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天下》篇研究述略

合集下载

对天下篇为庄子各派理论的总结论

对天下篇为庄子各派理论的总结论

对《天下》篇为《庄子》各派理论的总结论《庄子·天下》篇以文笔类同的程式论述了墨子、禽滑厘、宋鈃、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子共五派十子,附带叙及名家的惠施和公孙龙等。

如果我们把它看作是对战国年间学术派别的综述的话,此篇的取舍不能不说是有些奇怪的。

第一,它没有重点论述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学术派别——儒家。

第二,它对杨朱、阴阳家、法家等派别无一字道及。

此点前人早有疑问,罗根泽先生说:“我以为孟荀两大师,似乎应当特别论述,不应当泯没在死读‘死书六艺’的缙绅先生之内。

我们退一步言,孟荀的可以附在这里,而阴阳家的邹衍之属、法家的商韩之属,也不应当一字不提。

”[1]因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天下》篇为庄子自作。

罗根泽先生的疑问是有道理的,但他的解答却是错误的。

《天下》篇论及公孙龙,显见是作于公孙龙成名之后。

公孙龙事迹可考者最早见于公元前283年,公孙龙说燕昭王偃兵(见《吕氏春秋·去尤》篇)。

公元前257年,邯郸围解,公孙龙曾劝平原君不受封(见《史记·平原君列传》)。

过后几年,邹衍过赵,说平原君以至道,导致公孙龙失宠,随即平原君就谢世了。

所以,公孙龙之死最早也应在平原君死之后,即公元前250年左右。

如定公孙龙年七十而死、三十成名,那么成名之时当在公元前290年前后,而庄子之死至迟也当在公元前290年前后。

这样看来,庄子自作《天下》篇的可能性可谓微乎其微。

《天下》篇的创作年代学术界一般认为最早也应在战国末年,如此,它不论及当时影响甚大的孟、荀、邹、韩之属就不易解释。

我以为,《天下》篇实际上并不是泛泛而论先秦学术派别,它既然处于《庄子》一书之末,则似乎应该有后记一类的性质。

它是对《庄子》一书中涉及到的各派学说作一个总结,在《天下》篇中提到的各家理论都能在《庄子》本书中找到。

下面我们分别论述。

二《庄子》一书中含有老子一派的作品,罗根泽先生对此曾有详细的考证。

他认为《庚桑楚》、《知北游》、《至乐》就为老子一派所作[2]。

庄子天下篇述义

庄子天下篇述义
《大宗師》與《天運》兩言:「吾師乎,()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琱象形而不為巧」;乃說常樂我淨。此皆遠之戇山近之楊仁山所未曾見到,而余自昔研鑽,偶爾會心,然非徒事飾附,實乃相義兩徵。
余因疑佛法已在周末入於中國,莊子《天道篇》記士成綺問道於老子一章,末有:「邊境有人焉,其名為竊」兩句,詞義似非完文,蓋有脫簡。然疑與荀子解蔽篇「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觙」者是一事;解蔽曰:「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觙,其為人也善射以好思,(射如射覆之射,見俞曲園先生諸子平義。)耳目之欲接則敗其思,蚊之聲聞則挫其精,是以闢耳目之欲而遠蚊之聲,閒居靜思則通。思仁若是,可謂微乎?闢耳目之欲,遠蚊之聲,可謂危矣,未可謂微也。」(原文有衍誤,今訂)。余以孔伋字子思,燕伋字子思推之,則此人思仁而名觙,「觙」字自與好思有關;然疑此非人名,乃以此人好思而人名之;莊子作竊,聲相近也。此人習靜而好思,蓋修佛法禪那、般若兩度之行者;莊子言邊境,而荀子言空石,空石即窮石,春秋左傳襄四年傳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於窮石」。說文{穴〈身邑〉}字下曰:「夏后氏諸侯夷羿之國」。山海經、離騷、淮南皆謂弱水出於窮石;說文謂溺水自張掖刪丹西至酒泉合黎,餘波入於流沙;漢之刪丹,今之甘肅山丹縣,說文次窮於鄯字下,固謂邊地也;空石既是邊地,則觙、竊是一非二明矣。蘇曼殊據印度婆羅多朝之紀事詩,證知支那之名,遠在西曆紀元千四百年前已有。蓋婆羅多王嘗親率大軍行至此境,見其文物特盛,民多智巧,以為支那分族。是在我國商代,印度已與今新疆之于闐、莎車有交通,而新疆之東與甘肅接壤,則佛法在周末自有傳入刪丹張掖之可能。而觙者蓋達摩之儔,其聲遠著,故莊、荀皆援而說之。莊書記及此事,而其書述義大氐與佛法相同,其為受印度思想之影響可知。(注:老庄、释迦牟尼在世是「贤劫」,「贤劫」共有一千尊佛出世,释迦牟尼是第四尊出现的佛,之前的三尊是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贤劫之前叫庄严劫,也有一千尊佛出世,最后三尊分别是毘婆尸佛、尸弃佛、毘舍浮佛。也称为“过去七佛”。见《过去庄严劫千佛名经》。)

《庄子·天下》篇的成文年代、立场及主旨新探

《庄子·天下》篇的成文年代、立场及主旨新探

《庄子·天下》篇的成文年代、立场及主旨新探《庄子·天下》篇是先秦学术史上及其重要的文献,但是它的成文年代和主旨一直在学术界争论不休,这对我们准确把握先秦学术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从研究的现状来看,一些论者没有认真把握原著就想当然地来评述,没有从原著中整体上来把握《庄子·天下》篇的文意。

