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实录-跷跷板青岛版五年制
3.跷跷板-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3. 跷跷板-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教学内容
知识点
1.了解跷跷板的基本知识。
2.探究跷跷板的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自身力量控制跷跷板运动。
能力目标
1.学会观察和实验的基本方法。
2.培养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3.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1.老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自己模拟跷跷板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跷跷板的基本知识。
第二步:探究跷跷板的运动规律
1.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跷跷板的运动规律。
2.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不同重量的物品会对跷跷板产生什么影响?不同位置的物品会对跷跷板产生什么影响?不同斜度的跷跷板会产生什么影响?
3.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记录和分析结果,总结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三步:学会运用自身力量控制跷跷板运动
1.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通过不断进行试验和修改,掌握如何运用自身力量控制跷跷板的运动。
学生可以设计不同力量、不同方向的控制方法,评价效果并进行改进。
2.学生将自己的实践成果进行展示和分享,分享自己的控制方法和体会。
教学效果评估
1.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总结报告和分享展示等进行综合评估。
2.老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考验学生对于跷跷板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个别测评。
教学延伸
1.让学生自己设计和制作跷跷板,加深对跷跷板的理解和掌握。
2.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运动器械的原理和应用,扩展学生的科学知识和视野。
小学科学_青岛版三年下册《跷跷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跷跷板》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规律。
2、学会在游戏中合作交流,善于提出和发现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原理的技术成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重难点:以跷跷板为探究的切入点,研究杠杆的平衡原理及天平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今天老师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上一节有趣的科学课,上课前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有趣的视频,请大家仔细欣赏,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
生:师:同学们真棒,那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玩没玩过类似的游戏呢?生:师:是啊,跷跷板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很多欢乐,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探究跷跷板里的科学(板书)二、探究新知师:既然大家对跷跷板都这么熟悉了,也都很喜欢玩跷跷板,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组玩跷跷板的图片,请大家仔细欣赏,看你能从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生:师:看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你有什么问题想要知道吗?生:师:通过观察图片同学们不仅发现了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那让我们来思考一下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平衡呢?生:师: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当跷跷板两端物体一样重,到中心的距离也一样的情况下就会平衡。
师:那同学们看下面这幅图,你有什么办法能使跷跷板恢复平衡呢?生:师:经过同学们的思考和回答,我们发现了:移动两端人到中点的距离,可以使跷跷板平衡;改变一边的重量,可以使跷跷板平衡。
师:通过同学们积极讨论我们对跷跷板怎样保持平衡提出了我们的观点和猜想,那对于我们的观点和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证明一下,实验前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一种特殊的跷跷板,它是杠杆尺,这是它的底座,这是竖杆,这是平衡尺。
老师也为每个小组准备了杠杆尺,接下来大家先仔细观察杠杆尺,看你有什么发现?生:师:很好,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们不仅发现了杠杆尺左右两端的长度一样,还看到了平衡尺两端有等量的刻度。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跷跷板》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跷跷板》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以跷跷板为探究的切入点,研究杠杆的平衡原理及天平的结构特点,但是,在本单元以力为研究主题的建构模式指导下,玩跷跷板、保持杠杆平衡也用到力。
另外,跷跷板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玩的一种玩具,主要以学生典型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学生分析可能有部分同学没玩过跷跷板,大部分同学在幼儿园玩过,但是通过玩跷跷板的发现平衡规律,可能学生比较困难,这样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平衡规律。
三、课时目标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结构,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四、课时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结构。
难点: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杠杆尺作出假设性解释。
五、教具准备实验材料:长蜡烛一支、大号缝衣针一根、杯子两个、薄铁皮(或塑料板)一块、小碟两个六、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演示“蜡烛跷跷板”的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观察与讨论时间)学生可能回答:它的两端不断的翘起来,它的两端不断地落下去。
教师: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它为什么一会翘上去,一会又落下来?【针对学生生活中的知识与经验,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感觉,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探究活动1、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出示图中图片或观看多媒体课件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生:小同学能把大同学翘起来生:为什么小朋友能把成年人翘起来?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教师: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秘密。
2019-2020年青岛版科学三下《跷跷板》教案
2019-2020年青岛版科学三下《跷跷板》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1.课前让学生玩一玩跷跷板2.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记录表四、教学过程:(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教师出示课本第六页图片,(可用投影或播放有关视频资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情境,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学生充分交流。
(让学生联想到他们玩跷跷板时的体验回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猜想假设,尝试解释师:大家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学生猜:(指名答)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
