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语文必修5:10 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教案
人教新课标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 谈中国诗教案
高中是重要的一年,大家一定要好好把握高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上学期语文必修5 谈中国诗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本文主要内容是谈中国诗的特征;全篇结构表现为“总分总”式,主体结构则为并列式;主要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和例证法。
(课文内容)
2、学会对比论证。
(写作能力)
3、理解文中重要词句。
(应试阅读)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深刻的语言内涵。
【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拓展思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10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钱钟书及其作品(通过预习,自主解决);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3、能较熟练地使用比喻修辞。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三、教学难点1、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2、尝试改写比喻句。
四、教学方法1、学生自主讨论法2、生生互助答疑法五、教具准备多媒体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对爱情诗意的追逐;“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是对真理诗意的呐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诗人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诗人在蓬勃的诗性中孕育哲理。
诗人们开心时不忘作诗,忧伤时不忘作诗,困厄时不忘作诗,得意时亦不忘作诗……留给了我们灿若星辰的诗篇。
倘若要让我们品味其中某一诗篇,尚有可能浅谈一二,但若高屋建瓴地谈及中国诗的特点,则非钱钟书先生这样的学术大家不可。
钱先生的才华之高,我们已有所领略,而这篇面向美国人的演讲,更是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分析了中外诗歌的异同。
(二)、理清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内容请大家来谈一谈中外诗歌有哪些异同,并分析出中国诗歌的特点。
(1)、诗史外国:史诗——戏剧——抒情诗中国:抒情——戏剧——无史诗(异)中国诗所呈现的特点是——早熟、早衰(板书)(2)、篇幅外国:诗的篇幅愈短愈妙中国: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长诗比起外国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同)中国诗歌的第二个特点:篇幅短小(板书)。
(3)、韵味外国诗听不见的音乐更美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同)中国诗歌的第三个特点:富于暗示(板书)。
10《谈中国诗》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第三单元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作品和中国诗歌的特点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探究其他论证方法。
3.学会如何去欣赏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中国诗歌的一般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分析诗歌。
难点: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与观点,并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法:问题引入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朗读法、提玄勾要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与学生交流《我是演说家》(《我是演说家》第二季冠军梁植,在冠军争夺夜的演讲《语言的力量》中提到:中国一直处于云山雾绕的文化而没有防御能力的战争中,为了保护我们的文化底线,保护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文化的自尊与自信,任何一个人都应该直面他,反击他。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篇佳作可以透露一个人的文学功底,一次演讲更是展现了一位大师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与自豪。
今天一起阅读钱钟书先生在1945年12月6日用英文为美国人做的一次演讲的部分内容——《谈中国诗》,看他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尊严。
)2.板书课题3.解题质疑从题目得到哪些信息?(当学生无法解题时,可追问:他为什么要谈中国诗?或他为什么不说谈中国古诗?)。
预设:因为这是用英文为美国人做的一次演讲,读者对象不一样。
二、阅读鉴赏1.作者认为中国诗的特征有哪些?1)出示导学问题,阅读方法指导2)学生自主学习3)交流学习结果阅读方法:①迅速确定相关阅读区域。
②整合文中语句进行概括。
③请利用如下句式来表达:从……上看,中国诗……。
点拨准备:从诗的发展(史诗)看,中国诗先有抒情诗再有戏剧诗,而没有史诗。
从篇幅看,中国诗比西洋的中篇诗中国的长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从技巧看,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富有暗示性)从语言看,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从内容看,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师小结:诗史—早熟(异)形式篇幅—短小(同)效果—暗示(同)语言风格—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异)内容(写了什么)(同)2、作者是如何阐述这些特征的?(或者说他使用了什么样的方法?)为什么作者要用这种方式?表达句式:①因为只有进行……(方式),才能……。
人教版必修五:《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一.导语: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文化事物时,总是表现出一种清醒的头脑和一种深刻的洞察力。
他不拒绝任何一种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权威。
他毕生致力于确定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为此,他既深刻地阐发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蕴和独特价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历史局限性和地域局限性。
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钱著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二.补充资料:1.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评说它们在内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同: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显出一种奇丽之状,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我们能从实景的描绘中感受到诗人非凡的心胸气魄。
《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异:《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但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
相比而言,《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大。
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
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
《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
