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2005年鲁迅翻译研究述略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表达能力。鲁迅主张“ 硬译” 是总结了中国
古代翻译史主要是佛经翻译史的经验教训, 同时更根据现实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作者还 引用了德国学者鲁道夫・ 潘维治的名言:必 “
须通过外国语言来扩展和深化本 国语言” , “ 翻译家的基本错误是试图保存本国语言的 偶然状态, 而不是让 自己的语言受到外来语
7 2
则指出, 鲁迅的直译理论所根植的思想文化
土壤使其具有科学性的同时, 也带有必然性。 鲁迅的直译给人们的启示更多地在于它的目 标和宗旨, 以及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而不仅仅 是作为一种翻译方法。这确实是对鲁迅的直 译较高的、 也是较准确的评价: 抓住了鲁迅直 译之精髓所在。陈叶《宁信而不顺” 鲁 “ — 迅文化观的反映》《 (学海》051同样强调, 20.) “ 宁信而不顺” 不是一种翻译技巧或翻译标 准, 也不是“ 矫枉过正” 意气用事”它是鲁 或“ , 迅提出的一种理性主张, 是他为中国的新文 化建设而发出的呐喊。它是鲁迅文化观的反 映, 与他的“ 拿来主义” 思想一致。关于鲁迅 直译主张的论文还有吴琳的《 谈鲁迅的“ 直 译”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045、 观》《 20.)严晓 萍《 评鲁迅“ 欧化” 翻译观》《 (盐城工学院学 报》044、 20.)王斌《 论鲁迅“ 宁信而不顺” 翻译 观的动机》《 (广西社会科学》048等。 20.) 鲁迅与瞿秋白关于翻译的论争, 也是鲁 迅翻译研究的一个重点。丁言模《 鲁迅与瞿 秋白在翻译语言方面的意见分歧》《 (鲁迅研 究资料》 2 辑, 9 . ) 第 4 1 11 通过鲁迅与瞿秋 9 2 白关于翻译的通信的研究, 比较了两人关于 翻译的意见, 认为鲁迅能够根据翻译本身的 特点, 比瞿秋白更辩证地审视不同历史条件 下译者和译作的贡献。王锡荣《 瞿秋白、 鲁迅 翻译问题讨论 的启示》 《 (上海鲁迅研究》 20. 全面梳理了鲁迅与瞿秋白关于翻译 05夏) 问题讨论的经过, 总结了两人翻译观的异同, 认为在关于翻译的必要性, 对于赵景深的“ 宁 顺而不信” 翻译主张的批评, 对于鲁迅翻译的 《 毁灭》 对原著的“ 忠实”两人的观点是一致 ,
翻译研究
兽迅研究月刊 20 年第 5 06 期
1 1 05 迅 译 究 略 9 -20年兽 翻 研 述 8
口 李春林 邓丽
起来估屈警牙的句子, 损害原作的思想, 这就 成了硬译。此文一方面对鲁迅的翻译理论特 撰译书录》 即对鲁迅的译作作 了介绍。当 , 别是翻译成绩很是赞赏, 但另一方面, 对鲁迅 然, 这还仅仅是初始性的工作。以后也不断 的“ 硬译” 亦有微词。文中多次引用瞿秋白的 有文章对鲁迅翻译工作进行梳理和介评, 并 观点, 借以强调“ 和“ 的统一。但鲁迅 信” 顺” 逐渐步人研究层次。进人历史新时期后, 关 对瞿秋白的观点, 并不完全赞成; 尤其是鲁迅 于鲁迅翻译的研究更加得到学界关注, 8 1 1 曾强调他自己的翻译理论与主张在建设现代 9 年后, 研究成果日 益增多。 中国语文方面的意义和作用。可惜这些方 面, 都被韦文忽略了。与韦文相比, 陈孝英 《 论鲁迅的翻译理论体系》《 (鲁迅思想与中外 与实践的总体研究。 文化论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 ( , 9〕 9 年版) 关于鲁迅翻译的总体研究首先应予提及 对鲁迅的翻译理论则阐释得比较完整, 此文 的当是朱态的《 拣选、 引进、 融化》《 (绍兴师 将鲁迅的翻译理论归纳为以下几点:一) ( 为 专学报》992。