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做实验)制定方案,实施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制定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认识杠杆尺。
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知道杠杆尺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有等量的刻度等。
教师演示:在杠杆尺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左边沉下去了),问:怎样使杠杆尺平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
并把杠杆尺图画到黑板上。
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予以鼓励。
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作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
【新版】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3课《跷跷板》【创新教案】
《跷跷板》创新教案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研究杠杆的平衡原理及天平的结构特点,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平衡原理。
学情分析经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基础和感受,在“猜想与假设”“观察与实验”“表达与交流”等方面有所提升。
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意识。
学习目标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3、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
4、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难点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评价任务通过找平衡,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准备1、课前让学生玩一玩跷跷板。
2、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课本图片(可用投影或播放有关视频资料),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情境,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学生充分交流。
(让学生联想到他们玩跷跷板时的体验回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找平衡。
1、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师:大家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吗?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学生猜(指名答)。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
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做实验)2、制定方案,实施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制定实验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认识杠杆尺。
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知道杠杆尺左右两边的距离相等,有等量的刻度等。
教师演示:在杠杆尺左边第二格挂2个钩码,(左边沉下去了),问:怎样使杠杆尺平衡?根据学生回答操作。
青岛小学科学三下《3跷跷板》word教案 (3)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游戏里的科学跷跷板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
在本案例中,学生们从游戏中,不仅对平衡获得了深刻的体验,而且从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这些绝不是靠老师和学生坐在课堂上讨论就可以做到的。
通过探索自身生活上或所处社会上的问题,借此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科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
科学课要重视学生的亲历活动。
在三年级一班上课时,我组织学生交流“玩跷跷板”的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进来,而大部分的孩子只是看客。
到了三年级二班,当学生亲历了“玩跷跷板”这一活动时,他们的思维都得以展开了:“为什么小同学能把大同学跷起来呢?、”“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呢?”、“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这归根于学生在有了深深的体验后,问题意识格外强烈。
这样,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兴趣更高,活动效果更好。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
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
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
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第1页共1页。
《跷跷板》教学设计
《跷跷板》教学设计《跷跷板》教学设计(精选3篇)《跷跷板》教学设计篇1第3课《跷跷板》教学设计设计意图:《跷跷板》一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班级下册第一单元《常见的力》的第三课。
“嬉戏”是孩子们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而“跷跷板”这一活动更是孩子们乐于参加的。
教材从引导同学回顾玩跷跷板时的发觉入手,引领同学提出问题,进而利用杠杆尺“想方法找平衡”。
使同学在动手中查找杠杆平衡的规律。
探究怎样才能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教学目标:1、能用观看、体验和已有学问阅历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看、试验等方式熟悉杠杆尺平衡规律。
2、学会在嬉戏中合作沟通,擅长提出和发觉问题;关怀人们运用杠杆原理的技术成果,乐于用学到的学问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预备:1、杠杆尺、钩码、蜡烛、火柴等。
2、有关平衡现象的图片、制作简易天平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观看资料-玩跷跷板师:看过这段资料后,你们有什么发觉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2、同学沟通汇报。
3、师:我们这节课就来讨论跷跷板平衡的隐秘。
(板书:跷跷板)(二)制定方案,试验探究1、师:请看,这是一个特别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认真观看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觉?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
这是钩码,它可以挂到杠杆尺上。
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有什么现象发生?(左边沉下去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做?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好,你来试一试,假如胜利了,给他点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把他的方法记录在杠杆尺图上,贴到黑板上。
2、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讨论平衡的隐秘,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同学自由发言,照实验中要做好记录,老师予以鼓舞。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跷跷板教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根据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课前准备:蜡烛、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木块、火柴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 题
3、跷跷板
课 型
实验课
授课人
马士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重点:、能根据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能力目标: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在玩跷跷板时,有什么好玩的现象发生?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
猜想假设:
师:你们都玩过跷跷板吧!想想怎么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呢?
