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合集下载

2015.02心脑病科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2015.02心脑病科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胸痹心痛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相当于西医的稳定性心绞痛,亦称稳定性劳力性心绞痛。

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 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脱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胸闷、胸痛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肾、交感、神门、皮质下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二)心悸、气短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穴、膻中、内关等穴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优秀精选PPT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优秀精选PPT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心血管科 田丽华
概念
• 胸痹心痛病一般指以胸闷胸痛,甚至胸痛 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的病证,与现代医 学“冠心病”症状类同。
中国冠心病发病率:
• 我国冠心病发病率上升 每5人中有一人患病
内容
• 一、常见证候要点 •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 四、健康指导 • 五、护理难点
• 5.虚秘者服用肉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 连上清丸或麻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煎剂 200ml灌肠。

肉苁蓉
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交感、神门、心、内分泌)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者,宜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品,如甲鱼、鸭肉、海参、木耳、香菇、山药、荸荠、甘蔗、百合、子、藕汁等 。 对目标人群进行定期追踪、随访和效果评价。 三七粉用少量温水调服或装胶囊服用。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穴位按摩(前胸部的膻中穴和背部的心俞穴较为敏感)。 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热秘者口服黄连上清丸或麻仁丸; 遵医嘱中药泡洗:选用红花、当归、川芎、薄荷、艾叶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
•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 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 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 弱或结代。
•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 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 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 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 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精选-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

精选-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胸闷、胸痛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分析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分析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分析胸痹心痛是指由于心脏血供不足引起的胸闷、疼痛、气急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中医认为胸痹心痛多属于心痹范畴,常与气滞、痰湿、火盛等病机有关。

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调整饮食、改善生活习惯、草药治疗以及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

饮食调整是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的重要方面。

患者应遵循“饮食有节、如时如量”的原则。

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煎炸等刺激性食物。

推荐多食用粗粮、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以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

此外,可以适量饮用绿茶、红糖水等具有舒展血管、调节血脂的饮品。

改善生活习惯也是胸痹心痛的重要护理方案之一、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尽量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过度激动。

要注重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此外,要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减少对心脏的刺激,预防心脏病的发展。

草药治疗是中医治疗胸痹心痛的重要方法之一、针对不同病机,可以选用不同的中药组合。

常用的方剂有活络丸、舒心气丸、温经活血丸等。

这些草药具有活血化瘀、舒络消痛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的症状。

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也是中医护理胸痹心痛的重要手段。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和调节气血运行来缓解胸痹心痛的症状。

推拿可以通过按摩经络、调理气血来改善病情。

这些物理疗法具有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对胸痹心痛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总之,胸痹心痛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饮食调整、改善生活习惯、草药治疗以及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

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还应注意心理调节,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适宜的体育锻炼,改善体质。

通过多方面的综合护理,可以有效缓解胸痹心痛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ppt课件
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出 现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协
助处理。
提醒患者按时服药,避免漏服 或过量服用。
对于中药汤剂,注意温服,避 免过冷或过热影响药效。
04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护理
心律失常是胸痹心痛病常 见的并发症之一,预防和 护理十分重要。
定期监测心电图,及时发 现心律失常的迹象,采取 相应的治疗措施。
病因与病理
病因
多因情绪波动、劳累过度、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 。
病理
胸痹心痛病的基本病机为心脉闭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 、肾等脏腑。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舌脉表现,结 合中医理论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需与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西医心血管 疾病进行鉴别。
02
中医护理原则
整体观念
因地制宜
根据地域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护理 方案。如南方潮湿气候地区,应注 重祛湿调理;北方干燥气候地区, 应注重润燥养心。
03
护理方案
病情观察
01
观察胸痛发作的频率、 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 伴随症状,如心悸、气 短等。
02
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 舌质、脉象等,以及是 否有心衰、心律失常等 严重并发症。
情志护理
关心、安慰患者,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 病的信心。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放松活动,如听音乐、冥想等,以 缓解压力。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针对不同情况给 予相应的心理疏导。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 水平,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用药护理
告知患者及家属药物的名称、 剂量、用法和注意事项。
03
辨体质施护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胸痹心痛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休克或死亡。

为了更好地护理这类患者,本文将介绍胸痹心痛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一、一般护理1.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

2.根据气候变化,注意加减衣物,预防感冒。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以免诱发心痛。

4.坚持心身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

二、病情观察1.密切观察心痛发作的时间、性质、部位及伴随症状,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

2.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

3.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

三、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2.避免过饱、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3.戒烟限酒,避免饮用浓茶和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4.心痛发作时,可适当饮用温开水或热牛奶,以缓解疼痛。

