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导学案
部编⼈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教案+导学案第18课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教学分析【教学⽬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达赖、班禅和驻藏⼤⾂以及平定⼤、⼩和卓叛乱。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教学过程⼀、导⼊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段时间的历史,那么⼤家能不能把我们国家历史上所经历的朝代⼀⼀列举出来呢?在这⾥,为了⽅便⼤家记忆,我给⼤家介绍这⾸“朝代更替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此完。
今天,我们就要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史上的最后⼀个封建王朝——清朝。
让我们⾛进清朝,探寻它对于我国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的贡献。
⼆、新课讲授⽬标导学⼀: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教师简单讲述:清朝对全国的统治的确⽴。
(清朝统治者进⼊北京后,以北京为都城。
清军随后南下,消灭了明朝政权的残余势⼒和各地反清的⼒量。
为加强统治,在政治上进⼀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统;在思想⽂化上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化传统。
)⽬标导学⼆:台湾的回归和国家的统⼀1.教师简单讲述:明末台湾的基本情况。
(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朝国势衰败之机,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实⾏殖民统治。
) 2.学⽣抢答:郑成功的主要事迹是什么?答案提⽰:1662年从荷兰⼈⼿⾥收复台湾。
3.提出问题:收复台湾有何影响?如何评价郑成功?答案提⽰:(1)影响: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2)评价: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4.史料解读。
材料⼀:东南海岛台湾被郑经占据,郑⽒本以恢复明室为号召,但⾃从永历帝和郑成功死后,失去了号召⼒和政治领导,郑⽒集团内叔侄兄弟失和,内讧不息,已蜕变成失去政治⽬标的海上武装。
材料⼆:台湾地处⼤海中,波涛万顷,作战需赖⽔师,满族将⼠娴习马步,⽽不习⽔战,必须另选将帅,训练⼠卒。
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推荐施琅可当此重任。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导学案
第三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说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3.阐明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4.重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理清线索】【梳理要点】1.我国现阶段的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了各民族的根本利益。
4.我们应该如何履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义务?自觉履行这一义务,我们就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5.什么是“一国两制”?略。
见教材P44。
6.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7.怎样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促进两岸的交流与沟通,积极发展两岸关系,为早日实现统一大业创造条件。
1.各小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展开讨论,解决“问题生成”中的疑问。
2.各小组通过下列活动探究问题,并以各种形式展示。
◆活动一大家来讨论材料一材料二 在中国,讲力量和成绩,是56个民族共同的力量和成绩;讲困难和挫折,是56个民族共同的困难和挫折;讲前途和未来,是56个民族共同的前途和未来。
(1)你是否知道关于民族地区的资料?请说出来与同学分享。
略。
(2)通过阅读材料一,说说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受益于什么。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③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④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⑤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
(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各族人民形成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学习目标1.了解秦朝的统一历程,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重大历史意义。
2.了解秦朝的暴政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基础知识一、秦的统一 1.条件2.过程(1)灭六国: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灭掉东方六国。
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拓疆域①南方:征服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②北方:击退匈奴的进攻,修筑长城。
3.巩固政治皇帝制:皇帝独尊,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郡县制: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经济 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文化统一文字、整顿社会风俗等(1)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
(2)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知识拓展]你能总结出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吗?(1)官僚政治: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无封土,食俸禄。
(2)皇权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皇帝称号和使用物品名称具有专一性。
(3)高度集权: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服从皇帝。
(4)讲究效率:通过文书制度和强化法家选官提高行政效率。
(5)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5.意义(1)奠定疆域: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2)符合历史潮流: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3)民族交融: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秦朝的暴政与速亡1.秦朝暴政2.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3.秦朝灭亡: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
91003九年第三课 第三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九年级政治导学案辽源市灯塔中学91003九年级政治【导学案】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第三节: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主备人刘国旺一、学习目标: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少数民族的含义。
知道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学习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作用、重要性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特点及维护民族团结的做法。
学习并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或内容及其作用、意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自主学习:1、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含义是什么?2、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我国各民族形成了什么样的关系?或新型民族关系的特点是什么?)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4、我们每一位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是什么?怎样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5、为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结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什么?6、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什么?7、怎样才能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8、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作用、重要性)是什么?9、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作用(重要性、意义)是什么?三、探究展示: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作用、意义)是什么?2、我国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3、我们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态度(意见)是什么?4、一个中国原则的内容或含义是什么?四、检测验收:一、单项选择1、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的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民族原则D、四项基本原则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A、尊重每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B、积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D、尊重每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是()A、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两种制度并存,以社会主义为主体C、不放弃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D、一国两制二、材料分析: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时强调,国共两党应当坚定地沿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迈进,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学习西汉“与民休息”的政策,理解“文景之治”的含义,掌握西汉为巩固统治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从东汉的兴衰认识到朝代更迭的历史规律,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辩证的看待两汉取得的成就与灭亡的原因。