此文先从纵向上勾勒了鲁 1 . 8 ) 翻译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的和选择材料原 迅对外国文学的译介, 又从横向上就鲁迅团 则。( 提出了具体、 二) 明确、 科学的翻译标 结广大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工作者共同致 准: “ 一当然力求其易解, 一则保存着原作的 力于外国文学的译介、 鲁迅的翻译理论、 译介 丰姿” 三) 。( 强调采用“ 直译” 的方法和积极 工作对鲁迅自 身的重要影响等几个方面作了 吸取外国语言中“ 新的表现法” 四) 。( 主张用 阐述。倘若说朱文是对鲁迅的翻译理论与翻 “ 吃烂苹果” 的方法来进行翻译批评。( 主 五) 译实践进行全面考察的文章, 那么韦德三《 略 重译”即转译)以便在当时条件下 ( , 论鲁迅的翻译理论》《 (广西师大学报》92 1 . 张允许“ 8 尽多、 尽早地介绍外国作品。( 提倡复译 六) 1则将主旨置于阐释鲁迅的翻译理论。此文 ) 即现在所理解的重译)以击退不负责任的 , 认为, 鲁迅有针对性的“ 宁信而不顺” 的观点, ( 乱译。许崇信《 历史 ・ 文化・ 翻译— 鲁迅翻 在5 年代是一个矫枉过正的口 在一定的 0 号, 译理论的历史意义》《 (福建师大学报》94 1 . 8 历史时期起过积极作用; 但这种提法本身, 毕 4重在论析鲁迅翻译理论的“ ) 历史意义”他 , 竟不够科学。鲁迅为了达到“ , 信”为了保存
独创, 那么, 鲁迅在翻译上也不例外”这种让 , 步句式语风, 给人以似乎鲁迅在“ 屈宋之才”
以下或相当之感。但愿此系笔者之错觉。李 力、 孙晨《 鲁迅与近代翻译》《 (中国矿业大学 学报》031对于鲁迅在中国翻译史上的位 20. ) 置也给予了比较正确的定位。 这 2 年间鲁迅翻译总体研究中的最大 5 收获当是刘少勤《 盗火者的足迹与心迹— 鲁迅与翻译》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 ( 0 ”年 版)王友贵《 , 翻译家鲁迅》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年版)雷亚平、 05 、 张福贵的《 文化转型: 鲁 迅的翻译活动在中国社会进程中的意义与价 值》《 (鲁迅研究月刊》001) 20. 。刘著将鲁迅 2 的译事活动紧密胶着于鲁迅的生命历程与思 想演进加以探讨。王著也显示出类似的风 格。著者认为鲁迅早期的科学之梦, 推动他 翻译科幻小说; 《 域外小说集》 表达了对林纤 翻译的不满, 在著者看来林纤译文表现出以 中华为中心的意识形态, 鲁迅对这种意识形 态是怀疑的。著者总结了《 域外小说集》 多方 面的开创意义。著者又指出鲁迅以一颗未泯 ’ 的童心翻译爱罗先坷; 由于富有同情心而译 介弱小民族作家作品。著者认为对俄苏文学 的翻译是鲁迅翻译生涯的中心, 原因有三: 一、 中国文坛发展大势所趋; 来 自左右两 二、 方面的压力迫使他要搞清楚诸多理论问题; 三、 因鲁迅的俄罗斯想象对于俄国、 东欧、 北 欧弱小国家的同情。著者学风严谨、 求实, 阐 释了许多新颖的观点。( 以上主要据崔峰: 《 开拓鲁迅翻译研究的新视野— 评王友贵 新著< 翻译家鲁迅>,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 20. ) 张文将“ 061 雷、 0 西学东渐” 与救亡图存 之路的探寻作为中国近现代翻译思想发展的 历史背景, 明确提出, 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史 上的文化巨人, 指示着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 翻译的发展方向, 是其历史时代翻译主流的 代言人; 鲁迅的翻译及翻译批评有着明显的 功利目的, 他是将其作为思想启蒙与政治革 命的一翼来对待的; 对于鲁迅的“ 直译” 则不 能作一般的方法论的理解, 它包有深刻的文 化含义, 它基于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语
