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合集下载

苏联模式评析

苏联模式评析

3、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 、
(三)文化方面,重视教育,但 文化方面,重视教育, 是在学术领域却是死水一潭。 是在学术领域却是死水一潭。
二、关于苏联模式的几点 思考
(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 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
1、这一模式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有 、 一致之处。 一致之处。 2、苏联模式是建立人类历史上一个全新社 、 会形态的第一次完整尝试,出现失误, 会形态的第一次完整尝试,出现失误,形 成的模式不完善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成的模式不完善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苏联模式评析
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苏联模式的经济特征是高度 集中
1、在所有制上排斥私有制,实行单一 在所有制上排斥私有制, 的公有制,确立了以国有制为主体, 的公有制,确立了以国有制为主体,集 体所有制并存的社会所有制结构。 体所有制并存的社会所有制结构。
.
宗法式经济 小商品生产 私人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3、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 独特模式, 独特模式,必然带有历史时代的特点和 民族特点, 民族特点,甚至带有领袖人物的个人印 记。
从客观因素看
(1)苏联模式产生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 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然面临着许多非常 复杂的问题和困难。 复杂的问题和困难。 (2)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列强包围之中,单独 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列强包围之中, 一国建设社会主义。 一国建设社会主义。 (3)苏联模式也深受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传 统的影响。 统的影响。
(二)苏联政治体制的特征是高度 集权
1、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1)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 )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 (2)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3)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 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是指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建设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决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环境。

事实雄辩证明:苏联如果不是利用“社会主义计划管理”的优势,就不能在一个落后的国家短期内集中调动国家有限资源实现工业化、打败法西斯侵略、拯救自己的国家。

当然斯大林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也有深刻教训,对苏联工业化、现代化发展中的这些教训是应认真总结和汲取的。

评价苏联模式

评价苏联模式

评价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是指在曾经建立在前苏联境内的社会制度,其宗旨是实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和政治制度,形成的复杂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

这种模式也被称为“苏联实验”。

苏联模式占据了近百年的历史,其运行的时间从1917年的十月革命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

尽管苏联模式备受争议,但它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苏联模式以其独特的制度安排,取得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东欧国家的社会发展。

一些苏联建立的城市,如莫斯科、圣彼得堡,依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具有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底蕴。

此外,苏联模式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然而,苏联模式也有许多弊端。

首先,它的社会主义制度使国民的劳动力缺乏鼓励,缺乏经济刺激,经济效率也不高。

其次,它的政治体制在人权和民主方面是有限的,使大多数人无法受益于政治进程的制定和执行。

另外,苏联模式也伴随着严重的腐败问题,财富分配不公。

总而言之,苏联模式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缺陷,比如缺乏经济刺激、缺乏政治执行力,以及存在腐败,等等。

如果要继续保持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地区的政治体系需要积极改革,以改善社会条件,把整个地区带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 1 -。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在20世纪的国际政治格局中,苏联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苏联经济和社会模式也成为了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所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然而,苏联模式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和质疑。

本文将围绕苏联模式进行评价和分析。

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苏联模式主要包括计划经济、政治集中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保障。

计划经济指的是国家对经济生产实行统一的计划安排和领导,政治集中化则要求政府对社会的各种资源和行为进行调控和管理。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则强调公有制、劳动价值观念和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而国家安全保障则是通过强势的军队和警察力量来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二、对苏联模式的评价从苏联本身的历史和实践来看,苏联模式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是计划经济的失效。

计划经济在实践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低效性和缺陷,比如生产决策不灵活、产品质量低下、资源浪费和市场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等。

这些问题也直接妨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

其次,政治集中化带来了严重的信息和决策失真。

政府在不断扩大宏观调控的同时,也必然会掩盖无数信息和底层需求,忽视了政府的局限性,加重了民众和政府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苏联也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困难、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加之存在贪污腐败和层层官僚主义等问题,也大大限制了苏联的发展和创新。

在国家安全保障上,苏联虽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和情报机构,但在战略布局和军事投入方面也犯了不少错误和失误。

