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下册教材辅导材料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全册知识点复习资料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全册知识点复习资料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全册知识点复习资料1、当蚕蛹变成蚕宝宝后,我们需要(准备蚕宝宝的食物)并将它们放在(蚕宝宝笼子)中。

2、蚕宝宝会经历(4次蜕皮)的过程,每次蜕皮后身体会长大一些。

2-2《蚕宝宝的生长变化》1、蚕宝宝的生长变化可以分为(5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不同。

2、在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中,我们需要(控制温度和湿度),并及时更换食物。

2-3《蚕宝宝变成蚕蛹》1、在蚕宝宝的第五个阶段,它们会停止进食并(吐丝结茧)。

2、蚕宝宝在茧里变成蚕蛹需要(约10天)的时间。

2-4《蚕蛹变成蚕》1、在蚕蛹变成蚕的过程中,需要(约2周)的时间。

2、蚕蛹变成蚕后,我们需要(为它们准备桑叶)作为食物。

2-5《蚕的繁殖》1、雄蚕和雌蚕在交配后,雌蚕会产下(卵)。

2、蚕卵经过(10天左右)的孵化后,变成蚕宝宝。

2-6《蚕桑产业》1、蚕桑产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之一,它包括(养蚕、桑叶种植、丝绸加工)等环节。

2、蚕桑产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和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动物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过程叫做孵化。

幼虫或幼崽会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

2、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3、蚕卵大约为圆形,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比芝麻粒小许多。

4、刚产下的蚕卵一般为淡黄色,经过1-2天后会变成淡红色或浅褐色,再经过3-4天会变成灰绿色或紫黑色。

1、卵是动物一生的初始阶段,可以孵化成小动物。

2、鸡卵包括卵壳、卵白、卵黄、气室等结构。

3、卵壳具有保护卵的作用,卵白为卵提供水分和营养,卵黄为卵孵化提供营养物质,气室为卵提供氧气。

胚发育成小动物,是生命的开端。

1、蚕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氧气和食物。

2、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个过程叫做蜕皮。

蜕皮前蚕不吃也不动,就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

3、蚕房搭的小架子是为蚕宝宝结茧做准备的。

蚕的一生要蜕皮6次,但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只蜕4次皮。

4、蚕头部有口,主要作用是取食;腹部有足,主要作用是运动;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是气门,作用是呼吸。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优质教案全册【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优质教案全册【完整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优质教案全册【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中,深入探讨《生活中科学》这一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物体浮沉、植物生长、天气变化、磁铁性质以及简单电路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物体浮沉原理,解植物生长基本过程,认识天气变化规律,理解磁铁性质以及电路组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生活、探索未知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体浮沉原理、植物生长过程、天气变化规律、磁铁性质以及电路组成。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浮沉物体、植物、天气图、磁铁、电路元件等)、PPT、板书材料。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记录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现象,如浮沉物体、生长植物、变化天气等,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1)展示物体浮沉现象,提问:“为什有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却沉入水底?”(2)展示植物生长过程,提问:“植物是如何从小种子长成大树?”(3)展示天气变化规律,提问:“为什天气会不断变化?”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和演示。

(1)物体浮沉原理:讲解基米德原理,演示浮沉实验。

(2)植物生长过程:讲解种子发芽、植物生长基本过程,演示植物生长实验。

(3)天气变化规律:讲解天气形成原因,演示天气变化实验。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解决问题。

(1)分组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观察物体浮沉、植物生长、天气变化等。

(2)记录与分析:学生将观察到现象和数据进行记录,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六、板书设计1. 物体浮沉原理2. 植物生长过程3. 天气变化规律4. 磁铁性质与电路组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物体浮沉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北师大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北师大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全册

北师大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教材简介北师大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是针对三年级学生设计的科学教材。

本册教材内容包含多个单元,涵盖了生物、物理和地理等多个科学领域的知识。

通过研究本教材,学生将能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一些基础的科学概念和原理。

教案概述本份教案是针对北师大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的教学计划。

教案包含了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和评价方法等详细内容。

教案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有条理地进行教学,并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

教案结构本教案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 教学目标:明确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哪些重点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2. 教学内容:列出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具体的知识点和概念。

3. 教学步骤:详细描述每个单元的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活动、讲解知识、进行实践等。

4. 教学评价:提供每个单元的教学评价方式,帮助教师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反馈。

