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性心里发展理论3

合集下载

弗洛伊德三个理论

弗洛伊德三个理论

弗洛伊德的三大理论:
一、精神分域理论:
①意识是人格的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构成: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②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检查功能,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
③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情感;
二、人格结构理论:
①本我与无意识:最有力、能量中心利比多;生本能、性本能与死本能;自我遵循快乐原则;
②自我:派生与本我,最理智和符合现实的部分;帮助本我根据现实可能性来满足;
③超我: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按照道德原则行事;
本我要满足专横本我的欲求,要应付严酷的现实环境,还要遵从神圣超我的规范;
三、性心理发展时期理论:
1、口腔期出生到一岁左右:前期0-8月——吸吮吞咽;
后期8月-1岁——吞咽咀嚼吞食
产生对养育者的亲密感,把自己与现实环境相分离—自我
2、肛门期两岁至三岁左右:前期——排泄—解除内部压力—快感体验;后期——保
持—痛与性刺激—引起关注
3、性蕾期四岁至五岁之间:恋母恋父性别认同本我与自我冲突激烈
4、潜伏期六岁到12岁左右:学习、活动、性本能受到抑制、种族系统天赋
5、生殖期青春期:青春期开始,异性恋;性快感由口腔、肛门逐渐转移到性器官上;
6、成熟期青春期以后:心理结构平衡不需要多少心理能量来压抑自己的本我冲动;恋亲情结已经完全或几乎完全消除;。

弗洛伊德的童年阶段心理理论研究

弗洛伊德的童年阶段心理理论研究

弗洛伊德的童年阶段心理理论研究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心理理论对于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他对童年阶段的心理发展理论是其最为重要和经典的理论之一。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而童年是影响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关键时期。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童年阶段被分为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五个阶段。

口腔期是指出生后的最初一年,这个阶段主要是以婴儿的口腔需求为中心,主要表现为吸吮和咀嚼的欲望。

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了满足和安全的环境,婴儿会发展出信任感和安全感;相反,如果这个阶段受到了阻碍或冲突,可能会导致口腔性格的形成,例如吸毒等问题。

肛门期是指1岁至3岁,主要以控制排泄为中心。

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孩子被过分严厉地教导如何控制排泄,可能会导致强迫症的形成;反之,过分放任可能导致儿童行为随心所欲。

阴茎期是指3岁至6岁,这个阶段是性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儿童会开始对生物上的性别差异产生兴趣,同时也会建立起对父母和其他亲密人的依赖和冲突。

如果在这个阶段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性心理障碍的发生。

潜伏期是指6岁至12岁,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性兴趣的抑制。

在这个阶段,儿童会逐渐将性兴趣逐渐转向其他领域,例如学习、社交等。

父母和老师的教育方式对潜伏期的性格形成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殖器期是指12岁以后,这个阶段是性心理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能够达到性成熟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会经历性心理的成熟和身体的变化,这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

总的来说,弗洛伊德的童年阶段心理理论强调了童年对个体整个人生的重要性,强调了童年经历对个体性格和行为特征的影响。

了解和研究童年阶段的心理发展对于理解和帮助人类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弗洛伊德的心理理论为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当代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实践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

