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今审美教育之我见

合集下载

中学生审美教育之我见

中学生审美教育之我见

中学生审美教育之我见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并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在处理教材方面,目前全国在”一纲多本”思想的指导下,编写了多种版本的中学美术课本。

这些课本保持了各自的地方特色,但又在总体上体现了大纲的精神,注意到了美术的基础文化教育作用,涉及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

这些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突出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1.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导1.1研究缘起。

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惭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

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顺,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1.2现状略析。

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

1.2.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之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

语文审美教育之我见

语文审美教育之我见

语文审美教育之我见美育即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美育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及其他方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孔子以“礼、乐、射、御(驭)、书、数”教授弟子,其中“乐”指音乐、舞蹈、诗歌,它具有陶冶人的性情德性的作用,也就是美育。

战国时期的荀子说过:“乐者,圣人之所乐也。

而可以善民心。

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故先王导以礼乐而民和眭。

”民初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他还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所有这些,说明美育在培养人的品德、陶冶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以及对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十八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指出:“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

”确切地讲,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热爱美、鉴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活动。

因此,实施审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

在各科的教育教学中,都应发掘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美育课程资源实施美育。

语文新课程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加强中学语文教学美育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性”的集中体现,这与文学即人学、文学为人生的精神是一致的。

初中语文学科自身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其特殊的审美价值,富含得天独厚的审美教育资源。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渗透美育,有其显著的优势和特点。

如何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中的审美教育资源进行美育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谈几点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提高学生审美素质,让他们感受美感受美,是语文教学一个最重要的方面,要让学生很好地感受美,必须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不论是对艺术上的美还是现实中的美,只有具备敏锐的感受能力,才能实现美育。

作品中优美的语言、诗情画意的情境、素淡朦胧的情愫、深刻的主题等等,要想让学生理解和感受这些,就要多方引导,培养他们的感受力。

对审美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对审美教育的认识和看法

对审美教育的认识和看法审美教育呀,这可真是个特别重要的事儿呢!咱就说,生活中要是没了审美,那得多无趣呀!你想想看,咱每天穿的衣服,如果只是为了遮体,不讲究点搭配和风格,那多没劲儿呀。

走在街上,别人都穿得漂漂亮亮、有模有样的,自己却邋里邋遢,这心里能好受吗?审美教育就是要让我们学会欣赏美、创造美,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就好比家里的布置吧,如果只是随便摆点家具,墙上啥也没有,那能叫家吗?咱得有点艺术感呀,挂幅画呀,摆个小摆件呀,让家里充满温馨和美感。

这就是审美在起作用呢!再说说看风景,同样是一片山山水水,有的人就能看出诗意和画意,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而有的人呢,就觉得没啥特别的,不就是山和水嘛。

这差别不就出来了吗?审美教育能让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能从平凡的事物中找到美好。

你说审美教育难不难?其实也不难啦!咱平时多看看美的东西,多学习学习艺术知识,慢慢地不就有感觉了嘛。

就像学走路一样,一开始可能摇摇晃晃的,但走多了自然就稳了呀。

咱也别小瞧了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一个小小的举动可能就蕴含着美呢。

比如给家人做一顿精致的饭菜,摆个漂亮的盘,这也是一种审美呀。

或者自己动手做个小手工,把废弃的东西变成艺术品,多有意思呀!而且审美教育可不是只对大人有用,对小孩子也特别重要呢!从小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这对他们的成长可有好处啦。

他们以后的生活也会更加有品质,更加有乐趣。

咱中国人不是讲究个韵味嘛,这审美教育呀,就是要让我们找到生活中的那份韵味。

让我们的生活不仅仅是活着,而是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审美教育真的太重要啦!它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更加有意义。

我们可不能忽视它呀,要认真对待,好好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让我们一起在美的世界里遨游,享受生活的美好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与审美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与审美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与审美教育审美是指对美的感受、判断和鉴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观早已深入人心,并以审美教育的形式传承至今。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角度出发,探讨其对审美教育的重要影响。