还有些探讨鲁迅与近代翻译文学关系的
论文, 如牛仰山《 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和鲁迅
的 关系》《 ( 鲁迅研究》 辑, 8.) 第4 1 1 认为鲁 9 7
迅在翻译方面巨大成绩之取得, 固然凝聚着 鲁迅的心血, 也吸取了前人若干成功经验。 此文围绕这一主旨, 做了相当精详的论析, 对 于进一步理解与把握鲁迅的翻译理论与翻译 实践, 大有裨益。但全文结末处, 作者这样写 道:以屈宋之才, “ 尚不能不依傍他人而凭空
刀
言符号的尖锐否定态度, 和对西方文化及其 语言符号的基本肯定态度, 只有直译( 它事实 上是以西方文化为本位的翻译方式)才能尽 ,
量减少西方文化在翻译过程 中的损失和变
形, 减少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的污染。鲁迅以 直译所表明的是一种文化态度, 所呼吁和寻 求的是西方文化的原质发生。作者甚至认为 直译是鲁迅的拯救中国文化的药方之一。将 直译提到如此的高度来认识, 得未曾有。 对鲁迅翻译进行总体性的研究文章尚有 金性尧《 鲁迅的翻译作品》《 (上海鲁迅研究》 第7 1 61)韦建华《 辑, 9. 、 9 0 鲁迅与文学翻译》 (黔东南民族师院学报》012、 《 20.)桂琼《 鲁迅 先生的翻译生涯初探》 《 (东华大学学报》 20.)黄琼英《西方文化中心主义” 022、 “ 话语 下的鲁迅翻译》《 (曲靖师院学报》041等。 20.)
关于鲁迅翻译的研究, 起步较早。1 6 9 2 年 7 开明书店出版了台静农编的《 月, 关于鲁 迅及其著作》其中有景宋撰写的《 , 鲁迅先生
洋气和异国情调, 往往采取直译 , 势必出现读
1 我首考一对鲁翻理 们 先察 下 于迅 译 论
7 0
认为在中国的翻译史上, 真正提出划时代理 论的是鲁迅。鲁迅在翻译理论上远远高出于 他的同时代人。鲁迅翻译理论上具有划时代 意义的贡献之一, 在于坚持内容与形式的高 度统一, 他对于形式的意义, 比谁挖掘得都 深。鲁迅作为一位翻译家在中国文化史上有 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孙郁的《 鲁迅翻译思想 之一瞥》《 (鲁迅研究月刊》913则分前后 1 .) 9 期探讨了鲁迅翻译的目的。在前期是: 摄 一、 取外来文化改造中国旧有文化; 将外国近 二、 现代科学精神, 作为改造中国人价值观的重 要理性基础; 汲取域外文学的平民精神, 三、 变革国民旧有的情感逻辑。后期是为了引进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文章以为, 鲁迅主张 直译, 乃是为了改造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并体 现出自 身的“ 历史中间物” 意识( 鲁迅提出自 己的译文是填从“ 无有” 较好” 到“ 的空间) 。 王宏志《 鲁迅翻译研究的理念思考》纪念鲁 ( 迅诞辰 1 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 2 0 鲁迅的世 界 世界的鲁迅》远方出版社 20 年版) , 02 提 出, 对鲁迅翻译的研究不应拘囿于“ 忠实” 与 “ 通顺” 的问题上, 而是要探讨鲁迅怎样建构 一个独特的译文文本对译文文化产生作用; 鲁迅强调“ 直译” 是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让译 文在译文文化里产生作用; 必须把鲁迅翻译 活动的时代因素展现出来, 才可能对鲁迅的 翻译有更公允的评价。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 了一系列有关鲁迅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2 关 鲁 的译 论 翻 实 一 于迅 翻理 和译 践 直
