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中医护理方案

合集下载

胸痹心痛中医护理

胸痹心痛中医护理

胸痹心痛中医护理本病的病因主要为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所致。

其病机有虚实2个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

其病位在心,但与脾、肾有关。

根据胸痹发生的病因病机临床上分为阴寒凝滞、痰浊内阻、气滞血瘀、气阴两虚、心肾阳虚等5型,在护理上有共同点,但分型护理各有特点。

1.阴寒凝滞型因诸阳受气于胸中,而转行于背,寒邪内侵,致使阳气不运、气机阻痹而诱发本病。

证见:胸痛彻背,遇寒则甚,形寒肢冷,胸闷心悸,重则喘息不得卧,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头目眩晕,腰酸肢软,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沉迟。

方剂护理要点:①护理原则为通阳开痹。

特别注意防寒保暖,切勿潮热,尤其在天气绝热或阴雨之日,应当及时平添衣被,若食欲不振甚,则可以适度提升室温或置放热水袋,以减轻患者疼痛及食欲不振症状。

病室宜温暖向阳,展开各项化疗护理时尽量少曝露患者。

②饮食以温阳散寒为原则,禁食生冷瓜果等温热之品,宜喝风寒食物,需用干姜、川椒等调味或饮用少量米酒,以温阳散寒。

可食用桂圆、莲子、白木耳、西洋参等补气养育阴之品。

中药应当热服,水果可以煎后食用。

③胸痛发作时,立即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片或冠心苏合丸,也需用茶花、肉桂粉各1g温水调服。

服药后必须卧床歇息,维持安静,以利药效充分发挥。

④针灸时多用温针和灸法。

2.痰浊内阻型因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所致。

证见: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心悸气短,身倦头昏,腹胀纳呆,痰黏色白,舌胖嫩,苔浊腻,脉滑。

方剂护理要点:①护理原则为通阳豁痰。

病室安静向阳,不必干燥,相对湿度以60%为宜。

②此型多因饮食不当所致,故饮食护理十分关键。

饮食以通阳泄浊为原则,懒辛辣提振食物,忌酒,太少食甜食和川楝子油腻之品。

可以入大枣粥、萝卜粥以起著活血生发之功。

努力做到定时、定量、少量多餐,以免受损脾胃,并助中者痰快速病情发展。

平时可食用橘子、萝卜、绿豆、丝瓜。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穴位贴敷
穴位按摩
耳穴贴压
特色技术
中药离子导入
中药泡洗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艾灸
六、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避免劳累、饱餐、情绪激动、寒冷、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戒 烟限酒。 3.起居有常,发作时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如快步走、打太极拳 等,以不感疲劳为度。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三、症候要点
2.心痛缓解期
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 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 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 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 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二)注射给药
1.中药注射剂应单独输注,须使用一次性精密输液 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建议用生理盐水间隔, 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2.使用活血化瘀药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常用药物有丹 参、丹红、红景天、血栓通、参芎、舒血宁、红花、 灯盏细辛、苦碟子等注射液。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三)特色技术
➢胸:病位在于心胸,通常是膻中周围、胸骨 后;及非典型部位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左肩、背部、上 肢内侧、直至左手小 指端、咽喉部、下颌 、胃脘部等
胸痹定义
定义: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 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实际临床及“国标、行标”中“胸痹”:特指 “冠心病、心绞痛”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是如何 形成的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二、病因病机
病因
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总结分析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总结分析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总结分析12020年4月19日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内一科一、基本情况胸痹心痛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

07月—12月,我科收治胸痹心痛病26例,所有患者都纳入“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对象,患者平均住院日8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气滞血瘀12例,气阴两虚、心血瘀阻10例,气虚血瘀4例,痰阻血瘀0例,热毒血瘀0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体位护理、活动护理、口腔护理、情志护理、饮食调护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埋豆、穴位贴敷、艾灸、穴位按摩、中药泡洗等。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22020年4月19日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3 2020年4月19日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穴位贴敷、耳穴埋豆、穴位按摩、中药泡洗等。

分析其原因:穴位贴敷、耳穴埋豆、穴位按摩操作方便,适应症广泛,穴位埋豆的王不留行籽不易脱落,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故患者接受程度较高。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42020年4月19日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穴位贴敷、中药泡洗。