一、儒家文化中的审美观儒家文化强调“君子审美”。

君子在儒家认知中是具备高尚品德和卓越人格的人,他们对于美的追求是积极向上的。

儒家注重培养人的审美情操,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审美境界的提升。

儒家提倡以道德修养为基础的审美观,认为人们应该在欣赏美的同时,注重道德准则,将审美与人格塑造有机结合。

二、道家文化中的审美观道家文化注重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平静。

道家认为自然是最大的审美对象,人们应该学会欣赏自然的美丽与奥妙。

在道家的眼中,审美是一种内在的修行,通过修炼心境、回归本真,达到超越俗世的审美境地。

道家将审美观与修身养性相结合,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与生命智慧。

三、佛家文化中的审美观佛家文化强调内观与慈悲。

佛家认为真正的美不仅仅局限于外在形式,而是源自内心的平静和慈悲。

佛家注重察觉生命的细微之美,用悲悯之心去感受世间的苦难与喜乐。

审美教育在佛家文化中被视为一种修行方式,可以帮助人们培养正念和悲悯之心,从而提升心灵的美丽。

四、中国传统审美教育的特点中国传统审美教育强调情感与道德的培养。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审美教育是与其他学科教育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艺术欣赏、文学阅读等方式,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崇尚诗、书、画、乐四艺的修养,这种审美教育成为当代审美教育的重要遗产。

五、如何发展中国传统审美教育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如何发展中国传统审美教育并使之与现代审美观相结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首先,应该重视文化传承和创新,将中国传统审美教育与现代艺术形式结合,使之更符合当代学生的审美需求。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不仅会欣赏美,还能参与美的创造过程。

最后,要加强跨学科合作,让审美教育在各个学科中得到融入和发展。

语文审美教育之我见

语文审美教育之我见
教育 的任 务 。” 切地 讲 , 育是 培 养学 生认识 美 、 受美 、 确 美 感 热
爱美 、 鉴赏 美 、 价美 和创 造美 的知 识 和能力 的教 育活 动 因 评 此 . 施审 美教 育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 人文 价值 和社 会 意义 在 实 各 科 的教 育教 学 中 . 都应 发 掘教 材 中蕴含 着 的丰 富 的美 育课 程资 源实施 美 育
语文 审美教育之我见
■ -- 省 平 山 县 实验 中学 .I LI :
美 育 即审美 教 育 或美 感 教 育 、 感 教育 . 是 人 类 文 明 情 它 发展 的必 然结 果 , 人 类 自身 建设 的一 个重 要方 面 美 育也 是
是我 国教 育方 针 的一 个重 要组 成 部分 ,是促 进 学生 德 、智


提 高学生 审美 素质 , 让他 们感 受美
过 解 释美 的范 畴 和对 悲 剧 的分 析 . 以莎 士 比亚 的《 并 哈姆 雷 特》 《 、麦克 白》 等著 名悲 剧 为例 . 对学 生 审美 中 的偏见 给 予纠 正 . 于他 们正 确 的审 美鉴 赏力 的 培养 以及 他们 审 美兴趣 和 对 理 论修养 的提 高 . 都起 到 了促进 作 用 他们 对作 品 的理 解加
语 文 新课 程 强 调工 具 性 与 人 文性 的 统 加 强 中学 语
所 谓鉴 赏 , 就是 培养 学生 对 艺术 作 品和现 实事 物 美 的现 象 的本质 的理 解 掌握 正确 地 鉴 别 美 的标 准 . 高评 判 和 欣 提
赏美 的能 力 , 以及提 高 审美兴 趣 和爱 好 有些 学 生对 美 的理
质文 明和 精神 文 明建设 等 多个 方 面 . 具有 重要 意 义 、十八 都 来 , 于鉴 赏关 和 表达 美 的 能力 的 培养 就 可 逐层 深 入 了 . 对 这 样美 育 的第 一 步就 实 现 了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之我见

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之我见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美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在教育中应该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