存在着争论, 有一些研究成果即是对这方面 的问题的探讨( 当然, 前述的一些总体研究的 文章也不乏涉及这些具体问题者) 。 关于鲁迅的“ 直译” 硬译” 与“ 问题, 是鲁 迅翻译研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陈福康《 论 鲁迅的“ 直译” 硬译”(鲁迅研究月刊》 与“ 》《
11) 9 . 认为鲁迅的主张和实践符合辩证哲 93
学观点。并以几位翻译家兼哲学家艾思奇、
朱光潜、 陈康的观点与鲁迅的观点相互印证。 顾均、 顾农《 鲁迅主张“ 硬译” 的文化意义》 (鲁迅研究月刊》998认为鲁迅的“ 《 1 .) 9 硬译” 就是尽可能逼近原文的尽可能等值的直译。 鲁迅之所以不提倡意译, 是因为意译可能使 输人的内容走样, 也无助于进一步丰富汉语
言的有力影响” 来论证鲁迅“ 硬译” 理论与实 践的正确性。事实上, 这也证明了鲁迅“ 硬 译” 的普世性。郑海凌《 关于“ 宁信而不顺” 的 艺术法则— 鲁迅译学思想探索之一》《 (鲁 迅研究月刊》039认为鲁迅“ 20.) 宁信而不顺” 这一提法非但不是片面的, 而且符合文学翻 译的基本规律。他强调鲁迅的原则与中国传 统的以“ 为本的翻译思想一致。对于人们 信” 误读和误解鲁迅翻译思想的原因, 作者也进 行了剔挖: 受了“ 归化” 和意译风气的影响, 自 身不能容忍“ 不顺”不熟悉翻译的融和文化 ; 功能和艺术的“ 陌生化” 原理。他又撰写了 《凡是翻译, “ 必须兼顾着两面” 鲁迅译学 — 思想探索之二》《 (鲁迅研究月刊》042. 20.) 此文指出翻译之难在于译者与原文的隔膜和 读者与译文的隔膜。而直译和意译则是译者 克服困难的两种手段。文章进一步阐释了鲁 迅对待翻译中的隔膜现象的独到见解: 翻译 本身就应该有别于原文, 就应该有某种隔膜。 同时又指出,直译” “ 这个概念的含糊性。作 者依据鲁迅的翻译实际对此作了廓清: 鲁迅 所说的直译或逐字译, 不同于西方人所谓的 “ 逐字译” 两道手”先由一人“ 或“ ( 逐字译”再 , 由另一人润色) 翻译中的“ 直译”正确的理 , 解, 应该是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和形式, 尽 量不改动原文的句法, 保留原作的精神和力 量, 使读者看得见原作的真面目。但直译虽 然可以保持原作的风气习惯和语言条理, 却 又容易出现译语和汉语的语文习惯之间的隔 膜。直译与意译的矛盾是中西之间语言文化 的差异所致, 而语文习惯和文化内涵都具有 很强的抗译性。要克服这种抗译性, 译者只 有采取变通手段, 尽量缩小两者之间的距离。 鲁迅晚年对直译和意译的矛盾有了更深刻的 认识: “ 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着两面, 一当然力 求其易解, 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但这保 存, 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 看不惯了。作者 ” 认为, 鲁迅提出的“ 兼顾着两面”正是调和直 , 译和意译的具体的艺术手段, 是对文学翻译
内在的矛盾统一规律的科学的揭示。此文的 优长之处在于, 将鲁迅的译学思想置于中国 翻译史的大背景之下进行阐发, 同时又能与 鲁迅同时代人的译学思想进行比较, 因而鲁 迅的译学思想的特质揭示和显现得非常鲜 明。陈硕、 倪艳笑《 文化转型与鲁迅的直译理 论》《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034 〔 20.)
