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重点文言文《醉翁亭记》学案

合集下载

醉翁亭记教案(精选13篇)

醉翁亭记教案(精选13篇)

醉翁亭记教案(精选13篇)醉翁亭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通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了解二者的异同;观赏二者的立意美、结构美和语言美;背诵这两篇课文。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前一项。

教学时数:3~4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历代传诵、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而且这两篇散文都是因提倡改革当时弊政而被贬官降职后的作品。

这两篇佳作在立意和艺术技巧等方面既有相近之处,又有迥然不同之点,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各具其妙。

今日,我们把这两篇世人公认的美丽散文放在一起来比较阅读,通过比较来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观赏力量。

(二)同学泛读课文及阅读提示与全部解释。

(三)简介两篇散文的及.写作背景。

(四)同学试读课文。

(五)正音正字。

(六)观赏两篇散文的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

(七)同学分小组争论两篇散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异同点。

老师巡回指导和启发。

(八)各组代表发言论述本组集体意见或分歧。

(九)老师.总结争论状况并归纳两篇散文的异同。

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两篇散文的语言都特别美丽,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1.结构技巧有别。

《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终精辟谈论,点明主旨。

把记事、写景、抒情、谈论四者奇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楚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

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地描绘一番,却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径;有时好像文章已经写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洋洋洒洒铺陈的,却非要旨,但也并非闲笔;严肃感慨谈论的,貌似正确,却又予以否定,最终才引出正论,精辟入理,一鸣惊人。

《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致。

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动的写法,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

《醉翁亭记》学案

《醉翁亭记》学案

《醉翁亭记》学案《醉翁亭记》学案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把握以下内容1.熟读课文,注意文中“也”“而”的作用,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感情。

2.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成语。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试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文学常识欧阳修,字,号,晚年又号,北宋卓越的、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创作实绩灿烂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三、字斟句酌1.给下列字添加注音滁()壑()琅玡()()潺()僧()辄()暝()伛偻()()洌()蔌()弈()觥筹()()翳()四、翻译课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第二课时1、复习提问2、翻译课文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涂,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醉翁亭记导学案(完整资料).doc

醉翁亭记导学案(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醉翁亭记》学案学习目标:(-)知识教学点L、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并能准确默写全文(二)能力训练点1、感受优美的语言,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德育渗透点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预习达标检测】一、给下列字注音:滁( ) 壑( ) 琊( ) 潺( ) 酿(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二、重点字词释义。

1、环()滁皆山也2、林壑()尤美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4、渐闻水声潺潺()5、峰回路转()6、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7、作()亭者谁8、名()之者谁9、饮少辄()醉10、醉翁之意()不在酒1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2、云归而岩穴暝()13、晦()明变化者14、风霜高洁()15、行者()休于树16、伛偻提携()() 17、临()溪而渔18、泉香而酒冽()19、山肴野蔌()20、杂然而前陈()者21、非丝()非竹()22、觥()筹()交错23、苍颜()白发24、颓然()乎其间者25、树林阴翳()26、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7、太守谓()谁【学习资源库】★写作背景: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

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

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简介作者: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

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8篇)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8篇)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难词难句,掌握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体会部分虚词的一词多义。

2.理清本文的段落层次,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

3.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2课时三导入1.指名度阅读提示,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画书下注解①了解欧阳修。

四教学步骤第1课时(一)第一段释义讲解1.学生逐句翻译,从“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师点拨。

2.提问: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明确:写醉翁亭的周围环境,引入醉翁亭。

3.周围环境是怎样的?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个镜头的角度是什么?明确:鸟瞰镜头,从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环山。

环滁皆山4.接着镜头还是全景吗?(否,移向局部)写什么?明确:西南诸峰尤其指出琅玡山5.接下来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还是鸟瞰吗?为什么?明确:酿泉醉翁亭作者与亭周环境的相对位置是身在山中。

“泻” “临于泉上”角度应该是仰望。

6.这些景观中谁是主景?明确:醉翁亭7.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明确:“环滁皆山也”先写大环境,凝炼概括地写出滁州的地理特征;接着以视觉角度:俯——仰和空间角度:远——近外——内的变换层层推进通过周围环境我们得知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8.学生逐句翻译后半部分,教师点拨。

9.提问:这一部分交待了什么?明确:亭的来历10.如何交待的?先?后?明确:作亭者名之者醉翁雅号的由来(命名之意)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醉翁亭记》精品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  《醉翁亭记》精品学案

