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各宗大意华严宗大意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
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发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
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达到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
“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发展而来的。
“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
“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
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妨碍,所以叫“三谛圆融”。
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
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
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07 华严宗
• 1.法界缘起
• 华严宗的基本理论是“法界缘起”论。“法界” 既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以及其本质、本原,也包 括一切事物得以生发和存在的原因和条件,是 一切事物及其因由的总称。法藏说:
– 法界是所入。法有三义,一是持自性义,二是轨 则义,三是对意义。界亦有三义,一是因义,依 生圣道故,《摄论》云:法界者,谓是一切净法 因故。又《中边论》云:圣法因为义故,是故说 法界。圣法以此境生,此中因义是界义。二是性 义,谓是诸法所依性故,此经上文云法界,法性 辨亦然故也。三是分齐义,谓诸缘起相不杂故。 (《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
• 这是“十玄门”的总纲,其它各门都是这一总纲的具体展开,都是 对这一总纲的具体说明。法藏认为,一法缘起,即同时具足十义, 即:教义、理事、解行、因果、人法、分齐境位、师弟法智、主伴 依正、随其根欲示现、逆顺体用自在。“此上十义,同时相应成一 缘起,无有前后始终等别,具足一切自在逆顺,参而不杂成缘起 际。”(《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一法之中,同时具足一切 法;各法之间,交相互具,遍满相应,圆融自在,无有欠缺。一一 法界,构成一个圆融无碍、和谐自足的世界。法藏以金狮子作比喻: “金无自性,随工巧匠缘,遂有师子相起”;“师子相虚,唯是真 金。师子不有,金体不无,故名虚空。”金无自性,师子相虚,两 者结合,而有了金师子。“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名同 时具足相应门。”(《华严金师子章》)金与师子,同时缘起,同 时具足金与师子的一切,同时圆融,同是圆满,所以称作“同时俱 足相应门”。
• 法界是外在的各种事物以及他们的性质以及他们 得以存在的因由的总称。所以澄观也说: – 法界者,是总相也,包事包理,及无障碍,皆 可轨持,具于性分。缘起者,称体之大用也。 (《大华严经略策》) • “缘起”,即依缘而起,即任何事物都是依据一 定的因缘而生起、而变化、而坏灭。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
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发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
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达到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
“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发展而来的。
“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
“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
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妨碍,所以叫“三谛圆融”。
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
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
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中国佛教宗派简表
汉语系佛教宗派简表藏语系佛教宗派简表世界佛教论坛由两岸三地佛教界发起于2005年,其宗旨是为世界佛教徒搭建一个交流、合作、对话的高层次平台,为中华佛教界提供一个宽阔的大有作为的舞台,更为海峡两岸佛教交流提供良好契机。
宗旨:为热爱世界、关爱生命、护持佛教、慈悲为怀的有识之士,搭建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交流、合作的平台。
原则:遵循佛陀的伟大教诲,无论南传北传、出家在家、教内教外,皆可平等参与;无论显教密教、真谛俗谛、世出世法,皆圆融无碍。
理念:一粒种子可以长出一片森林.一种观念可以唤醒一群迷惘的心灵一个论坛则可以播撒无数的种子与观念。
人心安宁、世界和平.就在我们的心念之间。
目标:面对这个并不安宁的世界,"世界佛教论坛"要为全球吹来一股和风、带来一团和气。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就是要争取人类的一个"新六和"的愿景.即"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最终共同致力于一个和谐的世界。
"宣言:时惟佛诞吉日,普天同庆。
各国大德群贤,云集香江;赏紫荆之幽香,品文化之多元。
秉承佛陀遗教,广开法筵;再启佛教论坛,共沾法益。
万物莫不仗缘而生,世界咸依共业所感。
当今时代,世有不平,生态失衡;人有不和,行止乏仪;心有不安,贪欲不止。
故和谐世界之建设,须从心开始,和合众缘,当同愿同行。
虚空有尽,行愿无穷;随愿所成,行愿合一。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故与会大德同发六愿,共倡六行:愿人心和善,惜缘护生,同行感恩。
愿家庭和乐,亲情稳固,同行奉献。
愿人际和顺,沟通互助,同行结缘。
愿社会和睦,各得其所,同行包容。
愿文明和谐,彼此欣赏,同行尊重。
愿世界和平,化怨为友,同行分享。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和合众缘,同愿同行。
佛教基础知识大全
佛教基础知识大全一、关于“佛”1. “佛”是梵文音译。
意为“智慧”“觉悟”。
2. 佛法“智慧”指三种:第一、代表一切智。
就是正确认识世界,了解宇宙本体的知识、智慧。
第二、道种智。
指的是世间万物、各种各样的现象,以及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这些现象如何产生的?如何消失的?过程如何?结果如何?正确的理解宇宙万象的智慧,就是“道种智”。
第三、一切种智。
这种智慧就是,对于宇宙万物,生老病死等等真相,都已经圆满的看透明了了。
这种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3. “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
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佛是人,不是神,觉行圆满(三义具足)者就是佛,愚痴迷惑(执迷不悟)者就是凡夫。