使用建议教师在使用本教案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注意事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教育教学法律法规,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同时,教师应秉持公正、客观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不偏袒任何学生。

以上是北师大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的简要介绍。

希望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可以仔细阅读教案中每个单元的具体内容。

祝教师们教学顺利!。

小学科学三年下册教材辅导材料

小学科学三年下册教材辅导材料

小学科学三年下册教材辅导材料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我们周围的土壤一、问题解答问题1: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哪里土壤多?哪里土壤少?(这一问题是为了拉近学生与土壤的距离)答:在农村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田野里、道路旁、农家院子里等,只有荒山上的土壤少。

在城市里,土壤就不多见了,只有花圃里、水塘边、操场上才有裸露着的土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泥路下、路砖下面都有土壤。

问题2:关于土壤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

问题3:挖开田野、花圃和水塘边等不同地方的土壤,观察这些地方的表层,你能发现什么?(以学生实际观察结果为准)答:土壤中有枯死的植物的根、落叶、有岩石和沙子。

有活着的植物的根、幼芽、还会有蚂蚁、蚯蚓等小动物或动物尸体。

问题4:小草的根为什么这么长?答:小草的根长得这么长,可以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并从土壤深处吸收水份和养料,供给小草生长。

问题5:看看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

它们都生活在土壤什么地方?答:土壤中的小动物除了蚯蚓、青蛙、屎壳郎、蚂蚁还有蟋蟀、土蟞、田鼠等,它们都生活在土壤的表层。

二、教法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要求教师带领指导学生亲近土壤,感受土壤的形态,了解土壤有什么?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为此本课的学习主要在室外现场进行。

本课教材是按照“土壤问题讨论—实地观察土壤—观察土壤里的动植物”的思路设计的。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过对土壤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我们周围的土壤究竟有什么,学生未必作过细致透彻的观察研究,因此本课教学主旨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运用学习中感官和方法去实地观察。

建议教学思路如下:交流经验,提出问题—走出课堂,实地观察—收集证据,作好记录—交流发现,感悟生命。

环节一: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玩土壤的情景,描述出那里的地面和土壤。

(1)土壤看起来像什么,摸起来有什么感觉,踩上去有什么感觉。

(2)曾经在土壤里发现过什么?(3)有什么东西生长在土壤上面?2、告诉学生我们将要去观察土壤,让学生猜想:我们可能发现什么?环节二:将学生分好组,选好组长,交代好安全注意事项并带好工具。

(完整)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完整)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完整)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复资料单元一:天地人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天空:天空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给我们带来阳光、空气和雨水等资源。

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护天空,减少污染,使它更加清新和美丽。

2. 地球: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我们要学会爱护地球。

我们要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同时也要研究如何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3. 人类:人类是地球上的主人,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在研究中,我们将了解人体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研究如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单元二:动物篇本单元主要研究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动物的种类:动物有很多种类,可以按照它们的脊椎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我们将研究一些常见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生活性。

2. 动物的特征: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征,比如鸟类有羽毛,鱼类有鳞片等。

我们将研究这些不同的特征,了解它们对动物的作用。

3. 动物的生存环境:不同的动物适应不同的生存环境,我们将研究一些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了解它们如何适应各种环境。

单元三:植物篇本单元主要研究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物的部分:植物由根、茎、叶和花等部分组成。

我们将研究这些部分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它们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2. 植物的繁殖:植物繁殖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种子繁殖、茎繁殖和根繁殖等。

我们将研究这些不同的繁殖方式,了解植物如何保持种群的生存。

3. 植物的用途:植物在人类生活中有很多用途,比如提供食物、药材和建筑材料等。

我们将研究一些常见的植物,并了解它们的用途。

单元四:物体和材料本单元主要研究物体和材料的性质和用途。

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体的形状和颜色:物体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我们要学会观察和描述它们。

同时,我们也要了解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在生活中的用途。

人教版PEP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PEP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PEP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册科学教材的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和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养成,引导学生主动积累科学知识,拓宽科学视野,培养对科学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将按照《人教版PEP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的顺序,分为以下几个教学单元:1. 万物之源2. 风筝科学3. 动物的繁殖4. 能量与动力5. 太阳能利用6. 植物的繁殖7. 电的发现与应用8. 科学与健康9. 生物的适应环境三、教学方法本教案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实验观察、小组合作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每个教学单元的开篇,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2.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提出预测;3. 进行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和解释现象;4. 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总结规律,解答问题;5. 练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通过课堂展示、小组报告等形式,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7. 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前,进行知识点的复和评价。