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

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喜悦和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审美教育音乐之美意象美人文美情感美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

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

本文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一、让学生品味汉字的意象美与纯粹的拼音文字相比,汉字的独特性就在于它的“象形”性。

从这一视角来看,汉字是审美型文字,审美性是汉字独具的魅力。

首先,汉字起源于对自然物象的摹写。

在汉字的原则中,充分摄取了自然美的精英。

我们的先人在造字时,或“因物构思”,或“博采众美”,创造出丰富多彩、生动优美的形象。

汉字的形象中,凝结着大自然的万象纷呈,积淀着造化神秀,吞吐着自然伟力。

基本笔画组成了活泼的汉字,组合紧凑,有韵味,形体匀称,给人以图画美的感觉。

其次,在世界上,恐怕没有哪种文字的创造者会像中国人那样执著,醉心于字体的书写形式美之中,也恐怕没有哪种文字能像汉字一样高度自由酣畅地抒发情感,进而达到了不朽的审美境界。

二、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音乐之美由于双声、叠韵、叠音、声调等声音因素,再辅以音乐、停顿、骈散交错、长短相间等手段,使汉语具有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美。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之我见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之我见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之我见随着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针对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也逐步迈入一个新的阶段更加朝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一步步创新。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被逐步重视。

本文意在探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使审美教育应有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旨在将课程的理性内容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统一起来,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较为丰富,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创造优美的意境引领学生“入境”音乐是对诗词鉴赏的最好的辅助,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有些课文的教学,可以运用幻灯片或投影胶片、实物投影等较为简易的多媒体手段,将与课文主题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景、物或事件,呈现于学生面前,即可以收到理解全文主题事半功倍之效。

比如《卖炭翁》一课,可以用多媒体制成四幅幻灯片:白发苍苍的老翁满面尘灰地烧炭,十指黑黑,衣着单薄;深雪寒天中,饥寒交迫的卖炭翁伛偻着身子蹲在泥中牛旁卖炭;两个太监骑在马上,驱赶着卖炭翁走向皇宫;卖炭翁伤心无奈地将不能御寒充饥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绢系在牛头,瘦弱肚瘪的老牛瞪着白眼呆呆地看着。

上课时先让学生看投影说故事,讲出四幅图所表现的中心意思,然后进入课文朗读、赏析教学过程。

结果那堂课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激动又酸楚的状态中,写出了不少感人的信件,情感、想象,构成了绝佳的审美效果。

二、发挥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动性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目能祥的诗词名句制成贺卡、书签,送给最要好的同学,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对了。

学生制成贺卡或书签,形式新颖各异,有些别致的竟然画上了水墨山水,用竖行题诗,意境幽远,境界开阔。

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之我见

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之我见

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之我见概要: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

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

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

学生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读诗作画,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

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

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师生同画。

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

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

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

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

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学生自画。

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

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迭嶂,云雾缭绕。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之我见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之我见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之我见摘要教师只有充分体味每一篇课文的美,把知识理论容纳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和谐新颖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中,才能使语文教学满堂生辉。

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才会对自然、社会、人类现实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美的现象和事物产生震动、惊异、赞叹、仰慕、热爱、振奋等美好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向往和探索热情。

由此看来,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审美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人才数量的匮乏,人才素质低弱。

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新世纪的一代教师教好书、育好人,为建设新世纪而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审美教育就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

教师的一切教学过程(尤其是语文课教学),都与审美有着不解之缘。

布鲁纳说:“传统教学方法很明显的一个缺陷,就是没有向学生展示出艺术的只有艺术才具有的那些宝藏……美。

”正因为这样,许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语文教学成了传统的说教,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我们在抱怨学生语文素质降低,语文水平下降的同时,应该反省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有没有用审美教育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语文教材中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篇章,思想内容深邃,艺术形式完美,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这就为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

教师的责任在于义不容辞的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用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用艺术化的手法启发受教育者在符合美的规律的行动中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

