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四 第7课 声声慢(寻寻觅觅) 教案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简编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简编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1 诗歌背景了解李清照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声声慢》创作的年代背景。
分析《声声慢》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理解其背后的社会现实。
1.2 作者简介介绍李清照的生活年代、生平经历和文学地位。
分析李清照的文学风格及其对《声声慢》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诗歌结构与艺术特色2.1 诗歌结构分析《声声慢》的诗歌形式、韵律、节奏和押韵。
解读《声声慢》的诗句、词语和意象,理解其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2.2 艺术特色分析《声声慢》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探讨《声声慢》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第三章: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3.1 诗歌主题分析《声声慢》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爱情、乡愁、人生哲理等。
探讨《声声慢》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对当时社会观念的挑战。
3.2 情感表达解读《声声慢》中的情感色彩,如忧愁、孤独、失落等。
分析李清照在《声声慢》中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
4.1 诗歌翻译提供《声声慢》的现代汉语翻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分析翻译中的难点和重点,提供翻译技巧和方法。
4.2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声声慢》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和情感。
第五章:诗歌创作与实践5.1 诗歌创作指导提供诗歌创作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习创作古诗词。
分析《声声慢》的创作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作。
5.2 诗歌实践布置诗歌创作的作业,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古诗词。
组织诗歌分享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
第六章:诗歌鉴赏与分析6.1 诗歌意象分析分析《声声慢》中的意象,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理解其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探讨意象在塑造诗歌情感和主题中的作用。
6.2 诗歌语言特色分析《声声慢》的语言特色,如用词精确、情感细腻等。
探讨李清照在诗歌中运用语言的独特之处。
7.1 宋代文学背景了解宋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理解《声声慢》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
人教版本-语文-高二必修四第7课《声声慢》教案
人教必修四第7课《声声慢》教案一、教材分析李清照的《声声慢》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模块。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体会运用叠字所达到的抒情效果。
2、理解这首词巧妙的铺叙手法,借助意象抒发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熟读成诵。
2、在诵读、品味得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心灵,培养丰富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2、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四、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对宋词有了一定了解,也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对宋词也有一定的兴趣,愿意学习诗词。
2、学生对学习诗词缺少自信心,一般老师讲什么他们就听什么,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岂不知诗歌鉴赏有非大的个性差异,需要学习者认真品味、欣赏。
五、教学方法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反复吟诵3、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文本,争取熟读成诵;搜集材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听我国的著名民乐《二泉映月》,创设诗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介绍作者:教师:其实对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她的词,能回忆一下吗?学生:自由背诵《如梦令》和《醉花阴》。
第二单元第7课《声声慢》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声声慢》教学设计一、导入中国文坛上有这样一位奇女子,她天真烂漫,浅唱:“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她哀婉惆怅,低吟:“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她是女儿身却有着男儿的铮铮铁骨,大声喊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她是谁啊?她就是我国婉约派词人李清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作品《声声慢》,进一步认识这位乱世中的美神。
首先,明确学习目标二、学习目标1.诵读全词,理解词的内容。
2.分析意象,体会词人情感。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首词,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词这种文学形式的音韵美吧。
三、初读课文1、朗读的标准: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语调低沉,节奏缓慢、情感凄婉哀伤,读出词人的满腹愁怨)2、听读录音3、学生齐声读(分男女)同学们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
四、知人论世(因何而愁)1、读完这首诗之后,能不能找出本词的主旨句,主旨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眼:愁2、那么词人因何而愁?知人论世明确:出示词人经历及写作背景“半世漂泊感生平”李清照的人生分为前后期,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也是她作品的分水岭。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善于音律,能诗能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两人情趣相投,感情深厚,家庭美满幸福。