五、教学评价针对学生的表现和研究情况,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评价方式:1. 制定小组合作评价标准,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2. 进行实验报告的评价,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3. 设置小测验,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4.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专注程度;5. 设置写作任务,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

以上是《人教版PEP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的基本框架和教学安排,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

通过科学教育的学习,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培训辅导材料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培训辅导材料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培训辅导材料kj lei52 收集整理一、教材分析全册内容情况和各单元教学目标:本册内容由“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温度与水的变化”“磁铁”四个单元组成。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将引领学生在种植风仙花的过程中,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历程,发现其生长变化的规律,知道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这样的生命周期。

同时伴随着生长过程,指导学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茎、叶的功能,初步认识植物体都有维持其生存的结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将指导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周期,并以蚕的生命周期为例,从常见动物的生命过程中,以及从人体特点的观察中,认识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

“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将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热量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水的固、液和气三态,研究水在融化、结冰、蒸发和凝结等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他们初步认识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是与外界条件密切相关的。

同时,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

“磁铁”单元将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认识磁铁具有磁性、磁铁两极磁力最强、磁铁能指南北、磁铁具有异极相吸和同极相斥等性质。

并通过做一个指南针和学习用指南针确定方向等方向,了解磁铁的应用。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一、单元分析1、研究材料的典型性:植物的种类很多,为什么选择风仙花呢?一是因为风仙花是学生比较熟悉和喜爱的植物。

二是因为风仙花是一种常见的生命力很强的植物,在全国具有普适性,容易栽培管理。

小学生种植这样的花,易获得成功。

在成就感的驱动下,容易引领他们关注所种植物的生长变化,保证长期的观察记录活动能有效的进行;三是因为风仙花植株较小,便于携带,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搬动花盆进行观察;四是因为风仙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周期相对而言比较短。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清单考点总结小学科学教材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清单考点总结小学科学教材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清单考点总结小学科学教材教案一、知识点清单1、动物的生命周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成虫等阶段。

2、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从种子到幼苗,再到成熟植物,了解植物的各个生长阶段。

3、地球的构造与地貌: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地貌特征,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4、太阳与太阳系:学习太阳系的构成,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如太阳能、气候等。

5、水循环与水体污染: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原理,同时了解水体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6、空气与大气污染:学习空气的组成和性质,了解大气污染的来源和危害。

7、物质的变化:学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如物质的形态、状态、化学反应等。

8、材料的性质与用途:了解材料的性质和用途,包括金属、非金属、复合材料等。

9、能量的转换:学习能量的转换和利用,如电能、热能、太阳能等。

10、微生物与发酵:学习微生物的生长和发酵过程,了解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

二、考点总结1、生命科学:理解动物和植物的生命过程,包括生命周期、生长变化等。

2、地球科学: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貌特征,了解太阳系的基本知识。

3、环境科学:理解水循环和大气污染的原理和危害,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材料的性质与用途。

4、能量科学:理解能量的转换和利用,包括电能、热能、太阳能等。

5、微生物科学:理解微生物的生长和发酵过程,了解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

三、教学建议1、注重实践操作: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2、激发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3、联系生活实际: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本册教材主要由“电”“新的生命”“食物”、空间“等四个领域组成的。

本册教科书采用了螺旋式的编排,将“对生命、地球宇宙、物质世界、技术与工程”的探究排序在年级、单元和具体课题中,落实了“全面学生需求”这个课程理念。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在小学三年级下册的科学学习中,我们接触了很多有趣的知识和实验。

为了更好地复习和记忆这些内容,下面就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希望对各位同学有所帮助。

一、植物的生长我们通过观察实验,学习了植物的种子、叶子、花和果实等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在复习时,我们可以通过制作植物的生长日记或者卡片来巩固记忆。

在这些日记或卡片上,我们可以画出不同植物的组成部分,标注它们的名字。

也可以记录下不同植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过程,如发芽、开花、结果等。

这样,我们就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印象。

二、物质的性质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很多常见物质的性质,如水的流动、溶解、沸腾,铁的氧化等。

