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儿童成长研究:社会排斥对孤儿自我认同形成的负面影响

合集下载

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方法

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方法

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方法孤儿学生是指因为父母双亡、生活无依无靠而需要社会关怀的孩子。

他们的心理特点与一般家庭孩子有所不同,需要采取特殊的教育方法和关怀方式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健康成长。

本文将从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两方面来探讨孤儿学生的教育问题。

一、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1. 自卑感:孤儿学生由于家庭失去依靠,缺乏父母的呵护和关爱,容易产生自卑感。

他们可能感觉自己比别人更不幸,也更容易被其他人看不起。

2. 不信任感:由于经历了失去父母的痛苦,孤儿学生对陌生人产生不信任感。

他们甚至可能对一切人都持怀疑态度,难以建立亲密的友情和社交关系。

3. 渴望被关爱:孤儿学生内心深处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和关怀。

他们希望有人能够理解他们的处境,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关心。

4. 自我封闭:孤儿学生往往倾向于自我封闭,不愿与他人交流。

他们会闭门自己,不愿主动与他人交往,面对问题也难以主动寻求帮助。

5. 心理创伤:失去父母对于孤儿学生来说是一种创伤,这种心理创伤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个性发展和社交能力。

二、孤儿学生的教育方法1. 关爱与支持:教育者应该给予孤儿学生更多的关爱与支持。

他们需要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温暖和关怀,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克服自卑感。

2. 建立信任:教育者要与孤儿学生建立起信任的关系。

通过真诚的交流和爱心的支持,孤儿学生才能愿意打开心扉,与他人交流,建立更多的友情和社交关系。

3. 心理疏导:针对孤儿学生的心理特点,学校可以开设心理疏导课程,让专业心理师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面对心理创伤,培养积极的心态。

4. 社会支持:学校可以与社会各界协调资源,为孤儿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

可以设立专门的资助基金,为他们提供经济援助和生活补贴。

5. 合理安排生活:教育者可以从教学方式和学习任务上对孤儿学生进行特殊照顾。

鼓励他们参加课外活动,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开展亲子关系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亲子关系教育活动,帮助孤儿学生建立起亲密的友情关系,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浅谈不恰当的社会关爱对孤儿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浅谈不恰当的社会关爱对孤儿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浅谈不恰当的社会关爱对孤儿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对策作者:李清婉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3期[摘要]孤儿作为一种弱势群体,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长期关注与关爱,这些关爱对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对于孤儿院里的孩子来说,由于成长的环境以及他们生命中不幸的起点,他们对于外界以各种形式所呈现的关爱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心理,而这些心理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力。

不恰当的社会关爱也许事与愿违,对孤儿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关键词]社会关爱弱势群体心理影响及对策[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3-0038-01一、负面的心理表现(一)过分展示面具自我面对前来看望的志愿者和来访者,他们通常会表现出相当的油滑和老练,与志愿者相处得非常融洽,甚至亲密、相谈甚欢,而且极力表现出他们快乐的一面。

但实际上,他们跟其他人一样,当见到陌生人时会本能地抗拒。

但长期以来应付来访者的经历,让他们学会用油滑老练的面具来包裹自己,应付来访者。

确实,长期以来被陌生人观瞻、窥探的他们失去了很多私人的空间。

要说痛苦是确实有的,但是他们不想让自己的痛苦摆在陈列馆里,他们不想让自己的痛苦被别人咀嚼,他们也像每个人一样,只想把自己的心里话对固定的人讲,对我们来说可能是父母朋友;同样,对他们来说,院长、朋友都是正常的选择。

然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来访者都抱着一种为他们解决痛苦的心态,抱着一种来当知心大姐的心态。

因此,日积月累,那些孤儿们便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姿态:用油滑老练的外壳、看似快乐亲密的表象来告诉来访者:我们不需要你们来当什么知心大姐。

(二)不安全感首先,孤儿在接受他人关爱时极度缺乏安全感。

他们不相信别人会无条件地对他们好,不相信别人会无条件地爱他们。

从而,无论是在面对来孤儿院拜访的志愿者时,还是在与寄养家庭的父母生活时(这里指的是寄养家庭,非领养)都会受到这种心理的影响。

散居孤儿调研报告

散居孤儿调研报告

散居孤儿调研报告散居孤儿是指由于各种原因,父母双亡或丧失监护能力,被迫离开家庭单独生活的孩子。

他们面临着较大的生活和心理困境,需要社会的关怀和帮助。

本调研报告将从散居孤儿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散居孤儿的现状可由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散居孤儿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这与社会变革,家庭破裂等因素密切相关。

其次,散居孤儿的平均年龄较小,他们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很难自力更生。

再次,散居孤儿由于缺乏监护人,可能面临被虐待、被性侵等风险,需要得到保护与照顾。

散居孤儿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物质困难、教育问题和心理障碍。

由于他们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常常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中,面临着食物、住房和医疗等方面的困境。

