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朱光潜《谈趣味(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光潜《谈诗歌朗诵》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朱光潜《谈诗歌朗诵》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二)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谈诗歌朗诵朱光潜①近来听到一些诗人、演员、业余爱好者朗诵了许多旧体诗和新诗,其中风格是丰富多彩的。
但是占优势的风格是用演员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
那慷慨激昂的调子,有时不完全与诗歌的内容相称。
这不免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②人民为什么爱诗歌?理由也许很多,我想其中之一就是诗歌具有音乐美。
这个道理从我国一些传统剧种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许多旧剧的台词并不那么完美,可是演唱起来,却有极大的迷人的力量。
不妨把《霸王别姬》《林冲夜奔》的台词改成白话,请最好的演员用话剧的方式去表演,那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话剧本不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而诗歌按照它的本质却要求语言的音乐化。
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可以优游涵泳,长久受用不尽。
在我看来,朗诵诗歌是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的。
③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
其中,表达感情是基础,顺着自然的倾向,是自发的,倾泻的,无控制的,容许金粒与泥沙俱下的;而音律的形式按照规律的要求却是自觉的,有控制的,不但要披沙拣金,而且要用一定的模型把金粒熔成一定的形象。
这样通过音律形式对思想感情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就不是生糙自然的思想感情,而是经过形象化和音乐化而洗练和提高的思想感情。
对于朗诵诗歌来说,做到这一步,才能算到表达感情与音乐美的统一。
④这只是理想。
要实现这种理想,还要凭实践中的辛苦摸索才可以获得。
在摸索之中要做的事很多,其中一项重要的事是向民族传统学习。
我国历代诗人都特别重吟咏的功夫,过去诗文评家教人读诗,也强调要懂诗就必须学会诵诗。
有人甚至以为一个人如果不会诵诗,即对诗“终身为门外汉”。
传统的旧诗朗诵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声音拖长。
《书经》里就已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永言”就是《乐记》里所说的“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阅读理解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
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
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
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
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
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
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
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
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里“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
(摘编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材料二:唐代为吾国诗之盛世,宋诗既异于唐,故褒之者谓其深曲瘦劲,别辟新境;而贬之者谓其枯淡生涩,不及前人。
[参考文档]朱光潜“情与辞”阅读试题及答案 推荐word版(3页)
[参考文档]朱光潜“情与辞”阅读试题及答案推荐word版(3页)[参考文档]朱光潜“情与辞”阅读试题及答案-推荐word版(3页)【参考文档】朱光潜“情与辞”阅读试题及答案-推荐word版本文部分内容源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管理,例如存有异议或侵权行为恳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掉!==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朱光潜“情与言”写作试题及答案情与辞朱光潜一切艺术都就是抒情的,都必整体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慨,明显的如无常辕固忧伤等情绪,错综复杂的如激动癫狂忧伤宁静以及种种难于名状的飘荡忽去的心境。
文学当做一种艺术看看,也就是如此。
不整体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算不上就是文学作品。