军事资源过度耗费,可能并不会增强国防的效果。

此外,苏联在对待其他国家的时候也暴露出了强权主义和干涉主义的一面,甚至与西方进行了长达40年的冷战。

然而,苏联模式也有一些优势和积极面,比如推动了一些基础建设的发展,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

最大的优点是,苏联模式为后来的发展国家提供了一种参照和学习的对象,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关于资源配置和政府角色的争议和探讨,这些闪光点和经验值得我们珍惜和延续。

三、结语苏联模式的出现与历史和政治背景息息相关,也是当时世界范围内一种寻求现代化和独立发展的具体实践。

苏联模式评析

苏联模式评析

苏联模式评析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征: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有高度集中性、全面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首先: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其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战略。

再次:否定和限制商品的计划经济。

2、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第一,高度集权的党的领导体制。

党和国家融为一体,国家完全隶属于党,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绝对控制。

第二,限制以至取消党内民主。

第三,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

滋长了官僚主义,干部只对上级负责。

第四,总书记个人专权模式建立。

总书记独揽党政军大权,不受任何组织和法律的限制而可以随意决定重大国务。

斯大林执政期间,不需要召开党政大会了。

3、高度集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管理体制第一,文化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和党的领导人说了算。

例如:《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由斯大林审定。

第二,个人迷信、个人崇拜盛行。

个人崇拜是国家高度集权的需要,是为执行高度集权制服务的。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第一,建成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苏联模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三,苏联模式有利于实行宏观经济控制和管理,改变了苏联的工业布局。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病:第一,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经济发展。

第二,干部特殊化和官僚化严重。

第三,文化专制导致社会意识贫困和教条主义盛行。

第四,长期突出阶级斗争和政治高压,使社会政治气氛和人际关系不正常。

第五,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造就了庞大臃肿的管理机构,为以后的改革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5、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一是原有苏联模式积弊太深;二是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三是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张全景在 《 苏共失败、苏联解体的惨痛教训及
借鉴意 义》一文 中指 出,苏共 的失败 ,并不是历 史的 一
必然 , 是斯大林之 后的几代 领导人背 叛 了马克 思列 而 宁主义 的恶果 。苏共失败 的原 因概括起 来 四句话 :既
有政治 原因 又有经 济原 因,政治原 因是主要 的;既有 内冈又有 外因 ,内因是主要 的 ; 既有主 观原 因又有 客
列 宁主义 的基 本原 则,对 内背 叛苏联人 民,对外屈服
是 颠倒 黑 白 ?与 戈 尔 巴乔 夫 时期 对 斯 大 林 模 式 的 全 盘 否定 不 同,近 年 来俄 罗斯 对 斯大 林 时期持 正面 评 价 的 人 高 达 一 半 以上 。如 果 无 视 俄 罗斯 广 大 民 众 、 国 家领 导 人 和俄 罗 斯 共 产 党 对 苏 联 时期 的评 价, 把苏 联发 展 的道 路或 “ 式 ” 率地 斥之 为 “ 模 轻 死 路 一 条 ”或 “ 已失败 ” 早 ,把 苏 联 人 民几 十 年 忘我 牺 牲 获得 的成 果和 英雄 主 义 的精 神 一笔 勾销 ,这不 仅 完全 有悖 历 史事 实 ,也 有 点类 似 当今 世 界有 人把
略 、拯救 自己的 国家 吗 ?如 果不 顾这 个全 世 界公认 的历 史 事 实 ,非 要 把这 说 成 是 “ 路 一 条 ” 岂不 死 ,
观 原 因, 观原 冈是主要 的;既有历史 原因又有现 实 主
原因 ,现实 原因足主 要的 。在诸 多原因 中,必然有 一 种 是主 导的、起 决定作 用的 。从根本 上来说 ,问题主 要 出在苏共 党 内, 又主 要是其领 袖人物 背叛 了马克 思