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十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十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2.了解中西方诗歌的异同能力目标:1.培养诗歌鉴赏的能力;2.掌握站在不同的力场、辩证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1.高二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是多浮于表面。
尤其是理科的学生,对于中国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力;2.高中生具有一定思辨力,但是全局观念稍弱,希望通过对课文中钱先生缜密思维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思辨技巧,以指导将来的议论文写作。
重点难点重点:1.阅读文章,根据文章批驳中国人和外国人对待诗歌的态度的写作背景,理解写作思路,梳理文章内容;2.结合文艺随笔的文体特点,鉴赏钱先生的写作风格,论证方法及思辨力。
难点:1.在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把握语言风格,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式。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导入】诗歌分享中国文学首先是诗歌,由《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代诗歌,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预读课文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扩展阅读,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培养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教学难点:启发学生通过感悟诗歌的形象和内涵,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中国诗歌朗诵录音或展示一组中国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知识点讲解:结合课本讲解的内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拓展。
例如讲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时,可以引用一些经典诗句来加深理解。
3.学生分组探究:根据预先设置的探究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例如,“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差异”、“你最喜欢的中国现代诗人及其作品”等。
4.课堂交流与分享:让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鼓励学生们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思想交流。
5.扩展阅读与作业:推荐一些中国诗歌的经典作品,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布置与欣赏诗歌有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诗评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探究、讨论交流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图片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设置问答题、选择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以及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的应用、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等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相关图片等。
2.工具:教室或活动室、笔、纸等文具用品。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3.体会比较法的妙用,学习使用这种方法。
4.培养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诵读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钱钟书的《谈中国诗》,请大家先研究一下题目,如果把“谈”换成“论”即“论中国诗”,会有什么不同呢?【明确】“谈”更平和、随性、随意,印象多一些“论”更严肃、庄重、正规,理论性更强一些那么,我们这是用了一种什么方法在研究问题呢?【明确】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我们似乎更容易搞清楚很多问题,弄清楚事物的本质特点。
我们已经学了不少中国诗了,如果让你给一群外国朋友讲讲中国诗的特点,让外国朋友对中国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你准备怎么讲、讲些什么呢?学生低语交流,可指名2—3名学生试讲,大家点评。
假如我是中国教授钱钟书(当然,我肯定没他有才),你们是美国人。
那我来给你们讲中国诗,你们最想了解中国诗的什么呢?【明确】中国诗有何特点?与外国诗作比较,有何异同?下面我们来学习钱钟书的文艺评论《谈中国诗》,看看文化大家是怎么谈论中国诗的?请大家拿起笔,快速通读全文。
二、走近作者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
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10 谈中国诗3-人教版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钱钟书及其主要作品;2、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3、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分析中外诗歌5、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谈中国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全套五册书中唯一的文学评论单元,高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形成了一些文学常识和文学理论知识,因此有条件从感性到理性,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学习这篇文章,但是要由现象抽象到理论,这是比较难的,需要教学上引导恰当,实现目标。
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2、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难点: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预习资料1、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一字中书,著名学者、作家。
江苏无锡人。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继续攻读,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
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
著作:散文集 : 《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长篇小说: 《围城》学术著作 : 《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2、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3、梳理文本结构:1、(第1 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2、(第 2 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3、(第 3 至 7 段):阐述中国诗的特点4、(第 8 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二、导入由《登高》的中英文对照,引出中外诗歌的差异,中国诗歌的特点是什么,导入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
三、自主学习1、通过预习,理清文章结构,思考问题:“本文是一篇面对美国人的演讲稿,钱钟书先生论诗的立场是什么?”明确:比较文学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明确:发展史、篇幅、韵味、风格、内容四、合作探究1、快速浏览课文,用勾画关键句的方式,分析比较中外诗歌的异同,找出中国诗在这个方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谈中国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课文,以下是该课文的原文及教案。