肛门期
儿童关心与直肠及肛门有关的活动,愉快感主 演来自予排泄所带来的快感及自己对排泄的控 制。
排便环境个氛围对儿童的个性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父母在这段时期对儿童的大小便训练恰当, 则孩子能与父母产生的和谐的关系,养成有秩 序的习惯,学会控制自己,并形成日后人际关 系的基础。如父母对儿童的大小便训练出现问 题或儿童有与排泄有关的不愉快经历,则会形 成缺乏自我意识或自以为是、冷酷无情、顽固、 吝啬、暴躁等人格特征。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
签到记录
主讲人:孔妮娜 培训时间:2018.09.05 培训地点:集体活动室 参加人员:N1-N3
一、概述
弗洛伊德 著名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被誉为“现代
心理学之父”,通过精神分析法观察人的 行为,创建了性心理发展理论。注重于儿 童性心理的发展、对自己身体的欣赏及与 他人关系的建立。他认为性本能是个性发 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因素。
二、分期
口腔期:0-1岁 肛门期:1-3岁 性蕾期:3-6岁 潜伏期:6-12岁 生殖期:12岁以后
口腔期
婴儿专注予与口有关的活动,通过吸吮、 吞咽、咀嚼等经口的活动来获得快力与安 全感。如口部欲望得到满足,则有助于婴 儿情绪及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此期发展不 顺利,则会造成以后的自恋、悲观、退缩、 嫉妒、猜疑、苛求等人格特征,有些人会 出现咬指甲、吸烟、吸毒、酗酒等不良行 为。
生殖期
此期深藏于潜意识中的性欲冲动,随着青 春期的到来开始涌现。儿童对异性发生兴 趣,注意力由父母转移到所喜爱的性伴侣, 有了与性别有关的职业机会、婚姻理想。 如此期性心理发展不顺利,会导致严重的 功能不全或病态人格。
性蕾期
此期儿童对自理的性器官感兴趣,并观察 到性别差异。男孩经由恋母情结而偏爱母 亲,女孩则经恋父情结而偏爱父亲。健康 的发展在于同性别的父亲或母亲建立起性 别认同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性别行为和 道德观念,如发展不顺利,则会产生性别 认同困难的性欲冲动被压抑到潜意识 领域,把精力投放到智力及身体的活动上, 儿童的兴趣不再限于自己的身体,转而注 意自己周围环境中的事物,愉快感来自于 对外界环境的体验,喜欢与同性别的伙伴 游戏或一起活动。如果发展好,可获得许 多人际交往经验,促进自我发展。此期发 展不顺利,则会造成强迫性人格。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弗洛伊德将“性本能”称为里比多(Libido)认为它是一种能量,并藏在本我之中,“本我”中的本能欲望,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要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得到满足并获得快感。

而在不同部位获得快感的过程,就构成了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

他认为,性心理的个体发展。

里比多要达到成熟,真正行使生殖职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由于里比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集中投注的部位不一样,这些不同的部位被称“性感带”(erogenous zone),儿童的快乐、挫折感和自我表现都来自这些快感区。

所以弗洛伊德根据里比多发展经过“性感带”为标准,把里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前生殖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latent stage)和青春期。

其结果是导致人格发展受到影响。

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总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分期解释,就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身体的部位命名。

原因是在六岁以前的个体,期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体上的部位获得满足的。

因此这些部位即称性感带区。

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是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他在1905年的《性学三论》和1916年的《精神分析引论》两部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格发展理论。

根据不同时期里比多表现的性感区不同,弗洛伊德把人格的心理性欲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二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

需要提及的一点是佛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即对心理动力的动态描述。

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分述如下:在里比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固着(a fixation)和倒退(regression)。

浅述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的认识

浅述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的认识

浅述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观的认识关键词:弗洛伊德;埃里克森;人格发展一、对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的概述(一)弗洛伊德认为性是人类重要的一种本能,因而以性本能或力比多的发展作为划分心理发展的标准,把人格发展划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口唇期这一阶段口唇区为快感的中心。

婴儿的活动大多以口唇为主,比如婴儿出生后的吮吸动作。

本我依据“快乐原则”进行活动,自我是人格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第二階段:肛门期这一阶段肛门区成为快感区。

婴儿大小便时会体验到快乐,这是儿童第一次接受到外界的权威与纪律,因此代表了本我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

第三阶段:性器期此阶段儿童开始产生恋母或者恋父情结,并构筑对焦虑的反防御机制,产生“自居”作用,“超我”发展起来。

第四阶段:潜伏期这一阶段儿童放弃恋母和恋父情结,以同性父母为榜样来行事,是个平静时期。

第五阶段:生殖期在这个阶段生殖器区成为主导的快感区。

个体开始建立自己的生活,逐渐发展出成年人的异性恋。

(二)埃里克森认为在人格发展中,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和整合的作用,他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发展阶段:1.婴儿期(0―1岁)本阶段婴儿面临的心理危机是信赖对不信赖。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信赖感,克服不信赖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2.婴儿期(1―3岁)本阶段的心理危机是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该阶段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发展自主性,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3.学前期(3―6岁)本阶段的心理危机是自动自发对退缩内疚,该阶段发展的基本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4.学龄期(6―12岁)本阶段的心理危机是勤奋对自卑,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5.青少年期(12―18岁)本阶段面临的心理危机是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