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操作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

2.相关政策支持,费用廉价。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穴位贴敷、耳穴埋豆、穴位按摩、中药泡洗。

分析其原因:配合其它治52020年4月19日疗,改咳嗽胸闷、胸痛、心悸症状效果明显,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26人(92.9%);②一般:2人(7%);③不满意:0人。

分析其原因:1.护理人员在实施的过程中,参照方案,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到位。

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增加了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

胸痹胸痹(冠心病: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是指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

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的病症。

胸闷心痛一般几分到几十分钟不等,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情志刺激,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相当于现代医学“心绞痛”一、护理评估1、疼痛发作时间、部位、性质,是否有辐射,伴随症状及缓解的方法。

2、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分型: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痰阻血瘀证、心肾阳虚证。

1、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3、气阴两虚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4、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室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5、心肾阳虚证: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动则更甚,自汗,面色皖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床边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3)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4)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辐射的部位。

(2)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

(3)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型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3、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温服。

寒凝血瘀、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总结分析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总结分析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一科一、基本情况胸痹心痛病是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 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案”中的病种之一。

2016年07月一12月,我科收治胸痹心痛病26例,所有患者都纳入“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案”实施对象,患者平均住院日8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气滞血瘀12例,气阴两虚、心血瘀阻10例,气虚血瘀4例,痰阻血瘀0例,热毒血瘀0 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法:体位护理、活动护理、口腔护理、情志护理、饮食调护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埋豆、穴位贴敷、艾灸、穴位按摩、中药泡洗等。

二、护理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辨证施护法应用情况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穴位贴敷、耳穴埋豆、穴位按摩、中药泡洗等。

分析其原因:穴位贴敷、耳穴埋豆、穴位按摩操作便,适应症广泛,穴位埋豆的不留行籽不易脱落,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故患者接受程度较高。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穴位贴敷、中药泡洗。

分析其原因:1操作法简单,操作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

2.相关政策支持,费用廉价。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穴位贴敷、耳穴埋豆、穴位按摩、中药泡洗。

分析其原因:配合其他治疗, 改咳嗽胸闷、胸痛、心悸症状效果明显,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2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26人(92.9% );②一般:2人(7% );③不满意:0人。

分析其原因:1.护理人员在实施的过程中,参照案,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到位。

2.护理人员在实施《案》的过程中,增加了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3.部分中医护理操作由护士教会病人做,如穴位按摩,增加了患者的积极性,同时有效缓解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案的评价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①实用性强:27人(96.4% );②实用性较强:1人(3.6% );③实用性一般:0人;④不实用:0人。

胸痹心痛的中医辨证施护

胸痹心痛的中医辨证施护

胸痹心痛的中医辨证施护胸痹心痛,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以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证。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不畅,严重者出现心痛剧烈,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细微或结代等危重证候,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

现代医学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多属本病范畴。

其发病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弱有关。

病证以虚实夹杂,或以虚证为主,或以实证为主。

病机多为心阳不足,心血虚少,或阴寒凝滞,或痰浊瘀血等痹阻胸阳、脉络,使心阳不展,心脉不通,不通则痛而发为胸痹。

减少或避免急性心肌梗塞及并发症的发生,是辨证施护的重要环节。

1临床资料本院从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收治了146例胸痹心痛患者,其中男87例,女59例;年龄32〜83岁。

治愈和好转128 例,病情加重5 例,反复发作8 例,死亡 5 例。

2一般护理2,1 一般护理患者入院后,病情轻者可轻微下床活动,重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1 周,气短、喘息不能平卧者取半卧位,一切日常生活均需家属和医务人员协助。

指导患者定时大便,训练在床上大小便,克服心理障碍。

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适当应用缓泻剂。

避免大便时用力过大,以免导致猝死。

持续吸氧,流量3〜4L/ min,疼痛减轻或消失后可将氧流量减少到1〜2L/ min,维持1〜7d。

2,2 病情观察护理给予心电监护,定期测血压、呼吸、脉搏,并做好记录。

特别是在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等扩血管药时,要调整好滴速,并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严密观察胸痛发作的诱因、典型症状、伴随症状,以及神色、汗出、尿量、脉搏,做到详细准确的记录。

