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实宗大意
德川家训
德川家训【原文】一、人之一生如负重致远,不可急躁。
二、视不自由为常事,则不觉不足。
三、心生欲望时,应回顾贫困之时。
四、心怀宽容,则能无事长久。
五、视怒如敌。
六、只知胜而不知败,必自害其身。
七、责人不如责己。
八、不及胜于过之。
【译文】人的一生就好像背着重物走远路一样,不能急躁。
如果把不自由当作常事,就不会觉得不满足。
当心中生出某种欲望时,就要回想当初贫困时的日子。
如果心中怀着宽恕之心,把发怒看作仇敌一般,就能够长久地没有灾祸。
如果只知道胜而不知道败,一定会伤害他自己。
责怪别人不如检讨自己。
做事欠缺些胜过做事过头。
以上八条就是德川家康的家训。
毫无疑问,家康使公认的日本战国时代将“忍”字诀领悟到最透彻的人。
纵观其一生,他忍过了今川义元,忍过了织田信长,也忍过了丰臣秀吉。
不可以不说,幼年的人质经历迫使他养成异于常人的坚韧的个性。
他曾说过:“如果想要想听到鸟的啼叫声,最好的办法莫若等待它啼。
”他是一个很愿意等待的人,是一个摒弃浮躁,沉得住气的人。
那么,在下且通过其家训看其忍字诀是如何应用于其一生的。
【注释】一、人生有如负重致远,不可急躁。
概括下来,就是戒急用忍。
我国有句俗话:“忍一时风平浪静,让三分海阔天空。
”其实,忍一时易,忍一世难。
而家康做到了,何哉?原因是他看到了人生不只要负重,更应致远。
父辈早亡的他,承载着太多松平家的希望。
尤其是父亲和祖父皆是死得不明不白。
这让我想起了龙造寺隆信和宇喜多直家。
都是祖父创出基业而孙子发扬光大,而这些孙子们居然都过过流亡岁月。
只是,家康做过人质。
于是,我们且看第二条。
二、视不自由为常事,则不觉不足。
家康曾作为两家的人质。
史实是这样的“1547年松平广忠与尾张的织田信秀作战,为请骏河的今川义元援助,将六岁的家康送作今川氏的人质,但中途被织田氏所夺,监护在热田有两年之久(一说被扣在那古屋)。
在此期间,其父广忠被自己的近臣暗杀。
1549年担任今川军师的太原雪斋指挥七千大军攻陷三河的要冲安祥城并掳获了守将织田信广,雪斋遂跟织田信秀交涉,成功以信广交换被劫走的松平竹千代(德川家康)。
日本的幕府时代与封建制度
日本的幕府时代与封建制度日本的幕府时代是从12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一个时期,这段时间被称为封建制度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日本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幕府时代的开始可以追溯到1185年,当时源平合战结束后,源氏家族的源义经被平家家族的平清盛击败。
这场战争导致了源氏家族的衰落,同时也标志着幕府时代的开始。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日本的政权由幕府掌控,幕府是由武士阶级领导的政府。
幕府制度是封建制度的核心,它建立了一个严格的等级制度,将日本社会划分为不同的阶层。
在这个制度中,武士阶级处于最高地位,他们负责保护国家的安全和维护社会秩序。
武士们通过服从幕府的命令来获得土地和特权,同时也要遵守严格的道德和行为准则。
除了武士阶级,幕府时代的社会还包括了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
农民是社会的基础,他们负责生产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手工业者则负责制造各种商品,如陶器、木工和纺织品。
商人则负责销售这些商品,并在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幕府时代的经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发展。
农业生产的增加使得农民能够生产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手工业者的技术也得到了提高,他们生产的商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都有很大的需求。
商人则通过贸易活动赚取了大量的财富,他们成为了社会的富裕阶层。
封建制度在日本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加强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幕府通过建立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维持社会的和谐,同时也通过赏罚制度来惩罚违法行为。
这种制度使得社会成员有责任和义务,从而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其次,封建制度也加强了社会的等级观念。
在这个制度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位和责任,他们必须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这种等级观念使得人们更加注重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同时也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发展。
然而,幕府时代的封建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它限制了社会的流动性。
根据这个制度,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由出生决定的,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地位。
解读如何参观日本寺院
【解读】如何参观日本寺院~' 宗派日本佛教传统的“八宗”一一成实宗、俱舍宗、三论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这就是“南都六宗”)、天台宗、真言宗。
成实宗、俱舍宗已经断绝。
在“八宗”以内又独立出了许多新教派一一比如真言律宗、真言宗泉涌寺派(律)、天台宗寺门派(园城寺)、天台真盛宗、和宗等等。
