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2019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件(33张)教育精品.ppt
月光→思家乡 念亲朋 邀志同道合友 享恬淡优美景
竹柏→ 君子 高洁 坚强 志趣高洁 笑对人生
五、拓展延伸
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 现美的眼睛。——罗丹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 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
2、关于“月亮”的诗句
.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随笔式小品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壮志难酬,一贬再贬,身居闲职之人 ( √ )。
3、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 有关?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 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 它的深刻含义?
• (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
4、讨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的心情变化
• “欣然”
欣喜之情
• “念无与为乐者” 有点遗憾
“遂”、“寻”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 “怀民亦未寝” 心有灵犀的喜悦
• “相与步于中庭” 从容 闲适
• 2、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闲人”:
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
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具有闲情逸致, 兴趣高雅之人( )√。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 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 计。 “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 元丰七年离开黄州贬去汝州。
竹柏→ 君子 高洁 坚强 志趣高洁 笑对人生
五、拓展延伸
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 现美的眼睛。——罗丹
面对逆境,要豁达开朗,乐观积极。 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欣赏我 们;而是我们能不能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
2、关于“月亮”的诗句
.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随笔式小品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壮志难酬,一贬再贬,身居闲职之人 ( √ )。
3、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 有关?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 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 它的深刻含义?
• (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
4、讨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的心情变化
• “欣然”
欣喜之情
• “念无与为乐者” 有点遗憾
“遂”、“寻”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 “怀民亦未寝” 心有灵犀的喜悦
• “相与步于中庭” 从容 闲适
• 2、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闲人”:
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
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具有闲情逸致, 兴趣高雅之人( )√。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 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 计。 “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 元丰七年离开黄州贬去汝州。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PPT课件PPT课件
★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 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 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 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 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 论文学,谈论政治等。
思考问题读课文
自然美景
导思1.文章描写了 怎样 的自然美景?
翻译课文
原文: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注释: 四时:四季。
俱:都。 晓:早晨。 歇:消散。 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翻译课文
译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
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 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 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 察两种视角来写。
பைடு நூலகம்
课文品读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
样的表达效果 ?
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 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 ,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
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 不胜枚举,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 “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 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
《答谢中书书》。
走近作者
部编本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件PPT课件
具体描述
文章从白鹭的飞翔、站立、觅食等日 常活动入手,展现了白鹭的优雅、自 由和生命力,强调了和谐、自然之美 。
语言特点
语言特点
《白鹭》的语言优美、细腻,富有诗意。
具体描述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 文章的感染力。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白鹭》采用了寓言式的写作手法。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07
作业与延伸阅读
作业布置
01
02
03
04
作业一
熟读并背诵《短文两篇》中的 《陋室铭》和《爱莲说》。
作业二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
作业三
搜集有关刘禹锡和周敦颐的资 料,了解他们的生平和作品风
格。
作业四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理解
和感悟。
延伸阅读推荐
《刘禹锡诗文选注》
《周敦颐集》
此书收录了刘禹锡的代表作品,包括诗、 文、赋等,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刘禹锡的 文学成就。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此书收 录了他的代表作品和思想,有助于学生深 入了解其思想和文学风格。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
《古文观止》
此书收录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散文,有助 于学生拓展阅读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
分组讨论
总结词
提高学生参与度
VS
详细描述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对短文 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可以 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分享与交流
总结词
增强学生表达能力
详细描述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短文的看法和理解,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表 达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活跃度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文章从白鹭的飞翔、站立、觅食等日 常活动入手,展现了白鹭的优雅、自 由和生命力,强调了和谐、自然之美 。
语言特点
语言特点
《白鹭》的语言优美、细腻,富有诗意。
具体描述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 文章的感染力。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
《白鹭》采用了寓言式的写作手法。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07
作业与延伸阅读
作业布置
01
02
03
04
作业一
熟读并背诵《短文两篇》中的 《陋室铭》和《爱莲说》。
作业二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
作业三
搜集有关刘禹锡和周敦颐的资 料,了解他们的生平和作品风
格。
作业四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 陋室铭》和《爱莲说》的理解
和感悟。
延伸阅读推荐
《刘禹锡诗文选注》
《周敦颐集》
此书收录了刘禹锡的代表作品,包括诗、 文、赋等,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刘禹锡的 文学成就。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此书收 录了他的代表作品和思想,有助于学生深 入了解其思想和文学风格。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
《古文观止》
此书收录了唐宋八大家的经典散文,有助 于学生拓展阅读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
分组讨论
总结词
提高学生参与度
VS
详细描述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对短文 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可以 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分享与交流
总结词
增强学生表达能力
详细描述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短文的看法和理解,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表 达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活跃度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件(共29张PPT)
—师傅补充—其他师友完善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 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三步:互助释疑
环节一:师友解惑
师友互助解决疑惑,将解决不 了的疑难点提到全班解决。
康乐: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
与古今知音共赏 美景的得意之感
