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评析
3、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 、
(三)文化方面,重视教育,但 文化方面,重视教育, 是在学术领域却是死水一潭。 是在学术领域却是死水一潭。
二、关于苏联模式的几点 思考
(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 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
1、这一模式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有 、 一致之处。 一致之处。 2、苏联模式是建立人类历史上一个全新社 、 会形态的第一次完整尝试,出现失误, 会形态的第一次完整尝试,出现失误,形 成的模式不完善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成的模式不完善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苏联模式评析
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苏联模式的经济特征是高度 集中
1、在所有制上排斥私有制,实行单一 在所有制上排斥私有制, 的公有制,确立了以国有制为主体, 的公有制,确立了以国有制为主体,集 体所有制并存的社会所有制结构。 体所有制并存的社会所有制结构。
.
宗法式经济 小商品生产 私人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3、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 独特模式, 独特模式,必然带有历史时代的特点和 民族特点, 民族特点,甚至带有领袖人物的个人印 记。
从客观因素看
(1)苏联模式产生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 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然面临着许多非常 复杂的问题和困难。 复杂的问题和困难。 (2)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列强包围之中,单独 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列强包围之中, 一国建设社会主义。 一国建设社会主义。 (3)苏联模式也深受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传 统的影响。 统的影响。
(二)苏联政治体制的特征是高度 集权
1、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1)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 )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 (2)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3)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 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
苏联模式
苏联枪决的犯罪分子数目 400000 350000 300000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苏联枪决的犯罪分 子数目
19 30
19 37
19 38
19 39
19 22 ~1 92 8
19 40
• 三、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 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 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 体的大国强权体制。它不顾别国的国情, 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 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 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 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 不用其极。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 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冷战时期的中苏外交
毛泽东从容道: “我们可以自己试 试,这对我们也是 个锻炼!如果技术 上能帮助一下更好, 不能帮助那是你们 考虑决定的事了。”
• 1960年7月16日,苏联政府片面撕毁了同我国签 订的600个合同。其中,专家合同343个,科技合 同257个。自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援建项目共 304项。到1960年上半年,已建成103项。其余 201项正在建设中。苏联政府片面决定,从1960 年7月28日到9月1日撤走全部在华专家1390名, 终止派遣专家。苏联撤走专家时,带走了全部图 纸、计划和资料,并停止供应我国建设急需的重 要设备,大量减少成套设备和各种设备中关键部 件的供应,使我国250多个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建 设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 成了重大损失,加重了我国的经济困难。
从苏联模式失败看中国结构 100.00% 90.00% 80.00% 70.00%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 60.00% 工业总产值 50.00% 农业总产值 40.00% 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商品流通 30.00% 20.00% 10.00% 0.00% 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苏联模式的弊端及其教训
经济上 经济模式是国家模式的基础与核心, 苏联模式的经济模式可称为高度中央集权 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计划具有 法律效力,用行政命令体制保证计划履行。国家 成了产权所有和生产经营的唯一主体,国家既是 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 以速度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 战略 实施农业集体化,建设集体农庄,发展农村公社 制度
弊端 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严重挫伤了地 方和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极大地破坏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农村的集体化政策很大程度上是采取高压方式 强迫农民就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 了农业生产力。
对外国文化实行关门主义,凡西方文化就 是姓资的,凡是姓资的就是腐朽没落的, 这种在“纯社会主义”环境中培养社会主 义文化的做法,不但没有杜绝资产阶级文 化,相反,使人们对资本主义文化产生一 种神秘威、向往感,从而使社会的发展在 某些领域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大道 。 意识形态的混乱,出现信仰危机
二、苏联模式产生的背景
国内
1、十月革命后,国内百废待兴,列宁实行的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虽然 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成效不显著,见效慢。 2、斯大林个人的影响。斯大林模式决不可能 仅仅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但同时也 必须承认,斯大林的个人意志对斯大林模 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教条地接 受马列思想。
二、苏联模式的表现及其弊端
对于苏联模式,必须作具 体的历史的评价。苏联模 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 物,有其必然性,并在苏 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 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 的进步,苏联没有适时有 效地进行改革,苏联的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体制 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暴露 出来。