4. 小乘讲的“佛”,一般指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
大乘除指释迦牟尼佛之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
二、关于佛法“法”,指宇宙时空中的一切事物,大到星辰虚无,小到微尘细沙,其本质真相,生灭运行规律等。
“佛法”,就是用无边的智慧、觉悟,了解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法。
所谓“佛法无边”,是因为我们所觉悟的对象无边无际,所以能觉悟的智慧无边无际。
三、关于“菩萨”、“菩提心”“菩萨”,即“菩提萨埵”,义为觉有情,即觉悟的众生。
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圣人。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这种心愿,就叫菩提心。
四,关于西方三圣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以及他的两位胁侍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五、关于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佛祖。
释迦牟尼佛是婆娑世界的佛祖。
是为了度化解救我们这个婆娑世界里的无明众生脱离苦海的佛祖。
据传,裟婆世界修行好的人,可以脱离苦海去往极乐世界,这可能是二者之间联系的一个方式。
而佛家的本愿便是可以帮助遭受苦难的人们脱离苦海,继而去极乐世界享受生活。
六、关于三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合称三皈依。
为了避免后人误会是皈依具体的某人,六祖惠能在《坛经》中说三皈依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样就比较简单明了了。
中国佛教宗派之天台宗、华严宗
介尔:介 介尔:介,弱、小之义;尔,系助辞。形容至微至小,即 小之义; 系助辞。形容至微至小, 现前刹那一念心。 现前刹那一念心。“
十如是
[一、如是相],相即形象,相以據外覽而可別。 如是相],相即形象,相以據外覽而可別。 ],相即形象 如是性],性即性分,性以據內自分不改。 ],性即性分 [二、如是性],性即性分,性以據內自分不改。 如是體],體即體質。 ],體即體質 [三、如是體],體即體質。 [四、如是力],力即力用功能。 如是力],力即力用功能。 ],力即力用功能 如是作],作即造作,運為造作。 ],作即造作 [五、如是作],作即造作,運為造作。 [六、如是因],因即習因,善惡業因,由自種而生,習續 如是因],因即習因,善惡業因,由自種而生, ],因即習因 不斷。 不斷。 如是緣],緣即緣助,各有緣起之法,助成習因。 ],緣即緣助 [七、如是緣],緣即緣助,各有緣起之法,助成習因。 如是果],果即習果。 ],果即習果 [八、如是果],果即習果。 如是報],報即報果。 ],報即報果 [九、如是報],報即報果。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謂初相為本,後報為末,本末皆 如是本末究竟等],謂初相為本,後報為末, ],謂初相為本 由因缘生,故本末皆空,皆同實相,一理平等無二, 由因缘生,故本末皆空,皆同實相,一理平等無二,此空即 为“等”。
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 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 聲聞、緣覺、菩薩、 十法界( 等是十法界 根據《華嚴經》),這十法界中的每一界各具有 等是十法界(根據《華嚴經》),這十法界中的每一界各具有 十界,則成百法界 百法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有十如是 百法界, 十如是( 十界,則成百法界,百法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有十如是(根據 法華經》),則成千如是 千如是中的每一如又各具有三種 則成千如是, 《法華經》),則成千如是,千如是中的每一如又各具有三種 世間,即五蘊世間、有情世間和器世間(根據《大智度論》 世間,即五蘊世間、有情世間和器世間(根據《大智度論》), 則成三千世間 或叫做三千諸法,是一切法的總稱。 三千世間, 則成三千世間,或叫做三千諸法,是一切法的總稱。此三千諸 法實具於人一念之心中, 一念三千” 法實具於人一念之心中,名“一念三千”。 三種世間:五蘊世間就是人五陰合成的色身;有情世間是人身 三種世間:五蘊世間就是人五陰合成的色身; 體以外有生命的一切眾生; 體以外有生命的一切眾生;器世間就是人身體依之而住的山河 大地。 大地。 “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 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 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
佛教分几大宗派,各自有什么特色?
佛教分几大宗派,各自有什么特色?天台宗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
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盘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
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
该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
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援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
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并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
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廷续至今不绝。
三论宗三论宗,中国佛教宗派。
隋吉藏创立。
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
此宗所依经典,自罗什、僧肇、僧朗相承以来,就以《大品》、《法华经》、《华严经》为宗依。
至法朗又加《涅盘经》。
即有4部大经,所以隋唐诸三论师的传记中每每有'四经三论'或'四论三经'之说。
此外《维摩经》、《仁王经》、《金刚般若经》、《胜鬘经》、《金光明经》等,也都有较详细的疏解。
《智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此宗的根本论典,除《智论》外,吉藏均有注疏。
关于此宗的专着如《大乘玄论》、《法华玄论》、《净名玄论》、《二谛章》、《三论玄义》等皆是此宗的要典。
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为此宗的中心理论。
法相宗法相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
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
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
中国佛教的宗派及中心思想
中国佛教的宗派及中心思想教从汉代传入中国以后,到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翻译讲学、从萌芽到成熟的阶段,当时的派别就有十一种;直到唐代才正式形成宗派,计大乘八宗,小乘二宗(又有史家将小乘的俱舍归入法相宗,成实归入空宗,故一般只提八宗)。
大乘八宗,其中慈恩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多偏于教理的发挥、解说;禅宗、密宗、净土宗、律宗,偏于行持,重在讲行,教理方面就不如前面四宗广繁。
