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子共35页文档

合集下载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荀子的思想及代表作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荀子的思想及代表作

孔子孟子庄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荀子的思想及代表作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是宋国贵族,避难迁鲁。

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

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

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

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

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

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尚书》《春秋》等,教授门徒。

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

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名)之门人,曾游历于宋、滕、魏、齐等国,阐述他的政治主张,还曾在齐为卿。

晚年退而著书,传世有《孟子》七篇。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

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

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

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

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

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孔子(Confucius)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思想集中在对人类生活的伦理和道德规范上,主张以仁义为核心价值。

孔子的学说主要包括“仁”,“礼”,“忠恕”,“节制”等。

孔子的学说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

他强调家庭中的孝道和尊重。

孔子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个人的修养和自我完善。

他强调通过自我反省和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

孔子的学说强调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著名的观点。

孟子(Mencius)孟子,名轲,字子思,是中国古代孔子学派的重要代表。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伦理和人性论上。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们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

他强调人们应该发扬善良的品质,并通过教育和修身来实现自己的良知和道德。

孟子的政治思想强调君主的德义和人民的福祉。

他认为,君主的德行对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至关重要。

他主张君主应该以仁义和人民的利益为导向进行治理。

老子(Laozi)老子,名李聃,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的学说以《道德经》作为代表,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提倡“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法则,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老子的思想强调道和德。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原则,是一切存在的本源。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与道的合一,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和谐。

老子的学说强调个人自由和自主。

他反对权力的滥用和人为的限制,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

庄子(Zhuangzi)庄子,名周,字子野,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学说以《庄子》一书为代表,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快乐。

庄子的思想主张自由和无为。

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法则,放弃功利和名利的追求,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

第8课百家争鸣(共35张PPT)

第8课百家争鸣(共35张PPT)
法治;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你认为孔子提倡的“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意义?
积极意义:对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 借鉴意义。
教育成就
总结了一套较好的教育方法:
教学方法
“有教无类”
教学对象
“因材施教”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阅读孔子的这三段话,想 一想,对你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 导?
什么是百家争鸣?
知识结构 儒家
百家争鸣
道家
墨家 法家
孔孟荀 子子子
老庄 子子
墨子 韩非子
每个小组扮演不同学派,为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设计名片
(包含姓名、时代、国籍、地位、著作、思想主张等内容)
一、儒家学派
孔子名片
姓名:
时代:
姓孔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
国籍: 身份地位:
鲁国 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他却不问马怎么样了。
“马棚失火” 的小故事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孔子的核心思想
“仁者爱人”
爱心、同情心
彼此尊重、互相谦让、和谐相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主张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知识联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意思: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 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 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
政治: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分封制
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兴起,各
奴隶 社会

瓦解 会
封建 大
社会 形成
变 革
化:
百 家 争 鸣
国纷纷改革变法。

壹、先秦诸子一、儒家孔子、孟子、中庸、易传、荀子二、道家....ppt

壹、先秦诸子一、儒家孔子、孟子、中庸、易传、荀子二、道家....ppt

韓非大綱:
一、其人 二、其書 三、其學說
(一)人性論 (二)價值論 (三)歷史論 (四)理論架構
1.法:內容特色、立法原理 2.勢:勢之重要性、執行 3.術:術重要性、授官考核、權謀之術
*
( 國


富 兵 強
值 論


( 法Biblioteka 法、 勢 、學 體
作 法
術 )