文字存有言情用笔故事情节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用笔故事情节状物,都必须表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沦为乏味的没生趣的日常应用领域文字,例如账簿、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
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难摈弃,因为人就是存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就是难为理、事、物所刺痛的。
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具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必须整体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女性主义,至少也必须存有一种“理智的信念”,这仍就是一种心情。
情感无法直接表现于文字,都必借事、理、物烘托出来,这就是说,都必须化成思想。
行文的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
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艺术所本。
艺术根据自然,加以熔铸雕琢,选择安排,结果乃是一种超自然的世界。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自然”之上加这一番“人为”。
情是自然,融情于思,达之于辞,才是文学的艺术。
在文学的艺术中,情感须经过意象化和文辞化,才算得到表现。
浑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个人成为文学家,犹如满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样的道理。
朱光潜《谈美(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谈美(节选)朱光潜①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种作品,从伦理的观点看,它有善恶的分别,从艺术的观点看,它有美丑的分别。
善恶与美丑的关系究竟如何呢?②就狭义说,伦理的价值是实用的,美感的价值是超实用的;伦理的活动都是有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则是无所为而为。
比如仁义忠信等等都是善,问它们何以为善,我们不能不着眼到人群的幸福。
美之所以为美,则全在美的形象本身,不在它对于人群的效用(这并不是说它对于人群没有效用)。
假如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他就不能有道德的活动,因为有父子才有慈孝可言,有朋友才有信义可言。
但是这个想象的孤零零的人还可以有艺术的活动,他还可以欣赏他所居的世界,他还可以创造作品。
善有所赖而美无所赖,善的价值是“外在的”,美的价值是“内在的”。
③不过这种分别究竟是狭义的。
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
因为伦理的活动也可以引起美感上的欣赏与嫌恶。
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讨论伦理问题时都以为善有等级,一般的善虽只有外在的价值,而“至高的善”则有内在的价值。
这所谓“至高的善”究竟是什么呢?他们都以为“至高的善”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④“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何以看成“至高的善”呢?这个问题涉及西方哲人对于神的观念。
从耶稣教盛行之后,神才是一个大慈大悲的道德家。
在希腊哲人以及近代莱布尼兹、尼采、叔本华诸人的心目中,神却是一个大艺术家,他创造这个宇宙出来,全是为着自己要创造,要欣赏。
在西方哲人想,神只是一片精灵,他的活动绝对自由而不受限制,至于人则为肉体的需要所限制而不能绝对自由。
人愈能脱肉体需求的限制而作自由活动,则离神亦愈近。
“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动,所以成为最上的理想。
⑤这番话似乎有些玄渺,在这里本来不应说及。
不过无论你相信不相信,有许多思想却值得当作一个意象悬在心眼前来玩味玩味。
我自己在闲暇时也欢喜看看哲学书籍。
老实说,我对于许多哲学家的话都很怀疑,但是我觉得他们有趣。
我以为穷到究竟,一切哲学系统也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
朱光潜《谈趣味(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本题共3个小题,9分)谈趣味(节选)朱光潜一个人不能同时走两条路,出发时只有一条路可走。
从事文艺的人入手不能不偏,不能不依傍门户,不能不先培养一种偏狭的趣味。
初喝酒的人对于白酒红酒种种酒都同样地爱喝,他一定不识酒味。
到了识酒味时他的嗜好一定偏狭,非是某一家某一年的酒不能喝得畅快。
学文艺也是如此,没有尝过某一种门户某一派别的训练和滋味的人总不免有些江湖气。
我不知道会喝酒的人是否可以从非某一家某一年的酒不喝,进到只要是好酒都可以识出味道;但是我相信学文艺者应该能从非某家某派诗不读,做到只要是好诗都可领略到滋味的地步。
这就是说,学文艺的人入手虽不能不偏,后来却要能不偏,能凭高俯视一切门户派别,看出偏的弊病。
文学本来一国有一国的特殊趣味,一时有一时的特殊风尚。
就西方诗说,拉丁民族的诗有为日耳曼民族所不能欣赏的境界,日耳曼民族的诗也有为非拉丁民族所不能欣赏的境界。
寝馈于古典派作品既久者对于浪漫派作品往往格格不入;寝馈于象征派既久者亦觉得其他作品都索然无味。
中国诗的风尚也是随时代变迁。
汉魏六朝唐宋各有各的派别,各有各的信徒。
明人尊唐,清人尊宋,好高古者祖汉魏,喜艳妍者推重六朝和西昆。