同时,散居孤儿往往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影响其个人发展,也为社会造成了隐患。

此外,由于长期的心理创伤和缺乏关怀,散居孤儿容易出现自卑、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

针对散居孤儿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予以解决。

首先,建立完善的福利机构与救助体系,为散居孤儿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包括食物、住房、医疗等方面的援助。

其次,加强对散居孤儿的教育支持,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帮助他们获得知识和技能,增强综合素质。

另外,应建立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为散居孤儿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重建自信。

此外,社会各界也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来关注和帮助散居孤儿。

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单位可以加强与散居孤儿的联系,进行定期的关怀与访问,提供帮助和支持。

同时,各类志愿者组织可以组织义工活动,为散居孤儿提供陪伴和关怀,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爱。

政府部门也应加大对散居孤儿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散居孤儿提供更多的权益保障和发展机会。

总之,散居孤儿是一个需要社会关注的群体。

通过对散居孤儿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散居孤儿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只有通过社会的关怀和帮助,才能为散居孤儿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机会,让他们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与自我价值认同

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与自我价值认同

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与自我价值认同我国的留守儿童问题越发凸显,他们往往在父母远离家乡打拼的过程中,被迫和亲人分离,陪伴他们的只有冷冰冰的墙壁和无尽的寂寞。

在这样的环境中,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一种社交孤立的状态,缺乏社会关系的调节,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自我价值认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那么,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和自我价值认同究竟受到了多大的冲击呢?一、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留守儿童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家庭关系,即和留守的亲人之间的关系,另一种是同龄人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大多处于一个单亲家庭的状态,其和亲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和长辈之间的关系,和父母之间的缺少良好的沟通和互动,这导致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得不到温暖和安慰,容易形成孤独感和自闭状态。

同龄人之间的关系也难以维系,留守儿童缺乏和同龄人的交流,孤独感和自卑感在这个阶段悄悄地伴随而来。

他们与其他孩子之间存在心理距离和社交隔阂,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而这种孤独感只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愈演愈烈。

二、留守儿童的自我价值认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价值认同是一种对自我的评价,是构成个体自我概念的核心。

也是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长的基石。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的孤独感和自闭状态,缺乏诸如友情、爱情、家庭等社会间的身份认同,导致他们的自我价值认同常常处于负面的状态。

不少留守儿童感到自己不被重视、不被尊重和不被关注,对自我价值的负面评价可能会延续至成年期。

此外,留守儿童长期处于单一的生活环境中,少有机会和外界互动,缺乏体验新鲜事物的机会,这也会让他们的自我认识狭窄和单一。

这就导致留守儿童的自我认知比较单一,他们通常会对外部环境产生冷漠或者抵触的情绪,这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如何帮助留守儿童改善自我价值认同1、建立亲情支持的网络。

父母需要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多与孩子沟通,让孩子感到自己依然得到了爱和关心,缓解孩子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不良状况。

不恰当社会关爱对灾后孤儿心理的不良影响——职校生个案分析及思考

不恰当社会关爱对灾后孤儿心理的不良影响——职校生个案分析及思考

灾 后 孤儿 在 经历 了 自然 灾 害 和失 一 个新家 ,并 帮助落实了户籍关系。
写好 了让她背 出来 ,而照片上 的笑也都
去 亲人 的双重创伤下 ,不仅要承受心理 上 的伤 痛 ,而且在心理伤痛康复 的过程
是摆拍的 ,所 以她厌烦 了这一切 ,不愿
四、小 B的第二次心理辅导 再 和别 人提 自己的伤心往事 。
(浙江省 温州技 师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摘 要 :文章就 不恰 当的社会 关爱对孤儿心 理不 良影 响进 行基本讨论 和浅显分析 ,通 过对职校 生的个案分析 与思考,对这 些
孤儿进行 辅导和帮助 ,使他们 回归正常 ,并希望能 引起社会对孤儿这 一特 殊群体 的关注。
关键词 :社会 关爱 ;孤儿心理 ;心理辅导
2016年 4月 ,女 生小 B走 进 了心 内心 的,很多 时候 只是个 习惯。且 因为 没能给小 B家的温暖 ,甚至在言语上 、
理 咨 询 室。据 小 B自述 ,她 因为 一 场 小时候的一件事她开始不信任养父母 。 行 为上 不断伤害她 ,对她造成二次伤 害。
天灾变 成了一个孤儿 ,她对亲生父母 以 及七岁 时的那 场灾难 毫无印象 ,如今令 她痛苦 的是 与寄养家庭的关系。她称 自
3.过度 的 新 闻报 道和 采 访加 剧 心
刊 ),2012(9).
报 道 此 事 。出 院后 ,小 B被 安 排 到 当 理 的脆弱性
[2]李 睿 .不恰 当社会 关 爱对孤 儿 心
地 一所 大学生活 ,学校给她安排 了专 门
当和 小 B提 起 关 于她 小 学毕 业 的
理 的 不 良影 响 以及 应对 措 施研 究
中,还要承受缺乏双亲情感支持 的沮丧 。