在历史上又将禅宗称为宗下、宗通,将经教称为教下、说通。
现将各宗派分别介绍如下:慈恩宗:又名法相宗、唯识宗。
讲法相唯识,主要经典为《华严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
三论宗:又名空宗、无相宗、中观宗。
讲般若,讲空。
依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菩萨的《百论》等立宗。
天台宗:又名法华宗。
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槃经》为扶疏,《大品般若经》为观法。
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
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
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
律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
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
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
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净土宗:以普贤菩萨为始祖,主张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因其中国初祖慧远曾在庐山建立莲社提倡往生净土,故又称莲宗。
实际创立者为唐代善导。
该宗所依经典为三经一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世亲菩萨的《往生论》。
密宗:又作真言宗、瑜伽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开元宗、秘密乘。
此宗以毗卢遮那成佛经,金刚顶经等为依。
立十住心,统摄诸教,建立曼荼罗,三密(身、口、意)相应,即凡成圣。
其不思议力用,惟佛能知,非因位所能测度,故曰密宗。
禅宗:又称佛心宗、达摩宗、无门宗。
指以菩提达摩为东土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见性成佛”之大乘宗派。
华严思想之我见
以下是我以项目为背景,对华严宗的解读:首先,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
为中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
本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妙旨,以隋代杜顺和尚(公元五五七至六四零年,即法顺)为初祖。
本宗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
华严宗的代表人物是法藏。
法藏字贤首,姓康,本康居人。
于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生于长安。
曾参加玄奘翻译佛经的工作,因与玄奘“见识不同而出译场”(赞宁《高僧传》卷五)。
后自立宗派,称为华严宗。
这个宗派以佛教的《华严经》为主要的经典,法藏的著作基本上都是围绕这部《经》而写的。
其次,华严宗的教理,可以基本上归结为:法界缘起,理事无碍。
意思是:一切事物皆由因缘生,诸因缘相依相入,故圆融无碍;无碍即相通,理事无碍,故真如与万法不二。
法藏在其所著的对华严思想的通俗解说文献—《金师子章》内有:“金无自性,随工巧匠缘,遂有师子相起。
起但是缘,故名缘起。
”意思就是说用金做成的狮子,其本质是金。
金不一定成为狮子,也可以成为别的东西,对于金说,狮子只是一种现象。
狮子这种现象的形成需要“因”,也需要“缘”,金是其“因”,工人的技巧是其“缘”。
就狮子这种现象说,它是许多“缘”汇合在一起才能有的,这就是“缘起”。
这可以说是对缘起最形象的白话解释。
而理事无碍的解释,我认为,”事”与”理”,分别代表了世间具现化的事物,和精神层面的心念(从我当前的理解,华严的教理认为有形的时间万物并非是本质的东西,而是表象,内在的精神或者说心念,才是决定真理的关键)。
当一个人在精神层面上,能够参悟到”事”与”理”之间是圆融的,”事”与”理”之间没有障碍,就是理解了华严宗核心部分理念的境界。
所以,我的理解是,华严宗强调的是一个精神世界凌驾与物质世界之上,一念之间包含世界万物,万物与万理互相包容、共通的一种思想。
而,作为一部经书,华严经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人们从一开始只看到世间万物的表象,一步一步到最终领悟,理解圆融无碍的真正含义。
三论宗大意
第二章 此宗之教判
华严玄谈,承慧苑刊定记之说,言罗什三藏有一音教刊,至嘉祥大师,在新三论,依涅槃经及智度地持正观等论,立二藏,又依法华经信解品,立三轮。以判释释迦如来.一代之教法。言三轮者,一根本法轮,华严经也。佛始成正觉华严会之说法,纯为菩萨开一因一果法门。二枝末法轮,小乘诸经乃至方等般若诸大乘经也。薄福钝根之机类,不堪闻一因一果,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三摄未归本法轮,法华经也。四十余年,说三乘教,至法华会,始得会彼三乘,归于一道;如中论疏云:十方诸佛及释迦一化,凡有三轮。一根本法轮,谓一乘教也。二枝末法轮之教,众生不堪闻一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三从一起,故称枝末也。三摄末归本,会彼三乘,同归一极,此之三门,无教不收,无理不摄。
言二藏者,一声闻藏,即小乘教。二菩萨藏,即大乘教。二藏非于三轮外有别体,不过简别赴大机之菩萨,称赴小机之教法曰声闻藏而已;如法华游意云:佛教虽复尘沙,今以二意往收,则事无不尽。一者赴小机说,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机说,称为大乘,而佛灭度后,结集法藏人,摄佛一切时说小乘,名声闻藏。一切时说大乘者,名菩萨藏,即大小义分,浅深教别也。
如前所述,此宗以为二谛唯是教门,不关境理,然亦有转侧适缘约理说二谛者,如罗什已下三代间及清辨智光等是也。
第二章 八不正观
此宗以二谛总摄一切佛法,然二谛由八不而正。不悟八不,即不识二谛。不识二谛,即二慧不生。二慧不生,即有爱见烦恼,以烦恼故,即便有业,以有业故,即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故龙树论师承璎珞经佛母品又涅槃经师子吼品所说,标八不于中论初之归敬颂云: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以示此论全篇之要旨。此颂首二句,蕃释灯梵四本,皆作不灭不生不断不常。无畏释云:顺结颂故,破有执故,先说不灭;又蕃本意译此颂云:由正觉者说缘起不灭等,息戏论而寂灭,是诸说法者中胜,今此归敬彼。又智度论云:如说诸法相偈,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因缘生法,灭诸戏论。又云: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常不断,非有非无。盖生灭常断一异来去八事四对者,诸法之假相,而众生执为真实,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邪见中,故龙树论师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因缘合而法生,生若实有,则不应藉因缘,既藉因缘而生,即非实有,故不生。因缘离而法灭,先已无生,何得有灭,故不灭;既藉因缘,故不常。先有今无曰断,既非先有,何得有断,故不断。因果不同,能所二义,故不一。因是果之因,果是因之果,无有二体。故不异。果不从外来,故不来,亦不从内出,故不出。中论更举世间现见之谷芽等,以显释八不;谓离劫初谷,今谷不可得,故不生。若劫初谷灭,今不应有谷,故不灭。如谷芽时,种则变坏,故不常。从谷有芽,从芽有茎叶等,故不断。谷不作芽,芽不作谷,故不一。芽名谷芽,不说树芽,故不异。不见谷从余处来,如鸟来栖树,故不来。不见芽从谷出,如蛇从穴出,故不出。次嘉祥法师于八不十门义中,以八不正二谛。兹依中论疏及大乘玄论等,略述如下:
汉传佛教大乘有哪8大宗派~最大的宗派竟然是它!
