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研究综述
国内外城市化研究进展综述
一
12 国外城 市化研 究 多元化 的局 面 .
年) 等人提出 了世界城 市假 说。20 0 1年 , 国学 者斯科 特( ct 美 Sot )
全 ( l l i R g n b y o 随着工业社会 的生产组织 方式在全世界范 围内的 日益普及 , 在发展 前人 的 观点 上提 出 “ 球 区域 城市 ” Goa Ct- ei , C ) 经济 、 社会 、 生态等各学科渗透到城市 化领域 中来 , 使得研究城 市 G R 的观点 。这些 概念 的 出现都反 映 了巨型城 市空 间的崛 起 , 化 也趋 向多元化 的重要性 与必然性 。
是 但它 是脱 等形式 , 建 立 了其 与 城镇 体 系 形成 的对 应 关 系。 随后 , 并 佩鲁 区的城市化整体变化 规律提 出的 , 一种普 遍性 规律 , 离现实条件和历史 阶段 的。这个 曲线 只能反 映某一 国家或 地 区 ( . eru ,95年 ) 增长极理论” 赫 希 曼 ( Hicma ) F Pr x 1 5 o 的“ , A. r h n 等 s 并 人 的“ 化增 长学 说”罗斯 托( W. otw) 经济增长 阶段学 城市化水平在时 间维度上发展 的快慢 程度 , 不能反映某 一较微 极 , w. R s 的“ o 观的城市或地 区城市化过程 中的发展状况 。H・ 钱纳里 (9 8年 ) 18 说 ”弗里德曼( r d n 1 6 ) 核 心一 外围” , F i ma ,9 4年 的“ e 模式及 其模拟 的城镇群体运作过程 等 , 是从 社会 、 济的 角度将 城市 化 的空 发现 了城市化进程 与经济 发展 水平 之间 的关 系。他 曾 回归 分析 都 经 过 15 ~17 90年 9 0年 1 1 国家 的经 济发展水 平数 据与城市化水 0个 间扩散具体化 的学说 。 证 有 有 的学者则从 区域 的角度提 出城 市化 的最 终 目的——实 现 平数据 , 明在一定 的人 均 国民生产 总值水 平上 , 一定 的生产 劳 城 乡一体化 。首先 , 马克思 、 恩格斯 、 列宁等 马克思主义经 典作家 结构 、 动力 配置结构 和城 市化水平相对应。 对城 乡一体化有着深刻 的论述 。随着社会 的发展 , 还有 世界不 同
我国城市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化定义为人口学 、 地理学 、 社会学和经济学界普遍接受 J 。
二、 中国 城 市 化 相 关 问题 研 究 综 述
发 达国家 的城市化 理论 是建立在充分 的市场经 济条 件下 的 , 我国长期 以来 实行 的是计划经济 , 而 即使 是改革
开放 以来 的 3 , 0年 仍带有较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 国的 我
程即为城市化。由于人 口向城市集 中或迁移的过程包含 了
人 口、 城市体 系 、 市规模结构 、 城 大城市 作用 、 小城镇发展
及农村城市化等 , 但研 究的重点仍然较 多地集 中在对 中国 独特城市化模式的探讨上 。 美国学者劳伦斯 ( .Lue c 塞尔 (.P e) J .C a rnO、 c .C l等 1 人从 意识形态 角度 分析 中国城 市化进程 缓慢 的原 因 , 提 出了反城市 主义学 说( t ub nztn , 为根 深蒂 固的 a i rai i )认 n— ao 反城市 主义意识形态是 造成 中国城市 化发展缓慢 的主要
关键词 :中国; 城市化; 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 :C 1 .1 9 28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编 号:10 - 28 20 )2  ̄0 7- 0 0 2 59 I09 1 06 3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 多学 者曾就我 国城 很 市化作过大 量深入 、 细致的研究 , 并取得 了丰硕的研究成
一
个新 的高 度 。
一
、
城 市 化 的概 念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 的社会 、 济现象之一 。尽 经 管 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 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但是 ,
由于各个 学科对城市化 的理解不一 , 迄今为止 , 于城 市 关
化 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 的解释。在城市化各种各样 的定 义中有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 : 口向城市集 中的过 人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经济发展助推了城市的大规模扩张,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化率不断攀升。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科学制定城市化发展规划,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
中共“十八大”更是多次提及城市化发展战略,从局限于“区域协调发展”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体,再上升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可见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小觑,健康的城市化发展必将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加快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政府和学界的共识,但如何正确选择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模式,协调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仍是各界需要关注的课题。
围绕这一问题,国内外相关专家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比国内外现有城市化模式,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联系,对我国更好的协调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现把各种观点分为国内与国外两部分综述如下。
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派利用二元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伴随着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人均产出将得到不断提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增长课题组于2003年提出经济增长正从工业化的单引擎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的双引擎转变。
国内大多学者认为经济发展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随之增长,就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形成城市化现象,与此同时,城市化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会反作用于经济增长。
周一星通过对1977年世界上157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指出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之间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对数曲线关系,相关系数达到。