真言宗又分出了新义真言宗。
老的古义真言宗也有了东寺真言宗、高野山真言宗等互不统属的独立教团。
后来出现的宗派:禅宗--- 临济宗(大德寺派、妙心寺派、东福寺派、南禅寺派等等)、曹洞宗(道元门下)、黄麋宗(江户时代由福建黄麋山传入的“明朝新佛教”)。
净土系一一净土宗(法然教团一一镇西派(知恩院)、西山派等等)、净土真宗(东本愿寺、西本愿寺)、时宗(一遍教团)、融通念佛宗。
法华系一一日莲宗、日莲正宗等。
新兴宗教--- 立正佼成会、创价学会等等。
日本的宗派与中国不同,中国的宗派更多的体现在师承关系和教义学习上,而现今的日本宗派则具有比较完整的上下级统属关系。
一—注意,日本佛教的“宗派”也并不是“自古以来”就这样。
各个宗派也积极兴办教育,比如一些日本很知名的大学:龙谷大学、大谷大学(净土真宗)。
佛教大学(净土宗)。
立正大学(日莲宗)。
驹泽大学(曹洞宗)。
花园大学(临济宗)。
大正大学(多宗派集合体)。
高野山大学(真言宗)。
二布局日本的佛教寺院大同小异,按照中轴线对称排列一一当然不是这样!寺院的布局与历史传统、地形和教义有密切的关系,下面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法隆寺的创建时间很早,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群。
因而其布局特征是与早期大陆以及朝鲜半岛寺院非常类似的。
可以看到是以五重塔与金堂为中心。
这个是延历寺东塔地区的地图。
这是延历寺的核心地区,可以说基本是依山就势,丝毫不存在什么中轴线。
根本中堂是最为核心的建筑,其中有“不灭的法灯”。
基本上在高野山、比叡山、根来寺这样的密教寺院里,你都看不到中轴线式的排列。
有一个着名的例外一一东寺,它处在京都市内,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 南大门、讲堂、金堂、食堂。
传得南宗心地后的意思
传得南宗心地后的意思
南宗心地是佛教中的一个概念,它强调修行者的内心境界和态度。
传得南宗心地后的意思可以从多个方面解释。
传得南宗心地后意味着修行者能够通过传承和学习南宗的教义和修行方法,逐渐领悟和实践南宗心地。
南宗心地强调直接指示的体验和领悟,通过传承后,修行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内化这一心地。
传得南宗心地后意味着修行者能够在修行过程中培养出南宗所强调的一种开放、自由、无所执着的心态。
南宗心地强调直接体验和超越概念的境界,传得南宗心地后,修行者能够超越对外在世界的依恋和执着,以及对自身修行成果的執著,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
传得南宗心地后还意味着修行者能够在修行中体验到南宗所强调的一种无我、无分别、无障碍的境界。
南宗心地强调直指人性本然的境界,传得南宗心地后,修行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和万事万物之间的无分别性,超越对自我的执着,体验到无障碍的境界。
传得南宗心地后意味着修行者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南宗教义,培养出一种开放、自由、无所执着的心态,并且体验到无我、无分别、无障碍的境界。
这种心地的传承和实践,有助于修行者在修行中更好地理解佛法的真义,超越烦恼和執著,达到更高层次的境界。
民国时期的南岳僧伽教育(正文)
民国时期南岳的僧伽教育南岳佛教协会田艳内容摘要:民国时期南岳的僧伽教育在面对庙产兴学风潮中,由自发转变为自觉,不仅僧伽学校多,而且办学时间长,培养了大量的佛教人才,为近代佛教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国难之时,积极抗日救亡,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慈悲救世的爱国爱民精神。
南岳僧伽教育之所以获得重大成就,是因为它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点,而这些特点对于当今佛教教育有着还有着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艰难转型之时,处在衰迈之中的中国佛教也在谋求自己的发展之路。
面对教内外的诸多挑战与撞击,佛教界的有识之士振兴改革、护教弘法的热忱宏愿被激唤而起,在守旧与革新的相互牵制中,实现着从传统佛教向现代佛教的转型。
自清末庙产兴学风潮肇始,为抵制外来宗教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教及抵制政府提拨寺产,佛教界多次联名上书自辩并抗议,在获得政府明谕保护寺产同时,也获得各寺庙自设学堂之准许。
从此,全国各地的僧伽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一时纷纷涌现。
作为佛教名山的南岳也不甘落后,在民国三十多年间,由自发到自觉,基本保持着持续不断的态势,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僧才,不仅保持了南岳佛教的传统特色,而且结合时代要求,实现了佛教教育的现代转型。
一、民国时期南岳僧伽教育的整体情况民国时期的南岳僧伽教育最早开始于民国初年,其后三十多年里,各类僧伽教育机构先后创立。
这些僧伽学校分别是:1912年,祝圣寺创办天台宗学校;1924至1926年,金鸡林塔院创办衡山僧立僧侣学校;1929至1949年,祝圣寺创办南岳佛学讲习所;1938至1939年,福严寺创办华严研究社;1940至1949年,祝圣寺创办南岳佛学研究社,其间因日军入侵而中断,1947年在南台寺得到恢复;1947至1948年,大善寺创办佛学讲习所;1948年前后,福严寺创办般若讲舍。
在这些僧伽教育机构中,比较有影响的是衡山僧立僧侣学校、南岳佛学讲习所、南岳佛学研究社。
其中,在当时南岳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僧伽教育学校是衡山僧立僧侣学校;办学时间最长、培养僧才最多的是南岳佛学讲习所;南岳佛学研究社是在南岳佛学讲习所的基础上,作为继续深造的研究机构。
和田义盛
和田义盛-义盛其人-坂东八平氏的三浦一族,世居相模国三浦地方,扼守衣笠城,掌握着镰仓、三浦半岛、房总半岛一带的制海权。
三浦义明早在天治年间就出任官职,六十岁以后,威望更著,被称作“三浦大介”。