6.成人早期(18―25岁)本阶段的心理危机是友爱亲密对孤独远离,该阶段发展的基本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弗洛伊德性学说

弗洛伊德性学说

弗洛伊德性学说奥地利医生S·弗洛伊德关于性的学说是其整体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

性本能与里比多学说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类有两大基本本能:1、性(欲)本能。

2、自体生存本能,包括饮食本能、避险求安本能等,但从某种角度看,它仍是为了繁殖后代而存在的。

所以从生物学种族生存的长链看,性本能始终居于核心环节。

后来他修改了原来的观点,认为人类的两大基本本能为:1、爱及生存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自体生存本能;2、攻击与破坏本能。

弗洛伊德提出:各种原始本能的大本营居于本我,本我又是各种本能活动能量的源泉。

他将性欲本能的能量叫做里比多,里比多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贯注、活动或转移。

弗洛伊德认为爱及生存本能与攻击和破坏本能虽然是对立的,但也可相互转化(如爱转化为恨),而且还可以结合在一起。

当性欲本能与攻击本能结合后,如指向外界的性对象时则形成性虐待,如转而指向自身时则形成性受虐心理变态。

性心理发展学说弗洛伊德将个体出生后至性成熟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口欲期。

自出生至1岁左右。

该时力比多贯注于口唇、口腔活动,婴儿从吮吸母乳中不但获得必要的营养,而且也获得极大快感。

婴儿吃饱奶后的甜密入睡,与成人性交获得性乐高潮后的入睡状态相似。

婴儿不仅从吮吸乳汁中获得快感,并且对其他口唇、口腔活动也极感兴趣,他们经常从吹泡泡、咯咯发声、咀嚼东西等活动中取乐,还喜欢吮吸手指、把手头能拿到的东西放在嘴里。

弗洛伊德认为在幼婴期性欲的表现主要是追求躯体方面所产生的快感,并无成人的性意识与交媾意愿,他称之谓“自体性欲满足”。

婴儿在口欲期的上述行为,即是其追求自体性欲满足的表现,即口欲满足。

精神分析学认为,母亲亲自哺乳,不仅对婴儿提供最佳营养(代乳品远所不及)而且对婴儿的母爱需要与口欲满足也是不可缺少的,对婴儿心理健康的发育是必要的。

哺乳期的断奶问题也值得注意,一般以生后10-12个月为宜,过早或过迟都可能对婴儿的心理发育不利。

陕西招教幼教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陕西招教幼教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第一节精神分析主义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在出生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

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

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

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需求。

所以,当一个学步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

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有些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制止。

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良心”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

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带”。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

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

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但由于其关于人格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假设不能被证实,带有很强的假设性,在应用于学前儿童时仍有很大的局限。

弗洛伊德《性学三论》简介即评价

弗洛伊德《性学三论》简介即评价

读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地理师范班罗棋仁10091710126摘要:本文是作者对弗洛伊德最富争议的《性学三论》读后的心得体会。

重点介绍了弗洛伊德这本书的内容:性变态的分析、幼儿性欲的研究、青春期的变化。

并且以书中的诸多观点为参照,对作者(我)的成长历程进行反思。

作者最后的结论是:《性学三论》是一本好的性教育启蒙读物(很多人不同意这个观点,可对我是这样)。

关键词:性对象性目的性倒错性错乱性本能幼儿性欲原欲一、作者简介弗洛伊德(1856——1939)精神分析泰斗,影响二十世纪最大的思想家之一,一九五六年生于捷克夫森堡。

四岁时移居维也纳,其后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此度过。

他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随后专门从事精神医学研究。

一九三九年病逝于伦敦,享年八十三岁。

弗氏的著作十分丰富,主要的作品有:《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少女杜拉的故事》、《性学三论》、《图腾与禁忌》等。

二、本书简介《性学三论》是弗洛伊德对人性的了解最具创意、最永恒的贡献之一,其革命性与重要性足与《梦的解析》等量齐观。

在这本书中,弗氏道出了人性与人类行为动机的主要看法。

第一篇《论性变态》详论同性恋、性错乱、及心理症患者的性冲动。

第二篇详细分析幼儿性欲的来源、目的及其表达方式。

第三篇《青春期的改变》包含弗氏著名的原欲理论。

作者用精神分析来研究性变态和人性发展的过程,这种方法在性学研究中可以说是开创性的,其研究成果,特别是幼儿性欲的发现,颠覆了过去大众的认识,把性本能的影响向前推到了人类的幼年时期,其革命性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对性本能作用的扩大,也遭到世人的诟病。