他还于2005年利用自己修补后的数据构造了中国城乡人口增长的logistic型曲线,对中国未来城市化水平做了一个预测,结论是: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将为%,2014年可能超过50%,预计2020年为57%,2023年则会超过60%。
国内外乡村城市化的理论研究综述
特 点 . 得 农 业 部 门存 在 大量 的 剩 余 劳 动 力 。 此 同 时 农 业 部 门 使 与
的 收 入 也 要 比现 代 工 业 部 门的 收人 要 少 得 多 。 在这 种 情 况 下 , 工
乡村 城 市化 的 理 论 研 究 涉及 到 乡村城 市 化 的 界 定 、 口流 动 、 人 区 域 发 展 等 多方 面的 知 识 。本 文在 归 纳 总 结 的 基 础 上 将 乡村 城 市 化 理 论 梳 理 为 国外 的 包括 结 构理 论 、 区 位 理 论 等 在 内的 基 础 理
力, 而威廉姆 森( fe . la sn ̄ 将农村向城市的人 口迁移 J ryGWiim o)1 e l l ]
归 因 于 马尔 萨 斯式 的人 口压力 、 土地 稀 缺 及 圈地 运 动 。 这 就 是 1 9世 纪 西方 城 市 化 理 论 中 的推 拉模 式 。而 后 国外 学 者在 不 同 历
“ 现代 历 史 是 乡 村城 市 化 ” 。恩 格 斯 也 对 乡村 城 市 化 作 了相 关 说 明 。 说 :农 村 建 立 的 每 一 个 新 工 厂 , 含 有 工 业 城 市 的 萌 芽 , 他 “ 都
… …
到 了 16 9 9年 美 国的发展经 济学 家托 达罗 ..oao又提 PT dr)
为止 。 、
[ 键词] 关 乡村 城 市化 ; 口 ; 域 ; 镇 人 区 城
1 国外 学者 关 于 乡村 城市 化 的基 础理 论
乡 村 城 市 化 的 理 论 追 溯 其 源 头 , 是 来 自于 国 外 。 方 发 达 还 西 国家 工 业 化 、 市化 的步 伐 都 比我 国要 早 很 多 , 而 西方 学 者 们 城 因
业 部 门 可 以从 传 统 的 农业 部 门 中获 得 大 量 的剩 余 劳 动力 。而这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来最具代表性的20篇经济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所有有关区域经济学关于城市化的学术论文进行总结,并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从而进一步的探究了城市化理论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化与其它社会进程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在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这个研究方向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集中度一、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是城市化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这些论文中发现更多在关注城市化程度本身,以及对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我国城市化率是否滞后等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探讨,但是对于城市集中度问题的研究上所提比较少了。
关于我国城市化是否滞后的问题,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滞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郭克莎,2002;安虎森、陈明,2005)。
由此引出的我国城市化发展应该因循何种道路,同样也是存在着颇多的争论(温铁军,2000;赵新平、周一星,2002).同时,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论述了在我国提高城市化率具有许多积极影响,比如对于促进社会商品流通(晏维龙等,2004),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路铭,2000)等均存在十分显著的正面效应。
洪银兴和陈雯(2000)指出我国存在严重的“城市供给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无疑对促进其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Malpezzi,2006;Henderson,2005)。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而言,提高城市集中度与提高城市化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人口向着某些重要城市集中,会降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
而人口的集中会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Black and Henderson,1999)。
城市化率和城市集中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比如对于区域或者国家内部的城市而言就是这样。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中每一城市城市化率的提高,并不伴随着国家或者区域城市集中度的提高,这是不一定的。
中国城市化水平测定研究综述
【 摘
要 l 市化 水 平测 度 的方 法主 要 有 两 种 : 城 主要 指 标 法和 美告 指 标 法 , 而人 1 剖 指 标 则 卫是 : 7比
主 要 指 标 法 中最 常 用 的城 市化 洲度 指 标 。文 章 回顾 了我 国城 镇人 1 计 1 的历 次 演 变 , 明 了 : 7统 : 7径 阐
lto tts ca lb ri i a, s n h tc l s o r ig o n t e eolto a in sa t l cai e n Ch n i i y t e ial dic u sn up h rs u ins,whih a e a a c d y c r dv Ⅱ e s hoa s; ten we ds u s st e r s a c lr h ic s e h e e  ̄h o iin c nd t o o d, a d a ay est er lmia ins n l z i i tto . n h Ke y wor ds: u ba z fo lv fur a z to u b n p u ai n n nia n i e elo b n a in r a op l to i o e h t r ma y n c t r n t o r idia os a d he c  ̄ il d nan
st n c trm e — l id a t o i o h
【 围分类 号 】F 9 1 中 21
国内外“四化”研究综述
向 “ 创新驱动” 的转变 ,让 “ 智慧城 市” 的构建 成为 可能。信息 化对 工业化 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信 息产业 与传 统产业 的渗透与 融合。 ( 任 保平和洪银兴 , 2 0 0 4 )提 出了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 的具体措 施。朱艳 丽 ( 2 0 1 3 )认为 ,以 “ 信息化 、工业化深度 融合 ” 为引领 ,推 进 “ 四 化” 同步发展 ,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解决中国经济社会深 层次 矛盾 ,不断推进 我 国现代 化 进程 ,具有 重 要 的理论 价 值和 实 践意 义。 (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商学院)
欧阳萍萍 屈晓菁 唐 婷
摘 要 :本文简要 介绍 了国外有 关城镇化 、工业化 、农业化互动关 系的理论研究以及其 对我 国推进 “ 四化” 同步发展 的借鉴意 义,之 后论述 了我 国学者对 “ 四化 ” 关系的深入探讨。 关 键 词 :城 镇 化 ;工 业 化 ;信 息化 ;农 业现 代 化 ;研 究 综述