苏联模式的特点与弊病
论苏联模式的特点与弊病苏联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苏联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的命运归宿,但对于苏联模式的功过是非,我们不能一言以蔽之,必须历史地辩证地看待。
一、苏联模式的特点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
在政治方面。
苏联模式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是过渡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国家权力过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过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全力过度集中于斯大林个人。
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随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开始逐步建立起一套与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相适应的、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民主选举制的原则。
软弱低效的监督机制:在执政党内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是由列宁提出的,但到斯大林时期,党的监察委员会地位受到严重削弱,权力受到限制,只有自上而下的监督而没有自下而上的监督,最后监察机构成为打击反对派的工具。
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斯大林时期国家安全机关由他个人直接领导,拥有特殊的地位。
在经济方面。
过度集中的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都高度集中于国家,财务上实行统收统支制度,职工缺少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
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计划具有法律效力,计划具有无所不包的广泛性,计划具有过度集中的统一性,计划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部门管理便于实现集中的计划运作,部门管理便于对企业实行专业管理,大批企业收归中央,中央经济管理部门直接控制企业的人财物大权和产供销活动。
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很少发挥甚至完全排斥市场因素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了追求数量不计成本代价,实行过度集中指令性计划体制,以行政手段实行农业集体化,实行低工资政策。
论苏联模式
论苏联模式一、苏联模式的定义所谓苏联模式,就其内涵本身而言,可从经济和政治这两个方面加以解释。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
苏联模式还不能在经济制度上贯彻人民民主集中制,劳动人民对资源和生产资料没有处置权,对劳动果实没有分配权,背离了共产党宣言和列宁的最初理想,已被世界共运史证明不是真社会主义,而是一种骗取和利用人民力量建立起来的封建主义残余制度,他维护的是挂着共产党招牌的新官僚的利益。
是比资本主义更落后的社会制度。
因此最终被人民所抛弃。
二、学者对苏联模式的评价苏联解体后,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70年历史即苏联模式成败得失的评价大体有两种:一是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如戈尔巴乔夫之流。
苏联模式
以文释图: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历经曲折,表现在:
(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体现出从高度的集中和计划性发
展到注重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2)斯大林模式的建立体现了对新经济政策的废弃和高度集中的政治 经济体制的建立。 (3)赫鲁晓夫等人的改革,就是要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着
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市场化方向发展,但均脱离了苏联国情。
斯大林模式和西方模式以及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比较
斯大林模式 西方模式 中国模式 (英国)
生产资料所有 制 工业化道路 经济体制 农业制度 政治制度 公有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 全盘集体化 私有制 先轻工业后重 工业 市场经济 资本主义大农 场 以公有为主的多种 所有制 农、轻、重协调发 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 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归纳升华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点固定粮食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实物配给制和劳动义务制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以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相同点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三
苏维埃体制(高 君主立宪制、 度集权)、一 内阁制、两 党制、终身制 党制
述评苏联模式
述评苏联模式1917年10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俄国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使俄国的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把俄国引向了社会主义道路,并由此开始了社会主义的建设的艰苦探索。
在这个艰苦探索的过程中,使苏联从一个贫穷落后、民不聊生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成一个可以与美国对阵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掀起了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到多国流行的狂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内部的矛盾也渐渐突显出来。
“左倾主义”、“右倾主义”、“官僚主义”“个人崇拜”的盛行造成党内矛盾的逐渐加深,最终导致苏联逐渐在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阵中败下阵来,是什么导致这个强盛一时的社会主义发生急剧变化,形成了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演变?其根本原因是积弊太深的社会模式-苏联模式所造成的。
一、苏联模式产生的历史根源在建国之初,苏联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其主要是采用经济以外的、带有某种军事性的手段,在市场以外来建立城乡之间的直接产品交换,实质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军事政治联盟。
它虽然暂时缓和了在沙俄统治下民不聊生的状况,但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其最终以失败告终。
1921年以后俄共又做出了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定。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通过商品交换这一经济形式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民小商品经济的联系,以便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巩固工农联盟,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初探索。
1928年以后,苏联终止了新经济政策,进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完成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时期。