汉传佛教大乘有哪8大宗派~最大的宗派竟然是它!按一般的说话,汉传佛教大乘有八大宗派:唯识、三论、天台、华严、禅、净土、律、密。
汉传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体,以成佛为目的,所有宗派围绕这个目的行进。
日本佛教跟中国汉传佛教有一些特征很像,都是虽然宗派林立,但都以一宗为大而浸润各派,日本的这一派是真言宗,而在中国汉传佛教的这一派则是净土宗。
净土宗在汉传佛教的实际影响多大?当今汉传佛教体系除了极个别的禅宗道场外,几乎全部的宗派、寺院、僧侣的实际修行方法其实还是念佛。
直接来自印度的有两宗—唯识、三论。
两派情形很类似,都是根正苗红的印度固有的派系,也都只是传承了各自体系的很小一部分,实际创始人也都是当时的大学者兼大译师,风格上都继承了印度佛教重逻辑的特点,都是主张通过遣除我法二执而证菩提,三论宗往诸法性空的方向深入,唯识宗往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的方向深入。
正好是两个方向。
但是偏偏中国人其实骨子里不喜欢太过于复杂的理论和逻辑推测,导致两派都相继传承断绝。
后来民国虽然一度“复兴”,但是似乎只是后人继续研究前人留下的经论而已,但这两派从前都是有教理匹配的观法的,比如唯识就有“五重唯识观”,而这部分却没有能复兴起来,那这就好比一个人不会炒菜,就是把能前人的菜谱背下来肚子也不会饱的嘛。
但这两派所代表的唯识、中观仍是印度大乘佛教的精华,只是作为汉传佛教的一个具体修行宗派,恐怕就多有不足了。
实际上两派是失传了。
现今虽还有人研究但已经难称为一宗了。
律宗,本来戒律是一切宗派共同的,但中国佛教转型为大乘佛教时大乘律没及时传入,于是创派人道宣律师便从大乘的角度重新解释了本属小乘的《四分律》,见地上持唯识宗的见地,修行上以严格持守戒律为行持。
天台、华严,同样是中国才有的特色中派,同样是立足于一部被认为最究竟的经典发挥其深意,创派的年代同样是盛世,创派者同样是非常有个人魅力的大师级人物且都当过国师。
同样很擅长把经文的深意以接近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解释,同样创出一套划分佛教的标准并把自己的教派奉为最上等,也都在当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禅宗入门手册
佛教中的宗派——各宗大意阐述今晚的主题是:佛教各宗流派这里所讲的佛教,指的是汉传佛教。
(藏传佛教,我们这里不讨论)汉传佛教,形成了八个较有影响的宗派:律宗、唯识宗、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密宗、三论宗(八大宗派)大家可能对禅宗、净土宗听过,其余的可能生疏些,净土宗现在在国内比较火。
(禅宗要旨基本失传,日本有个支脉。
)群友提问:净土宗是不是就是一般许愿的?答:不能这样简单理解,净土宗现在提倡念佛,流行就是因为修炼方法很简单,念佛就可以。
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宗派?因为:佛教教义博大精深,教徒之间的根基和志趣不同。
修学过程中,侧重的经论也不相同。
主要是各宗修行的经论、修行的功法、典籍不同,理念自然不同。
禅宗是不立语言文字,不可说的。
禅宗很难讲,为什么?因为公案很多,法门也很多,宗派也不少,书籍也很多。
但我们刚才说过,禅宗不立文字,是不可说的。
先说说:为什么不立文字?这是因为人们认识事物,主观意识会对客观现象曲解。
我们依据常识来认识事物,认识不到事物的本质。
认识来认识去,越来越糊涂,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举例来说:小时候,父母告诉我们,这个是好人,那个是坏人。
现在我们成年了,知道人不只是简单的好人、坏人,人很复杂。
话说回来,认识事物,要是靠语言、靠文字去认识,靠概念、靠逻辑的那一套去认识,就会越来越支离破碎,认识不到事物的本来面目。
认识事物:禅宗开始的时候,要把你认识的东西去掉,抛弃掉,把原来的东西、成规旧俗全扔掉,你才有可能去认识事物。
(问:就是清空么?可以这样理解)这是在禅宗的范畴之内讲解,要是我们讲解逻辑学,我可能就不会这样讲了。
那么禅宗用什么来让你抛弃原来先入为主的认识呢?这也就是参禅。
佛教很多禅法是如来禅、是坐禅打坐来修。
群友提问:怎么认识事物,能举例子说明吗?答:通过参禅认识事物,如因指见月。
你来问我,什么是红色。
我没法告诉你,我告诉你,你就按照我的理解去理解了。
那我指给你看,你通过我的手指,看到什么是红色,但是千万不要把我的手指当成红色。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
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发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
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达到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
“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发展而来的。
“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
“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
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妨碍,所以叫“三谛圆融”。
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
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
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初入我国的时间,当在公元1世纪前后。
佛教宗派:
汉传佛教 (中国内地)
小乘佛教 成实宗
俱舍宗
佛 教 ( 印 度 )
藏传佛教 (西藏)
大乘佛教
南传佛教 (云南、泰国、 缅甸、柬埔寨)
三论宗(法性宗) 法相宗(唯识宗) 中土禅宗六代祖师: 华严宗 初祖:菩提达摩 天台宗 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禅 宗 四祖:道信 净土宗 五祖:弘忍 六祖:慧能 律 宗 密 宗 佛教的发展佛教的起源
