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关于新疆昭苏县城镇化现状的文献综述

关于新疆昭苏县城镇化现状的文献综述

关于新疆昭苏县城镇化现状的文献综述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改造提升城镇老旧小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推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让各族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坚持以人为本,把握改造重点。

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合理确定改造内容,重点改造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服务到位的完整居住社区。

坚持因地制宜,做到精准施策。

科学确定改造目标,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合理制定改造方案,体现小区特点,杜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坚持居民自愿,调动各方参与。

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激发居民参与改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小区关联单位和社会力量支持,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坚持保护优先,注重历史传承。

兼顾完善功能和传承历史,落实历史建筑保护修缮要求,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在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环境品质的同时,展现城镇特色,延续历史文脉。

坚持建管并重,加强长效管理。

以加强基层党建为引领,将社区治理能力建设融入改造过程,促进小区治理模式创新,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

坚持和谐共建,促进交流交融。

广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在社会管理“最后一公里”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形成嵌入式居住环境,建设和谐安定、安全保障、环境宜居的住宅小区。

我们将在2023年底基本完成我县2000年以前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023年底基本完成2000—2005年建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024年底基本完成2005年以后建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计划于2025年初步判定老旧小区五年工作考核细则,巩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建设目标。

对功能完善的老旧小区,实现基本补齐居住社区短板的建设目标。

最终对改造成果明显的城镇居住社区进行整体验收,基本形成老旧小区运营管理机制,制定物业托管方案,健全改造完成老旧小区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1 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经济发展助推了城市的大规模扩张,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化率不断攀升。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科学制定城市化发展规划,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

中共“十八大”更是多次提及城市化发展战略,从局限于“区域协调发展”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体,再上升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可见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小觑,健康的城市化发展必将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加快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政府和学界的共识,但如何正确选择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模式,协调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仍是各界需要关注的课题。

围绕这一问题,国内外相关专家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比国内外现有城市化模式,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联系,对我国更好的协调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现把各种观点分为国内与国外两部分综述如下。

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派利用二元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伴随着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人均产出将得到不断提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增长课题组于2003年提出经济增长正从工业化的单引擎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的双引擎转变。

国内大多学者认为经济发展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随之增长,就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形成城市化现象,与此同时,城市化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会反作用于经济增长。

周一星通过对1977年世界上157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指出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之间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对数曲线关系,相关系数达到。

他还于2005年利用自己修补后的数据构造了中国城乡人口增长的logistic型曲线,对中国未来城市化水平做了一个预测,结论是: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将为%,2014年可能超过50%,预计2020年为57%,2023年则会超过60%。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来最具代表性的20篇经济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所有有关区域经济学关于城市化的学术论文进行总结,并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从而进一步的探究了城市化理论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化与其它社会进程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在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这个研究方向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集中度一、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是城市化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这些论文中发现更多在关注城市化程度本身,以及对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我国城市化率是否滞后等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探讨,但是对于城市集中度问题的研究上所提比较少了。

关于我国城市化是否滞后的问题,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滞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郭克莎,2002;安虎森、陈明,2005)。

由此引出的我国城市化发展应该因循何种道路,同样也是存在着颇多的争论(温铁军,2000;赵新平、周一星,2002).同时,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论述了在我国提高城市化率具有许多积极影响,比如对于促进社会商品流通(晏维龙等,2004),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路铭,2000)等均存在十分显著的正面效应。

洪银兴和陈雯(2000)指出我国存在严重的“城市供给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无疑对促进其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Malpezzi,2006;Henderson,2005)。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而言,提高城市集中度与提高城市化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人口向着某些重要城市集中,会降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

而人口的集中会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Black and Henderson,1999)。

城市化率和城市集中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比如对于区域或者国家内部的城市而言就是这样。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中每一城市城市化率的提高,并不伴随着国家或者区域城市集中度的提高,这是不一定的。