教师只有充分体味每一篇课文的美,把知识理论容纳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和谐新颖的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中,才能使语文教学满堂生辉。

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才会对自然、社会、人类现实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美的现象和事物产生震动、惊异、赞叹、仰慕、热爱、振奋等美好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向往和探索热情。

由此看来,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审美教育。

那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美读。

国学经典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国学经典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国学经典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国学经典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经典文化的关注度有所下降。

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学经典承载着丰富的思想精髓与文化智慧。

将国学经典纳入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更可以借此机会进行审美教育的传承与培养。

本文将从国学经典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必要性、目标与方法进行探讨。

首先,国学经典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审美教育是指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欣赏力和艺术创造力。

在当今社会,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

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特点,将其纳入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审美情趣和开拓审美视野,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从而更好地欣赏、理解和创造艺术作品。

其次,国学经典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具有明确的目标。

审美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在国学经典教学中,通过学习和欣赏经典文化作品,学生可以增加对美的敏感性,发现和欣赏经典文化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形成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去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鉴赏水平。

此外,审美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激发他们对艺术创作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

最后,国学经典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具有丰富多样的方法。

在国学经典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活动,如诗歌朗诵、经典文学品读等,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感受艺术作品所表达的美学意境。

此外,还可以进行艺术创作活动,如绘画、书法等,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个性和情感,体验艺术的乐趣和价值。

同时,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讲座或工作坊,通过专业的解析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审美价值。

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给孩子讲中国审美读后感500字

给孩子讲中国审美读后感500字

给孩子讲中国审美读后感500字中国审美,作为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方方面面。

中国审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涵盖了艺术、建筑、服饰、文学等诸多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中国审美所体现出的独特魅力和韵味,让人赞叹不已。

中国审美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通过讲解中国审美,可以引导孩子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通过接触中国审美,孩子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增进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培养高贵的情操和人生追求。

首先,中国审美在绘画艺术中的表现,浓缩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都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

例如,山水画中的“远山秀水、云雾缭绕”,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神奇;花鸟画中的精致写实、色彩斑斓,充分展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求美之心。

其次,中国审美在建筑艺术上的表现也是无与伦比的。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雄伟壮丽、精美细腻的特点,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杰作。

中国的古代宫殿、寺庙、园林等建筑,不仅注重形式的美感,更重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例如,北京的故宫、苏州的园林等都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美学理念。

另外,中国服饰在表现中国审美时也有独特的魅力。

中国古代的服饰以其华丽而高贵的设计,彰显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例如,汉服中的华丽锦缎、颜色斑斓,展现了中国人的服饰审美;旗袍中的修身剪裁、绸缎面料,展示了中国女性的婀娜多姿。

最后,中国文学中的审美表现,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瑰宝。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深远、字里行间的含蓄和隽永,无不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例如,唐诗中的清新脱俗、意境深远,宋词中的婉约含蓄,都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总而言之,中国审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既是一种审美追求,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让孩子通过了解中国审美,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难得的文化教育。

只有懂得审美,才能更好地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传承民族的文化基因,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国学经典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国学经典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国学经典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价值。

对于国学经典的学习与教学,不仅仅是对于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于经典的解读和理解,引导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审美情感,培养其审美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

因此,审美教育在国学经典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就来阐述一下。

一、审美教育是国学经典教学的重要内容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既然已经把国学经典引入到了课堂,那么如何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究呢?采取一些适宜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非常必要,其中审美教育就是重要的一环。

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感性的形式接触经典,理解经典,感悟经典中的审美价值和美学意义,还能够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放松和愉悦,达到身心的统一,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学素养。

二、涵盖多重层面的审美教育国学经典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仅是要通过课文中的文化标准和文学形式达到审美效果,还涵盖了多重层面。

艺术、音乐、戏剧等都是可以涉及到审美教育的领域,下面针对这些方面进行分析。

1、艺术艺术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国学经典的教学中,艺术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欣赏经典中的艺术表现技巧。