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国民经济计划化是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在这一过程实践中苏联模式应运而生。
二、苏联模式的主要内容:苏联模式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结果和产物,其核心内容是计划经济。
其首先要实施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在当时那个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工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工业化的任务是建立具有高度劳动生产率的、各种各样的先进的强大工业,保证苏联技术经济的独立,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奠定新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苏联模式的理性反思及我国对苏联模式的突破
苏联模式的理性反思及我国对苏联模式的突破1. 引言1.1 苏联模式的背景苏联模式的背景可以追溯至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从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苏联模式的核心特征是计划经济和集权的政治体制。
在苏联模式下,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等经济规划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并由中央政府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的快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世界上强大的工业国家之一。
苏联模式也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例如经济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社会不平等加剧、创新能力不足等。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崩溃,成为一场历史的悲剧。
正是由于苏联模式的失败,世界各国开始反思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再简单照搬苏联模式,而是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也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理性反思,并通过不断突破和创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2 苏联模式对我国的影响苏联模式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对我国的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集权制度、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对国有企业和农业集体化的倡导。
这些影响导致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建设。
在经济方面,苏联模式给我国带来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技术支持,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但与此苏联模式也带来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包括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以及对市场机制的排斥,导致了我国经济长期停滞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困难。
在文化方面,苏联模式对我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包括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教育体系的建设。
苏联模式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僵化和单一化,抑制了我国的文化创新和多元化发展。
苏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启示,但也暴露出了其局限性和缺陷,需要我国通过自主的改革和创新来突破这些问题,实现更加可持续和健康的发展。
苏联模式的影响
苏联模式的影响苏联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行模式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苏联模式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之后,在苏联领土上广泛推行,影响深远,并对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苏联模式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自成立之初就以国际无产阶级革命为目标,试图通过对外援助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来推翻国际资本主义秩序。
苏联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阵营,在二战后的冷战时期,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长期的意识形态斗争和经济竞争,导致世界分为了两个相互对立的阵营。
苏联模式的影响使得社会主义成为了国际关系的重要要素之一,世界各国普遍争取或抵制苏联模式,形成了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格局。
其次,在经济领域,苏联模式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联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和计划管理,实现了对国家经济的高度调控。
苏联模式的核心是实行计划经济,通过国家计划来调配资源和指导生产。
苏联模式的推广使得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和集中性得到了更多的发挥,促进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然而,在执行过程中,苏联模式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和缺陷,比如计划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再者,在社会领域,苏联模式对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苏联模式强调国家对社会事务的全面管理,通过实施平等主义和普及教育、医疗等措施,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和福利水平。
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世界范围内普及了基础教育和医疗条件,社会保障制度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然而,苏联模式对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力也形成了一定的束缚,导致了一些创新和个人权利的压制。
最后,在文化领域,苏联模式对艺术、文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联强调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艺术家和作家提出了明确的政治要求。
苏联模式推动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的发展,强调艺术要为社会服务,反映工人阶级和农民的生活和斗争。
然而,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一些创新和多样性的艺术形式受到了限制,导致了一些创作和思想的僵化。
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及弊病
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及弊病苏联模式,又称社会主义国家模式或东欧模式,指的是苏联及其在东欧扩张的社会主义国家在1940-1980年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采用的一些行政、经济及文化管理制度和规律。
这种模式在当时的全球政治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问题。