2.时空观念正确认识两汉所处的时代背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看待两汉时期采取的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
学习重难点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巩固措施难点:汉武帝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措施的影响,意义;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时空思维一、基础知识梳理(一)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措施的影响,大一统的意义⒈政治措施:①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设立直接为皇帝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中外朝制度影响: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影响:有利于选拔人才,一定程度上加强皇权。
④建立刺史制度。
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影响:有利于稳定地方秩序,加强中央集权。
⑤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影响: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⒉经济措施:①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
②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影响: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
③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
影响:有利于稳定物价,增加政府收入,巩固统治。
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算缗:西汉前期征收的一种财产税税法之一,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征的赋税。
告缗:告缗是算缗的延伸。
元鼎三年(前114年),汉武帝实行告缗,即鼓励告发算缗不实。
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
影响:有利于抑制工商业者,增加政府收入,维护统治。
高中政治必修二导学案:第一框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
一、温故知新1、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是什么:2、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什么?3、我国政党作制度有何优越性?二、知识目标1、识记:(1)了解我国的民族概况,懂得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理解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及其相互关系2、学习重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3、学习难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之间的关系三、新知导学(一)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1)我国的民族概况:(2)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祖国,表现在:2、我国民族关系的根本性变化(1)我国新型民族关系:(2)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原因:3、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①含义:②依据:③原因:(2)民族团结①含义:②重要性:(3)各民族共同繁荣①含义:②原因:(4)民族原则之间的关系(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建立的原因2、如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四、合作释疑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重点)快速记忆:三原则,一法律,一制度,一义务(1)坚持和完善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为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法律保障。
(3)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
(4)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五、课堂小结民族概况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伟大祖国是什么新型的民族关系为什么关系六、当堂达标(一)选择题1、我国现行流通的人民币票面上都印有蒙、维、藏、壮四个少数民族的文字。
这表明我国()A 坚持民族平等B 坚持民族团结C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D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新疆的发展,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现在又把西部开发作为重点。
这表明我国坚持了()A、民族区域自治政策B、民族团结原则C、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D、宗教信仰自由政策3.“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句歌词说明我国①各民族的独特文化都得到尊重②当前已经不存在民族问题③各民族发展不平衡已经消除④各民族之间是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关系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要正确处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东部地区要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自主学)课标解读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1.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分析、归纳汉武帝为加强统治,在政治、经济、思想、民族、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措施,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认识其影响。
2.从家国情怀角度理解、认识汉武帝开疆拓土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意义,认识两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学习重点】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上的巩固措施。
【学习难点】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
【知识清单】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 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__________,史称西汉。
2. “文景之治”(1)汉初,尊奉__________思想,“与民休息”。
(2)文帝、景帝时期,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史称“_______”。
3. 汉初制度(1)西汉初年“汉承秦制”。
(2)地方采取__________,引发王国问题,汉景帝时平定七国叛乱。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1. 政治——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统治秩序(1)颁布“__________”,削弱诸侯王势力。
(2)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__________。
(3)确立以________为代表的官吏选拔制度。
(4)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__________巡视监察。
(5)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不法行为。
2. 经济——抑制富商大贾势力,增加政府收入(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2)实行__________,垄断盐、铁的生产销售。
(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经营商业贸易,平抑物价。
(4)抑制__________,对其征收财产税。
3. 思想——儒学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1)接受董仲舒建议,尊崇__________。
《维护祖国统一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