疼痛发作时遵医嘱给予吗啡、速效救心丸等镇痛剂,及时解除疼痛。

也可针刺心俞、神门等穴位。

本病常在夜间发作,故应加强夜间巡视,发现有发作先兆时,可预防性用药。

若患者出现胸痛剧烈,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甲发绀,表情淡漠,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工作。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 ppt课件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  ppt课件
胸痹
ppt课件
1
目录
一.概述 二.病因机制 三.常见证候要点 四.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五.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六.健康指导 七.护理难点 八.护理效果评价
ppt课件
2
一、胸痹定义
部位+病机命名
痹:通“闭”,闭阻不通之意,病机实 质即各种病因所致心脉闭阻,而表现 “不通则痛”
胸:病位在于心胸,通常是膻中周围、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 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 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
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
脉弦滑
ppt课件
9
三、症候要点
2.心痛缓解期
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 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 苔白,脉弦
ppt课件
7
三、症候要点
1.心痛发作期
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 腻,脉滑涩 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 暗、苔白,脉弦滑
ppt课件
8
三、症候要点
2.心痛缓解期
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 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 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胸骨后;及非典型部位
ppt课件
左肩、背部、上
肢内侧、直至左手小
指端、咽喉部、下
颌、胃脘部等
3
胸痹定义
定义: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 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实际临床及“国标、行标”中“胸痹”:特指 “冠心病、心绞痛”
ppt课件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时间:地点:主讲人:内容: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参加人员: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证。

包括了中医古籍中的“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

西医学中的冠心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有与本病相似的表现,可参照辨治。

1、病因病机心阳不足、心血虚少,或阴寒凝滞;或痰浊或瘀血等内邪痹阻胸阳、脉络,心阳不展,心脉不通,以致不通则痛而发生胸痹。

(1)年老、体弱、久病而致脾肾阳气亏虚,不能振奋心阳,心阳衰微,无力鼓动血脉,脉弱则血不行,血不行则脉不通,不通而痛。

(2)饮食劳倦伤脾,脾阳不振,气血生化乏源,以致心血亏虚,血不足,脉不通而发胸痹。

(3)素体心肺气弱,寒邪乘虚而入,寒凝血涩,痹阻脉络发为胸痹。

(4)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发为胸痹心痛。

(5)恣食肥甘酒酪,饮食无度损伤脾胃,以致精微不运,水湿不化,痰浊内生,痹阻脉络而发生胸痹。

2、辩证论治(1)阴寒证:证候;胸闷气短,胸痛彻背,遇寒则甚,畏寒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肢冷,重则喘息不得卧,面色苍白,心悸自汗,四肢厥冷,苔白滑或腻,脉沉细。

治法:宣痹通阳,散寒化浊。

主方:瓜蒌薤白白酒汤。

(2)痰浊证:证候:心胸痞闷胀痛,时缓时急,甚则痛引肩背,心悸气短,身重头昏,少食腹胀,形体肥胖或咳嗽喘促,痰粘色白,舌胖嫩,苔白腻,脉沉迟滑或濡滑。

治法:宣痹通阳,理气豁痰。

主方:瓜蒌薤白半夏汤。

(3)血瘀证:证候:胸痛如针刺,或呈绞痛,痛引房背,时作时止,心悸气短,胸闷,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涩或结代。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4)气阴两虚证:证候: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痛甚。

胸痹心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书(1)

胸痹心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书(1)

胸痹心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长沙市中医医院心病科一、基本情况胸痹心痛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6年01月至06月,我科应用“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52例,患者平均住院日6.56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1.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52例:心血瘀阻证52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体位护理、情志护理、腹部按摩、辨证饮食指导、活动指导、排便指导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贴压、穴位按摩、中药贴敷、中药涂擦、穴位贴敷。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穴位贴敷和循经拍背,其次是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1.穴位贴敷和循经拍背主要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

2.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

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4.穴位贴敷、穴位按摩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且相对经济实惠,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穴位贴敷、穴位按摩及耳穴压豆。

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

2.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上述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穴位贴敷和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它能减轻胸痹心痛患者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及乏力等不适症状,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44人(84.6%);②一般:8人(15.4%);不满意:0人。

分析原因:1.《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

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观察病情更加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患者信任。