谢诗善于细致入微地描摹山水景物,鲍照评论说: “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萧纲也说:“谢 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谢诗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 致体察,而采取精巧工致的描写手段,表现的是自然 物象的客观美。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 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第四步:巩固拓展
环节一:师友研读
请根据本篇文章,发挥想象,将其改写 为一篇白话散文。(200字左右)
—后互助交流完善
第四步:巩固拓展
环节二:教师提升
自古以来,山川的美景都被文人雅士所赞叹。巍峨的高山耸入云端, 细长的小溪清澈见底。河流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 葱的密林和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清晨,大雾弥漫,周围万籁俱 寂,一片茫然,什么也看不见,没有一点儿生机。然而,只要耐心 的等待,你便会发现,大地竟然如此美妙:雾渐渐地淡了,大地才 显露出原本的轮廓。这时耳边就会若隐若现的出现猿的啼叫。当雾 完全消散的时候,鸟儿们便会唱起悦耳的歌声。太阳快要落山了, 它那嫣红的霞光,把飘荡在微红的天幕上洁白的云朵染成了各种各 样的颜色,就好像是一幅绚烂的油画似的,令人深思。而每当这个 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们争相跳出水面,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 弧线后,又迅速地钻进水里,漾起一层又一层的波澜。这实在是人 间的仙境哪!自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 了。
2018-2019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人教部编版):10课 短文两篇(共39张PPT)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课前导学 ◆字词详解 ◆整体感悟 ◆课堂导练 ◆决胜中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ppt课件10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1张PPT)
第10课 短文两篇
R 八年级上册
2019/12/13
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李白笔下的 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九天”道出了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 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 出了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 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现其雄奇险 拨的奇景......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动 神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美 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地感受一番。
2019/12/13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 《报任安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 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 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 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 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 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 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 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运山水石的成就?
其奇者。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 别从仰观、仰察两种视觉来写。
2019/12/13
6.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 景物摹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 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 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舞歇为静, 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 鱼跃水为动。
2019/12/13
1.山川之美,在作者笔 下是怎样的情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 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具备。
R 八年级上册
2019/12/13
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李白笔下的 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 九天”道出了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 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 出了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 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现其雄奇险 拨的奇景......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动 神摇。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美 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地感受一番。
2019/12/13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 《报任安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 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 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 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 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 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 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 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运山水石的成就?
其奇者。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 别从仰观、仰察两种视觉来写。
2019/12/13
6.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 景物摹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 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 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舞歇为静, 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 鱼跃水为动。
2019/12/13
1.山川之美,在作者笔 下是怎样的情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 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具备。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精美课件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
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 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 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 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 得意之感。
课文讲解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 句话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怀?全文表 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 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 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2-536年),字通
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南京)
人。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后隐居句
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 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 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字词积累
重点实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课文总结
总引
写景
抒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四季景 俯瞰——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晓雾将歇 日变景 夕日欲颓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堂小结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今仁人智士用他 们脍炙人口的文章写尽了山川草木的秀色,让我们去品味,让 我们去感怀。其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用它那多姿多彩和真 切自然的灵性感染着我们,只要我们用明亮的大眼睛,用宽广 的胸怀去发现,去感悟自然,感受生活。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 更加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美好。
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
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
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 10《短文两篇》ppt课件
品鉴课文
你从文中语句读出了苏轼怎样的情感变化和心境?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品鉴课文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点睛之笔, 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漫步的悠闲,
分句释义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 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⑤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全文释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照进来, 我愉快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品鉴课文
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 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但少闲 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感慨能欣赏如 此美景的人少,这两位闲人为什么能 欣赏到美景?