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发展苏联模式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
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苏联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超过5%,远高于当时其他国家的发展速度。
完成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欠发达到工业强国的跨越,成为了当时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社会福利苏联模式的另一个显著成就在于社会福利领域。
苏联实施了普及义务教育、免费医疗、低廉的住房等一系列政策,使得社会普通百姓得到了很大的福利。
国家精神苏联模式的第三个特点在于国家精神。
在苏联模式下,国家与人民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人们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高度一致,道德水平普遍很高,法纪严明等。
苏联模式的弊病苏联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和问题。
重工业优先的产业结构苏联模式在经济发展方面坚持重工业优先的产业结构,导致轻工业、农业等领域长期得不到足够的发展,使企业在竞争时显得束手无策。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苏联模式下的政治体制极度中央集权,民主制度匮乏,缺少民族自治和政治参与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使得社会的创新力、活力大大减弱,无法因应当时社会的快速变化。
对艺术文化的限制苏联模式对艺术文化领域也存在着一些限制。
艺术作品必须符合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观点,长期使得艺术创作丧失了原创性和多样性,缺少新鲜的艺术魅力。
以上是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以及弊病。
总的来说,苏联模式在当时帮助苏联成功地从欠发达到工业大国,并使百姓得到了一定的福利。
但与此同时,它长期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严重问题和局限。
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苏联模式已成为历史,但我们应该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以更加真实的历史记录和理性的思考态度审视历史,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苏联模式和解体
第三节、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问题一、苏联模式的形成1、什么是苏联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称“传统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就是以苏联经济体制、经济模式为基础,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体制和制度的总称。
2、形成过程从1929年大转变开始,到1936年宣布完成,以新宪法的形式被确定下来。
斯大林模式支柱是三大运动:农业集体化、超高速工业化、政治大清洗。
★(1)高速工业化运动及其特点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大,把国家工业化确定为党的总路线.特点: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采用行政手段。
★(2)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及特点(1929年—1934年)苏联建立了一种新的直接为国家工业体系服务的农业经济体系。
特点:时间短,行政命令开路,消灭富农★(3)大清洗运动(1934——1938秋)以“基洛夫案件”为开端: 1934年,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基洛夫12月1日被暗杀。
二、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一)政治上高度集权具体体现:1、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2、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3、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4、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二)经济上高度集中具体体现:1、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90%)2、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3、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4、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经济5、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三)思想文化上一潭死水1、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2、领袖言论成为真理与谬误的唯一标准3、公共舆论一律化(四)对外关系上大国主义在对外关系上,首先的不是指导,而是控制,大力推行它的模式,不允许探索其他道路。
情报局南斯拉夫事件柏林事件波滋南事件布拉格改革之春三、形成原因及思考: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根源。
1、国际背景:因为战争,客观上要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集中统一,集中人财物保证战争的胜利。
2、苏联国情:苏联的社会主义建立在经济文化落后、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基础上,家长制、个人集权、个人崇拜容易盛行,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经济的思想,排斥商品经济。
苏联模式的利与弊
苏联模式的利与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又称苏联模式。
广义的苏联模式泛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
狭义的“苏联模式”是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因此也称斯大林模式,其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在斯大林领导下制定的《苏联宪法(根本法)》的颁布和实施。
苏联模式的特点有三:一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二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三是高度集权的文化体制。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实行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和惩罚体制。
它强调高积累,低消费,片面发展重工业。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实行一党制,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合一。
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最后,在文化思想方面,实行高度的舆论统一。
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被高度政治化。
并采取行政手段特别是“学术批判”和“组织处理”的办法对待不同意见和观点。
这一模式有巨大的历史功绩,具体表现在:第一,它为后人提供了可供研究借鉴的成功经验失败的教训;其次,经过短期努力,使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现代化工业国;第三,打败了法西斯,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四,苏联模式不仅成了此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样板,对资本主义国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联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称“传统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就是以苏联经济体制、模式为基础形成的苏联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体制、模式的总称苏联模式产生的背景1、十月革命后,国内百废待兴,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成效不显著,见效慢。