困境儿童调查报告6篇

困境儿童调查报告6篇

困境儿童调查报告6篇【第1篇】困境儿童摸底的调查报告范文为全面了解全县困境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积极探索困境儿童帮扶的有效途径,切实保障儿童生命健康权,县妇联组织调研组,于7月1日至8冃15日,采取以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全县24乡镇499个行政村开展困境儿童调研,现将排查摸底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县困境儿童基本情况据调查统计,全县困境儿童265人,其中留守儿童210人,单亲家庭儿童40人,孤残儿童15人。

二、困境儿童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据调查发现,孤残儿童因自身残疾的原因及留守儿童因长期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导致普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家庭教育欠缺,导致困境儿童学习成绩较差。

从调查情况看,残疾儿童因本身残疾的原因,造成其心理上的负担,因而影响学习。

而留守儿童因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大多数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这些长辈因自身文化素质较低,根本无法顾及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

长辈们长期存在“溺爱”孩子的做法,家庭教育方法极其不当,严重影响孩子正常学习,留守儿童作业敷衍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2、家庭经济薄弱,导致困境儿童生活质量不高。

残疾儿童家庭的生活水平普遍低下,他们除维持基本生活所需之外,难以承受康复治疗教育等费用。

而留守儿童因父母打工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工种,微薄的经济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全家的基本生活。

但留守儿童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太少,父母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他们的正常生活,造成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良,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3、情感沟通太少,导致困境儿童心理偏差严重。

据调查,孤残儿童80%以上,都存在自卑心理,而这些儿童正处于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父母关心的不够,与其交流太少,使他们缺乏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从而导致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儿童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再加上有些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不够,导致他们有心事遇麻烦时缺乏通畅的倾诉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得心理健康。

论儿童福利院内孤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论儿童福利院内孤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论儿童福利院内孤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关于儿童福利院内孤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体情况和生活环境,这些孩子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和挑战。

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以确保他们的心理健康得到有效的保障。

孤残学生是指身体残疾和家庭条件不佳的孩子,他们生活在福利院内,缺乏亲人的关爱和照顾。

这些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可能会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在福利院内,他们需要面对孤独、自卑、挫折和沮丧等情绪,这些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孤残学生往往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这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家庭的支持和关怀,而缺乏家庭的温暖可能会导致孤独、自卑等心理问题。

他们常常感到自己与其他正常孩子不同,无法融入社会,这种自卑感会影响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

孤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这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他们可能需要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生活活动,这种依赖感会对他们的自尊心产生负面影响。

他们由于身体残疾,可能无法参与到一些正常孩子能参与的活动中,这也会加重他们的自卑感和挫败感。

福利院内的孤残学生也会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

由于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关爱,他们可能会产生孤独感和失落感;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他们可能会觉得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由于自身的身体条件,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卑和无助。

这些心理压力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面对这些问题,孤残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福利院需要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帮助孩子们融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福利院需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人员,对孩子们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及时发现和干预孩子们的心理问题。

福利院还应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心理韧性。

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孤残学生的关注和支持。

家庭、学校、社区等都应关注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城新贫困家庭子女教育的社会排斥

城新贫困家庭子女教育的社会排斥

城市新贫困家庭子女教育的社会排斥—以武汉市某社区低保户为例党春艳慈勤英《青年研究》2008年第12期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武汉市某社区的低保户个案的实地访谈,考察城市新贫困家庭子女在教育中遭受的社会排斥,分析这些排斥背后的主要原因和作用机制,揭示教育排斥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等不同层面的消极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作为城市社会的弱势社群,这些人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层面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社会排斥,他们的弱势处境已经影响到其子女的成长和发展。

有迹象显示,城市新贫困正面临代际再生产的风险,相比其他家庭的子女,城市新贫困家庭子女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遭受了社会排斥,教育排斥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作为获得和改善社会地位的一种重要手段获得社会普遍认同。

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而且有助于为他创造更多的资源与机会(徐晓军,2007)。

对个人而言,教育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向上流动的重要条件。

对社会而言,教育是落实公民平等发展权并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

在某种程度上,教育公平既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也是社会公平的底线。

因而,促进教育公平既是政策目标的题中之义,也是政策行为理应遵循的道德律令。

一、社会排斥20世纪70年代中期,法国人勒内·勒努瓦(Lenoir)最早提出社会排斥的概念,指被排斥在“社会安全体系”之外的人。

80年代末,社会排斥的概念为欧洲委员会所用并被纳入社会政策的核心议题。

进人90年代后,社会排斥逐渐发展为西方福利国家的核心议题之一,它不仅用来反映经济参与、社会凝聚的情况,也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社会排斥的概念由此逐渐为世界所接受并在学术界和各国政府的政策中被广应用。

但是,社会排斥却并没有一个大家一致认可的、确切的定义。

有代表性的官方定义主要有如下几种:(1)法国:社会排斥就是社会纽带的断裂。

(2)英国:“当一些人或地区受到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的困扰时,可能发生的情况的简称。

