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二王”书法艺术

合集下载

王献之中秋帖原文译文

王献之中秋帖原文译文

王献之中秋帖原文译文
摘要:
1.王献之及其《中秋帖》简介
2.《中秋帖》原文及译文
3.王献之的书法艺术特点
4.《中秋帖》的艺术价值及影响
正文:
王献之,字子敬,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杰出人物。

他的书法作品有《兰亭序》、《洛神赋》等,其中,《中秋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中秋帖》原文如下:
“中秋之夜,天气爽朗,月色明媚。

臣献之遥思故乡,思念不已,殊无佳致。

伏惟陛下,圣体康宁,臣之幸也。

谨此献上,以祝陛下中秋快乐。


译文如下:
“在中秋节的夜晚,天气晴朗,月光明亮。

我(王献之)思念着遥远的故乡,心情无法平静。

祝愿陛下身体健康,事业顺利。

谨在此献上我的祝福,祝您中秋节快乐。


王献之的书法以行书见长,他的书法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笔势流畅,线条优美。

王献之的行书笔画连贯,线条流畅,给人以韵律美感。

2.结体严谨,造型美观。

他的字形结构稳重,比例协调,形态优美。

3.意蕴丰富,气韵生动。

王献之的书法富有内涵,寓意深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中秋帖》作为王献之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它不仅展示了王献之的书法技艺,还传承了中秋文化的美好寓意。

后世许多书法家都对《中秋帖》进行了研究和致敬,使得王献之的书法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二王一路的书法脉络

二王一路的书法脉络

二王一路的书法脉络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在中国书法史上,二王一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和流派。

二王指的是王羲之和王献之,一路指的是他们的书法传承和发展的道路。

他们的书法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以行草为主,擅长运用笔墨的变化来表现文字的意境。

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自由奔放的气息,笔画流畅而有力,给人以豪放不羁之感。

他的代表作品有《兰亭序》和《九成宫醴泉铭》等,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而且在文化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圣”。

王献之是南朝宋时期的书法家,他是王羲之的侄子,也是他的学生。

王献之在继承王羲之的书法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和发展。

他的书法作品以楷书为主,注重笔画的工整和结构的稳定。

他的书法风格庄重而典雅,给人以稳重沉着之感。

他的代表作品有《祭侄文稿》和《王献之碑》等,这些作品在艺术上展现了他独特的风格和才华。

王献之的书法成就在当时就备受赞誉,被誉为“书圣之后”。

二王的书法传统被后世书法家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条独特的书法脉络。

这条脉络在唐代达到了巅峰,被称为“二王一路”。

唐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黄金时期,许多杰出的书法家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

他们在继承二王的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书法风格。

这些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他们的书法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王一路的书法脉络不仅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界书法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二王一路的书法脉络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和卓越成就。

总之,二王一路的书法脉络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时期和流派。

王羲之和王献之的书法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书法二王书风

书法二王书风

书法二王书风
书法是中华文化精髓之一,历代名家辈出。

其中,二王书风因其独特之处备受世人推崇,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一。

一、二王指谁
“二王”指的是王羲之与王献之,两人都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大师。

王羲之还担任过殷周金文的研究工作,尤以前期作品为佳。

王献之则以后期作品为主,书法纤秀、婉转,极富艺术价值。

二、王羲之书风
王羲之早期作品线条刚劲有力,字体矫健挺拔,有“气势磅礴,骨力雄健”的特点。

如《兰亭序》中的“促狭在兹”,“洞若观火”,“高山流水”等词句,皆以极具个性鲜明的字体呈现,让人过目难忘,流连忘返。

三、王献之书风
王献之后期的作品则以苍劲婉转、清丽脱俗的特点著称,被誉为“千古第一峰”。

他通常以小字体书写,富有如丝般的柔美之感,又带有刚健的筋骨,犹如一株蒲公英在翩翩起舞。

其中著名的作品如《孙子兵法》,体现了他在落款处写下的“飘逸出尘,独步青云”的艺术境界。

四、书法魅力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之所以备受人们崇拜,不仅因为他们的手艺极其精湛、创新的特色强烈,更因为他们二人在书法人生终极追求上的境界,以及书法在艺术与人文方面的无尽魅力和深远意义。

五、结语
由于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不仅有高超的技艺,更有其特有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追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令人在欣赏和研究中得到精神上的大大满足。