《醉翁亭记》学案自主预习一目标导入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研读景物描写,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重点)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4.理解作者以“醉”写“乐”的笔法,理解“醉”与“乐”的关系。

(难点)5.结合背景体会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思想。

(难点)二走近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三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

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

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课堂探究步骤一:对照译文原文:环①滁皆山也。

其②西南诸峰,林壑③尤④美。

望之蔚然⑤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⑥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⑦路转,有亭翼然⑧临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⑩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⑪之者谁?太守自谓⑫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⑭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⑮不在酒,在乎⑯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⑰之心而寓⑱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⑲开,云归⑳而岩穴暝○21,晦○22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23发○24而幽香,佳木秀○25而繁阴○26,风霜高洁○27,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第26课《醉翁亭记》学案

第26课《醉翁亭记》学案

《醉翁亭记》学案【目标导学】1、掌握常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了解文中“而”的作用,“然”的意义。

(重点)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难点)【预习案】一、文学常识1、欧阳修: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

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他在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诗人,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创作实绩亦灿烂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2、写作背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是因为他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至邓州。

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 39 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滁州偏僻,穷困,而作者以自己的政绩和才能使滁州人民乐于山野之间,因此作者常常寄情于山野之间。

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而又自得其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如诗如画,是一篇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基础梳理1、欧阳修,字,自号,晚年又号,代家,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复习学案答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复习学案答案

《醉翁亭记》复习学案四、文章内容理解:1、全文的主旨是:,“”字贯穿全文。

2、题目是《醉翁亭记》,写了这么多乐,作者在“乐”什么?文中多次提到“醉”字,与“乐”有什么关系?答:①山水之乐、游宴之乐、游人之乐,三乐归一,与民同乐②本文写景记游不是目的,而是借助它表达“与民同乐”的思想和政治抱负。

“乐”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写亭及其周围景色,说“醉翁之意”“在乎山水之间”都是为写“与民同乐”作铺垫和烘托。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之情,展现出他随遇而安、怡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11、《桃花源记》《醉翁亭记》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答:①人民生活安逸。

②民风淳朴。

③人与人和乐相处。

12、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13、选文由写景转而写人事,具体描写了____ 、太守宴、________和____ 四个场景。

(用原文回答)14、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和1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理想。

请你用现代观念,结合上文评价杜甫的思想或欧阳修的理想。

示例二: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欧阳修在官民隔阂的时代还能做到"与民同乐",生活在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时代的我们,更应和人民心连心,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1、作者用乐贯穿全篇,请问总计写了哪几种乐?从文中看,太守因何而醉?答:作者写了五种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太守因山水而醉,因喝酒而醉,因与民同乐而醉,也因治理好滁州让百姓生活快乐而自我陶醉而醉。

《醉翁亭记》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醉翁亭记》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醉翁亭记》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醉翁亭记》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1《醉翁亭记》学案(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背景《醉翁亭记》是唐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代表作品之一,以清新自然的文字、与时俱进的意蕴和深刻的思想见长。

本篇文章作为九年级上册语文课程的重要篇目之一,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文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教学目标1.掌握《醉翁亭记》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背景,了解欧阳修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熟悉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理解《醉翁亭记》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评论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醉翁亭记》的基本内容和文化背景。

2.难点在于理解《醉翁亭记》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以及欧阳修文学风格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欧阳修的生平事迹、文学思想和《醉翁亭记》的背景知识,为学生提供认知框架和分析工具。

2.阅读法:通过对文本逐句解析、对关键词语进行阐释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班级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想、表达能力,促进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五、教学内容1.欧阳修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福建福州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任宰相,是唐宋时期文学理论家和文化名流。

其文学成就包括诗、词、文,其中以散文成就最高。

2.《醉翁亭记》的基本内容和文化背景《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在一次游玩中饱览山水秀丽之间饮酒畅谈,于《九江县志》载入后被人所见,是唐宋文学史上著名的游记散文。

该文以欧阳修在醉翁亭的游玩为基础,展现出醉翁亭以及周围山水景色的特点,凭借一副荒唐的借酒消愁的形象,来抒发诗人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表达了对于民生的关注和对于人生的疑惑。