《城市散居孤儿自我认同感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城市散居孤儿自我认同感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城市散居孤儿自我认同感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散居孤儿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

在复杂的成长环境中,由于缺乏亲生父母的陪伴和教育,散居孤儿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种种挑战和困境,包括家庭破碎、社交缺失以及自我认同感弱化等问题。

其中,自我认同感的缺失成为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研究以城市散居孤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小组工作介入的方法,旨在探讨如何提升其自我认同感。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当前,关于城市散居孤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存状况、教育机会以及心理状况等方面。

然而,对于其自我认同感的研究相对较少。

自我认同感是个人对自身价值的认知和评价,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小组工作介入的方式,探讨如何提高城市散居孤儿的自我认同感,为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小组工作介入的方法,以城市散居孤儿为研究对象。

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其基本情况和心理需求;其次,根据其需求和特点设计小组活动;最后,通过观察、记录和评估小组活动的实施效果,探讨如何提高其自我认同感。

四、小组工作介入实践1. 小组组建与需求分析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了解城市散居孤儿的基本情况和心理需求。

根据需求分析结果,将具有相似需求的孤儿组成小组。

每个小组包括5-8名成员,年龄、性别等特征相近。

2. 小组活动设计根据小组需求和特点,设计一系列小组活动。

活动内容包括自我认知、情感表达、社交技能培养等。

在活动中,鼓励成员相互交流、分享经验,提高其自我认同感和社交能力。

3. 小组活动实施与评估在小组活动实施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和评估成员的表现和反馈,了解活动效果。

同时,定期进行小组讨论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小组活动设计。

五、研究结果与讨论1. 研究结果通过小组工作介入的实施,城市散居孤儿的自我认同感得到了显著提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成员对自身的认知更加清晰,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优点和不足;(2)成员的情感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3)成员的社交技能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互动;(4)成员的自信心和归属感得到增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城市散居孤儿自我认同感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城市散居孤儿自我认同感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城市散居孤儿自我认同感提升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一、引言在城市化进程中,散居孤儿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他们由于家庭环境的缺失,常常面临着自我认同感的挑战。

本文以城市散居孤儿为研究对象,探讨小组工作介入对提升其自我认同感的作用,旨在为相关社会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散居孤儿数量逐渐增多,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家庭支持缺失、社会关系疏离等。

这些问题导致他们在心理上缺乏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影响其健康成长。

因此,研究如何通过小组工作介入提升城市散居孤儿的自我认同感,对于促进其心理健康和社会融入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对象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城市散居孤儿为研究对象。

通过小组工作的形式,开展为期6个月的干预活动,并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研究工具包括问卷调查、观察记录、访谈等。

四、小组工作介入方案1. 小组组建:根据孤儿的年龄、性格、兴趣等因素,将他们分成不同的小组。

2. 活动设计:设计一系列以提升自我认同感为主题的互动活动,如分享会、角色扮演、团队合作等。

3. 引导与支持:在活动中,社工需引导孤儿积极参与,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

4. 反馈与调整:根据活动过程中的反馈和效果,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和形式,以更好地满足孤儿的需求。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1. 自我认同感的提升:通过小组工作介入,孤儿的自我认同感得到了显著提升。

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了表达自己、了解自己,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和归属感。

2. 社交能力的提高:小组活动促进了孤儿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了他们的社交能力。

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分享和关心他人,从而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3. 情感支持的增强:社工的引导与支持使孤儿在活动中得到了情感支持,他们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从而增强了心理韧性。

六、讨论与建议本研究表明,小组工作介入对于提升城市散居孤儿的自我认同感具有积极作用。

社会孤立感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

社会孤立感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

社会孤立感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社会孤立感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感到孤立、孤独、与他人隔绝的一种心理体验。

在当今社会,社会孤立感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更为深远。

社会孤立感不仅会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业、人际关系等方面。

因此,研究社会孤立感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孤立感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社会孤立感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孤立感会导致未成年人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引发自杀等严重后果。

其次,社会孤立感也会对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长期的社会孤立感可能导致未成年人免疫系统下降,易患疾病。

此外,社会孤立感还会影响未成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使他们难以融入集体生活,影响其正常的社会交往和发展。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孤立感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首先,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社会孤立感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

心理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孤立感是如何影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的,以及如何通过心理干预来减轻社会孤立感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次,我们可以从生理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孤立感对未成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

生理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孤立感是如何影响未成年人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生理机制的,从而找到预防和干预的方法。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孤立感对未成年人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社会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孤立感是如何影响未成年人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从而找到帮助他们融入集体生活的方法。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孤立感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只有深入研究社会孤立感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机制,才能找到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关注这一问题,为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社会孤立感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

社会孤立感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

社会孤立感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关系也日渐复杂。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孤立感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社会孤立感是指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感到被排斥、孤独和无助的一种心理状态。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心理健康的稳定对他们的整体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社会孤立感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社会孤立感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1.1 社会孤立感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社会孤立感会导致未成年人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甚至引发心理问题。