四、情志护理1.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安慰。

2.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如紧张、焦虑、恐惧等,以免加重病情。

五、中药护理1.煎药前先将中药洗净,浸泡30分钟至1小时,然后煎煮30分钟左右。

2.煎好的中药汤剂应趁热过滤,以免药渣堵塞煎壶。

3.服药时应避免过热或过凉,以免刺激胃肠道。

4.中药疗效较慢,需长期坚持服药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5.在服用中药期间,应避免同时使用其他药物,以免产生药物相互作用。

六、针灸护理1.针灸治疗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如排空小便、松解衣服等。

2.治疗时应取舒适体位,避免紧张和疲劳。

3.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不适或晕针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治疗并报告医生。

4.针灸治疗后应注意保暖和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

七、按摩护理1.按摩前应先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情况,然后选择合适的按摩方法和力度。

2.常用于胸痹心痛病的按摩方法包括揉法、推法、摩法等,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VIP专享】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VIP专享】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胸闷、胸痛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资料讲解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资料讲解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胸闷、胸痛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常规胸痹心痛病,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护理评估(1)密切观察患者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射的部位。

(2)了解患者饮食、生活习惯及既往病史。

(3)评估患者心理-社会情况。

(4)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5)中医证型:①气虚血瘀证。

证候: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后缓解。

胸闷、胸痛呈发作性,常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受寒等而诱发,乏力,气短,心悸,汗出。

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淡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弱或沉缓或结代。

②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证候: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口干,便干。

舌暗红少津或苔少,脉细弱或结代。

③痰阻血瘀证。

证候:胸脱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或仅胸闷,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

舌暗,苔浊腻,脉弦滑Q④气滞血瘀证。

证候: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

舌略或紫暗,苔白,脉弦。

⑤寒凝血瘀证。

证候:胸痛如绞,遇寒发作,甚则胸痛彻背,肢冷汗出。

舌淡暗或青紫,苔白腻,脉沉细涩或沉紧。

⑥热毒血瘀证。

证候:胸痛,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

舌紫暗或暗红,舌下脉紫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护理要点(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无异味。

(3)患者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4)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协助其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5)指导患者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6)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

(7)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①密切观察患者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射的部位。

②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型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8)给药护理:中西药之间间隔30分钟左右,中药汤剂宜温服。

寒凝心脉、心气虚弱、心肾阳虚者中药汤剂宜热服。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完整ppt课件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完整ppt课件
精选
精选
精选
•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 分泌、肾等穴位。
•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
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
•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 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 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精选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 (一)胸闷、胸痛 •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
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 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出现异常或胸 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 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 肾俞等穴位。
•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 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 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 弱或结代。
•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 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 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精选
•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 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 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贴敷神阙穴; • 3.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
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三里、支沟、上 髎、次髎等穴位。 • 4.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消渴患者除外 ),15分钟内分次频饮; • 5.虚秘者服用肉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 连上清丸或麻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煎剂 200ml灌肠。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中医护理方案第1篇胸痹中医护理方案一、背景胸痹是中医内科常见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为提高胸痹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结合中医理论及现代护理理念,制定本护理方案。

二、护理目标1. 缓解患者胸痹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 增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降低疾病复发风险。

3. 发挥中医护理优势,为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护理服务。

三、护理措施1. 生活护理(1)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2)指导患者进行适宜的体育活动,如散步、太极等,以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

(3)合理膳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4)戒烟限酒,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2. 情志护理(1)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

(2)加强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指导患者进行情绪调节,如倾听音乐、参加兴趣小组等,保持心情愉悦。

3. 中医特色护理(1)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制定个性化的中医护理方案。

(2)中药护理:遵医嘱给予中药煎剂,观察用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3)针灸护理: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注意观察针感及局部反应。

(4)推拿按摩:对胸痹患者进行适当的推拿按摩,以缓解症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4. 健康教育(1)向患者及家属传授胸痹的相关知识,提高疾病认识。

(2)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我监测病情,掌握疾病加重时的紧急处理方法。

(3)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护理评价1. 患者胸痹症状得到有效缓解,生活质量提高。

2. 患者对疾病认识加深,自我保健意识增强。

3. 护理措施得到有效实施,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提高。

五、注意事项1. 护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以确保护理方案的实施效果。

2. 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胸痹心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实施报告

胸痹心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实施报告

胸痹心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实施报告胸痹心痛是中医常见的心脏病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烦躁不安等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对胸痹心痛的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将对胸痹心痛中医护理方案的护理效果进行总结分析。

一、护理方案的实施过程1.病情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包括询问症状、体格检查、病史了解等。

2.护理目标制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制定出明确的护理目标,如减轻胸痛、改善心脏功能等。

3.护理措施实施: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实施相应的中医护理措施,包括穴位按摩、草药熏蒸、中药浴等。

4.观察效果评估:在实施护理措施后,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评估护理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护理效果的总结分析1.减轻胸痛:中医护理方案通过针对性的中医护理措施,如穴位按摩等,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胸痛症状,让患者的身体得到舒缓。