三浦大介义明的长子义宗(1126~1164),移居到镰仓郡杉本乡,称为杉本家。
久安三年,义宗的长子小太郎义盛(1147~1213)诞生。
长宽元年(1163)秋,三浦一族的安西氏与房总半岛的豪族长狭常伴争夺领地,义明派遣长子杉本义宗往援。
义宗驾船出海,试图在敌人领地里登陆而遭伏击,带着箭伤回到家中,几个月后病重而死,时年三十九。
这是三浦义明在保元、平治之乱后遭到的又一个打击。
保元、平治之乱中,义明曾经派遣儿子义澄出兵援助女婿源义朝,但是义朝父子战死,义澄也被迫逃回了领地。
战败以后,义朝的第三子被流放到伊豆国的蛭小岛,交由北条时政等人看管,就是后来的源赖朝。
赖朝与和田义盛出生在同一年。
十七岁的义盛继承了父亲的地位。
数年后,义明给了他和田的领地(现在三浦市初声町和田),从此称为和田氏,杉本城则交给了义盛之弟小次郎义茂。
治承四年(1180)八月,源赖朝终于起兵讨伐平氏,三浦义明再次派出子弟参战,结果适逢台风,河涨水满,援军迟迟不能前进,源赖朝首先在石桥山一带被平家势力打败,义明的侄子真田义忠战死。
听到赖朝的败讯,三浦军便向后方撤退,途中还遭到畠山重忠的追击而在由比滨交战,艰难逃回了衣笠城。
义明听说孙子义盛在战斗中表现得很是勇敢,决定奖赏他.和田义盛却和祖父争吵起来.因为义明坚持要固守衣笠城,迎击畠山重忠,即使就地战死也维护了三浦家的荣誉。
义盛想撤到奴田城,该城三面环海,三浦家习于水战,战况不妙还可逃走。
最后,义明固执地声称,只留下他一个人也要守在衣笠城,并说:“活到八十多岁了,所余无几。
如今我把老命给了武卫(源赖朝),希望子孙努力建立功勋吧!”众人终于服从了他的权威。
不久,畠山重忠、河越重赖、江户重长的大军攻破了衣笠城。
三拳打死镇关西内容概括300字
三拳打死镇关西内容概括300字
《三拳打死镇关西》是沈石溪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主要讲述了年少少年少年陈隐瞒身份在镇关西展开复仇的故事。
陈隐瞒原名陈来,是一个杂技团的成员。
他的父母因为被陈氏商会陷害而身亡,而陈隐瞒也成了孤儿。
为了寻找真相和为父母报仇,他改名为陈隐瞒,隐藏身份,暗地里开始了复仇计划。
镇关西是一个权利熏天、黑暗蔓延的地方,陈隐瞒利用自己杂技团的表演,结识了负责镇关西暗帮任务的几个大杀手,逐渐获得了他们的信任,并与之合作。
同时,他也结识了金鹰堂的寇靖,两人成为了好友。
为了搜集更多的证据,陈隐瞒在镇关西多方搏命,利用所学的武艺斗智斗勇,逐渐削弱了商会的势力。
他通过各种方式接近了商会的首领陈铁手,企图逼他交代真相。
然而,在陈隐瞒即将成功的时候,一场阴谋让他被镇关西的人追杀。
在寇靖和陈隐瞒的朋友们的帮助下,陈隐瞒最终逃脱了危机,并携手他们展开最后的决战。
在激烈的战斗中,陈隐瞒终于揭开了陈氏商会背后的真相,成功为父母报仇。
《三拳打死镇关西》以英勇、机智和决心为主题,通过陈隐瞒的复仇故事,展现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以及纯真与成长的历程。
同时,揭示了权力腐败和黑暗势力对社会的危害,寄托了作者对正义和勇气的追求。
随时代而变化的历史人物评价―以足利尊氏为中心
随时代而变化的历史人物评价―以足利尊氏为中心摘要:古往今来凡历史名人,或名垂千古,或臭名昭著,但多为后世评价。
日本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个人物,后世对他的评价在“英雄”与“逆贼”之间不断变化,且在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争论,这个人就是足利尊氏。
本文总结了日本历史上各个时期给予足利尊氏的不同评价,并就其背后原因做一粗浅分析。
关键词:足利尊氏;日本历史;人物评价;变化一、南北朝时期的褒与贬足利尊氏(1305-1358),原名足利高氏,日本室町幕府的第一代征夷大将军。
其名讳中的“尊”字为后醍醐天皇的名讳,特准尊氏使用。
而尊氏原名中的“高”字则为前镰仓幕府第十四代执权北条高时所赐。
足利氏虽出身河内源氏义家流嫡系,兼具名望与实力,但自北条氏掌控镰仓幕府执权之后,在幕府内部几乎沦为边缘族群。
然而,长期对北条氏的屈从并未抹杀掉足利氏历代领主的夙愿,即恢复先祖源氏(镰仓幕府创立者源赖朝)的荣光。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尊氏作为足利氏第八代领主登上了历史舞台。
1、疏石的赞誉虽说尊氏在之后的上百年时间里曾多次被史学界定性为“逆贼”,但仅从天皇赐予自己名讳于尊氏这一点,就可看出他在当时所创下的功绩。
南北朝时期的军记物语《梅松论》中就有高僧梦窗疏石对尊氏评价的记载:治承より以下、右幕下頼朝卿兼征夷大将軍の職、武家の政務を自ら専にして賞罰私なしといへ共、罰のからき故に仁の闕ける所々見ゆ。
今の征夷大将軍尊氏は仁徳を兼ね給へるうえに尚大いなる徳有るなり。
⑴大意为:相较于开创镰仓幕府的源赖朝,尊氏为人更有德望,可谓仁德兼备;而赖朝御下严苛,稍欠仁慈。
更有传言,疏石还曾多次在自己的讲学中这样评价尊氏:“其一,他心志坚定,敌我交战也能面带微笑毫无惧色;其二,他心怀慈悲,面对敌人也不会赶尽杀绝;其三,他心胸宽广,不在意自身财物多寡,好与人分享。
集以上三点兼备者,是难得一见的将军人选。
”由此可见,作为“七朝帝师”的疏石在当时对尊氏是十分推崇的。
2、同时期鲜有恶评南北朝时期,对于尊氏的恶评虽少有记载,但其中武将新田义贞就曾对尊氏主张没收武士领地一事大加谩骂,还曾上奏后醍醐天皇称尊氏为“无才无能的卑鄙小人”。
问虚相是什么意思
问:虚相是什么意思?答:就是实际没有而虚妄现的相。
一般听到“有”就认为是实有。
其实“有”有两种,一是“实有而有”,二是“非有而有”,非有而有的相就是虚相。
比如梦里的相就是非有而有的虚相。
所谓世俗,就是这样的虚相。
问:名言是什么意思?名言量又是什么?答:像现前的桌子、椅子、山河、大地这些现相,就只是一个名词,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
所谓的桌子只是名言,没有实际;所谓山也只是名言,没有实际,青、黄、赤、白也都只是名言,一切的虚妄现相都只是名言。
“名言”就是虚相,虚相除了只是一个假名之外,在真实中一无所有。
再讲量。
“量”就是无欺的心。
名言量就是观察名言现相的无错谬的心。
也就是对名言现相的体性,它是无错误了知的。
比如这个虚妄的世间有水,你也无误地见了水,这个见水的眼识就叫名言量。
或者见到山上有烟,由烟推断有火的比量心,也叫名言量。