党的十八大指出 ,同步推进新 型工业化 、信息 化、城镇化 、农业现 代化 ,是中央在新形势下做 出的重 大战略决策 。这是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 党和政府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也是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 资源和环境 约束 日益加剧 、社会 经济发展 失衡 、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深 刻变化的形势 下的必然选择。朱艳丽 ( 2 0 1 3 )指 出,“ 四化” 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和现代化进 程的四条主线 ,不仅拥 有各 自的演进历 程和发展规律 , 而 且具有 相互依 托和相互 制约的内在逻辑 。 国外关于城镇化 和工业 化以及农业 现代化 有 比较成 熟的理论 研究 。 早在 1 6世纪初 ,英国的莫尔试图通过构建 “ 乌托邦” 社会 ,避 免城市 与乡村 的脱离 。傅里 叶提 出 “ 和谐社会” 及其基层组 织 “ 法郎吉 ” ,他 认 为城市 不是农村 的主宰 ,乡村也不是城市落后的郊 区与 附庸 。刘易斯 创 建的二元经济发展结构模型 ( W. A r t h u r L e w i s ,1 9 5 4 )将发展 中国家 经 济划分 为工业部 门和农业部 门,并将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归 结为工业 比重 的逐 步上升 和农 业 比重 的不 断下 降。莱 文斯 坦 ( J f— o f r e y G ,Wi l . 1 i a ms o n ,1 9 8 8 )将农村人 口向城 市 的迁移 归 因于 马尔 萨斯 式 的人 口压 力 、土地稀缺及 圈地运动 。可见 ,西方学者的相关研究为我国推进 “ 四 化 ” 同步发展提供 了理论基础和经典框架 ,具有重要参 考价值 。我国应 认 真学 习和借鉴 国外 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努力探索具有 中国特色 的 “ 四化” 发展道路。 建 国以来 ,学者们 围绕 “ 四化” 的基本理论发表 了不 同的见解 ,并 取得 了丰硕 的研究成果 。辜胜 阻、李 正友 ( 1 9 9 8 )指 出, 自2 O世纪 5 0 年代 以来 ,中国的城镇化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变迁模式 : 自上而下 的城镇化和 自下而上的城 镇化 。庞亚军 ( 2 0 1 2)认 为,城市 化是 “ 四 化” 同步的枢纽。新型工业 化作为 “ 四化 ”协 同发展 的引擎 ( 刘 海平 , 2 0 1 3 ) ,是城镇化 和农业 现代化 有机 融合 的动力源 泉。 白南 生 ( 2 0 0 3 ) 指 出,目前我 国城镇化速度相 比我国的经济发展 水平和工业化水平有 明 显 的滞后现象 。另一批学者则坚持认 为 ,我国的当前的城市化速度 知识 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并没有出现过多的偏 离,工业化 水平与城镇化 水 平大体上趋于一致 ( 蔡坊 , 2 0 0 7 ;郭克莎 ,2 0 0 2 ) 。事实 上 ,不管是 超 前还是滞后的城镇化 ,都体 现出 了我 国城镇 化与 工业化 的不 协调 。因 此 ,要推进 “四化 ” 同步 发展 ,必须 协 调好 工 业化 与 城镇 化 的关 系 ( 任 保平 ,2 0 0 3 ;简新华 ,2 0 0 4 ) 。这不仅需要加强政府和社会成员对城 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正确认识 ,同时还要优化城市产业结 构和基础设施 建设 ,寻求工业化创 造供给与城镇化创造需求 的最佳契合点 。 多数学者认为 , 农 业是 一个 国家实现 现代化 的基 础和保 障。然 而, 自建国以来 “ 重工业 一轻工业 一农业 ”的工农业发展政策虽然在很大程 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工业 化水平 ,同时也在很 大程度上制 约了我 国农业现 代化进程的推进 ,现 在工 业 急需 反 哺农 业 ( 朱 四海 ,2 0 0 5;柯 炳生 , 2 0 0 5 ) 。伍 国勇 ( 2 0 1 1 )指出 ,农业现代化发 展的必然 趋势是 实现多功 能农业 ,因为多功能农业不仅 能为城镇化提供劳动 力、食物 、休 闲,还 可以为工业化 提供资金 、原料 、市场 与劳动力 。因此 ,在 现代 多功能农 业 发展 中必须 实现农业 现代化 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 。 2 1 世纪 ,人类 已经进 入 了信息 时代 ,信息 化 已经渗透 到我们 生活 的每个 角落 ,同时 , 信 息化在推进 “ 四化” 同步发展方面起着举 足轻重 的作用 ,信息化可 以有效实现 国民经济从 “ 要素驱 动” 和 “ 投资驱动 ”
我国城市化进程研究综述
3 各级政府 、 加速城市化的工作不是 把
高城市化的质量为主要目标, 致力于形成 人和企业人为地向城里推, 而是要加速改
3城市化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没 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 革, 、 加速扫除城 市化的 一切人为障碍, 加速 有一定数量的服务对象,第三产业是发展 个大都市带. 此作为接近和赶上世界先 创造城市化顺畅 发展的社 会经济 环境. 把 不起来的。 只有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才会给 进水平、 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手殷 ; 要将 现实生活中城市化的巨大潜能释放出来。 第三产业带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才能创造 上海、北京——天津和广州——深圳等城 () 1树立 人为本的发展观, 建立全社会统
第四种观点,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方式和
在我们跨人2 世纪的时候,城市化问题的 生活方式F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 1
再次升温, 有着深刻的时 代背景和 社会 程, 经济 它表现为城市人 口的增长、 城市数量和 意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 规模的 发展以及城市 现代化水平的 提高。 城
的新阶段 城市化不仅可 为工业化提供 不同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需要确立不同 镇,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符合找国国情的 便利的交通、 快捷的信息、 好的市场、 的城市化发展 目 良 发 标:东部的城市发展要与 布 合理、 局 功能齐 各具特色, 中、 全、 大、 小 达的科技与教育, 及先进的城市设施等 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再上台阶结合起 城市相互协调的城市体系。 必需 的条件 ,而且可 大大增加有效需 来, 从调整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人手. 以提
8城 、 市化 能够促进人力资源流 使 环境的新世纪.为节约和有效地利用宝贵 动,
根本出路。 不调整城乡这个大的经济构成, 人力资源合理配置, 更好地利用我国 的资源, 可 我国城市化的战略重点, 应把小城 不减少中国农民的数量,不加速农村城镇 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挥劳动密集型 镇的发展融人与大城市、城市群及整个地 化,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二元经济 产业在我 国经济增长和出V增长中的作 区经济发展大循环,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 I
人口城市化研究综述