门户之见也往往很严。
但是门户之见可以范围初学者而不足以羁縻大雅。
读诗较广泛者,常觉得自己的趣味时时在变迁中,久而久之,有如江湖游客,寻幽览胜,风雨晦明,川原海岳,各有妙境,吾人正不必以此所长,量彼所短,各派都有长短,取长弃短,才无偏蔽。
古今的优劣实在不易下定评,古有古的趣味,今也有今的趣味,我们不必强其同。
文艺上一时的风尚向来是靠不住的。
在法国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盛行时,十六世纪的诗被人指摘,体无完肤;到浪漫主义时代,大家又觉得“七星派诗人”亦自有独到境界。
在英国浪漫主义盛行时,学者都鄙视十七、十八两个世纪的诗;现在浪漫的潮流平息了,大家又觉得从前被人鄙视的作品,亦自有不可磨灭处。
个人的趣味演进亦往往如此。
朱光潜《文学上的低级趣味》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艺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卖弄。
表现的理想是文情并茂,“充实而有光辉”,虽经苦心雕琢,却是天衣无缝,自然熨贴,不现勉强作为痕迹。
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像一个大家闺秀,引人注目而却不招邀人注目,举止大方之中仍有她的贞静幽闲,有她的高贵的身份。
艺术和人一样,有它的品格,我们常说某种艺术品高,某种艺术品低,品的高低固然可以在多方面见出,最重要的仍在作者的态度。
品高的是诚于中,形于外,表里如一的高华完美。
品低的是内不充实而外求光辉,存心卖弄,像小家娼妇涂脂抹粉,招摇过市,眉挑目送的样子。
文艺的卖弄有种种方式。
最普遍的是卖弄词藻,只顾堆砌漂亮的字眼,显得花枝招展,绚烂夺目,不管它对于思想情感是否有绝对的必要。
从前骈俪文犯这毛病的最多,现在新进作家也有时不免。
其次是卖弄学识。
文艺作者不能没有学识,但是他的学识须如盐溶解在水里,尝得出味,指不出形状。
有时饱学的作者无心中在作品中流露学识,我们尚不免有“学问汩没性灵”之感,至于有意要卖弄学识,如暴发户对人夸数家珍,在寻常人如此已足见趣味低劣,在文艺作品中如此更不免令人作呕了。
过去中国文人犯这病的最多,在诗中用僻典,谈哲理,写古字,都是最显著的例。
新文学作家常爱把自己知道比较清楚的材料不分皂白地和盘托出,不管它是否对于表现情调、描写人物或是点明故事为绝对必需,写农村就把农村所有的东西都摆进去,写官场也就把官场所有的奇形怪状都摆进去,有如杂货店,七零八落的货物乱堆在一起,没有一点整一性,连比较著名的作品如赛珍珠的《大地》,吴趼人的《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状》之类均不免此病,这也还是卖弄学识。
第三是卖弄才气。
文艺作者固不能没有才气,但是逞才使气,存心炫耀,仍是趣味低劣。
像英国哲学家休谟和法国诗人魏尔兰所一再指示的,文学不应只有“雄辩”(eloquence),而且带不得雄辩的色彩。
“雄辩”是以口舌争胜,说话的人要显出他聪明,要博得群众的羡慕,要讲究话的“效果”,要拿出一副可以镇压人说服人的本领给人看,免不掉许多装模作样,愈显得出才气愈易成功。
朱光潜《谈作文》阅读答案
朱光潜《谈作文》阅读答案朱光潜《谈作文》阅读答案朱光潜《谈作文》阅读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小题。
谈作文朱光潜我们对于许多事,自己愈不会做,愈望朋友做得好。
我生平最大憾事就是对于美术和运动都一无所长。
幼时薄视艺事为小技,此时亦偶发宏愿去学习,终苦于心劳力拙,怏怏然废去。
所以每遇年幼好友,就劝他趁早学一种音乐,学一项运动。
其次,我极羡慕他人做得好文章。
每读到一种好作品,看见自己所久想说出而说不出的话,被他人轻轻易易地说出来了,一方面固然以作者“先获我心”为快,而另一方面也不免心怀惭怍,惟其惭怍,所以每遇年幼好友,也苦口劝他练习作文,虽然明明知道人家会奚落我说:“你这样起劲谈作文,你自己的文章就做得“‘蹩脚!’”文章是可以练习的么?迷信天才的人自然嗤着鼻子这样问。
但是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
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
法国福楼拜尝费三个月的功夫做成一句文章;莫泊桑尝登门请教,福楼拜叫他把十年辛苦成就的稿本付之一炬,从新起首学描实境。
我们读莫泊桑那样的极自然极轻巧极流利的小说,谁想到他的文字也是费功夫作出来的呢?小泉八云给张伯伦教授的信也有一段很好的自白,他说:“题目择定,我先不去运思,因为恐怕易生厌倦。
我作文只是整理笔记。
我不管层次,把最得意的一部分先急忙地信笔写下。
写好了,便把稿子丢开,去做其他较适宜的工作。
到第二天,我再把昨天所写的稿子读一遍,仔细改过,再从头至尾誊清一遍,在誊清中,新的意思自然源源而来,错误也呈现了,改正了。
于是我又把他搁起,再过一天,我又修改第三遍。
这一次是最重要的,结果总比原稿大有进步,可是还不能说完善。
我再拿一片干净纸作最后的誊清,有时须誊两遍。
经过这四五次修改以后,全篇的意思自然各归其所,而风格也就改定妥帖了。
小泉八云以美文著名,我们读他这封信,才知道他的成功秘诀。
一般人也许以为这样咬文嚼字近于迂腐。
在青年心目中,这种训练尤其不合胃口。
朱光潜《谈美(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谈美(节选)朱光潜①一篇生命史就是一种作品,从伦理的观点看,它有善恶的分别,从艺术的观点看,它有美丑的分别。
善恶与美丑的关系究竟如何呢?②就狭义说,伦理的价值是实用的,美感的价值是超实用的;伦理的活动都是有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则是无所为而为。
比如仁义忠信等等都是善,问它们何以为善,我们不能不着眼到人群的幸福。
美之所以为美,则全在美的形象本身,不在它对于人群的效用(这并不是说它对于人群没有效用)。
假如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他就不能有道德的活动,因为有父子才有慈孝可言,有朋友才有信义可言。