本文结合学术界对《天下》篇的论述回归原文从整体上来进行年代和主旨的分析。

一、《天下》篇的成文年代和作者学术界对《庄子·天下》篇的作者和成文年代有所争议,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一是作于战国中期。

陆德明《经典释文》、胡文英《庄子独见》、梁启超《庄子天下篇释义》等持庄子自著说,即在战国中期。

二是作于战国晚期: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认为是战国末年所作。

张涅在“《庄子·天下》学术史意义札记”一文中说:《天下》篇的著作年代宜定于公元前300年——前233年之间;同时他认为《天下》篇著作时代的上限还可能提前些,理由是最后关于惠施、公孙龙的一段结构、文风与上文不统一,可以怀疑为后学缀入。

三是作于秦汉之际。

张恒寿等持此观点。

四是作于西汉初期。

谭戒甫于五十年代曾撰《现存(庄子·天下篇)的研究》一文,首倡此说。

李叔华在“《庄子·天下篇》的主旨和成文年代新探”一文中指出《天下篇》作于西汉初期;提出《庄子·天下》篇的具体写作时代在西汉文、景之际。

五是作于魏晋。

孙道升认为《天下》篇的作者,是作《庄子注》的郭象,《天下篇》乃是郭象为他自己删定的《庄子》所作的后叙。

此外,有的学者还把《天下》篇最后批评惠施等名家的一段作为另外的一篇。

如马叙伦、谭戒甫等认为惠施一段应该命名《惠施》篇。

笔者认为,简单地根据文风而怀疑关于惠施、公孙龙的一段是后学缀入是武断的。

批评惠施名家的一部分,主要针对的是惠施,批评桓团和公孙龙只是中间夹杂的一句,要是后学加入也可能只是中间这一句。

从这段文本的文风、批评方法和思想主旨来看,与《天下》篇总论中“内圣外王”的主旨思想还是一致的。

庄子天下篇原文概括

庄子天下篇原文概括

庄子天下篇原文概括
《庄子·天下篇》是《庄子》中的一篇,主要表达了庄子关于天下观念的思想。

以下是《天下篇》的主要内容概括:
这篇文章以天下为起点,通过庄子独特的哲学思考,阐述了他对于人生、社会、政治的一些看法。

●无为而治:庄子认为,天下的治理应当以无为而治为原则。

他主张不要过分干预和操
控,而是要顺应自然的发展,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演化。

●自然秩序:庄子强调天下的自然秩序,将事物的变化看作是自然规律的表现。

他主张
顺应自然,摒弃强权、武力,以和谐包容的态度对待人际关系。

●无私无欲:在庄子的理念中,治理天下需要官员具备无私无欲的品质,不追求功名利
禄,而是以平和、无私的态度对待人事物。

●道德治理:庄子提倡以道德为基础的治理,而非法令和刑罚。

他认为,通过道德的感
化和教化,可以达到真正的治理效果。

●自由自在:庄子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在,主张人们要追求真实的自我,不被社会的规
范所束缚,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

总体来说,庄子在《天下篇》中倡导一种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治理理念,主张以道德和自由为基础,反对过度的权力干预和人为的规范。

《庄子·天下篇》研究的开题报告

《庄子·天下篇》研究的开题报告

《庄子·天下篇》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庄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部哲学经典,其文风幽默,思想精深,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其中的“天下篇”描绘了一个理想国家和理想人,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于政治、伦理、人性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因此,对于《庄子·天下篇》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二、研究意义研究《庄子·天下篇》有以下几个意义:1.深入理解庄子思想:《庄子·天下篇》是庄子哲学思想中的一部分,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为庄子哲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2.丰富中国哲学研究:《庄子·天下篇》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文献,对于丰富中国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3.启示现代政治伦理:《庄子·天下篇》对于政治伦理的探讨,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为当代政治伦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本文以《庄子·天下篇》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1.文本考证:对于《庄子·天下篇》的文本进行考证,明确版本流传的历史背景和变异情况。

2.思想主旨:分析《庄子·天下篇》中的思想主旨,如何将天下治理得更好,建立理想国家和理想人。

3.思想内涵:分析《庄子·天下篇》中的思想内涵,如何看待权力和利益、如何看待人性和道德等。

4.现代启示:探究《庄子·天下篇》对于现代政治伦理的启示意义,如何运用其中的思想理念来解决现代社会中的政治伦理问题。

四、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具体来说,首先对于《庄子·天下篇》的文本进行考证,然后进行思想主旨和内涵的分析,最后将其与现代政治伦理问题进行比较和探讨,深入挖掘其现代启示意义。

五、预期结果本文预期结果为:深入剖析庄子哲学思想在《庄子·天下篇》中的表现和演绎,在这些思想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实际的政治伦理启示和建议,丰富现代政治伦理研究的理论。

《庄子·天下篇》的学术史意义

《庄子·天下篇》的学术史意义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2021年2月20日Feb.20 2021第41卷 第2期Vo1.41 No.2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2.011《庄子·天下篇》的学术史意义孙明慧(济南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摘 要:《庄子·天下篇》对不同学术流派的思想进行了概括和精妙阐释,向读者呈现了当时的学术面貌。