古代翻译史主要是佛经翻译史的经验教训, 同时更根据现实的需要而提出来的。作者还 引用了德国学者鲁道夫・ 潘维治的名言:必 “
须通过外国语言来扩展和深化本 国语言” , “ 翻译家的基本错误是试图保存本国语言的 偶然状态, 而不是让 自己的语言受到外来语
7 2
则指出, 鲁迅的直译理论所根植的思想文化
土壤使其具有科学性的同时, 也带有必然性。 鲁迅的直译给人们的启示更多地在于它的目 标和宗旨, 以及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而不仅仅 是作为一种翻译方法。这确实是对鲁迅的直 译较高的、 也是较准确的评价: 抓住了鲁迅直 译之精髓所在。陈叶《宁信而不顺” 鲁 “ — 迅文化观的反映》《 (学海》051同样强调, 20.) “ 宁信而不顺” 不是一种翻译技巧或翻译标 准, 也不是“ 矫枉过正” 意气用事”它是鲁 或“ , 迅提出的一种理性主张, 是他为中国的新文 化建设而发出的呐喊。它是鲁迅文化观的反 映, 与他的“ 拿来主义” 思想一致。关于鲁迅 直译主张的论文还有吴琳的《 谈鲁迅的“ 直 译”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045、 观》《 20.)严晓 萍《 评鲁迅“ 欧化” 翻译观》《 (盐城工学院学 报》044、 20.)王斌《 论鲁迅“ 宁信而不顺” 翻译 观的动机》《 (广西社会科学》048等。 20.) 鲁迅与瞿秋白关于翻译的论争, 也是鲁 迅翻译研究的一个重点。丁言模《 鲁迅与瞿 秋白在翻译语言方面的意见分歧》《 (鲁迅研 究资料》 2 辑, 9 . ) 第 4 1 11 通过鲁迅与瞿秋 9 2 白关于翻译的通信的研究, 比较了两人关于 翻译的意见, 认为鲁迅能够根据翻译本身的 特点, 比瞿秋白更辩证地审视不同历史条件 下译者和译作的贡献。王锡荣《 瞿秋白、 鲁迅 翻译问题讨论 的启示》 《 (上海鲁迅研究》 20. 全面梳理了鲁迅与瞿秋白关于翻译 05夏) 问题讨论的经过, 总结了两人翻译观的异同, 认为在关于翻译的必要性, 对于赵景深的“ 宁 顺而不信” 翻译主张的批评, 对于鲁迅翻译的 《 毁灭》 对原著的“ 忠实”两人的观点是一致 ,
翻译研究
兽迅研究月刊 20 年第 5 06 期
1 1 05 迅 译 究 略 9 -20年兽 翻 研 述 8
口 李春林 邓丽
起来估屈警牙的句子, 损害原作的思想, 这就 成了硬译。此文一方面对鲁迅的翻译理论特 撰译书录》 即对鲁迅的译作作 了介绍。当 , 别是翻译成绩很是赞赏, 但另一方面, 对鲁迅 然, 这还仅仅是初始性的工作。以后也不断 的“ 硬译” 亦有微词。文中多次引用瞿秋白的 有文章对鲁迅翻译工作进行梳理和介评, 并 观点, 借以强调“ 和“ 的统一。但鲁迅 信” 顺” 逐渐步人研究层次。进人历史新时期后, 关 对瞿秋白的观点, 并不完全赞成; 尤其是鲁迅 于鲁迅翻译的研究更加得到学界关注, 8 1 1 曾强调他自己的翻译理论与主张在建设现代 9 年后, 研究成果日 益增多。 中国语文方面的意义和作用。可惜这些方 面, 都被韦文忽略了。与韦文相比, 陈孝英 《 论鲁迅的翻译理论体系》《 (鲁迅思想与中外 与实践的总体研究。 文化论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 ( , 9〕 9 年版) 关于鲁迅翻译的总体研究首先应予提及 对鲁迅的翻译理论则阐释得比较完整, 此文 的当是朱态的《 拣选、 引进、 融化》《 (绍兴师 将鲁迅的翻译理论归纳为以下几点:一) ( 为 专学报》992。此文先从纵向上勾勒了鲁 1 . 8 ) 翻译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的和选择材料原 迅对外国文学的译介, 又从横向上就鲁迅团 则。