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患儿腹泻原因分析及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患儿腹泻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摘要】目的对小儿腹泻的原因进行分析,临床中对腹泻患儿的预防护理加以总结,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对我院2012年2月至2012年11月收治入院治疗的43例腹泻患儿积极治疗的同时,给予精心的相关的预防护理。
结果 43例患儿均康复出院,家长满意率100%。
结论正确的治疗方法与科学的预防护理,对小儿腹泻患者的疗效良好,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小儿腹泻;原因;护理
在我国儿童中除了呼吸道感染之外,小儿腹泻是第二类常见的多发病,是儿科最常见疾病之一。
小儿腹泻属于一种肠道疾病,多发病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其中1岁以内的幼儿大约半数以上。
临床主要明显的表现就是排便次数增多,且粪便呈现稀糊状或者呈黏液状。
小儿腹泻发病原因大多是因为细菌病毒的感染而导致的腹泻。
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发病率最高是在夏秋两季。
该病会导致小儿营养不良,对年龄小,抵抗力低的孩童,伤害很大,甚至会阻碍其生长发育[1]。
因而一旦发病要及时治疗,同时要注意治疗期间的预防护理。
下面就我院科对治疗小儿腹泻过程中的预防护理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年2月至2012年11月共收治43例腹泻患儿入院治疗。
其中,男孩26例,女孩17例;2岁~3岁7
例;13个月至2岁15例,0~1岁21例;大便有黏液占8%;白细胞占8%,脂肪球占7%,脱水及代谢性酸中毒占37%,低钾血症占37%,前囟凹陷占24%,wbc升高占7%,lym升高占53%,均未感染沙门杆菌。
均符合1992年全国腹泻病协作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之腹泻病诊断标准。
1.2 发病原因
1.2.1 非感染性原因①对孩子喂养不恰当。
如突然换奶或增加奶量,过多的在奶内加糖,日常对辅食增加不当,没有遵循:“从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则。
②生理性腹泻。
多在6个月内的小婴儿发病。
小儿不能消化所给与的营养成分发生腹泻。
③外在物理因素刺激。
小儿吃了生冷食物或者腹部受凉等。
④消化道以外的其他疾病引起。
一些非消化道疾病如:感冒、脑膜炎、肺炎,败血症等都会直接影响消化道功能,使食物不易吸收而造成小儿腹泻。
1.2.2 感染性原因①细菌感染,以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为主,在夏季多见。
由于夏季炎热,会抑制小儿消化酶的产生,如果此时污染从口而起,小儿饮食不卫生,加之身体抵抗力低,就很容易造成小儿腹泻。
②病毒感染 5月至9月最易发生的是肠道病毒感染,秋冬季节容易发生的是轮状病毒感染,两种病毒感染均是由消化道的传染而来,导致小儿腹泻。
2 方法
2.1 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当孩子来医院住院时,护理人员协助父母帮助孩子适应环境尽快
适应病房居住,向患儿家属解释清楚检查过程目的,消除患儿家长的不安和忧虑不良情绪,与医生积极配合进行检查和治疗。
2.2 及时补充体液
一些孩子由于长时间腹泻和呕吐,丧失体液,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多喝开水,缓解脱水,让孩子的身体水电解平衡。
在液体补充时,应当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依尿补钾、见惊补钙,临时调整,因人而异”的原则。
患儿疾病容易重复发作且病情变化快,因为孩子小不能表达正确清晰的表述病情感受,因此,在添加液体过程中,要格外谨慎,对孩子是否有呕吐、四肢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异常立刻报告给医生,调整治疗。
2.3 加强饮食护理
除了严重的呕吐孩子需要4~5 h禁止进食,其他孩子可以正常饮食。
饮食要是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主,禁忌吃生冷、油腻的食物。
同时护理人员要将患者的尿频率和数量及呕吐频率记录清楚,对排出量和性质也要做详细记录,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通过临床的饮食护理发现,孩子吃东西越早,越有利于恢复体力。
对于免疫力下降,腹泻时间久治不愈的孩子,更要鼓励多进食。
2.4 注意观察大便
详细的记录患儿大便的颜色、形状、次数等,进行标本培养,详细的观察患儿全身的症状,若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2.5 加强基础护理
加强病房内的卫生护理,防止交叉感染发生在病房内。
病房应保
持良好的通风,定期消毒,护理人员为孩子换尿布,应清洁消毒手,本着“一次洁净手照顾一个孩子”的原则,防止交叉感染。
生病的孩子为防止发生鹅口疮,应该喝含有碳酸氢钠的温开水。
一旦出现,可涂抹制霉菌素药膏。
3 结果
经积极妥善的治疗和精心科学的护理,43例患儿均康复出院,家长满意率为100%。
4 讨论
小儿腹泻是不容忽视的一种疾病。
要及时发现及时就医。
在治疗过程中,科学的护理干预既促使患儿的早日康复,又提高了家长的满意率,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梁晓丽.小儿腹泻护理体会.中国医学创新,2012,1(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