三、本书综述第一篇、论性变态在这一部分研究中,作者将那些散发着性吸引力的人物称作性对象,而把那些性冲动所竭力以求者,称为性目的。

因此,性变态就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性对象”的变异,包括:性倒错(同性恋)、恋童症、恋兽症;一种是“性目的”的变异,也即“性错乱”包括:解剖学上的变位、“暂时性性目的”的固置。

弗洛伊德性心理学

弗洛伊德性心理学

弗洛伊德性心理学
1、口唇期:出生-1岁性本能的主要区域集中在口唇,因为婴儿从吮吸、咀嚼、咬等口唇活动中可以获得快感。

喂食是特别重要的。

2、肛门期:1-3岁自发排便是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方法。

大小便训练可能引起父母与儿童之间大的冲突。

父母创造的情绪氛围有持久影响。

3、性器期:3-6岁愉快来自于性器官的刺激,儿童对异性父母有乱伦的愿望(恋母情节或恋父情节)。

4、潜伏期:5-11岁性器官的创伤引起性冲突的压抑,性冲动转移到学习和充满活力的游戏活动中。

随着儿童在学校获得更多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对社会价值的内化,自我和超我持续不停地发展。

5、生殖器期:12岁以后青春期的到来唤醒了性冲动,青少年必须学会以社会可接受的方式表达这种冲动。

扩展资料
性心理发展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一类是生的本。

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

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

弗洛伊德:性解释了一切

弗洛伊德:性解释了一切

弗洛伊德是什么人?是一个病人,一个变态的人。

似乎只有这种人,才能看清这个世界,看清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在做些什么。

我们一起学习:性学三论第一篇性变态弗洛伊德把人与动物皆有的,与觅食冲动相似的性本能、性冲动称为原欲(libido)。

在一般人看来,性冲动并不存在于童年,只有当青春期后才出现两性间的吸引,导致性交合行为。

上述想法是错误的。

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弄清各种与性对象(那些发出性的诱惑力的人物)和性目的(对性冲动竭力追求的东西)有关的变态现象,以及这些变态现象与正常现象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一、关于“性对象”的变异。

按史诗中的传说,人最初原是单性的,后一分为二,有了男人和女人。

男女之间相互吸引,经过一番曲折奋斗之后又重新结合为一体。

所以当听说男人的性对象不是女人而是男人,女人宁愿舍男人而与女性相爱,人们便大为迷惑,称这种专爱同性的人为同性恋者。

(一)性颠倒。

(性对象的颠倒,即同性恋)性颠倒者的行为类型:1、完全颠倒者。

这些人追求的性对象自始至终都必须是同性,厌恶与异性的性关系,即使勉强与异性性交,也不能从中得到乐趣。

2、两栖性的性颠倒者(性心理半阴半阳)。

性对象既可以是同性,也可以是异性,没有确定的特征。

3、偶尔颠倒者。

属于某种特定情境中,当正常的性对象遥不可及时,暂以同性作为满足的性对象。

颠倒现象的成因:性颠倒并非缘于退化现象。

它常发生在心智无损,其他方面均与正常人相似或智力、修养有高度成就的人身上。

也出现在文明古国文化发展高峰期或在原始民族和野蛮人中流行。

性颠倒亦无法用先天性解释。

因为许多性颠倒者早先曾有过强烈的性印象的震撼,留下了同性恋的后效。

再就是某种鼓励性的或压抑性的外在影响力,对颠倒起加强或固置作用。

催眠联想可解除性颠倒。

因此不能用后天习得作说明。

有很多人幼年经历过诱奸或相互手淫等,但后来并没成为性颠倒者。

双性理论:解剖学发现,有些人的性特征极为模糊,雌雄难辨。

这种阴阳人的性器官存在男性和女性性器的特征。

弗洛伊德3个自我的理论

弗洛伊德3个自我的理论

弗洛伊德3个自我的理论弗洛伊德三个自我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最初由奥地利医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他的《性格分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中提出的。