《谈中国诗》课文原文:中国诗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并对世界各国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既有豪放雄浑的作品,也有婉约细腻的作品。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首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些诗句无论是从意境还是修辞手法上,都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代文人酷爱自然,他们喜欢描绘自然的景色,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运用山、河的景色来抒发自己的豪迈之情,展现了自然景色所具有的壮丽与伟大。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首诗中通过写冷月、画屏、流萤等具体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宁静与美的追求。
这些诗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起来,给人以思辨和感悟。
中国古代文人不仅注重自然写景,还注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述,表达出自己对人生、时代和社会的思考与感受。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已为佳人瘦,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些诗句通过对孤独、寂寞、凄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代浮躁、物欲横流的反思。
他们渴望那种宁静、和谐、美好的生活,并通过诗歌来呼唤与追求这种理想生活。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大胆豪放、婉约细腻的艺术表现方式,给人带来了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与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谈中国诗》课文教案:一、课文背景介绍: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并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其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辨的空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把握全文大意;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对精彩语段语句进行赏析。
能力目标掌握社科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提高筛选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中西方诗歌异同。
教学难点由归纳段意切入,由分析关键句的位置入手,学习社科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对作者写作目的的理解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领悟。
教学过程一、导读1、导入:选取两段中西诗歌,由学生比较阅读,产生感性认识。
其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其五)》)其二:晚钟送终了这一天,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农夫倦步长道回家,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格雷《墓地哀歌》)由学生对两首诗歌做简单评判。
2、了解作家: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
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
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3、该文的写作背景、针对性:针对中西诗歌差异、优劣的不同评价,钱钟书先生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发表了一番演讲,即今天我们要学的文章。
二、初读初读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试着在原文中找出来)(原文: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谈中国诗》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对中国诗的独到见解。
2.领悟作者的比较方法,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什么了解?请举例说明。
2.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划分段落。
3.课堂讲解(1)分析作者的观点(2)讲解比较分析方法作者在文章中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中国诗与外国诗进行对比,以突出中国诗的独特魅力。
请同学们学习这种方法,并尝试运用到其他文学作品的分析中。
4.课堂讨论1.你最喜欢哪一句诗?为什么?2.你认为中国诗与其他国家的诗歌有哪些不同?(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中国诗的鉴赏文章。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国诗的鉴赏文章。
2.收集并整理一首你喜欢的中国古典诗词,分析其艺术特色。
五、教学反思1.对课文内容的讲解要深入浅出,避免过于复杂,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课堂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课后作业的布置要具有针对性,既要巩固课堂所学,又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更深的认识,学会运用比较分析方法评价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作者提到的‘简洁、含蓄、韵味无穷’,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对应的诗句来解释这三个特点吗?”学生:“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简洁明了,只用几个字就描绘了月光的皎洁。
”教师:“很好,那么含蓄又体现在哪里呢?”学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里并没有直接说出愁,但通过景物描写,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愁绪。
10.《谈中国诗》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谈中国诗》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钱钟书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以及学术思想。
2.从段落布局出发,理清作者行文思路,明确文章大意。
3.品析钱钟书涉笔成趣的精妙比喻之文字特点。
4.掌握中国诗歌的特征并在此前提下比较中西方诗歌异同。
5.体味文章论证方式中的对比论证与例证法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问题探究方法,引导学生将文章划分层级段落,整体把握作者观点与主张。
2.通过布置课堂任务,检验学生对于中国诗歌特征的理解程度。
3.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读文章的论证方式,帮助学生学习并运用对比论证及例证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于优秀中国经典诗歌的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念,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学情分析】《谈中国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五册书中的内容,因此学生在学习此文章前,已经阅读了一定的文学作品并具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出并复习已学课文(例如《归园田居》、《登高》)等篇目)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中国诗歌特征的理解。
此外,《谈中国诗》所属教学单元是以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为主,其内容多为理论阐述与论证,理解难度较大。
因此,在课堂中除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基本观点外,还要鼓励学生参照这些文章的写法对已学课文进行分析与论说,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其文艺评论能力。