比如,在《论语》中,有许多场景都是诗意的,如孔子与弟子的问答场景等,这些诗意的场景都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

因此,在国学经典的教学中,通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背景和表现手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学经典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

2、音乐音乐也是一个可以涉及到审美教育的领域。

上古时期的乐曲和传统音乐与国学经典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诗经》中,就记载了很多古乐的名称、曲调、演奏方式等,同时也记录了很多古人对音乐的评价和赞美。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了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国学经典中的音乐审美,激发他们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欣赏能力。

3、戏剧戏剧也是国学经典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如《红楼梦》就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一个经典,其剧本也是一个重要的戏剧作品。

国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国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国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实践与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期望也在不断提高。

除了传授学生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而国学教育作为一种传承悠久的教育理念与实践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对国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实践与思考进行探讨。

一、国学教育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国学教育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其中修身作为其核心,涵盖了道德修养、思想道德、音乐与舞蹈、礼仪与仪表等多个方面。

这些内容都与审美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国学教育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是要通过自觉的学习和实践,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因此,国学教育对于审美教育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

二、国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1. 文学修养国学教育注重学生对文学经典的学习与理解。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国学教育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品读和鉴赏,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敏感度和理解力,提升他们对文字韵律、形象描绘、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审美能力。

2. 书画艺术国学教育中,书画艺术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生通过学习书法和绘画,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眼光和艺术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通过练习与创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艺术的魅力,同时也增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3. 古代音乐舞蹈国学教育注重学生的音乐修养和舞蹈训练。

通过学习古代音乐和舞蹈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学习音乐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和音乐表达能力,学习舞蹈则可以培养学生对于舞蹈的欣赏能力和舞蹈表现力。

4. 礼仪与仪表国学教育强调学生的仪表修养和礼仪规范。

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掌握正确的仪表姿态和礼仪规范,提升个人气质和形象素养。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学习历史人物的典范形象,进一步培养自己对美的敏感度和追求。

三、国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思考国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中华传统审美教化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中华传统审美教化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中华传统审美教化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中华传统审美教化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对美的认知和追求的产物。

中华传统审美教化思想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艺术实践,对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中华传统审美教化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对塑造人们的审美情趣、提升精神境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传统审美教化思想强调美与德的统一,认为美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的体现,是人们对于善良、美好和完美的追求。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美德教化一直是民族精神和道德观念的核心,体现在教育、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

古代的诗词歌赋中常常融入道德教化的内容,美术作品中也常常体现出崇尚美德的精神。

这种审美教化思想强调美的内在涵义和价值,对当代社会也具有启示意义,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追求高尚的美德情感,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和文明素养。

中华传统审美教化思想强调情感的培养和升华,认为审美情趣是人的精神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常常借助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来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使人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精神困扰和压力,审美情趣的培养和升华对化解人们的精神困扰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审美教化,人们可以在精神世界中找到一片净土,获得心灵上的愉悦和满足,从而更加坚强和自信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传统审美教化思想还注重个体修养和社会和谐。

古人常常以审美的方式来陶冶人的情操和提升人的素质,强调个体修养和道德觉醒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人们需要更多的美的力量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通过审美教化,人们可以提升自身的文明素养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

中华传统审美教化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对于促进人们的道德情操、提升审美情趣、塑造个体修养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华传统审美教化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中华传统审美教化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中华传统审美教化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中华传统审美教化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念,强调审美对于个人修养和道德行为的教化作用。

这种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并且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中华传统审美教化思想强调美的力量和价值。

在中国文化中,美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代表了道德、智慧和人文精神。

通过欣赏美的艺术作品和自然景观,人们能够培养美好品质,修养自己的心灵。

这种思想认为,美的存在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和行为水平,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人生的意义。

中华传统审美教化思想也注重培养个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

它认为,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和学习艺术知识,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操。

这有助于人们发展自己的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审美品味,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

审美教化也能够提高人们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中华传统审美教化思想还强调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在古代中国,传统的审美教化通常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相结合,强调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美和道德的完善。