孤立感使得未成年人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无法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关系,影响到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信任和认同感。

长期处于孤立状态下的未成年人容易对外界产生敌意和自卑感,进而加重心理问题的发展。

1.2 社会孤立感对未成年人社交能力的影响社会孤立感会削弱未成年人的社交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导致其缺乏与他人有效沟通的能力。

在交往中缺乏自信和主动性的未成年人更容易被孤立排斥,陷入社交困境。

长期缺乏社交实践的未成年人在面对挑战或冲突时,常常无法有效处理,造成负面后果。

1.3 社会孤立感对未成年人身体健康的影响社会孤立感不仅影响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引发身体健康问题。

长期处于孤立状态下的未成年人由于缺乏社交支持和关爱,容易感到压力过大,从而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社会孤立感还可能引发各种生活习惯问题,例如饮食不规律、运动缺乏等,对健康构成隐患。

二、社会孤立感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2.1 社会支持机制的缺失社会孤立感往往表明个体缺乏社会支持,无法从他人那里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关注。

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在社会孤立感的影响下,未成年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导致他们心理和生理上的问题逐渐显现。

2.2 自尊和自我认同的受损社会孤立感会损害未成年人的自尊和自我认同感,使他们缺乏对自己的认同和自信。

农村边缘少年的孤独感与社会行为偏差的相关性研究

农村边缘少年的孤独感与社会行为偏差的相关性研究

农村边缘少年的孤独感与社会行为偏差的相关性研究在中国的农村地区,边缘少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

他们通常指的是那些生活在农村地区,由于家庭、教育、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与主流社会脱节,缺乏社会支持和关爱的青少年。

这些少年往往面临着孤独感和社会行为偏差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研究农村边缘少年的孤独感与社会行为偏差的相关性,对于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解决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边缘少年的现状农村地区的边缘少年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家庭贫困、教育资源匮乏、社会支持不足、心理问题较多等。

这些特点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社会行为偏差。

1. 家庭贫困农村地区的边缘少年往往生活在贫困的家庭中,家庭经济状况不佳。

由于家庭贫困,他们缺乏足够的物质条件和资源支持,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这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 教育资源匮乏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边缘少年往往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

学校条件差、教学质量低、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

3. 社会支持不足边缘少年缺乏社会支持和关爱,他们往往感到孤独和无助。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们缺乏可以依靠和倾诉的对象,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行为。

4. 心理问题较多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农村边缘少年往往面临着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和行为,容易导致社会行为偏差的产生。

二、孤独感与社会行为偏差的相关性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会关系中感到孤立和孤独的情绪体验,是一种主观感受。

而社会行为偏差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不符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行为。

农村边缘少年的孤独感与社会行为偏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1. 孤独感导致社会行为偏差孤独感是农村边缘少年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长期的孤独感会导致他们产生消极情绪和行为。

留守儿童知觉歧视的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

留守儿童知觉歧视的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

留守儿童知觉歧视的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摘要】现代社会中,留守儿童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留守儿童知觉歧视现象也逐渐浮出水面。

本文对留守儿童知觉歧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其原因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针对知觉歧视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并强调了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的重要性。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被歧视的感受,主要原因包括家庭状况、教育机会不公等。

这种歧视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自尊心,还可能引发心理健康问题。

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尽快采取措施缓解留守儿童的知觉歧视问题,确保他们的权益得到保护。

【关键词】留守儿童、知觉歧视、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心理健康、对策探讨、社会支持、保护权益、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重要性、问题严重、采取措施、共同努力、关注、呼吁。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陪伴孩子在身边成长的儿童。

随着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以及人口流动的加剧,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存在着知觉歧视问题,即留守儿童在社会中遭受到不公平对待或受到侮辱的现象。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往往在学校、社区以及家庭中都面临着各种形式的歧视。

这种歧视不仅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还可能阻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知觉歧视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留守儿童知觉歧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社会更好地关注并解决这一群体面临的困境,保障他们的权益和健康成长。

本研究将以留守儿童知觉歧视为焦点,旨在探讨其现状、原因、影响以及解决对策,为促进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和心理健康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留守儿童知觉歧视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通过深入了解留守儿童面临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歧视现象,找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本研究还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知觉歧视问题的关注,提高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支持,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困境儿童对自己处境的感受,观念和看法

困境儿童对自己处境的感受,观念和看法

困境儿童对自己处境的感受,观念和看法摘要:一、困境儿童的定义和现状二、困境儿童的心理感受1.自卑感2.孤独感3.焦虑和恐惧三、困境儿童的观念和看法1.对自我价值的认知2.对社会和生活的看法3.对未来的期望和规划四、解决困境儿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1.家庭支持的重要性2.社会关爱和政策扶持3.心理辅导和教育干预正文:困境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在贫困、困境之中。

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自我认知以及未来展望都与其他孩子有很大的不同。

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的观念和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实现全面发展。