( 提出了具体、 二) 明确、 科学的翻译标 结广大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翻译工作者共同致 准: “ 一当然力求其易解, 一则保存着原作的 力于外国文学的译介、 鲁迅的翻译理论、 译介 丰姿” 三) 。( 强调采用“ 直译” 的方法和积极 工作对鲁迅自 身的重要影响等几个方面作了 吸取外国语言中“ 新的表现法” 四) 。( 主张用 阐述。倘若说朱文是对鲁迅的翻译理论与翻 “ 吃烂苹果” 的方法来进行翻译批评。( 主 五) 译实践进行全面考察的文章, 那么韦德三《 略 重译”即转译)以便在当时条件下 ( , 论鲁迅的翻译理论》《 (广西师大学报》92 1 . 张允许“ 8 尽多、 尽早地介绍外国作品。( 提倡复译 六) 1则将主旨置于阐释鲁迅的翻译理论。此文 ) 即现在所理解的重译)以击退不负责任的 , 认为, 鲁迅有针对性的“ 宁信而不顺” 的观点, ( 乱译。许崇信《 历史 ・ 文化・ 翻译— 鲁迅翻 在5 年代是一个矫枉过正的口 在一定的 0 号, 译理论的历史意义》《 (福建师大学报》94 1 . 8 历史时期起过积极作用; 但这种提法本身, 毕 4重在论析鲁迅翻译理论的“ ) 历史意义”他 , 竟不够科学。鲁迅为了达到“ , 信”为了保存
独创, 那么, 鲁迅在翻译上也不例外”这种让 , 步句式语风, 给人以似乎鲁迅在“ 屈宋之才”
以下或相当之感。但愿此系笔者之错觉。李 力、 孙晨《 鲁迅与近代翻译》《 (中国矿业大学 学报》031对于鲁迅在中国翻译史上的位 20. ) 置也给予了比较正确的定位。 这 2 年间鲁迅翻译总体研究中的最大 5 收获当是刘少勤《 盗火者的足迹与心迹— 鲁迅与翻译》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 ( 0 ”年 版)王友贵《 , 翻译家鲁迅》南开大学出版社 ( 20年版)雷亚平、 05 、 张福贵的《 文化转型: 鲁 迅的翻译活动在中国社会进程中的意义与价 值》《 (鲁迅研究月刊》001) 20. 。刘著将鲁迅 2 的译事活动紧密胶着于鲁迅的生命历程与思 想演进加以探讨。王著也显示出类似的风 格。著者认为鲁迅早期的科学之梦, 推动他 翻译科幻小说; 《 域外小说集》 表达了对林纤 翻译的不满, 在著者看来林纤译文表现出以 中华为中心的意识形态, 鲁迅对这种意识形 态是怀疑的。著者总结了《 域外小说集》 多方 面的开创意义。著者又指出鲁迅以一颗未泯 ’ 的童心翻译爱罗先坷; 由于富有同情心而译 介弱小民族作家作品。著者认为对俄苏文学 的翻译是鲁迅翻译生涯的中心, 原因有三: 一、 中国文坛发展大势所趋; 来 自左右两 二、 方面的压力迫使他要搞清楚诸多理论问题; 三、 因鲁迅的俄罗斯想象对于俄国、 东欧、 北 欧弱小国家的同情。著者学风严谨、 求实, 阐 释了许多新颖的观点。( 以上主要据崔峰: 《 开拓鲁迅翻译研究的新视野— 评王友贵 新著< 翻译家鲁迅>,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 20. ) 张文将“ 061 雷、 0 西学东渐” 与救亡图存 之路的探寻作为中国近现代翻译思想发展的 历史背景, 明确提出, 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史 上的文化巨人, 指示着中国文化转型时期的 翻译的发展方向, 是其历史时代翻译主流的 代言人; 鲁迅的翻译及翻译批评有着明显的 功利目的, 他是将其作为思想启蒙与政治革 命的一翼来对待的; 对于鲁迅的“ 直译” 则不 能作一般的方法论的理解, 它包有深刻的文 化含义, 它基于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语
