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优质教研基地 促进学科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优质教研基地促进学科全面发展
作者:发布于:2014-5-5 15:13:12 点击量:22
——2012年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基地总结
为了进一步推进“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实施,积极稳妥地探索学科教研工作的新途径,充分发挥先进学校优秀学科引领、示范作用,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信息技术组被批准为全县中小学第一批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基地,从2009年开始,该组即在县教育局和学校的直接领导下,通过教研员与该校教师共同努力,一起深入研究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努力促进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和推介成功经验,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在学科教学改革中的骨干、示范作用,三年的奋斗有了可喜的回报,丰硕的成果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益,为我县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现总结如下:
一、严格的组织管理,夯实教科研基地
1. 学校领导具有较强的学科教研意识,积极参与学科教研工作。
教育科研,意义重大,我校在莫立刚校长的指导下,教科室认真做好教科研的常规管理工作,目前,我校的校级领导正副校长4名,均主持或参加课题研究,例如:莫立刚校长主持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第六期课题《“构建高中语文和谐课堂”教学研究》、王经军副校长主持市教科所课题《作文教学的创新性与学生作文的个性化研究》、
朱崇珍副校长主持的中央电教馆立项课题《信息技术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柏茂东副校长主持的市教科所课题《连云港市高中阶段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现状与政策调查研究》,学校中层干部也都做到人人有课题。他们指导课题研究计划的制定和活动的实施,并带头上示范课、研究课。
2. 学校教科室运行情况良好,并在学科教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组织和指导作用。
我校教科室根据学校及县教科室的工作计划,在市教科所、县教科室的指导下,认真履行教科室的工作职责,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转变教育观念,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促进“教研科研兴教”、“教研科研兴校”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根本目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大力推进教研科研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巩固提高教科研成果,促进学校教育内涵的积累与提升。具体地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⑴切实加强校本培训,收到良好培训效果。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业务培训工作,制定和完善了《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新课程教师培训计划》,把教师培训作为学校教研工作的重点,促使教师从“适应型学习”进入到高一层次的“创新型学习”。(2)开发校本课程,深受师生好评。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对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学校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制定了《江苏省赣榆高级中学新课程(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开发了二十多个校本课程教材,目前已在高一年级实施。(3)教科室认真做好教科研的常规管理工作,“十一五”结束之年,教科室邀请市教科所专家对我校的课题进行了结题论证;积极组织引导全校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比;教科室积极倡导“教研科研兴教”、“教研科研兴校”的学校办学宗旨,引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广大教师不仅要认真教书育人,而且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总结反思;切实做好“十二五”课题的申报工作;积极做好各种材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教科研成果丰硕。