在复习时,我们可以编写物质的性质表格,列出各种常见物质的名称、性质及其示例。

也可以以此为基础,制作物质性质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性质,进一步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三、地球与宇宙我们在这一章节中,学习了地球的运动、天文学中的基本概念、日食和月食等知识。

在复习时,我们可以结合科学游戏、卡片等形式,进一步了解这些知识点。

比如,我们可以制作地球和月球的模型,并模拟它们的运动轨迹,了解地球绕日运动的原理。

也可以通过视频、图表等形式,了解不同行星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进一步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

四、物体的运动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学习了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抓动力学的原理和运动规律等。

在复习时,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实验的形式加深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

比如,通过实验探究利用斜面来改变物体的速度、利用重力和反弹力实现物体的运动等。

还可以模拟小车竞赛、探究轨道滑块等游戏,巩固这些知识点的掌握。

以上就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的内容,希望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各位同学更好地复习和记忆科学知识。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些复习方法,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掌握科学知识。

三年级下册科学辅导材料

三年级下册科学辅导材料

三年级下册科学辅导材料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一、填空1、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

2、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以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3、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二、问答题绿色开花植物是怎样延续它们的种族的?答:绿色开花植物就是以一粒种子成长为一株植物,在这株植物上又结出数粒种子,循环往复延续它们的种族。

2、种植我们的植物一、判断题1、植物都是用种子繁殖后代的。

(×)2、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是以种子开始的。

(√)3、所有植物种子的形状都是一样的。

(×)4、写观察记录可以列表、写日记、画图为植物拍照。

(√)二、问答题1、怎样播种?答:(1)选种:要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

(2)准备好花盆和土,把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口上,然后放入适量的土。

(3)用手指在土中按2~3个小坑,深度约有一厘米,每个小坑放一粒凤仙花种子,再用土盖上。

(4)往花盆中浇适量水,使土壤湿润,把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2、怎样播种,才能看到种子在土壤中的变化过程呢?答:(1)在透明玻璃杯的内壁垫几层纸,装进一些土壤,使纸巾贴在杯壁。

(2)把风仙花种子放在杯壁和纸的中间。

(3)往土壤中浇适量的水。

不要让种子浸在水中。

3、我们怎样写观察记录?答:(1)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每天记录一次根的长度,以芽出土开始每周应测量一次风仙花植株的高度,观察叶的形状和数量,记录在表上。

(2)要把播种风仙花、芽出土、出现花芽、开花、果实成熟的准确日期记录下来。

(3)可以用文字、图画和照片等形式写记录。

3、我们看到了根一、填空题1、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出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深度很快。

2、植物的根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二、问答题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种植活动,说明根的作用。

最新三年级科学下册全部复习资料资料

最新三年级科学下册全部复习资料资料

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常见材料第1课身边的材料1.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是用材料制成的。

2.自然界中本身就存在的材料叫天然材料。

3.像玻璃这种由天然材料加工成的材料叫人造材料。

4.生活中的材料可分为两种: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5.常见的天然材料有:石油、木头、棉花、沙子;人造材料有:玻璃、橡胶、塑料、纸、金属、纤维等。

6.玻璃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为什么?答:玻璃是人造材料,玻璃是用沙子等材料制成的。

第2课塑料1.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人造材料。

塑料可以代替钢铁做建筑材料。

2.塑料杯遇到热水会变软,再灌入凉水会变硬。

3.塑料的优点:加工容易、不怕水、不易变形、不生锈等。

缺点:会老化,不耐高温,埋入土里不容易降解。

4.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又什么不足?答:优点:用塑料代替木头可以节约木材,减少森林破坏。

缺点:塑料不易降解,容易造成污染。

5. 两只手分别戴塑料手套和棉布手套,感觉一样吗?答:不一样。

塑料手套透气性差,防水性好,而棉布手套透气性好,防水性差。

6.合金是由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混合而成,具有良好的性能。

如:铝合金,钛合金等。

7.复合玻璃:强度很大,子弹都穿不透,用于军事、国防等领域。

8.合成纤维:耐高温、不易燃烧,可用于制作特殊用途的服装。

9.纳米材料:晶粒微小、强度很高。

1米=10亿纳米。

10.新材料有:复合玻璃、合成纤维、纳米材料、变色材料、防弹玻璃等。

11.什么是“白色污染”?减少“白色污染”有什么建议?答:“白色污染”是人们大量使用塑料袋等塑料制品造成的污染。

建议:(1)少用或不用塑料袋;(2)减少使用一次性饭盒;(3)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4)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