前期词风天真、活泼,抒写闺愁、闲愁、相思。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全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1129),丈夫赵明诚在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一人,此后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
中晚年的李清照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声声慢》就是她晚期最著名的作品。
明确:国愁,家愁,情愁;亡国之恨,故国之思,丧夫之痛,孀居之悲,颠沛流离之苦。
7.2《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
《声声慢》教学设计【设计思路】一、指导思想我们以新课程标准为理念,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以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依据,设计了本教学设计。
《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最后一篇课文。
此前,学生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对唐前的诗歌做了学习,在《必修三》第二单元对唐诗做了学习,并在本册第二单元学习了7首宋词,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特色、历史流变、鉴赏方法都有了一定了解,加之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李清照的词作,对李清照的生平和前后时期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都有所了解,本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感受“词别是一家”的独特风貌,通过反复吟诵感悟中国古典诗歌的声律美、意境美及蕴藉性,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把玩《声声慢》的语言来理解词作思想内容,体味词作意境,感悟李清照后期作品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二、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理解词作内容大意。
(2)把握词中典型意象的内涵,体味词作蕴含的“愁”情。
(3)学习词作运用意象抒情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掌握通过抓典型意境鉴赏中国古典诗歌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布置预习任务。
要求学生课前熟读词作,借助工具书正音。
查阅作者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了解本词的创作背景。
(2)诵读知意。
引领学生诵读词作,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理解词作大意。
(3)吟咏词意。
在理解词作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反复吟咏词作,领悟词作的意境,体察作者情思。
(4)涵泳词旨。
在体察情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涵泳,把握“愁”的丰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词作优美意境,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情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内容大意。
(2)把握典型意象的具体内涵,体味词作蕴含的“愁”情。
2.教学难点理解“愁”的丰富内涵。
【教学准备】1.电子白板。
2.教师准备好词作内容的电子版和音频。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她用“豪情”“才情”“薄命”装扮了宋词的美丽,使宋代词坛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声声慢》,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词中表达的忧郁情绪,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词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 诗词的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诗词内容、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准备诗词的全文和注释版本,以便学生查阅。
3.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李清照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 学生查阅注释,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
【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诗词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教师分析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忧郁情绪。
【小组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课堂练习】1. 学生进行翻译和赏析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 教师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诗词的理解。
【总结课堂】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课后作业】1. 完成相关的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播放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
通过展示李清照的图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7课声声慢(1)教案
写一段话,表现场面非常拥挤。
结课
这首词写的是无与伦比的“愁”,主要通过清冷的秋景来渲染愁情,表现词人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只身流落江南时的孤苦无依的凄苦心境。
作业
比较《醉花阴》《声声慢》两首词所蕴涵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学生齐读这些句子,感受作者的“愁”情。
析课
找出课文中的意象(借景抒情)
找出表意象的词,理解意象的特定含义。
联系所学过的诗词知识,引导学生把握这几个意象的含义。(多媒体展示)
学生分组讨论,明确意象的含义。
小结: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这些意向,浸满了作者内心的凄苦。在这些意向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
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作者为什么愁?
学生联系作者的生平,本文的背景思考愁的内涵。
探课
引导学生赏析本文中的名句,并出示练习题
通过练习,准确把握这个句子的妙处
悟课(学习本文对我们的写作和鉴赏诗词有什么启示?)
通过学习,你觉得该怎样去鉴赏一首诗词?