化导 致 的城镇 人 口统计 口径 数 变化 所 带 来的影 响及 对统 计数 据 的修 正和 解释 方 法等研 究方 法不 断更 新 , 映 出人 口城 市化具 有较 强 的地域 特 点 , 反 因此 区域人 口城 市化 问题 的深入研 究将 是人 口城 市化研
程 ( 辉 ,0 3 。 学 者们 的 界定 表 明 入 口城 市 化 与 李 20 ) … 城市 人 口比重 , 业 结 构 、 口地域 结 构 和生 产 方 式 就 人 密切 相关 。近些 年来 , 口城市 化 内涵界 定 的变 化新 人
要有两种 : 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单一指标法最 常用 的是人 口指标法 , 以城 镇人 口 占总人 口的 比重 即
基本 尺度 ( 丽敏 ,07 , 人 1城 市 化 的 核 心 问题 宋 2 0 ) : 3
收稿 时 间 :0 2—0 0 21 3— 4 基金 项 目: 南 省 哲 学 社 会 科 学规 划基 金 资 助 项 目( 2 12 ) 云 YB 0 13
作者 简 介 : 镇 宇 ( 9 3一) 男 , 南 蒙 自人 , 南广 播 电视 大 学讲 师 , 读 博 士 。 何 17 , 云 云 在
究领域 的一 个新趋 势 。 关键 词 : 口; 市化 ; 人 城 综述
中图 分类 号 :2 1 F 9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9— 8 4 2 1 )2— 0 3— 4 10 4 1 (0 2 0 0 5 0
教科书城市化倾向研究综述
有 消极态 度 。只有提 升学 者 、教科 书使 用者 对教科 书 内容城 市化倾 向的评判 意识 ,才能 真正推 动教科
书城市化 倾 向研 究 的进行 。
综合 已有研 究成 果 ,学者们 主要从 以下 四个方 面进行 了研究 。
农 村就 读 ,农 村学 校对 现行教 科 书的不适 应导 致农 村 师生 对课 本知识 的传 授和接 受 的困难 ,影 响国 民 整体 素质提 高 。这 是学 者们展 开教科 书城 市化 倾 向
要 从 事 教 学 基 本 理 论 研 究
7 2
学生来 说 司空 见 惯 ,但 对 于 农 村 学 生 来 说 相 当 陌 生 ,教 科 书素材 的选 用脱 离 农村 学 生 生 活 。 教 科 书 内容 不 能被使 用 者理解 、并加 以落实 ,也 就不 能
达到教 学应 有 的效果 。 2 .插 图 。有 学 者 以苏 教 版 小 学 语 文 教 科 书 为
程度 ,20 04年 发 表 相 关 文 章 6篇 ,20 05年 9篇 ,
[ 收稿 日期 ]2 1 0 0—1 0 2— 9
[ 基金项 目]20 0 9年度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教育项 目 “ 教科书的农 村适切性研究 ” ( H 0 0 2 ) B A 9 0 8 [ 第一作者简介]李长吉 ( 9 9 ) 16 一 ,男 ,黑龙江林甸人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 ,教 师教育学 院院长 ,博士生导师 ,博 士 ,主
主要载体 ,也 是教学 过程 中教 师和学 生 间进 行信 息 交 流 的重要平 台 ,是 联 系 师 生活 动 的桥 梁 和 纽 带 。
K mok 1 8 )在 一 项 观察 研 究 中 ,发 现 9 % 的 o si( 9 5 0 教 师 时间是花 在教科 书上 , 有些 研究 更显示 9 %的 5 教 学 时间用 在 了教 科 书 或是 教 学 材 料 上 。l然 而 , _ 现 行教科 书在 农 村 实 施 过 程 中却 表 现 出种 种 不 适
中国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问题综述
中国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问题综述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西方发达国家从16-17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始,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城市化浪潮。
经过两百多年的建设,主要发达国家都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
城市化运动初期通过政府强制执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型城市迁移,解决了工业化所需的大量劳动力,同时人口过分集聚大城市,很多国家患上一系列的“城市病”,造成深刻的社会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交通革命拉近了地理距离,发达国家根据自身情况,引导大城市居民人口逆向流动,“郊区”型小城镇成为城市化的“主旋律”,真正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小城镇成为国家结构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沟通大城市和农村,促进了经济平衡发展。
英国政府颁布和修改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消除了限制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农村人口大量迁移到大型城市,由一个农业国家变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英国政府未对城市的盲目发展进行干预和调控,使得“城市病”愈演愈烈,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
英国政府迫于社会各方压力,开始对城市逐渐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英国率先开创了通过法律途径治理城市公共卫生弊端的先例。
美国通过公路铁路“革命”,人口自由迁徙以及南北战争解放大量黑奴,完成城市化雏形。
美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特征:(l)郊区型小城镇的兴起。
(2)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尤其是人口的流动最为明显。
日韩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从朝鲜战争后为契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新村运动”、大型城市群建设,城市化发展迅速,初期取得很好的成效,目前面临农村居民负担过重、农村人口过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韩等国已经根据存在问题,制定了针对性对策,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1970年,韩国发起了“新村运动”,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地家乡建设活动。
韩国的新村运动极大的推动了韩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因为政府政策干预过大造成许多负面影响:(l)大量增加农民债务负担。
(2)许多决策由政府推进,严重影响了农民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国新型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
地 已经 不 可 能满 足 城 市内 部 的 增长 和 产 业发 展 的需 求 .
城 市规 模 的扩 张 不 可避 免 三 是 制约 了 农 民 工市 民 化 随 着城 市 化 的推 进 , 大量 农 村 剩 余劳 动 力 向 城 市和 非 农
产 业转 移 , 农 民 工 市 民 化 已 史 性 任 务 。农 民 工 在 为 城 市 建 设 和 经 济 发 展 做 出
动 中 国的经 济社 会发 展 :而且 是 人类 历史 上 一个 最 为巨
大 的人 口迁 徙和 生活 方式 的变 更 。 必将深 刻 影响 着 世界 . 对 世界 的城市 化和现 代化 发展 都具 有历史 意义 加快 新 型城 市化 进程 .是 贯彻 落 实科 学 发展 观 的具 体体 现 ,是 有效 解决 城市 建设 发 展突 出矛 盾 和 困难 的有 力措 施 , 也 是新形 势下 推进城 市建 设发 展 的必然选 择 其 核 心就 是要 坚持 以科 学发 展观 为 指导 .按 照 经济 社 会协