第二单元声第3课倾听声音1.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人类可以靠声音传递信息,交流思想。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3.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答:物体发声时会产生振动,共同之处是:物体发声时都会产生振动。

部编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

部编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

部编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教学参考)
本文档为部编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完整版教学参考,旨在提供给三年级科学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指导。

该教学用书是按照部编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编写的,总共包括多个单元。

每个单元都提供了详细的教学指导,包括课程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

教学用书参考内容旨在帮助教师清晰理解和把握科学教学的要点和难点,提供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建议,以便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准备。

同时,教学用书还提供了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帮助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师在使用教学用书参考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个性化教学,灵活运用其中的教学方法和活动,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研究成果。

总之,部编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完整版对于科学教师来说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科学素养。

注意:本文档为教学参考,不作为法律依据,仅供参考使用。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第1课:我们周围的材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2. 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分类和识别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2. 学会对材料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1. 发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各种材料样品。

2. 分类表格。

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找出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 新课:介绍各种材料的名称和特点。

3. 实践:让学生对提供的材料进行分类。

4. 小结:引导学生发现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第2课:材料的性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材料的性质。

2. 培养学生对材料性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认识材料的性质。

2. 学会观察和分析材料性质。

教学难点:1. 理解材料性质的概念。

教学准备:1. 各种材料样品。

2. 性质观察表格。

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的性质。

2. 新课:介绍各种材料的性质。

3. 实践: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提供的材料样品。

4. 小结:总结材料性质的概念。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5课:种子的秘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种子生长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认识种子的结构。

2. 观察种子生长过程。

教学难点:1. 理解种子生长的过程。

教学准备:1. 种子样品。

2. 观察记录表格。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过程。

2. 新课:介绍种子的结构和特点。

3. 实践:让学生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

4. 小结:总结种子生长的特点。

第6课:植物的生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认识植物的生长过程。

2. 观察植物生长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植物生长的概念。

教学准备:1. 植物生长视频。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全册知识点复习资料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全册知识点复习资料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全册知识点复习资料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复资料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1-1《运动和位置》1、和另一物体相比,(位置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

(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1-2《各种各样的运动》1、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

3、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的运动形式(不一定相同)。

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方式。

2、一个物体不一定保持一种运动路线不变,对于复杂的运动,我们应该采取(分段描述)的方式。

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1、物体在斜面上会有(静止、滑动、滚动)三种情况。

2、(物体的形状)、(斜面的高度)、(物体在斜面上的放置方法)会影响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3、物体与斜面接触面(越小),越容易(滚动)。

物体在发生滚动时接触面(不断改变)。

1-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1、运动相同的(距离):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2、实验做3次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或让实验结果更准确)1-6《比较相同时间运动的快慢》1、运动相同的(时间):距离(长),运动(快)。

距离(短),运动(慢)。

2、(速率)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常用单位:米/秒、千米/时1-7《我们的“过山车”》1、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先设计后制作),并可在拼搭过程中对设计进行(微调)。

2、在测量我们的制作的“过山车”轨道长度时,我们能够间接用(软尺)来测量,也能够先用(棉线搭配尺子)来测量。

3、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时,考虑小球要自行滚动需要设计成有(坡度)。

1-8《测试“过山车”》1、为了让“过山车”运动得快、运动得远,小球的起点往往在“过山车”的(最高处)。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说教材材料——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大庙小学杨海燕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首先我说一下所说内容的整体框架。

我将从课标、教材和建议三个方面来说。

课标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和具体要求三个方面;教材分析包括三年级科学总体目标、编写体例、编写意图、知识体系、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建议包括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个方面。

一、首先我来说一下课标:(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科学课程性质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和发展性,三年级下册内容和生活密切相关,并且涉及领域广泛,很好地体现了科学的基础性和广泛性,教材内容就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展开,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科学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很好的体现了科学的发展性。

(二)基本理念:其次我结合本册内容来说一下基本理念,科学课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学习过程中要以探究为核心。

学习内容不仅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还要满足社会的需要。

学习方式应具有开放性,充分利用各种有用资源。

评价方式应该是多元的,教师、学生、家长都应该参与进来,这样的评价有利于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具体要求:下面我就新课程标准为抓手,结合本册内容以及三年级学生特点,对学生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具体要求:科学探究方面: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知识提出假设,对假设问题认真探究,最终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会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热爱大自然。