但是这个想象的孤零零的人还可以有艺术的活动,他还可以欣赏他所居的世界,他还可以创造作品。
善有所赖而美无所赖,善的价值是“外在的”,美的价值是“内在的”。
③不过这种分别究竟是狭义的。
就广义说,善就是一种美,恶就是一种丑。
因为伦理的活动也可以引起美感上的欣赏与嫌恶。
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讨论伦理问题时都以为善有等级,一般的善虽只有外在的价值,而“至高的善”则有内在的价值。
这所谓“至高的善”究竟是什么呢?他们都以为“至高的善”在“无所为而为的玩索”。
④“无所为而为的玩索”何以看成“至高的善”呢?这个问题涉及西方哲人对于神的观念。
从耶稣教盛行之后,神才是一个大慈大悲的道德家。
在希腊哲人以及近代莱布尼兹、尼采、叔本华诸人的心目中,神却是一个大艺术家,他创造这个宇宙出来,全是为着自己要创造,要欣赏。
在西方哲人想,神只是一片精灵,他的活动绝对自由而不受限制,至于人则为肉体的需要所限制而不能绝对自由。
人愈能脱肉体需求的限制而作自由活动,则离神亦愈近。
“无所为而为的玩索”是唯一的自由活动,所以成为最上的理想。
⑤这番话似乎有些玄渺,在这里本来不应说及。
不过无论你相信不相信,有许多思想却值得当作一个意象悬在心眼前来玩味玩味。
我自己在闲暇时也欢喜看看哲学书籍。
老实说,我对于许多哲学家的话都很怀疑,但是我觉得他们有趣。
我以为穷到究竟,一切哲学系统也都只能当作艺术作品去看。
【名师讲题】朱光潜《谈读书》(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书是读不尽的,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
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
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
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第二,书多易使读者迷失方向。
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读的书当分种类,一种是为获得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
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右。
这不能算是过奢的要求。
常识不但是世界公民所必需,就是专门学者也不能缺少它。
近代科学分野严密,治一科学问者多固步自封,以专门为借口,对其他相关学问毫不过问。
这对于分工研究或许是必要,而对于淹通深造却是牺牲。
宇宙本为有机体,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关,牵其一即动其余,所以研究事理的种种学问在表面上虽可分别,在实际上却不能割开。
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
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
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
我们只看学术史,凡是在某一科学问上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于许多它科学问有深广的基础。
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
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要籍,一部一部从头读到尾,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作进一步作高深研究的准备。
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
2019高考语文论述性课文《文学上的低级趣味-朱光潜》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2019高考语文论述性课文《文学上的低级趣味-朱光潜》阅读练习及答案高考语文要想考得好,做好阅读理解很重要。
但是在考试中很多学生的失分项恰恰在此,教育给大家带来了2019高考语文论述性课文《文学上的低级趣味-朱光潜》阅读练习及答案,帮助考生能在此项上取得进步。
文艺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卖弄。
表现的理想是文情并茂,充实而有光辉,虽经苦心雕琢,却是天衣无缝,自然熨贴,不现勉强作为痕迹。
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像一个大家闺秀,引人注目而却不招邀人注目,举止大方之中仍有她的贞静幽闲,有她的高贵的身份。
艺术和人一样,有它的品格,我们常说某种艺术品高,某种艺术品低,品的高低固然可以在多方面见出,最重要的仍在作者的态度。
品高的是诚于中,形于外,表里如一的高华完美。
品低的是内不充实而外求光辉,存心卖弄,像小家娼妇涂脂抹粉,招摇过市,眉挑目送的样子。
文艺的卖弄有种种方式。
最普遍的是卖弄词藻,只顾堆砌漂亮的字眼,显得花枝招展,绚烂夺目,不管它对于思想情感是否有绝对的必要。
从前骈俪文犯这毛病的最多,现在新进作家也有时不免。
其次是卖弄学识。
文艺作者不能没有学识,但是他的学识须如盐溶解在水里,尝得出味,指不出形状。
有时饱学的作者无心中在作品中流露学识,我们尚不免有学问汩没性灵之感,至于有意要卖弄学识,如暴发户对人夸数家珍,在寻常人如此已足见趣味低劣,在文艺作品中如此更不免令人作呕了。
过去中国文人犯这病的最多,在诗中用僻典,谈哲理,写古字,都是最显著的例。
新文学作家常爱把自己知道比较清楚的材料不分皂白地和盘托出,不管它是否对于表现情调、描写人物或是点明故事为绝对必需,写农村就把农村所有的东西都摆进去,写官场也就把官场所有的奇形怪状都摆进去,有如杂货店,七零八落的货物乱堆在一起,没有一点整一性,连比较著名的作品如赛珍珠的《大地》,吴趼人的《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状》之类均不免此病,这也还是卖弄学识。
