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綦江县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fxxgk/jsp/view/inf
oview.jsp?xxbid=46430
綦江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綦江县科技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綦江府发〔2011〕38号
綦江县人民政府文件
綦江府发〔2011〕38号——————————————————————
綦江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綦江县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在綦市管单位,有关单位:
《綦江县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十六届县人民政府第113次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日綦江县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了推动綦江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根据《重庆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綦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取得重大进步
过去五年,全县科技发展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总体目标,努力推动科技创新,着力转化科技成果,不断优化创新环境,科技的支撑助推作用得到显现,科技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07—2008年被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2010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性能齿轮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开展“全国科普示范县”创建工作,并获中国科协命名授牌“全国科普示范县”,2007年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综合目标考核优秀区县;2009年綦江县科学技术委员会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科技创新环境日趋优化。

县委、县政府对科技工作日益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科技创新工作。

制定出台了《中共綦江县委綦江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工作发展的意见》、《綦江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綦江县专利资助办法的通知》、《綦江县人民政府关于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通知》等政策措施,促进全县科技创新发展。

科技投入逐年增长。

“十一五”期间,县财政投入应用技术研发资金和科普经费975万元,比“十五”期间的235万元增长了3.1倍;共争取到国家和市级科技专项资金1003万元,比“十五”期间增长了14.9倍。

“十一五”期间县财政投入各种科技发展资金6036万元,比“十五”期间增长了2.4倍;2010年全社会共投入科研经费1.47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8倍。

全县崇尚科学、尊重创造的氛围日益浓
厚。

2.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我县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创了全县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十一五”期末,全县拥有5家企业技术中心。

全县共申请专利518项,授权专利132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2项。

专利申请受理量较“十五”期末增长了275%,专利授权量增长了73.3%。

“十一五”期间,全县新培育綦江齿轮传动有限公司等重庆
市高新技术企业2家,“柔性零应力双层金属汽车制动毂”、“铜包铁复合粉”等重庆市重点新产品8个。

2010年全县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实现2.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1倍。

全县有著名商标6个,注册商标305个。

3.科技成果转化取得实效。

“十一五”期间,我县引进推广工业、农业新技术37项、新品种79个;争取到国家和市科技项目11项。

成功组织实施了“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辣椒科技项目)、国家星火产业计划(木瓜科技项目),形成了《綦江县加工型辣椒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等技术成果;组织实施了“九档重载汽车变速器中间轴齿轮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等一批国家和市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组织实施了县级科技计划项目157项,安排县财政应用技术研发资金760万元,有力助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4.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

“十一五”期间,我县加强了科技合作交流,先后与重庆邮电大学、中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等6所科研院校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完善了“龙头企业农户院校”的科技合作机制。

科技特派员制度更加完善。

坚持常年开展科技特派员下农村、入企行动,建立1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1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

先后聘
选市级科技特派员、县级科技特派员70人次,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

5.全民科学素质进一步提高。

科普活动有声有色,组织开展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技活动周”、“綦江县中小学生科技节”等活动15次。

举办专利保护、辣椒标准化栽培技术等科技培训班13期,培训人员1680人次。

举办讲座9次,听座人员1378人次,开展科技文艺宣传表演14次,科技下乡67场次。

制作科普宣传专栏总长460米,利用电视广播、电子显示屏宣传1107小时。

开展群众咨询6147次,发放各类科普资料12.3万多份。

6.科技示范活动广泛深入。

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为载体,广泛开展多种示范创建活动,全县有4个街镇成功创建市级科普示范街镇,有12个街镇成功创建县级科普示范街镇,命名县级科普示范村56个、科普示范户566户、科普示范家庭40户、科普示范基地31个。

(二)影响科技发展的问题
1.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能力建设滞后。

无国家级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生创业园等吸引高端技术人才的平台。

多数企业还没有专门的技术研发机构,没有完全进入技术创新的主体角色。

2.科技投入总量不足。

财政和社会投入的科技资金虽年均增幅大,但总量仍然偏少,县财政应用技术研发资金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投入比例;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不足1.13%,低于全市(1.27%)和全国(1.75%)平均水平,不适应跨越发展的需要。

3.科技创新人才缺乏。

近年来,我县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但总的来看科技人员总量仍然偏少、结构仍然不尽合理,真正从事科学研究开发的技术创新人才少,特别是以信息、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为主的新兴产业科技人员奇缺。

(三)新一轮科技发展机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从战略全局出发,对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战略部署。

市委、市政府作出建设“五个重庆”和内陆开放高地决定,重庆是全国城乡统筹科技改革创新试验区,赋予科技发展先行先试权,为我市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需求和舞台。

綦江进入快速发展黄金期、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期。

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更加显现、产业基础全面发力,对科技进步提出更高的要求,科技工作大有可为,科技支撑助推作用日益明显。