正如朱熹曾经评价:“王羲之与王献之之书法,至为妙胜,不可超越”。

二王书风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文化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伟大而卓越的成就,让人们对书法的理解和认识也更上一个层次。

“二王”书法最大不同讲解

“二王”书法最大不同讲解

“二王”书法最大不同讲解王羲之、王献之书法书法密码微店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俩的书法又称“二王”书法。

王羲之的书法一扫汉魏的质朴、古拙,笔势飘落浮云、矫若游龙,风格俊逸优美、婉约自由,被称为“书圣”,他的《兰亭序》也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的书法在张芝和王羲之的基础上又有创新,称为“破体”,又叫“一笔法”。

“二王”书法最大不同在于笔法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笔法不同之处在于:•王羲之把笔从外往里转,于右任、启功、溥心畬的笔法也是这样;•王献之则是两边都转,这里可以称之为“公转”与“自转”,即拿指转笔、拿腕和臂来转。

后者转动的半径比前者大,如果只是作自转,就是用內擫法,因为是单方向右转总会转到尽头。

因此,“內擫法”的人1700年来,不管是王羲之还是于右任,他们的字多半是不连的。

《姨母帖》“二王”书法相同之处在于创作精神王羲之和王献之也有不少相同之处,最主要、最明显一点是与东晋其他名士一样,清真超逸,神姿高彻,出尘脱俗,率性而行,不受任何束缚,自由自在。

一言以蔽之,潇洒。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地黄汤帖》现代作家王蒙说:潇洒也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豁达,是一副饱经沧桑而又自得其乐的欢愉。

潇洒也是一种风度,一种胸襟,一种大度,一种精神的解放,一种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王羲之和王献之怀着这种心态、精神、风度去进行书法创作,必然会冲破成规的束缚,不拘于法,使其书法作品呈现出一种潇洒之美。

王羲之《丧乱得示二谢帖》王献之的书法乃是于“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王世贞曾说:大令书神情散朗,姿态超逸,有御风餮霞之气,令人作天际真人想。

这是人格与书格的统一,“风格即人”也是这个意思。

潇洒风流是二王思想面貌的写照,也是他们书法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元、明时代很多人效法。

王羲之《远宦帖》“二王”书法都传于秀美一路从美学的视角,审视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

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中文名称: 王献之又名: 大令字子敬小圣小字官奴朝代: 东晋国别: 中国籍贯: 山东临沂代表作美术图片: 中秋帖(局部) 兰草帖十二月割至帖岁尽帖廿九日帖承姑帖授衣帖新妇地黄汤帖洛神赋十三行舍内帖诸舍帖鸭头丸帖鹅群帖类别: 古代书法家生平简介王献之(344—386)东晋大书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山东临沂人。

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二王”。

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诸书法,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即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

他还劝其父“改其体”,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不愧被后世褒称“小圣”。

诞生于“书圣”之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大令”。

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从献之幼年起,王羲之便向他传授书艺。

据说,羲之曾经从背后掣拔其笔,试测他的笔力,叹云:“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可见王羲之很早就对他寄予厚望。

传为王羲之所撰的《笔势论》云:“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并“今书《乐毅论》一本”,“贻尔藏之”。

献之确实书性颖悟,不仅于技法上如此,而且能将意趣渗入书法中。

相传有一次献之外出,见北馆新涂的白色墙壁很干净,便取帚沾泥汁写了方丈大的字,观者如堵。

羲之见而叹美,问是谁作的,众人答云:“七郎。

”王献之书学思想高超,有远见。

他劝父亲改体,不过十五六岁。

他的书学见解之深似乎与年龄不相称,但却是事实。

唐张怀瓘《书议》记载王献之对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

王羲之资料简介

王羲之资料简介

王羲之资料简介王羲之资料简介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出身魏晋名门琅玡王氏,7岁就擅长书法;16岁时,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353年,与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时写就《兰亭序》;355年王羲之称病弃官;361年,卒于今浙江绍兴,葬于金庭瀑布山。

唐房玄龄、李淳风、褚遂良等共同撰写的《晋书·列传·第五十》是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合传。

仔细地阐述了王羲之是如何练就书法,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书圣”,王羲之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对书法的深深痴迷,发人深省,具有深刻的借鉴及教育意义。

王羲之的故事竹扇题字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

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

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

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

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

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书成换鹅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