【教学重点】1.由全篇结构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论证构思之巧妙与语言之精湛。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中国诗的特征并将其与西方诗歌特征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领略中国诗歌艺术的博大精深。
3.引导学生充分掌握并运用对比论证、例证法以及比喻手法等写作技巧和方法,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品味作者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背后所蕴含的言外之意。
2.作者行文时旁征博引了大量的诗歌及文论,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较为冷僻且理解难度大,因此较难准确把握作者的文学观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10《谈中国诗》教案1
《谈中国诗》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
2、了解中国诗的特点,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
过程与方法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及难点1、体会比较法的妙用,学习使用这种方法;2、欣赏本文生动、形象的论述语言。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从把握其特点开始的,但如何去把握其特点,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比较法是运用最普遍的一种。
今天我们就学习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钱钟书先生成功运用这一方法的文章。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介绍作者钱钟书(1910——1998),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
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多科并举,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
主要作品有《管锥编》《谈艺录》《宋诗选注》及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另有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三、简介背景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是作者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的。
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以及内容等方面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
是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
四、通读全文,感知内容文章共有8段:第1段,谈“中国诗”的前提与立场。
第2段,中国诗的发展“早熟”的特色。
第3段,中国诗篇幅简短,但意味无穷。
第4、5段,中国诗的含蓄的特色和形成这一特色所用的手法。
第6段,中国诗清淡、安和的诗调。
第7、8段,中国诗内容上的特色:和外国诗大同小异。
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五、拓展、应用试用比较的方法分析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一二百字的短文,评说它们在内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诗经》的采风之作,到楚辞的浪漫情怀,再到唐诗宋词的辉煌,每一首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谈中国诗》这篇课文,领略中国诗歌的魅力。
一、课文原文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形式上、内容上虽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亦有不少相同之处。
例如诗歌的凝练、意象的创造、情感的表达等方面,中国诗与西洋诗都有其独特之处。
中国诗一般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
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手法,将情感融入其中,形成意象丰富的诗歌。
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简洁的语句,却传达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中国诗歌还注重韵律和节奏。
诗人通过押韵、对仗等手法,使诗歌更加和谐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通过对仗工整的句式,展现出春日的生机勃勃。
此外,中国诗歌还常常借助典故、寓言等手法,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自由、淡泊的追求。
总的来说,中国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追求。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谈中国诗》一文,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理解课文中的意象、情感、韵律等方面的内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中国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其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同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感受中国诗歌的魅力。
第三单元10谈中国诗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5
谈中国诗●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教学难点: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泰戈尔《我的情人的消息》与崔护《题都城南庄》,请学生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我的情人的消息》泰戈尔《题都城南庄》崔护我的情人的消息去年今日此门中,在春花中传布。
人面桃花相映红。
它把旧曲带到我的心上。
人面不知何处去,我的心忽然披上桃花依旧笑春风。
翼望的绿叶。
我的情人没有来,但是她的摩抚在我的发上,她的声音在四月的低唱中从芬芳的田野上传来。
她的凝望是在天空中,但是她的眼睛在哪里呢?她的亲吻是在空气里,但是她的嘴唇是在哪里呢?(学生发言,对中外诗歌的异同形成初步感知)钱钟书先生就是通过比较阐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谈中国诗》。
二、探究交流1、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思考:用比较文学的观点,说说与西方诗歌相比,中国诗具有哪些特点?明确:根本立场:比较文学中国诗的特点结论: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2、中国诗具有哪些特点?⑴早熟(诗的发展)“据几个史学家意见,诗歌发展的路径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又抒情诗。
而中国没有史诗,抒情诗出现得异常之早。
”⑵简短(诗的篇幅)“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⑶富于暗示(诗的韵味)“怀孕的静默。
”贾岛《寻隐者不遇》杜甫《月夜》⑷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诗的风格)李清照《声声慢》与克洛岱《绝望》对比感悟⑸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诗的内容)三、教师小结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谈中国诗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二)能力训练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三)德育渗透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文学首先是诗歌,由《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再到现代诗歌,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谈中国诗钱钟书二、作者介绍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