学生讨论
出示古人写愁的诗句。(多媒体展示)
学生思考:他们是如何写愁的。
李清照《声声慢》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朗诵背诵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诗词的朗读训练,在读中理解词意,赏析诗词。
3.情感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人所抒发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文化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愁”的内涵。
2.把握意象的特定含义。
教学难点
赏析名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声声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李清照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意象分析2. 诗词的情感理解3. 诗词的艺术特色鉴赏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隐喻、象征手法的解读2. 诗人情感的深度剖析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诗中的具体词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声声慢》,理解诗词的大意,感知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解读隐喻、象征手法。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借鉴,提高鉴赏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词内容、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掌握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其沟通表达和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2.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
八、教学拓展1. 诗词鉴赏:推荐相关的诗词作品,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文化传承:介绍与《声声慢》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九、教学资源1. 参考书籍:推荐相关的教材、辅导书,方便学生深入学习。
人教必修四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1篇)
人教必修四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1篇)人教必修四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 1教案1教学目标:通过词句品读和场景再现,体味诗人的情感教学重点:理解李清照在词中表达出的“愁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课前2分钟打开“二泉映月”音乐《二泉映月》是我国一首著名的民乐,使瞎子阿炳通过如怨如诉的二胡声演绎的人世间的悲凉。
我自己静而听之,莫不为之动容!这是用音乐表达悲愁的经典。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用血泪和着文字表达愁苦的文学经典《声声慢》(板书)二、知人论世: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出东济南人、宋代婉约派人的__之一。
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专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侵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和大自然风光,风格清新明丽(板书)。
后期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风格沉郁凄怆(板书)。
《声声慢》是她在遭受国破、家亡、夫死、半生收藏的金石丢失殆尽,尝遍颠沛流离的苦痛后所作,是李清照后期作品中的__作。
三、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适当的语调吟读词作。
(再次打开“二泉映月”做背景音乐)1、全体男同学朗诵词作,__学细听,挑他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2、__学齐读,请轻声而满蓄李清照的伤痛情感(女声在“二泉映月”背景音乐下弥漫了整个教室)3、师总结:我特别注意的是所有的同学读书时的表情,知道好多同学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种种苦痛!最好的是把自己换位成李清照,去用语言表达那无尽的伤痛!四、请说出自己最有感触地方(要落实到字词)。
要求同学用清晰的语言表达!问:这首词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明确:天气、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板书) 问:这些景物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词人独自一人守着窗口,寒风不停的__,喝了好几杯酒,却仍抵挡不住寒风,身上很冷,总觉得这酒很淡,酒性不烈!实际上不是酒不烈,只是词人的忧愁太浓,愁得用酒都无法消除,所以才感到这酒是很清淡!词人的愁苦就是再浓的酒也不能让她从中解脱出来啊,愁比酒浓得太多了!这里的什么字让我们感受深刻?“淡”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各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
【高中语文】《声声慢(寻寻觅觅)》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掌握作者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悲愤、忧伤、孤独等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语句翻译。
2. 诗歌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介绍。
3. 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提问:同学们对《声声慢(寻寻觅觅)》这首诗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情感。
(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同学们认为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歌中所描绘的场景。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表现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2. 写一篇关于《声声慢(寻寻觅觅)》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歌中所表现情感的理解。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音乐、图片等素材,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情境。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诗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声声慢》的基本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
1.1.2 分析并欣赏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美。
1.1.3 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读、共读、解析等方式深入理解诗词内容。
1.2.2 学会通过诗词中的关键词、意象进行分析与解读。
1.2.3 运用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合作与沟通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诗词中的悲愤情怀,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1.3.2 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1.3.3 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好,关爱他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诗词的字词解释、意象分析和修辞手法。
2.1.2 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词的美感。
2.1.3 培养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2.2 教学难点2.2.1 诗词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2.2 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词的情感深度。
2.2.3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通过简介诗人李清照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对《声声慢》的兴趣。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题目,初步理解题目的含义。
3.2 自读与共读3.2.1 学生自读诗词,理解字词意思。
3.2.2 教师带领学生共读,分析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3.3 解析与讨论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
3.4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引导3.4.1 学生分享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3.4.2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美好情感,联系现实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4.1.1 学生能回答关于《声声慢》的基本问题和分析问题。
4.1.2 学生能表达自己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4.2 课后作业4.2.1 学生能完成关于《声声慢》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李清照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2)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与背诵。
(2)诗歌意象的把握与分析。
(3)诗歌韵律特点的鉴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与哲理。
(2)诗词创作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创造力。
3. 案例分析法:以李清照的生平遭遇为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
4. 实践性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声声慢》的背景、意境及创作技巧。
(2)准备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
(3)制作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声声慢》,了解作者李清照。