它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是经历过的潜意识,根椐乎他们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因素而形成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自我都是由于不同的经验而形成的。

弗洛伊德的三个自我理论指的是三个不同的层次,即潜意识、压抑的意识和理性的意识。

潜意识是指一个人不经意之间内心最深处的思维和想法,它们通常是由记忆和情感组成的。

而压抑的意识则是指这些记忆和情感会在内心中自我抑制,而最终会形成一种抑制的意识。

最后,理性的意识则是指个人在处理不同的事情时,会被自己的理性思维所抑制。

此外,弗洛伊德也强调,在一个人的自我发展过程中,三个自我之间会有一种互相作用,也就是所谓的“主子关系”,即一个自我会把另外两个自我作为自己的主人或控制者,并会根据主子自我的思维来抑制另外两者。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一种内心的分裂和表象,是一个个体的三个自我之间的特殊关系,会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以及他的行为表现。

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不能够有效地和平衡地管理这三个自我之间的关系,就会导致内心的冲突和困扰。

弗洛伊德三个自我理论对于个人自我认知和个体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它有助于人们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动机,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并在未来建立更强大的自我认知能力。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概念,它不仅与个人的特殊特征有关,还与环境和外界的影响有关。

对于弗洛伊德而言,环境的影响力不可小觑,它会对人的自我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说,弗洛伊德三个自我理论有助于理解,自我的发展和形成是跟个人及其环境的互动有关的,这个互动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及其自我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弗洛伊德三个自我理论也被视为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模式,并且这种模式会帮助我们理解人们的内心思维活动,以及他们与外部环境的交互机制。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弗洛伊德将“性本能”称为里比多(Libido)认为它是一种能量,并藏在本我之中,“本我”中的本能欲望,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要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得到满足并获得快感。

而在不同部位获得快感的过程,就构成了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

他认为,性心理的个体发展。

里比多要达到成熟,真正行使生殖职能必须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由于里比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集中投注的部位不一样,这些不同的部位被称“性感带”(erogenous zone),儿童的快乐、挫折感和自我表现都来自这些快感区。

所以弗洛伊德根据里比多发展经过“性感带”为标准,把里比多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oral stage)、肛门期(anal stage)、前生殖器期(phallic stage)、潜伏期(latent stage)和青春期。

其结果是导致人格发展受到影响。

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总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分期解释,就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身体的部位命名。

原因是在六岁以前的个体,期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体上的部位获得满足的。

因此这些部位即称性感带区。

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理论是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

他在1905年的《性学三论》和1916年的《精神分析引论》两部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格发展理论。

根据不同时期里比多表现的性感区不同,弗洛伊德把人格的心理性欲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二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

需要提及的一点是佛洛伊德理论的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即对心理动力的动态描述。

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分述如下:在里比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固着(a fixation)和倒退(regression)。

陕西招教幼教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陕西招教幼教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

第一节精神分析主义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在出生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

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

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

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需求。

所以,当一个学步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

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有些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制止。

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良心”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

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

(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带”。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

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

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但由于其关于人格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假设不能被证实,带有很强的假设性,在应用于学前儿童时仍有很大的局限。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弗洛伊德关于性的学说是其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理论可分为两大部分。

1.性本能与力比多学说弗洛伊德把性的欲望称为力比多(Libido)即“性力或欲力”,他认为凡能引起感官满足和自己需要的活动皆属于“性(欲)力”的活动,故在弗洛伊德性学理论中所论述的“性”已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性”的概念。

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类有两大基本本能:①性(欲)本能;②自体生存本能,包括饮食本能、避险求安本能等,但从某种角度看,它仍是为了繁殖后代而存在的。

所以从生物学种族生存的长链看,性本能始终居于核心环节。

后来,他修改了原来的观点,认为人类的两大基本本能为:①爱及生存本能——生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自体生存本能;②攻击与破坏本能——死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爱及生存本能与攻击和破坏本能虽然是对立的,但也可相互转化(如爱转化为恨),而且还可以结合在一起。

当性欲本能(Libido)与攻击本能结合后,如指向外界的性对象时则形成性虐待,如转而指向自身时则形成性受虐。

弗洛伊德指出,各种原始本能的大本营居于本我,本我又是各种本能活动能量的源泉,力比多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关注、活动或转移。