还有些探讨鲁迅与近代翻译文学关系的
论文, 如牛仰山《 论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和鲁迅
的 关系》《 ( 鲁迅研究》 辑, 8.) 第4 1 1 认为鲁 9 7
迅在翻译方面巨大成绩之取得, 固然凝聚着 鲁迅的心血, 也吸取了前人若干成功经验。 此文围绕这一主旨, 做了相当精详的论析, 对 于进一步理解与把握鲁迅的翻译理论与翻译 实践, 大有裨益。但全文结末处, 作者这样写 道:以屈宋之才, “ 尚不能不依傍他人而凭空
刀
言符号的尖锐否定态度, 和对西方文化及其 语言符号的基本肯定态度, 只有直译( 它事实 上是以西方文化为本位的翻译方式)才能尽 ,
量减少西方文化在翻译过程 中的损失和变
形, 减少中国传统文化对其的污染。鲁迅以 直译所表明的是一种文化态度, 所呼吁和寻 求的是西方文化的原质发生。作者甚至认为 直译是鲁迅的拯救中国文化的药方之一。将 直译提到如此的高度来认识, 得未曾有。 对鲁迅翻译进行总体性的研究文章尚有 金性尧《 鲁迅的翻译作品》《 (上海鲁迅研究》 第7 1 61)韦建华《 辑, 9. 、 9 0 鲁迅与文学翻译》 (黔东南民族师院学报》012、 《 20.)桂琼《 鲁迅 先生的翻译生涯初探》 《 (东华大学学报》 20.)黄琼英《西方文化中心主义” 022、 “ 话语 下的鲁迅翻译》《 (曲靖师院学报》041等。 20.)
关于鲁迅翻译的研究, 起步较早。1 6 9 2 年 7 开明书店出版了台静农编的《 月, 关于鲁 迅及其著作》其中有景宋撰写的《 , 鲁迅先生
洋气和异国情调, 往往采取直译 , 势必出现读
1 我首考一对鲁翻理 们 先察 下 于迅 译 论
7 0
认为在中国的翻译史上, 真正提出划时代理 论的是鲁迅。鲁迅在翻译理论上远远高出于 他的同时代人。鲁迅翻译理论上具有划时代 意义的贡献之一, 在于坚持内容与形式的高 度统一, 他对于形式的意义, 比谁挖掘得都 深。鲁迅作为一位翻译家在中国文化史上有 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孙郁的《 鲁迅翻译思想 之一瞥》《 (鲁迅研究月刊》913则分前后 1 .) 9 期探讨了鲁迅翻译的目的。在前期是: 摄 一、 取外来文化改造中国旧有文化; 将外国近 二、 现代科学精神, 作为改造中国人价值观的重 要理性基础; 汲取域外文学的平民精神, 三、 变革国民旧有的情感逻辑。后期是为了引进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文章以为, 鲁迅主张 直译, 乃是为了改造中国人的思维习惯, 并体 现出自 身的“ 历史中间物” 意识( 鲁迅提出自 己的译文是填从“ 无有” 较好” 到“ 的空间) 。 王宏志《 鲁迅翻译研究的理念思考》纪念鲁 ( 迅诞辰 1 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 2 0 鲁迅的世 界 世界的鲁迅》远方出版社 20 年版) , 02 提 出, 对鲁迅翻译的研究不应拘囿于“ 忠实” 与 “ 通顺” 的问题上, 而是要探讨鲁迅怎样建构 一个独特的译文文本对译文文化产生作用; 鲁迅强调“ 直译” 是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让译 文在译文文化里产生作用; 必须把鲁迅翻译 活动的时代因素展现出来, 才可能对鲁迅的 翻译有更公允的评价。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 了一系列有关鲁迅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2 关 鲁 的译 论 翻 实 一 于迅 翻理 和译 践 直