于 帝 国主义 的压力 , 苏共和 国家 引入 了歧途 , 把 葬送 了几 干万人流 血牺牲 换来 的胜 利成果 。苏共失败 、 苏 联解 体 的主 要原 因:1 两面派 、阴谋家 、野 心家 、修 . 正主 义分子篡 夺 了苏 共领导权 , 们背叛 了马克思列 他 宁主 义 ,背叛 了党 和人 民,否定党 的历 史 ,否定党 的 领袖 ,导致 了苏共党亡政 息 。 . 2 苏共在理 论上背叛 了 马克思 列 宁主义 ,在 思想 战 线上 纵容 资产 阶级 自由 化 , 失 了意识 形态领域 的主 导权 。 丧 苏共在理 论上背 离 了马 克思 列宁 主义 ,使 全 党失 去 了正确 的理 论指

简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简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简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政治经济体系,以苏联为
代表,实践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

虽然苏联已经解体了,但苏
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和经验,对我们今天建设更好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强调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下的计划经济,以国家
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为基础,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
主义分配制度。

这种经济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避免私有制带来的剥削
和不公,增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决策能力,为社会主义生产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在实践中,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福利,达到了一定的社会公平和公正。

不过,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存在着一系列的缺陷和问题。

计划经
济模式的缺点在于不能有效地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要求,缺
乏市场实践的信息和反馈机制,容易出现浪费、低效、资金断层等问题。

此外,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较低,存在大量浪费和腐败,导致了整个经济体系的颓废和衰败。

总的来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为
我们理解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虽然这种模式已成为
历史,但我们仍然应当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教训,探索更好的社
会主义建设之路。

今天的中国,作为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大国,正朝着
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人民有福祉的方向发展,我们要不断推动市
场化、统一的国家计划和国有企业改革,让社会主义更完美地体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

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如何评价苏联模式摘要:首先,对苏联模式背景及其形成进行了简单阐述,其次从政治、经济、外交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内涵。

最后,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综合分析了苏联模式的利弊并提出了一些对此模式的看法和深思,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苏联模式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展望未来。

关键词:苏联模式、历史教训、社会主义一、苏联模式的背景及其形成(一)苏联模式形成背景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是苏联历史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年代。

这一时期,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国内斗争异常复杂。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在无所前鉴的情况下,根据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提出的一些理论设想,结合苏联的具体实际,领导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作了长期的可贵的探索,提出并实施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运行体制,形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

这一基本框架在苏联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种探索。

这种探索,无论是理论的还是实践的、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都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各种探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和深刻教训。

(二)苏联模式的形成斯大林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创立者。

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步确立了在苏联共产党内的领袖地位。

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长达30年,建立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实施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其大致的历史过程是:在斯大林领导下,从1928年10月至1936年底,苏联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

在这一期间,苏联消灭了城乡资本主义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制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消灭了所有的剥削阶级,剩下的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苏联的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已经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农业国。

1936年12月,苏联制定和颁布了新宪法。

苏联模式的理性反思及我国对苏联模式的突破

苏联模式的理性反思及我国对苏联模式的突破

苏联模式的理性反思及我国对苏联模式的突破1. 引言1.1 苏联模式的背景苏联模式的背景可以追溯至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从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苏联模式的核心特征是计划经济和集权的政治体制。

在苏联模式下,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等经济规划实现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并由中央政府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苏联的快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世界上强大的工业国家之一。

苏联模式也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例如经济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社会不平等加剧、创新能力不足等。

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崩溃,成为一场历史的悲剧。

正是由于苏联模式的失败,世界各国开始反思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再简单照搬苏联模式,而是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也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理性反思,并通过不断突破和创新,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2 苏联模式对我国的影响苏联模式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对我国的政治体制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包括集权制度、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对国有企业和农业集体化的倡导。

这些影响导致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建设。

在经济方面,苏联模式给我国带来了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技术支持,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但与此苏联模式也带来了严重的经济问题,包括资源浪费、效率低下以及对市场机制的排斥,导致了我国经济长期停滞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困难。

在文化方面,苏联模式对我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包括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和教育体系的建设。

苏联模式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僵化和单一化,抑制了我国的文化创新和多元化发展。