3.《醉翁亭记》的文学风格和表达主题《醉翁亭记》的文学风格轻松活泼,自然流畅,其语言简练清新,如行云流水,留给读者最深刻的印象便是舒畅惬意。

醉翁亭记学案

醉翁亭记学案

田田书屋醉翁亭记【主旨】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感人图画。

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段意】第一段:描写醉翁亭周围秀丽的景色,交代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第二段:描写山中朝暮、四时变化多端的景色。

第三段:描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四段:描写日暮醉归,点明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

【结构图解】问题分析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l)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2.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醉”和“乐”在本文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这里“醉态”和“乐景”其实都是“人和”的表现,哪来的“人和”呢?是因为我太守“政通”。

怎样达到“政通”呢?是因为我太守有着“与民同乐”的理政原则。

解释加线字意思:蔚然:临于泉上:名之者谁:醉翁之意:野芳:佳木秀:伛偻:野蔌:酒洌:岩穴暝:晦明:临溪而渔:林壑:尤美:射者中:弈:丝:竹:环滁:峰回路转:酣:风霜高洁:苍颜:阴翳:鸣声上下:前陈:颓然:觥:筹:已而:乐其乐:太守谓谁野芳发而幽香一词多义1.临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B临溪而渔:C把酒临风:D执策而临之:〖临危不惧、居高临下、如临大敌〗2.乐A山水之乐/而乐亦无穷也/B以中有足乐者:C太守之乐其乐: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此乐何极:E并怡然自乐:3.秀A蔚然而深秀者B佳木秀:4.归A云归而岩穴暝:B暮而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C吾谁与归:5.于A泻出于两峰之间:B临于泉上/歌于途,休于树:C太守与宾客来饮于此:6.谓A太守自谓也:B太守谓谁:C予谓菊:D此之谓:7.名A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B卷卷有爷名:C不能名其一处也:8.意A醉翁之意不在酒: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C意暇甚:D意稍舒:E鸣之而不能通其意:9.开A日出而林霏开:B连月不开:10.霏A日出而林霏开:B霏霏:11.出A水落而石出B不复出焉:C不敢出一言以复:D皆出酒食:E若夫日出而林霏开:12.穷A乐亦无穷也:B欲穷其林13.而A泉香而酒洌:B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日出而林霏开:C朝而往,暮而归:D而不知人之意:E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F游人去而禽鸟乐也G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H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词类活用【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

《醉翁亭记》教案(15篇)

《醉翁亭记》教案(15篇)

《醉翁亭记》教案《醉翁亭记》教案(1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醉翁亭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醉翁亭记》教案1《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

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

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一.问题的提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课题、作者。

(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

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

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2.我们为什么而醉?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板书:(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三套 附导学案)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三套 附导学案)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范仲淹因参与改革被贬,于庆历六年写下《岳阳楼记》,寄托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实际上,这次改革,受到贬谪的除了范仲淹和滕子京之外,还有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

他于庆历五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

也是在此期间,欧阳修在滁州留下了不逊于《岳阳楼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学提示】结合前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本文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学生对作品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因此他又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关于“醉翁”与“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醉翁亭记学案

醉翁亭记学案

醉翁亭记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学会翻译文言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作者作品简介。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

24岁考取进土,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

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

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2.补充资料: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耶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

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

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

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3、朗读课文。

*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

“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

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

如:朝而往,暮而归。

4、正音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辄( ) 朝( )而往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偻( ) 觥( )二、合作学习1、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2、质疑疑难,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醉翁亭记》复习学案

《醉翁亭记》复习学案

_九_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远艳玲备课组长:
授课人:远艳玲授课时间: 班级:姓名: 小组:
课题:八年级下册《醉翁亭记》复习课型:复习课
【考点突破】:
1、文言知识积累;
2、理解并默写文中关键的写景、议论句;
3、理解古仁人和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学法指导】:
理解文中关键的写景、议论句;理解古仁人和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8、“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描写的是滁人出游的场面。通过这个场面,你能感受到什么?
答:
9、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10、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四字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11、《桃花源记》《醉翁亭记》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14、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和
1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理想。请你用现代观念,结合上文评价杜甫的思想或欧阳修的理想。
[示例: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欧阳修在官民隔阂的时代还能做到"与民同乐",生活在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时代的我们,更应和人民心连心,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C、溪深而鱼肥 D、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4、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答案:
阅读课文2、3两段,完成相关题目。
5、解释加点词语。
佳木秀而繁阴: 宴酣之乐:
颓然乎其间者: 树林阴翳:

欧阳修《醉翁亭记》学案

欧阳修《醉翁亭记》学案

欧阳修《醉翁亭记》学案一.知识归纳1、文学常识: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朝的文学家。

死后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2、重点词语解释环.滁皆山也环:林壑尤.美尤: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深:峰回路转....作.亭者谁作: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翼然:临:名.之者谁名太守自谓.谓:饮少辄.醉辄: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寓: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霏:云归.而岩穴暝.归:暝:晦明变化....者野芳发..而幽香芳:发:佳.木秀.而繁阴佳:秀:山间之四时.也时:伛偻..提携伛偻:往来而不绝.者绝:酿泉为.酒为泉香而酒洌.洌:山肴..野蔌.山肴:蔌:杂然而前陈.者陈:非丝.非竹.丝:竹:射.者中,弈.者胜射:弈:觥.筹交错觥:苍颜..白发苍:颜: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已而..夕阳在山已而:树林阴翳.翳:太守乐.其乐.乐:乐:醒能述以文...者以:文:述:太守谓.谁谓:3、重点句子的翻译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7)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内容理解:1)出自本文的成语。

2)全文的主旨是:。

“”字贯穿全文的线索。

3)用原文语句回答:①写醉翁亭命名的缘由的句子: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⑤写春景的句子是:⑥写夏景的句子是:⑦写秋景的句子是:⑧写冬景的句子是: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共写了哪四个场面: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4)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醉翁亭记》教案模板集锦6篇

《醉翁亭记》教案模板集锦6篇

《醉翁亭记》教案《醉翁亭记》教案模板集锦6篇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醉翁亭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l.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醉翁亭记教案示例。

2.进一步体会文言虚词“也”“而”的作用。

3.巩固对“骈散结合”句式特点的理解。

(二)能力训练点1.引时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熟读成诵。

2.扣住“文眼”认真思考,理解文章主旨。

3.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再现美文的意境,由此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具有旷达的情怀。

(四)美育渗透点引导学生感受本文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音。

二、学法引导本文的语言代美,适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语气、语调,再现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主旨的理解,要通过找关键句,分析作者情感脉络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l.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本文婉转化美的语言特点,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这一学习重点,主要在反复诵读中感悟。

2.理解作者在文中,写“醉”是表象,写“乐”是实质,以“醉”写“乐”的用意,是学习的难点,教师作适当分析后领会。

3.欧阳修的“山水之乐”,为什么不是他消沉堕落的表现,而是他旷达情怀,积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的体现?这一疑点需要教师联系作者写作背景,作此补充介绍,分析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学生利用工具书,书下注释,自学文章,读懂文意。

2.教师介绍“而”“也”在文中的作用,它们在表达语气,情感方面的几种情形,指导诵读,体会意境。

3.教师设计思考题,帮助学生理解“难点”消除“疑点”。

七、教学步骤(-)明确目标了解文章,感受精美的语言,感悟优美的意境,理解文章主旨(二)整体感知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北宋仁宗时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革新政治,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醉翁亭记教案示例》。

醉翁亭记教案(精华10篇)

醉翁亭记教案(精华10篇)

醉翁亭记教案(精华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讲话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醉翁亭记教案(精华10篇)醉翁亭记教案篇1教学目标:通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的对比阅读,了解二者的异同;欣赏二者的立意美、结构美和语言美;背诵这两篇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重点文言文《醉翁亭记》学案班级和学号姓名 .一、知识储备1了解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2.简介背景: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

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

第二年,写了本文。

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二、诵读㈠试读课文,圈点字音。

滁.()壑.()琅琊..()()潺.()酿.()辄.()伛偻..()()霏.()暝.()洌.()蔌.()觥筹..()()翳.()弈.()朝.()而往射者中.()颓.然()㈡词句练习1环滁皆山也:环滁,2林壑尤美:壑,。

尤,。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

深秀,。

4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

临,。

5名之者谁:名,。

6 饮少辄醉:辄,。

7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

寓,。

9云归而岩穴暝:瞑,。

归,。

10 晦明变化者:晦,。

11野芳发而幽香:发,。

12佳木秀而繁阴:秀,。

13负者,。

14伛偻提携:伛偻,。

提携,15泉香而酒洌:洌,。

16杂然而前陈者:杂然,。

陈,。

17宴酣之乐:酣,。

18觥筹交错:觥,筹,交错,。

18颓然乎其间者:颓然,19已而夕阳在山:已而,。

20树林阴翳:翳,。

2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㈢重点语句翻译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