《维护祖国统一》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祖国统一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2. 掌握维护祖国统一的意义和方式;3. 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导学内容:1. 祖国统一的历史背景: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一直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经数百年的分裂与统一,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祖国的大一统。
但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台湾、西藏、新疆等地的问题成为了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议题。
2. 维护祖国统一的意义: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志和历史责任。
只有维护祖国统一,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团结。
3. 维护祖国统一的方式:通过和平统一、和平发展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
同时,也要采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手段,加强对台湾、西藏、新疆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增强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
三、导学活动:1. 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祖国统一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维护祖国统一的意义和方式;3.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交流归纳共识;4.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一份维护祖国统一的行动计划,包括提出具体措施和目标;5. 学生进行展示,评选最佳方案,并组织实施。
四、导学评价:1. 学生对祖国统一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2. 学生能够理解维护祖国统一的意义和方式;3. 学生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维护祖国统一的行动计划;4. 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和责任感。
五、拓展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祖国统一主题的演讲比赛,激发学生爱国情怀;2. 鼓励学生参与祖国统一相关的志愿活动,实践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3. 鼓励学生撰写文章、绘制漫画等形式,表达对祖国统一的热爱和支持。
六、总结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不仅增强了对祖国统一的认识和理解,更培养了爱国主义情感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和责任感。
中国的民族导学案
第一章第三节中国的民族导学案班别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知道我国民族的构成情况,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了解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3、会读图并总结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任务一:阅读书本P15-19页,完成下列问题:1、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______个民族。
2、在我国各民族中,_____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______。
另外_____个民族人口较少,总共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______,被称为______民族。
其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_____族。
3、(书本P18)我国汉族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部和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分布相对分散,主要分布在地区、地区和地区。
4、我国民族分布有“、”的特点。
作业: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民族()A.30个B.65个C.56个D.55个2、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A.东北华北西北B.西南华南东南C.西南西北东北D.东北西北陕北3、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A.新疆B.西藏C.广西D.内蒙古4、我国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A.7% B.8% C.92% D.10%①5、①图表现的民族是族的民族风情,该民族生活在我国的地区,这个表现的舞蹈是。
6、②图所表现的是族的民族风情,该民族主要分布于自治区。
7、③图表现的是族的民族风情,该民族主要的民族节日有大会,该民族主要分布于自治区。
8、④的节日是节,它是族的节日。
一、导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了解我国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3读图并总结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总结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初步学会借助地图及资料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2通过观察纸币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到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3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环环相扣的活动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祖国丰富的民族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答案
【知识任务】
阶段特征:
政治:两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发展;汉承秦制并不断发展;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外戚宦官交替执政,社会矛盾尖锐。
经济: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采取一系列加强经济统治的措施;汉光武帝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盛世两汉时期,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文化: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两汉时期,史学文学科技等方面成就突出。
2、
3、(一)政治上:
措施
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选官制度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监察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二)经济上:
措施
货币政策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专卖制度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商业贸易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工商业政策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通过史料研读,了解汉初“与民休息”政策,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独尊儒术、盐铁官营、开疆拓土等举措,理解“文景之治”的意义;理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提高史料实证意识,涵养家国情怀。
重点:汉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的意义。
难点:两汉衰亡的原因。
一、汉初“无为而治”的背景,措施及影响背景:1.秦末社会经济破坏严重2.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措施:1.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2.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影响: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作用措施目的(作用)政治①中央VS地方:推恩令②君权VS相权:设立中(内)朝③选官制度:察举制④监察制度:刺史制度⑤司法:任用酷吏削减了诸侯王势力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选拔优秀人才,后期弊端显现加强地方管理,强化中央集权经济①改革币制②盐铁官营③均输平准调节供需、平抑物价、抑制商人、增加收入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④抑制工商业者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置五经博士儒学独尊,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军事击匈奴;丝绸之路;西域都护府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加强三、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影响(1)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3)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心理。
(4)穷兵黩武等加重人民负担,社会矛盾激化,再次调整政策。
四、东汉中后期社会矛盾尖锐(1)外戚、宦官交替干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
(2)一些正直的官员、士大夫、太学生“清议”抨击时政,遭到宦官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3)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
