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法律主张及礼仁思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失礼”。 • 2、从“亲亲”原则出发,主张父子相隐; • 3、反对铸刑鼎。(进一步损益周礼——纳仁入礼)
• (二)“仁”
• 孔子所说的“仁”,是指人民的一种精神状态和道德观念。“仁”作为一种 道德观念,仍然是以西周以来的宗法伦理道德为基础,强调礼必须与 仁相结合。
• 其一,爱人。“泛爱众,而亲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儒家代表人物—子的法律思想
• 一、“礼”与“仁”相结合的思想
• (一)“礼”
• 孔子所说的“礼”,是指广义的“礼”,它包括西周以来所形成的整套典章 制度和礼仪习俗,其基本内容是: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宗法等级
制度。
• 对周礼进行修订的内容: • 1、赞美西周之礼,并主张正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认为
• 其三、提倡刑罚适中: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 手足。”
• 其四、中庸思想,“礼之用,和为贵、中和、用中,无过而无不及。”
• 其五、重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也 说过: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 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二、“德主刑辅”思想 • (一)提倡“仁政”,反对暴政
• 其一、敛从其薄,认为“苛政猛于虎”。 其二、先富后教,“贫而无怨难”
• 其三、反对贫富悬殊,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 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 其四、反对人殉制度
• (二)德主刑辅:“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 三、“为政在人”
• 其一、主张“亲亲”与“举贤”相结合:“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 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也。”
• 其二、强调当权者要严于律己——身正令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 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身不正,虽令不从。” 意识到当权者为政的好坏与人民守法和犯罪之 间的联系,犯罪的增加是当权者贪得无厌造成的。
• (一)民贵君轻说
• 注重民心向背,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 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 斯得民矣。”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为政主张: • 其一、先教后刑:“齐之以刑,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
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 风,必偃” ;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
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
• 其二、宽猛相济:“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政 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 以济宽,政是以和。 “
• 3、主张减轻租税,反对横征暴敛: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 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 离。”
•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 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 其为民父母也? ”
• 三、民贵君轻说与暴君放伐论
• 其三、重人治,轻法治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 其政息。” 他所说的为政在人的“人:不是指一般人,平民百姓是无知 的“小人”,只能供统治者奴役,而是指被神化了的:“救世主”才有资格 为政。
• 结总:人高于法,礼高于法,德高于法。
• 孔子的法律学说对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他注重 伦理,并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庞大的思想体系,为我国古代伦理 主义的法律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 其二、爱有等级。虽然其爱人不是超阶级的,但也把劳动人民包括在 其中,有一定积极意义。
• 其三、爱要有信。他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三)“礼”与“仁”的结合
• 以仁来充实礼,周礼是最完善的伦理规范和制度,仁是最完美的伦理 观念和品德,仁是礼的精神实质,礼是仁的形式表现。克己复礼以为 仁,复礼是仁的目的,而仁是复礼的手段,两者互为因果,以维持宗 法等级制度。
•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 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 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 2、不违农时,保护生产。孟子:“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 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所以主张“春省耕 而补不足,秋省敛 而助不给”。
• 当然,孔子的法律思想具有两面性,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哪些思想 是我们当今可以借鉴的,哪些是消极的,这些值得我们思考。
•
孟子的法律思想
• 一、性善论 • 人生来就是仁、义、礼、智等善良的道德观念。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 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矣。”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 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 二、仁政思想 • (一)仁政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贫富悬殊、诸侯征战,民不聊生, 他大声疾呼:《孟子·离娄上》:“ 孟子 曰:‘ 离娄之明, 公输子之巧,不 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 (二)仁政的内容 • 1、“制民之产”。 孟子曾说过:“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 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 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 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 (二)“仁”
• 孔子所说的“仁”,是指人民的一种精神状态和道德观念。“仁”作为一种 道德观念,仍然是以西周以来的宗法伦理道德为基础,强调礼必须与 仁相结合。
• 其一,爱人。“泛爱众,而亲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儒家代表人物—子的法律思想
• 一、“礼”与“仁”相结合的思想
• (一)“礼”
• 孔子所说的“礼”,是指广义的“礼”,它包括西周以来所形成的整套典章 制度和礼仪习俗,其基本内容是: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宗法等级
制度。
• 对周礼进行修订的内容: • 1、赞美西周之礼,并主张正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认为
• 其三、提倡刑罚适中: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 手足。”
• 其四、中庸思想,“礼之用,和为贵、中和、用中,无过而无不及。”
• 其五、重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也 说过: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 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二、“德主刑辅”思想 • (一)提倡“仁政”,反对暴政
• 其一、敛从其薄,认为“苛政猛于虎”。 其二、先富后教,“贫而无怨难”
• 其三、反对贫富悬殊,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 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 其四、反对人殉制度
• (二)德主刑辅:“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 三、“为政在人”
• 其一、主张“亲亲”与“举贤”相结合:“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 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也。”
• 其二、强调当权者要严于律己——身正令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 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 身不正,虽令不从。” 意识到当权者为政的好坏与人民守法和犯罪之 间的联系,犯罪的增加是当权者贪得无厌造成的。
• (一)民贵君轻说
• 注重民心向背,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 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 斯得民矣。”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为政主张: • 其一、先教后刑:“齐之以刑,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子
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 风,必偃” ;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
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 ”
• 其二、宽猛相济:“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政 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 以济宽,政是以和。 “
• 3、主张减轻租税,反对横征暴敛: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 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 离。”
•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 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 其为民父母也? ”
• 三、民贵君轻说与暴君放伐论
• 其三、重人治,轻法治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 其政息。” 他所说的为政在人的“人:不是指一般人,平民百姓是无知 的“小人”,只能供统治者奴役,而是指被神化了的:“救世主”才有资格 为政。
• 结总:人高于法,礼高于法,德高于法。
• 孔子的法律学说对我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影响最为深远。他注重 伦理,并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庞大的思想体系,为我国古代伦理 主义的法律文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 其二、爱有等级。虽然其爱人不是超阶级的,但也把劳动人民包括在 其中,有一定积极意义。
• 其三、爱要有信。他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三)“礼”与“仁”的结合
• 以仁来充实礼,周礼是最完善的伦理规范和制度,仁是最完美的伦理 观念和品德,仁是礼的精神实质,礼是仁的形式表现。克己复礼以为 仁,复礼是仁的目的,而仁是复礼的手段,两者互为因果,以维持宗 法等级制度。
•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 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 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 2、不违农时,保护生产。孟子:“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 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所以主张“春省耕 而补不足,秋省敛 而助不给”。
• 当然,孔子的法律思想具有两面性,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哪些思想 是我们当今可以借鉴的,哪些是消极的,这些值得我们思考。
•
孟子的法律思想
• 一、性善论 • 人生来就是仁、义、礼、智等善良的道德观念。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 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矣。”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 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 二、仁政思想 • (一)仁政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贫富悬殊、诸侯征战,民不聊生, 他大声疾呼:《孟子·离娄上》:“ 孟子 曰:‘ 离娄之明, 公输子之巧,不 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 (二)仁政的内容 • 1、“制民之产”。 孟子曾说过:“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 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 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 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