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

6、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

7、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

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

9、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10、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

11、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1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译:。

三、课文学习提示第一段:1.内容理解①滁州的地理特点?(环滁皆山也)②西南诸峰的特点?(林壑优美) ③琅琊山的特点?(蔚然而深秀)第二段:①朝暮景色的特点?(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背诵提示第三段:①画出描写滁人游得句子。

②酒宴上陈列的东西?③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④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第四段: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②本段写了几种乐?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提示: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乐,层层加高,突出了太守之乐,太守因见人民快乐,才感到快乐。

)③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四、课文理解:1.中心思想:本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骈散结合,层次分明地描写了醉翁亭的和变化多端的,勾勒了一幅的感人图画,表现了作者的旷达情怀。

全文以“”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本文们描绘了几幅“与民同乐图”,即::兴高采烈,生活富足;:众人动手,就地取材;:投壶下棋,觥筹交错;:与民同乐,心满意足。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醉”“乐”统一)4.交代全文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基调的句子是:。

文中表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的话是:。

将“醉”和“乐”融为一体的句子是:。

5.文中交代作者自号“醉翁”的句子是:;下文与之呼应的句子是:。

最能表现太守与民同乐的语句:。

全文的主旨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

6.谈谈你对四时之景的感受:春意盎然。

,暑气逼人。

,秋高气爽。

,一片寂然。

7.太守宴中饮食之物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山间野味,取之于当地。

揭示宴酣之乐来自山水之乐。

8、“太守醉也”并非因酒而起,而是因为:自然的美景和百姓的安宁富足。

9、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1太守励精图治,政绩卓越,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2借酒来排遣愁绪。

10、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励精图治,心系百姓,以百姓的平安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五、知识梳理㈠、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名:用法:释义:2、山行六七里山:用法:释义:3、故自号曰醉翁也号:用法:释义:4、至于负者歌于途歌:用法:释义:5、杂然而前陈者前:用法:释义: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乐:用法:释义:㈡、一词多义。

1、临临溪而渔(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2、归云归而岩石暝(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3、谓太守自谓也(谓:)太守谓谁(谓:)4、乐山水之乐(乐:,名词)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乐:,形容词)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乐:,形容词意动用)5、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而:表顺接,不译)朝而往,暮而归(而:表修饰)日出而林霏开(而:表顺承,就)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而:表转折,可是)6、也在乎山水之间也(也:表判断)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也:表解释)环滁皆山也(也:表肯定陈述)六、小结全文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

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参考译文: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

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

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四、课文理解:1.中心思想:本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骈散结合,层次分明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感人图画,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全文以“乐”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本文们描绘了几幅“与民同乐图”,即:滁人游:兴高采烈,生活富足;太守宴:众人动手,就地取材;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太守醉:与民同乐,心满意足。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醉”“乐”统一)4.交代全文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基调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文中表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的话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将“醉”和“乐”融为一体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文中交代作者自号“醉翁”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下文与之呼应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最能表现太守与民同乐的语句: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全文的主旨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6.谈谈你对四时之景的感受: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

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

风霜高洁,秋高气爽。

水落而石出,一片寂然。

7.太守宴中饮食之物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山间野味,取之于当地。

揭示宴酣之乐来自山水之乐。

8、“太守醉也”并非因酒而起,而是因为:自然的美景和百姓的安宁富足。

9、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1太守励精图治,政绩卓越,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2借酒来排遣愁绪。

10、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励精图治,心系百姓,以百姓的平安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

五、知识梳理㈠、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名:名词用作动词,取名2、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上,沿着山路3、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号4、至于负者歌于途歌:名词用作动词,唱歌5、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乐: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乐,享受欢乐㈡、一词多义。

1、临临溪而渔(临:靠近,在……旁边)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居高临下)2、归云归而岩石暝(归: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回去)3、谓太守自谓也(谓:称)太守谓谁(谓:通为,是)4、乐山水之乐(乐:乐趣,名词)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乐:欢乐,形容词)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乐:以……为乐,形容词意动用)5、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而:表顺接,不译)朝而往,暮而归(而:表修饰)日出而林霏开(而:表顺承,就)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而:表转折,可是)6、也在乎山水之间也(也:表判断)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也:表解释)环滁皆山也(也:表肯定陈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