3. 学校建立了较完善的学科教研管理制度,并在实际的学科教研工作中正常实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建设好一支优秀的教科研队伍,使学校的教科研工作能扎实地、有创造性地开展。(1)规章建制,提供研究保障。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广泛征求教师的意见与建议,制定了各类教科研制度,例如:理论学习制度、教学观摩制度、检查考核制度、评优奖励制度、课题管理制度等,规范了管理内容,为教科研检查、评比、督促、奖励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并逐步引导教师完成由消极到积极、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化。(2)规范操作程序,提高研究的科研含量。科研必须植根于学校的土壤,必须植根于课堂教学的土壤,必须与当今的课程改革相结合,才能成为有效的教育科研、成功的教育科研,才能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同与支持。对课题研究课的过程,我们主要按照以下程序进行:课前课题组集体备课,按照课题组学期研究内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每位教师畅所欲言,发表个人的意见,提出个人设想;上课时全体子课题组成员参加听课;课后实验教师说课,课题组全体成员评课;最后及时修改教案,并制成电子文本格式,在校园网公布;上课教师根据课题组意见,认真总结,形成课后启示与小结。通过扎实的工作,使每一节实验课都起到应有的作用。
4. 学校有一定的教研专项经费投入,学校形成了“发扬典型、奖励先进”的激励机制。
学校制定了“关于教科研工作的暂行规定(修订稿)”,要求全体教师都有权利和义务开展教科研工作,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学校根据实际需要,给予经费和必要条件的支持,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进行。经费支持内容:①研究项目资料费(摘录、誊印、复印、复制、翻译、微机使用、必要资料购买等);②调研差旅费;③某些有重要学术价值研究成果的出版补助费。凡课题研究出色,受到有关部门表彰和奖励,学校将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出台《教科研奖励细则》;制定《教科研先进个人评选条例》,学校每学年根据教师的课题研究、发表论文、参评论文、校本课程的编写、校本课题的研究、参加教科研活动、教学一得的质量等的具体情况评选出学校的优秀教科研成果奖,在教科研成果奖中产生校级教科研先进个人。为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提升科研的辐射力,我们努力构建平台:组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研讨课等,使其成为直正的校内“本土专家”。
二、务实的教学实践,拓展教科研基地
1.教研组工作有具体计划,且计划有创新、切实可行,每周有统一、确定的教研活动时间
在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的直接指导下,信息技术教研组每学期初均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科研计划,例如《2011-2012年第一学期教学计划安排表》;每周三4:45以后为教科研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形式多样,有主讲人,有业务学习,组织学习各类教育教学报刊杂志,开展主题论坛,进行教学点评等;每月组织学术沙龙。期初由各教研组选题并申报至教科室,教科室进行题目公示,每位教师选择自己有感受、有经验的题目进行书面准备,最终以集体交流或以网上论坛的形式参与讨论。在此类活动中,教师能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帮助解决了许多存在于大家心目中的困惑和烦恼,深受教师的欢迎。组织电脑操作技能培训。
2. 集体备课做到定时间、定地点、有记录,每位成员按照“教学建议”写好备课笔记和教学反思
每学期初信息技术教研组都制定集体备课计划,每周六8:30-9:30为集体备课时间,地点在教学楼中间楼西二教室。由备课组长引领,对照教学计划,商量并确定下一周教学内容、时间安排和主要活动。每周由一位教师作为主备课人,在备课会上,就下一周授课内容提出设想,其他教师提出建议,然后形成具体教案。重视二次备课,在上课之前,都会对通过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处理。每次集体备课活动时,要对上周授课情况进行小结,做到超前备课和“课后分析”的交流。安排好教研公开课,组织好听评课活动,交流听课学习情况。反思研究,落实理念。反思已有行为与新理念间的差距,把自我反思转化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要求每位老师在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学生的学习意向、思维的激发程度、教学情境营造、学生情绪的调控等等作出恰当的评价,以及对后续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进行调整、修正或作出新的规划,并在每一教案后形成反思文字,精选出好的反思方法,形成反思材料。每月还根据课题研究活动写出总结材料与推广材料,上交教科室。
3. 教研组教师互相随堂听课、评课每学学期不少于20次/人,全组开设研究课、示范课每学期不少于1次/人
根据我校教学规定,教研组40岁以上的教师听课不得少于20次/人,40岁以下的不得少于30次/人,信息技术组教师年龄基本处在40岁以下,所以每人每学年都均达30次以上。信息技术组共8人,基本每学期每人都开设公开课,潘宁、祁进老师更多次在全县乃至全市开设公开课、示范课和研究课。
4. 教研组能够协助教导处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信息技术教研组长作为基地的具体负责人,抓好各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考核,建立相应考核机制,探讨问题,评比先进;教研组长每两周做好一次常规检查,并有书面反馈小结,教导处每月一检查。各备课组长有明确的职责和工作目标,认真贯彻执行《教学常规》,学习教学常规,落实好教师候课制度,切实抓好教师“备课、上课、布批、辅导、考试”等环节,突出抓好“实、活、细、严”。带领本备课组搞好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教研;各学科基地成员,通过提高认识,强化基地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务实创新,发挥自身优势,在基地建设工作中,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优化集体备课的方式方法。固化教学常规要求,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