从学术流变和发展来看,其学术视野和理论观念具有奠基性作用,在学术思想方面具有突出贡献。

具体来说,其不仅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史料价值、文学价值,而且对后世《荀子·非十二子》《论六家要旨》《汉书·艺文志》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天下篇》;思想价值;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影响价值中图分类号:I206.2;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2-0025-02庄子,道家学派代表。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1]944可见,庄子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因此,其在很多作品中都传递出朴素、自然之意。

《庄子》一书内容充满奇特想象并且以寓言的形式传达了讽刺的思想意味。

《庄子·天下篇》位于杂篇最后一篇,虽处于末序,但是此篇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历来为研究者所探讨。

顾实在《〈庄子·天下篇〉讲疏》自序中提到:“不读《天下篇》,无以明庄子著书之本旨,亦无以明周末人学术之概要也。

故凡今之治中国学术者,无不重视《天下篇》。

”[2]3《庄子·天下篇》对不同学术流派的思想以及突出特点进行了概括,有利于我们把握当时的学术面貌。

一、思想学术价值《庄子·天下篇》从学术根本问题出发,无论是对“古之道术”与“天下方术”的分析,还是对“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百官、万民”的划分,都体现了“天道观”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哲学意义,从“天道”到现实中的学术和社会人伦关系,这正体现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即整体性和有机性等。

《庄子·天下篇》的哲学解读

《庄子·天下篇》的哲学解读

《庄子·天下篇》的哲学解读《庄子·天下篇》是对于先秦时期各家学派的总结和批评,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丰富而深刻,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哲学的历史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天下篇的核心思想是“道”,即天地万物运行的总规律。

庄子认为,道是无限的,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变不移,是宇宙的本源和基础。

而人类的知识和智慧都是有限的,因此对于道的认识也是有限的。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谦虚谨慎,不要自以为是,要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

其次,天下篇还强调了“无为而治”,即不干预、不强制,让事物自然发展。

庄子认为,人类社会的混乱和痛苦往往是由于统治者的强制和干预所导致的。

如果让事物自然发展,不加以干预,则社会自然会达到平衡和和谐。

最后,天下篇还提出了“大一统”,即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不能被分割和破坏。

庄子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维护和平,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综上所述,庄子在《天下篇》中所表达的哲学思想,既是对先秦时期各家学派的总结和批评,也是对于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这些思想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哲学的历史和发展,以及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庄子·天下》原文、翻译及赏析

《庄子·天下》原文、翻译及赏析

《庄子·天下》原文、翻译及赏析天下本篇对先秦时期各家学派逐一进行了总结性的批评,从而说明庄周学派的理论才是当时学术的高峰,其他学派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都不完整,各有局限,只能算是一方之术。

此观点虽然有偏颇,但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看作是对先秦学术的理论总结。

在此只选录了有关关尹、老聃、庄周、惠施几人的思想予以介绍。

一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

①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

”曰:“神②何由降?明③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④。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⑤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⑥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⑦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⑧古之人其备乎?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系于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

⑨其明而在数度⑩者,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注释】①治:研究。

不可加:不能再添加,无以复加。

②神:神圣。

③明:明王。

④一:道。

⑤宗:主宰。

德:本性。

门:途径。

兆:征兆,预示。

⑥薰然:温和的样子。

⑦分:名分。

参:比较。

齿:排序。

⑧事:耕耘之农事。

常:常业。

蕃息畜藏:繁衍、生殖、积蓄、储藏。

畜,通“蓄”。

⑨醇:借为“准”,效法。

末度:礼法的末节。

⑩数度:礼法制度。

士:学者。

搢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行:行为法则。

【译文】世上研究方术的人非常多,他们都认为自己所得到的成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古代所谓的道术究竟在哪里呢?回答说:“无处不在。

从《庄子·天下》篇浅谈庄子一书中“神明”的哲学内涵

从《庄子·天下》篇浅谈庄子一书中“神明”的哲学内涵

从《庄子·天下》篇浅谈庄子一书中“神明”的哲学内涵作者:张艳芳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7期摘要:“神明”这个内涵极其丰富的词语在《庄子》一书中出现的次数并不多,除了《齐物论》中“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和《天道》篇中“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这两处外,其余主要集中在《天下》篇中。

《庄子·天下》篇中“神明”一词同时出现共有五处:“神何由出?明何由降?”“配神明”“称神明之容”“澹然与神明同居”“神明往与”。

历来注解庄子的学者关于“神明”一词的说法各异,大略来看有“自然”“造化”“心思”“智慧”等几种观点。

本文主要从《庄子·天下》篇出发简单探讨庄子一书中“神明”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庄子;《天下》篇;神明;自然;造化历来研究庄子思想的学术论著层出不穷,但纵观近二十年国内的学术研究成果,庄子方面的研究呈现减少趋势并且没有很大的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庄子学自魏晋以来为学术界所看重,研究著作浩如烟海,这一领域的空白和问题几乎已经不复存在,再研究不太可能取得很大成果;另一方面关于庄子的研究整体向宏观化发展并与各领域结合,诸如庄子的教育思想等学术考察方向也开始涌现。

在这有限的研究论著中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对于庄子某一思想的整体研究,一是关于庄子某一篇的具体内容研究,其中主要集中在内七篇。