科学知识方面:通过本册内容的学习,了解固体和液体的一般性质,知道人类、动物、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相互作用。

二、其次我来说一下教材:(一)首先说三年级科学下册总体目标:观察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把整体分为部分有顺序的进行观察的方法,观察物体的形态构造和变化,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全册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复习资料全册1.绿色开花植物通常从种子开始新生命,但有些植物可以通过根、茎、叶繁殖后代。

2.每种植物的种子形状、大小、颜色和种皮都不相同。

3.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置土壤,下种子,浇水。

在播种植物时,需要注意选择饱满、未受损的种子,将小瓦片放在花盆出水口处,将种子放在约1厘米深的小坑中,然后用土盖上。

之后,浇适量的水,放在温暖的地方。

对于已成株的植物,在土壤差不多干燥时浇花,要浇透。

4.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时先长根,再长茎和叶。

植物的根向下生长,生长速度约为每天5毫米。

5.凤仙花种子萌发时,最先出土的是子叶。

凤仙花的叶子都是平展的,交叉生长在植株上,以吸收更多的阳光。

6.种子萌发需要水分、温度和空气。

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适宜的土壤、水分、温度和空气等。

7.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并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8.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养料,并释放氧气。

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9.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水分向上运输,养料向下运输。

茎的生长速度在植物生长初期较快,中期最快,后期较慢,最后几乎停滞。

10.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历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

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等部分。

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其中包含种子。

11.凤仙花的植株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

叶缘有小锯齿,叶柄肉质多汁。

果实呈纺锤形,有白色茸毛,成熟时果皮能裂开,颜色由绿色变成黄褐色。

种子呈球形,褐色。

一株凤仙花大约能结出二十多个果实,每个果实一般有十七八粒种子。

12.绿色开花植物一般都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开花结果等生命周期。

13.凤仙花等植物的茎是垂直地面向上生长的,叫直立茎;牵牛花的茎缠绕在其他物体上向上生长,叫缠绕茎;葡萄的茎攀缘在其他物体上向上生长,叫攀缘茎;红薯的茎平卧在地面蔓延生长,叫匍匐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三年下册教材辅导材料一单元《土壤与生命》1、我们周围的土壤一、问题解答问题1: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哪里土壤多?哪里土壤少?(这一问题是为了拉近学生与土壤的距离)答:在农村随处都可以看到土壤:田野里、道路旁、农家院子里等,只有荒山上的土壤少。

在城市里,土壤就不多见了,只有花圃里、水塘边、操场上才有裸露着的土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水泥路下、路砖下面都有土壤。

问题2:关于土壤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我们可以研究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

问题3:挖开田野、花圃和水塘边等不同地方的土壤,观察这些地方的表层,你能发现什么?(以学生实际观察结果为准)答:土壤中有枯死的植物的根、落叶、有岩石和沙子。

有活着的植物的根、幼芽、还会有蚂蚁、蚯蚓等小动物或动物尸体。

问题4:小草的根为什么这么长?答:小草的根长得这么长,可以使植物固定在土壤中,并从土壤深处吸收水份和养料,供给小草生长。

问题5:看看土壤里有哪些小动物。

它们都生活在土壤什么地方?答:土壤中的小动物除了蚯蚓、青蛙、屎壳郎、蚂蚁还有蟋蟀、土蟞、田鼠等,它们都生活在土壤的表层。

二、教法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要求教师带领指导学生亲近土壤,感受土壤的形态,了解土壤有什么?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为此本课的学习主要在室外现场进行。

本课教材是按照“土壤问题讨论—实地观察土壤—观察土壤里的动植物”的思路设计的。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过对土壤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我们周围的土壤究竟有什么,学生未必作过细致透彻的观察研究,因此本课教学主旨在于让学生带着问题,运用学习中感官和方法去实地观察。

建议教学思路如下:交流经验,提出问题—走出课堂,实地观察—收集证据,作好记录—交流发现,感悟生命。

环节一: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玩土壤的情景,描述出那里的地面和土壤。

(1)土壤看起来像什么,摸起来有什么感觉,踩上去有什么感觉。

(2)曾经在土壤里发现过什么?(3)有什么东西生长在土壤上面?2、告诉学生我们将要去观察土壤,让学生猜想:我们可能发现什么?环节二:将学生分好组,选好组长,交代好安全注意事项并带好工具。