师小结:同学们,这些只是我们大家的猜测有可能对也有可能不对,所以我们要想办法证明我们的猜想对不对,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去证明吗?
制定方案:
师:怎样做实验呢?
师:这样吧,你们每一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一些材料,你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我给大家准备的材料,来讨论制定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
师:谁先来说一说?
师:你说的这个小跷跷板实际应该叫杠杆尺。
师:除了这些你们认为还应该注意什么?
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记录好呢?
(学生整理设计、讨论记录方案)
实施探究:
师:大家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了,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
【青岛版】2019小学科学三下《3跷跷板》教案 (1)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常见的力跷跷板一、教科书说明: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活动准备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
三、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谈话: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来呢?(二)探究活动: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出示书中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著购得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1.讨论探究方案(1)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精品」青岛小学科学三下《3跷跷板》word教案 (3)
精选资料值得拥有【小学科学】2019最新青岛小学科学三下《3跷跷板》word教案(3)第一单元游戏里的科学跷跷板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
在本案例中,学生们从游戏中,不仅对平衡获得了深刻的体验,而且从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这些绝不是靠老师和学生坐在课堂上讨论就可以做到的。
通过探索自身生活上或所处社会上的问题,借此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科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
科学课要重视学生的亲历活动。
在三年级一班上课时,我组织学生交流“玩跷跷板”的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进来,而大部分的孩子只是看客。
到了三年级二班,当学生亲历了“玩跷跷板”这一活动时,他们的思维都得以展开了:“为什么小同学能把大同学跷起来呢?、”“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呢?”、“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这归根于学生在有了深深的体验后,问题意识格外强烈。
这样,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兴趣更高,活动效果更好。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
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
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
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跷跷板_青岛版(五年制)
三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跷跷板青岛版(五年制)(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师(出示蜡烛跷跷板):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玩过)在玩跷跷板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师板书:跷跷板)(师课件动画演示两学生在玩跷跷板)生:跷跷板一边高,一边低,重的一边把轻的一边压起来了。
生:跷跷板两边不平了。
师:对,像这样的现象叫做不平衡,还有别的现象吗?生:有时两边一样高,是平的,那应该是平衡的现象吧?师:对。
(师板书:平衡)请看这是一个蜡烛跷跷板,现在它是怎样的?生:两边一样高。
师(点燃两端的蜡烛):请大家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生:它的左右两端不断地翘起来。
生:一边翘起来,一边落下去,真好玩。
师:大家的观察真仔细,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生:为什么点燃蜡烛跷跷板后,它就不断的起起落落呢?生:是什么力量使它们不断运动的?生:玩跷跷板时,为什么我能把妈妈跷起来?生: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生: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二)猜想假设,尝试解释师:大家提得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大家是不是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生:我想可能与两边的重量有关,重的一边往下落,轻的一边会往上升。
生:对,左边蜡烛油滴下后,重量就会变轻,所以左边就升起来了,师:看来,两边的起落与两边的重量有关。
(师板书,重量?)生:我认为除了重量,还可能与位置有关,我们玩跷跷板时,就见过小同学把大同学翘起来,只与重量有关是不对的。
生:老师,我就曾经把大同学翘起过。
师:看来,这种现象还与位置有关系,那么位置是相对于哪里说的?生:中心。
轻的物体离中心远了,照样能把另一边重的物体翘起来。
(师板书:距离中心?)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
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生:做实验。
(三)制定计划,实验探究1、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
2019-2020年青岛版科学三下《跷跷板》教案设计
2019-2020年青岛版科学三下《跷跷板》教案设计一、教科书说明: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活动准备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