2.改善心脏功能:中医护理方案通过调理患者的气血运行,能够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排出能力。

3.缓解烦躁不安:中医护理方案通过针对性的中医护理措施,如草药熏蒸等,能够缓解患者的烦躁不安情绪,让患者感到身心舒畅。

4.促进康复:中医护理方案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能够调理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5.提高生活质量:中医护理方案通过中医药的调理作用,能够提高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增强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

三、护理方案的实施经验1.科学评估:在制定护理方案前,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科学评估,包括病史了解、病情观察等,确保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护理方案。

2.个体化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个体化的护理方案,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和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定期观察评估:在实施护理方案后,要进行定期的观察评估,了解护理效果,及时调整护理方案,确保护理效果的最大化。

4.与医生合作:中医护理方案需要与医生的治疗方案相结合,与医生密切合作,共同制定护理方案,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的治疗和护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单选题:1.心痛发作期,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A. 气虚血瘀证B. 气滞血瘀证C. 寒凝血瘀证D. 痰阻血瘀证2.心痛发作期,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A. 气虚血瘀证B. 气滞血瘀证C. 寒凝血瘀证D. 痰阻血瘀证1.心痛缓解期,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A. 气虚血瘀证B. 气滞血瘀证C. 寒凝血瘀证D. 痰阻血瘀证2.心痛缓解期,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A.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B. 气滞血瘀证C. 寒凝血瘀证D. 痰阻血瘀证3.心痛缓解期,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A. 气虚血瘀证B. 气滞血瘀证C. 寒凝血瘀证D. 痰阻血瘀证4.心痛缓解期,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A. 气虚血瘀证B. 气滞血瘀证C. 寒凝血瘀证D. 痰阻血瘀证5.心痛缓解期,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A. 热毒血瘀证B. 气滞血瘀证C. 寒凝血瘀证D. 痰阻血瘀证二、多选题:1.胸痹心痛病患者出现心悸、气短,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A. 心B. 肺C. 神门D. 皮质下2.胸痹心痛病患者出现心悸、气短、便秘,可予()A.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B.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C.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三里、支沟、上髎、次髎等穴位;D.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消渴患者除外),15分钟内分次频饮;3. 胸痹心痛病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发作时()A.绝对卧床休息B.必要时给予氧气C. 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D. 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三、填空题:1.胸痹心痛病患者出现胸闷、胸痛时,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膈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2. 胸痹心痛病患者出现便秘时,虚秘者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连上清丸或麻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煎剂200ml灌肠。

3. 胸痹心痛病患者服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如冠心丹参胶囊、通心络胶囊、血栓通胶囊、银杏叶片、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服用宁心安神类药宜睡前半小时服用,如枣仁宁心胶囊、琥珀粉等。

服用补益类药宜饭前服用,如滋心阴口服液、补心气口服液等。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一、单选题:1.心衰病(心力衰竭)慢性稳定期,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咯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A.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B. 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C. 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D. 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2.心衰病(心力衰竭)慢性稳定期,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A.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B. 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C. 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D. 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3.心衰病(心力衰竭)慢性稳定期,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

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A.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B. 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C. 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D. 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4.心衰病(心力衰竭)慢性稳定期,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浮肿。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

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A.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B. 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C. 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D. 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1.心衰病(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喘促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

A. 阳虚喘脱证B. 阳虚水泛证C. 痰浊壅肺证D. 气阴两虚证2.心衰病(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或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

A. 阳虚喘脱证B. 阳虚水泛证C. 痰浊壅肺证D. 气阴两虚证3.心衰病(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

舌淡或略青,苔白腻,脉沉或弦滑。

A. 阳虚喘脱证B. 阳虚水泛证C. 痰浊壅肺证D. 气阴两虚证二、多选题:1. 心衰病(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喘促,应()A.观察患者面色、血压、心率、心律、脉象及心电示波变化。

B.遵医嘱控制输液速度及总量。

C.遵医嘱准确使用解痉平喘药物。

D.2. 心衰病(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喘促,应慎防喘脱危象。

下列哪些属于喘脱危象()A.张口抬肩、稍动则咳喘欲绝B.烦躁不安,面色灰白或面青唇紫C.汗出肢冷D.咳吐粉红色泡沫样痰3. 心衰病(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强心药物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现()等洋地黄中毒的症状。

A.纳差、恶心、呕吐B.头痛、乏力C.黄视、绿视D.心律失常4. 心衰病(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喘脱的护理包括()A.立即通知医师,配合抢救,安慰患者,稳定患者恐惧情绪。