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书法发展史303二王与尚韵书风

书法发展史303二王与尚韵书风
• 释文:臣十代 再从伯祖晋右 军将军羲之书 十一月十 三日,羲之顿 首顿首。顷遘 姨母哀,哀痛 摧剥,情不自 胜,奈何奈何! 因反惨塞,不 次。王羲之顿 首顿首。
王羲之成熟时期的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丧乱 帖》《孔侍中帖》《得示帖》 》《二谢帖》《快 雪时晴帖 》等,这些行书在用笔上,一改 《姨母 帖》中以中锋运笔为主的笔法,从草书与新体草 书中加以借鉴,中锋、侧锋并用,而归于中锋。 在交替运用中,中、侧锋转换混融无迹,糅合成 一个完整的运笔过程。这些作品中,点画之间的 顾盼、使转翻折、牵丝映带等都十分丰富,大大 拓展了书法 的笔法内涵。在结字上,能“敧斜反 正”、长短、大小、俯仰、开合、方圆等变化在 其行署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章法上,突破了隶 书体系的横势而吸收草书的章法,以连贯的气势 形成纵势,表现出行书的节奏美。其中对后世影 响最大的是《兰亭序》。
王献之生平逸事
•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王羲之第 七子,官至中书令,书法史常称“王大令”。 • 起家州主簿,后为秘书郎。初娶郗昙女郗道茂 为妻,后尚新安公主,与郗氏离异。其女神爱 立为皇后,追赠献之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 • 献之精工诸体,尤以行草著名,在继承王羲之、 张芝书风的基础上,进一步变革先前朴拙的书 风,所创“破体”,独树一帜,自成一家,与 父齐名,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巨大 贡献。
303二王与尚韵书风
两晋书法世家中,王氏家族书法艺术成就最 高,书法名家最多,特别是出现了王羲 之和王献之。二王书法开启唐宋诸代书 法先河,成为晋以后中国书法的正宗。
(一)王羲之及其书法成就 (二)王献之及其书法成就
一 王羲之及其书法成就
• • • (一)王羲之的家世及生平 (二)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三)王羲之对后世书法的主要贡献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简介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

官至中书令,他在书法上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

王献之在王羲之以后又创造了一种更妍媚流便的书体。

唐张怀瑾称:“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

”子敬幼时学于父,其次学张芝,他五、六岁时习字,父亲潜于背后,猛抽他的笔,竟然没有抽脱,叹道:“此儿当会有大名气。

”写《乐毅论》与他作范本,习后,能写极小的楷书。

他的传世墨迹有《中秋帖》、《十二月帖》、《鸭头丸帖》、《廿九日帖》《玉版十三行》等等。

《玉版十三行》是王献之小楷代表作,被誉为“小楷极则”,笔划隽秀挺拨,结字萧散逸岩,顾盼有致,盛名千年不衰。

《廿十九日帖》同其它墨迹有所不同,此帖在书体上楷、行、草书混杂,分外谐调,有寄情翰墨,自由抒怀之风尚。

《中秋帖》被人称为“一笔书”之祖,世传张芝“一笔书”到晋代仅有王献之独得其法。

畅快淋漓的笔法叹为观止。

人物生平唐寅《王献之休郗道茂续娶新安公主图》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

他少负盛名,高超不凡,放达不羁,虽终日在家闲居,但形貌举止并不懒散,才华气度超过时人。

他曾与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名士谢安,两位兄长多谈世俗事,王献之只随便说了几句问候寒温的话。

离开谢家后,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的优劣,谢安说:“小的优。

”客人问原因,谢安回说:“大凡杰出者少言寡语,因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

”后迎娶北中郎将郗昙之女郗道茂为妻。

王献之最初出任州主簿、秘书郎,转任秘书丞。

后来,他被挑选为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驸马,屡辞不得,遂与郗道茂离婚。

已经执政的谢安十分敬爱王献之,请他担任自己的长史。

太元五年(380年),谢安因功进拜卫将军,王献之仍担任其长史。

不久,授职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入朝担任中书令。

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后,有关他的封赠礼仪在百官中存在着不同意见,只有王献之、徐邈共赞谢安对朝廷有忠心与功勋。

王献之上书极力陈述谢安的功绩,晋孝武帝以隆重的礼仪封赠谢安。

美术鉴赏—王献之书法鉴赏

美术鉴赏—王献之书法鉴赏

美术鉴赏——王献之书法作品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等官职,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

故人称“大令”。

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最终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