中国城市化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化文献综述
• • 我国城市化将朝着中小城市(镇)方向发展:
1988年,全国建制镇数量达到11481个,是1983年(2968个) 的3.9倍。到1999年,全国建制镇数量达到19216个,还有近3 万个乡政府所在地的市镇。小城镇的发展,成为推动我国“农 村城市化”的主力。出现众多旅游城、交通城、贸易城的职 能专业性小城市(镇)
国城市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采 取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 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经济的持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 城市化进程。截止到2011年末,我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 51.27%。
三,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
1.理论背景 很多学者根据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 的关系,将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 同步城市化(Synchrourbanization)就是指城市 化水平与工业化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基本趋向一致 的城市化模式。 • 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又称超前城市化, 就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的城市化模式。 • 滞后城市化(Under-urbanization)又称低度城市 化,就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 的城市化模式。
• 缓慢发展阶段 :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
1949 年以后,伴随着新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建立, 中国城市化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历经一条曲折发展的 道路。该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仅由11.2%上升到19.4%, 同期世界城市化率由28.4%上升到41.3%
• 快速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至今。30 多年的改革开放给中
五,中外城市化发展道路比较
• 国外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是在经济发展的作用下
一种自发式的城市化道路,基本上都是“先发展大 城市,后建设小城市”的道路,是经济基础作用于 上层建筑的自然结果。 •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方针是以政府政策方针为主导的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当代 中国的城市化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城市 化,城市化历程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由市场推动的过 程,而是一个受到高度行政干预的过程,是在市场力 和行政力的交织和制衡中逐步推进的。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文献综述万广华朱翠萍。

摘要我国未来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将取决于城市化的进程。

遗憾的是,有关中国城市化的研究严重不足,尤其是实证分析的成果极少。

现存文献大多局限于讨论城市化战略究竟是选择中小城市还是超大城市,抑或是城市群的发展道路。

也有部分学者关心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伴随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城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本文在梳理和概括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今后研究城市化值得注意的议题。

关键词城市化集聚效应规模经济产业结构一-引言j l口中国和世界经济共同面l临的最大挑战是经济失衡,而解决失衡的关键在于中国大幅度扩大内需,即改变出口导向型为内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另一方面,中国多年来最受关注的经济社会问题之一是收入差距,而解决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缩小城乡差别(万广华,2008a,2008b)。

有必要指出,在目前和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都将被这两个问题所困扰,它们也是其他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包括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压力、“三农”问题、中国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等等。

不难推断,转变增长方式和缩小城乡差别最为根本而有效的途径是大力推进城市化(万广华,2008c),这一思路正得到中国政府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可。

所以城市化成为“十二五”的一大主题。

与此同时,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正在投入数百万美元资助中国城市化研究。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除非大力推进城市化,否则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不可能快速提升,城市和农村隐性失业问题将无法解决,城乡间4:1的收入差距靠“胡萝卜”或“大棒”皆不能抹平。

换言之,没有城市化就不可能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就不可能真正扩大内需,就不可能有效地大幅度降低收入差距。

给定这一命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i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影响全球发展的两大事件之一。

可以预期越来越多的资源和人力将会投入到城市化研究中来。

英国城市化文献综述

英国城市化文献综述

四、英国城市化模式分析
特点:社会力量与市场力量在城市发展中的抗争,刺激政府力量干 预和作为。 (一)社会力量:
– 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创造出城乡优势兼而有之的理想城市。 1800年,欧文开始着手在苏格兰的新拉纳克进行“新和谐村”的试验, 使这个多年来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地方,变成了一个完善的模范社区 – 埃德温.查德威克:城市化中的英国社会改革事业,被公认为是完善济 贫法、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公共卫生、城市服务、学校建设、贫困 儿童教育等项计划的倡导者。1848-1854年他领导了公共卫生的改革运 动,力促《公共卫生法》得以通过。 – 埃比尼泽.霍华德:他于1898年出版的《明天——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 之路》一书,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1899年6月,又成立了“花 园城市协会”。花园城市运动引发了英国城市规划运动的兴起。