弗洛伊德还认为,对性本能的升华作用,是创造、繁荣人类社会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源泉。

2.性心理发展学说弗洛伊德认为人生下来就开始了“性”的活动,他将个体出生后至性成熟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口腔期(口欲期):出生到1.5岁,动欲区是口,婴儿通过口唇吮、吞咽、咬吃等口部动作获得快感和满足,从吸吮母亲乳头得到快感和满足。

(2)肛门期(肛欲期):1.5~2岁,动欲区是肛门,幼儿从排泄中得到快感和满足,喜欢通过延迟或延长排便时间获取感官的愉悦。

(3)性器期(性蕾期):3~5岁,动欲区是外生殖器,幼儿开始注意性别,出现好奇心,开始注意两性之间的差别。

4岁后,幼儿开始把性爱转向外界,产生了对异性父母的爱恋即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恋父情结)以及对同性双亲的嫉妒。

弗洛伊德人格划分5个阶段

弗洛伊德人格划分5个阶段

弗洛伊德人格划分5个阶段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其人格发展理论又称性心理期发展论。

1、口唇期(oral stage)(0-1岁):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2、肛门期(anal stage)(1-3岁):此期儿童性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

3、性器期(phallia stage)(3-6岁):此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性器官本身。

他们不仅通过玩弄性器官获得满足,而且通过想象获得满足。

此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x,俄狄浦斯情结),对于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厄勒克特拉情结)。

4、潜伏期(latency stage)(6-11岁):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参加学校和团体的活动,与同伴娱乐、运动,发展同性的友谊,满足来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识满足,娱乐和运动等。

5、生殖期(genital stage)(11岁或13岁开始):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开始,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与之相对应的有三个情结阶段:1、口欲期与口欲期固结口欲期,是指婴幼儿时期处于一种完全不自立的状态,依赖母亲或其他养育者生活。

基本没有行动能力,“口是婴幼儿生活的中心和兴趣的中心。

吃奶是用口,饥饿或者不舒服的时候,用口哭叫;愤怒的时候,用口咬母亲的乳头,抓到东西都往嘴里塞,这是他的惟一认识手段。

”在一岁多,儿童就逐步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这时儿童行动能力出现、也是儿童学习自我控制的时期,儿童自我意志和个性第一次张扬,儿童常会反抗父母,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第一反抗期”。

顺利度过口欲期,人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是肛欲期,如果这时父母对儿童的自主行为压抑过多,则儿童会退回到“口欲期”,因为害怕受批评,他们不敢有自己的思想和意愿,而这个影响会延续到他的一生,精神分析学称此现象为“口欲期固结”。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弗洛伊德把人格的心理性欲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在他的《性学三论》和《精神分析引论》两部著作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根据不同时期里比多表现的性感区不同。

1. 口唇阶段(0-1.5岁)。

这一阶段的性感区是唇和舌,诸如吸吮、触咬、吞咽等是性欲满足的主要来源。

人出生后所作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寻求快乐。

吸吮行为是最使幼儿感到快乐的行为,吸吮行为满足了口唇性感区的要求,使幼儿得到一种愉快体验。

这时候母亲的乳房满足了幼儿两个基本的需要--营养的需要和快乐的需要。

而且弗洛伊德根据幼儿与他们的第一个爱物--乳房的不同联系形式又将这一阶段分成两个亚阶段,一个是早期口唇合并亚阶段,此时幼儿没有产生对乳房的矛盾心理。

但到了第二个亚阶段即口唇受虐狂阶段(一年后),幼儿产生了对乳房的一处矛盾情绪,而且有受虐狂的表现。

弗洛伊德认为,在口唇阶段固着就会产生口唇性格,这种性格的人在成年后,习惯于与口腔有关的生活,如他们一般吃的多,吸烟多,通常花费更多的时间与别人讲话,他们可能成为政治家、教授、长舌妇、律师、演员等。

弗洛伊德认为固着和倒退是性本能在人格发展时的必然表现,由于这种表现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