安徽省宣城市励志中学吴刚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印度。当 时印度有八个小国,其中一国王名净饭王,有 太子名悉达多。悉达多太子见众生轮回生老病 死,生起大悲心,19岁时舍弃王位,出家修 行,为了寻求解脱众生生老病死烦恼的办法, 苦行六年,而后圆满究竟觉悟人生真谛宇宙真 相,是名为佛陀,意为觉者。后来佛陀应周围 的弟子、国王、大臣、人民百姓的请问,而为 阐明人生真谛宇宙真相,为说解脱生老病死苦 烦的办法,后来被其弟子记录下来,是为经典。
佛教是 现今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 的宗教。 佛教是 世界上唯一不参与政治、 军事的宗教, 是世界上唯一不与其他宗 教信仰的地区和国家发生冲突 和争端及战争的宗教。 佛教是 唯一主张平等慈悲和最早 提出因果报应的宗教。 佛教是 唯一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 性、皆可以修行成佛的宗教。
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最早传入我国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定。一般说 法有两种:一说是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 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记》。另一说源于“白 马驮经”故事,即东汉永平年间(58年—75年),汉明 帝夜梦有神人全身金色,顶上有光,在殿前绕梁飞行。翌 日问讯群臣,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告之为佛。于是明帝派 遣使者西行求法,永平十年(67年)使者在大月氏遇见 西域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汉地传授佛教。 他们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回到洛阳。明帝为表示欢迎, 在洛阳建起我国首座佛教寺庙“白马寺”。总之,佛教
佛教各宗大意 黄忏华居士
佛教各宗大意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黄忏华居士序辑第一种—释迦牟尼佛略传黄忏华居士编述再版自序初稿导言一、创诞二、幼学三、婚对四、厌俗五、修道六、自觉七、成道八、教化九、示疾再版自序佛教之典籍,浩如渊海;敷辞既极古奥,陈义又至深颐;大小乘个经论乃至梵华二土各家之撰述,其立说复甚纷歧;职是至有研究佛学至数年十数年,而于佛教之真实义,不免如盲摸象模糊者。
其实佛典率组织严整,佛学为有统绪有条贯之学,茍得其要领,则三藏十二部,若网在纲,不难迎刃而解,而佛法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本书之编述,其主旨即在将佛教各宗之教义,提要钩玄,并加以整理,使成体系,冀有志斯学者,由此粗疏之轮廓,得各宗之大概,然后以之为阶梯,进而为精密之研究,庶不至颟顸佛法,儱侗真知。
然本书脱稿于民国二十年,出版于民国二十三年,光阴迅速,已数十年矣。
此数十年来,各人之学术思想,不无变迁;从而对佛教之教史教义,其观点与前此不无出入,使在今日执笔为各宗教史教义之叙述,或与本书不无差异。
特本书以介绍为职志,而所介绍者,佛教各宗传统之学说也。
此各宗传统之学说,在中国之佛学界,屹然立千百年未替,所有研究佛学者,莫不经此阶段也。
且如前所述,本书为研究佛学穷年而不得其要领者而作,亦大略椎论而已。
至对于教史,探讨而为精审之考证;对于教义,沉浸而为缜密之研究;是则有待专书。
民国三十六年八月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初稿凡例1. 本书于抗尘走俗之余草成自知其必多挂漏必多纰谬苦无闲暇详加订正诸望贤达锡以教言2. 本书各宗宗名概用通行之名称3. 唯识一宗陈义最富故本书唯识宗大意篇幅较多4. 本书关于唯识一宗多秉承吾师欧阳竟无先生之著述关于密宗多受业于先师桂柏华先生时所侧闻其承太虚法师示教及其著述而拟订者亦伙间亦采及时意贤之著述以行文之便不克一一注明谨附志于此佛教各宗大意导言佛教者,释迦牟尼佛,于菩提道场,霩然大悟,成无上觉后,如其所证所由证而说之教法。
佛之为言觉也,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故名佛。
佛教的分支与派别1
1、佛教的派别1、藏传佛教——主要盛行于西藏,典籍所使用的语言为藏语。
比较完整的接受了佛陀的教义,向来对小乘、大乘、密乘三乘的戒律格外重视,但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素食只为少数行者所受持。
有较大影响力并流传至今是噶当、萨迦、宁玛、噶举、格鲁5个教派2、汉传佛教——汉传佛教也被狭义地称为汉地佛教,属于大乘佛教。
虽有许多古代大德的论典与教言流传于世,也有许多寺院与佛学院,但像藏传佛教这样系统闻思修佛法的道场却极为罕见,提倡素食观,广大弘法与饶益社会人群。
主要有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3、南传佛教——主要在东南亚诸国盛行,典籍所使用的语言为梵语、巴利语,属于小乘佛教。
但是缺乏大乘空性见与菩提心的教授,素食观念也略显不足,也有利济社会的善举,但与汉传佛教相比,显得过于狭隘。
主要有一切有部、经部、唯识法相宗、中观宗四大部派。
1、佛教知识(二):佛教的三大派别2009-06-14 15:24佛教三大派别佛教产生于印度,其发展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也有人说第一个阶段是原始佛教,第二个阶段是大乘佛教,第三个阶段是密教。
第二种说法的大乘佛教阶段应当是显宗阶段,密教也属于大乘佛教,但与显宗有很大差别。
佛教形成以后,不断向外传。
大乘佛教阶段传到中国内地,后来发展成汉传佛教,所以汉传佛教的教义基本上是大乘佛教显宗的教义。
印度佛教往西藏传,有一个路线是从印度传过来,从印度传的时候,印度佛教已经到了第三阶段,是密教阶段。
密教传入了西藏,形成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特点就是显宗和密宗结合。
在部派佛教阶段或原始佛教阶段后期,佛教内部发生了辩论。