一、困境儿童的定义和现状困境儿童是指由于家庭、社会、生理、心理等原因,导致其在生活、教育、心理等方面面临严重困境的儿童。

在我国,困境儿童主要包括孤儿、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儿童、残疾儿童等。

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容易受到歧视和忽视。

二、困境儿童的心理感受1.自卑感: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和与其他孩子的比较,困境儿童容易产生自卑感。

他们在面对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挑战时,容易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无法摆脱困境。

2.孤独感:困境儿童由于缺乏亲情关爱、朋友陪伴,容易产生孤独感。

这种孤独感会使他们更加封闭,影响其心理和情感健康。

3.焦虑和恐惧:困境儿童对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和担忧。

他们担心自己的生活状况无法改善,害怕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三、困境儿童的观念和看法1.对自我价值的认知:困境儿童在自我价值的认知上存在偏差,他们往往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不被重视。

这种认知会导致他们在面对困难时缺乏自信和勇气。

2.对社会和生活的看法:困境儿童对社会和生活的看法较为消极。

他们认为社会不公平,自己的生活处境是由于命运或社会环境所导致,对改变现状缺乏信心。

3.对未来的期望和规划:困境儿童对未来持保留态度,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明确规划和期望,很多孩子将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奇迹的发生上。

四、解决困境儿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1.家庭支持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困境儿童需要家庭成员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农村边缘少年的孤独感与社会行为偏差的相关性研究

农村边缘少年的孤独感与社会行为偏差的相关性研究

农村边缘少年的孤独感与社会行为偏差的相关性研究农村边缘少年通常生活在离城市较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地区。

由于所处环境的特殊性,这些少年往往面临着与城市少年不同的困境与挑战。

他们的父母或长辈大多数是从事农村劳动的农民,生活水平较低,教育程度有限。

因此,这些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常常感到孤独与无助。

在农村边缘地区,少年们由于缺乏足够的活动场所、机会与资源,容易感到孤独与无聊。

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农村小村庄或自家田地里度过,与同龄人沟通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

这种孤立的环境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孤独感,缺乏情感的支持与安全感。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少年可能会选择通过独自行动或寻求刺激来减轻孤独感,进而产生社会行为偏差。

另一方面,农村边缘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很多少年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缺乏知识与技能的他们在追求自我认同、满足心理需求时,往往会做出一些被社会认为不良的行为。

比如,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一些少年可能会选择逃学、打架、涉足违法犯罪等行为,以获取短暂的满足感,然而这种行为往往会加剧他们的孤独与无助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逐渐减小,但农村边缘少年面临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他们在心理上仍然承受着来自环境、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孤独感依然存在,社会行为偏差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针对农村边缘少年的孤独感与社会行为偏差的问题,我们应该从根本上入手,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关注。

首先,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少年们的受教育水平,使他们具备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要建立更多的文化娱乐设施和体育场所,创造更多的社交交流机会,帮助少年们融入社会。

最后,家庭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少年们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们懂得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农村边缘少年的孤独感与社会行为偏差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给予少年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从根本上解决孤独感和社会行为偏差。

关注孤残儿童调查报告

关注孤残儿童调查报告

关注孤残儿童调查报告引言:孤残儿童是指失去双亲或被抛弃,且同时拥有身体或精神上的残疾的儿童。

这些孩子面临着双重的困境,既要面对父母的缺失,又要应对自身的残障。

关注孤残儿童的问题,既是对人文关怀的体现,也是促进社会公平与包容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通过调查研究,深入探讨孤残儿童的现状,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改善这一群体的生活状况做出贡献。

第一部分:孤残儿童的现状1.1 双重困境:孤立与歧视孤残儿童在人际关系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

他们失去了健全家庭的温暖与支持,常常被社会孤立和忽视。

与此同时,他们还需要应对来自同龄人的歧视和排斥。

这种双重困境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阻碍了他们健康成长。

1.2 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由于缺乏资源和关怀,孤残儿童在教育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

只有少数孩子能够接受正规的教育,大部分孩子被边缘化,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学习机会。

这种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使得孤残儿童难以实现自身潜力,限制了他们未来的发展空间。

1.3 健康状况的风险孤残儿童的健康问题往往被忽视。

由于缺乏健康保障和良好的医疗资源,这些孩子面临着更大的健康风险。

许多孤残儿童没有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第二部分:解决方案2.1 政府的责任与义务政府应当加大对孤残儿童的关注和支持力度。

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确保孤残儿童享受到与其他儿童平等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从根本上减轻他们的困境。

同时,加强对孤残儿童的监护和保护,保障他们的安全和权益。

2.2 加强社会关怀与支持社会组织、非营利机构和志愿者应积极投入到孤残儿童关爱和支持的工作中。

通过建立儿童福利机构、康复中心和志愿服务项目等,为孤残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同时,社会大众也需要拥有更加包容和关爱的思维方式,尊重孤残儿童的权益,为他们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