速, 使 得 我 国 的城 市 用地 面 临 着 严峻 考 验 经 济社 会 的
迅 猛发 展 , 带 来城 市 建 设 用 地 扩 张 。 单 纯 的 城 市 内 部 土
1 . 城 乡统筹 。从 我 国 的城 市 发展 历 史可 以清 晰地 看 出 .目前 的二元 经济 结构 阻碍 了 我 国经 济发 展和 农 民生 活 水平 的提 高 .导致 经济 发展 不 均衡 .城 乡收入 差 距很
化 发展 不 等于城 市规 模 的无 限扩 大 .不 是简 单 的农 民进 城, 城 市化 发 展 是在 发 展 的基 础 上 , 逐 步缩 小 城 乡差 距 ,
各 项公 共服 务 , 社 会 保 障状 况 不 容 乐 观 : 农 民 工 子 女 教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研究综述
城市化 与生态环境响应研 究综述
张 理 茜 L,蔡建 明 ,王 妍
I .中国科学 院地 理科 学与资 源研 究所 ,北京 10 0 ;2 0 11 .中国科学 院研 究生 院 ,北 京 100 011
摘要 : 城市化是学者们一直比较关注 的重点问题 , 他们从不 同视角对城市化及其过程进行 了大量而富有创新的研究 , 并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 。伴随着城 市化进程 的加快 , 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 , 人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响应 关系是城 市地理新 的关注 点。 文章分别就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 、 城市生态环境 、 城市化 与生态环境响应的研究进行 了综述 , 认为 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 、 城市生态环境 的研究起步早 ,成果多 ,近年来研究范 围 日益拓展 ,研究程度 日益加深 ,并加强了新技 术新方法 的应用 。国内
化 ,出现 了大规模 的城 市化 。学者们 开始 探讨 在城
市化 的发 展历 程 中 ,最佳 的城 市形 态应该是什 么样
的。关 于城 市形 态 的理 论 ,可 以概 括为 分散 主义 和 集 中 主义两大 派 系 ,这 两大派 系 的争论 对 以后的城 市 化进程 产生 了巨大的影 响 。
城 市化是 学者们 一直 比较关 注 的重点 问题 ,伴 随着城 市 的发 展 ,城 市的规 模不 断扩大 ,城市 人 口 不断增 加 ,国 内外 学者 从不 同视 角对城市 化进 行 了 大量 的研究 ,取 得 了丰硕 成果 。随着城 市化水 平 的 不断 提高 ,城市 化对生 态环 境 的影响程 度也 在大大 地增 强 ,学者们 对生态 环境 问题 的研究 也进 一步 深
生 态 环境 学 报 2 1, 9 1:4 —5 0 0 l()2 42 2
E o o ' n n io me tl ce c s c l k a d E v r n n a in e v S
农民工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
8 O年代末 ,O年代 以后 急剧扩 大 , 9 9 至 O年代 中 期达 到高 潮 。 目前全国常年跨 区域流 动的农 民工有 8 0 0 0多万人 , 占农 村 劳 动 力 的 1 ~ 2 %。 他 们 主 要 来 自经 济 欠 发 达 的 中 西 部 地 5 O 区, 主要流 向大 中城市和沿 海经济发 达地 区 , 仅珠 江三 角洲常 年流动的农 民工就 有 10 0 0多万 。如此众 多 的人 员涌 入城市 , 既 给城 市 和 乡村 带 来 了新 的 问题 , 过 来 也 使 农 民工 面 临 着 自 反 身的角色转换 和城市适应 即城市化 问题 。
21 0 0年第 1 期 2 总 第 10期 5
福
建
建
筑
No1 ・ 2 0 2 01 Vo 1・ 1 O 5
Fuin Arhtcu e& Co sr cin j c i tr a e n tu t o
农 民 工 城 市 化 问题 研 究 综 述
王乃新 何 笑 笑 251) 10 1 ( 州科 技 学 院 苏
K e wo d Fa rM ir n o k r Ur a iain Re e rh sRe iw y r s: me ga tW r e s b nzto s ac e ve
1 现象
农 村 人 口 向城 市 转 移 , 社 会 时代 发 展 的必 然 趋 势 城镇 化 是 比例 , 社 会 文 明程 度 的重 要 指 标 。农 民工 是 中 国社 会 转 型 时 是 期 出 现 的 特殊 群体 。规 模 性 的城 市农 民工 群 体 兴起 于 2 纪 O世
摘 要 : 文整 理 分 析 了近 几年 “ 民工 城 市 化 问题 ” 本 农 的研 究论 文 , 对农 民工 城 市 化 现 象 、 义 、 响 因素 、 关 理 论 研 究 、 决措 施 意 影 相 解 等进 行 了归纳 总结 。 关 键 词 :农 民 工 城 市 化 研 究 综述 中图 分 类 号 : U94 19 T 8 .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 6 3 (0 0 1 一 O 2 一 O 10 - 1 5 2 1 )2 13 2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文献综述
幅度扩 大 内需 , 即改变 出 口导 向型 为 内需 拉 动型 的经 济增 长方 式 。另 一方 面 , 国多年 中 来最 受关注 的经 济社会 问题之 一 是 收入 差 距 , 解决 收 入 差距 的关键 在 于 缩 小城 乡差 而
别( 万广 华 , 0 8 ,0 8 ) 2 0 a2 0 b 。有 必 要指 出, 目前和 相 当长 的 时期 内, 国都 将 被 这 两 在 中 个 问题 所 困扰 , 它们也是 其他 一 系 列 问题 的根 源 , 括 贸易摩 擦 、 民 币升值 压 力 、 三 包 人 “ 农” 问题 、 中国经 济增长 的持续 性等 等。 不 难推 断 , 转变增长 方 式和缩 小城 乡差 别 最 为根 本 而 有效 的途 径是 大 力 推进 城 市 化( 万广 华 , 0 8 ) 这 一思路 正 得到 中 国政 府 和 越 来越 多 的专 家 学者 认 可 , 以城 市 20 e , 所
效应 ” “ 射效 应” “ 出效应 ” 、辐 和 溢 等规模 经 济 对 经 济 增 长 的作 用 。“ 小城 镇 论 ” 的立 足
( 毅 ,0 9 。 周 2 0 )
关 于 中国城 市化发展 模 式 的选 择 和 发展 战略 的 争议 , 主要是 围绕 走 “ 大城 市” 是 还
“ 小城 镇 ” 道路 的论 点而展 开 , 即在 城 市 化发 展 模 式选 择 上 究竟 是优 先 发 展 大城 市 以带 动小城 市 , 还是 重 点发 展 小城 镇 以促进 城 市化 。“ 大城 市论 ” 的主要理论 依 据在 于“ 集聚
见, 责 自负。 文
21 0 0年 第 6期
Hale Waihona Puke 万广 华 朱 翠 萍 中国城 市 化 面 临 的 问题 与 思 考 : 文献 综 述
关于城市化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落后的生产要素向周边小城市和城镇转移, 市化与产业及产业结构关系的论述都只限于
于是城市由工厂林立转向公司林立。城市化 定性分析,相关的定量分析较少。
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
2、在城市化的道路选择上,国内很多
的,即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推动城 学者都只是就城市化问题谈城市化,实证分
市化进程,促进城市化率的提高;反过来, 析的例子并不多见,这样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化率的提高,又 就略显不足。
3、截至 2006 年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
已经达到 43.9%,正处于钱纳里模型所描述
的加速发展时期,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地
区的城市化理论并进行创新,走出并走好一
条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是摆在我国城