三、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谈话: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来呢?(二)探究活动: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出示书中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著购得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1.讨论探究方案(1)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小学科学_【课堂实录】跷跷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跷跷板——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教材解读】本课以玩跷跷板为探究的切入点,研究杠杆的平衡原理及天平的结构特点。
本单元各课例均有游戏的成份,跷跷板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玩的一种玩具,因此,《跷跷板》连同其他五课一起构建了“常见的力”的单元。
本课主要以学生典型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结构;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过程与方法: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在游戏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原理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发现杠杆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托盘天平、砝码、平衡鸟、如何使用天平的微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1、用两个孩子玩跷跷板的图片导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看一幅图片。
这是什么游戏?你喜欢玩吗?2、小红和小明是一对双胞胎,他们喜欢和爸爸去公园玩跷跷板。
如果小红和小明一起玩,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交流)老师听出来了,你认为体重会影响跷跷板的平衡。
3、同学们很会猜测,如果是小红和爸爸一起玩跷跷板,又会出现哪些情况呢?(学生交流)总结:你认为他们坐的位置也很重要。
4、看来啊,玩跷跷板也有很多学问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跷跷板。
【设计意图: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玩跷跷板是学生熟悉并喜爱游戏,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发现原来简单的游戏也藏有神秘的知识,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二、提出问题,认识实验器材1、总结玩跷跷板出现的多种情况:一种是平衡,一种是不平衡。
2、那么,体重和位置到底是怎样影响跷跷板的平衡的呢?我们得设计实验来探究。
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下册 跷跷板1教案 青岛版
2019-2020年三年级科学下册跷跷板1教案青岛版一、教科书说明:本课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探究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活动准备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设计表格。
三、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演示“蜡烛跷跷板”实验。
谈话:这是一个有趣的“蜡烛跷跷板”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学生:他的左右两端不断地跷起来。
师:你在生活中玩过类似的游戏吗?他为什么一会儿跷起来一会儿有落下来呢?(二)探究活动:活动一:感知跷跷板的平衡,提出问题出示书中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他们有什么不同。
(给学生著购得时间,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同学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都想知道跷跷板平衡的办法活动二:探究使跷跷板平衡的办法1.讨论探究方案(1)提出活动纸想:请大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
(3)教师小结:同学们的预测都有可能,但还不是结果,要知道这些预测是不是正确,还要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预测,结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学生汇报交流。
2.进行探究实验(1)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实验的准备工作,现在可以动手.试一试,看谁的方法多,发现多?谁的记录详实?(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及空间。
3.交流实验情况即发现活动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现象师:在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规律,请大家看这段资料(杂技演员走钢丝等)师生交流: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类似这样的现象?谁能用我们了解的跷跷板的道理,揭示刚上课时“蜡烛跷跷板”的奥秘。
青岛小学科学三下《3跷跷板》word教案 (3)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游戏里的科学跷跷板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
在本案例中,学生们从游戏中,不仅对平衡获得了深刻的体验,而且从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这些绝不是靠老师和学生坐在课堂上讨论就可以做到的。
通过探索自身生活上或所处社会上的问题,借此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科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
科学课要重视学生的亲历活动。
在三年级一班上课时,我组织学生交流“玩跷跷板”的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进来,而大部分的孩子只是看客。