近年来国内关于《庄子·天下》篇的学术论著十分有限,原因在于《天下》篇经晚清以来无数学者论证并非庄子所作,虽有反对的声音但这一观点基本上已被大多数学者认可①,又因《天下》篇中大量杂糅了儒家思想被认为与庄子在内七篇中的思想悬殊甚至相背离,因此《天下》篇虽论述精湛仍不被重视。

“神明”一词因与儒家思想有着莫大的渊源,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十分稀少。

就我所搜集的资料来看,明确关于庄子“神明”的学术论文有南京师范大学的姚曼波的《庄子“神明说”的现代阐释》和韩国方面金白铉的《由神明看庄子思想与新罗传统》等。

《庄子·天下篇》解说(11·5)

《庄子·天下篇》解说(11·5)

《庄子·天下篇》解说(11·5)11·5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

芴乎若亡,寂乎若清。

同焉者和,得焉者失。

未尝先人而常随人。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

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

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于物,不削于人。

虽未至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解说】这一章是述评作者自己所属的学派,即关尹、老聃开创的道家学派了,所以“态度”迥然不同,《感悟》也说:“进入道家学派,《天下》篇的笔调就变得充满赞叹而富于诗意。

”道家、老庄的言论本来就难懂,用这样的“笔调”写下的述评文字,就一定更难懂了,因此,我对这一章的解读有更多“标新立异”之处,也就更可能受到质疑。

——关尹究是何人,与老聃一样,史书上没有明确可靠的记载,这里把他的名字放在老聃(就是老子)前面,可能是因为作者知道他是老聃的“前人”。

1、头四句名为讲“古之道术”,其实就是陈述关、老的思想。

“以本为精”的“本”就是本篇第一章开头说的“原于一”的“一”,亦即“道”。

这样将“道”与“物”,“精”与“粗”对言,理当是说:“道”是无形的、精神性的存在,“物”则是有形的、时空中的存在。

因此,三个“以”字开头的句子,看来是同构、并列关系,其实不然:前两个“以”字是介词,介出原因,第三个是连词,相当于“所以”。

故前三句是说:由于道是精神领域的存在,物是时空中的存在,所以(有道之人认为)一个人占有“物”的情况不足以说明他是否得道了(“有积”自是就“物”而言)。

这才又追加第四句,交代有道之人是“独与神明居”的(“神明”即精神,故此句也是呼应本篇开头说的“不离于精,谓之神人”)。

关于《庄子·天下》篇的作者

关于《庄子·天下》篇的作者

关于《庄子·天下》篇的作者【题解】“天”和“地”在庄子哲学体系中乃是元气之所生,万物之所祖,一高远在上,一浊重在下,故而以“天地”开篇。

本篇的主旨仍在于阐述无为而治的主张,跟《在宥》的主旨大体相同,表述的是庄子的政治思想。

全文可以大体分为十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有心得而鬼神衣”,阐释无为而治的思想基于“道”。

事物就是同一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就是自然的,因此环境治理天下就应就是无为的。

这一部分就是全篇的中心所在。

第二部分至“大小,长短,脩离”,通过“夫子”之口,阐述大道深奥玄妙的含义,并借此表示居统治者地位的人必须得无为而治就得通晓大道。

第三部分至“象罔实乃可以得之乎”,写下一寓言小故事,表明无为就可以求出大道。

第四部分至“南面之贼也”,通过隐士许由之口,表明聪颖和才智以及一切人为的作法都无法治身天下,并轻易表示“治身”的危害就是乱的先导。

第五部分至“脱已”,表明统治者也必须随遇而安,不要遗留下什么踪迹。

第六部分至“俋俋乎田而罔顾”,对照无为和存有为,表明正直而治身必然遗留下祸患。

第七部分至“同乎大顺”,阐释宇宙万物的产生,寓指无为而治就是雅兴本真。

第八部分至“是之谓自为天”,表示康乾者必当“忘记己”。

第九部分至“欲同乎德而心居矣”,表示从政的诀窍就是纵任民心,推动自我教化,而有为之治不过就是螳臂挡车,自处高危。

第十部分至“郭永汝何不足以识之哉”,筹钱种菜老人之口反对机巧之事和机巧之心,婉拒社会的进步,倡导朴素和雅兴本真。

第十一部分至“此之谓混冥”,分别叙述了“圣治”、“德人”和“神人”。

第十二部分至“事而无传”,进一步称誉所谓盛德时代的无为而治。

第十三部分至“汲汲然惟恐其似己也”,筹钱“忠臣”、“孝子”并作假令,感叹世人的无知和蒙蔽。

余下为第十四部分,表示追赶功名利禄和声色,而已有所得,其实就是为自己布下了绳索,无论“得”和“失”都失去了人的真性。

【原文】天地虽大,其化后均也①;万物虽多,其治身一也②;人卒虽众③,其主君也。

《庄子·天下篇》解说(11·3)

《庄子·天下篇》解说(11·3)

《庄子·天下篇》解说(11·3)11·3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苛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宋銒、尹文闻其风而悦之,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接万物以别宥为始,语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

以聏合驩,以调海内,请欲置之以为主。

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

以此周行天下,上说下教,虽天下不取,强聒而不舍者也。

故曰上下见厌而强见也。

虽然,其为人太多,其自为太少,曰:“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

”先生恐不得饱,弟子虽饥;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图傲乎救世之士哉!曰:“君子不为苛察,不以身假物,以为无益于天下者,明之不如己也。