市化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解决好这一个
课题就能尽快实现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一体
在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问题上,主流倾
向认为是滞后的。辜胜祖利用IU 比(I 是工 会带动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城市化特别对
业化率,U 是城镇化率)、NU 比(N 为非农 第三产业具有优化和提升的促进作用。
化率)和亚洲模型,认为 1988 年我国城市化 (三)我国城市化的道路选择
水平滞后10多个百分点。余立新根据钱纳里
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而
模型及经济计量模型、周一星根据人均 GDP 且这种滞后有极强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快
与世界下中等国家及平均水平的比较、孙永 城市化进程就是必然的选择,也成为所有学
正则通过与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相比较,均 者的共识。但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上,却无
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一致见解。在改革开放的头二十年,我国走
会各个方面的系统,是与整个社会文明的提 “S”型曲线。
城市更新综述
城市更新综述一、引言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更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更新不仅有助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还能推动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城市更新的定义与目标、历史与发展、参与主体与利益相关者、主要模式与策略、法律法规与政策框架、社会影响与经济评估以及未来趋势与挑战进行综述。
二、城市更新的定义与目标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中某一特定区域进行规划、改造和更新,以提高该区域的环境品质、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
城市更新的目标通常包括: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传承历史文化等。
三、城市更新的历史与发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更新运动在欧美国家兴起,旨在解决二战后城市衰败和住房短缺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更新的目标逐渐转向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在中国,城市更新经历了从早期的旧区改造到近年来以“城市双修”为代表的综合整治的过程。
四、城市更新的参与主体与利益相关者城市更新涉及多个参与主体,包括政府、开发商、社会组织、居民等。
各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复杂,需要寻求多方共赢的局面。
政府在城市更新中起到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的作用;开发商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社会组织发挥监督和协调作用;居民则是城市更新的最终受益者和重要参与者。
五、城市更新的主要模式与策略城市更新的模式和策略多种多样,主要包括:1.综合整治模式:通过修缮建筑和基础设施,改善老旧城区环境。
2.再生模式:拆除旧建筑后,进行土地重整和开发,实现土地价值提升。
3.保护性改造模式: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功能置换和环境提升。
4.微改造模式:针对小范围区域进行精细化改造,如建筑立面改造、绿化提升等。
5.公私合作模式: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和运营,实现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
六、城市更新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框架为规范城市更新活动,各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框架。
例如,中国政府出台了《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制定了针对城市更新的专项政策,如棚户区改造政策等。
社会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社会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
城市化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是显著的。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成为了经济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向城市集聚。
这种集聚效应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许多研究表明,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城市向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变。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这也是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其次,城市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还体现在人口结构和社会关系方面。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流动加剧,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城市中的人口结构更加多样化,涌现出各种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的群体。
这种多样性给城市带来了活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带来了社会融合和文化认同的挑战。
城市化还改变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城市化对政治结构和社会治理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化,城市成为了政治权力的中心,政治资源和决策集中在城市中心。
城市化加剧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政治差距,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挑战,城市治理面临着诸多问题和难题。
如何有效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成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
城市化改变了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社会关系以及政治结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水平的研究综述李楠楠1,刘淑娟1,李永胜2(1.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 710127;2.中冶地集团西北岩土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61)摘要:目的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加快城市化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发展战略。