第三是卖弄才气。
文艺作者固不能没有才气,但是逞才使气,存心炫耀,仍是趣味低劣。
朱光潜《谈读书节选》阅读答案
朱光潜《谈读书(节选)》阅读答案朱光潜《谈读书(节选)》阅读答案谈读书(节选)朱光潜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是获得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
每门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工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被湮没,全靠书籍记载才流传下来。
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里程碑。
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以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为出发点。
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取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纵然能前进,也还是开倒车落伍。
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
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才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
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
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拖累,可能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
它至少有两大流弊。
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
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
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肤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
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
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个图书馆,其中真正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千部甚至于数部。
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
比如学哲学的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的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
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
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踢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文学的趣味 阅读答案
文学的趣味朱光潜①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
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
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②有些人根本不知,当然不会感到趣味,看到任何好的作品都如蠢牛听琴,不起作用。
这是精神上的残废。
犯这种毛病的人失去大部分生命的意味。
③有些人知得不正确,于是趣味低劣,缺乏鉴别力,只以需要刺激或麻醉,取恶劣作品疗饥过瘾,以为这就是欣赏文学。
这是精神上的中毒,可以使整个的精神受腐化。
④有些人知得不周全,趣味就难免窄狭,像上文所说的,囿于某一派别的传统习尚,不能自拔。
这是精神上的短视,坐井观天,诬天藐小。
⑤要诊治这三种流行的毛病,唯一的方剂是扩大眼界,加深知解。
一切价值都由比较得来,生长在平原,你说一个小山坡最高,你可以受原谅,但是你错误。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那天下也只是孔子所能见到的天下。
要把山估计得准确,你必须把世界名山都游历过,测量过。
研究文学也是如此,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⑥人类心理都有几分惰性,常以先入为主,想获得一种新趣味,往往须战胜一种很顽强的抵抗力。
许多旧文学家不能欣赏新文学作品,就因为这个道理。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起初习文言文,后来改习语体文,颇费过一番冲突与挣扎。
在才置信语体文时,对文言文颇有些反感,后来多经摸索,觉得文言文仍有它的不可磨灭的价值。
专就学文言文说,我起初学桐城派古文,跟着古文家们骂六朝文的绮靡,后来稍致力于六朝人的著作,才觉得六朝文也有为唐宋所不可及处。
在诗方面,我从唐诗入手,觉宋诗索然无味,后来读宋人作品较多,才发现宋诗也特有一种风味。
我学外国文学的经验也大致相同,往往从笃嗜甲派不了解乙派,到了解乙派而对甲派重新估定价值。
《文学的趣味》、《明湖居听书》练习