品鉴课文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 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有一颗善于发现 美的眼睛,就能看到。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 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这两位闲人做到了这一点,旁人在追求名利,无暇顾 及美景,当然欣赏不到。这是作者的人生感慨,流露 出旷达的心境。
形容水清澈透明 交叉错杂
原来是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只是
吾两人者耳。 罢了
分句释义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我 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2018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第1课时)优秀PPT课件
我们到底有多少时间,是专门留给孩子的,专门用心放下手里的一切去好好陪陪孩子的。 我们都太忙了,手机里的朋友圈还没有浏览一遍呢,刚出的新剧还没看完呢。新的项目要上线,必须加班加班。周末还要和老朋友聚会呢,带着孩子多不方便。我们感叹,时间咋都不够用呢。
很多人和我说,上班累成狗,回到家还要被小祖宗折腾,身心疲惫。 我记得看过一篇文章,大概是说,孩子对不起,我没有那么爱你,至少不如你那么爱我。孩子仅仅是我们人生世界里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却是孩子的整个世界。我想孩子们的幸福没有我们心里规划的那么复杂,仅仅是想多一点我们的陪伴,多一点和我们的互动。这点时间里,请保证是专注的,是专门留给孩子的。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1.有人评价这篇小短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 画”,画中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呢? 2.短文中的山川之景美不胜收,作者是怎样 写出普通的山川之美的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 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 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主题概括
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 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 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 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以及沉醉山水的愉悦 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且 略微有惆怅寂寞之感。
每天早上五点半,我一般都会自动醒来,起床,洗漱,坐在阳台前,打开电脑,深吸一口早晨的空气,写文。 几乎这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将早上这一点时间看的非常重要,不希望被打扰。
作者档案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 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 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 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 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陈郡 阳夏人,曾作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很多人和我说,上班累成狗,回到家还要被小祖宗折腾,身心疲惫。 我记得看过一篇文章,大概是说,孩子对不起,我没有那么爱你,至少不如你那么爱我。孩子仅仅是我们人生世界里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却是孩子的整个世界。我想孩子们的幸福没有我们心里规划的那么复杂,仅仅是想多一点我们的陪伴,多一点和我们的互动。这点时间里,请保证是专注的,是专门留给孩子的。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1.有人评价这篇小短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 画”,画中为我们描绘了哪些景物呢? 2.短文中的山川之景美不胜收,作者是怎样 写出普通的山川之美的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 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 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主题概括
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 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 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 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以及沉醉山水的愉悦 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且 略微有惆怅寂寞之感。
每天早上五点半,我一般都会自动醒来,起床,洗漱,坐在阳台前,打开电脑,深吸一口早晨的空气,写文。 几乎这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将早上这一点时间看的非常重要,不希望被打扰。
作者档案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 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 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 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 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陈郡 阳夏人,曾作中书舍人,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部编版 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三单元第10课《短文两篇》(共50张PPT)课件1 (共50张PPT)
翻译课文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翻译课文
原文: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注释: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 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
译文: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 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思考问题读课文
自然美景
导思1.文章描写了 怎样 的自然美景?
关键词: 思想之美
景色之美
手法
导思2:文章用了怎样的 手法来描绘自然美景?