苏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启示,但也暴露出了其局限性和缺陷,需要我国通过自主的改革和创新来突破这些问题,实现更加可持续和健康的发展。

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及弊病

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及弊病

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及弊病苏联模式,又称社会主义国家模式或东欧模式,指的是苏联及其在东欧扩张的社会主义国家在1940-1980年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采用的一些行政、经济及文化管理制度和规律。

这种模式在当时的全球政治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问题。

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发展苏联模式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

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苏联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超过5%,远高于当时其他国家的发展速度。

完成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欠发达到工业强国的跨越,成为了当时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社会福利苏联模式的另一个显著成就在于社会福利领域。

苏联实施了普及义务教育、免费医疗、低廉的住房等一系列政策,使得社会普通百姓得到了很大的福利。

国家精神苏联模式的第三个特点在于国家精神。

在苏联模式下,国家与人民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人们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高度一致,道德水平普遍很高,法纪严明等。

苏联模式的弊病苏联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和问题。

重工业优先的产业结构苏联模式在经济发展方面坚持重工业优先的产业结构,导致轻工业、农业等领域长期得不到足够的发展,使企业在竞争时显得束手无策。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苏联模式下的政治体制极度中央集权,民主制度匮乏,缺少民族自治和政治参与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使得社会的创新力、活力大大减弱,无法因应当时社会的快速变化。

对艺术文化的限制苏联模式对艺术文化领域也存在着一些限制。

艺术作品必须符合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观点,长期使得艺术创作丧失了原创性和多样性,缺少新鲜的艺术魅力。

以上是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以及弊病。

总的来说,苏联模式在当时帮助苏联成功地从欠发达到工业大国,并使百姓得到了一定的福利。

但与此同时,它长期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严重问题和局限。

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苏联模式已成为历史,但我们应该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以更加真实的历史记录和理性的思考态度审视历史,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摘要:对苏联7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即苏联模式要持正确的态度,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苏联模式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遭遇了严重的挫折和失致。

在对苏联模式的评价上,应当采取历史辩证分析的态度。

关键词:苏联模式必然性成就缺陷20 世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并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在一个国家初步尝试取得巨大成功,后来,世界众多国家争相效仿掀起高潮,再到其最终失败,跌宕起伏历经了70多年,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反思则一直延续着,这个模式便是苏联模式。

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指的是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

苏联模式经济方面的特征:实行中央部门高度集权管理体制,地方和企业很少有自主权;计划是管理国民经济的惟一手段,限制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是粗放型的“数量赶超型”经济,也就是靠不断增加投入来增产,以使在社会产品的数量上尽快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国家,以此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从经济结构上看,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在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上速度为重,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以生产为重,消费服从生产。

苏联模式在政治体制方面的特征:高度集中的党的领导体制,以党代政,党内民主和人民监督机制不健全。

苏联解体之后,国内学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批判全面而又彻底,同时也从中吸取了有益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然而,对于苏联模式人们不能批判。

在对苏联模式的认识上,应当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

一、苏联模式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其必然性分析苏联模式的产生与当时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国际环境分析国际上危险的环境是苏联模式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原因。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及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自诞生之日起便被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视为的敌人,并一直对其敌视、封锁以及侵略。

对苏联模式特征的看法

对苏联模式特征的看法

对苏联模式特征的看法
《对苏联模式特征的看法》
苏联模式特征是近代世界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经济政治制度。

它由于其独特的政治和经济特点而受到西方世界的普遍关注。

在许多国家,这种政治模式也得到了大量的实践应用,具有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果。

苏联模式特征的主要内容是集中计划经济,即由政府集中管理全国的经济活动,对企业的生产进行统一计划,严格控制价格,以及实行重税收和国家汇率定价等政策。

苏联模式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政治上的集中控制,政府强制实行一党制和一党统治,以及在文化、宗教和教育等领域的严格管制。

《苏联模式特征》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控制社会的变化,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国家的国家安全和国际形象提供支持。

但它也有缺点,由于统治者控制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能力有限,使国家容易陷入停滞不前的局面,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