像这样无误认知名言现相的现量和比量,就叫名言量。
问:为什么说世俗是谛?答:谛是不欺的意思。
在众生心前是有这样的现相,而说有这样的现相就是符合事实,因此是谛。
比如梦中被老虎追赶非常恐惧,针对当时梦境的相衡量时说有老虎在追赶梦里的人,而且他很恐惧、心跳加速等等。
所衡量到的义跟梦里的显现吻合,没有欺骗性,就叫“谛”。
问:胜义这个词怎么解释?答:妄识见的是世俗虚妄的法,圣者智慧见的是真实的体性或者真实的相。
所以,胜义就是殊胜圣智的行境。
妄识见的是虚妄的相,超出它的殊胜义,就是胜义或者第一义,是在一切义中最真实的义。
问:胜义量是什么?答:胜义量不是指胜义当中的量,而是指无误衡量胜义的心,包括现量和比量。
问:胜义理和名言理是什么意思?答:佛教抉择法义时运用圣教和正理。
其中的理就有胜义理和名言理两种。
胜义理不是指胜义中的理,而是指观察胜义的正理。
“名言理”就是观察名言的正理。
像法称菩萨《释量论》里观察名言的那一套正理,就是观名言理,简称名言理。
月称菩萨等在《入中论自释》等里面运用的一套理,就是观胜义理,简称胜义理。
日本封建社会
日本封建社会日本封建社会是指从公元12世纪到19世纪中叶的一段历史时期,期间日本社会中的权力和经济资源主要由大名和武士阶层掌握,其余人民则处于较低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阶层。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介绍日本封建社会的特点。
一、政治在日本封建社会中,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武士阶层的手中。
武士拥有土地、军队和统治权,通过守护君主和大名获得特权和特定地位。
君主作为象征性的统治者,具备宗教和仪式的权力,而实际的政治决策和行政权力则由大名和武士阶层主导。
大名是封建社会的核心,他们是君主授予土地和权力的人。
大名建立自己的军队,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并与其他大名之间进行权力和地盘的争夺。
在大名下面是武士阶层,他们依附于大名,为其提供忠诚和军事服务。
二、经济日本封建社会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
大部分农民是农地的承租人,他们需要交纳地租给土地的所有者,即大名和武士。
农民的生活主要依靠农田所产的粮食。
与此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在封建社会中发展起来。
手工业者和商人被视为封建等级中的底层人士,且无法享受到与武士和大名相当的权利和地位。
他们的社会地位较低,积累财富的机会有限,但他们的存在为封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繁荣。
三、社会封建社会中的社会等级严格划分,传统的阶级体制决定了人们的身份和地位。
武士阶层位于社会等级的顶端,享有许多特权,包括掌握权力、参与政治决策和拥有土地。
农民和手工业者则处于社会等级的底层,他们的地位和权益受限,生活拮据。
日本封建社会中还存在着严格的礼节和行为规范。
武士注重武道和忠诚精神,同时也要遵循社会的礼仪和规矩。
人们被要求维护自己所属阶级的权威,遵守规定的行为准则。
结论日本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制度。
大名和武士主导着政治和经济,而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存在社会地位较低的现象。
尽管日本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但其影响仍然存在于日本文化和社会结构中,对日本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僧为什么要西天取经
唐僧为什么要西天取经唐僧取经是四大名著《西游记》中主要讲述的故事。
那么唐僧为什么要取经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唐僧为什么要取经,希望对你有帮助!唐僧为什么要取经其实唐僧取经与他幼年经历有关。
唐僧尚未出生,其父就被奸人所害失去生命,其母亦被强行掳走。
唐僧也因此流落至金山寺,一直学习佛法。
而《大乘佛法》是用来普渡众生,感化众生,如果每个人都参透佛法,都按佛经所说行善事,不作恶,也就不会再有唐僧这类事件的发生了,所以唐僧心中对佛法是充满敬重的。
唐僧为什么要取经还与他的前世有关。
唐僧的前世是金蝉子转世,而金蝉子是因为不听如来佛祖讲经,佛祖认为他辱了佛经,遂将他贬下凡尘,要他从新历练。
金蝉子转世十世,十世皆入佛门历练,皆为善人。
重新取经,也就完成历练从新回到灵山了。
还有一点就是与唐僧本人的意愿有关。
唐僧佛法造诣之所以高,除了他的悟性好,和他本人喜爱也有关系。
当时经书因为中间的断流,以前留下来的经书,很多已经难以辨别,而西天是佛教的发源地,盛极一时,唐僧对于佛经的疑惑在那里能得到最好的解答。
所以唐僧本人也是非常愿意去取经的。
唐僧取的是什么经唐僧取经的故事出自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
据书中记载,唐僧是东土大唐的得道高僧,平生最伟大的事迹就是前往西天取的经书,普渡世人。
那么唐僧取的是什么经书?根据统计唐僧取的经书主要有大小乘经律520夹,并上《大菩萨藏经》之类的共有657部,可以看出唐僧取的经书种类和数量是很繁多的。
在古代佛教的僧人修习的大多是小乘佛法,小乘佛法包含两宗即成实宗以及俱舍宗。
成实宗主张空宗,而俱舍宗主张有宗。
空宗可以理解为一切皆空,无具实体,有宗与空宗相反,意为主张万物皆有实体。
唐僧取来大乘佛法,包括《三论宗》、《天台宗》、《净土宗》等等一系列宗体。
唐僧取来经书翻译,曾想做删减,但是夜晚梦到有猛虎示警,所以决定一字一字翻译。
唐僧还梦到有佛光普照,使自己感到平静,心情愉悦。
于是醒后唐僧就逐字翻译,不敢删减。
七真守密旨劝君无欲道自成的释义
七真守密旨劝君无欲道自成的释义七真守密旨是指古代中国道教中的一种修行方法,旨在通过无欲无求的心态,自我修炼,达到个体自成的境界。
这种修行方法是一种内向的修行方式,通过舍弃欲望和执念,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越凡俗的境地。