他说的“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成为历来赞美稽山镜水的名句。

王献之幼年随父羲之学书法,兼学张芝。

书法精通众体,尤以行草著名。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

七个儿子都擅长书法,其中,王献之最为突出。

王献之书法精通各种字体,特别擅长行草。

他师承张芝、王羲之,所书写的《洛神赋》既有点父亲王羲之的风格,也勇于创新,不拘于其父。

早年即劝其父“改体”,认为古法“局而执”,“事贵变通”。

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创出了“破体”,形成了“行楷”、“行草”等新体。

他还创造了草书的“一笔书”,即在一幅作品里,所有的字要气脉相通,似一笔写成。

注:《中秋帖》草书,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传为晋王献之书手卷,纵27cm,横11.9cm。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

《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无署款。

《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临本,原帖在“中秋”之前还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草书,传为东晋王献之的传世真迹,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二行,现仅存三行二十二字,清乾隆时被收入内府,与《快雪时晴帖》、《伯远帖》号为“三稀”,乾隆遂以“三希堂”为御书房名。

郄视“二王”书法之情感表现

郄视“二王”书法之情感表现

[东晋1王献之中秋帖(临本)27c m x 11.9c m 纸本故宫博物院藏显书家情感。

因此可谓中国书法为情感的艺术, 情感乃为书法创作之动力与源泉,情感于书学 可谓至关重要。

无独有偶,西方艺术也不乏相似 之认知,如罗丹就曾认为“艺术之源,是在于内 在的真。

你的形、你的色,都要能传达情感”、 作为艺术形式之一,书法更与情感关系息息相 通。

唐代张怀瑾说“善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 字形”“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

喜怒窘穷。

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以此 显见书是心有所感而情之抒发,是书家对于自身 生命体悟之反映。

书法艺术,汉字是载体,思想 感情是内容,创作就是通过汉字书写来表达作 者的思想感情。

而若书法能表现人生体悟,成为 表现生命之艺术,必然借助一定方法与工具来体现。

中国书法特有的工具材料——笔墨纸砚与书写方式为情感的表现提供了可能。

特有书写工具材料必然限制书法情感的 表现,抛开情感与工具材料之关系,下面于书 写方法做浅陋之剖析。

书法之情感,于技法主 要通过笔法之点、线变化,如大小、正侧、粗[东晋]王義之快雪时晴帖(临本)23c m x 14.8c m 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细、轻重、疾缓、方圆,以及结体之欹侧、章法 之虚实、墨法之浓淡干枯润燥等来表现。

这种 对比关系使观者能在观书后与自己已有体验 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对书作情感之体悟。

笔法 之中锋、侧锋、藏笔、回锋、顿挫、方圆、轻重、 虚实、疾徐等丰富变化的线条,成为蕴含丰富 情感与表现力的艺术,并将之传递给鉴赏者, 将书作与人丰沛情感世界相联系,如《永字八 法》云“昔逸少工书多载,十五年中偏攻‘永’ 字,以其备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字也” '笔法 的成熟,特别是“永字八法”的完善,如“ ‘、’ 侧法第-•(如鸟之翻然侧f F ); ‘一’勒法第二 (如勒马之用缰);‘丨’弩法第二(用力也):‘J ’趲法第四(跳貌与跃同策法第注释•-(I ) m m 毛万节《中国*代书论类编》,安徽教竹出版社雇9年版,第863页。

二王一路的书法脉络

二王一路的书法脉络

二王一路的书法脉络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历代书法家们各有所长,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二王和一路。

他们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国宝级艺术品,成为后世书法家们学习和崇拜的对象。

本文将从二王一路的书法风格、创作特点以及对后人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这些杰出书法家的书法脉络。

一、二王的书法风格与特点二王指的是唐代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他们被后世誉为“二王”,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顶峰人物。

王羲之,字逸少,是东晋末至南朝刘宋时期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以行草字体为主,擅长运用笔法奇特的提纵、勾结等技巧,使得他的字迹具有独特的韵味。

王献之,字子昂,是王羲之的玄孙。

他的书法以隶书为主,精于变化笔画的轻重、开合,将千古的隶书风范发展到了极致。

二王的书法作品无论是字形、笔画运用还是气韵皆具独特之美。

他们的字迹流畅而富有变化,字体醇厚而有力度,篆刻工整而有立体感。

二王的书法表现了他们对文字艺术的深刻理解与执着追求,他们在字体的造诣上达到了极致,被后世尊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一路的书法风格与特点一路,即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人书法家。