(4)184年,张角领导黄巾军大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5)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形成军阀割据局面。
五、两汉时期我国文化上的主要成就分类内容影响史学西汉司马迁:《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东汉班固:《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汉赋、乐府诗、五言诗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反映社会真实情况科技医学成书于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他被誉为“医圣”华佗麻沸散适用于外科手术数学《九章算术》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占有重要地位其他蔡伦改进造纸术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周髀算经》;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著《灵宪》农学《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六、两汉文化繁荣的原因(1)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导学案--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重点难点】1.重点:秦统一的历史条件;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2.难点: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秦朝崩溃原因。
【要点梳理】一、秦的统一(一)秦统一六国1.统一条件(1)客观条件——大势所趋①思想:孟子提出“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认为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②心理: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③经济: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为统一准备了客观条件。
④政治:诸侯兼并,完成局部统一。
(2)主观条件——秦国强大①地理: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秦朝形势图②政治: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③经济:商鞅变法后,秦实行法治,奖励耕站,国家日益强盛。
④外交:远交近攻⑤理论基础:法家思想2.统一过程①远交近攻,相继灭掉东方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定都咸阳。
②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③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3.统一的历史意义:①国家版图: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框架②政治制度:秦朝确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③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措施 1.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确立皇帝制度:①内容:嬴政自称“始皇帝”,是秦朝政治体制的核心 ②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中央官制:创立三公九卿制①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丞相是百官之长,行政中枢所在,秉承皇帝,统领百官;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图籍、文书,监察百官。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汉朝削、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3.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4.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考点定位:1.两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的措施及意义。
2. 外戚干政与宦官专权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3. 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的衰亡。
主干知识梳理:一、西汉的建立与强盛1.建立与初期统治建立:刘邦于公元前202 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统治:思想上:尊奉黄老无为思想经济上: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政治上:汉高祖: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七国叛乱,后被平定结果: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2.西汉的强盛对内: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中朝制度: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官吏选拔: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1)方式:先考察而后推举。
(2)标准: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
(3)特点: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
(4)作用: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监察制度:(1)刺史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 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2)上计制:秦汉时期考核官员的主要办法。
流程:每年岁末,各县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人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再由郡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
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作用: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汉同秦朝,因为实行郡国并行制,基层上报者由“县”扩大为“县、侯国”,中间汇总上报者由“郡”扩大为“郡国”)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2024级)高一上 历史 导学案(04)纲要上 1.4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设计:历史组 审阅:历史组教风:敦爱精研 求真善喻 学风:笃学践行 求智善思1.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 通过了解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重点难点】重点:两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征;难点: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基础知识】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建立:B.C.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汉初治国政策:(1)政策、措施:黄老无为思想、“ ”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2)原因:汉初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吸取秦亡教训。
(3)结果:经济恢复、社会稳定、“ ” 3.汉初政治制度——“汉承秦制” 中央( )地方( )→分封诸侯王(王国问题)→汉景帝平定 △汉朝削藩——汉高祖:诛异姓,封同姓;汉景帝:晁错削藩;汉武帝: “汉承秦制”汉朝基本上承袭秦朝制度,但对秦制又有所损益。
汉朝基本承袭了秦朝创立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但又在地方推行封国制。
汉朝承袭了秦朝的法律制度,在秦律的基础上进行了删减。
汉朝承袭了秦朝的赋税、徭役、兵役制度,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
“秦制”“汉承”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监察制中央继续设御史大夫。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时实施刺史制度,监察郡国等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一)政治上1. :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十余里”)“左官律”:凡在诸侯国任官者,地位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限制诸侯国网罗人才,防止他们从事非法活动)“附益法”:朝廷大臣结交诸侯,帮助其获得不正当利益,或者自己受贿,为附益,重者至于弃市(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以达到孤立诸侯王的目的)削弱诸侯国与其他官员的勾结。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课时4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目标引领】1. 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认识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3.知道两汉的官员考核、监察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
4.了解汉朝丝绸之路的状况,认识两汉时期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5.通过了解汉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概念拓展】1.黄老思想:“黄”指伪托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说,与道家有一定渊源但又不同于先秦道家。