(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歌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展示李清照的生平介绍,引出《声声慢》。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声声慢》,感受诗歌韵律。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意象、结构等。
(2)分析诗歌的背景,揭示作者的情感与哲理。
4. 互动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的韵律特点,分享心得。
(2)讨论李清照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5. 诗歌鉴赏(1)欣赏优秀诗词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进行诗词创作,锻炼写作能力。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
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李清照的经历。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失去爱人和国家破败的悲愤之情。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3.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作者和李清照的经历。
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李清照的背景和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和感受。
4.2 朗读与背诵学生齐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4 深入理解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表现。
5.2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
5.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看法。
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作品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如《如梦令》、《武陵春》等。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李清照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6.2 对比分析教师组织学生对比分析《声声慢》与其他唐代诗人的作品,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李清照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2)学会珍惜眼前人,传递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声声慢》。
(2)理解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难点:(1)诗词中典故的理解。
(2)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声声慢》相关的课件,包括作者简介、诗词内容、艺术特色等。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与诗词相符的音乐。
3. 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图片,简介作者生平和创作特点。
(2)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李清照诗词,为新课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声声慢》,感受诗词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享自己理解的诗词内容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结合诗词内容,想象作者的生活情境。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感受作者的忧愁与无奈。
5. 艺术欣赏(1)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拟人等。
(2)欣赏诗词中的美景,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作者情感。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
(2)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李清照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在国破家亡之际的忧伤与孤独。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诗词的决心。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析。
2. 诗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分析。
3. 诗词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意象理解。
2. 诗词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词内容。
2. 利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
3. 运用比较教学法,分析诗词的异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诗词,感受其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辅导,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4.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诗词,感受作者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引导。
5. 拓展延伸:(1)学生举例其他类似风格的诗词。
(2)教师总结,强调传承中华民族优秀诗词的重要性。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收获,布置作业。
六、教学作业:1. 熟读并背诵《声声慢》。
2.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画出自己心中的画面。
3. 写一篇关于《声声慢》的赏析文章,不少于300字。
七、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词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感悟。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题。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 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的理解。
2. 诗歌韵律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清照的背景和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声声慢(寻寻觅觅)》,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讲解与分析:(1)教师讲解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朗读与背诵:(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进行背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五、作业布置:2. 请学生选择一首李清照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注意语气、情感和韵律的把握。
3. 理解与分析:通过学生的回答和作业,评估他们对于诗歌内容、主题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读后感写作和诗歌分享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表达能力。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从诗歌的、作者、背景、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悲怆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2.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把握。
2. 诗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运用情境教学法,感受诗歌意境。
3. 利用比较教学法,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李清照画像(2)简介李清照的生平背景(3)导入《声声慢(寻寻觅觅)》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体会节奏和韵律。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解读诗歌的情感,体会诗人的悲怆情怀。
5. 艺术特色分析(1)分析诗歌的语言、韵律、节奏等。
(2)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比、排比等。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与诗人产生共鸣。
7. 小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背诵诗歌,写一篇心得体会。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查漏补缺,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学生能简要描述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3.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艺术特色。
4. 学生能够体会诗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声声慢(寻寻觅觅)》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声声慢》,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词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李清照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基本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3. 诗词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词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理解李清照的忧国忧民之情。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2. 对比教学法:分析李清照不同阶段的诗词创作,突出《声声慢》的艺术特色。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古典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简要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默读《声声慢》,了解诗词大意,体会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解析诗词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朗读诗词,感受李清照的忧国忧民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声声慢》。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诗词中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3. 学生能够分析诗词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对李清照的忧国忧民之情有深入的理解。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李清照的生平介绍、诗词创作背景等。