下面我们将从道家哲学和实践的角度来阐述七真守密旨劝君无欲道自成的含义。
首先,七真守密旨中的“无欲”强调的是心灵境界上的追求。
人们常常追逐功名利禄、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这些都是外在的世俗欲望。
然而,道教主张内向的修行,在内心深处追求灵魂层次的自由和超越。
只有摒弃外在的欲望,专注于内在的修炼,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平静和升华。
无欲并不意味着没有追求,而是不受外物的束缚,不为世俗所限制。
通过修炼,人们可以超越对物质的执着,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自由和快乐。
其次,七真守密旨的“道自成”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寻求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的道路。
在道教的观念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道,并且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境遇,找到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
道自成不仅仅是追求个人的境界提升,更是追求与道合一的境地。
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宇宙的融合。
只有通过自身的修行,实现与道的统一,才能真正成为道的一部分,实现自我与宇宙的和谐统一。
七真守密旨的确是一种艰深的道教修行方法。
它要求修行者具备超脱世俗欲望的境界,放下名利之心,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种种荣辱得失,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升华。
同时,它还要求修行者通过不断的修炼和打磨,实践自我的完善与提升。
只有通过这种内外双修的方式,个体才能真正超越凡俗,成为自己内心和宇宙间的一部分。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七真守密旨的无欲道自成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学会适应变化和放下执念。
人生中充满了变化和不确定性,只有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固执于某种欲望或者执念,才能灵活应对各种情况,享受自由和快乐。
其次,我们应该注重个体的成长和完善。
个体的修炼和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应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需求,并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佛教的起源及发展
初入我国的时间,当在公元1世纪前后。
佛教宗派:
汉传佛教 (中国内地)
小乘佛教 成实宗
俱舍宗
佛 教 ( 印 度 )
藏传佛教 (西藏)
大乘佛教
南传佛教 (云南、泰国、 缅甸、柬埔寨)
三论宗(法性宗) 法相宗(唯识宗) 中土禅宗六代祖师: 华严宗 初祖:菩提达摩 天台宗 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禅 宗 四祖:道信 净土宗 五祖:弘忍 六祖:慧能 律 宗 密 宗 佛教的发展佛教的起源
安徽省宣城市励志中学吴刚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印度。当 时印度有八个小国,其中一国王名净饭王,有 太子名悉达多。悉达多太子见众生轮回生老病 死,生起大悲心,19岁时舍弃王位,出家修 行,为了寻求解脱众生生老病死烦恼的办法, 苦行六年,而后圆满究竟觉悟人生真谛宇宙真 相,是名为佛陀,意为觉者。后来佛陀应周围 的弟子、国王、大臣、人民百姓的请问,而为 阐明人生真谛宇宙真相,为说解脱生老病死苦 烦的办法,后来被其弟子记录下来,是为经典。
佛教是 现今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 的宗教。 佛教是 世界上唯一不参与政治、 军事的宗教, 是世界上唯一不与其他宗 教信仰的地区和国家发生冲突 和争端及战争的宗教。 佛教是 唯一主张平等慈悲和最早 提出因果报应的宗教。 佛教是 唯一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 性、皆可以修行成佛的宗教。
佛教传入中国
佛教最早传入我国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定。一般说 法有两种:一说是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 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记》。另一说源于“白 马驮经”故事,即东汉永平年间(58年—75年),汉明 帝夜梦有神人全身金色,顶上有光,在殿前绕梁飞行。翌 日问讯群臣,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告之为佛。于是明帝派 遣使者西行求法,永平十年(67年)使者在大月氏遇见 西域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便邀请他们来汉地传授佛教。 他们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回到洛阳。明帝为表示欢迎, 在洛阳建起我国首座佛教寺庙“白马寺”。总之,佛教
佛教各宗大意 黄忏华居士
佛教各宗大意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黄忏华居士序辑第一种—释迦牟尼佛略传黄忏华居士编述再版自序初稿导言一、创诞二、幼学三、婚对四、厌俗五、修道六、自觉七、成道八、教化九、示疾再版自序佛教之典籍,浩如渊海;敷辞既极古奥,陈义又至深颐;大小乘个经论乃至梵华二土各家之撰述,其立说复甚纷歧;职是至有研究佛学至数年十数年,而于佛教之真实义,不免如盲摸象模糊者。
