链 中 段佩里 亚得里亚海 ( Pery - Adriat ic) 前陆盆 地 是一个反映挤压构造与同沉积作用相关的 很好例 证, 它提供了一个能详细研究褶皱 - 逆冲推覆构造 与同沉积盆地关系的演化实例。通过地震 和测井 资料的分析 , 结合 野外调查 , 可以识别出外亚 平 宁逆冲推覆前缘沿线的不同构造类型 , 表 明新近 纪形成的构造在同构造沉积中的控制作用。在亚 平宁山链外部的地区, 亚平宁东缘薄皮构 造的前 沿逆冲断层与相关褶皱共存 ( 影响着新近 纪的硅 质碎屑沉积) , 一直延伸到内部的厚皮构造逆冲断
相关的弧后盆地 ; ( 3) 周边的前陆盆地 , 包括 Ossa 性的构造样式。
第 4期
王根厚等 : 第 32 届国际 地质大会构造地质研究进展综述
425
在非碰撞 造山 带, 褶 皱 冲断 带形 成于 后缘。 ( T T L) 是沿着弧形走滑断层的两条主要构造线。 同时, 其前缘加积棱柱体的内部构造通常 包括叠 在日本岛旋转之前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 日本 瓦状的短而厚的逆冲岩席。与薄皮构造相 关的上 地壳缩短受地壳以下的地壳根变形所制约。对具 造山带的收缩与 岩石和地表的抬升相关 , 并 引起地貌上的演变。对于薄皮构 造, 造山带典 型 的具有较缓的地形坡 度; 然而对 于厚皮构造 , 可 能引起地表的快速隆升并形成特征的地貌。 岛旋转发 生在 20~ 15 Ma 之 前的日本 海形成时 , 两条断层带上糜棱岩测年结果表明, MT L 与 T T L 表明为左行剪切, 可能是两条断层目前相 对于大 洋板块的运动方向稍微偏斜走向引起的 , 但它们 在新生代的运动历史并不相同。M T L 在糜棱岩化 后继续保持左行运动, 糜棱岩化发生在薄 层碎裂 岩和白垩系最上部沉积地层中微小的右行 雁列断 层带中。沿 Shikohu 和 Chubu 地区分布的薄层 断 层泥中的不对称构造及地貌特征也表现出 右行性 质。右行运动可能是由 MT L 走向 ( N80 E) 与菲 律宾海板块运动方向 ( NW) 有偏差而引起的。沿 明该断裂为右行运动。综合 T T L 的几何学、古压 应力场及走滑盆地样式, 可以断定左行运 动持续 到 17 Ma; 右行运动发生在 14~ 7 M a, 即在日本 东北部反时针旋转发 生之后。相 应地, 走滑反 转 可能发生在 14~ 17 M a, 这可能与日本东北部的旋 转同时发生有关。但是, 太平 洋板块在中新世 运 动的方向是 WNW; 因 而, 右行运动 可能在日 本 东北部发生旋转之前就已经发生了。进一 步的研 究工作将要澄清 MT L 与 T T L 周围走滑反转的精 确时间, 有可能与日本海的形成同步。 在这次大会上讨论的斜向反转 ( oblique inver 斯山是由南北向的逆冲 - 褶皱构造叠加在白垩纪裂 谷体系 ( Salt a 裂谷 ) 上组成的。大量资料显示反 转构造的构造 样式为先 存伸展 断层的活 化。 Car rera G A 认为科迪勒拉南北向逆冲断层截切斜向的 白垩纪伸展体系, 伸展和挤压断层斜向反 转的几 何学已被证实。如 Zanchi A 等对伊朗 Alborz 中部
构造地质是地球 科学研究的基础, 因此历 届 地质大会将其作为主要专题进行讨论。第 32 届国 际地质大会 G23 专 题的主要 内容就是 构造地质 , 共有 5 个主题 263 篇摘要 , 口头发 言有 96 位 学 者。这些专题包括构造与沉积、薄皮构造与厚皮构 造在碰撞和非碰撞造山作用方面的表现样式、山 链内构造反转过程和构造的继承、大陆边 缘前陆 逆冲 - 褶皱的形成以及高应变带: 制图、模型和实 验。显而易见, 这些专题都是 现代构造地质学 研 究的热点内容或前沿领域, 是相关国家或 国际合 作地质计划的重点研究范畴, 研究程度与 研究水 平都较高。本文综合第 32 届国际地质大会有关构 造地质研究论 文的 摘要、口头 发言 及展讲 内容 , 对构造地质学的 5 个讨论主题等方面的主 要进展 作一简述。