方法本文通过搜集2008年以来核心期刊以上的大量关于城市化的文献,结果总结出目前关于城市化的主流观点、主要研究方法和意义内涵。
结论以期对城市化有一个更充分的了解。
关键词:城市化、综述、内涵、研究方法Research review on city levelLI Nan-nan1, LIU Shu-juan1, LI Yong-sheng2(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710127, China;2. Northwes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Limited Company,Xi’an 710061China;)Abstract: Aim Urba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symbol of social progress, s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s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strategy. Methods In this paper, collected since 2008, more than a lot of core journals literature on urbanization. Results Summed up the current mainstream view,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and meaning on urbanization. Conclusion It shows a deep understanding on urbanization.Key words: urbanization; review; meaning; research methods引言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中的老课题。
卡尔·马克思1858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淡及城乡分离和城市发展时就使用了“乡村城市化”一词。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塞达在他的著作《城市化基本原理》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城市化的概念[1]。
纵观当今的城市化研究,由于研究目标、角度和领域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城市化一词存在各种各样的理解,以致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世界公认的城市化定义。
经济学家侧重从经济与城市的关系来定义城市化,认为城市是人类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城市化是指不同等级地区的经济结构转换过程,即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特别重视生产要素的流动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2]。
如英国有经济学家就称城市化是人口、社会生产力逐步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
地理学家主要研究地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非常注重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人文因素在地域上的分布状况,认为城市化过程除人口与经济的转换与集中外,特别强调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过程,包括区域范围内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大[2]。
人类学家研究城市以社会规范为中心,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即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
虽然由于社会规范的概念十分抽象,难以度量,但城市化包括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渐为其他学科所接受[2]。
社会学家以社群网(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的密度、深度和广度作为研究城市的对象,把城市化过程看作是社群网的广度不断扩大、密度日益降低、人际关系逐渐趋向专门化与单一化的过程[2]。
或者从社会关系与组织变迁的角度定义城市化,马克斯·韦伯对城市定义就是一个“有着特殊政治管理结构的..…社区”等等。
综上所述,城市化不能从一个简单的视角简单概述,而是要从多个维度去探讨和理解。
本文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从四个指标角度来进行探讨。
二主流观点2.1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进入城市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以及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所导致的变农业人口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其实质应是人口经济活动的转移过程。
从比较利益驱动的作用机制看,农业人口的非农化过程是在农业的内部推力和非农产业的外部拉力的双重作用下完成的。
西方学者西蒙.库兹涅茨将城市化定义为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分布方式的变化[3]。
威尔逊将城市化理解为一种居住在城市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的现象[4]。
国内学者林国先通过研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化的进程,认为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城市化的基本特征[5]。
郭书田、刘纯彬以及杨重光、刘维新认为这种集中既表现为城镇数量的增加,也表现为城镇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充[6]。
这一论点一直被众多学者采用,认为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的过程,然而随着城市化内涵的丰富化,更多的关于产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地域景观以及城市化过程带来的环境问题等值的深入研究。
2.2经济城市化这里的经济城市化包含两部分内容:一部分包括城市经济增长;一部分包括产业结构的城市化。
经济城市化是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的根本原因是工业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下,必然导致城市化。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会提高生产力,分工与专业化和生产率之间为一定定理的关系[7]。
经济城市化中最直接的推动因素是工业化,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则是城市化向更高层次深入的表现。
从理论上讲,城市化的实质是由于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过程。