”以禁攻寝兵为外,以情欲寡浅为内,其小大精粗,其行适至是而止。

【解说】1、第一段我要说的是:开头七句也是介绍“古之道术”的一项内容,所以四个“不”字句不是陈述客观事实,而是借“当事人”的口气申明他的“处世态度”,故而“不”字带有“不愿”的意蕴,前两句是说:不(愿)拘泥于世俗舆论的约束,不在乎是否能够得到众人的好评(“累”是拘泥义;“物”是指“众人”,众人给予某人好评自是“修饰”了他,故用了“不饰”这个说法)。

——后两句有作转折的意味,即是对前两句分别作个“解释性补充”:“苛于人”即“苛求于人”,“忮”是违逆、忌恨义。

又,前四句是从否定方面做表白,所以接下就从正面申明希望(“愿”)怎样。

注意:“养”是指生活必需品,“毕”是“全”义,“而止”相当于“而已”,“白心”是“表白心迹”的意思。

从“作为”二字起,到“心之行”为止的几句很难懂,我的想法是:如果上一章“作为”二字后的“非乐”确实是指墨子的那篇名为《非乐》的文章,那么,这里的“华山之冠”就是指宋钘一篇文章的篇名(后来失传了);这样理解,就不但无须追问“华山之冠”的含义,更使得后面的“接万物”句明显是“自表”的宾语,就不显得突兀了。

民国时期《庄子·天下》篇研究述评

民国时期《庄子·天下》篇研究述评

民国时期《庄子·天下》篇研究述评发表时间:2018-05-21T16:13:35.073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4月作者:于媛[导读] 先秦熠熠闪耀的文明中,有一束不能忽视的光芒,那是道家的智慧;道家思想的光芒中,有一道永恒的亮点,那是庄子的卮言。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摘要:民国时期诸子学研究热的持续是关联着民族文化价值的重估和对其现代意义的发掘的,较之民国以前的庄子学研究,以西学解庄是这个时代的首要特色。

就《庄子•天下》篇的研究来看,由于刚刚发展壮大的“唯物史观派”尚无暇顾及如此专细的学术问题,此时的《天下》篇研究更大程度地体现了“西化派”与“东方文化派”在人文价值取向上的抗衡。

关键词:庄子;天下篇;民国;西学先秦熠熠闪耀的文明中,有一束不能忽视的光芒,那是道家的智慧;道家思想的光芒中,有一道永恒的亮点,那是庄子的卮言。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可惜,司马迁的记载语焉不详,庄子的身世和他的文字一样,留给后人无尽的猜想和争议,其人生卒、故里,其书真伪、分篇,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

古今中外已有众多学人探讨《庄子》,都试图揭开庄子其人其书的神秘面纱,我们不敢期冀真实完整的呈现庄子原貌,只愿借着对庄子学研究历程的考察一窥庄学之门墙。

一.民国以前庄子学研究被金圣叹冠以“六大才子书”之首的《庄子》,早在先秦时期就受到同时代学者的关注。

从惠施的“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的揶揄(《庄子•逍遥游》)到荀子“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的批评,皆可谓庄子学研究的开端。

至于先秦两汉引述《庄子》思想资料的著述,更是层出不穷,这些都为庄子学的初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政权林立,动荡的社会,不稳定的政治,促使文人志士逃离政治的牢笼。

最早的先秦思想史--《庄子·天下》精评先秦道术(一)

最早的先秦思想史--《庄子·天下》精评先秦道术(一)

最早的先秦思想史--《庄子·天下》精评先秦道术(一)《天下》篇在《庄子》一书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历来为学术界所公认。

明代陆西星的《南华副墨》与清代王夫之的《庄子解》中,就视为庄子的“后序”,给予特别重视和高度评价。

至于《天下》篇作者是庄子本人还是庄子学派其他人,则看法不一。

我们在这里不就这类不同看法具体参与争鸣,只表明我们的基本学术立场。

我们认为,即使不是庄子本人所作,但就其能与内篇思想相衔接和相通而言,则可以说,《天下》篇比较本真地表达了庄子的思想。

《天下》篇的重要地位和价值,首先在于它涵盖的思想内容之博大。

可以说,它的内涵容量几乎就是一部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史,或者说是庄子及其学派对于这一历史时期学术思想史所作的批评史。

据说,马叙伦先生当年在北大讲三个学期,还未讲完《天下》篇,以至马先生被戏称为“马天下”。

马先生三学期讲不完,亦可证明《庄子》此篇内涵确实博大深邃,不胜其讲。

此篇涉及的学派代表人物,就有墨翟、禽滑厘、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关尹、老聃、庄周、惠施等十一人之多。