此外,这种政治模式也可能导致普遍的人权侵犯和公民参与政治等问题。

总之,苏联模式特征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采取苏联模式特征,应该充分考虑其利弊,并在适当的时候和地点进行有效的利用。

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

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

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安排。

这一模式在20世纪曾经给西方带来了巨大的震动,现今也被广泛讨论。

在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时,需要分步骤进行,下面就让我们展开讨论。

第一步,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优点。

首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集体所有制、计划经济、社会保障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点。

集体所有制有助于消除私人利益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削弱和破坏,避免私人垄断和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计划经济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浪费和私人获取巨额利润的情况。

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对劳动者进行全方位的保障,比如提供住房、医疗、教育等。

第二步,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缺点。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着政治独裁、计划经济缺陷、教育文化僵化等缺陷。

首先,政治独裁导致了人权受到侵犯,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民主权利受到限制。

其次,计划经济存在着非理性的方面,由于计划模式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计划的实施成本居高不下。

再次,教育文化也存在着僵化,由于政治控制的限制,苏联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无法得到有效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步,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继承与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确立了全民所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这些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但是,对于后继的发展,我们需要对苏联的经验进行适当的批判和继承。

这种批判和继承要体现创新的表现,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发展和利用苏联的经验,为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全面的、有限度的评价,挖掘其优点,批判其缺点,从而把握其继承发展的方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一、斯大林模式的概述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在20世纪初期实行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以国有化、计划经济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核心,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斯大林模式的优点1. 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斯大林模式下,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对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的全面管理,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这使得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 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科学研究。

这些资金不仅用于基础科学研究,还用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这使得苏联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政府积极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实现了普及医疗、教育和文化等公共服务,并且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使得苏联成为一个富裕、文化、教育水平高的国家。

三、斯大林模式的缺点1. 限制了个人自由斯大林模式下,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控制,限制了个人自由和创新精神。

这使得苏联社会缺乏创造力和活力。

2. 打压异己分子在斯大林模式下,政府打压异己分子,实行严格的言论审查和思想控制。

这使得苏联社会缺乏多元化和民主性。

3. 经济效率低下尽管斯大林模式下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以及官僚主义的腐败问题,经济效率低下。

这导致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四、结论综上所述,斯大林模式在促进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它也限制了个人自由和创新精神,打压异己分子,经济效率低下等问题。

因此,斯大林模式是一个有利有弊的政治经济体制。

201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题集及答案

201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题集及答案

201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题集及答案1、怎样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过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度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

这种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这种模式的弊端,1主要是集中过多,管得过死,否定市场的作用,2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I生。

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苏联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2、论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主要原因在于: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对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有充分的估计。

3、如何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首先取得革命胜利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是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2经济义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期容纳先进的生产力的现象。

3但是如果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则又会出现参差不齐、相互交错的现象。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姓名:刘明莉学号:31042017专业:汉语言文字学年级:2010级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任课教师:付锁根摘要:对苏联7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即苏联模式要持正确的态度,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苏联模式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遭遇了严重的挫折和失致。

在对苏联模式的评价上,应当采取历史辩证分析的态度。

关键词:苏联模式必然性成就缺陷20 世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由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并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在一个国家初步尝试取得巨大成功,后来,世界众多国家争相效仿掀起高潮,再到其最终失败,跌宕起伏历经了70多年,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反思则一直延续着,这个模式便是苏联模式。

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指的是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

苏联模式经济方面的特征:实行中央部门高度集权管理体制,地方和企业很少有自主权;计划是管理国民经济的惟一手段,限制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上,是粗放型的“数量赶超型”经济,也就是靠不断增加投入来增产,以使在社会产品的数量上尽快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国家,以此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从经济结构上看,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在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上速度为重,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以生产为重,消费服从生产。

苏联模式在政治体制方面的特征:高度集中的党的领导体制,以党代政,党内民主和人民监督机制不健全。

苏联解体之后,国内学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批判全面而又彻底,同时也从中吸取了有益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然而,对于苏联模式人们不能批判。