辩论的时候,主张大乘佛教的这一派僧人座位比较低,人多,所以叫“大众部”,主张原始佛教的这一部分僧人坐的位置比较高,所以叫上座部,上座部得名就是座位高。
上座部从南边往外国传,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区,从缅甸传入我国云南,和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上座部佛教。
中国的佛教禅宗--五家七宗
中国的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五家七宗我国南宗禅各派的总称,又称五派七流。
即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合称为七宗。
禅宗自初祖菩提达磨,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之后,分为六祖慧能的南宗禅及神秀的北宗禅。
此中,北宗禅主张渐悟,不久即衰落;南宗禅主张顿悟,在中唐以后渐兴,成为禅宗主流,而传衍出五家七宗诸派。
中国禅宗的禅法至晚唐五代出现五家宗派,进入了兴盛时期,高度的发展必然造成宗派分歧的情况。
其时,南怀让一系就出现有临济宗、沩仰宗两家,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了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三家。
唐宋时期尤以临济宗和曹洞宗为盛,有“临天下,洞一隅”之说(洞,指曹洞宗。
禅宗五宗七派只有这两宗还比较完整,其他的都渐渐失传了)。
初祖达摩在传法二祖慧可的偈语中说:"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偈中的一花五叶,所指就是六祖慧能的南宗顿教禅法这一枝花,发出了后来的五家之叶。
尔后临济宗下又衍生出黄龙派和杨歧派,会同前面的五宗合称五家七宗。
各家宗派的门风各有特色,接引学人的手法各自不同,传承自成完备的体系。
其中沩仰、法眼二宗在宋元时代相继断绝衰微,临济、曹洞与云门三宗则延续至今。
尤以临济宗的杨歧派门庭繁茂,于宋代五祖法演以后几乎囊括了临济宗之全部道场,至今后嗣仍灿若繁星,成为中国汉地佛教的主流。
临济宗:中国禅宗"五家"之一,属"南辙"大系。
创始人为唐代希运禅师(?-867),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山的黄檗寺时暂露端倪,因子黄檗山成为佛教临济宗的祖庭圣地。
希运(?-857),少时在家乡福建福清县随师出家。
之后,参谒名师,得奉新百丈山怀海禅师(720-814)正传,唐开成年间(836-840)到宜丰黄檗山驻锡,宣讲自己所悟得的禅宗新法,四方僧侣趋往问法者甚众。
僧徒义玄(?-867)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广为弘扬希运所倡启的禅宗新法。
《华严思想简介》word版
華嚴思想簡介海雲法師這次來主要是簡介華嚴思想和說明北傳佛教的特色,各位在此面對來自南傳、藏傳及本土北傳佛教的觀念,在這種環境中難以認清自己的修行方向。
佛教文化雖分上述三個派系,可是佛教的真理對這三個派系而言,是相同的。
出三界、了生死、斷煩惱、證菩提、明心見性、成佛等,名相雖有不同,主要都在探討如何離苦,這也是佛教的真理。
至於用什麼方法去尋求真理,自然因不同文化,而採取不同的方法。
南傳與藏傳佛教流傳於當時文化不開發的地方,北傳佛教最初傳入中國是在文化興盛的漢朝,當時漢朝是世界最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儒家思想非常興盛,佛教在當時無法立足。
直到漢朝末年,主流文化崩潰,非主流文化才得興盛,所以佛教在魏晉南北朝時流傳速度非常快。
各種文化的發展各有其特色,我們無法說那一種最好,如同在美國定居的人一樣,對不適應的人而言,在美國就無法生存;可是對能適應的人來講,美國便是他們的天堂。
對三大派系的佛教而言,也是一樣,沒有對錯與好壞,我們只能就各個派系的特色作個比較。
就北傳佛教在此地弘揚的情形來論,有個缺憾是「教義不彰,行門不行」。
「行法」若不推動,則思想行為就無法印證。
南傳內觀禪,透過觀息及觀身能得到內心寧靜。
藏傳佛教透過持咒也能達到這種目的。
基本上,持藏傳佛教的「唵嘛呢叭咪吽」咒,可以達到內心的寧靜,那麼,持念「南無阿彌陀佛」也一樣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
但是,我們卻發現,教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的目的,不是要達到內心寧靜,卻是讓我們內心產生祈求「往生極樂世界」的一種複雜矛盾的目的。
不管是誦經或念佛,首先相應的必然是內心的寧靜,若內心無法寧靜,往生無有是處。
我們絕對不可能內心混亂的去往生,若帶著混亂的心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豈不受到污染顛覆?那麼,我們究竟要如何使自己透過念佛而達到內心寧靜?念佛法門是現在北傳佛教的代表,可是真正北傳佛教的精華應該在禪宗,全世界所有的宗教,大概都傳不到五代其教義就發生了演變。
中國禪宗是能夠真正把生命力傳下來的宗派,六祖慧能大師的禪法根深蒂固,枝葉繁茂,生生不息,延傳了一千多年。
华严为宗,戒律为行,净土为归的意思
华严为宗,戒律为行,净土为归的意思
华严为宗,戒律为行,净土为归,是佛教中的一种修行观念,主要源自华严经、戒律经和净土经的教义。
以下是对这三个概念的详细解释:
1. 华严为宗:华严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之一,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经典之一。
华严经讲述了佛陀智慧的广大与无限,以及种种众生的智慧潜能。
华严为宗意味着以华严经为佛教修行的根本依据,将其作为指导信仰和实践的中心。
2. 戒律为行:戒律是佛教中的基本规范,旨在引导修行者远离恶业,净化心灵,实现解脱。
佛教戒律包括五戒、十戒、二十戒等不同层次的戒律体系,修行者依据这些戒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思维,遵守道德准则,以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
3. 净土为归:净土是指阿弥陀佛的净土,也被称为西方极乐世界或阿弥陀净土。