它认为,心灵的净化和美的追求是一个人修养和行为的基础,只有内心修养到位,才能体现外在的美和和谐。

通过审美教化,人们能够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从而塑造出一种有品位和追求的人格。

在现代社会,中华传统审美教化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对个人而言,审美教化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通过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和力量,净化自己的心灵,提高生活的品味和质量。

审美教化也有助于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美的存在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艺术才能,推动社会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美的追求也可以成为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借鉴,引导人们积极向上、追求卓越。

中华传统审美教化思想通过强调美的力量和价值,培养个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促进个人的修身养性和道德提升。

在现代社会,它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提升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中国古今审美教育之我见

中国古今审美教育之我见

说三国姓名:张国英学号:0914001250990目录1、提纲 (2)2、摘要 (4)3、关键词 (4)4、论文(1)中国古近代审美教育观的发展 (5)(2)中国现代审美教育观 (7)(3)美育教育的社会功能 (9)(4)美育教育的特殊使命 (12)5、参考文献 (14)提 纲总论点:通过对中国古今审美教育观的探讨和分析,指出美育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研究的基础和前提:1.前人观点:孔子、荀子等非常注重艺术对人的塑造,对人情感的陶冶。

2.当代人的观点:蔡元培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认为“纯 粹 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他第一次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方针之一;席勒说:“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钱学森曾说过,创造性思维= 科学思维+ 艺术思维。

美育,正是二者在教育实践中的契合点;杨振宁教授对日本产品在当今世界具有广泛的市场,做出了深刻的分析。

二、 第一分论点:中国古代审美教育观的发展第一大部分: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美育观的发展⎪⎪⎩⎪⎪⎨⎧⑶荀子的“性恶论”⑵孟子的“性善论”立于礼、成于乐”⑴孔子提出“兴于诗、 第二大部分:中国近代审美教育观的发展⎪⎪⎩⎪⎪⎨⎧代宗教”⑶蔡元培主张“以美育倡美育的人⑵王国维是最早公开提发挥将善的、美的方面尽量育的目的是⑴梁启超指出,情感教三、 第二分论点:中国现代审美教育观第一大部分:美育就是要培养人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情怀,使人能够以审美的态度观照世界和自身。

(席勒)第二大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进行审美教育以培育人的创造力。

(钱学森、卡耐基、杨振宁)四、 第三分论点:审美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特殊使命第一大部分:美育教育的社会功能⎪⎪⎪⎩⎪⎪⎪⎨⎧重要性(教育方针)了美育与德智体发展的提出的教育方针均体现⑶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特的育人功能(马克思谐发展,美育具有独⑵和谐社会需要人的和打动人的感情(席勒)⑴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 第二大部分:美育教育的特殊使命⎪⎪⎩⎪⎪⎨⎧造美的生活情趣培养人具有发现美和创培养艺术家,而是⑶美育教育的任务不是赏美、创造美的能力⑵美育教育可以培养欣发展所起的作用⑴美育教育在和谐社会 第三大部分:当代女性的审美教育⎪⎩⎪⎨⎧满足新女性社会交往美教育和⑵对当代新女性进行审的需要⑴满足新女性自我提高 五、 总结:通过对我国古今美育教育观的探讨与分析总结得出,当代实施美育教育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论文初中历史教学审美教育之我见

论文初中历史教学审美教育之我见

初中历史教学审美教育之我见黄平县翁坪中学唐玲教育学认为,无论是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是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

美誉就是通过美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美誉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性情上得到陶冶。

本文拟就历史教学中如何从审美教育入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作揖探讨。

一、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宝库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无不于教育之中行其美育之作用。

”“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元素。

”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

这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激发其对历史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

二、历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现实意义1.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

”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审美因素极为广泛:讲述红军长征时一首《七律·长征》的吟诵;讲诉文艺复兴时一幅《蒙娜丽莎》的赏鉴;讲诉巴黎公社时一曲《国际歌》的播放……这些众多的审美因素,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2.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这一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愿望、动机的源泉就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美的感受。