2.3 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是改变孤残儿童命运的关键。

政府和社会应当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为孤残儿童提供平等、优质的学习机会。

社会排斥对社会归属感的影响

社会排斥对社会归属感的影响

社会排斥对社会归属感的影响社会排斥是指个体在社会中被忽视、孤立、排斥的现象,较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会对个体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对社会归属感的影响。

社会归属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包括对社会的认同、尊重和依赖,以及与他人建立亲密联系和共享共同目标的欲望。

社会排斥会打击个体的社会归属感,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社会排斥会降低个体对社会的认同感。

当个体长时间被排斥在社会的边缘,没有得到他人的重视和尊重,就会产生对社会的失望和怀疑,质疑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缺乏对社会的认同感会导致个体对社会的行为漠不关心,产生负面情绪,甚至对社会产生敌对情绪,进一步加剧社会排斥的恶性循环。

社会排斥会削弱个体与社会群体的联系。

社会归属感强的个体一般会感觉自己信任和受到他人的信任,有支持和帮助他们的人。

但当社会排斥发生时,个体会感到孤立和被忽视,他们的社会联系受到严重破坏。

缺乏与他人的亲密联系和共同目标,个体的社会归属感会降低。

这种缺乏社会归属感的感觉会使个体感到孤独、沮丧,甚至对生活产生绝望感。

社会排斥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长期的社会排斥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个体经历长期的社会排斥后,容易产生负面的自我评价和自卑感。

他们会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甚至产生自我厌恶的情绪。

长期情况下,这些负面情绪和自我评价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甚至诱发抑郁和其他心理障碍。

社会排斥还可能对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缺乏社会归属感的个体往往无法合理地适应社会环境,对社会的期望也会降低。

他们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往往表现出自卑、孤僻、消极、抵触等行为。

这种行为会进一步加剧他们与社会的脱节,导致个体在社会中的表现、就业与发展机会减少,从而陷入更加困境的境地。

社会排斥对个体的社会归属感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

通过削弱个体对社会的认同感、降低与社会群体的联系、损害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抑制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排斥阻碍了个体在社会中融入、发展和幸福的能力。

孤儿困境情况汇报

孤儿困境情况汇报

孤儿困境情况汇报孤儿,是指父母双亡或者一方失踪、失散,由于家庭原因无法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人。

在中国,孤儿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他们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以下是对孤儿困境情况的汇报:首先,孤儿的基本生活困境。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照顾,孤儿的生活常常不稳定,饮食、起居、学习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在经济条件不佳的家庭中,孤儿的生活更是艰难,缺乏基本的物质保障。

其次,孤儿心理困境。

失去父母的孤儿往往面临着心理创伤,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自卑,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

这些心理问题对孤儿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再次,孤儿教育困境。

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很多孤儿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可能无法完成学业,甚至无法接受基本的文化教育。

这不仅限制了他们的个人发展,也影响了他们未来的就业和生活。

最后,孤儿社会融入困境。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而孤儿由于家庭的缺失,往往难以融入社会,缺乏社会支持和关爱。

这种社会融入困境也给孤儿的成长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针对以上困境,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孤儿走出困境。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孤儿的关爱和救助力度,建立健全的孤儿保障制度,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教育支持。

其次,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孤儿的关注和帮助,建立更多的孤儿福利机构,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再次,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孤儿的心理疏导和教育帮助,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全社会应该加强对孤儿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孤儿困境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给予孤儿更多的关爱和支持,才能让他们走出困境,健康成长,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全社会能够关注孤儿问题,共同为他们的未来努力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4
巾国民政 I 2 0 1 51 9
生 后 第 六 年 到 第 十一 年 间 ,大 多 数 儿 极 端 的 一 种 社 会 排 斥 。 由于 缺 少 针对 有养父母 的情况实在无法 照顾孩 子 , 童 整 个 发 展 阶段 都 是 在学 校 度 过 ) 本 文研 究 的 阶 段 为 第 五 个 阶 段 :
当从积极 的角度理论化这三个方面 ,包括 多维度 、动 态和人权的社会融 合概念可 以重 塑残疾青少年的过渡体验 的分析框架。社会排斥的对应概念是社会融合。社 会融合意味着
促 进 完全 的公 民权 ,包括 公 民 、经 济 、 发展 和 社 会 参 与 的 方面 ,而 不 仅 仅是 物质 供 应 或 基
第 一 ,我是 谁 ? 第 二 , 我 在 社 会 上 应 该 占有 什
群 体 和 社 会歧 视 等 等 ,都 可 以 视 为 社 会 的冲 突 和 要 求 变 得 困扰 和 混 乱 。青 么 ?
少 年 必 须 通 过 积 极 的探 求 、亲 身 的体
第三 ,我 将 来 准备 成 为什 么 人 ?
等一 连 串 的感 觉 。青 少 年 时 期 ,生 理 同获 得 的程 度 和 受 阻 的 原 因。 这 四个
任 何 阻 碍 儿 童 基 本 权 利 实 现 的 因素 :
如 照 料 和 保 护 不 周 ,经 济 贫 困 ,社 会 上 的 急 速 发 育 打 破 了原 有 的平 衡 ,他 问题 是 :
本 生 存 需要 的满 足 。 因此 ,社 会 融 合 将会 成 为发 展 中困境 儿 童 和 向成 年 过 渡 影 响 的政 策 分
析 的 重 要理 论 框 架 。 但是 ,在 中 国 ,这个 理 论 还 缺 乏 实证 研 究 的 支持 。 这项 研 究 旨在 填 补
这 个 空 白。