课文品读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 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 风格。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翻译课文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注释: 欲:想要,准备。 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 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 到户外。
翻译课文
原文: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
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 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 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 ──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 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 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 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 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 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 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2018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第2课时)优秀PPT课件
第二天清早,雪依然在飘飘洒洒,屋檐下晶莹剔透的冰凌儿好长好长。许多同学的家长纷纷从家里赶到学校,送来驱寒的衣物、袜子、鞋子。到了下早自习,我还未见我的父母,心中有一股失落、惆怅、沮丧。在同学们的欢呼雀跃声中,我显得十分落寞。 上课不久,老师叫我出教室,在走廊上见到了我的父母,腋下夹着新被子、新棉衣,手里拿着新布棉鞋,他们头上有零碎的雪花,来不及拍打身上的层层厚雪,急切地来到我的身前,父母红扑的脸上显露着焦急、惶恐。母亲急切的语气中透露着担心和愧疚,在喘气、咳嗽、焦急的语气中,我体会到母亲的牵挂、担心。看到母亲一脸的憔悴,我隐隐约约读出了一些什么。后来从父亲的口中得知,前几天母亲病了,晚上咳个不停,一直头昏脑胀,在床上躺了好几天,下不了床,昨天下雪,母亲硬撑着身子下床,连夜纳鞋,赶做棉衣,整整忙了一个晚上,咳了一个晚上。一早便急急地叫起父亲赶往学校,本来父亲不要母亲来,但母亲不放心,父亲还是没有阻止住执拗的母
记得刚刚分配出来的那学期,时序已入隆冬,寒风呼啸,大自然仿佛蜷缩一团,严严实实包裹着自己,抵御着寒冬,学生们穿上臃肿的棉衣,裹上厚厚的棉袜,脚上都是一双棉鞋,而我依然是西装革履。当我把学生送到学校门口时,远远的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定睛一看,原来是母亲。 在母亲嘘寒问暖声中,我慢慢得知,原来天气逐渐寒冷,母亲放心不下我 ,从家里乘车来学校,中间转了几趟车,下车后找人打听,走了十多里山路赶到学校,我看到风尘仆仆的母亲,些许疲倦中透露着欣喜,好像卸下一副重担。 接过母亲的新布棉鞋,我告知母亲,我年壮,没有寒意,不感觉冷,不要担心。我依然钟情于我锃亮的皮鞋,随手将棉鞋搁置在箱子上。母亲多次要求我换上,我不愿,母亲只好叹着气,黯然神伤地到厨房给我做饭。 时隔二十多年,我依然清晰的记得母亲当时的哀叹,可惜我没有仔细领略其中的温暖。 后来几年,每每到了严冬,母亲总要给我做棉布鞋。可我依然穿我挚爱的皮鞋,将棉布鞋丢在门后,或是转赠他人。布鞋带给我的温暖,我忘记得无影无踪。 见我依然如故,母亲叹气中停止了她的手头活儿,我隐隐约约感觉母亲有些失落。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前几年,我感觉锃亮的皮鞋不再舒适、温暖,生硬、僵冷之感越来越明显,每每一到严冬,冰凉、刺骨的寒冷侵袭着我,我多么渴望有一双布鞋,可以温暖温暖我的双脚。 在家中,我无意透露的话语,母亲却牢牢记在心里,每每入冬,她就央求我的表姐给我做一双布鞋,来满足我的心愿。唉,儿子再不经意的事情,在母亲眼里是最经意的事情。 现在母亲已经年逾古稀,步履不再矫健,手脚不再灵敏,老眼已经昏花,无法在白炽灯下对准针眼,再也不能做布鞋活儿了。可母亲的布鞋带给我的温暖却深深留在我的心坎上。
记得刚刚分配出来的那学期,时序已入隆冬,寒风呼啸,大自然仿佛蜷缩一团,严严实实包裹着自己,抵御着寒冬,学生们穿上臃肿的棉衣,裹上厚厚的棉袜,脚上都是一双棉鞋,而我依然是西装革履。当我把学生送到学校门口时,远远的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定睛一看,原来是母亲。 在母亲嘘寒问暖声中,我慢慢得知,原来天气逐渐寒冷,母亲放心不下我 ,从家里乘车来学校,中间转了几趟车,下车后找人打听,走了十多里山路赶到学校,我看到风尘仆仆的母亲,些许疲倦中透露着欣喜,好像卸下一副重担。 接过母亲的新布棉鞋,我告知母亲,我年壮,没有寒意,不感觉冷,不要担心。我依然钟情于我锃亮的皮鞋,随手将棉鞋搁置在箱子上。母亲多次要求我换上,我不愿,母亲只好叹着气,黯然神伤地到厨房给我做饭。 时隔二十多年,我依然清晰的记得母亲当时的哀叹,可惜我没有仔细领略其中的温暖。 后来几年,每每到了严冬,母亲总要给我做棉布鞋。可我依然穿我挚爱的皮鞋,将棉布鞋丢在门后,或是转赠他人。布鞋带给我的温暖,我忘记得无影无踪。 见我依然如故,母亲叹气中停止了她的手头活儿,我隐隐约约感觉母亲有些失落。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前几年,我感觉锃亮的皮鞋不再舒适、温暖,生硬、僵冷之感越来越明显,每每一到严冬,冰凉、刺骨的寒冷侵袭着我,我多么渴望有一双布鞋,可以温暖温暖我的双脚。 在家中,我无意透露的话语,母亲却牢牢记在心里,每每入冬,她就央求我的表姐给我做一双布鞋,来满足我的心愿。唉,儿子再不经意的事情,在母亲眼里是最经意的事情。 现在母亲已经年逾古稀,步履不再矫健,手脚不再灵敏,老眼已经昏花,无法在白炽灯下对准针眼,再也不能做布鞋活儿了。可母亲的布鞋带给我的温暖却深深留在我的心坎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 贬 谪 到 黄 州 任 团 练 副 使 , 但 不 得
七 月 , 经 历 了 “ 乌 台 诗 案 ” 的 苏 轼
贬 到 黄 州 已 经 有 四 年 了 。 元 丰 二 年
此 文 写 于 宋 神 宗 元 丰 六 年 , 作 者 被
• 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它兴讼于宋神宗元 丰二年(1079)。苏轼步入仕途之日,正值王 安石变法之时。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 峙,斗争激烈。苏轼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多 次上书神宗,表明自己的反对态度,并请求尽 快制止变法。请求未果,于是希望离开政治斗 争的旋涡,故上书请求外任。在外任期间,苏 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 新法的诗文,引起了一些人的嫉恨。权监察御 史何正臣,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 人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 皇帝,要求处置苏轼。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子,四季长 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 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主题思想