在佛教中,修行者通过信仰和念佛,将自己的愿力投向阿弥陀佛,期望得到佛陀的加持和庇佑,最终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实现解脱和觉悟。
净土为归意味着修行者将自己的最终目标确定在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将修行的重心放在念佛和追求往生的实践上。
华严为宗、戒律为行、净土为归的意义在于强调了佛教修行的综合性和目标性。
修行者应以华严经为指导,学习佛陀智慧的教诲;依
循戒律,培养慈悲和善良的品德;最终以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为归宿,实现解脱和觉悟。
这种修行观念对于佛教信徒来说,是一种宗旨和指引,帮助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世间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十宗者,一我法俱有宗,谓人天乘及小乘中犊子部等。人天乘,计我法俱有实体。犊子部等,立三世有为无为诸法及胜义我。二法有我无宗,谓小乘中萨婆多部等。彼计一切法皆悉实有,而不立我。三法无去来宗,谓小乘中大众部等。彼说过未之法。体用俱无,唯现在诸有为法及无为法有。四现通假实宗,谓小乘中说假部等。此宗不唯说过未无体,于现在有为法中,亦有假法有实法。在五蕴可实,在十二处十八界为假。五俗妄真实宗,谓小乘中说出世部等。彼说世俗之法皆假,以虚妄故。出世之法皆实,非虚妄故。六诸法但名宗,谓小乘中一说部等。彼说一切我法,但有假名,都无实体。已上六宗,收小乘教。然诸法但名,又通于初教之始。七一切皆空宗,谓五教中大乘始教。始教有空始教相始教二种。此就空始教立名,即无相大乘。彼说一切诸法,不问有漏无漏,悉皆真空。此贤首所立,清凉改为三性空有宗,谓此宗但说遍计一种性是空,依他圆成二种性是有。八真德不空宗,谓五教中终教。说一切法唯是真如,如来藏中实德摄故,有自体故,具性德故。清凉改此为真空绝相宗,谓此宗说真空实相之中,绝一切虚妄假名之相。九相想俱绝宗,谓五教中顿教。泯所缘境相,绝能缘心想,
(第三)宗趣
此经以法界缘起理实因果不思议为宗。法界者,总相也,包事包理及无障碍,皆可轨持,其于性分。缘起者,称体之大用也。理实者,别语理也。因果者,别明事也。此经宗明修六位之圆因,契十身之满果,一一皆同理实,皆是法界大缘起门。语理实则寂寥虚旷,故经云:法性本寂无诸相,犹如虚空不分别,超诸取著绝言道,真实平等常清净。语缘起则万德纷然,故经云:而于第一实义中,示现种种所行事。此二无碍,故事理交彻,互夺双亡。此二相成,则事理照著。以理实而融因果,则涉入重重。会斯二而归法界,则融通隐隐。故经云:于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灭坏有为之相。于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无为之性。
直显离言法性。清凉改此为空有无碍宗,谓此宗说空是即有之空,谈有是即空之有,二互交彻,圆融无碍。十圆明具德宗,谓五教中圆教,说性海圆明,具足众德,一多相容,主伴无尽,清凉改此为圆融具德宗。
第三章 华严经大纲
第二篇 此宗之教义
第一章 法界缘起
此宗以一心法界无尽缘起,为一家教观之玄宗。如法界玄镜云:言法界,一经之玄宗,总以缘起法界不思议为宗故。所言一心法界者,谓总该万有心,即该罗一切万法有情非情迷悟染净之一心。如清凉新经疏云:统唯一真法界,谓寂寥虚旷,冲深包博,总该万有,即是一心。言法界者,法者,轨持为义。界有性分二义,今取性义,以能为诸法之性,一切诸法皆由性起故。清凉于大疏钞中,依五教略明一心。初小乘诸教,实有外境,假立一心,由心造业所感异故,是曰假立一心。三大乘始教,以异熟赖耶为一心,遮无外境,是曰异熟赖耶一心。三大乘终教,以如来藏性具诸功德,故说一心,是曰如来藏性一心
第二章 四法界
一心法界,摄四法界,所谓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是也。四法界者,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事法界者,差别之事物,即万法。色心情器万差诸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譬如器从金出,成种种形,故名事法界。此时界者,分义,随事分别故。理法界者,平等之理体,即真如。此体性不增不减,生佛平等,无二无差别。譬如众金,其相虽异,其体则一,故名理法界。此时界者性义,谓诸法性不变易故。理事无碍法界者,差别之事物,与平等之理体,一体不二。事揽理成故,即理是事。理由事显故。即事是理。如是理事互相交络,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真如与万法,无碍融通。譬如金即器,器即金,故名理事无碍法界。此时界具性分二义,不坏事理而无碍故。事事无碍法界者,一切分齐之事法,一一称性融通,各各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关系,即万差诸法,皆真如法性理故,一尘一毛,亦悉具足真如法性理,更无欠缺。万法与真如无碍故,从真如起之此法与彼法亦无碍。火从理起,水亦从理起。所起之水火似异,而从能起之真如观之,水火二法亦无碍。如是万法互相摄尽,事事互相融即,重重无尽,无碍自在。譬如器器同一融即,故名事事无碍法界。此时界亦具性分二义,性融于事,一一事相,不坏其相,如性融通,重重无尽故。
足发智婆娑俱舍等论所说。二大乘始教者,大乘之初门,为自小乘教出始入大乘者所说教法。未尽大乘法理,名之为始,不言定性二乘无性阐提作佛,故亦名分。于中广说法相,少说法性。又说诸法一切皆空,不说不空中道妙理。此有相始教空始教二门。深密等经唯识等论,立众生根性法尔有五种不同,建立依他万法,名相始教。般若等经中观等论。说诸法皆空,除有所得迷执,名空始教。三终教者,大乘终极之教门。此教言定性声闻无性阐提悉当成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名之为终。以称实理,亦名为实。于中少说法相,多说法性。虽说法相,亦会归性。如楞伽胜鬘等经起信宝性等论说。此上二教,并立阶位,渐次修行成佛,故总名为渐。四顿教者速疾顿悟之教门。此教明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立为顿,于中不说法相,唯辨真性。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绝言。五法与三自性俱空,八识及二无我尽遗。诃教劝离,毁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如净名默住。显不二等,是其意也。五圆教者,无碍圆满之教门。此教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于中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故十信满心,即成正觉,名为圆教,即华严经所说。