三、英国城市化与农业的关系
影响近代早期城市化步伐或迅速或迟缓的最基本原因在于农业生产 率的发展程度,城市化进程得以发展的最简单前提是全国总人口中 有越来越多的人脱离农业生产,但这同时也就要求城市人口的食品 供给和工业原料要有越来越充足的保证。
– 1.农业生产率水平直接制约着食品和原料供应规模。如果农业水平低下, 农产品只能维待农业生产者自身的生活需要,或仅有数量有限的剩余, 那么在相对封闭的国际环境中,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化运动就成了无源 之水。 – 2.农业生产率水平直接制约着农村人口的工业品消费规模。近代西欧城 市化是与工业化密切相联的,大多数城市不只是行政或文化中心,更 重要的却是工业品生产中心.如果农业生产萎缩,农业劳动者对工业产 品的购买力和消费需求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在国际贸易尚未充分发展 的当时,城市工业产品便会失去重要的国内市场。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_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_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_文献综述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文献综述随着中国的快速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也迅速推进。

然而,中国城市化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对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首先,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城市规模扩大过快。

过快的 urbanization rate 带来的是城市规模的快速增长,这会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公共设施和服务跟不上,社会问题增多等一系列问题。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愈发严重,空气质量下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愈发突出。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合理的城市发展理念,控制城市规模的过快扩张。

其次,人口流动与城市问题紧密相关。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这一方面加剧了城市人口负荷的压力,另一方面也给城市管理带来很多挑战。

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同时,农村的人口减少会导致农田的撂荒,农民收入减少,农村经济面临较大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减少农村人口外流。

再次,城市的社会问题也是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要挑战。

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等日益突出。

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增加,为城市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压力。

同时,城市化还导致了社会犯罪、堕落和社会安全问题的增加。

因此,我们要以人为本,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教育和就业机会等手段,解决城市社会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可持续发展也是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要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增加,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可持续城市的发展,如推动低碳城市、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

只有实现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才能保证城市的长期繁荣。

综上所述,中国城市化面临着城市规模过快扩张、人口流动、社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现代经济信息16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韩文艺 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本综述通过对近年来研究新型城镇化的论文进行总结,梳理了中国学界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体系;综述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4-00016-01中国城镇化率突破50%大关,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

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存在弊端,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火车头”,为我国赢得后发优势,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王牌”引擎。

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梳理学者们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定义、内涵和着重点,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一、对“新型城镇化”的定义研究张占仓(2010)认为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传统城镇化而言,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相互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

单卓然,黄亚平(2013)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追求平等、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以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为重点内容的崭新的城镇化过程。

鉴于此,可以说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集约、更高效、更绿色、更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过程。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研究新型城镇化和传统的城镇化有本质区别。

单卓然、黄亚平(2013)简明扼要地提出三个内涵,分别是民生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质量的城镇化,笔者也比较赞同此看法。

张占斌(2013)认为有四个内涵,一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互动;二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倡导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三是构建科学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于小城镇协调发展;四是实现人的发展,致力于和谐社会与和谐中国的城镇化。

社会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社会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社会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

城市化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是显著的。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成为了经济活动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向城市集聚。

这种集聚效应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许多研究表明,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城市向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变。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这也是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其次,城市化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还体现在人口结构和社会关系方面。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流动加剧,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城市中的人口结构更加多样化,涌现出各种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的群体。

这种多样性给城市带来了活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带来了社会融合和文化认同的挑战。

城市化还改变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此外,城市化对政治结构和社会治理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化,城市成为了政治权力的中心,政治资源和决策集中在城市中心。

城市化加剧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政治差距,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挑战,城市治理面临着诸多问题和难题。

如何有效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成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

城市化改变了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社会关系以及政治结构,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城市化质量文献综述

城市化质量文献综述

城市化质量文献综述作者:柴文佳王立会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3期[摘要]对于城市化质量问题在国外研究中并没有直接的提法,但是相关的研究非常丰富。

主要有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环境、资源为侧重点的生态城市研究,以人为侧重点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等方面,这些研究都体现了城市化质量的内涵。