《文学的趣味》、《明湖居听书》练习一、填空1、《文学的趣味》作者朱光潜,选自《谈美•谈文学》,本文运用了以喻明理、现身说法的方法,使论述深入浅出,清楚明了。
2、《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作者是刘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小说家。
本文为显示王小玉高超的演唱技巧,作者在其出场前采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通过次要人物琴师和黑妞以及有关场景描绘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主人公演唱技巧的精湛。
鲁迅认为刘鹗的《老残游记》“叙有状物,时有可观”。
3、复句关系分析:A研究文学也是如此,|(承接)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假设)你的鉴别力(这就是趣味)也就愈可靠。
B我想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也须时常创造他的趣味。
|(因果)生生不息的趣味才是活的趣味,像死水一般静止的趣味必定陈腐。
‖(因果)活的趣味时时刻刻在发见新境界,死的趣味老是囿在一个窄狭的圈子里。
4、指出下边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仔细品味,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A、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比喻其作用是活画出了白妞双眸神采照人,富于青春B、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夸张其作用是渲染出白妞说唱的巨大艺术魅力。
C、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通感其作用是使一发即逝的说唱化为形象可感的画面,使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品味到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从而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二、阅读理解(一)1阅读《文学的趣味》节选,然后答题。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仿佛以为知、好、乐是三层事,一层深一层;其实在文艺方面,第一难关是知,能知就能好,能好就能乐。
知、好、乐三种心理活动融为一体,就是欣赏,而欣赏所凭的就是趣味。
许多人在文艺趣味上有欠缺,大半由于在知上有欠缺。
2020年柳州十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柳州十二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余年来,随着工业革命“机器时代”的推进,以及当下全球“智能时代”的崛起,机器代替手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却逐渐意识到手工创造之于人类生存、生活的独特价值。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只懂操作机器的国度,如何生长出灿烂持久的文明。
今天,回归手工不是回到低产能的前工业化状态,而是回到人之创造活动的原点——动手体验,通过动手重新唤醒人类手脑心的整合协调能力,获得机器无法比拟的创造性动能,从而逐渐恢复文化创新能力。
进一步提振手工并释放其能量,可以使手工艺通过创造性转化不断绽放光彩,对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生态的完整性,维持社会情感勾连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就中国目前情况而言,进一步释放手工的能量,大致可从城市与乡村两套体系入手。
在两套体系的践行过程中,始终穿插着一根主线,即强化国人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守护感和参与感。
一些具有文化品质的手工体验空间正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崛起,更为大批创业者、手工艺人和手工研究者提供了平台——他们中的一些人利用网络资源开设网店、开发软件,让曾经默默无闻的传统手工技艺得到广泛社会传播。
与此同时,在许多一二线城市繁华商圈中,相继涌现出各种“手工坊”“手作联盟”,从单一的陶器、木工、银饰、剪纸等手工作坊,逐渐发展为容纳手工市集、作品展览、专业讲座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性手工体验空间。
此类手工体验空间尝试引导人们从物质消费转化为精神消费,从消费商品转化为消费时间,从普通观看升级为动手体验,带给人们对于休闲文化和美好生活的新体验。
民间是手工技艺的原生土壤,都市中的社区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代民间”。
目前,在国内重要城市中已经出现一些极富特色的手工体验社区或街道,如北京的大栅栏、史家胡同、什刹海以及上海的石库门老街等,它们大多依托当地保存良好的传统古建筑和闲适的胡同、弄堂文化,进行“在地性”手工项目体验与推广。
2020年南京文枢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2020年南京文枢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在河西走廊聆听苏沧桑从江南到河西走廊,从东海边到祁连山下,地势渐渐隆起,水汽渐渐稀薄,渐渐稀薄的还有人间烟火。
面对广袤,轻微缺氧的头脑有点混沌,耳朵却变得灵敏,或并非灵敏,是混沌中生出的幻听。