汉朝“黄老思想”是“老庄之学”和“黄帝之学”的结合,提倡“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治国之道。
黄老思想的实行使得西汉恢复了社会经济秩序,有利于稳定西汉初年的局势。
2.“尊崇儒术”:这里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不同于先秦时期的儒学,是在继承先秦儒家民本等思想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3.编户齐民:编户齐民有两层含义, 其一, 作为政府行为的户籍整理和人民身份等齐,属于户籍制度;其二, 指纳入政府户籍的普通百姓。
编户意指政府按一定标准将人民编入户籍,编户的出现标志着统治者控制人民的方式由血缘关系转为地缘关系。
有了全国统一的户籍, 相应就有了身份平等的齐民。
凡编户之民皆为国君统治下的平等人民, 故曰齐民。
4.察举制:汉武帝时期建立的选拔官吏人才的制度。
汉文帝时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
汉武帝时明文规定,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可以任以官职;不久又规定按照人口的比例进行选举,取消资产的限制,察举制逐渐完善起来。
察举制的实行有利于拓宽人才选拔的途径,进一步充实和加强了统治机构。
5.丝绸之路:狭义的丝绸之路是一条横亘于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因该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名。
七上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复习导学案
1.东汉时,宦官总结前任经验,改造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
2.张仲景是的名医,他在总结前任经验的基 础上,结合自己
请认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对比分析秦与汉在文化上的政策的态度和目的。
三、拓展延伸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和影响。
教师:方法与策略
学生:收获与疑惑
1、自主学习
(一)秦统一中国
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时期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2.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二)秦末农民大起义
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发生在公元前年,领导人是和。他们在即今天的发动了起 义。
四、课堂练习
怎么看待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外文明沟通的影响
2.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
(五)东汉的兴衰
1.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年称帝 ,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2.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六)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汉朝先后开辟了多条海上航线。其中,从沿岸出发的船只穿过,可到达朝鲜、日本。更重要的一条航线是从 出发,经中南半岛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 ,通往孟加拉湾沿岸,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
2.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封刘邦为。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三)西汉建立 和“文景之治”
1.汉高祖采取__________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 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__________政策,注重________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 势 稳定下来。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代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3、通过了解两汉文化的成就,认识两汉文化成就的原因及其特点。
【课程导学】[问题导学]1.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该制度有何隐患?提示:郡国并行制。
隐患: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威胁皇权,造成了“七国之乱”。
2.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在今新疆巴州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敦煌汉简中,有大量关于自都护府设立到西汉末年西域各族官员前往长安的记录。
试解读从中所得到的信息。
提示:西域都护府是中央管理西域的机构,实现了对西域的直接管理,说明西域已经纳入汉朝版图。
3.东汉时,豪门大族不但经济实力强大,而且往往通过“举孝廉”等方式推荐亲属做官。
试指出并说明“推荐亲属做官”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提示:“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豪门大族通过“举孝廉”等方式推荐亲属做官,说明豪强地主享有特权。
4.从汉武帝统治时期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你能得到什么认识?提示:由大赋到小赋的转变,受当时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是时代变化的结果。
5.《史记》首创民族列传,即《匈奴列传》《南越列传》等六篇专传,开创了正史为少数民族政权立传的先例。
而且无论是华夏还是四夷,司马迁都把他们的祖先视为黄帝。
试说明这一叙史方式的时代意义。
提示:《史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专设民族列传,说明司马迁重视各少数民族历史,并将其列为黄帝后代,这一思想顺应了当时大一统的时代潮流。
6.1957年陕西出土的“灞桥纸”、1986年甘肃天水附近放马滩古墓中出土的纸地图,它们均发掘于西汉古墓和遗址。
据此可得到的基本认知是什么?提示:西汉已出现书写用纸。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导学案1
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大业,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重点)2.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和内容。
(难点)时空观念问题导学:1.归纳秦朝秦统一的时间?都城?进程?疆域?统一的条件?2.归纳秦朝巩固统一及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3.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4.归纳秦朝实现统一的意义。
阅读下面知识结构,在课本中划出相应关键词语。
秦的统一(一)秦统一的条件1.客观条件①长期________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________。
②各地域,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2.主观条件①秦________优越,_____ _雄厚。
②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_______,________较为________。
③________后,秦尊奉________,奖励________,国家日益________。
(二)秦统一的过程1.时间:公元前230—________2.策略:秦国采取_______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3.秦朝的建立:前221年,_______建立秦朝,定都_______。
4.对边疆地区:征服_______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_______的控制。
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_______的进攻,修筑了_______。
(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1.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1)中央:①确立_______:通过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的独尊地位。
②实行_______。
_______为主要辅佐大臣,_______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2)地方:彻底废除_______,在全国推广_______。
郡、县行政机构的官员由_______考核。
县(道)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_______和_______。
2.巩固统一①统一车轨、_______、_______、法律和_______。
②修建_______、直道,颁行_______。
③编制_______,迁徙六国_______,整顿_______等。
4.意义(1)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课型:新授课时:一课时主备人:
【一、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知识目标:1.使学生明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知道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3.理解“一国两制”方针的内容4.理解我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和立场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能够用事实说明我国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二、学习重点】
1.认识我国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三、学习难点】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2.我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和立场
【四、学习方法】讨论、归纳、探究
【五、自学导引】☆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个个都是最棒的!