[关键词]城市化质量发展[中图分类号]C9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049-02一、国外研究现状(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国外学者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如Daly(1989)提出测评可持续发展政策目标的4项标准,即环境影响要小于环境的承载能力;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要小于其再生速度;人类产生的废物要小于自然界的吸收能力;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要小于其被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资源替代的速度,并以此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理论框架;Broat (1994)指出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设计应体现层次性、科学性、数字化的要求,用易测度的、便于分析、比较和预测的指标,分层次、按顺序、客观地表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际。

Maclaren(1996)提出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设计应遵循综合性、前瞻性、分布性、广泛性的原则。

其中综合性是指指标应综合反映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关联性;前瞻性即目标要指向未来的发展方向;分布性指考虑到人口、地理空间等分布特点;广泛性即评价过程应保证公平合理。

(二)生态城市的研究生态城市的思想起源于霍华德(1898)的“田园城市”的理念。

P•盖迪斯(1904)首次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城市研究。

理查德•雷吉斯特(1984)使生态城市建设的理念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以相对较小的城市规模建立高质量城市、就近出行、小规模地集中化和物种多样性有益于健康的四项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并针对美国城市低密度现状提出生态城市的改造措施。

雅尼科斯特(1987)认为生态城市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境”,这是首次提出的生态城市的完整概念。

文献综述 浅析我国城市化的影响因素

文献综述  浅析我国城市化的影响因素

浅析我国城市化的影响因素
文献综述
苏梅花在《影响我国城市化发展因素分析》一文中提出我国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从2003年至今制定了许多政策着力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而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就是让农民有更多机会在城市发展、工作、定居,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同时促进城市化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骆永民在《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多因素分析》一文中提出理论经济学认为,城乡间交易效率和劳动效率的差距是促进城市化的关键因素。

在结合中国现实国情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对城市化进程还有负向作用的是城市的专业化经济、农民进城的迁入成本和农村土地使用权及村集体相关福利。

目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帮助农民致富的措施对城市化进程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比较而言,降低农民进城迁入成本的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将成为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措施。

城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城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城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本文通过对中国城镇化的推动机制、与产业转移及经济增长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道路,现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处理好城镇化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同时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

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美国的高科技发展与中国的城镇化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课题。

可见城镇化的研究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课题,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城镇化进行了许多有影响的研究。

城镇经济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研究城镇化的基本学科,以城镇化建设问题为研究重点,国外学者从区位理论方面开展;对于中国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广泛理论众多。

国外的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就是城镇化过程,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唯有城市化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城镇化是一个次要因素。

但对于我国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来说,基于我们的社会实践,提出以城镇化城乡缩小城乡差距的理论,确定了解决我国城乡二元化的主要途径是农村城镇化(费孝通,1986;辜胜阻,李正友,1998)。

这些文献成果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城镇化的推动机制。

中国的城镇化之所以与欧美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是因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尤其表现在城镇化的推进模式方面。

对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国内学者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对于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角度进行梳理。

自上而的下模式的角度研究城镇化动力机制一般是从国家投资、政策、国家大型企业、重点项目带动以及大中型城市扩张等方面(薛凤旋,杨春,1995;刘红星,1987;齐康,夏宗玕,1985;张庭伟,1983);自下而上模式从农村富余的农副产品交换、乡镇企业、家庭企业和专业市场推进城镇化发展(刘传江,1999;费孝通,1984);李强等(2012)从动力机制和空间模式两个视角理解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的特征,将我国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归纳为以下七类:建立开发区、建设新区和新城、城市扩展、旧城改造、建设中央商务区、乡镇产业化和村庄产业化;边雪等(2013)从人口城镇化、产业非农化、用地城镇化进程的相对关系角度,在三角模型中将城镇化的协调关系模式划分为六种类型。

文献综述模板

文献综述模板

文献综述模板要求:字数要求3000字以上~其他要求照上课时候讲的文献综述的模板题目,比如生态文明视阈下新疆城镇化与产业转型的协调发展研究, 一、简要介绍一下问题的背景,背景必须简明扼要~不要多~精炼,新疆属于典型的绿洲经济~绿洲仅占新疆国土面积的8.6%~却承载着95%的人口,刘甲金~1995,。

