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消失的前线话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有消失的前线话剧
作者:李向阳
来源:《军营文化天地》2014年第03期
这是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大型话剧《星火燎原》首演的日子。
剧终人散,萦绕在耳畔的是观众如潮水般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定格在脑海的是演员谢幕时全场观众自发起立久久不愿散去的场景,这些都散发着一个强劲的信号:演出成功了!
来不及庆贺、顾不上卸装,编剧、导演和演职人员又聚集在会议室里,开始新一轮的思索和探讨。
原文艺创作室主任蒋晓勤作为该剧的艺术指导首先发表观感:“一代代前线人的接续奋斗,成就了前线话剧的辉煌过去。
看了今天的演出,我感到无比欣慰,我们前线话剧又回来了!”蒋主任话音刚落,前线文工团团长方鸣就接着说:“前线话剧从来都没有消失过!我觉得不但没有消失,而且,这个戏让我看到了‘前话’的新势头、新气象。
”该剧的编剧佟冰一谦和地表露心迹:“之所以敢接下《星火燎原》这个具有挑战性的命题,是因为有首长的信任鼓励作动力,有老一辈‘前话’人创造的精神财富作支撑。
另外,创作这部剧作,是我与伟人心灵对话的一次契机,也是我缅怀伟人的一种方式。
”话语中藏有激烈的思想争锋,也有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在交流、交锋、交融中,大家形成一种共识:没有文化的依托、没有作品的支撑,品牌只能沦为苍白无力的炒作或者泛黄的记忆。
只有继承和弘扬“前话”人宽广的艺术视野和严谨的创作作风,才会使“前话”这个品牌始终金灿灿、响当当。
话剧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艺术形式,它兼有诗和音乐的时间性、听觉性,以及绘画、雕刻、建筑的空间性、视觉性,而且同舞蹈一样,具有以人的形体作媒介的本质特征,在作为主流戏剧形式发展的不同时期,其理论思潮和舞台实践,难免受到或强或弱、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各种因素制约,特别是在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新一轮文化浪潮冲击下,有人在博客上给话剧举行葬礼,并放言“话剧已经死了,或者一开始就死了”。
幸甚,前线人并不认同这个说法,他们坚信:即使任何视觉形象都可以虚拟生成,但影视始终无法取代话剧,话剧也永远不会死!正是这种坚守,“前话”没有沦为一曲话剧的挽歌弥留在时空深处,而是成为一种文艺品牌、文化信仰,穿越历史云烟而一脉相承。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方能看得更高更远。
在这样一个夜晚,大家共同回望了前线话剧近60年的光辉历程,再一次走进沈西蒙、顾宝璋、漠雁、姚远、蒋晓勤、邵钧林、邓海南等老一辈艺术家创造的话剧艺术世界……无论是奠定前线话剧基础地位的《东进序曲》《霓虹灯下的哨兵》,还是彰显前线话剧独特成就的《虎踞钟山》《马蹄声碎》《“厄尔尼诺”报告》,这些剧目始终紧跟风云变幻的历史主潮,准确把握时代变革的强劲脉搏,深刻剖析全民关注的社会矛盾,在历史与现实的勾连中突显戏剧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张力,生动展示被诗化的生活内容和被烛照的精神世界。
近60年的发展历程证实,“前话”始终把弘扬时代精神作为使命所在、职责所系。
他们着眼军区部队使命任务特点,把艺术的触角延伸到拓展深化军事斗争准备的火热实践,相继推出
了《陀螺山一号》《赤子》等多部现实军事题材作品,为广大官兵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迈进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根据军区首长指示精神,前线文工团筹划创作排演一部反映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大型话剧《星火燎原》,旨在艺术地再现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攸关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历史时刻,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开辟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艰辛历程。
主创人员清醒地认识到,这样宏大的命题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
为真实而艺术地反映我党井冈山革命斗争史,主创人员带着任务去丰富知识、感悟生活、累积情感,在大量查阅有关史料、赴井冈山等地采风的基础上,创作完成了话剧《星火燎原》的剧本,经反复研讨、打磨后,使该剧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立于舞台上,成为军区系列纪念活动的一大亮点。
哲学家黑格尔说,话剧是史诗的原则和抒情诗的原则经过调解的统一。
话剧《星火燎原》立足戏剧本体,笔墨集中在对人物内心刻画、情感传达和英雄情怀的抒发上,用写意的戏剧手法完成一部写实的大型话剧,做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再现相结合。
就主题立意而言,该剧聚焦探索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把“寻路”作为贯穿始终的红线,以探索中国道路书写革命历史,赞颂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救国为民、不惧艰难的革命追求和意志品格,揭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冈山革命小道可以通往中国革命胜利大道的真谛所在。
就情节设置而言,编导颇具匠心地设置了毛泽东同志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为房东老大娘开天窗等生动感人的情节,十分贴切而又意味深长地表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党和人民寻找光明道路的崇高风范,情真意切、寓意高远。
就演员表演而言,剧中主要人物的扮演者都不是我国一流的特型演员,全是前线文工团的本土演员,扮演毛泽东的青年演员王军,善于从艺术感觉上去理解和把握人物,不刻板地学毛泽东挥臂这些具有特征性的动作,注重从人物气质、风度和思维方式去展现领袖的独特神韵,分寸拿捏得比较到位。
就艺术特色而言,该剧将历史蕴含的哲理和伟人跌宕的心迹艺术地呈现在舞台上,赋予剧目象征性或新意象,使观众在审美感动的同时感受一种深邃隽永、动人心弦的诗意,延伸和发展了前线话剧“战斗的抒情” 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