胸痹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胸痹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效。 正如《 灵枢 . 经筋 所说 :足厥阴之 筋 , “ 其病 阴器不用 , 伤于 内则不 起 , 伤
[J 国家中医 药管理 局发布 , i 中医病征 诊断标 准() , M南京 南京大 学出版社 。
5 2 19 、 8 9
于寒 则 阻缩 , 热则纵 挺不 收”说 明阳痿 和足厥 阴肝经 有一 定的联 系。 伤于 , 张 氏亢 痿振 阳 汤 中淫羊 藿辛 香甘 温 , 入肝 肾 , 补命 门之 火 衰 , 益精 气之 不
免 过于 劳 累 。 医讲 因精 神紧 张 、 绪激 动 , 虑 不安 等 不 良心 理状 态 , 西 情 焦
2 宜忌 “ 过食肥 甘厚 昧” 意饮食 护理 注
2 1 发病 早 期 食 欲 不 振 , 以清 淡 、 消 化 、 盐 、 脂 、 胆 固 . 易 易 低 低 低 醉 饮 食 。 给 米 粥 , 种 菜 汤 , 果 或 山植 粥 以开 胃进 食 , 忌 烟 酒 。 可 各 水 禁 2 2 急性心梗病人前3 . 天进 食 流食 、 症 状 减 轻 后 逐 渐改 为 半 待 流、 食、 食、 软 普 不可 过 饱 。 情好 转 , 病 食欲 增 加 时患 者 常 易有 饥 饿 感 , 最
白芍 之寒 腻 , 白芍 实 阴敛 阳 , 不碍血 行且 使 阴有所 化 。 而 二者 合用 , 谓相 可
Ⅸ 内经 》 勃起功 能障 碍为 “ 称 阳痿 ”《 ,和剂局 方》 称之 为“ 阳事不 举” 清 。 代 的韩善 征 氏说 :阳者 , 补 肾 , 者 , 也 , “ 男子 痿 弱 弱而 不 用 , 欲举 而不 能 之 谓 ” 现代 医学将 勃起 功能 障碍分 为器 质性 和功 能性勃 起功 能 障碍两 类 , 。 我们 选择 的病例 均是用 过多种 以补肾 阳为主要 功效的 中成 药而疗 效不 明 显 的功 能性 勃起 功 能障碍 患者 。 而功 能性 勃起功 能 障碍 多与 情志 因素 有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胸痹心痛病,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护理评估(1)密切观察患者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射的部位。

(2)了解患者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3)评估患者心理-社会情况。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①气虚血瘀证。

证候: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后缓解。

胸闷、胸痛呈发作性,常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受寒等而诱发,乏力,气短,心悸,汗出。

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淡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弱或沉缓或结代。

②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证候: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口干,便干。

舌暗红少津或苔少,脉细弱或结代。

③痰阻血瘀证。

证候:胸脱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或仅胸闷,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

舌暗,苔浊腻,脉弦滑Q④气滞血瘀证。

证候: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

舌略或紫暗,苔白,脉弦。

⑤寒凝血瘀证。

证候:胸痛如绞,遇寒发作,甚则胸痛彻背,肢冷汗出。

舌淡暗或青紫,苔白腻,脉沉细涩或沉紧。

⑥热毒血瘀证。

证候:胸痛,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

舌紫暗或暗红,舌下脉紫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无异味。

(3)患者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4)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协助其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5)指导患者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6)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

(7)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患者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射的部位。

②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型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8)给药护理:中西药之间间隔30分钟左右,中药汤剂宜温服。