• 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 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同道合之处,生发 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 情以及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 景的得意之情,且略微有惆怅寂寞之感。
中学语文微课程系 列
课文解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
一 气 呵 成 。
当 起 , 止 于 当 止 , 如 行 云 流 水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隐含着什么感情?
带有自豪之感,也有与谢灵运比肩之 意的描 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 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全 文 情 感 真 挚 , 言 简 义 丰 , 起 于
厚 友 谊 与 对 知 音 甚 少 的 无 限 感 慨 。
片 段 , 也 体 现 了 他 与 张 怀 民 的 深
记 录 了 作 者 被 贬 黄 州 的 一 个 生 活
夜 景 色 作 了 美 妙 的 描 绘 , 真 实 地
苏 轼 创 作 的 一 篇 短 文 。 文 章 对 月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 “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 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 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 、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 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 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 声,人又称之“仙人”。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 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理清课文结构
总写: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四季之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分写
晨昏之景
总写 (抒怀)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 短文两篇
部编本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
陶弘景
“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 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 体,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 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写作背景简介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 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 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 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 安慰。
1、总领全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美
作者怎样描绘景物的?
观察视角:
仰视(高峰入云)
俯视(清流见底)
角度——仰视
角度——俯视
时间跨度
景物状态:
早晨(晓雾将歇)
黄昏(夕日欲颓)
_感官——视觉 景物——静景
景物——动景 感官——听觉
静景(高峰……具备)
动景(晓雾……竞跃)
《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 是 宋 代 文 学 家
•
惠 州 、 儋 州 。 多 惠 政 。 卒 谥 文 忠 。
学 士 、 礼 部 尚 书 等 职 , 。 后 又 贬 谪
黄 州 。 宋 哲 宗 时 任 翰 林 学 士 , 侍 读
后 因 作 诗 讽 刺 新 法 而 下 御 史 狱 , 贬
士 。 曾 上 书 力 言 王 安 石 新 法 之 弊 ,
早 晚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时 间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把“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改成“晓雾将散”“夕日欲坠”好 不好?为什么?
不好。 原句的“歇”“颓”把晓雾和夕日拟人化 了,表现作者对山川喜爱的情感。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描绘了怎 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描写场景中 有何作用?
晨雾将要消散,猿鸟的鸣叫此起彼伏。 渲染欢欣热闹,增添勃勃生机。
坡 居 士 。 眉 州 眉 山 人 。 嘉 祐 年 间 进
苏 轼 , 宋 代 文 学 家 。 字 子 瞻 , 号 东
•
篇 短 文 。
近 乎 流 放 , 心 情 忧 郁 , 于 是 写 了 这
无 权 的 闲 官 。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作 者
“ 签 书 公 事 ” , 也 就 是 说 做 着 有 职
感官冲击:
视觉(高峰入云) 听觉(猿鸟乱鸣)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如云,
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高峰入云
仰 视
视 角
俯 视
清流见底
平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 季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 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河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 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插入云霄,明净的溪 流清澈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