先听见九月的风里响起一声驼铃。
一匹灰白色骆驼驮着我,穿行在张掖丹霞地貌的壮丽中。
骆驼停留在一棵蓬蓬草前,打了一个响鼻,我听见脚下古老的土地响起流水声,叮叮咚咚,像一声声泉的耳语,从骆驼刺和蓬蓬草的叶尖涌出地面,汇集成浩瀚的绿意,幻化成远古时代的汪洋。
光阴煮海,熬成这片地貌,糖果般多彩,冰川般肃穆。
经过峡谷某个拐角处时,骆驼和我一起向上仰望,我顺着它的视线伸出手,在红色崖壁的沙砾中摸到一颗极小的贝壳。
亿万年来,这颗小小的贝壳,经历了陨石雨,沸腾的岩浆,汹涌的海水,生命诞生,人类进化,金戈铁马……直到此刻,它和大海一起被时间定格成无边的静美。
站在彩色丘陵的高处,我听到猎猎风声里响起苍凉悠远的乐声,嘟嘟克笛孤独的音色,如游刃穿行于风中,引领着长号、提琴、定音鼓等,如泣如诉的旋律渐渐恢弘。
眼前一层一层的山浪向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天上一层一层的白云也向着同一个方向倾斜,像一支支队伍在雄浑的音乐里行进,时光之河浩浩荡荡穿过河西走廊。
我看见光线急速变幻中一张张年轻的脸,年轻的张骞开启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年轻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策马扬鞭,年轻的玄奘独自踏上西行的生死旅途,年轻的一行行驼队掠过地平线上的落日,足印迅速被风沙吹老。
历史与今天、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文明之光在这里闪耀。
时间深处,日夜萦绕着一曲曲动人的音律。
古为河西四郡之一的张掖是丝绸之路重镇,这里荒漠与绿洲共存,南国风韵与塞上风情共生,东西方文化在此交融,没有国界的音乐语言成为交流的使者。
上下两千年纵横近万里的时空里,河西走廊成为一个音乐的长廊。
音乐的交流,是人心的交流。
朱光潜谈静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光潜谈静阅读练习及答案谈静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
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
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
姑且闭目一思索,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
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
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
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
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静与闲也不同。
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
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朱光潜《谈美书简》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朱光潜《谈美书简》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
情感是心理中极原始的一种要素。
人在理智发达之前先已有情感;在理智既发达之后,情感仍然是理智的驱遣者。
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其中有许多人所共同的成分,也有某个人所特有的成分。
这就是说,情感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
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返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化者存在。
比如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格律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
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
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
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需要。
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
末流忘记这个道理,所以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
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
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
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
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
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
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
他们都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
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
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