第 18 卷 第 4 期 2004 年 12 月
现 代 地 质 GEOSCIENCE
V ol 18 N o 4 Dec. 2004
第 32 届国际地质大会构造地质研究进展综述
王根厚, 胡
( 中国地质大学 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00083)
摘要 : 第 32 届国际地质大会系统 地反映了 构造地 质学近 年来研 究的最 新成果。这 些成果 概 括起来包括下列 5 个 方面的 内容。 ( 1) 构造 变形与 沉积作 用 : 重点 是不同 构造 体制 , 如 伸 展、挤压 ( 包括斜压 ) 体制下 , 各 构造区域 的构 造 - 沉积关 系 , 在 利用层 序地 层等进 行定 量 的构造反演方面 , 取得了重要进展 ; ( 2) 挤压作用下的构造样式 : 这一传统构 造地质学的 研 究内容仍然为构造地质学家所关注 , 如薄皮构造与厚皮构造在碰撞 和非碰撞造 山作用方面 的 表现样式 ; ( 3) 山链内构造反转过程和构造的继承 : 描述经历了变 形体制转换 的区域运动 学 演化 , 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前缘课题 ; ( 4) 大 陆边缘 前陆逆 冲 - 褶皱的 形成 : 特别 强调盆 地 山脉的藕合关系 ; ( 5) 高应变带的研究及技术方法 : 包括制图、模型、实验方法和材料等。 关键词 : 第 32 届国际地 质大会 ; 构造地质 ;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 P5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8527( 2004) 04- 0423- 06
影响, 挤压与伸展 的波状起伏向 东部迁移。由 于 东部伸展作用的进一步发展, 开阔盆地伸展打开。 的有 26 篇。 Pfiff ner O A 的主题发言主要讨论了碰 中生代之前的老断层被活化的同时又 ( 或 ) 被晚 而引起沉积碎屑岩源区范围的扩大。在以 伸展作 用为主的地段和正遭受挤压作用地段的交汇地区 , 狭谷开裂并形成粗碎屑沉积。利用地震数 据和测 井资料建立的三维模型再造了沉积盆地的 几何形 态、构造样式、沉积类型。比如, 在 冲断带轴 向 地区伸展的 Fucino 盆地, 三维模型可以估计出更 新世同裂谷沉积的厚度与空间分布。在伸 展与沉 积关系的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进展有 T avani S 等 学者利用 H CA ( H ybrid Cellular Aut omat a) 数值动 态模拟算法模拟沉积演化对伸展和盐丘构 造的响 应。 Gabaldol V 等研究认为西南伊比利亚华力西 构造带是斜压造山带的一个很好例子 , 也 是冈瓦 纳古陆北部与劳亚古陆再碰撞期间的一个 长期斜 向 ( 左旋 ) 汇聚 的过程。汇聚 发生在残余洋底 的 再俯冲和斜向增生达到最大的陆壳边缘与 超大陆 最终碰撞的地块边缘。汇聚的斜向性质体 现了一 些关于几何特征和许多继承盆地演化的特性。按 时间先后形成的盆地有以下几种类型 : ( 1) 冈瓦纳 大陆南缘 ( Ossa Morena 地区) 残余洋壳在中至晚 泥盆纪左旋俯冲时形成的海沟弧前盆地 ; ( 2) 早泥 盆世至早韦宪世 Ossa Morena 地壳上 T erena 及其 期构造作用所影响 , 加强了岩体 破碎和风化 , 从 V 和 Shiner P R 等研究认为该领域的进展 还涉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