存在着争论, 有一些研究成果即是对这方面 的问题的探讨( 当然, 前述的一些总体研究的 文章也不乏涉及这些具体问题者) 。 关于鲁迅的“ 直译” 硬译” 与“ 问题, 是鲁 迅翻译研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陈福康《 论 鲁迅的“ 直译” 硬译”(鲁迅研究月刊》 与“ 》《
11) 9 . 认为鲁迅的主张和实践符合辩证哲 93
学观点。并以几位翻译家兼哲学家艾思奇、
朱光潜、 陈康的观点与鲁迅的观点相互印证。 顾均、 顾农《 鲁迅主张“ 硬译” 的文化意义》 (鲁迅研究月刊》998认为鲁迅的“ 《 1 .) 9 硬译” 就是尽可能逼近原文的尽可能等值的直译。 鲁迅之所以不提倡意译, 是因为意译可能使 输人的内容走样, 也无助于进一步丰富汉语
言的有力影响” 来论证鲁迅“ 硬译” 理论与实 践的正确性。事实上, 这也证明了鲁迅“ 硬 译” 的普世性。郑海凌《 关于“ 宁信而不顺” 的 艺术法则— 鲁迅译学思想探索之一》《 (鲁 迅研究月刊》039认为鲁迅“ 20.) 宁信而不顺” 这一提法非但不是片面的, 而且符合文学翻 译的基本规律。他强调鲁迅的原则与中国传 统的以“ 为本的翻译思想一致。对于人们 信” 误读和误解鲁迅翻译思想的原因, 作者也进 行了剔挖: 受了“ 归化” 和意译风气的影响, 自 身不能容忍“ 不顺”不熟悉翻译的融和文化 ; 功能和艺术的“ 陌生化” 原理。他又撰写了 《凡是翻译, “ 必须兼顾着两面” 鲁迅译学 — 思想探索之二》《 (鲁迅研究月刊》042. 20.) 此文指出翻译之难在于译者与原文的隔膜和 读者与译文的隔膜。而直译和意译则是译者 克服困难的两种手段。文章进一步阐释了鲁 迅对待翻译中的隔膜现象的独到见解: 翻译 本身就应该有别于原文, 就应该有某种隔膜。 同时又指出,直译” “ 这个概念的含糊性。作 者依据鲁迅的翻译实际对此作了廓清: 鲁迅 所说的直译或逐字译, 不同于西方人所谓的 “ 逐字译” 两道手”先由一人“ 或“ ( 逐字译”再 , 由另一人润色) 翻译中的“ 直译”正确的理 , 解, 应该是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和形式, 尽 量不改动原文的句法, 保留原作的精神和力 量, 使读者看得见原作的真面目。但直译虽 然可以保持原作的风气习惯和语言条理, 却 又容易出现译语和汉语的语文习惯之间的隔 膜。直译与意译的矛盾是中西之间语言文化 的差异所致, 而语文习惯和文化内涵都具有 很强的抗译性。要克服这种抗译性, 译者只 有采取变通手段, 尽量缩小两者之间的距离。 鲁迅晚年对直译和意译的矛盾有了更深刻的 认识: “ 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着两面, 一当然力 求其易解, 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但这保 存, 却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 看不惯了。作者 ” 认为, 鲁迅提出的“ 兼顾着两面”正是调和直 , 译和意译的具体的艺术手段, 是对文学翻译
内在的矛盾统一规律的科学的揭示。此文的 优长之处在于, 将鲁迅的译学思想置于中国 翻译史的大背景之下进行阐发, 同时又能与 鲁迅同时代人的译学思想进行比较, 因而鲁 迅的译学思想的特质揭示和显现得非常鲜 明。陈硕、 倪艳笑《 文化转型与鲁迅的直译理 论》《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034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