他的书法作品多样丰富,擅长行书、楷书、隶书和草书等多种字体。

与二王相比,一路的书法更多展现了自由奔放的个性与豪放洒脱的情怀。

他的字迹疏朗流畅、意气风发,给人以豪放的艺术感受。

一路的书法作品中,行书是他最为擅长的一种字体。

他的行书既有王羲之的笔力强劲,又有王献之的变化多样。

他运用轻重有力的笔触,使得字迹骨骼分明、富有节奏感。

一路的隶书也颇具特色,他善于用钧刻笔、破皮续笔等技巧,使得隶书的造型更加生动有趣。

他的草书则更富有个性,明快流畅的笔触充分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

三、二王一路对后人的影响二王一路的书法脉络不仅体现在他们个体的书法作品上,也体现在他们对后人的影响上。

首先,二王的书法成为了后世书法家们学习的典范。

他们的字体美感及其笔法造诣成为后世书法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资源。

许多书法家都深受二王书法的熏陶,他们以二王为楷模,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书法风格。

二王草书笔解

二王草书笔解

二王草书笔解二王草书是中国书法史上有着极高地位的两位文人: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草书体。

它们的特点是:毛笔自由翻飞,笔画线条变化多端,不拘泥于规矩,富于创新。

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二王草书笔法的独特之处。

一、辞笔灵活二王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辞笔灵活,自由奔放。

在书写时,他们经常采用短笔长挑的手法,通过改变笔画的粗细、轻重、方圆、长短等变化,使得字体具有动感和生命力。

例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临乱纪言”四字、王献之的《洛神赋》中的“陇头曲”三字,均是用此手法书写而成,笔画有着跳跃的韵律感,极具审美价值。

二、虚实相生二王草书笔法中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虚实相生。

他们善于使用“空白”来表达画面的情感和氛围,这也是草书特有的表现手法。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中,左下角用空白表达了枯枝败叶的荒凉;王献之的《洛神赋》中,用大量的空白描绘加强了江水流动的感觉,在纸上形成一股奔腾的势头。

三、气韵生动二王书法最为人称道的一点就是其作品充满生命力和灵气。

他们用笔刻画出的字,具有非常强烈的情感表达和生命气息。

在书写中,二王常常把文字的形态与情感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气息贯通、气韵生动的作品。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中的“庶几为乐”,在笔画有节奏的协调中,鲜明地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四、独具风格二王草书在毛笔书法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他们通过不断地探索、尝试新的技巧和手法,将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他们勇于创新、大胆尝试,不同于传统书法的拘泥和呆板,使他们的作品充满活力和灵动。

他们的草书不仅宽广了书法艺术的发展空间,更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一段最为璀璨的篇章。

总之,二王草书笔法独特,是中国毛笔书法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他们通过书法艺术表达出了自己对生活、情感和审美的理解,为后人留下了无与伦比的珍贵财富。

他们的草书尽管诸多不规则之处,却更让人感受到了真实与灵活的美感。

二王行书入门选帖

二王行书入门选帖

二王行书入门选帖摘要:一、引言1.书法艺术的背景介绍2.二王行书的定义和特点二、入门选帖的重要性1.选择合适的字帖对学习效果的影响2.适合初学者的二王行书字帖推荐三、选帖注意事项1.考虑自己的实际水平2.关注字帖的书写风格和质量3.考虑字帖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四、二王行书字帖推荐1.《兰亭序》2.《祭侄文稿》3.《寒食帖》五、总结1.选帖对学习二王行书的重要性2.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字帖正文:一、引言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行书更是书法中的一种重要书体。

二王行书,指的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的行书作品,其书法风格独特,极富艺术价值。

对于初学者来说,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二王行书字帖至关重要。

二、入门选帖的重要性选择合适的字帖是学习二王行书的第一步。

一本好的字帖可以引导初学者正确地学习行书技巧,帮助快速掌握二王行书的风格特点。

反之,如果选择了一本不适合自己的字帖,可能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甚至对书法产生厌倦。

初学者在选帖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是否适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初学者应选择难度适中的字帖,过于简单的字帖无法满足学习需求,而过于复杂的字帖则可能使初学者感到挫败。

2.字帖的书写风格和质量:二王行书风格独特,初学者应选择书写风格接近二王的作品,以便更好地领悟其艺术特点。

同时,字帖的质量也是选帖的重要因素,应选择清晰易读的字帖。

3.字帖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初学者需要从基础技巧开始学习,因此字帖应包含完整的笔画、结构等内容,并具备一定的系统性。