2、斯大林个人的影响。
斯大林模式决不可能仅仅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但同时也必须承认,斯大林的个人意志对斯大林模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教条地接受马列思想。
3、整个20年代正是世界资本主义战后黄金时代,发迅速,实力强大,苏联仍处在孤立包围之中,处处受抑制。
俄共党内长期在着极为强烈的危机感和备占思维,党内都认为战争临近而坚决支持斯大林的备战政策。
这种备战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做支撑。
斯大林模式中的超工业化,以集权体制中一切力量发展现代化工业的道路正迎合了这种危机感,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苏联模式的内容和特征1经济模式是国家模式的基础与核心,苏联模式的经济模式可称为高度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特征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高度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计划具有法律效力,用行政命令体制保证计划履行。
以速度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战略实施农业集体化,建设集体农庄,发展农村公社制度弊端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严重挫伤了地方和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极大地破坏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农村的集体化政策很大程度上是采取高压方式强迫农民就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生产力。
2政治上显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主要表现:立法权和行政权相统一的苏维埃形式。
苏维埃为立法机构,政府机构为苏维埃的执行机构,并对其负责;苏联共产党是苏联唯一的政党,由它独掌全国政权。
弊端一党独存,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
苏联模式
3、苏联模式的强行推广
四、苏联模式的失败和历史教训
(一)苏东改革和苏东剧变 1、苏东改革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 的发端 (2)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的高 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的高 潮 (3)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经济体制改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经济体制改 革的停滞和倒退 (4)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浪潮 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浪潮
苏联模式
一、苏联模式的特征 权力高度集中
(一)经济方面 1、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2、实行集中统一的指令性计划 3、实行高度集权的部门管理 4、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5、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 6、对外经济关系中的封闭性
(二)政治上的特征 1、高度集中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2、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 3、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 4、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
(三)文化上的特征 1、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 2、领袖言论成为判断是否真理的惟一标准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作用 和严重缺陷
(一)历史作用 1、适应落后国家求生存求发展的迫切需要 2、体现了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新社会制 度 3、体现出社会注意的强大生命力
(二)缺陷 1、经济运行体制僵化 2、权力过分集中不受限制 3、官僚主义严重
三、苏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会主义模式在国际上的 推广
(一)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向多国的发展 1、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诞生 (1)在武装斗争中依靠本国人民的革命力 量完成民主革命 (2)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来 (3)人民民主国家的政权是一种过渡时期的 3)人民民主国家的政权是一种过渡时期的 国家形式
2、社会主义制度在多国的确立 (1)实现共产党一党专政 (2)进行土地改革 (3)实施国有化
科社作业之: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及弊端
科社作业之: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及弊端所谓苏联模式指的是苏联在上个世纪30年代确立起来的一种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体制。
一.苏联模式的特征和性质。
苏联模式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创立的,它在经济、政治、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经济方面:所有制结构,实行纯粹的公有制,建立了全民和集体两种公有制形式,不允许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存在;经济结构,实行产品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试图超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从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直接过渡到产品经济阶段;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依靠行政指令办法管理国民经济,排斥市场调节,不要经济杠杆,把指令性计划当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唯一标志;分配制度,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但这一分配原则在实践中并未得到很好贯彻执行在广大干部和职工中实行低薪制,具有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后来对少数高级干部和部分科技人员实行高薪制,逐渐形成了一个高薪特权阶层,这些人享有特权,成为苏联模式的掘墓人;管理体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认为国家直接管理企业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出现群众吃企业、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的局面,使企业缺乏活力;发展道路,为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政治方面:在国家的本质属性上,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管理国家,但把民主和专政割裂和对立起来,片面强调专政和国家的镇压职能,轻视民主和法制建设,群众缺乏主人翁感;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把党对国家的领导作用变成党对国家直接发号施令,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结构上,各种权力高度集中在各级党委书记手里,尤其是党中央主要领导人手里。