2. 肛门阶段(1.5-3岁)。

这一阶段,里比多与肛门联系起来,性感性由唇和舌发展到肛门和大肠,通过体验粪便的保持和排泄而得到一种快乐,因为在排泄时会有一种紧张消除的快乐之感。

这一阶段也叫肛门受虐狂性阶段,因为排便总有毁灭的含义,腓便行为是一种毁灭性的受虐狂,在父母训练孩子排便时,孩子往往和父母形成一种对抗性情绪,他们通过保持和驱逐来的对抗父母,他们的反抗主要通过在适当的时机禁止排便,而在不适当时机进行排便这一方式进行,试图以此来控制他人。

弗洛伊德认为,在肛门阶段产生固着,就会形成肛门性格,如父母阻碍了肛门性欲的满足,特别是由于入厕的训练而产生的固着,就会产生肛门定向。

肛门性格分为两类;一类是肛门保护型,此类型的人一般表现为整洁、小气、做事有条理;另一类是肛门驱逐型,此类型的人一般表现为不整洁、大方、做事缺乏条理。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一切行为的最根本动力,他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性本能,性本能携带着一定数量的“力比多”,它具有驱使个体行动以获得满足和快感的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就是性(心理性欲)的发展,根据力比多释放的主要焦点,可以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一、口唇期(0-1岁)这一阶段力比多的发展是从嘴开始的,吃奶和吮吸给儿童带来最大的快感。

父母对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口腔的欲望要得到满足,比如很多农村的家庭会给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手腕上绑上一个叫做“咬牙棒”的东西来满足孩子的欲望。

如果这一阶段没有得到满足,在以后的生活中孩子就会表现出酗酒、暴饮暴食等行为。

二、肛门期(1-3岁)在这一阶段排泄给儿童带来最大快乐。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孩子进行排便训练,如果孩子不想排便,成人要适时的去引导,如果这一阶段发展不好以后的生活中孩子会表现出铺张浪费、越轨、洁癖、吝啬、强迫等行为。

三、性器期(3-6岁)这是一个激动不安的时期,性器是儿童快乐和满足的主要来源。

这一时期,儿童经历了强烈的矛盾情感,寻求异性父母作为爱人,但同时都害怕并爱戴同性父母,这个阶段的儿童十分依恋异性父母。

这种早期的异性亲子依恋可分为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两种,又称为伊莱克特拉情结和俄狄浦斯情结。

四、潜伏期(6-11/13岁)潜伏期的儿童把力比多投人到了学校学习和大运动量的游戏中去。

五、生殖期/青春期(11/13岁以后)这一时期女孩和男孩出现第二性征的身体变化,青春期的到来唤醒了性冲动,青少年必须学会以社会认可的方式表达这种冲动,如果发展是健康的,婚姻和抚养孩子就能够满足这种成熟的性本能,并且他们能够以更少自我中心、更客观的视角来看待世界。

个体最重要的任务是摆脱父母的控制,容易产生冲动,对成人产生抵触情绪。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新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新

口欲需要满足不当
口腔攻击型人格: 特点:缺乏安全感、悲观、 敏感多疑、苛求; 行为上,从事那些象征着咬 人的活动,如讽刺挖苦他人、指 责评价他人、口头攻击他人等 口腔依赖型人格: 特点:过于依赖,以自我为 中心,不现实,善妒 行为上,从事大量的口唇活 动,诸如沉溺于吃、喝、抽烟、 接吻等,甚至于含手指头、嚼口 香糖等
口欲期(0-1.5岁)
主要任务
需求的及时回 馈
悉心的照顾
爱与陪伴
建立稳定坚实的依恋关系
肛欲期(1.5-3岁)
自主控制 大小便
研究 粪便
生 理 性 快 感
VS
囤积 粪便
纪 律 和 外 界 权 威
肛欲需要满足不适当
肛门排泄型人格 ——邋遢、浪费、无条 理、放肆、凶暴等,生 活凌乱,办事马虎,缺 乏责任感,铺张浪费 肛门滞留型人格 ——过度控制的行为习 惯,如洁癖、墨守成规、 固执、强迫症等; ——吝啬、囤积旧物 ——反向形成喜欢挑衅、 作对、攻击
性 (2)肯定想象力,不禁止,否定、嘲笑;否则产生内 疚感与失败感, (3)耐心解答提出的“为什么”,满足创造性、好奇 心, (4)不比较—这是孩子自卑的开始。三岁,孩子进幼 儿园,比较就有了差距,父母之间的比较与竞争,无 形中造就了孩子的自卑 (5)表扬——五部曲,建立孩子的自信
自我意识的发展: 妈妈说爸爸说——老师说——同学说——我说
良好适应——小时候自信、 自制,不易心烦意乱;成 年后依然如此。 充满自信——小时候 活泼、外向;成年后 开朗、果断,领导欲 较强。 沉默寡言——小时候不善言谈; 成年后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 已的感情。
良好适应 40% 充满自信 28%
坐立不安——小时候行为消 极,注意力分散;等。成年 后更易苦恼和愤怒、心胸狭 窄。