三、选帖注意事项1.考虑自己的实际水平:初学者应客观评估自己的书法水平,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字帖。

2.关注字帖的书写风格和质量:初学者应选择书写风格接近二王的作品,以便更好地领悟其艺术特点。

同时,字帖的质量也是选帖的重要因素,应选择清晰易读的字帖。

3.考虑字帖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初学者需要从基础技巧开始学习,因此字帖应包含完整的笔画、结构等内容,并具备一定的系统性。

二王书风

二王书风

二王书风二王书风我国书法艺术到了两晋,特别是东晋,是一个大转折的时期,书法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有名的书法家,特别是出现了王羲之和王献之这样的书法革新家,使中国书法艺术的面貌为之一新,进入了真正的书家的时代。

曹魏改革汉制,把汉代流行刻碑的风气禁止了,这在书法艺术史的一个方面来说,固然有所损失,但就当时的历史条件看,是比较开明的一种措施。

曹操在禁令中说,这种立碑的风气“妄媚死者,增长虚伪,而浪费资财,为害甚烈”。

汉末三国连年动乱,生产力受到很大的破坏,曹操受财力限制,想恢复一下经济的发展,禁止刻碑的歪风,是当时的一种客观需要。

晋朝的统治实力本来就薄弱,所以这道禁令就被沿续下来。

当然,这种禁令,不会执行得那样彻底,至今流传的碑刻中有一些仍然是晋代刻的,如隆安三年的《枳杨府君碑》,永和己卯的《侯君残啤》以及有名的《爨宝子》、《爨龙颜》等,但数量显然不多,影响当然不会太大。

刻碑之风气既禁止,书家则需另辟蹊径,于是,西晋尺牍兴起。

尺牍在两晋、特别是东晋之所以成为当时书法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汉代用竹简,尺牍、奏章、文契等和碑刻的书风距离还不太大,而用毛笔写在绢或纸上,和刻在碑上要求的艺术效果则很不相同。

因此,尺牍和碑版的书风就有很大的区别。

从汉碑、汉简古隶到章草,从而进到刘德升、钟繇的“行押书”,经过了很长的发展阶段。

西晋在书法艺术上是个过渡时期,从流传下来的墨迹看,主要还是接近隶书的章草最为流行。

当时有名的书家如卫家父子和索靖等人,都是以章草擅长。

《晋书》说:“瓘与索靖俱善草书,时人号为一台二妙。

汉末张芝善草书,论者谓瓘得伯英筋,靖得伯英肉”。

对于卫瓘的儿子卫恒则说:“恒善草隶书,为《四体书势》。

”索靖的草书在当时很有名,“靖与尚书令卫瓘俱以善草书知名,瓘笔胜靖,然有楷法远不能及靖”(《晋书》)。

我们从流传下来的《出师颂》可以看出“有楷法”和“得伯英肉”的特点,古代章草不脱古隶的特点,崇尚肥腴,所以索靖的肥笔容易被当时接受,成为一代草法的代表。

“二王”书法美学管窥

“二王”书法美学管窥

100变化多端,撇捺提按分明,而结字变化万端、不可莫测。

总之,王羲之楷书楷法皆备,笔法流畅精妙,静穆、古拙质朴而又遒劲婉媚、精醇清雄,气韵充沛而超凡脱俗,真乃无愧于隋智永所言:“《乐毅论》者,正书第一。

梁世模出,天下珍之。

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

”② 王羲之行书法帖多为与友人往来信札,如《姨母帖》《平安帖》《孔侍中帖》《奉橘帖》《得示帖》及《丧乱帖》等,其中尤为出众者《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如张怀瓘《书议》云:“笔迹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资自然,风神盖代。

”③其行书兼具篆、隶、楷、草之字法,且将之娴熟融于一体,相互交融而不显突兀。

王羲之早期作品横折处理基本以篆籀绞转为主。

如《姨母帖》《初月帖》,特别是《姨母帖》中所有字涉及横折的地方没有一处转折笔法,几乎都是绞转笔法,使得横折的线条具有扎实厚重、古朴浑穆的质感。

同时,还使王羲之作品在横折上很少“圭角”,保证线条在气息上郁勃充溢。

王羲之晚期作品,突显入笔的自由与快捷,强化起笔和行笔的方便,创造了“一拓直下”的新法。

在横折的处理上王羲之使用绞转笔法和切转甚至翻转结合,因而使其用笔丰富,变化多端。

如《奉橘帖》等,在整体审美风“二王”书法美学管窥□ 岳屹立王羲之楷书取法于仍较多保留隶书“平划宽结”笔意之钟繇楷书,且推陈出席,树自家“斜划紧结”之“内擫”书风。