其实佛典率组织严整,佛学为有统绪有条贯之学,茍得其要领,则三藏十二部,若网在纲,不难迎刃而解,而佛法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本书之编述,其主旨即在将佛教各宗之教义,提要钩玄,并加以整理,使成体系,冀有志斯学者,由此粗疏之轮廓,得各宗之大概,然后以之为阶梯,进而为精密之研究,庶不至颟顸佛法,儱侗真知。
然本书脱稿于民国二十年,出版于民国二十三年,光阴迅速,已数十年矣。
此数十年来,各人之学术思想,不无变迁;从而对佛教之教史教义,其观点与前此不无出入,使在今日执笔为各宗教史教义之叙述,或与本书不无差异。
特本书以介绍为职志,而所介绍者,佛教各宗传统之学说也。
此各宗传统之学说,在中国之佛学界,屹然立千百年未替,所有研究佛学者,莫不经此阶段也。
且如前所述,本书为研究佛学穷年而不得其要领者而作,亦大略椎论而已。
至对于教史,探讨而为精审之考证;对于教义,沉浸而为缜密之研究;是则有待专书。
民国三十六年八月黄忏华佛教各宗大意初稿凡例1. 本书于抗尘走俗之余草成自知其必多挂漏必多纰谬苦无闲暇详加订正诸望贤达锡以教言2. 本书各宗宗名概用通行之名称3. 唯识一宗陈义最富故本书唯识宗大意篇幅较多4. 本书关于唯识一宗多秉承吾师欧阳竟无先生之著述关于密宗多受业于先师桂柏华先生时所侧闻其承太虚法师示教及其著述而拟订者亦伙间亦采及时意贤之著述以行文之便不克一一注明谨附志于此佛教各宗大意导言佛教者,释迦牟尼佛,于菩提道场,霩然大悟,成无上觉后,如其所证所由证而说之教法。
佛之为言觉也,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花开,故名佛。
伊达成实:英毅大略,勇武无双
伊达成实:英毅大略,勇武无双本文导读:伊达成实,生于信夫郡大森城,初名时宗丸,通称藤五郎。
是仙台藩一门第二位--亘理伊达家的初代,仙台藩初代藩主?伊达政宗的重臣。
伊达成实为伊达实元之嫡子,母亲为实元之兄伊达晴宗的女儿。
成实出生不久,便被辉宗指名为其爱儿政宗的近侍。
明治维新后,与家臣一起移往北海道有珠郡开拓并且构建了现在北海道伊达市基础的伊达邦成,正是伊达成实的子孙亘理伊达氏第15代的当家。
父亲实元和母亲则为叔父与侄女的关系、成实在母方那边是伊达政宗的表兄弟,在父方实元那边则和政宗的父亲伊达辉宗为堂兄弟。
幼年的成实,以果敢刚毅见称,与政宗出相入对。
天正七年(1579)元服,天正十二年(1584)出任大森城主,同年政宗继位为十七代家督,立刻开展奥州攻略,创立著名的骑铁队,命成实为分队长,天正十三年(1585),政宗开始桧原攻略,出兵攻打大内定纲,十七岁的成实奉命出战围攻小手森城。
攻克后,政宗下令成实屠杀全城八百馀人,令奥州大名大惊。
同年,二本松义继借辉宗向政宗请降,但遭到政宗严正拒绝,引发“栗之巢之乱”义继挟持辉宗逃出,成实等派兵士追捕,最后于人取川附近,辉宗命令成实开枪打死义继及自己,成实无奈之下,二人同归于尽。
愤怒的政宗于辉宗之死七日后,即出兵大举进攻义继的居城二本松,成实、景纲等奉命从行。
但以佐竹、芦名为核心的反伊达联军,在此时赶来救援二本松,与伊达势激战于人取桥。
联军迅即围攻政宗之本阵观音山,政宗势陷于苦战之中,幸得鬼庭良直、片仓景纲及成实的奋战,政宗最后才能突围而出,伊达势也因佐竹临时撤退而获胜。
天正十四年(1586),政宗再度出兵攻打二本松城,城主国王丸开城投降,政宗命成实为二本松城主,负责第一道防线。
同年末,二本松家臣鹿田右卫门进攻涉川城,成实于涉川与敌军激战,斩得敌人二百六十三名首级,威振整个奥州,令大名闻风丧胆。
天正十六年(1588)六月,由于伊达入侵芦名,佐竹与芦名出兵与伊达爆发洼田之战,成实与景纲守卫洼田城,后来二人到猪苗代城说服犹豫不决的盛胤,使战争的优势转向伊达,最后在衡量得失,两军于几道交战后决定和解。
成实宗:扎根梦境求索人格
成实宗:扎根梦境求索人格发布时间:2021-12-24T07:18:59.047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21期作者:王莲[导读] 在中国心理学领域,成实宗无疑是拥有重大开创性成就的领军专家。
王莲在中国心理学领域,成实宗无疑是拥有重大开创性成就的领军专家。
他以侦探视角切入,将梦境与现实完美结合,颠覆了传统解梦方法,实现了现代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重大突破。
他出版了《中国解梦师解梦实录》和《探梦手记》系列专著,并长期在同行评议的心理学专业期刊《心理月刊》和《最家长》发表学术文章,开创的“侦探式解梦”理论体系其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获得了国家权威部门和行业专家的高度认可,其中《侦探式解梦技术模块模型系统》和《侦探式儿童画心理分析及干预模型系统》已获得国家版权局知识产权保护。
相关解梦技术被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行业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近日,记者专访了这位心理专家。
“梦境是对人类潜意识的真实反映,通过解释梦境可以探寻人类潜意识的心理痕迹,发挥潜意识对行为的无穷创造力,从而帮助人们了解深层次的自己。
”带着一脸温暖的笑意,“梦侦探”成实宗对记者讲述了科学解梦的重要现实意义。
作为中国梦学权威著作,成实宗出版的《中国解梦师解梦实录》系列是目前业界为数不多的深度梦例解析书籍。
该系列从女人、情感、心灵和职场角度通过梦境解析来探讨人类内心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并从而增进对他人和自我的认知。
书中的观点得到了著名心理专家李子勋先生和著名精神分析专家曾奇峰先生等心理学领域数位专家学者的认可和借鉴,对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成实宗还基于其积累的众多真实案例,出版了《探梦手记:揭开我们梦里那些人生的真相》和《探梦手记:性梦真相》两部学术专著,从心理学的角度,结合梦者的生活背景和近期所经历的事件,分析其梦境的心理学含义,不仅对梦者,也对所有读者了解自己的生活具有启发意义。
两本书面市后,在解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学习,目前已经成为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参考指南。