到了三年级二班,当学生亲历了“玩跷跷板”这一活动时,他们的思维都得以展开了:“为什么小同学能把大同学跷起来呢?、”“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呢?”、“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这归根于学生在有了深深的体验后,问题意识格外强烈。
这样,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兴趣更高,活动效果更好。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
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
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
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青岛版三年下册《跷跷板》【教学设计】(说课试讲).doc
《跷跷板》教学案例教学目标: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平衡规律。
2、学会在游戏中合作交流,善于提出和发现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原理的技术成果,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重难点:以跷跷板为探究的切入点,研究杠杆的平衡原理及天平的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今天老师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上一节有趣的科学课,上课前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段有趣的视频,请大家仔细欣赏,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有趣的事情。
生:师:同学们真棒,那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玩没玩过类似的游戏呢?生:师:是啊,跷跷板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很多欢乐,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探究跷跷板里的科学(板书)二、探究新知师:既然大家对跷跷板都这么熟悉了,也都很喜欢玩跷跷板,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组玩跷跷板的图片,请大家仔细欣赏,看你能从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生:师:看到了这么多有趣的现象你有什么问题想要知道吗?生:师:通过观察图片同学们不仅发现了有趣的现象,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总之大家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那让我们来思考一下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平衡呢?生:师:通过讨论同学们认为当跷跷板两端物体一样重,到中心的距离也一样的情况下就会平衡。
师:那同学们看下面这幅图,你有什么办法能使跷跷板恢复平衡呢?生:师:经过同学们的思考和回答,我们发现了:移动两端人到中点的距离,可以使跷跷板平衡;改变一边的重量,可以使跷跷板平衡。
师:通过同学们积极讨论我们对跷跷板怎样保持平衡提出了我们的观点和猜想,那对于我们的观点和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证明一下,实验前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一种特殊的跷跷板,它是杠杆尺,这是它的底座,这是竖杆,这是平衡尺。
老师也为每个小组准备了杠杆尺,接下来大家先仔细观察杠杆尺,看你有什么发现?生:师:很好,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们不仅发现了杠杆尺左右两端的长度一样,还看到了平衡尺两端有等量的刻度。
3. 跷跷板-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3.跷跷板-青岛五四学制2001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跷跷板的定义及原理。
2.掌握测量跷跷板重量的方法。
3.学习分析并探究跷跷板平衡的条件。
4.学习使用跷跷板进行简单实验并记录数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跷跷板的定义及原理。
2.跷跷板的重量测量。
3.跷跷板平衡条件的分析与探究。
难点1.跷跷板的平衡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
2.实验中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跷跷板的图片或实物引入话题,询问学生们是否玩过跷跷板,其可以实现什么效果,以及如何实现跷跷板的平衡。
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跷跷板。
2.知识讲解•跷跷板的定义:跷跷板是一种简单机械,由一根杠杆和支点构成。
杠杆长度的比例以及不同物体的重量分布决定了跷跷板的平衡和能量交换。
•跷跷板的原理:决定跷跷板平衡与否的是重力力矩的平衡。
当一侧的重力力矩与另一侧相等时,跷跷板就会平衡。
如果一侧重物向下移动,那么重力力矩就会变大,另一侧所需重力力矩也会随之增大。
•跷跷板的测量:我们可以用秤来测量跷跷板的重量,方法是先将跷跷板倾斜到一侧,再用秤来测量跷跷板的整体重量。
然后将跷跷板倾斜到另一侧,同样测量跷跷板的重量。
最后将两次测量的重量进行平均,即得到跷跷板的准确重量。
3.实验操作(1)通过拍桌子、敲门、鼓掌等方式,吸引学生们注意力,引导学生们理解重力,平衡,杠杆的概念。
(2)教师让学生用手试着将一个书本放到桌上,让其保持平衡,然后谈论学生如何保持平衡。
(3)将跷跷板派发给学生,并让学生根据所学,进行简单的实验,研究如何影响跷跷板的平衡。
(4)请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计算平衡的规律。
4.总结(1)让学生归纳所学的知识,巩固记忆和理解。
(2)对自己的实验进行总结,找出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评价本次活动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四、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学生们能够了解跷跷板的定义及原理,掌握测量跷跷板重量的方法,学习分析并探究跷跷板平衡的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下科学教学实录-跷跷板青岛版(五年制)
(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师(出示蜡烛跷跷板):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玩过)在玩跷跷板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师板书:跷跷板)
(师课件动画演示两学生在玩跷跷板)
生:跷跷板一边高,一边低,重的一边把轻的一边压起来了。
生:跷跷板两边不平了。
师:对,像这样的现象叫做不平衡,还有别的现象吗?