文化方面: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但对其他文化和社会思潮多持否定态度,缺少文化宽容和文化自由;干部教育,强调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忽视个人利益,混淆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界限,坚持批判个人主义;学术领域,以权力干预学术,在各个领域开展对所谓资产阶级学术观点的学术批判,扼杀学术自由;舆论宣传,强调舆论一致,不允许有和党中央不同意见,竭力宣扬对党和领袖的歌功颂德和个人崇拜,具有文化垄断和文化专制主义倾向;发展战略,通过创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了大批工农知识分子,在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实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模式,该模式在20世纪末解体时被证明是失败的。
苏联模式的失败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导致了国家经济的衰退和社会秩序的动荡。
在对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时,我们不得不从苏联的背景和历史条件入手。
苏联于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经历了土地革命、国家化和工业化的阶段,最终形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在苏联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集权主义和计划经济成为主要特征,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和控制。
这种过度集权导致了腐败问题的滋生,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效率的低下。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诸多缺陷,如资源配置不当、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使得苏联经济无法实现持续发展。
对农业的错误管理和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也使得苏联的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低效状态,无法满足国内需求。
在外部压力和军备竞赛的背景下,苏联不断增加军事开支,加剧了国家财政困难,使得经济体制的弊端更加显现。
综合上述因素,苏联模式的失败不仅在于其内在的经济体制问题,还在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国际竞争的压力。
在对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我们需要展望未来,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2. 正文2.1 过度集权导致腐败问题过度集权是苏联模式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苏联时期,政府不仅掌控了经济,还控制了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导致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这种过度集权不仅削弱了基层组织和民众自治的权力,还容易导致腐败问题的产生。
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各级官员往往可以凭借自己的权力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谋取私利。
腐败在苏联时期屡禁不绝,各级官员利用自己的地位谋取私利,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社会财富的流失。
由于中央政府对信息的掌控,监督和制衡机制不完善,腐败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监督和制止。
过度集权也容易导致官僚主义的蔓延。
在苏联时期,官员的晋升往往取决于政治因素而非能力和表现,导致官僚主义在政府机构中盛行。
苏联模式的主要内容
苏联模式的主要内容苏联模式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它是由20世纪初的苏联继承并发展起来的。
它是一种独特的、既政治又经济的社会制度,它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共产主义的宗旨和苏联历史发展和政权运行的影响。
苏联模式可以简要归纳为三个特征,即集权主义、政治管控和经济计划。
集权主义是苏联模式的基础,它意味着它是一种强制的政治制度,政府控制一切。
苏联模式的集权包括了党的垄断、政府的统治和军队的作用。
在苏联模式下,共产党是政权的唯一执行者,政府机构是政权的唯一执行者,国家机构是政权的唯一执行者,军队是政权的唯一执行者。
此外,苏联模式倡导了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就是以思想控制社会。
党和政府的宣传和审查有助于维持政权的稳定,限制民间的言论自由,这也是苏联模式的一个特点。
政治管控在苏联模式下泛滥,国家机构和共产党的权力扩大,社会政治在中央的管控之下,政府严格控制各级官员,对一般老百姓的行为进行约束,维持社会秩序。
政治管控不仅体现在政权的政治控制上,也体现在苏联经济秩序的管控上。
社会经济秩序由政府控制,政府负责规划和主导经济发展。
因此,政治管控是苏联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苏联模式的经济计划也对苏联模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苏联模式以政府计划为主,政府布置和主导社会经济活动,经济形势由中央计划部门负责规划和实施。
从理论上讲,由政府完全计划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结构的有效统一,实现经济集约化发展,并使社会比较平等,有利于政府实现任务。
但是,这种经济计划也有许多的不足,比如运行效率低,劳动力分配大量官僚主义,资源分配不公平等。
总之,苏联模式是一种独特的、既政治又经济的社会制度,它的主要特征是集权主义、政治管控和经济计划。
集权主义是政权垄断,政府机构是政权的唯一执行者,军队是政权的唯一执行者,政治管控大量存在,经济是政府完全计划经济。
然而,苏联模式也有许多不足,甚至它的宣传和审查也一定限制了民间言论自由。
简述苏联模式的不足
简述苏联模式的不足苏联模式是指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
然而,尽管苏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简述苏联模式的不足。
在经济方面,苏联模式存在计划经济的局限性。
计划经济是苏联模式的核心特征,它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和调控。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计划经济往往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
中央计划机构往往无法准确地预测市场需求,导致供需失衡和资源浪费。
此外,计划经济也削弱了企业的创新和竞争力,缺乏市场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使得经济发展缺乏动力。
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存在集权主义的弊端。
苏联实行的是一党专政制度,党和国家高度集中权力。
这种集权主义导致了领导人的个人威权化和官僚主义的滋生。
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广泛参与,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
此外,集权主义也限制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个人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受到限制,缺乏政治多样性和民主制度的保障。
在社会方面,苏联模式存在社会不平等和福利不足的问题。
苏联模式强调社会公平和社会主义精神,但实际上却存在严重的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
精英阶层享有特权和优厚待遇,而普通工人和农民的收入和福利水平相对较低。
此外,苏联模式也未能有效解决社会保障和福利问题。
医疗、教育和住房等公共服务普遍存在短缺和低质量,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苏联模式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计划经济的局限性、集权主义的弊端以及社会不平等和福利不足问题,都是苏联模式的短板。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苏联的衰落和解体。