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浅谈胸痹病人的辨证施护

浅谈胸痹病人的辨证施护
含膳食 纤 维 多的食 品 , 由近 心 端 向远心 端作 环状 腹 部
按摩 ,对 便秘 者适 当给 予缓 泻 剂 ,不能 用力 排便 ,排
便 时要 有专 人看 护 , 以防发 生 意外 。
2 气阴两虚型 见胸闷隐痛, . 4 时作时止, 心悸气短, 懒 言倦 怠 ,面 色少 华 ,头 晕 目眩 ,舌质 红 ,脉 细弱 。 此证 要 根据 病 情适 当活 动 , 活动 量 以不 引起 心痛 为度 。 注 意 防寒保 暖 , 防止感 冒 。饮食 忌 辛辣 、油 腻 厚味 之 品 ,宜 给茯 苓 汤 、 山药 、大 枣 、桂 圆粥服 用 。对 睡 眠 不佳者可用酸枣仁、夜交藤各 1g 0 ,煎汤于睡前 l小
刘永琴 刘冬艳 河南温县 中医院 ( 5 8 0 445 )
胸痹 是指 以胸 闷胸 痛 、甚则 胸痛 彻 背 、喘气 不得 卧为主 症 的疾病 。本 病 的发 生 多与寒邪 内侵 、饮 食不 当 、情 志 失调 、年老 体 虚 、过 度 劳 累有关 ,在 临床工
作中,我们根据其病 因病机进行辨证施护 ,取得 了良
( 收稿 日期 :20— 1—0 ) 0 8 2 3
21 阴寒凝滞型 见胸痛彻背, . 遇冷加重 , 形寒神疲 ,
面色苍 白, 四肢 厥 冷 ,舌苔 白,脉沉 迟 。此 证要 注 意
保 暖 ,防止 受寒 ,尤 其气 候 变化 时更 要注 意 防寒 ,以 防寒邪再 侵 。中药 宜温 热服 , 生冷瓜 果 等寒 凉食 品, 忌 可饮 米酒 、羊脊髓 汤 、薤 白粥 ,以温 阳祛 寒 。胸痛 时
好 疗效 。 1 一 般护理
1 休息 劳则耗气,劳伤心脾,胸痹之患,心脾已 . 1 伤 ,再 次劳倦 ,复伤 心脾 则加 重病 情 ,故 嘱其 避 免过 劳,以护心脾 。可根据病情酌情安排休息与活动,活 动要循序渐进 , 生活规律 。 病情严重者绝对卧床休息, 谢绝探 视 。 1 情志调护 心主血脉藏神,心之患 ,患者恐之, . 2 惊恐 伤 肾 ;情 志不 调 ,肝气 郁 结 ,损伤 脾 胃 。故要 避 免激 动 、紧张 、恐 惧心 理或 不 良精神 刺激 , 以防复 伤 五脏之 气 。要 待患 者如 亲人 ,耐 心解 释 ,使 之情 绪 稳 定 , 以护 心神 。 1 饮食调护 本病多与痰浊、脾 胃功能失调有关, . 3 故 要做 好饮 食调 护 , 病人 认 识到其 重 要性 。 使 宜清 淡 、 低 脂 、低盐 饮食 ,忌辛 辣 油腻 厚味 之 品,宜少 量 多餐 ,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第1篇胸痹中医护理方案一、背景胸痹是中医内科常见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为提高胸痹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护理理念,制定本护理方案。

二、护理目标1. 缓解患者胸痹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增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3. 发挥中医护理优势,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三、护理措施1. 生活护理(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2)指导患者进行适宜的体育活动,如散步、太极等,以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

(3)合理膳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4)戒烟限酒,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2. 情志护理(1)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

(2)加强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指导患者进行情绪调节,如倾听音乐、参加兴趣小组等,保持心情愉悦。

3. 中医特色护理(1)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制定个性化的中医护理方案。

(2)中药护理:遵医嘱给予中药煎剂,观察用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3)针灸护理: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注意观察针感及局部反应。

(4)推拿按摩:对胸痹患者进行适当的推拿按摩,以缓解症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4. 健康教育(1)向患者及家属传授胸痹的相关知识,提高疾病认识。

(2)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我监测病情,掌握疾病加重时的紧急处理方法。

(3)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护理评价1. 患者胸痹症状得到有效缓解,生活质量提高。

2. 患者对疾病认识加深,自我保健意识增强。

3. 护理措施得到有效实施,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

五、注意事项1. 护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以确保护理方案的实施效果。

2. 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胸闷、胸痛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中医胸痹心痛病护理常规

中医胸痹心痛病护理常规

中医胸痹心痛病护理常规【概念】胸痹心痛病是因心脉挛急或闭塞引起的膻中部位及左胸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护理评估与观察要点】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射痛的部位。

2.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

3.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型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常见证候要点及治法】1.心痛发作期(1)阳虚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治法:温阳益气,活血化瘀。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治法:辛散温通,行气活血。