在不识球规者看,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牵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他却处处循规蹈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趣味(节选)
朱光潜
①一个人不能同时走两条路,出发时只有一条路可走。
从事文艺的人入手不能不偏,不能不依傍门户,不能不先培养一种偏狭的趣味。
初喝酒的人对于白酒红酒种种酒都同样地爱喝,他一定不识酒味。
到了识酒味时他的嗜好一定偏狭,非是某一家某一年的酒不能喝得畅快。
学文艺也是如此,没有尝过某一种门户某一派别的训练和滋味的人总不免有些江湖气。
我不知道会喝酒的人是否可以从非某一家某一年的酒不喝,进到只要是好酒都可以识出味道;但是我相信学文艺者应该能从非某家某派诗不读,做到只要是好诗都可领略到滋味的地步。
这就是说,学文艺的人入手虽不能不偏,后来却要能不偏,能凭高俯视一切门户派别,看出偏的弊病。
②文学本来一国有一国的特殊趣味,一时有一时的特殊风尚。
就西方诗说,拉丁民族的诗有为日耳曼民族所不能欣赏的境界,日耳曼民族的诗也有为非拉丁民族所能欣赏的境界。
寝馈于古典派作品既久者对于浪漫派作品往往格格不入;寝馈于象征派既久者亦觉得其他作品都索然无味。
中国诗的风尚也是随时代变迁。
汉魏六朝唐宋各有各的派别,各有各的信徒。
明人尊唐,清人尊宋,好高古者祖汉魏,喜艳妍者推重六朝和西昆。
门户之见也往往很严。
③但是门户之见可以范围初学者而不足以羁縻大雅。
读诗较广泛者,常觉得自己的趣味时时在变迁中,久而久之,有如江湖游客,寻幽览胜,风雨晦明,川原海岳,各有妙境,吾人正不必以此所长,量彼所短,各派都有长短,取长弃短,才无偏蔽。
古今的优劣实在不易下定评,古有古的趣味,今也有今的趣味,我们不必强其同。
④文艺上一时的风尚向来是靠不住的。
在法国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盛行时,十六世纪的诗被人指摘,体无完肤;到浪漫主义时代,大家又觉得七星派诗人亦自有独到境界;现在浪漫的潮流平息了,大家又觉得从前被人鄙视的作品,亦自有不可磨灭处。
个人的趣味演进亦往往如此。
涉猎愈广博,偏见愈减少,趣味亦愈纯正。
从浪漫派脱胎者到能见出古典派的妙处时,专在唐宋做功夫者到能欣赏六朝人作品时,笃爱苏辛词者能领略温李的情韵时,才算打通了诗的一关。
好浪漫派而止于浪漫者,或是好苏辛而止于苏辛者,终不免坐井观天,诬天渺小。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学文艺者初学时的偏狭可以理解,但是最终应跳出门户之见。
B.拉丁民族的诗和日耳曼民族的诗都只有本民族的人才能彻底欣赏。
C.无论是汉魏六朝、唐宋诗还是西昆体,各时代的初学者都必须接受门户之见的限制。
D.浪漫主义取代古典主义恰好证明了文艺具有的时尚特点。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以喝酒的生活体验来论证学文艺的人由原初的偏到要发展到后来的不偏。
B.第二段以古今中外的文艺欣赏的不同风尚,来论述文艺人往往有严格的门户之见。
C.作者总结到,对于古今中外任何一派的文艺作品,只要是涉猎越广泛,不止步于一门一派,就会渐渐消除坐井观天的狭隘。
D.联系不同时代的文艺风尚,作者认为,任何人学习文艺,都会经历最初的偏狭与门户之见,到后来偏见自会减少。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事文艺的人入手时出现偏于门户的现象是正常的,产生偏狭的趣味也无可厚非。
B.读诗较广泛的人,常会觉得自己的趣味时时处在变迁中,其实正在消除偏蔽。
C.在英国浪漫主义盛行时,十七、十八两个世纪的诗歌已失去了艺术价值。
D.喜欢各种派别的诗歌且能真正领会各有其长的妙处时才算得上欣赏诗歌上的贯通。
5.A
6.D
7.C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都只有本民族的人才能彻底欣赏”错误,由文章第二段“就西方诗说,拉丁民族的诗有为日耳曼民族所不能欣赏的境界,日耳曼民族的诗也有为非拉丁民族所能欣赏的境界”可知,日耳曼民族的诗也有为非拉丁民族所能欣赏的境界,并不是“都只有”本民族的人才能彻底欣赏。
C.“各时代的初学者都必须接受门户之见的限制”错误,说法绝对,由文章第二段“汉魏六朝唐宋各有各的派别,各有各的信徒。
明人尊唐,清人尊宋,好高古者祖汉魏,喜艳妍者推重六朝和西昆。
门户之见也往往很严”可知,是“往往”,而不是“必须”接受门户之见的限制。
D.“恰好证明了文艺具有的时尚特点”错误,由文章第四段“文艺上一时的风尚向来是靠不住的。
在法国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盛行时,十六世纪的诗被人指摘,体无完肤;到浪漫主义时代,大家又觉得七星派诗人亦自有独到境界;现在浪漫的潮流平息了,大家又觉得从前被人鄙视的作品,亦自有不可磨灭处”可知,“浪漫主义取代古典主义”证明的是文艺上一时的风尚向来是靠不住的。
故选A。
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都会经历最初的偏狭与门户之见,到后来偏见自会减少”错误,说法绝对,由原文“但是我相信学文艺者应该能从非某家某派诗不读,做到只要是好诗都可领略到滋味的地步。
这就是说,学文艺的人入手虽不能不偏,后来却要能不偏,能凭高俯视一切门户派别,看出偏的弊病”可知,原文说的是“应该能”,而不是“都会”。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C.“十七、十八两个世纪的诗歌已失去了艺术价值”错误,由原文“文艺上一时的风尚向来是靠不住的。
在法国十七世纪新古典主义盛行时,十六世纪的诗被人指摘,体无完肤;到浪漫主义时代,大家又觉得七星派诗人亦自有独到境界;现在浪漫的潮流平息了,大家又觉得从前被人鄙视的作品,亦自有不可磨灭处”可知,诗歌并没有失去艺术价值,都是一时的风尚。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