然而,我们也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借鉴其经验教训,发展出更为合理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模式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
1、当时国际环境对苏联模式形成的影响在斯大林执政期间,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是相当险恶的,一直都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国际反共势力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形成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
在十月革命的鼓舞下,欧洲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潮,像芬兰、德国、匈牙利等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然而,这些革命最终却因为帝国主义的镇压、社会党人的背叛和共产党人的错误而导致失败,到1923年欧洲革命再度陷入低潮,苏联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受到了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
当时的苏联,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始终是处在世界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始终处在战争与备战的特殊条件下。
苏联不仅经历了国内战争,而且经历了外国武装干涉和大规模的卫国战争,可见,在当时战争的阴云是非常浓重的。
这种持续的反共战争威胁的国际形势必然会对斯大林思考如何建设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这正如列宁所说的:“要么是灭亡,要么是开足马力奋勇前进。
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因此,斯大林明确指出:“我们不能知道帝国主义者究竟会哪一天进攻苏联,打断我国的建设。
他们随时都可以利用我国技术上的弱点来攻击我们,这一点却是不容置疑的。
所以,党不得不鞭策国家前进,以免错过时机,而能尽量利用喘息时机,赶快在苏联建立工业化的基础,即苏联富强的基础。
党不可能等待和应付,它应当实行最高速度的政策。
”在战争阴云十分浓重的形势下,抵御外来侵略,巩固和捍卫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当时斯大林及其他苏联领导人最为关注的问题。
为了保卫苏维埃国家以防止突变的发生,为了随时准备捍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联不得不把尽快建立工业强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提到首要地位。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和方式,就是在当时特定的国际形势下做出的选择。
2、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发展的要求苏联从沙俄继承来的经济遗产是十分落后的。
斯大林指出:“苏维埃政权不能长久的建立在落后的工业的基础上,只有不仅不逊于而且过一个时候能够超过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的现代大工业才能成为苏维埃政权的真正的和可靠的基础。
”然而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大工业的发展道路是十分艰难的:原有的经济十分落后,财力、物力匮乏,苏联由社会主义国家本质决定,又不能像英国、美国、德国发展重工业那样,或者靠巨额借款,或者靠掠夺其它国家,或者同时采用这两种办法,苏联只能靠自力更生来实现工业化,显然这是一条“需要有重大的牺牲”、“应该公开和自觉的忍受这种牺牲”[4]的道路。
于是斯大林在具体分析当时苏联的状况,在国民经济得以恢复的基础上,决定有计划的全力推进工业化。
苏联高速推进工业化,必须消灭能够产生资本主义份子的个体小农经济,大力推进农业集体化。
因为“苏维埃政权不能长久的建立在两个对立的基础上,建立在消灭资本主义分子的社会主义大工业上和产生资本主义分子的个体小农经济上。
”[5] 短短的几年内在苏联这样复杂的大国实现工业集体化,集中不能不借助于政府的强有力的行政命令。
这一切对形成高度集权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俄国历史传统的影响俄国的历史传统对苏联模式的形成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就是皇权主义和封建宗法文化。
皇权主义是俄国历史文化传统中一个显著的特征。
由于俄国国家政权的核心是封建沙皇,因此,俄国国家主义的实质就是皇权主义。
在俄国历史当中,没有形成任何独立从事有效活动的社会自治力量,也没有形成任何对国家政权进行监督的社会组织和社会集团,所以,国家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一切活动皆有至高无上的以沙皇为核心的国家所操纵和决定。
因此,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形成的政治上的集权,经济上的集中和文化上的控制现象,多少受到俄国皇权主义残余思想的影响。
封建宗法文化是俄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又一个显著特征。
在以沙皇为代表的至高无上的国家政权下面,是处在宗法制和半宗法制之下的广大农民。
由于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十月革命以前的很大一部分农民从事的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
由于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十月革命后形成的俄国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
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工业化高潮中,大批宗法农民涌入了工人行列,虽然改变了农民身份,但其历史传统中的宗法文化心态、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却不会随之而改变,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工人阶级“农民化”现象。
农民长期对商品经济持否定、甚至恐惧的心态,倾向于分配领域中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长官意识、官僚主义和官本位思想有一定的认同,这些封建宗法传统也通过各种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式方法的执行。
苏联模式取得的伟大成就苏联模式的高度集中性能够确保全国范围内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最需要的地方,这使得苏联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政治和军事上,二战中在其他国家面对气势汹汹的法西斯纷纷落败的情况下,苏联举全国之力抵御了法西斯德国的进攻。
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二战,甚至人类历史的伟大转折点,并且几乎以一己之力攻克了柏林,为全世界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战后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帮助西至中欧,东至北朝鲜等十几个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组成华约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分庭抗礼,将社会主义的火种播撒到全世界的范围内。
而且苏联在战后迅速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形成了两个阵营之间的核恐怖均衡,维持了世界范围内的和平。
在与美国长达几十年的军事竞赛中也一度取得了很大的优势。
2.科技上,苏联先于美国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率先实现了千百年来人类走出地球的梦想,使世界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丝毫不弱于资本主义,坚定了人们的共产主义理想。
经济上,由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成功更是史无前例。