2. 准备相关的音乐、图片等教学资源。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声声慢》教案1 新人教教版必修4(精品教学设计)
声声慢教案【学习目标】1、诵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读赏析,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学法指导】诵读品悟展示点拨探讨【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朗读全词,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
思考:那些景物触动了词人的愁思?明确:(投影)淡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孤寂落寞悲凉愁苦(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创作时的心情。
)二、赏析全词(一)赏析上阕1.齐读上阙。
2.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反复品读,体会本句的表达效果。
(点拨:结合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的处境进行理解)明确:(投影)凄惨愁苦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凄凄惨惨戚戚感受哀婉凄凉词人在寻觅什么呢?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温馨爱情,但却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寻觅未果,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首句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节奏由疏转密,具有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
(分组诵读首句,体会叠词使用带来的音韵美)3.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传达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可联系我国古典诗歌中“酒”的象征意义来体会)明确:(投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叔书云》)“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长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明写天气气候,实写内心感受,生活一下子跌入痛苦的深渊,只有借酒浇愁。
酒是“愁”的象征,“淡酒”并非是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愁情,自然觉得酒味淡,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李清照《声声慢》说课稿
李清照《声声慢》说课稿李清照《声声慢》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声声慢》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李清照《声声慢》说课稿篇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7课的《声声慢》。
下面我将从教情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作业等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一)单元教学分析《声声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李清照的一首词。
词是一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的文体,鉴赏时往往是通过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纵观整套高中语文教材,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必修四第二单元是唯一的宋词单元。
该单元编选的是宋代柳永、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这四位词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创作跨度约有二百年,词作既充分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又能大致反映出宋词的发展脉络。
按照传统的提法,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典范,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
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此外,必修五的教学模块中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也是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的时候,可以为学生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分析闺怨主题是唐宋诗词创作的一个传统题材,“闺怨词”是专门表现妇女生活和情感的一类词。
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
男性替妇女表达情感,虽别有一番风味,但终归和妇女复杂、内隐的心理隔了一层。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敏感、细腻。
《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声声慢》作为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抒写了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声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鉴赏李清照婉约派词作的风格
领略李清照“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背诵
体味词的声律之美,
品味李清照的语言风格,理解词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结合词人的生平经历,在词作中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1、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2、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三、教学方法:朗读、对比阅读、探究学习
●教学资源
1.李清照写愁的词: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点绛唇•闺思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
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添字丑奴儿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2.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女词人。
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教育下,李清照自幼便具有很好的文化修养,早有文名。
18岁时,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李清照最感兴趣的乐事,是在饭后与丈夫“赌博”,随便讲一件史事,谁先背出这个典故出自某书某卷某页某行,谁就可以品茶一小杯,答不出的,只能闻闻茶香。
李清照才思敏捷,常常占先,两人在优裕的生活中品诗论文,填词作赋,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
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公元1127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
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
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
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
两年后,赵明诚不幸病死,李清照从此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
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
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
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
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
李清照的词带有多愁善感的气质,早期作品多写闺阁生活、离愁别绪,南渡之后,连遭乱离,她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大变化,词作也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后期作品低回婉转,凄切哀伤,内容、声调、风格都与清新明丽的早期词有了很大的不同,虽只是个人的悲痛,却是国破家亡现实的真实写照。
李清照早年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认为词分五音、五声、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因称晏殊、欧阳修、苏轼的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又称柳永词,“变旧声作新声”,“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是宋代的重要词论。
李清照的词抒情既委婉、含蓄,又极其自然,善用白描手法;李清照词的语言更是独具特色,优美、精巧,却不雕琢求工,常常以“明白如家常”的方言口语入词。
她的女性的感受与笔触,与词体的婉约柔美的本色风格天然契合,在抒情的真切自然这一点上,具有别的词人不具备的优势和成就,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后人辑有《漱玉词》。
3. 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年,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
李清照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李清照写此词时是11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经历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写此词的?(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孤独之苦)正是在此情形下,词人在《声声慢》中写下了自己的愁思。
4.课文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
从词意看,当作于赵明诚死后。
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通敌的诬陷。
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
这首词通篇都写自己的愁怀。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