”可见崇高的、美的形象对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的培养的重要。

3.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联系的一种心理过程。

对审美教育的看法

对审美教育的看法

对审美教育的看法
教育的价值主体是人,教育的本质特点是培养人,而以德智体美为之要。

窃以为,一个人的德智体美各方面素养之高低,可集中体现于其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与创造能力。

当一个人有了对美的爱和追求,相应的就会摒弃恶与丑;当他有了对美的体验与感受能力,则其视野将愈广阔,五官将愈敏锐,思维将愈灵动;当他耳濡目染、受到美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体态、姿势甚至声音、语言亦将随之而美;而当他学会了去运用美并创造美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基于此,审美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审美教育,即“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

”这是审美教育的广义定义,也是我所更认同的定义。

艺术是美,蔡元培既说过: “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塑、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

”但“美”绝非仅以艺术的形式体现,它蕴含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一片云、一缕风、一棵草、一声低吟、一滴泪珠甚至一段记忆、一夜鼾声、一阵汗味都可为美。

因此,对孩子们的审美教育,就不应只通过艺术手法来进行,而应综合生活的方方面面,引领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爱上美、创造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三国姓名:张国英学号:0914001250990目录1、提纲 (2)2、摘要 (4)3、关键词 (4)4、论文(1)中国古近代审美教育观的发展 (5)(2)中国现代审美教育观 (7)(3)美育教育的社会功能 (9)(4)美育教育的特殊使命 (12)5、参考文献 (14)提 纲总论点:通过对中国古今审美教育观的探讨和分析,指出美育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研究的基础和前提:1.前人观点:孔子、荀子等非常注重艺术对人的塑造,对人情感的陶冶。

2.当代人的观点:蔡元培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认为“纯 粹 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他第一次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方针之一;席勒说:“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钱学森曾说过,创造性思维= 科学思维+ 艺术思维。

美育,正是二者在教育实践中的契合点;杨振宁教授对日本产品在当今世界具有广泛的市场,做出了深刻的分析。

二、 第一分论点:中国古代审美教育观的发展第一大部分: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美育观的发展⎪⎪⎩⎪⎪⎨⎧⑶荀子的“性恶论”⑵孟子的“性善论”立于礼、成于乐”⑴孔子提出“兴于诗、 第二大部分:中国近代审美教育观的发展⎪⎪⎩⎪⎪⎨⎧代宗教”⑶蔡元培主张“以美育倡美育的人⑵王国维是最早公开提发挥将善的、美的方面尽量育的目的是⑴梁启超指出,情感教三、 第二分论点:中国现代审美教育观第一大部分:美育就是要培养人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情怀,使人能够以审美的态度观照世界和自身。

(席勒)第二大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进行审美教育以培育人的创造力。

(钱学森、卡耐基、杨振宁)四、 第三分论点:审美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特殊使命第一大部分:美育教育的社会功能⎪⎪⎪⎩⎪⎪⎪⎨⎧重要性(教育方针)了美育与德智体发展的提出的教育方针均体现⑶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特的育人功能(马克思谐发展,美育具有独⑵和谐社会需要人的和打动人的感情(席勒)⑴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 第二大部分:美育教育的特殊使命⎪⎪⎩⎪⎪⎨⎧造美的生活情趣培养人具有发现美和创培养艺术家,而是⑶美育教育的任务不是赏美、创造美的能力⑵美育教育可以培养欣发展所起的作用⑴美育教育在和谐社会 第三大部分:当代女性的审美教育⎪⎩⎪⎨⎧满足新女性社会交往美教育和⑵对当代新女性进行审的需要⑴满足新女性自我提高 五、 总结:通过对我国古今美育教育观的探讨与分析总结得出,当代实施美育教育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古今的审美教育观,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了较为深刻的美育教育观思想,他非常重视审美教育的形式与内容问题,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和实践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深刻揭示了美育代宗教的大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当代审美教育活动也具有越来越迫切的现实意义。