B.给予端坐位或双下肢下垂坐位。

C.遵医嘱准确使用镇静、强心药,如吗啡、洋地黄类药物等。

D. 遵医嘱予20%~30%乙醇湿化、中高流量面罩吸氧。

5. 心衰病(心力衰竭)患者出现神疲乏力的护理包括()A.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B.减少交谈,限制探视C. D.6. 心衰病(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大便秘结时,可()A.多食蜂蜜、水果、粗纤维蔬菜B.予腹部按摩中脘、中极、关元等穴位C.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缓泻药D.7. 心衰病(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尿少肢肿时,饮食需注意()A.少盐B.易消化C.高维生素D.高膳食纤维饮食E.忌饱餐8.心衰病(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尿少肢肿时,可选用有利尿作用的食品,如()A. 芹菜B. 海带C. 赤小豆D. 西瓜9. 心衰病(心力衰竭)患者可按医嘱进行“三伏贴”、“三九贴”疗法,减少慢性心力衰竭复发率。

可指导患者在贴敷后注意:()A.切忌贴药时间过长B.贴药当日禁食生冷寒凉辛辣之物C.孕妇、年老体弱、皮肤过敏者慎用D.忌食海鲜、鹅、鸭等10. 心衰病(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起居宜强调动静结合,根据心功能情况,进行适当活动和锻炼。

下列正确的是()A.心功能Ⅳ级者:绝对卧床休息。

B.心功能Ⅲ级:卧床休息,严格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

C.心功能Ⅱ级:多卧床休息,中度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避免比较重的活动。

D.心功能Ⅰ级:不限制一般的体力活动,但必须避免重体力活动。

11.心衰病(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尿少肢肿,需正确测量每日晨起体重,下列正确的是()A.晨起排空大小便B.穿轻薄衣服C.空腹状态D.12. 心衰病(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尿少肢肿,需做好皮肤护理,()A.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定时翻身,协助患者正确变换体位B.避免推、拉、扯等动作C.可使用减压垫、气垫床、翻身枕等预防压疮D.温水清洁皮肤,勤换内衣裤、勤剪指甲。

三、填空题:1.心衰病(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尿少肢肿,需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限制摄入量(入量比出量少200~300ml)。

2. 心衰病(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尿少肢肿,会阴部水肿患者做好会阴清洗,防止尿路感染,男性患者可予吊带托起阴囊防止摩擦,减轻水肿。

下肢水肿者,可抬高双下肢,利于血液回流。

3. 心衰病(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尿少肢肿,应用利尿剂后观察用药后效果,定期复查电解质,观察有无水、电解质紊乱。

4.心衰病(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尿少肢肿时,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多次温服,攻下逐水药宜白天空腹服用。

也可用玉米须煎水代茶饮。

5. 心衰病(心力衰竭)患者汤剂宜浓煎,每剂100ml分上下午服用。

红参、西洋参宜另煎,宜上午服用。

中成药适用于慢性稳定期患者,宜饭后半小时服用,以减少胃粘膜的刺激。

6.心衰病(心力衰竭)患者可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随症配穴。

心悸主穴:心、小肠、皮质下,配穴:心脏点、交感、胸、肺、肝。

水肿主穴:肾、肾俞、输尿管、膀胱,配穴:交感、肾上腺、神门、三焦、内分泌。

便秘主穴:大肠、三焦、脾、皮质下,配穴:肺、便秘点等。

7.心衰病(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起居护理,恢复期可采用静坐调息法。

有助降低基础代谢率,减少心脏耗氧量的功能。

8. 心衰病(心力衰竭)患者需控制钠盐摄入量:限制量视心衰的程度而定。

遵医嘱轻度者每日供给食盐不超过5克,中度者每日不超过3克,重度者每日不超过1克。

9. 心衰病(心力衰竭)患者进食的次数,宜少量多餐,每日进餐4~6次,每晚进食宜少,避免饱餐。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一、单选题:1.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

舌红少苔。

A. 心虚胆怯证B. 气阴两虚证C. 痰热内扰证D. 气虚血瘀证2.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

舌质淡红,苔薄白。

A. 心虚胆怯证B. 气阴两虚证C. 痰热内扰证D. 气虚血瘀证3.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

舌红苔黄腻。

A. 心虚胆怯证B. 气阴两虚证C. 痰热内扰证D. 气虚血瘀证4.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

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A. 心虚胆怯证B. 气阴两虚证C. 痰热内扰证D. 气虚血瘀证二、多选题:1.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出现心悸发作时,宜()A.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B.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C.尽量减少搬动患者D.2.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出现胸闷胸痛时,宜()A.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B.绝对卧床休息C.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D.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3.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护理能力差,疾病复发率高,解决思路()A.教会患者自测脉搏,甄别房颤节律B. 建立促脉证患者自我疾病认知调查档案,对患者及家属的疾病认知进行评估。

C. 提出护理问题,协同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护理计划,逐步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