如王羲之楷书《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等作品,其中,《乐毅论》尤为后学推崇。

清人钱泳《书学》曰:“昔人谓右军《乐毅论》为千古楷法之祖,其言确有理据。

盖《黄庭》《曹娥》《像赞》非不妙,然各立面目,惟《乐毅》冲融大雅,方圆适中,实开后世馆阁试策之端,斯为上乘。

”①此帖起笔多露锋,收笔略停顿回锋,已昭彰“逆起(起笔)、行笔、收笔(回锋)”之笔法,轻重缓急之节奏分明,笔法已摆脱隶书笔意。

此帖点画灵动多变,横画抑仰有致,竖画[晋]王羲之 兰亭序(传褚遂良摹本) 24×88.5cm 纸本 故宫博物院藏·艺术随笔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 C ALLIGRAPHY 2021 01.总第 期135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格取法上,用切转笔法甚至比绞转使转笔法多。

二王派书法的特点

二王派书法的特点

二王派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流派,以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其特点包括:
1.传承经典:二王派书法继承了东晋时期书法的优秀传统,强调笔法、字法和
章法的完美结合。

2.精致细腻:二王派书法以精致细腻为主要特点,注重细节处理,线条流畅,
结构严谨,给人以高雅、庄重的感觉。

3.温润秀美:二王派书法追求温润秀美的风格,强调笔墨的韵味和书法的意境,
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多元融合:二王派书法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也吸收了其他流派的特点,形
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5.重视笔法:二王派书法非常重视笔法的研究和运用,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多变
的笔锋来表现书法的韵味和美感。

6.强调气势:二王派书法注重整体气势的把握,通过流畅的线条和自然的布局
来表现书法的气韵生动。

7.注重章法:二王派书法注重章法的布局和安排,通过合理的空间分布和字与
字之间的呼应来表现书法的整体美感。

8.追求自然:二王派书法追求自然的表现方式,注重内心感受的表达和个性的
展现,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和规范。

二王派书法以其精致细腻、温润秀美、多元融合、重视笔法、强调气势、注重章法和追求自然等特点,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流派之一。

【015】书法艺术自觉两晋文人书家——王氏世家资料

【015】书法艺术自觉两晋文人书家——王氏世家资料

书法艺术自觉的两晋文人书家——二王与尚韵书风魏晋期间最刺眼的书法家无疑是王羲之了。

王羲之(303—361年),生于西晋太安二年,卒于东荣膺平五年。

字逸少,琅琊(今山东临沂)人。

祖父王正,官尚书郎,父亲王旷,字世宏,西晋末年任丹阳太守,是晋室过江之 议的提倡者。

伯父王导、叔父王廙yì俱为东晋重臣。

少年时王羲之开窍甚迟,又讷于言,人未之奇。

13 岁时拜见名士周凯,“凯察而异之,时重牛心炙,做客未噉 dan ,凯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

成年后,“及长,辩瞻,以骨鲠称”,尤以书法超群绝众,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因此颇得王敦、王导器重。

【晋书-王羲之传】及【世说新语 -赏誉】均载王敦教谓羲之曰:“汝是我家佳子弟,当不减 阮主簿。

”(按:阮主簿即山东名士阮裕,以名高为王敦辟用)评论极高。

【世说新语-栖逸】载:“阮光禄在山东萧然无事,常内足怀,有人以问王右军,右军曰‘此 君近不惊宠辱,虽古之沉冥,何以过此!’”这说明青年王羲之即很敬佩阮裕,不以功名荣 利为怀,淡泊自足。

永昌元年,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选婿, 以期经过联婚获得政治上的缔盟。

“导令就东厢遍 观子弟,弟子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独一人东床坦腹而食 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逐以女妻之。