绿洲生态环境具有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和累加性的特征~一旦遭到破坏难以恢复。

在绿洲生态环境的约束下~新疆城镇化具有干旱区城镇化的特点~如城镇数量少、规模小~布局分散,安瓦尔?买买提明等~2011,~城镇化与产业结构不相匹配,马姝婷等~2011,等特点。

近年来~新疆进入了城镇化的加速阶段,张岚~2005,~城镇化对绿洲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朱自安~2009,。

二、国外研究现状学者们主要对城市化、产业发展及环境污染三者之中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1,环境库兹涅茨曲线,KEC,假说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Grossman等~1995,。

而Brajer等,2011,则认为城市化与环境污染之间不一定符合KEC关系~结果取决于对具体污染形式的选择。

还有有学者认为~导致生态环境污染的不是城市化水平~而是人们的消费偏好,Satterwaite~2009,,Oosterhaven 等,2007,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是改善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2,Henderson,2003,认为~政府的投资及贸易保护等政策能通过改变产业结构而有助于城市化进程。

Davis 等,2003,认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演进之间具有相互匹配的关系,Moomaw等~1996,~但也有学者认为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Kazuhiro Yuki~2007,。

三、国外研究现状学者们主要对发达地区城市化、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及新疆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1,城市化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是一种耦合协同的关系,李海燕等~2011,,但由于国家间背景条件的差异~不同国家的城市化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相同,崔裴等~2012,,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是影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李姝~2011,。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文献综述

幅度扩 大 内需 , 即改变 出 口导 向型 为 内需 拉 动型 的经 济增 长方 式 。另 一方 面 , 国多年 中 来最 受关注 的经 济社会 问题之 一 是 收入 差 距 , 解决 收 入 差距 的关键 在 于 缩 小城 乡差 而
别( 万广 华 , 0 8 ,0 8 ) 2 0 a2 0 b 。有 必 要指 出, 目前和 相 当长 的 时期 内, 国都 将 被 这 两 在 中 个 问题 所 困扰 , 它们也是 其他 一 系 列 问题 的根 源 , 括 贸易摩 擦 、 民 币升值 压 力 、 三 包 人 “ 农” 问题 、 中国经 济增长 的持续 性等 等。 不 难推 断 , 转变增长 方 式和缩 小城 乡差 别 最 为根 本 而 有效 的途 径是 大 力 推进 城 市 化( 万广 华 , 0 8 ) 这 一思路 正 得到 中 国政 府 和 越 来越 多 的专 家 学者 认 可 , 以城 市 20 e , 所
效应 ” “ 射效 应” “ 出效应 ” 、辐 和 溢 等规模 经 济 对 经 济 增 长 的作 用 。“ 小城 镇 论 ” 的立 足
( 毅 ,0 9 。 周 2 0 )
关 于 中国城 市化发展 模 式 的选 择 和 发展 战略 的 争议 , 主要是 围绕 走 “ 大城 市” 是 还
“ 小城 镇 ” 道路 的论 点而展 开 , 即在 城 市 化发 展 模 式选 择 上 究竟 是优 先 发 展 大城 市 以带 动小城 市 , 还是 重 点发 展 小城 镇 以促进 城 市化 。“ 大城 市论 ” 的主要理论 依 据在 于“ 集聚
见, 责 自负。 文
21 0 0年 第 6期
Hale Waihona Puke 万广 华 朱 翠 萍 中国城 市 化 面 临 的 问题 与 思 考 : 文献 综 述

城市地理文献综述

城市地理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化相关论文综述【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始加快,但由于地区之间社会经济、文化的差异较大,加之改革开放后采取倾斜发展战略,使得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超常发展。

目前,这一地区已经形成了城市群及城市带的发展格局,并出现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势态。

近年来,面对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市场化的实际,地理学者又开始尝试探讨新的城镇体系规划理论和方法,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体系动态演变、合理模式、结构调整和科学预测的研究。