这种转移的根本标志就是农业比重的下降和非农业比重的上升,这实质上也就是产业结构的变迁。
我国学者叶裕民认为城市化是非农产业在城市积聚的过程。
经济城市化是市场经济推动下的一个必然产物,是和人口城市化密不可分的。
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这部分人的从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也带来了经济的发展,让城市快速发展。
2.3生活方式城市化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将城市化划分为城市化I和城市化II,这里的生活方式城市化是指的城市化II(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这是一种抽象的、精神意义上的城市化,是城市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8]。
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样,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属于金字塔的顶层,是精神层次的城市化。
路易斯·沃斯指出,城市化意味着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发展、质变的全过程。
沃斯所说的城市生活方式,不仅指有别于农村的日常生活习俗,习惯等,而目还包括着制度、规划和方法等结构方而的内容[]。
目前,国外众多学者研究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较多,而国内由于基本国情的限制,基本停留在人口城市化和经济城市化的层面。
但是随着城乡统筹的制度制约,三农问题越来越受重视,现代农业技术不断向农村扩散,都市农业不断在农村发展,生活方式城市化也慢慢渗透在中国的农村。
2.4综合城市化综合城市化包括空间城市化、制度城市化以及生存环境城市化等。
空间城市化指的是地域景观城市化,例如人均绿化面积、人均道路铺设面积等。
制度城市化指的是城市化是一种过程,是农村生活制度向城市生活制度的一种转变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转变[9]。
而生存环境城市化指的是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机制,创造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两型社会。
综合城市化容纳了多种城市化要素,是从各个细节层面来论述城市化的内涵。
总之城市化过程不仅是人口、经济、生活方式等的城市化,还包括文化、精神、制度等层面的城市化,是一个无机和有机的结合过程,是一个物质和精神的耦合过程。
三主流研究方法目前对于城市化的研究方法,主流的方法有:3.1熵值法通过构建人口、经济、社会和土地四大指标,采用熵值法做因子分析,来进行城市化的综合测度。
陈明星、陆大道等在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和动态因子分析中[10],采用此方法,构建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指标,探讨了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3.2主成分分析通过构建人口、经济、社会和地域景观的综合指标体系,采用spss进行主成分分析,探讨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
白俊燕等在渭南市城市化水平和生态环境压力关系研究中采用渭南市10年的数据[11],在spss中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来测度城市化水平,最后再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其与生态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
3.3协整模型基于面板数据构建协整模型。
面板数据具有横截面、时间和指标三维信息,通过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来检验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
韩燕、聂华林在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实证研究中基于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协整模型探讨了我国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12]。
四评析总体来看,上述各种观点都是对城市化所作的描述性定义,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但都只是揭示了城市化的一个层而,不能涵盖城市化的全部内涵。
城市化的实践进程证明,城市化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仅从任何一个侧而都不能准确地反映城市化的本质,因此必须从多维角度来揭示其本质。
总的来说,城市化是一种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类社会经济物质和思想演变的过程,其内涵应包括两方而:一方而是指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变农村地域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即城市化的数量过程;另一方而,城市化的根本在于经济生活空间的转移,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转换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是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以及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城市文明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这是城市化的质量过程。
城市化的最终目的,就是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结大量文献可知,城市化的研究意义深远:吸收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间的差距。
推进城市化,可以解决一部分农村人的就业问题,也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有利于改善地区的产业结构。
城市化从一定意义可以调节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有效的优化产业结构,使得城市稳定有序的进步;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互影响的。
城市化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推动工业化发展,工业化越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越高,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耦合机制;城市是区域科技和文化的中心。
城市是一个地区文化、政治、经济的核心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以辐射周围地区、带动周围地区相应的进步,提高了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城市文化影响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有效的实施城乡统筹,就是将农村和城市之间进行整合研究,不仅从经济和就业上进行城市化,更要从文化熏陶和生活方式上进行互动,使得乡村真正实现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