二、“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坚持科技自主创新与引进转化相结合,坚持依靠科技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培育新兴产业为重点,促进全县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为建设主城卫星城、开放南大门、区域增长极、幸福小康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
用五年时间,全县基本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使科技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建立完善科技政策激励机制,使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引进转化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使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贡献能力明显提高。

科技进步综合指数达到渝西地区先进水平。

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以上;全社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投入(R&D)占全县GDP比重达2%以上,应用技术研究开发资金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2%以上;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25%;组织实施科技支撑示范工程,年引进转化科技成果20项;著名商标发展到15件以上,驰名商标和地
理标志实现突破;建立科技服务平台,组建国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工业科技
围绕千亿工业新格局,在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中,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融合。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引进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效益为目的,大力支持开发核心关键技术,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做强冶金、煤化工、齿轮、能源支柱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型企业,壮大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1.建立技术研发平台,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加大县级重点骨干企业科研投入力度,鼓励企业新建和完善一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企业研发水平。

在“十二五”期间,力争新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新建市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县级企业技术中心30个。

2.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转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联合攻关;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的科技资金支持;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以合建、进驻、技术入股等形式,建立产业研究开发中心,培育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和科技型中小
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产品,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3.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工业产业结构。

抓住国际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加大招商引项的力度,力争落实一批具有发展前景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引进IT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企业的发展。

围绕重庆两江新区笔记本电脑整机项目,加快发展外围设备、显示器、电子部件、光电器件和精密模具等集聚度相对较高的配套产业,建设笔记本电脑关键零部件功能区,引导关键部件和模块的开发与产业化。

发展铝合金材料、化工新材料、粉末冶金材料、低碳经济装备所需新材料为主要内容的新材料产业;发展以中药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

对具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促进新兴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壮大。

到2015年,力争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达30%以上。

4.实施科技支撑示范工程,促进科技进入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

以县工业园区、西部齿轮城为载体,打造“中国西部齿轮科技城”,重点建设“国家齿轮高新技术产业化基
地”、国家级的“中国西部(綦江)齿轮传动技术研发中心”和“中国西部(綦江)齿轮交易中心”,同步提高綦江齿轮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科技水平,实现齿轮关键技术、核心竞争力、产值规模有重大突破。

齿轮年产值实现200亿元目标。

实施街镇科技支撑示范工程,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有机融合。

5.采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

实施科技创新“星级”企业培育工程,指导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及微型企业,实施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

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宗旨,引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的高新技术项目,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加快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建立循环经济产业链。

在粉末冶金、电解铝、电解铜、煤层气综合利用等产业,推广应用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加强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

6.实施知识产权带动战略,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完善政策环境,抓好知识产权保护宣传,鼓励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引导企业培育拳头产品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牌。

在“十二五”期间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年均增长25%
以上。

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试点企业工作,抓好10家企业的专利试点示范工程。

7.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现代科技服务业。

采取政府组织直接创办、企业创办、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尽快建立产业特色明显、孵化能力强、专业化分工明确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构筑科技信息共享平台。

到2015年基本建成3万平方米科技型孵化器,培育科技型企业100家以上,壮大中小企业30家以上。

孵化器内既有功能配套、设备齐全的研发场所、培训基地,又有以中介服务、信息网络、创业资金为主的支撑服务体系,搭建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做好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推进民营企业与高层次专家的技术合作,实现科技政策、科技信息、科技人才共享,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发展科技金融业,推进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

(二)农业科技
围绕全县“两园三业一基地”的现代农业格局,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为核心,以良种与新技术研究引进为重点,试验、示范和推广一批对辣椒、木瓜、萝卜、畜禽、中药材、果品、水产等产业升级具有带动作用、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核心技术和配套集成
技术,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群,建成一批优质高效农产品示范基地,加速发展现代农业。

大力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开发利用先进实用技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推广动植物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前提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十二五”期间,引进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50个,推广适用新技术50项,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2.转化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围绕辣椒、木瓜、萝卜、畜禽等优势特色农产品,依托食品工业园区,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重点引进转化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促进打造“重庆一流、西部领先,生态环保、自然和谐”的市级食品加工基地。

通过科技立项,鼓励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申报有机、绿色食品和创建名优品牌。

支持县内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推出一批质量好、包装精、口感好和广大消费者认同的“綦江造”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

“十二五”期末,帮助企业争创绿色或有机食品市级以上认证品牌达到10
个,培育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区域品牌产业达到2个,实现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带动农户总数的70%。

3.建立科技促农增收样板。

按照我县的重点产业布局,每一个主导产业配套建设1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年均选派30个科技特派员,开展“下乡入园进企”创业服务行动,以加速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开展科技服务为重点,解决蔬菜、木瓜、畜牧、林木产业基地建设的关键技术,形成“成果转化一条线,专家农民面对面”的科技服务新机制。