。四大乘顿教,以泯绝无寄,故说一心,是曰泯绝无寄一心。五大乘圆教,总该万有,事事无碍,故说一心,是曰总该万有一心。于此往复无际动静一源含众妙超言思之一心法界上,色心万差诸法,炳然显现,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犹帝网天珠,彼此圆遍而不妨,互相融通而无碍,是曰法界缘起,又曰无尽缘起,即法界事法,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去未来,总为一团。此一团万法互为能缘起所缘起,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此一法,望他一切法为缘。他一切法,望此一法亦悉为缘。相资相待,互摄互容,成一大缘起,所谓总收法界为一缘起是也。如法界缘起章云:法界缘起,无碍容持,如帝网该罗,若天珠交涉,圆融自在,无尽难名。又大疏云:圆教中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如因陀罗网,重重无际,微细相容,主伴无尽,即他宗就一事一理定能缘起体,不过一相孤门之缘起。此缘起就法界全体,一多相容,自他由藉,重重无尽之缘起也。
(第二)内容
至相贤首,据六十华严,言佛七处八会说华严经,谓人中三处,天上四处,为七重会,普光为八重会。清凉据八十华严,言七处九会。第一会,在菩提场,说毗卢遮那如来依正因果法门,有世主妙严品已下六品。第二会,在普光明殿,说十信法门,有如来名号品已下六品。第三会,在忉利天宫,说十住法,有忉利天宫品已下六品。第四会,在夜摩天宫,说十行法,有升夜摩天宫已下四品。第五会,在兜率陀天,说十回向法,有升兜率天宫品已下三品。第六会,在他化自在天,说十地法,有十地品一品。贤圣有隔,故越化乐。第七重会普光明殿,说因圆果满法,有十定品已下十品。前六因圆,后五果满。第八三会普光明殿,说普贤大行法,六位顿成,有离世间品一品。第九会,在室罗伐城逝多园林,说入法界法门,有入法界品一品。而第九会末,归菩提场,则十会圆明,顿彰玄极。约能诠文,束此九会以为四分。约所诠义。此经一部,有五周因果。四分者,第一会世主妙严品已下六品,名举果劝乐生信分。从第二会如来名号品,至第七会如来出现品三十一品,名修因契果生解分。第八会离世间一品,名托法进修成行分。第九会入法界一品,名依人证入成德分。五周因果者,一所信因果,谓第一会菩提场,说如来依正因果法门,共六品。前五品,显舍那依正果德。后一品,明彼本因,令人信乐,故名所信因果。二差别因果,谓第二会普光明殿至第七会重会普光明殿,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差别因果之法门,共二十九品。前二十六品,辨因。后三品,明果。故名差别因果,亦名生解因果。三平等因果,谓第七重会普光明殿,说平等因果,共二
佛教各宗大意三辑第二种
—华严宗大意
黄忏华居士编述
华严宗大意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此宗之名称及其略史
此宗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一宗正依之根本圣典,以建立义理显示旨归,故名华严宗。又以此宗观门教相,至贤首大师法藏而圆备,故以贤首名宗。又名法界宗,以明法界自在无碍法门故。佛典称释迦牟尼佛成道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深位菩萨,说圆满修多罗,即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也。佛灭度后七百年,南天竺国龙树菩萨,往龙宫中,见此华严经有三本,其上中二本,并非凡力所持,乃诵下本十万偈四十八品而出,流传人间。东晋义熙年中,佛陀跋陀罗三藏,翻译下本十万偈中前分三万六千偈为六十卷,是为旧经。次唐武后时,实叉难陀三藏,翻译前分四万五千偈为八十卷,是为新经。次唐德宗贞元年中,般若三藏,别译入法界一品为四十卷。此经自佛陀跋陀罗三藏翻译以来,早经敷畅。然至陈惰之间,杜顺禅师,总括华严奥旨,作法界观一卷,又作五教止观一卷,始定一完之基础,是为东土华严初祖,其弟子至相大师智俨,通华严十地中大相义,作华严略疏五卷,后人称为搜玄记,并作十玄门五十要问答孔目章,以申其义,是为第三祖。至第三祖法藏,承搜玄之后,作探玄记二十卷,又尝同译八十华严。复造章疏二十余部,大成一宗之教义。贤首殁后,静法慧苑,背师说,作刊定记三十卷。嗣清凉大师澄观出,作大疏及演义钞,会释静法之破斥,恢复华严之正统,是为第四祖。次圭峰大师宗密,祖述清凉,盛弘此宗,后人称为华严第五祖。唐季遭会昌之厄,此宗遗风扫地。至宋长水子浚及其弟子晋水净源等,出而保存之,余绪赖以不坠。明初别峰麓亭等,大阐华严宗旨。传及明季,有续法法师,若贤首五教仪详注等。清代有通理法师,著五教仪,六十华严,有至相之华严经搜玄记,具云于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搜玄分齐通智力轨,又单称华严经略疏,有贤首之华严经探玄记,单称探玄记。八十华严,有清凉之华严经疏,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四十华严,有清凉之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疏,圭峰之疏钞。他若帝心之法界观五教止观,明华严之观行。至相之孔目章十玄门五十要问答,贤首之五教章金师子章华严旨归游心法界记妄尽还源观华严八会纲目,清凉之华严悬谈华严略策华严七处九会颂等,说华严之奥旨,皆此宗之要籍,至贤首五教仪五教仪开蒙增注等,则此宗之入门也。
品。前普贤行品,详因该果海。后如来出现品,明果彻因源。因果交彻,平等不二,故名平等因果,亦名出现因果。四成行因果,谓第八会重会普光明殿,说成行因果离世间法,唯一品。初明五位因,后明八相果,以此因行,成此果行,故名成行因果,亦名出世因果。五证入因果,谓第九会逝多林,说证入法界妙门,唯一品。初明佛果大用,后显菩萨起用修因,谓因果二门俱时证入,故名证入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