生:有时两边一样高,是平的,那应该是平衡的现象吧?
师:对。
(师板书:平衡)请看这是一个蜡烛跷跷板,现在它是怎样的?
生:两边一样高。
师(点燃两端的蜡烛):请大家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生:它的左右两端不断地翘起来。
生:一边翘起来,一边落下去,真好玩。
师:大家的观察真仔细,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为什么点燃蜡烛跷跷板后,它就不断的起起落落呢?
生:是什么力量使它们不断运动的?
生:玩跷跷板时,为什么我能把妈妈跷起来?
生: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
生: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二)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师:大家提得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大家是不是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我想可能与两边的重量有关,重的一边往下落,轻的一边会往上升。
生:对,左边蜡烛油滴下后,重量就会变轻,所以左边就升起来了,
师:看来,两边的起落与两边的重量有关。
(师板书,重量?)
生:我认为除了重量,还可能与位置有关,我们玩跷跷板时,就见过小同学把大同学翘起来,只与重量有关是不对的。
生:老师,我就曾经把大同学翘起过。
师:看来,这种现象还与位置有关系,那么位置是相对于哪里说的?
生:中心。
轻的物体离中心远了,照样能把另一边重的物体翘起来。
(师板书:距离中心?)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
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
生:做实验。
(三)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1、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
这是钩码,它可以挂到杠杆尺上。
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有什么现象发生?(左边沉下去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做?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好,你来试一试,如果成功了,给他点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把他的方法记录在杠杆尺图上,贴到黑板上。
2、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学生自由发言,如实验中要做好记录,教师予以鼓励)。
3、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做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
开始做吧。
(师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平衡?两边比较,两边挂一样多钩码会怎样,两边不一样多时会怎样?)
(四)思考结论,表达交流
1、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学生在实物投影前介绍,教师提问“你怎么想的?”“一边一个还可以怎样挂”“大家看他画得对不对,谁画这种玩法的图了?”“有没有一边挂两个的吗?”“谁能给他提问题,谁来补充一下?”等,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想法真奇妙,还有别的挂法吗?”“你的挂法还挺复杂呢?有没有用很少的钩码让它平衡的?”)
2、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6幅平衡图,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觉得哪些杠杆尺的平衡很相像?(找相同点,图(1)、(3)、(5)是一类,因为它们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码一样多,对称了;图(2)、(4)、(6)是一类,因为左右挂得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
师生讨论分析第一类:为什么能平衡?学生的表达可以多样化,只要合理即予以认可,如平衡的条件有:(1)左右格数一样,重量相同(个数相同);(2)左右格数相同,挂得一样多;(3)左右挂得一样多,格数相同;(4)左右对称就平衡;(5)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
(师板书:一样多(重)一样长(格),平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师:如果一样多,不一样长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师生讨论分析第二类为什么能平衡?总结出挂的多的一边离中间近,挂得少的一边离中间远;重的一边离中间近,轻的一边离中间远。
)
(五)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1、师(出《跷跷板》教学设计及反思示课件):有一天,小猴子和大象比赛玩跷跷板,看谁跷起来,结果大象把小猴子跷起来,后来小猴子开动脑筋,找到了跷起大象的方法,你们能猜出小猴子的方法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小猴子离支撑点远一些、几只猴子一块上跷跷板等。
)
2、师:同学们,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你们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交流,如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挑水时扁担放到肩部中间;起重机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做动作时要保持平衡等。
)(六)、总结评价,课下制作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除了你们小组之外,还有哪个小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表现怎样?
2、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学生交流。
师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
师:请同学们课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动动脑,动动手,看谁制作的更好,更新颖。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