环节三:到观察地点挖开土壤表层,让学生现场观察并收集土壤样本,作好记录(观察完毕,清理好现场)。

环节四:回到教室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交流汇报观察、收获,教师则引导学生感受土壤与动植物有着密切联系。

环节五:课后拓展,课下采集两种土壤,一是田地里的土壤,二是操场上含沙较多的土壤,分别装在两个花盆中,都种上同一植物,并作好观察日记。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感受生命与土壤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土壤知识作准备,而且还能为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的学习提供观察依据可谓一举三得。

2、了解土壤一、问题解答问题1:仔细观察土壤的外观你发现有什么特征?答:土壤是褐色的,土壤有些潮湿,能成团,土壤里有石子、小虫子、落叶、草根……(以样土实际情况为准)。

问题2:做下面的实验,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答:(1)用纸巾包住土块使劲握一握,摊开纸巾,看到纸巾潮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2)把硬土块放入水中,开始看到硬土散开,过一会儿又看到有气泡从土壤里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3)搅拌以后看到水变混浊,静上一段时间又看到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水面漂浮一些物质,水中上层物质颗粒较小,是黏土,下层颗粒较大,是沙粒。

(4)取一些土壤放在火上烧一烧、闻一闻,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问题3:为什么渗出来的水不一样多呢?答:因为三种土的渗水性不同,沙土渗水性强,渗出来的水最多,黏土渗水性差,渗出的水最少,壤土的渗水性居中,渗出来的水也居中。

问题4:用更多的方法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答:①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沙粒多。

黏土颗粒小,黏粒多。

②用手捻一捻:沙土的沙粒硬捻不碎。

黏土的黏粒不硬,一捻就成粉末。

③和点水握一握:沙土不能握成团。

黏土能握成团。

二、教材分析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奠定了土壤的概念,认识到土壤里有些什么?在本课他们将认识土壤的成分以及土壤的基本类型,并开展一系列的对比性研究进而鉴别家乡土壤的类别。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奠定了土壤的概念,认识到土壤里面有什么,在本课他们将认识土壤的成分以及土壤的基本类型,并开展一系列的对比性研究进而鉴别家乡土壤的类型。

教学流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环节一:观察土壤,鼓励学生观察后作好观察记录。

师总结:土壤是一种混合物。

环节二:设计实验、研究土壤的成分。

1、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2、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

3、分组做实验。

4、汇报交流:土壤里有水、空气、黏土、沙土和腐残质等物质组成。

环节三:比较三种土壤。

1、阅读课本资料。

2、分组讨论如何比较三种土壤。

3、学生汇报。

4、教师引导学生做“渗水性实验”。

5、学生讨论:在渗水性实验中,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不相同?6、学生实验。

7、汇报探究结果。

环节四:用多种方法比较沙土和黏土的不同?1、学生分组设计方案。

2、学生分组实验,并作记录。

三、拓展研究我们这里的土壤属于哪一种类型,你是怎么知道的?作为课后研究项目,大家回去研究并作好记录填写在P7表格上。

四、实验与制作实验名称: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实验准备:沙土、黏土、壤土各一纸杯、水三纸杯,漏斗三只,沙布三块,烧杯三只。

实验过程:1、把三只漏斗分别放在三只烧杯上,再分别放上沙布,然后把沙土、壤土和黏土分别倒在沙布上。

2、把三纸杯水同时倒入三种土壤中,过一会儿观察比较烧杯中水的多少?实验结论:沙土下面的渗水最多,说明沙土渗水性最强,黏土下面的渗水最少,说明黏土渗水性最差,而壤土下面的渗水居中,说明壤土渗水性居中。

(注:这是一个对比性实验,需要控制土的数量、水的多少、仪器的装置等条件,使之相同)。

3、肥沃的土壤一、问答解答1、仔细观察土壤的上层和下层,你发现有什么不同?答:土壤的上层颜色黑褐色,松散、有丰富的腐殖质。

土壤的下层颜色浅黄色,较硬、岩石增多。

2、你还知道哪此增加土壤肥力的例子?答:除了种植绿肥,收集落叶和人畜粪便沤肥,修筑梯田外,还有秸杆还田,放养蚯蚓等。

3、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答:①蚯蚓在土中钻洞,有利于土壤通气排水,起到了松土的作用。