☆浏览预习目标、重点难点,自主阅读,查找资料,合作完成。
(一)有关民族的问题:
1.少数民族的含义:民族分布特点: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基本政治制度):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坚持怎样的原则?_________________
5.公民如何用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公民应如何履行民族团结的义务)?(1)认真学习宣传党的民族政策;(2)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在实际生活中做到: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3)敢于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
(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1.统一战线: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用户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简称:“”
3.港澳回归的意义:“一国两制”实践以来,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一方针,保持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4.台湾问题:
(1)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_________________
(2)中央政府对台立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3)中学生在维护统一方面可以做些什么?
①积极拥护我国政府实行祖国统一的方针;积极宣传“一国两制”对台方针政策;②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作斗争;③树立远大理想,陶冶爱国情操,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六、精题演练】
一、选择:
1.手机虽小,却能折射出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
小薇为自己的手机设置了一段彩铃:“太阳和月亮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汉族和藏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这段歌词的寓意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B.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的地位是平等的
C.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D.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2.“不是亲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
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
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母爱最真!”收养了10个不同民族孤儿的维吾尔族妈妈阿尼帕·阿力马洪的感人举动体现了()A.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B.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
C.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D. 党的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
3.《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白皮书指出,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必然选择。
下列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①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②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③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2010年11月,中央启动最大规模对口援疆计划,通过十年时间,最大程度地缩小新疆与内地差距,确保2020年新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2011年19个省市对口援疆资金总规模将超过100亿,同时,中央投入资金将数倍于对口援疆资金规模。
这表明()
A.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我国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
C.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探究质疑
1.胡锦涛在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工作,是提高新疆各族群众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是我国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部署,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疆长治久安的迫切要求。
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
新疆发展和稳定,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我国在新疆实行的是哪项政治制度?实行这一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行这一制度: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进步与发展;有利于边疆的稳定和繁荣;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推动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
(经济):西部大开发;重大项目对口援建;设立喀什经济特区;(政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文化):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3)促进新疆地区的繁荣发展是每个公民的义务,那么我们青少年能做点什么?见导引一)6
2.材料一:2010年6月28日到30日,两岸两会领导人第五次会谈在重庆举行。
双方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以及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
于2011年1月1日起生效。
附件早期收获清单中两岸互相开放货品贸易有806项,其中大陆对台湾开放539项,惠及农业、石化、机械、纺织等多个行业。
材料二:以“书香两岸,情系中华”为主题的第6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于2011年9月15日至24日在台湾举行,以增强中华文化凝聚为主轴。
据此回答:(1)ECFA的签署使两岸同胞对和平统一充满了期待和信心,你认为这信心来自哪里?
答:(1)实现祖国的完全同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2)港澳回归后的繁荣、稳定和发展,充分说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3)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2)国家采取一系列举措推动海峡两岸合作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答:(1)有利于促进两岸经济的发展;(2)有利于加强两岸的合作与交流;(3)有利于增进两岸人民感情;(4)有利于两岸的和平与发展。
(3)作为中学生,你打算以哪些实际行动为两岸发展做出贡献?见导引(二)4(3)
A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B勤奋学习,努力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本领C积极宣传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原则,坚决同一切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
【七、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