中国城市化研究的主要成果,主要包括中国城市化特征研究、中国城市化过程研究、中国城市化空间研究、中外城市化比较研究、区域城市化研究等4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中国城市化,研究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一、中国城市化特征研究国外学者承认, 1980年代以前,中国城市化作为社会主义城市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于西方经典城市化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城市化的特点,这种差异性在1980年代以后依然存在。

国内学术界的主流意见也承认中国城市化在世界上的独特性,只不过在1990年以前,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被用来解释这种差异性,而1990年代及以后,“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则成为解释的切入点。

这也与“特色”城市化方针或道路不谋而合。

1. 中国城市化的整体特征1980年代初,中国城市化特征表现为“城镇人口增长较慢;通过计划和行政措施,不断调整城镇人口比例;广大农村地区亦工亦农的人口大量增长”。

1990年代,对城市化与经济、社会转型的互动认识更为深入,辜胜阻更进一步提出,“中国城镇化及其基础———工业化是由政府发动的,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并举,城镇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低,城市构成不协调,农村劳动力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换”;故此,“二元社会结构、地区差异、城市吸纳力不足与农村推力有余、乡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而行、以小集中为主多渠道并存的农业人口转移方式、实行有计划的宏观控制”等形成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启动期的特征。

文献综述 城市化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

文献综述  城市化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

文献综述2020 届城市化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文献综述学生姓名张三学号 8888888学院商学院专业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20年×月[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伴随着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放开以及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带来巨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更加深化,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关系也更加紧密。

本文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以及人口规模的概念入手,对城市化、人口城市化以及人口规模的相关理论等进行了相应的概述,并在理论上阐述了城市化发展阶段和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化与城市人口规模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城市化与城市人口规模存在高度相关性。

以期在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具有阶段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下,厘清当前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基本现状,以及城市化与城市人口规模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口流动、为有关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人口规模;影响引言人口问题一直是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学术界更是从不同学科角度对人口流动以及规模的现状、问题、理论、模型等方面进行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口流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人口流动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但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大规模的涌现,我国对人口流动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总的来说,有关人口流动的理论研究,尤其是人口流动与城市化两者关系的研究,国外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而我国的相关研究则多是在国外有关理论基础上的应用或扩展。

由于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以下主要从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含义以及两者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和评价。

一、人口流动与城市化概念及内涵研究(一)人口流动概念及内涵人口流动是中国特定城乡背景下衍生的特定概念,而国外并没有这一概念,其对应的概念为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涉及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个领域,各机构或学者在对人口迁移流动进行研究时,大多会根据自身研究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使得对于“人口流动”、“人口迁移”的理解处于一个灵活且混乱的状态,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相关的概念术语,如户籍迁移和非户籍迁移,迁移性人口流动与非迁移性人口流动、农民工、人户分离人口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来最具代表性的20篇经济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所有有关区域经济学关于城市化的学术论文进行总结,并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从而进一步的探究了城市化理论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化与其它社会进程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在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这个研究方向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集中度
一、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
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是城市化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这些论文中发现更多在关注城市化程度本身,以及对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我国城市化率是否滞后等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探讨,但是对于城市集中度问题的研究上所提比较少了。

关于我国城市化是否滞后的问题,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滞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郭克莎,2002;安虎森、陈明,2005)。

由此引出的我国城市化发展应该因循何种道路,同样也是存在着颇多的争论(温铁军,2000;赵新平、周一星,2002).同时,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论述了在我国提高城市化率具有许多积极影响,比如对于促进社会商品流通(晏维龙等,2004),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路铭,2000)等均存在十分显著的正面效应。

洪银兴和陈雯(2000)指出我国存在严重的“城市供给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无疑对促进其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Malpezzi,2006;Henderson,2005)。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而言,提高城市集中度与提高城市化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人口向着某些重要城市集中,会降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

而人口的集中会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Black and Henderson,1999)。

城市化率和城市集中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比如对于区域或者国家内部的城市而言就是这样。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中每一城市城市化率的提高,并不伴随着国家或者区域城市集中度的提高,这是不一定的。