其中,虽然没有专列孔颜儒家学派,但在开篇总纲中,则在展现“数度”和评说诸经典时表明,《天下》篇实质上也没有忽略儒家的存在。

从历史的角度,确乎可以把《天下》篇扩展和深化为一部专着。

但是,我们这里,主要是就《天下》篇所作的评述来领悟庄子及其学派的思想。

虽然《天下》篇描述和评析了众多不同的学派和人物,各有特点,但仍然有一条内在有机关联的线索。

这就是,所有学派和人物虽然有些从大道分裂出去,但仍然在大道的视野之中,构成走向大道的思考环节。

(一)“原于一”的大视野《天下》篇的大视野表现为,庄子及其学派并不是争道家一家的独尊,而是力图打破各家的局限。

所谓“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其所说的,就是这种局限的表现,从而需要打破。

只有打破局限,回归“道通为一”的淳朴与和谐,才能出真正的大智慧,成一切人间事。

就是说,若成天下之大事,都不能各自孤立分割,相反都有赖于“道通为一”。

_庄子_天下篇_的哲学解读

_庄子_天下篇_的哲学解读

“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等多 处可知,只有庄子论道,是真正代表着道的精神,与道 同体,就如牟宗三给出的评价: “庄子这种精神自由的 追求,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道通为一’”,这其实也
派追求的境界看似与庄子学派的“齐物论”的观点接 近,动静都不 离 自 然 之 理,把 自 己 所 有 的 心 性 与 自 然 等同。但细细分析就可得知,法家这一派所主张的客 观齐一的规范和不带主观成见的标准仍不免于错误,
它是完整的。但由于百家学派“各为其所欲”,“以自 万物”、“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
为方”,比如文中论墨家克己太甚; 嘲讽惠施等名家放 友”、“彼其充实,不可以己”、“其于本也,宏大而辟,深
荡不节制,追逐万物不反; 法家彭蒙、田骈、慎到所说 闳而肆”如此等等,这是何等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些
“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 曰: ‘无乎不在’。 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生育蓄藏。事实上,庄子认为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可知庄子认识的 “道”是社会、人生与自然的统一,人的一切认识都来
道是“无乎不在”,“皆原于一”。这说明“道”是个全, 源于天,源于自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
是在对上文所说的道是“一”,是“全”的特点作了补 他们实行的是冷酷的刑决主义,违反人情,是不被赞
充。接着说: “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闳而肆,其于宗 赏。这与庄子学派表达的生存与存在体验,所要达到
也,可谓调适而上遂矣。”“本”、“宗”意思是说,庄子 混一的大同和超于物外的无我的深刻内涵是决然不
所追求 的 精 神 自 由 是 宏 大 开 拓、深 广 畅 达 的 大 道。 同。因此《天下》篇认为他们的主张没有达到真正的
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 ”惠施为 值,所以说庄子哲学主要的还是庄子的人生哲学,他

张文江:《庄子天下篇》讲记

张文江:《庄子天下篇》讲记

张文江:《庄子天下篇》讲记张文江:《庄子*天下篇》讲记《天下篇》是理解先秦学术史必不可少的文献,也是理解中华学术的枢纽之一,其中内容环环相扣,逻辑非常严密。

阅读这篇文献,要完全恢复到先秦的时代。

全文分为两大段,第一段是总纲,第二段阐发六家。

总纲又分为三节,一、总冒。

二、社会各阶层心性分析。

三、六经、道儒和百家。

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

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

” 本文开始为总冒,阐发道术和方术的分别。

道术是整体,方术是局部。

道术相应时间,方术相应空间。

道术和方术似乎对立,却有其内在联系。

方术揭示某个局部,在局部可能并不错,然而通不到整体去。

方术之所以为方术,就是它自以为绝对正确,而一般理论还不能算方术。

如何解消方术,重新通往道术,是本文所提出的悬念。

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 道术从五个方面来讲,有四条进路,一个归宿。

四条进路就是神、明、圣、王。

其中神、明相应于自然领域,圣、王相应于社会领域,或者说政治领域。

进一步分析,神、明相应于自然神学和自然哲学,圣、王相应于政治神学和政治哲学。

如果把神、明肯定下来,就成为宗教。

如果不肯定下来,就成为哲学。

庄子似乎稍稍倾向于哲学,然而已经是理解宗教的哲学。

“神何由降?明何由出?”神自上而下,明自下而上。

“何由”者,追溯其归路。

此处用疑问的句式,表达的却是肯定的内容。

“圣有所生,王有所成”,圣自内而外,王自外而内。

“有所”者,在确定中有其不确定。

此处用陈述的句式,仍然包含着疑问的内容。

无论用疑问句还是陈述句,最终指向其归宿:“皆原于一。

”所谓道术,就是疏通神、明、圣、王和一之间的关系。

所谓方术,就是仅从神、明、圣、王的某一段而加以发挥。

本节流行的标点是这样的,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

”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解,和开篇“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的设问脱节。

那就是无头无尾地另起一段,而且自问自答,以“圣王”回应“神明”这里尝试提出新的理解,对原来的标点有所变动。

《庄子·天下篇》解说(11·17)

《庄子·天下篇》解说(11·17)

《庄⼦·天下篇》解说(11·17) 11·7惠施多⽅,其书五车,其道⾇驳,其⾔也不中。

历物之意,⽈:“⾄⼤⽆外,谓之⼤⼀;⾄⼩⽆内,谓之⼩⼀。

⽆厚,不可积也,其⼤千⾥。

天与地卑,⼭与泽平。

⽇⽅中⽅睨,物⽅⽣⽅死。

⼤同⽽与⼩同异,此之谓‘⼩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同异’。

南。

今⽇适越⽽昔来。

连环可解也。

我知天之中央,燕之⽅⽆穷⽽有穷⽅⽆穷⽽有穷。

北、越之南是也。

泛爱万物,天地⼀体也。

”【解说】1、这⼀章是介绍惠施的思想,⼀开头就说惠施如何,不采⽤“古⼈道术有在于是者,某某闻其风⽽说之”的套路了,是因为古⼈道术中根本没有涉及惠施的那些“怪论”的内容。