”郗鉴慧眼独具,因为 羲之的确拥有典型的魏晋风采。

王羲之23岁时候出仕,发迹为秘书郎,在此以前,即其20 岁时,王氏家族的境遇因其伯父 王敦举兵反晋而遭受了一次重要变故。

王敦以清君侧为由, 从武昌率大兵逼京,王导因朝中 有尽诛王氏之族谈论,只得率王氏子弟二十余人每日清晨诣台等待治罪。

此次几近囚徒的 经历对王羲之的刺激很大, 以后一向赏识自己的周凯为王敦所害, 依赖王敦的叔父王廙病逝, 王敦自己也被发冢出尸, “王与马,共天下”的时代終成为昙花一现,政治的残忍使得王羲 之以后以“素无廊庙志”为由推却护军任成为必定。

二王书法的笔顺

二王书法的笔顺

二王书法的笔顺引言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拥有众多流派和名家。

其中,二王书法是指王羲之和王献之两位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书法家。

他们的书法作品,以书法技巧独特、笔画遒劲有力而著称,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和研究的范本。

本文将详细介绍二王书法的笔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两位伟大书法家的技艺。

王羲之的笔顺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一字仲宣,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人。

他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也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

王羲之书法的笔顺主要特点是:用笔纵横自如,构图严谨有序,笔画变化丰富。

他的字体有行书、草书、隶书和楷书等多种风格。

下面以楷书为例,介绍王羲之楷书的笔顺。

1.横横是楷书中最基本的笔画之一。

王羲之的横笔画多用一气呵成的技法,将笔尖稳定地离开纸面,从左向右横平竖直地写出。

横须以力均匀、长度一致为准则。

2.竖竖是楷书中的另一个基本笔画。

王羲之的竖笔画多用结实有力的方式书写,笔尖直接插入纸面,从上到下一气呵成。

竖的长度和力度要掌握好,保持一致性和匀称性。

3.撇撇是向左上方倾斜的笔画。

王羲之的撇笔画需变化较多,有时撇的弯曲程度较高,有时则较为平直,但都需以快、准、狠的笔势书写。

4.捺捺是向右上方倾斜的笔画。

王羲之的捺笔画也是变化多样,有时捺的角度较大,有时则较小,但都要求笔势准确、有力、无痕。

5.提提是像弯曲的勾的笔画。

王羲之的提笔画多用顺滑、圆润的笔势,有时还带有一点点的弯曲。

6.钩钩是勾的一种变化形式,常见于楷书的结构中。

王羲之的钩笔画多用快、准、狠的笔势书写,要求笔尖离纸面后迅速归位。

综上所述,王羲之楷书的笔顺主要包括横、竖、撇、捺、提和钩等各类基本笔画。

他的字体书写准确、力度适宜,笔画规整有力,给人以稳重端庄和流畅自然的美感。

王献之的笔顺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翼,一字智深,是王羲之的侄子。

他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要书法家,也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巨匠之一。

王献之的书法风格融合了古、今两派的特点,其笔法独特,笔力雄浑有力,给人以一种磅礴宏伟的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晋“二王”书法艺术
二王是中国艺术史上两个伟大的艺术家,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为羲之第七子。

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王旷善行、隶二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

卫夫人名铄,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的书法心得。

以后王羲之渡江北游名山,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见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经观摩各家,博采众长,终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书法长于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

在汉魏质朴淳厚书风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出一种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书风,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书法的代表作品
王羲之一生作品很多,但散失的也不少。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他的主要代表作有:
(1)乐毅论:小楷。

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书的法
则。

隋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极为称赞。

(2) 黄庭经:小楷。

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

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

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年)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

(3) 兰亭序:这篇文字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与41名文人举行"修禊"集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33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行书第一行书"。

(4) 快雪时晴帖:行书四行,字体流利秀美。

元赵孟俯曾称此帖为"天下第一法书"。

《石渠宝笈》收晋人三帖,号称"三希",此帖列于首位,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5) 《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帖》:王羲之行书,二帖连为一纸。

纸本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
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

(6) 丧乱帖:《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

纸本。

现藏日本帝室。

帖上还引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可见此帖是唐代传入日本的。

《丧乱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

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7) 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

因卷首有"十七"字故名。

《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

《十七帖》草书,前人评为"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也有人认为帖中字带有波挑的笔势,字字独立不相连属。

这正表明他善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独具风范的草书体势。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人,字子敬,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

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

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传说他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

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

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

王献之书法的代表作品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

因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

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

“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

”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

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

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

好在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给我们学习了解王献之书法留下宝贵资料。

他的传世书迹有《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唐摹《鸭头丸帖》、柳公权跋《送梨帖》,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

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
神品也。

"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堂法帖》,视为"国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