结合优势特色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特点,集聚人才、技术、项目、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20个,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户以上;组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促进农户增收,并逐步形成“特色鲜明、规模布局、集约经营、循环利用”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4.开展农民“双技能”培训。

采取左右配合、上下联动机制,根据农业产业化和务工需求,开展农民的农业技术和务工技术的“双技能”培训。

重点是优质粮油、畜禽、果蔬、木瓜、中药材等务农技能培训,运用科技武装广大农民和农民工;开展传统手工艺、风味食品,以及与城市产业转移相关的建筑、机械、能源、煤化工、冶金产业等务工技能培训,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加快体能型农民向技能型产业工人转变,缩小城乡群众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差距。

“十二五”期间,培训农民10万人次以上。

5.集成推广沼气新技术。

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和治理农村面源污染为目标,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调控相结合,引进消化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集中攻克一批集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效能提升、高热效应用与沼液沼渣资源化利用等共性关键技术,开发推广沼气新产品、新工艺,引导建设规模养殖沼气高效示范工程3个,沼气利用率达到100%,沼渣、沼液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三)社会事业科技
立足民生需求,抓好科技惠民工作。

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管理、社会安全等领域引进转化示范应用一批现代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改善民生,提高生活品质。

1.环境与资源保护。

抓好环境、生态、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在农业方面,积极做好大气、土壤和环境监测,采用有机、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进行生产开发,提高农业开发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在工业方面,通过加快工业“三废”处理技术及循环综合利用,推动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实现资源节约利用。

2.城镇化建设。

加强城市交通运输建设、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现代城市管理的技术应用研究。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开展小城镇建设、社区服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中的节能环保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

认真抓好防震减灾、应急预防等环节的科技创新与应用,采用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预测预报水平。

3.医药卫生计划生育。

加强医药卫生领域的科学研究,提高攻克疑难病的能力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技术。

加强公共卫生防治能力建设,提高抵御突发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能力。

加强医疗保健、卫生常识的宣传,不断增强全民健身防病意识。

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妇幼保健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婴儿的优生优育水平。

4.大力开展科技普及活动。

以“12396”信息服务平台、农业信息网为载体,拓宽科技信息流量。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橱窗及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普及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文化,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活动,提高全民科技意识。

开展“学科学技术、做现代农民、建文明家园”活动,以实用技术推广为内容,完善县、镇、村级科普网络队伍建设,围绕农业产业化的实施,努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5.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强以“站栏员”为主体的科普设施建设,实现街镇有科普工作站,村(社区)、企业、学校有科普专栏和科普活动室,配备科普宣传员,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意识和生活质量。

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吸引各类资金投资兴办科普场馆及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机构。

建设綦江科技馆,为科技工作者搭建工作平台。

充分发挥各类科普场馆的作用,提高科普场所的社会服务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科技创新社会环境
坚持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坚持把科技工作纳入全县综合目标考核。

一是建立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是加强对各级科技管理干部的培训,增强各级各部门领导的科技意识,形成责权分明,部门联动的技术创新工作机制。

三是制定和完善推动科技进步的优惠政策、配套措施和实施办法,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风尚。

四是加强科技执法力度,确保党和国家的各项科技工作方针、政策能贯彻落实到位。

(二)推进“人才强县”战略,提供科技创新智力支持
市场经济的竞争是资本的竞争,技术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

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落实和出台留住人才、引进人才的有关优惠政策,为科技人才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

一是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带头作用。

在组织实施科技项目中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大力发展壮大科技研发人员、科技企业家、科技中介服务队伍,促进各类高级科技人才尤其是中青年英才脱颖而出。

二是引进人才。

在注重项目、资金、技术引进的同时,要用更多的精力去关注人才的引进,把招商纳贤融为一体,以各类科技园区、基地、专家大院为载体,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大力开展引智活动,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人尽其才的创业环境。

三是调配人才。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国有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才创业,使能人走向自主创业前台。

四是培养人才。

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创业阶段的扶助,使他们能够顺利地走向创业、成才之路。

健全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等选拔培养体系,培育和形成多层次的创新团队。

(三)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科学技术投入条例》,继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

一是引导企业加大投入。

突出企业技术
创新的主体地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市、县出台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确保其按年销售收入的1.5%以上提取研发经费,用于科技开发。

二是依法落实财政投入。

逐年加大科技投入,确保县财政每年按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1%以上安排应用技术与研发资金,到2015年力争达到2%以上。

三是大力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积极引导社会团体、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民间个人投资科技领域。

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入为主体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

支持鼓励风险投资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到资本市场上市。

探索建立风险基金、信贷担保等市场化运作的科银结合机制。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一是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

将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同企业改组、改制相结合,将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相结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和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主动吸纳科技成果。

二是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科技优势,进一步加强横向科技协作联合,激活卖方和买方两个技术市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努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积极创办各类科技示范园等科研生产联合体,继续发挥“农科教”、“产学研”等各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