2.心痛缓解期(1)胸阳不振,痰瘀内阻:胸闷痛兼见胸闷气短,胸闷痛,痛有定处,四肢厥冷,神倦自汗,倦怠乏力,纳呆便溏,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细。

治法:通阳宣痹,祛瘀化痰。

(2)痰热瘀阻:胸闷或痛,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黄或白腻或白滑,脉滑或脉涩或结、代、促。

治法:清热化痰、活血通络。

(3)气滞血瘀: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

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涩或结、代、促。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4)气阴亏虚,心血瘀阻:胸闷兼见心悸气短、面色少华、头晕目眩,头昏乏力,倦怠懒言,遇劳则甚,胸闷隐痛,口咽干,心烦失眠,或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实施。

2.用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饭后温服或热服。

阳虚血瘀者偏热服。

(2)服药后注意观察药物发生作用的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及患者的反应。

(3)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舌下含服或口服。

须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胸闷、胸痛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
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选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位,伴汗出者加合谷、复溜穴。

5.遵医嘱中药泡洗:选用红花、当归、川芎、薄荷、艾叶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

(三)便秘
1.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三里、支沟、上髎、次髎等穴位;
4.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消渴患者除外),15分钟内分次频饮;
5.虚秘者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连上清丸或麻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煎剂200ml灌肠。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内服中药
1.中药汤剂一般饭后温服。

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热毒血瘀者偏凉服。

2.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舌下含服或口服。

须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

3.三七粉用少量温水调服,或装胶囊服用。

4.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如冠心丹参胶囊、通心络胶囊、血栓通胶囊、银杏叶片、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5.宁心安神类药睡前半小时服用,如枣仁宁心胶囊、琥珀粉等。

6.补益类药饭前服用,如滋心阴口服液、补心气口服液等。

(二)注射给药
1.中药注射剂应单独输注,须使用一次性精密输液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建议用生理盐水间隔,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2.使用活血化瘀药注意有无出血倾向。

常用药物有丹参、丹红、红景天、血栓通、参芎、舒血宁、红花、灯盏细辛、苦碟子等注射液。

(三)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3.中药泡洗
4.穴位按摩
5.中药离子导入
6.艾灸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避免劳累、饱餐、情绪激动、寒冷、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戒烟限酒。

3.起居有常,发作时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如快步走、打太极拳等,以不感疲劳为度。

(二)饮食指导
1.寒凝血瘀者,宜食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之品,如龙眼肉、羊肉、韭菜、荔枝、山楂、桃仁、薤白、干姜、大蒜等;少食苦瓜等生冷、寒凉之品。

食疗方:薤白粥等。

2.气滞血瘀者,宜食行气活血之品,如山药、山楂、桃仁、木耳、白萝卜等;少食红薯、豆浆等壅阻气机之品。

食疗方:陈皮桃仁粥等。

3.气虚血瘀者,宜食益气活血之品,如鸡肉、牛肉、蛇肉、山
药、木耳、大枣、薏苡仁等。

食疗方:海蜇煲猪蹄等。

4.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者,宜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品,如甲鱼、鸭肉、海参、木耳、香菇、山药、荸荠、甘蔗、百合、莲子、藕汁等。

食疗方:山药粥、百合莲子羹等。

5.痰阻血瘀者,宜食通阳泄浊,活血化瘀之品,如海参、海蜇、薏苡仁、荸荠、冬瓜、海带、白萝卜、蘑菇、百合、扁豆、桃仁、柚子等。

食疗方:薏苡仁桃仁粥等。

6.热毒血瘀者,宜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品,如百合、芹菜、菊叶、苦瓜、绿豆、莲子芯、黑木耳、荸荠、马齿苋等;忌食羊肉、荔枝、龙眼肉等温燥、动火之品。

食疗方:绿豆汤、菊花决明子粥等。

(三)情志调理
1.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

2.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针对性给予心理支持。

3.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转移法。

五、护理难点
(一)服药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建立目标人群档案,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干预。

2.对目标人群进行定期追踪、随访和效果评价。

(二)不良生活方式
解决思路:
1.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并进行个体化指导,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定期门诊复查。

3.筛查危险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便秘等),进行针对性干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