无论从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来讲,从人的基本素质还是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来看,审美教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同时,美育教育对于人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of Confucius suggests a more profound aesthetic education ideas, h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form and content of problems, he said zhisheng wen is wild, enterprise quality is gentle, then a gentleman. History China's modern history of outstanding bourgeois revolutionary educators and practitioners Mr. CAI yuanpei proposed by religious claims,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profoundly revealed the aesthetic generation religious big trend with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arrival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has more and more urge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No matter from the materi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r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from man's terms, the basic quality or from cre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education, aesthetic view has irreplaceable role at the same time, aesthetic education for the people's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may also have important irreplaceable role关键词:古代审美教育现代审美教育美育功能和谐社会Keywords Ancient aesthetic education Modern aesthetic education Aesthetic function Harmonious society古今审美教育之我见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情感教育,它是一种以美学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自然美、社会美特别是艺术美的鉴赏,使受教育者提高审美能力,健全审美趣味,培养审美理想的特殊教育活动。

一、中国古近代审美教育观的发展中国初具范式的美育思想和探讨始见于先秦。

商周和春秋战国时代,对贵族子弟的教育除了读书之外,还要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其中的“乐”,即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能作用于个体情感的艺术形式,它尤其受到重视。

后来,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育人主张,认为可以通过诗歌、音乐等艺术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道德品性,最后达到人伦境界的完善。

孔子通过对《诗经》的考察,认识到了文学的巨大功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

孔子认识到文学不仅可以认识社会、干预生活,而且还能激发人的情感、凝聚人心,即能教导人的情感向上、向美、人与人和睦与共。

“人之初,性本善”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固有观念,孟子的“性善论”把这种理论发扬光大。

但是荀子却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性恶论”。

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积伪”的过程,就是“化性而起伪”的过程,这就是人的美的培养过程。

他认为人性美、人格美是需要经过人的不断训练、后天培养而成的,外界的陶冶非常重要。

于是他非常重视音乐的作用,他在《乐论》中指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人也速。

”他明确强调音乐能塑造人格,陶冶品性。

他还指出:“故乐行而志清,礼修而形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他进一步强调音乐可以改善人心民情,促成社会和谐安宁。

孔子、荀子等人非常注重文艺对人的塑造,对人的情感的陶冶,进而达到对社会人伦的完善。

到了近代,许多思想家仍然注重美育对情感的陶冶。

梁启超指出:“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是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恶的、丑的方面渐渐淘汰下去。

这种功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进步”。

王国维是最早公开提倡美育的人,他认为中国人没有高尚的精神生活,审美教育则能治疗病态的国民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他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情感发达,以臻完善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

此又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

蔡元培第一次把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方针之一。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和实践家,他积极从事于祖国的教育事业,他提出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说,认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人人都有情感,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

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于陶养。

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人的美育主张,不但强调了美育对人的情感的陶冶,而且还从教育的方针、目的、手段上肯定了美育对人生、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中国现代审美教育观美育作为情感教育,它通过培养审美的人生态度,引导人类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审美态度不同于科学认知态度,也不同于实用伦理态度,它是主体观照客体的一种特殊方式。

这里的客体不仅包括自然和社会,也包括主体自身,因为人的能动意识使他能够把人作为对象来进行观照。

“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美育就是要培养人们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情怀,使人能够以审美的态度观照世界和自身。

比如,恬淡的美景与人的审美情感相对应,能够使人心旷神怡、洒脱愉悦;崇山峻岭、惊涛骇浪的景观与人的审美情感相对应,能够令人产生心胸开阔、充满激情的崇高感。

人们在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中,可以获得心灵的舒展和精神的自由,会促使人们自觉地珍爱自然、保护自然,会在这种良性循环中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肯定是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既有理智又有感情,既有工作能力又善于体味生活快乐的人。

席勒说:“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他还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

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

”我们应充分认识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通过各种途径开展美育活动,培养人们健康的审美观,使人们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以达到真善美、知情意的统一,促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