——头四句只是介评惠施其⼈。

“多⽅”是说他研究的学问不⽌⼀种:“⽅”字有道理义,但这⾥也许就是指“⽅术”;“其书五车”当是说他⾃⼰的著作有五车,因为此句是⽤来指证他“多⽅”,不是要说明他喜欢看书买书(当时的“书”是⽵简书);“⾇驳”是驳杂不纯义;“不中”是不中肯的意思。

这⼏句说明作者对惠施的学问评价不⾼。

2、“厤物之意,⽈”领出的⼀⼤段话是惠施的原话(惠施的著作失传了,本篇保留了他的这些“原话”,所以极有资料价值)。

——注意:这⾥的“厤”字同“暦”,“暦”本指推算天体运⾏和季节时令的⽅法,故⽤作动词就有了“推究”义;“意”通“亿”,“之”是“⾄”的借字,故这五个字⽤现在的话说是:他思考、推究了⽆数事物的个例后,得出结论说。

这段话可说是表达了⼗个意思(注家们都将原⽂断为⼗句),所以⼈们称之为“惠施⼗事”,对这“⼗事”,历来,特别是我国引进西⽅哲学以后的“近代”以来,注家们说解甚多,且都可以成⽴,但哪⼀说是惠施的原意,就不好确定了。

我的领会,关于前七事,惠施的思路、原意是:头⼀“事”的两个命题(“⾄⼤⽆外”,“⾄⼩⽆内”),明显是同语反复,故其真理性是“⾃明”的:他先从俗,认定⼤⼩⼆者是“外包”和“内藏”的关系,从⽽具有“传递性”;这样,“⾄⼤”和“⾄⼩”的定义就已经预设了前者“⽆外”,后者“⽆内”,即正是⽤“⽆外”和“⽆内”来定义⼆者的。

《庄子·天下篇》解说(11·2-1)

《庄子·天下篇》解说(11·2-1)

《庄子·天下篇》解说(11·2-1)11·2-1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

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

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

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

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

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

未败墨子道,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

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解说】这是本篇第二章,是评述墨子学派了。

我也分两大段解说。

1、读懂第一自然段的关键,是要把握到作者的思路,所以我的解说重在分析句子或“句群”之间的意念联系。

开头六句是介绍“古之道术”的一项内容:第六句就是指明这一点(所以我在前面用冒号);第一句则是交代“这项内容的目的、归宿”,中间四句才是对“内容”作具体陈述。

——第一句难懂,我就从第二句想起:此句无疑是一般地告诫说,不要浪费任何东西(“靡”是浪费义);第三句是承接这意思说,(所以)不要炫耀礼文仪式的排场:因为浪费最主要的表现就在这个方面(“晖”通“辉”,“数度”是指礼节和仪表);第四句是交代说,做到前两句的要求务必出于自觉的“规范意识”,即要是一种自我要求(“绳墨”是制度规范的比喻说法,“自矫”即“自我矫正”);第五句是告诉说,这样“不靡、不晖”,就会节约财物,就好应付突发的困难了(“世之急”的“世”是借作“事”,“急”是急需义)。

于是知道了,头一句一定是说:不要奢侈浪费,以至于把本该留给后代人的东西都花费掉了:“侈”和“靡”是同义词,但“后世”不可能是“侈靡”的直接对象,所以只会是这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 是为通例 ; 二是《 天下》 篇内容宏阔 , 非庄子不
能为 , 他说 : 荀 子 、 马 迁 之论 述 庄 子 , 不 很 深 “ 司 都
刻, 惟有《 天下篇》 之论述庄子 , 却独得要领 ……这 样 的恰 如其 分 , 疑 心 是 庄 子 的 自白。 _( ¨三 很 ”6 l
第3 2卷第 2期
No 2 Vo . 2 . 13
宁夏师范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 )
Jun l f igi T ahr U i r t Sc l c n e o ra o Nnxa eces nv sy( oi i c ) ei aSe
21 0 1年 4月
Ap . 2 r 011
之道 术 ” 即是 “ 内圣外 王 ” 道 , 中罗列 的五 派都 之 文
以来 , 学术界出现 了以《 庄子》 单篇 为独立研究对
象 的风气 , 《 对 天下》 的研究成 为当时整个 《 篇 庄 子》 研究的重 中之重 , 门的研 究如刘翰菜 《 专 庄子
偏于一隅 , 或者仅有 “ 内圣 ” 而无 “ 外王” 或者仅 , 有“ 外王” 而无 “ 内圣 ” 之事。对 于儒家为何没有
除了对全书的校释外清末民初以来学术界出现了以庄子单篇为独立研究对象的风气对天下篇的研究成为当时整个庄子研究的重中之重专门的研究如刘翰菜庄子天下篇札记廖平庄子天下篇新解姚锡钧读庄子天下篇顾实庄子天下篇讲疏梁启超庄子天下篇释义方光庄子天下篇释周闻章庄子天下篇之管见陈柱庄子天下篇注陈守玄庄子天下篇集解钱基博读庄子天下篇疏记谭戒甫庄子天下篇校释王蘧常庄子天下篇要铨高亨庄子天下篇笺证蒋锡昌天下篇校释张寿镛庄子天下篇之分析胡子霖庄子天下篇自述其学说九句之解释单晏一庄子天下篇荟解等等