②蚯蚓吃土及枯草,分解生物残体,排出粪便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二、教材分析本课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残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情况,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都以灵活的综合的策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确研究内容。

(二)探究土壤:环节一:通过观察土壤,引导发现土壤中的腐殖质。

1、通过观察不同地方的土壤发生什么变化。

2、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3、引导猜测:动植物对土壤肥力有什么影响。

4、解释腐殖质。

环节二:阅读课文资料,讨论交流。

土壤的肥力为什么会流失,怎样增加土壤肥力,教师补充介绍。

环节三:为蚯蚓安家,观察蚯蚓。

1、组织学生观察蚯蚓。

2、向学生简单介绍有关蚯蚓的常识,提醒学生爱护蚯蚓。

3、学生讨论交流如何给蚯蚓安家。

4、观察蚯蚓。

环节四:亲手实验,了解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1、讨论肥料袋的制作方法。

2、指导学生制作肥料袋(作对比实验,一是有蚯蚓的袋子,二是没有蚯蚓的袋子)。

3、学生预测结果。

(三)课下延伸:鼓励学生管理好肥料袋,并能长期观察并记录,养成长期观察的好习惯。

三、实验与制作制作名称:做一个肥料袋。

制作材料: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菜叶、蚯蚓、杯子、水。

1、往塑料袋中装土、水果皮、菜叶、蚯蚓等。

2、均匀地往塑料袋中洒一点水,把塑料袋口轻轻地扎上,再插上几个吸管以便散热。

3、把塑料袋放在黑暗的地方,用黑色的纸盖在上面。

4、每周翻动两次,大约3、5天才能成肥。

4、土壤的保护一、问题解答1、你还能说出哪些动植物及人类离不开土壤的事例?答:土壤里生长的粮食、瓜果、蔬菜可供人类食用,生长的棉花麻等可供人类作纺织材料。

土壤里生长的树木可供人类作建筑材料、家具材料、燃料等。

土壤里生长的草是很多动物的食物。

土壤里有很多动物的洞穴……问题2:为什么有的地方草木林茂,而有的地方寸草难生呢?答:有的地方草丰是因为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土地肥沃能适宜很多植物生长。

有的地方寸草难生是因为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是土地荒漠化的表现,这种土壤干旱、贫瘠,不能适宜植物生长。

问题3: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答:当森林被砍伐,植被遭到破坏后,土壤的蓄水能会变弱,没有了植被水会很快流失或蒸发掉,土地干旱。

问题4: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将是怎样的情景?答:这一问题是为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认识到没有土壤的后果,即使有再过分的推论也不为过,以引发学生保护土壤的热情。

问题5:人们的这些活动会破坏土壤吗?应该怎么做才对?答:1、喷洒农药会造成土壤污染,肥力下降板结。

2、抛散垃圾会使垃圾中的有毒物质侵蚀土壤。

3、开窑烧砖占用破坏大量耕地。

4、开山毁林,破坏了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正确的做法:合理施用农药,垃圾分类回收,不准开窑烧砖,严禁滥伐树木。

问题6: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呢?答:1、积极参加植物造林活动,做“护绿”小队员。

2、设立“变废为宝”岗位,给垃圾分类,积极回收垃圾。

3、积极进行环保宣传通过多种方式,制止破坏土壤。

(注: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了解人类的一些不良行为对土壤造成的危害,引发学生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

本课的主旨是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感受土壤问题的严峻性,反思自己平时的行为中是否有破坏土壤的现象,让学生将“保护土壤”从一句口号转变为自己真实的行为。

为此教学设计了以下几个方面:(一)谈话导入,感受土壤的重要性。

1、教师谈话引导学生思考: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2、学生小组交流并填好P65的记录表。

3、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小组间互相补充。

4、教师小结。

(二)交流讨论:了解土壤的破坏情况及危害。

1、学生根据课前的调查自由发言。

2、教师进行对比实验。

3、想一想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学生交流。

4、分组讨论: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将是怎样的情景?先分组讨论,再汇报交流。

(三)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

1、分组讨论。

2、组织全班交流。

(四)拓展延伸:出一份保护土壤的小报,呼吁全体同学都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三、实验与制作实验名称:土壤的蓄水能力实验.实验准备:塑料盘、泥土、草皮、水壶.实验过程:1、把有植被的一块土和无植被的一块土分别在两个塑料盘的一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