止观大意-湛然
《止观大意》湛然应李华之请而作。
是对《摩诃止观》的刚要性著作,以极简练的文字,阐明法意的始终,将《摩诃止观》的结构和内容排列为一个严密的体系,为研究天台宗止观学说的入门书。
《止观大意》因员外李华欲知止观大意略报纲要。
略述教观门户大概。
今家教门以龙树为始祖。
慧文但列内观视听而已。
洎乎南岳天台。
复因法华三昧。
发陀罗尼。
开拓义门观法周备。
消释诸经。
皆以五重玄解十义。
融通观法。
乃用五科方便十乘轨行。
言五重者。
一切经前五义玄释。
名通义异。
以总冠别。
谓释名。
出体。
明宗。
辨用。
判教。
自法华前诸教未合五重皆粗。
来至法华名等俱妙。
广如玄文十卷委释。
言十义者。
一先明道理寂绝亡离不可思议。
于一寂理不分而分。
离开诸谛。
谓四四谛七二谛五三谛等。
若开若合权实道理冷然可见。
二能诠教门。
纲格槃峙包括秘露。
谓渐顿不定秘密藏通别圆。
得此八意。
一代声教化道可知。
三经论矛盾言义相乖。
不可以情通。
不可以博解。
古来执诤连代不休。
今用四悉檀意。
无滞不融。
拔掷自在。
四者巧破执着。
善用诸句破能着心。
如所破惑单复具足。
无言穷逐。
五结正法门。
对当行位使依教修有方便。
依行证有阶差。
贤圣不滥。
免增上慢。
六随以一句纵横无碍。
而纶绪次第宛然成章。
七开章科段钩销相承。
决疏文势生起冠带。
八帖释经文。
须义顺理当。
九翻译方言。
令名义不壅。
十一一句下理观消通观。
与经合印心成行。
非数他宝。
若释法华弥须晓了权实本迹。
方可立行。
此经独得称妙。
方可依此以立观意。
言五方便及十乘轨行者。
即圆顿止观全依法华圆顿止观。
即法华三昧之异名耳。
若欲修此圆顿三昧。
具圆十乘方名圆行。
方便品法文虽略。
譬谕品大车谕足。
然止观十卷大分为二。
初之二卷略释纲纪。
后之八卷广明行相。
初略明中又开为五。
谓发圆心。
修圆行。
感圆果。
起八教归三德。
初发圆心在第一卷。
谓约四弘四谛六即。
以简偏圆发心之相。
四弘是能发之誓。
四谛是所依之境。
六即是所历之位。
誓若无境名为狂愿。
境不辨位凡圣不分。
言依境发誓者。
谓众生无边誓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实宗大意黄忏华居士编述第一篇绪论第二篇此宗之教义成实宗大意第一篇绪论第一章此宗之名称及其略史此宗以成实论为所依之教典,故名成实宗。
佛灭度后九百年时,中印度有诃梨跋摩(译云师子铠)者,初学于数论外道,后遇萨婆多宗(但西域记云经部)鸠摩罗陀闻佛教之妙理,遂舍僧去佉学,人罗陀门,时罗陀所弘者,迦多衍尼子之教义。
跋摩慨其所释,近在名相,浮繁支离,失佛教之源旨。
遂徙辙僧祇,大小兼学,简取诸部之长,造成实论。
鸠摩罗什,于姚秦弘始十三年,译出此论,且弘讲之。
其门下采承师说,制造章疏,自是讲习颇盛,与大乘之三论宗,同为中国最早所成之宗派。
自东晋之末叶,至唐初,二百余年,成实宗之教义,风靡一世,隋唐以后,遂归寂落,长为三论附庸。
第二章此宗之部属关于此宗之部属,有异说。
诃梨跋摩,采小乘诸部中最胜之教义,立此宗,故所依本部,或云多闻;如真谛疏云:所弘之教,深于大众,过旧所闻,故名多闻也。
成实论即从此部出,故参涉大乘义,或云经部;如慧恺旧俱金序云:成实乃以经部驳斥余师。
或云探大释小;如三论玄义云:有人云探大乘义,以释小乘,具含大小,或云昙无德部;如大乘义章云:成实宗计,多相似昙无德部,或云取小乘诸部长,乃至或云化地部,又罗什天台嘉祥,并判此论为小乘。
梁三大法师,并云大乘。
道宣元照,并云教是小乘,义兼大乘。
然由玄窥基考定,属末经量部。
第三章成实论大纲(第一)名义言成实者,俱舍唯论人空,此论谈诸法皆空,释成佛一代所说经律三藏中真实义,故名成实;如初具足品云:知佛法第一,说亦得乐果,欲令法九住,不为名闻故,广习诸异论,遍知智者意,欲造斯实论,唯一切智知,诸比丘异论,种种佛皆听,故我欲正论,三藏中实义,于是说论。
所言实义者,四谛也;如色相品云:问曰,汝先言当说成实论,今当说何者为实。
实名四谛,谓苦,苦因,苦灭,灭道,乃至为成是法,故造斯论。
佛虽自成此法,为度众生故,处处散说;又佛略说法藏有八万四干,是中有四依八因,是义或舍而不说,或有略说,我今欲次第撰集,令义明了,故说。
(第二)内容此论总有二百二品,分为五聚。
一发聚,此为全论之序分,有佛宝论初具足品等三十五品。
二苦谛聚,分论色识想受行五阴,有色相品等五十九品。
三集谛聚,分论业烦恼,有业相品等四十六品。
四灭谛聚,论灭三种心,有立假名品等十四品。
五道谛聚,分论定智,有定因品等四十八品。
(第三)疏释罗什三藏译出此论后,震旦诸师,多造章疏,见于高僧传,然皆散佚不传;其为他宗之典籍而足资研究此论之参考者,则有净影慧远之大乘义章,维摩经义记,十地经论疏,及吉藏之大乘玄论,三论玄义,中百十二门三疏,而尤以大乘义章为最。
第二篇此宗之教义第一章真俗二谛此宗之教义,与三论相近,其观察宇宙万有,立世界第一义二门,即真俗二谛;如论门品云:论有二门,一世界门,二第一义门,然成实论中,有二种真俗二谛;如立假名云:佛说二谛,真谛俗谛。
真谛,谓色等法及涅槃。
俗谛,谓但假名,无有自体。
如色等因缘成瓶,五缘因缘成人。
是为第一种二谛;又灭法心品云:当知第一义故,诸行皆无。
但以世谛故,有诸行。
是为第二种二谛。
于第一种二谛,俗谛唯一,即四大五根及人我等假名。
真谛有二,即五阴等法及涅槃。
此顺有部宗之假说,非此宗之实义,于第二种二谛。
真谛唯一,即涅槃。
俗谛有二,即五阴及极微等。
此此宗之实义也。
兹列表如下:┌俗谛…………四大五根及人我等…假名有……………………假名心第一种二谛┤└真谛─┬──┐┌世谛…┼……五阴及极微等………实法有………………………法心第二种二谛┤└──┐┌假名空┐└第一义谛……涅槃…………………真实空┤非真实有├………心空└真实空┘依俗谛,即世界门,不唯诸法得说为有,即有部宗所破人我,亦得说为有。
如论门品云,以世界门故说有我;如经中说:我常自防护,为善自得善,为恶自得恶;又经中说:心识是常,又言长夜修心,死得上生,乃至又说某众生生某处等,如是皆以世界门说;但此所谓我,非外道等所执常一主宰之实我,而假名之假我也;如无我品云:论者言,犊子道人说有我,余者说无。
问曰,何者为实。
答曰,实无我法,所以者何,如经中佛语比丘,但以名字,但假施设,但以有用,故名为我。
以但名字等故,知无真实。
又云:圣人但随俗故,说言有我,又于有我无我品,往复问答,论明我但假名,非真实有。
如云:是故假名为我,非真实也。
又云:是故当知五阴和合,假名为我,非实有也。