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
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
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
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
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
《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
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幻灯片】三、整体感知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这部分又分三层: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幻灯片】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幻灯片】3.学生分组讨论本文行文的特点。
要求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
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
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
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
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
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
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幻灯片】四、艺术手法探究1.结构严谨,行文流畅。
文章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自如。
开头先亮出“中国诗”的概念,从对这个概念的整体印象出发谈论,指出谈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是站在比较文学立场上的。
因此只有在比较中才能理解这个概念,才能得知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区别,进而延引至诗歌之起源与发展来谈。
作者指出,“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接着谈及中外诗歌的区别,由外到内,由远到近,娓娓道来,环环紧扣。
最后谈及诗歌题材内容方面的问题。
这样安排,一是因为在这一点上中外没有太大的区别,二是作者要着重指出,人类文化的区别是表象的,本质是相通的。
【幻灯片】2.使用大量精妙的比喻,幽默而睿智。
课文中使用了许多巧妙的比喻,加深了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为了说明中国诗发展的超常性,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的类喻,“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然后联系印度的《百喻经》一语道破天机。
为了说明中国的诗歌之短,作者借用了一个西方的短语“轻鸢剪掠”,轻巧自在,凭人去遐想。
钱先生不为常见所囿,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运用了博喻、曲喻、一喻多义等手法,别开生面,自成一家。
他使比喻这一常见惯闻的修辞手法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其神奇的魔力和无穷的乐趣。
【幻灯片】3.品味下面两组句子。
⑴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⑵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明确】⑴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
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
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⑵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
“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
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
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
“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幻灯片】五、归纳总结1.主题归纳钱先生不愧为通晓拉丁、英、德、法、意、俄、捷文等语言和诗歌的伟人,绝对不用翻译的通读以上几种语言的原文诗歌,所以他才有资格对它们的诗调和句式“作概论”。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作者认为评论中国诗要全面了解诗人,用具体的事实作证据。
并且必须在相对比的前提下才能作出结论,也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只有这样才公平。
接下来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而“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即“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
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特点有三:一,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第二,中国诗的意韵之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第三,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
建议听众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诗,从而深刻理解本国诗歌。
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一个“通”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
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可谓别具一格。
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2.从本文可以看出学者文化随笔的哪些特点?第一,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
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但作者不只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摆开架势大加推衍,而是举出诗歌以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具体的例子,作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
读者在接受那些具体例子、形象比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第二,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
在课文中,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史资料,涉猎广泛。
这样的文章,以丰富的知识取胜。
【幻灯片】六、延伸拓展钱钟书在比喻方法论上的突破我们常见的修辞学著作,在比喻方法论上,已陷入一种彼此相沿、互相抄袭的团团转之境,千篇一律,毫无新意。
钱先生不为常见所囿,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指出了博喻、曲喻、一喻多义等手法,别开生面,自成一家。
使比喻这一惯闻常见却又被人们习而想忘的修辞手法,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其神奇的魔力和无穷的乐趣。
①比喻的谜底钱先生在《读<拉奥孔>》一文中指出:“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
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
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
”这段简洁通俗而又深刻的论述,衬得一般修辞学著作中,对比喻的枯燥定义和干巴原则相形见绌、空洞浮泛。
在这里钱先生不仅把比喻的性质、特点、原则、方法阐发无遗,而且给我们亮出了创造佳譬妙喻的“谜底”有理可依,有法可循。
对这段白话钱先生还引用唐文“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和宋诗“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予以提纲和浓缩,并说这“十八个字把比喻的构成和诱力综括无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