性心理的发展

性心理的发展

性心理的发展关于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的理解及思考弗洛伊德的两个著名断言就是:性本能冲动对人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乃至对整个人类科学文化极端重要。

弗洛伊德解释说,人有两种主要的生物本能,一种是维持生命个体的生存本能,另一种是维持种族的性本能或生殖本能,生存本能容易满足,而性本能的满足过程与方式就复杂得多,其变化也很大。

性本能不一定通过直接的生殖活动来满足,它可以通过亲吻,抚摸,注视甚至跳舞,体育活动,科学和艺术创造活动的方式来间接满足,实际上,弗洛伊德把几乎所有人类高尚精神文化活动都看作是性冲动的替代与升华。

因而,与生存本能相比,性本能对心理活动和人格发展重要得多。

弗洛伊德正是在此基础上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性心理学发展模式,弗洛伊德把性理解为广泛的身体快感,并按身体快感区的特点描述了性心理的发展。

在弗洛伊德看来,性心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五个阶段:(一)口唇期:从出生后到一岁。

在这一时期婴儿性快感的满足主要借助口唇,在吃奶的吸吮中婴儿获得快感。

在这一阶段,如果口唇需要没得到满足或满足过多,就会产生口唇型人格,这种人依赖感强,贪食。

出现吮手指、咬指甲、吸烟、酗酒等,自恋、依赖、猜疑、退缩等不良的人格特征。

(二)肛门期:大约从一岁开始,持续到二岁。

在这一阶段,排泄机能成为婴儿性快感的主要目标,婴儿从排泄活动中得到极大的快乐。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按时大小便的训练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这一阶段性心理发生冲突,就会造成肛门型的人格。

这种人不是过于放肆、无礼,就是极度吝惜、保守。

(三)生殖器期:亦称性蕾期,从二岁到三岁。

弗洛伊德认为,直到生殖器期的最初阶段,婴儿的性能量都是指向自身,他的快乐是自乐。

在生殖器期的后期则发生了重大变化。

幼儿开始将性能量里比多指向外界对象,男孩的性欲指向母亲,叫做恋母情结,女孩的欲望指向父亲。

男孩的欲望指向母亲时,总要无意识地与父亲争夺爱,敌视父亲。

这种冲突导致另一情结--阉割情结,小男孩害怕父亲,害怕他惩罚自己的恋母感情,阉割自己的生殖器,小男孩随后放弃了恋母情结,转而与父亲同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性蕾期:3-6:此期儿童对自己的性器官开 始感兴趣,并察觉的性别的不同,如发展 不顺利,则会产生性别认同障碍或由此产 生其他的道德问题。
• 潜伏期(6-12):此期儿童早期的性欲冲 动被压抑到潜意识领域,把精力放在智力 及身体的活动上,喜欢同同性别的伙伴玩 耍 • 如果发展不顺利:则会出现强迫性人格
弗洛伊德的性心里发展理论
Hale Waihona Puke • 1、口欲期(口腔期)(0-1) • 此期发展不顺利将导致孩子以后出现自恋、 悲观、退缩、嫉妒、猜疑、苛求等人格特 征,有些人会出现咬指甲、吸烟、吸毒、 酗酒等不良行为。
• 2(肛欲期)又称为肛门期:儿童的愉快感 主要是通过排泄及自己对排泄的控制来获 得。(1-3岁),此期如父母对小儿的大小 便训练的当,则孩子能和父母产生和谐的 关系,并形成日后人际关系的基础,此期 如父母对儿童的大小便训练出现问题或儿 童与排泄有关的不愉快经历,则会形成缺 乏自我意识,或自以为是。冷酷无情、顽 固、吝啬、暴躁等人格
• 生殖器:12岁以后:如此期发展不顺利将 会导致严重的功能不全或病态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