( 退

化 史 觀
史 觀

( 性

惡 說 )
。非為人口吃 , 老、喻老)
(ㄐㄧˊ,大舌頭,父母不愛、權威管教)
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
不如非(智慧高,不是對手)。非見韓之削弱(祖國衰弱),數
以書諫韓王(愛國份子,很急又沒有實權,實在看不下去),韓王不
能用。於是韓非疾治國不務(從事):脩明其法
制,執勢以御其臣下,富國強兵而以求人任賢;
三、其思想
(一)人性論:(韓非以為人性現實功利,一切以利害為考量,人主剛
好以刑德用之。人際關係,皆以利害為主)
1.夫智,性也;壽,命也。性命者(先天者),非所學於人 也。(五蠹)(智商高低、 壽命長短為先天者)
2.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佚則荒,荒則不治,不治則亂; 而賞罰不行於天下者必塞。(心度) (性惡)
5.衛人有夫妻禱者而祝曰:使我無故,得百束布。其夫曰: 何少也?對曰:益是,子將以買妾。(內儲說下) (夫妻
間)
6.臣盡死力,以與君市(買賣);君重爵祿,以與臣市。君 臣之際,非父子之親也,計數之所出也。(難一) (君臣
間)
7.君以計(計算)畜臣,臣以計事君,君臣之交計也;害身 而利國,臣弗為也;害國而利臣,君不行也。…君臣也 者,以計合者也。(飾邪) (君臣間)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_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_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_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荀子的思想主张“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

《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 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 的理想境界。

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

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贡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代表人物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代表人物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代表人物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治国的方略不同,诱发的思想文化冲突。

下面是有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代表人物,欢迎参阅。

百家争鸣代表人物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崇尚《周礼》,认为人人安份守已,互相关怀,达至一个大同世界,就是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

其主要内容如下:伦理观∶仁是伦理道德的总纲。

仁就是爱人,君主要体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若要实践仁德,需要忠和恕。

忠是尽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

提倡以礼、乐,约束人的行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观∶主张以礼义治国,回复西周时期的德治。

而社会各阶层人士应尽本份,以达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局面,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观∶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认为教不应分贵贱贤愚。

他认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学方法。

他又提倡温故知新及举一反三等学习方法。

宇宙观∶对鬼神之说抱著存而不论的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但却十分重视祭祀祖先。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其后孟子以“性善说”论述仁,“人之异於禽兽者,几希。

”他认为人性本善,具备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善端,加以发扬,便可成为仁、义、礼、智的德行。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与禽兽无异,“饥而欲饱,寒而欲暖”,若顺从人的本性而行,必会引起纷争。

他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人的本性,为善去恶。

荀子强调通过“礼治”维持社会秩序,使社会各阶层人士安守本份,社会便能安定。

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被历代统治者及学术界所尊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代表人物: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代表作:《论语》思想: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及创始人-25页精选文档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及创始人-25页精选文档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及创始人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二、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

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

孔子孟子荀子墨家课件

孔子孟子荀子墨家课件

(3)教育思想:①有教无类
②重视对文化典籍的整理 主要贡献: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创办私学,扩大了教
育的范围,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为 政); •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 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
4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 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 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2、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 吗?为什么?
1 、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 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 、儒家提倡“孝” 、“仁义” 、“诚信” 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 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儒家强调“正身自省” 、 “修已安人” 、加强道德修养,有 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先秦时期)
1、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
孔子 :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 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被后人尊称为 “至圣”。
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身世 对他的思想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贵 族的身份决定了他希望恢复周朝的 “礼”;家族的“没落”,地位的下 降,则促使他希望以“仁”作为处理 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则。
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 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份,使儒学体系更加完善,儒学 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 中的蔚然大宗。

孔子、孟子、荀子PPT课件

孔子、孟子、荀子PPT课件

视君如寇仇。
——《孟子·离娄》
-
5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尽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 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 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 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 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 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 也。……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 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
——《荀子·性恶》
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助学》 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富国》
-
10
师生互动
如何理解荀子所提出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和“制天命 而用之”等观点?
——《荀子·天论》
-
11
儒家学说的影响 1.学术思想主流,确立伦理道德规范 2.「德治」、「民本」成为后世施政准则 3.整理古代典籍,推动中华文化发展 4.4.教育得以普及,后世遵循孔子施教原则
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
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
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
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 ——《孟子·梁惠王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七贤论道

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七贤论道

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七贤论道四十三、七子论道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横跨了549年,这段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涌现出了许多大学问家,先秦七子尤为代表,分别是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