自我认 同 ( i d e n t i t y )
第 四 ,我 怎样 成 为 理想 中 的人 ? 根据 埃 里 克 森 的 研 究 ,儿 童青
对 国家养护 的孤儿来说 , 自我认 少 年 的 发 展 是 动 态 的 。早 期 的 阶段 包
1 . 基 本 信 任对 基 本 不信 任 2 . 自主 性 对羞 怯 和 疑 虑
“ 认 同 ” )。 主 要 的 研 究 问题 是 :社 同的 形 成 是 一 个 困难 的过 程 。 因为 在 括 :
会 排 斥 的 各 种 表 现 对 儿 童 青 少 年 自我 福 利 院长 大 的孤 儿 ,成 长 过程 非 常特
认 同的 影响 是什 么 。
殊 ,他 们 可能 经 历 的认 同 危机 ,表 现
自我 认 同形 成 的几 个 方 面 。 “ 认 得 会 比其 他 的儿 童群 体 更 为 严 重 。本
从 社 会 排 斥 的 理 论 框架 分 析 ,
我 认 同是 一 种 关 于 自 己是 谁 ,在 社 会 影 响 。考 察 主要 从 自我 认 同 的 几 个 重 上 应 占什 么 地 位 ,将 来 准 备 成 为 什 么 要 方 面 着 手 ,通 过分 析 大 龄 孤 儿 怎 样 样 的 人 以及 怎 样 努 力 成 为 理 想 中 的人 回答 下面 四个 问题 ,了 解 他 们 自我 认
使 用 社 会 排 斥 的 概 念 , 研 究 深 度 困 验 来 获 得 自 我 同 一 感 , 防 止 认 同 混 境 儿 童 向 成 年 过 渡 的 自我 认 同 的 问 乱 。这 样 才 能健 康 、阳光 地 生 活 。 题 ( i d e n t i t y ,翻 译 成 “ 同一 性 ” ,或
这 些遭 受 了 重 大 丧 失 的儿 童 的心 理 抚 才 把 孩 子 接 到 福 利 院 生 活 。 这 种 安
慰 ,在 之 后 很 多 儿 童 没 有 找 到 稳 定 的 排 ,使 这 些 儿 童 ,获 得 了基 本 正 常 的
歧 视 和 儿 童 的 社 会 参 与 受 阻 , 医疗 和 们 要 求 独 立 ,摆 脱 成 人 的 束 缚 ,他 们 教 育 服 务 缺 失 造 成 的 发展 困 境 ,同伴 会 在 各 个 方 面 探 寻 自己 ,同 时 因 为社 会排 斥 的 表 现 。 本 文 在 这 个 角 度 上 ,
3 . 主 动 性 对 内疚 。 ( 这 个 阶 段 发 4 . 勤 奋 对 自卑 。 ( 这 个 阶段 从 出
同危机 ”是 美 国心 理学 家埃 里 克森 文 试 图从 社 会排 斥 的 框 架 出发 ,考 察 生 在 第 四年 至 第 六 年左 右 ) ( E r i c k s o n ) 的概 念 。 简 单 地 讲 , 自 社 会排 斥 对 大 龄 孤 儿 自我 认 同 的负 面
I 特 别策划 I
困境儿童成长研究 社会排斥对孤儿 自 我认 同形成的负面影响
尚晓援
导言
社 会 排 斥 是跨 学科 的概 念 ,指特 定 社 会 群体 在 经济 、社 会 、政 治 、 文化 等 多方 面 面 对 的 困境 和 被 剥 夺 。社 会 排 斥 的概 念 在 三 个 方 面 对分 析 残 疾 失 怙 青 少年 有 重 要 作 用 。 首 先 , 社会 排 斥是 一 个 多维 度 的 困境 衡量 概 念 , 比单 纯 测量 收 入 贫 困或 者 失 业更 综 合 。 从 这 个 角 度 看 ,更 适 合 于对 孤 残 青 少 年遇 到 的 困境 进 行分 析 。第 二 ,社 会 排 斥是 一 个 动 态 的 概念 。 儿 童 时期 是 一 个 发展 中 的 时期 。 儿童 早 期 的生 活 经验 对 他 们 向成 年 过 渡 的能 力和 社 会 网 络 会产 生长 远 的 影 响 。第 三 ,社会 排 斥包 括 儿 童 权 利 的维 度 。 因为 困境 儿童 和 青 少 年 的 基本 权 利 可能 被 剥 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