由来一切几夫,随逐假名,谓为有我,坚执不舍,以是流转三界,永无脱期,故欲导之入第一义门,则必先被实我,莫若以假我,成实于此,举以楔出楔为喻。
如是,成实于世界门,立假我。
更细考之,则成实之世界门,有假有实有二段,即一切诸法,以我等所见言之,则森然罗列,各异其形,各有其体,然此诸法,乃因缘和合所成,无有实体。
非有而有,故名之为假有。
假有三种,一因成假,二相续假,三相待假。
因缘和合,假有诸法,名因成假。
前后接连,假有诸法,名相续假。
彼此随待,假有诸法,名相待假。
今当彼因成假,从而目如是之假法为实有生种种迷妄烦恼之能缘心,亦是假心,即假名心;如众木和合成林,五阴和合成人,非有其实体,而常人目之为实有,此第一段也。
次诸法乃因缘和合所成,故为假有。
然和合而成此诸法之众缘,与诸法较,则为实有。
从而悟知诸法为假有唯和合而成此诸法之众缘为实有之能缘心,方可以谓之实心,即法心。
如悟知林虽假有,而众木实有,身虽假有,而五阴实有,此第二段也。
如上所述,成实于第一段,立假名有,于第二段,说实法有,然此皆世界门之观察。
次于第三段,明真实空,始为第一义门之观察,即此和合而成诸法之众缘,更细检之,则亦唯较诸法为实有,非必有其实体,且就五阴言之:第一色阴,此为五根所成,五根为四大所成。
然此四大,非实有,不过色香味触所成,此宗意。
四尘是实,四大五根假,揽尘成大,大成根故,是故四大假有,色香味触实有。
次识想受行四阴,此皆心之差别,是故唯心王实有,心数皆假有,即不过众木较森林五阴较身体为实有,而众木五阴;亦不外因缘假名法,更就其目为实有之心王并色香味触分析之,则亦必归于真空。
如林自木成,木自根成,根又自四大四尘成,渐次分析,终归于空,从而悟知诸法为真空之能缘心,亦可以谓之空心,如是于万有上,立假有实有真空故,于心上,亦立假心法心空心三。
成实于世界门,以假有实有,为引众生入第一义之方便。
更于第一义门,说假名空非真实有,使遂达真实空之第一义谛。
复于假名品述此二门之关系曰,问曰,若第一谛中无此,世谛何用说耶。
答曰,世间众生,受用世谛。
何以知之,如说画火,人亦信受。
诸佛贤圣,欲令世间离假名故,以世谛说;如经中佛说,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以智者无所诤故,又上古时人,欲用物故,万物生时,为立名字,所谓瓶等。
若真是法,则不可得用,故说世谛,又若说二谛,则佛法清净。
以第一义故,智者不胜。
以世谛故,愚者不诤,乃至又世谛者,是诸佛教化根本,谓布施持戒,报生善处。
若以此法调柔其心,堪受道教,然后为说第一义谛。
如是佛法,初不顿深,犹如大海,渐转渐深,故说世谛,乃至如佛念言,罗侯罗比丘,今能成就得道智慧,当为说实法;譬如痈熟,坏之则易,生则难破,如是以世谛智令心调柔,然后当以第一智坏,此即诃梨跋摩论师设世界第一义二门命意所在也。
第二章人法二空此宗依第一义明人法二空故论中立空无我二种观,以观二空;如圣行品云:有二行,空行无我行。
于五阴中不见众生,是名空行。
见五阴亦无,是无我行;又减法心品云:又二种观。
空观无我观。
空观者,不见假名众生,如人见瓶,以无水故空,如是见五阴中无人故空,若不见法,是名无我。
空观者,人空观也。
瓶譬五阴。
水喻实我。
如瓶中无水,名曰空瓶。
五阴中无人我,故名为空。
无我观者。
法空观也。
如瓶体性无实五阴诸法,非真实有,是故不唯人我空。
即五阴亦复如幻如化;故灭法心品又云:五阴实无,以世谛故有。
所以者何,佛说诸行尽皆如幻如化,以世谛故有,非实有也。
又经中说第一义空,此义以第一义谛故空,非世谛放空。
第一义者,所谓色空无所有,乃至识空无所有,是故若人观色等法空,是名见第一义空;又引水沬经云:又水沫经中,佛说若人见水聚沫,谛观察之,如非真实。
比丘亦尔,若正观色阴,即知虚诳无牢无坚败坏之相。
观受如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如幻,亦复如是,此中五喻,皆示空义,所以者何,眼见水沬,消时还无,泡等亦尔,故知诸阴非真实有。
第三章苦谛义成实论之主旨,如前所述,在释成如来所说三藏中实义。
所谓实义,即若集灭道四谛,然所谓四谛,摄一苦中。
苦者,流转之现象也,流转之现象也,流转之表章也。
故论中于余三谛,亦皆冠以苦字,谓集为苦因,灭为苦灭,道为苦灭道;如色相品云:五受除是苦,诸业及烦恼是苦因,苦尽是苦灭,八圣道是苦灭道。
四谛品言苦谛所摄,有三界四识处、四生、四食、六道、六界、六触、七识处、八法、九众生居、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二十二根等法。
色相品独言五受除是苦者,以此为受身因缘,身为众苦之聚故。
成实法中,阴起前后,不得一时,心识之起,必托六根,于中五识,依五色根,意识一种,依于意根,从多为论,识依色生,故先明色,第二明识。
色有三种,一者四大,谓地水火风。
二四大所因成法。
谓色香味触四尘。
三因四大所成法,谓眼等五根。
是等相触,故有声生。
四尘唯能造,造于四大。
四大是假名色,色等集会,坚多名地,湿多名水,热多名火,轻动多名风故。
因此四大,成眼等五根,是故五根唯所造,四大通二。
因四大成色,不可见有对,是名为眼。
但缘色,不缘余。
但为眼识所依。
不为余所依。
但识能知,非根能知,乃至身根,亦复如是。
色谓青黄赤白黑。
香有二种,一成质香。
即树香等。
二缘生香,依彼香质,缘生香气,离质而去,如香熏衣。
令衣有香,如香熏麻,令油有香,如风经过香树而来,风中有香,或复孤游。
更无所成。
味谓甜酢碱辛苦淡等。
触有三十九种。
坚软、轻重、强弱、冷热、涩滑、强濯等十二种。
是其外触。
猗乐、疲极不疲极、若病若差、身利身钝、懒重迷闷、瞪朦。
疼痹、吨呻、饥渴、饱满、嗜乐不嗜乐懵等二十七种,是其内触。
色但为眼识所缘,不为余所缘,乃至味触,亦复如是。
四大相击,便有声发,是故声唯所造。
次明识阴,所言识者,谓能缘心。
依色生识,能取前色是名识阴。
心与数法,一体义分,如道品中一念,而有念处、念根、念力、念觉、正念等五种别名。
以心差别故,有名为受有名为想等。
但是一心,无别心数。
次明想阴,于识所缘,分别取男女怨亲等相,而实无此等诸法。
但取假法,故名为想。
次明受阴,于取相法,领纳违顺非违非顺,是为苦、乐、不苦不乐三受。
损恼身心,名为苦受。
增益身心,名为乐受。
非损非益,名不苦不乐。
然有部实有乐受,经部则三受皆苦,即一苦受,以时差别故,有名为乐有名为苦等;如辩三受品云:能恼害者,则名为苦。
既恼害已,更求异苦以遮先苦,以愿求故大苦暂息,尔时名乐。
忧喜不了,不愿不求,尔时名为不苦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