七贤跨越时间比较长,有的是同一时期,彼此见过面;有的素昧平生,差了好几代。

七贤是凑不到一起论道,不过从他们留下的古籍中,仍能看出他们所持的观点,彼此有相似点,也有不同。

请他们聚在一起论道,不如说是他们的思想论道。

先秦七子坐在圆桌旁,主持人说:先秦七子,跨越春秋与战国,七位贤士,我想请问一下,何为道。

老子曰:大器晚成,大音若希,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

道是说不上名来的,大道很晚才会成就,它的声音稀微,样子无形,称之为道。

主持人说:老子不愧是道家的创始人,说得微妙含蓄,我们现代人还是不懂。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补有余。

所谓的“道”,就在这里,世间没有绝对,只有相对。

事物间总是相辅相成的。

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有生就有死,有乐就有恶,事物都有两面性,一面走到尽头,就转化为另一面。

所谓物极必反出。

道广布天地间,它可大可小,可左可右。

它谦卑低调,没有自我私心,可小如微尘;它包容万物,大公无私,可大到无边。

这种可大可小,正体现了道的弹性和能量。

孔子曰:老子的道,引述来了做人之道,人与人交友之道,对待朋友要忠实诚恳,如果朋友违反道义,就要尽朋友的责任加以规劝。

要善意的引导朋友,如果朋友不接受,就不要勉强,适可而止,以免友谊破裂。

庄子曰:千百年来,人们不停地探寻着生活的意义,并忙碌着为自己所谓的道寻找依据。

然而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道到底有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可以评判呢?是不是终日无休无止地劳碌就算有意义的一生呢?如果你是一个毫无闲暇的奋斗者,那么请你试着在你的水壶上画一些花纹,在你的头发上束一条彩带,你会发现生活的意义也许不止于你所知道的那些。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繁盛,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比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作为我过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有着很多的相似和相同之处。

首先,他们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属于平民阶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模式,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特别强调教育者的素质和教育方法,认为教育者的自身素质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很多的影响。

第三,都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强调人的自身的特长。

以上就是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在教育思想上的共同之处。

作为处于思想比较活跃、学术性比较强的时代的教育家来说,不同的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不尽相同的,他们都有着自己对教育的独特的看法和观点。

孔子作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孔子在《论语》中就讲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教育思想,这些也就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其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尊为“亚圣”孟子,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但又提出了与不尽相同的观点。

孟子的教育思想可分成教育者施教的方法和指导接受者学习时应有的基本态度两方面。

第一,人须受教育,近於禽兽。

第二,教育内容在於明人伦。

第三,倘不注重教育,则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国家随时都可能会丧亡。

除此之外,孟子特别强调人伦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哪些是应该做的事.孟子在《滕文公上》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认为:五伦使得人际关系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来表达,社会因此而稳定发展,这就是教育的作用.墨子作为墨家的创始人,在教育方面也有着独树一帜的思想理念。

孔子孟子荀子课件

孔子孟子荀子课件
孟子的影响
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被历代儒家学者所传承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道德观 念、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他的思想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影响,被视为东方文化的重要 代表之一。
03 荀子
荀子的生平与背景
1 2
3
荀子简介
荀子,也被称为荀况或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著名思 想家和教育家。他出生于公元前313年,活动在公元前298 年左右。
02 孟子
孟子的生平与背景
孟子的生平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 被誉为“亚圣”。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形成了独特的孟子学派。
孟子的背景
孟子生活在周朝末期,当时社会动荡,各国相争,人民困苦。他希望通过推广儒 家思想,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的思想与哲学
• 都关注社会和谐与人际关系,提出了各自的治理理念和社会伦理思想。
思想体系的异同点
不同点
孔子的思想强调“仁爱”、“礼治”,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孟子主张“仁政”、 “民本”,强调君主应以人民利益为重;荀子提倡“法治”、“集权”,主张建立统一的国 家秩序。
孔子注重传统和权威,强调学习和遵循先贤的教诲;孟子强调个体的内在价值和道德力量, 提倡自我实现和人格完善;荀子则更注重实践和理性思考,提倡通过观察和思考获得真知。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意义
三者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例如,他们的思想可以引导我们思考如何更好 地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人格完善,如何更好地建立公正、平等的社 会秩序等。
同时,他们的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等。在当今社会,他们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孔孟旬墨道法家优秀课件