3.经济上,从苏联模式经济制度初步确立到二战前,苏联完整地实现了两个五年计划。
“一五”在产值上使苏联变成工业国,在工业增长速度上使苏联赶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为完成农业的集体化打下坚实基础。
“二五”在技术上使苏联变成工业国,在工业发展水平上使苏联赶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农业的机械化。
“一五”期间,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28年51.5%提高到1932年的70.7%,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28年的39.5%上升到1932年的53.4%,大工业产值1932年比1928年增长了一倍多;“二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2倍,生产资料生产增加了1.4倍,工业产值平均每年增加17.1%,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77.4%。
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发展,苏联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产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4%提高到10%,工业总产值超越英、德、法,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短短十年期间苏联实现了资本主义国家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实现的经济发展目标,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都是个奇迹。
另外,战后苏联的恢复速度同样惊人,仅用两年时间就使工业生产达到了战前水平,1950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较1940年增长了73%,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均达到和超过了战前的最高水平。
从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经济迎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1950—1960年,苏联工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1.8%,1961—1965年为8.6%,1966—1975年,保持在8%左右,其中1971—1975年为7.4%。
到1985年,苏联的钢铁、石油以及天然气等重要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其它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也都在世界上位居前列。
除上述成就以外,苏联还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同时世界上许多采取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在短时间内达到了资本主义国家同时期不可能达到的高度。
这一切都表明苏联模式能够极大的调动社会生产力,保存并发展社会主义实力,对世界人民和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苏联模式的缺陷正如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产生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苏联模式,尽管曾经创造了历史辉煌,但它并不是完美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仍然存在种种弊端和缺陷。
第一,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和指令性计划是一面双刃剑。
一方面,它有利于实行有效的宏观经济规划和宏观调控,集中有限的人财物办大事要事,推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开展卫国战争;另一方面,它却严重挫伤了地方和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实践证明,二战以后,这种以高度集中和指令性计划为特征的经济模式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第二,备战型的苏联模式强调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 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确保卫国战争的胜利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它同时却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极大地破坏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三,苏联模式中高度集权的中央官僚体制和党的领导体制,一方面可以保持党中央的绝对领导,保证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却造成一党独存,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破坏了民主集中制,最终导致独裁和专制,严重影响了人民对无产阶级政党的信任,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热情。
第四,苏联模式由于高度集权而又缺乏民主监督,个人崇拜盛行,以人治代替法治,将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违反和破坏法律的现象经常发生。
第五,由于对苏联社会主义条件下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的错误判断,苏联模式过分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制造了一批冤假错案。
由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生产力的发展。
苏联解体,宣告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结束。
但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本身的失败。
社会主义本身并不包含导致苏联解体的种种错误,苏联模式的衰败是违背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的结果。
应该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发展及其崩溃,有一个较为重要的经验教训是应该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一方面,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产物,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前进方向,但也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生搬硬套地将科学社会主义的某些结论如公有制、计划等运用到俄国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尽管这有着某种客观上的历史原因,就像后来的中国、越南以及超越曾经不顾客观条件的不同而照抄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一样。
另一方面,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作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个别模式,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时代特征和俄国实际,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从而彰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之所以崩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教训,即没有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该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更好地继承。
苏联模式的特征分析苏联在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基本特点是高度集中,分别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