9】 ・
出现 的 问题 , 氏虽 然 没有 明论 , 隐然 做 出 了 回 谭 但 答 , 家 因为 提倡 “ 儒 内圣外 王 ” 故 不与 偏 于一 隅 的 , 其他 各 派并 列 。此 说 一 出 , 界 颇 为 瞩 目。 三是 学
创 图佐 助 阐释 , 具有 开创 性意 义 , 得重 视 。3 值 l
顾 实 也说 :不 读 《 下》 , 以 明庄 子 著 书 之 本 “ 天 篇 无 旨 , 无 以 明周 末 人 之学 术 之概 要 也 。 正 是 基 亦 ”
于对本篇学术价值 的重视 , 故一代 又一代 学者对
它进 行精 心研 究 , 取得 了 丰硕 的成果 。
民国以前《 庄子 ・ 天下》 研究 以文字注释和义 理 阐发为主 , 而且都是作为《 庄子》 全书的一部 分 而存 在 的 。晋 人 郭 象 为 之 作 注 , 人 成 玄 英 在 郭 唐
析》 胡子 霖 《 子天 下篇 自述其 学说 九 句之 解 、 庄 释》 单晏一《 、 庄子天下篇荟解》 等等。总体而论 , 清末 民初的《 天下》 篇研究 内容涉及 面广 , 提出了 些超 越前 人 的新见 解 , 到 了刷新 风 气 的作 用 。 起

曾推《 天下》 篇为“ 研究先秦诸 子学之向导 ”ln , l(’ _
象 的基础 上 作 疏 , 以后 历 代 都 有 学 者 从 事 这 方 面 的工作 。延 至 近 代 , 校 、 阊运 、 先 谦 、 郭 王 王 马其 昶 等 为代 表 。进 人 民 国 以后 , 叙 伦 、 叔 岷 、 文 马 王 刘 典 等 学者 , 吸 收前 辈 校 勘 、 释 成 果 的基 础 上 , 在 注 又有新 的发 展 。除 了对 全 书 的校 释 外 , 末 民初 清

} 生回顾 , 能为新世 纪庄学研 究提供一 些有 益的借 鉴。
关 键词 : 庄子 ・ 《 天下》; 综述
中图分类号 : 0 I 6 2
收 稿 日期 :0 0— 2—1 21 0 8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64—13 (0 1 0 0 9 0 17 3 1 2 1 )2— 0 1— 3
极而又深远 , 如司马谈 《 论六家要 旨》 班固《 、 汉书

艺 文志 》 都 受 到 了本 篇 的直 接 影 响 。梁 启 超 等
天下篇疏记》 谭戒 甫《 、 庄子天下篇校释》 王蘧常 、 《 庄子天下篇要铨》 高亨 《 、 庄子天下篇笺证 》 蒋 、 锡 昌《 下 篇校 释》 张寿 镛 《 子 天下 篇 之 分 天 、 庄
对此 后学 术 史 的发 展 具 有 示 范 价 值 , 用 可 谓 积 作
天下篇札记》 廖平 《 子天 下篇新 解》 姚锡 钧 、 庄 、 《 读庄子天下篇》 顾实 《 、 庄子 天下篇讲疏》 梁启 、 超《 庄子天下篇释义》 方 光《 、 庄子 天下篇 释》 周 、 闻章 《 子 天下 篇 之 管见 》 陈 柱 《 子天 下 篇 庄 、 庄 注》 陈守玄 《 、 庄子天下篇 集解》 钱基博《 庄子 、 读
作 者简介 : 周忠强( 95一) 男 , 18 , 甘肃平 凉人 , 西北师 范大学文 史学院硕 士研 究生。
《 子 ・ 庄 天下 》 在庄 子研 究 和先 秦 学术 史 中 篇 的地 位 十分 重 要 , 被公 认 为 是 中 国学 术 史 论 著 的 开 山之作 , 此 篇 学 术 眼光 独 到 , 论 立 场 公 正 , 且 评
《 庄子 ・ 天下 》 篇研 究述略
周 忠强
( 西北师 范大 学 文史 学院,甘肃 兰州 7 0 7 ) 30 0

要 : 庄子 ・天 下》 不仅 是 中国最早 的一篇 学术思 想史 , 《 篇 而且对 于研 究庄子 的思 想有 着极 为重要 的
意义。历代都有 学者 关注此篇 , 尤其是 新 中国成立 以来 , 硕果 累 累。对《 庄子 ・ 下》 的研 究过 程进行 历 时 天 篇
尤其是谭戒甫 , 天下篇》 在《 校释方面用力甚勤 , 成
绩 最 为突 出 , 要 有 三 点 : 是 提 出新 见 , 主 一 如认 为 《 天下 》 中论述 惠施 的几 段是 其他 篇 章误 入 本 篇 篇
的结果 , 别名家为《 惠施篇》 。对 于谭 氏的这一做 法, 刘永济在《 中赞道 : 至其论 ‘ 序》 “ 惠施多方 ’ 以 下, 别为《 惠施》 篇之文 , 大为特识所存 , 是不但 有 功 此 书篇第 , 于古 之人 学术 渊 源 , 有所 见 。 二 且 深 ” 是阐微抉 隐, 穷其所本 , 为该篇作者提倡的“ 认 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