孔孟旬墨道法家优秀课件
诸子百家
简介
老子精炼奥妙, 庄子汪洋肆意, 孟子庄严雄辩,
墨子质朴生动,
韩非子犀利明畅, 荀子严密透辟, 孔子圆融周到---孔子调皮、滑头、话从
不说死。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 鲁国司空(公安部长)后罢官,讲学,
周游 68岁会鲁,著述,《尚书》《诗经》 《周易》《春秋》《礼记》《乐经》 祖先,宋国贵族 杀少正卯 《论语》文学性强,精炼的散文诗
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kūn)。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 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 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 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 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
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 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 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 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 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 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 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 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 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文章 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 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 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 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 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 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以为儒 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 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 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 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于秦, 不能自脱。

招教教育学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知识点大汇总

招教教育学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知识点大汇总

招教教育学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知识点大汇总一、墨翟生平和墨家学派1、墨翟,人称墨子,墨家学派开创者,墨翟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享有圣名的思想家,其思想代表着“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

2、墨子主张“兼爱”“非乐”“节葬”,反对孔子“乐”“教”“礼教”等。

二、论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一)教育作用——“素丝说”1、教育的社会作用:“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2、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素丝说”,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的颜色,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

(二)教育目的:培养“兼士”或“贤士”1、“兼士”或“贤士”:实现“兼爱”社会理想的人。

2、兼士与贤士的标准:(1)博乎道术:知识技能的要求。

(2)辨乎言谈:思维论辩的要求。

(3)厚乎德行:道德的要求。

三、论教育内容(一)政治和道德教育(二)科学和技术教育1、自然科学知识。

(数学、光学、力学、声学、心理学等)2、生产和军事科学知识。

(如生产器械和战争攻防器械制造)(三)文史教育(“非乐”,反对乐教,认为乐教靡费财力人力,消磨人的意志)(四)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四、论教育方法1、主动:“上说下教”,“虽不叩则鸣”,教育者应主动上门去教。

2、创适:继承古代的好东西,并在今天进一步创造出新的东西,重创造。

(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3、实践:“合其志功而观焉”,主张以动机和实践效果的统一去评价人的行为。

与孔子“力行”不同的是,除道德实践外,还注重生产、军事、科技实践。

4、量力:施教时考虑学生的力之所能及。

孟子一、孟轲的生平和政治主张(一)生平:孟子,鲁国人,“孟母三迁”“断抒教子”。

(二)政治主张:施行“仁政”——教育。

1、“制民之产”:使人民都成为小土地拥有者。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王要注意民心向背,尊重民意,收取民心。

3、好的政治既非完善的政治制度,也非高明的政治手段,而是教育。

二、“性善论”——教育理论的基础(一)性善论:仁义礼智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

孔子孟子荀子关系

孔子孟子荀子关系

孔子孟子荀子关系孟子和荀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孟子和荀子都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的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一、他们的政治理想一致,都是追求大治即治国平天下.二、他们都继承了孔子的仁爱思想,主张人性应该向善.但他们两人在继承和发展儒家学说的同时又有不少的分歧,如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但他们的分歧始终只是儒家内部的问题,荀了对孟子的批判也始终只是内部性的.孔子和孟子孔子有个徒弟叫曾子,孔子有个孙子叫子思,曾子是子思的老师,子思是孟子的老师.同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其中,孔子是众所周知的至圣先师,继承周公的德,发现了仁与礼.他把人的价值性(明显不同于巫、鬼的一面)比如说仁义礼智信,高扬了起来.可是,据说孔子死后就儒分为八了,孟子、荀子大概就是其中两家的继承者.孟子作为亚圣,主要发明了孔子的仁义.一是在强调人的价值性方面进一步做了自己的论证,比如恻隐(仁)、羞恶(义)、恭敬(礼)、辞让(智)等四心,并提出性善论.二是明确提出了政权更替的标准是人心向背.当人心不在统治者身上时,造反是合理的.比如说商汤诛桀、武王伐纣.荀子简介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