而区域或者国家城市集中的提高,就可能会导致区域或者国家中某些城市的城市化率偏高,而另一些城市城市化率就偏低乐的现象。

Henderson(2003)通过跨国研究发现,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最优的城市集中度,这个最有水平又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的影响。

单纯的城市化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只是作为一种结果存在的,而不是动力所在。

二、城市化与工业化
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绝对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不可分割。

段禄峰等(2009)认为中国城镇化总体水平滞后与工业化水平,改革开放后这种差距趋于缩小。

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受自然基础和政策因素影响,各个地区又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其中中东部地区城镇化滞后与工业化,东北地区城镇化超前与工业化,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但是却与工业化发展最为协调。

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会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

卢东斌等(2009)采取因子分析、横截面多元回归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从静态角度看,高城市化率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城市空气质量的恶化;从动态角度看,初期城市化在一定范围内会导致这样的现象,超过某一个峰值城市环境质量会持续上升,呈现明显的三次曲线特征。

三、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与测度
蒋伟(2009)认为中国地区城市化发展存在空间依赖性,即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通过空间溢出促进周边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影响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因素。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对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而教育发展滞后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推动城市化进程有负面的影响。

张岩(2009)认为非均衡发展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

王家庭等(2009)的研究表明中国区域间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的变化满足城市化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目前处于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缩小的阶段,但是缩小速越来越慢。

四、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及土地流转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城市空间过速扩张、城市土地利用区域差异和粗放化的现象。

张良悦等(2009)使用数据包络分析和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测度。

其结果表明,中国目前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粗放特征,不利于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和耕地保护。

李明(2009)认为,城乡结合部由于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双重管理体制的双重管理之下,再有些特定的政策领域存在管理盲区,尤其是土地管理比较混乱。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如何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实现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合理流转,对于改变城乡结合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城市规模
城市化质量的一个汇总要保障就是合理的城市规模。

张应武(2008)研究发现,从城市经济增长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最有规模为500万人左右,而且具有地区差异性,最优规模效应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中国城市规模基本符合帕累托分布,但与位序——规模法则的理想状态相比,还存在高为城市确实的问题,大城市数量不够、规模不大。

因此中国应该优先发展大城市,扩大城市规模。

参考文献:
【1】安虎森,陈明,工业化、城市进程与我国城市化推进的路径选择【J】.南开经济研究,2005(1)
【2】程开明,李金昌.城市偏向、城市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及动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3】郭克莎(“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2002(2)
【4】洪银兴,陈雯.城市化模式的新发展【J】.经济研究2000(12)
【5】陆铭,陈忉.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6)
【6】晏维龙,韩耀,杨益民.城市化与商品流动的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04(2)【7】赵新平,周一星,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论研究评述【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8】Malpezzi,S. Cross-Country Patterns of Urban Development.In A Companion to Urban Economics,edited by R.J. Arnott and D. P. MeMillen 【J】. Blackwell,Oxford,UK,2006 【9】Black,D. and V. Henderson.A theory of urban growt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9,107(2):252-284
【10】Henderson,J. V. and R. Becker. Political Economy of City Sizes and Formation 【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3(8):47-71
【11】段禄峰,张沛.中国诚正华与工业化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陈式发展研究,2009(7)
【12】卢东斌,孟文强.城市化、工业化、地理脆弱性与环境质量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9(2)
【13】蒋伟.中国省城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09(4)
【14】张岩,张人广.非均衡发展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
【15】王家庭,唐袁.中国区域空间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的测度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0)【16】张良悦,师傅.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对地级以上城市的DEA分析【J】.经济评论,2009(4)
【17】李明.城乡结合部土地流转问题探讨——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J】.经济纵横,2009(7)【18】张应武.基于经济增长视角的中国最有城市规模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9(5)【19】Henderson,J. V. Urbanization and Growth . In 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 ,Volme 1,edited by P. Aghion and S. Durlauf 【M】.Elsevier,North Holland,2005
【20】Henderson,J. V. R. Becker. Political Economy of city sizes and Formation 【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0(48):47—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