在对苏联模式的认识上,应当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

一、苏联模式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其必然性分析苏联模式的产生与当时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以及国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国际环境分析国际上危险的环境是苏联模式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首要原因。

如何正确看待苏联模式

如何正确看待苏联模式

如何正确看待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是指苏联所采用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模式。

它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苏联模式也面临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正确看待苏联模式,既要重视其积极成就,也要汲取其经验教训,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一、苏联模式的积极成就1.1 经济发展成就苏联模式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通过计划经济和集体化农业,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例如,在二战期间,苏联努力发展军事工业,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重要力量。

1.2 科技和教育进步苏联模式重视科技和教育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在航天、核技术和数学等领域,苏联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此外,普及教育政策也使苏联人民享受到了普遍受教育的机会。

1.3 社会公平和福利保障苏联模式的社会政策重视社会公平和福利保障。

通过实— 1 —施普遍医疗保健、免费教育和住房保障等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福利水平。

二、苏联模式的问题和挑战2.1 计划经济的弊端苏联模式中的计划经济存在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中央计划机构对经济需求的把握不准确,导致了经济效益低下、资源浪费和产品质量问题。

2.2 没有市场机制的扭曲苏联模式中,市场机制被严重扭曲。

由于缺乏竞争机制,企业没有动力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

这导致了资源浪费、生产低效和商品短缺等问题。

2.3 缺乏政治权利和自由苏联模式下,政治权利和自由受到限制。

言论、媒体和组织自由受到控制,政治体制的僵化和权力集中也限制了受托者的参与和创新。

三、正确看待苏联模式的意义和教训3.1 学习和借鉴成功经验尽管苏联模式存在问题,但其在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公平方面的成功经验仍值得借鉴。

可以从计划经济中学习如何合理配置资源,从社会福利政策中学习如何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3.2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结合— 2 —苏联模式的失败提醒我们,单纯的计划经济模式可能无法使经济发展持续健康。

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特点评价

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特点评价

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特点评价
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特点是:国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共产主义、集权政治、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以及国际主义。

苏联模式的特点源于列宁的理论和实践,通过消除私有制、国家干预经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强制推行集体化、镇压异见以及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等手段,建立了一个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系。

评价方面,苏联模式的建立对整个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为多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参照。

但与此同时,苏联模式也在实践中暴露了一系列问题,例如: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贫富分化严重、计划经济体制存在漏洞、政治体制过度集中、权力滥用和反腐败问题等,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崩溃。

总的来说,苏联模式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在今天的世界里已经失去了其现实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同时也需要认真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以便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有所借鉴。

述评苏联模式

述评苏联模式

述评苏联模式1917年10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俄国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使俄国的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把俄国引向了社会主义道路,并由此开始了社会主义的建设的艰苦探索。

在这个艰苦探索的过程中,使苏联从一个贫穷落后、民不聊生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成一个可以与美国对阵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掀起了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到多国流行的狂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内部的矛盾也渐渐突显出来。

“左倾主义”、“右倾主义”、“官僚主义”“个人崇拜”的盛行造成党内矛盾的逐渐加深,最终导致苏联逐渐在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阵中败下阵来,是什么导致这个强盛一时的社会主义发生急剧变化,形成了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演变?其根本原因是积弊太深的社会模式-苏联模式所造成的。

一、苏联模式产生的历史根源在建国之初,苏联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其主要是采用经济以外的、带有某种军事性的手段,在市场以外来建立城乡之间的直接产品交换,实质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军事政治联盟。

它虽然暂时缓和了在沙俄统治下民不聊生的状况,但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其最终以失败告终。

1921年以后俄共又做出了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定。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通过商品交换这一经济形式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民小商品经济的联系,以便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巩固工农联盟,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初探索。

1928年以后,苏联终止了新经济政策,进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完成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时期。

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国民经济计划化是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在这一过程实践中苏联模式应运而生。

二、苏联模式的主要内容:苏联模式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结果和产物,其核心内容是计划经济。

其首先要实施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在当时那个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工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工业化的任务是建立具有高度劳动生产率的、各种各样的先进的强大工业,保证苏联技术经济的独立,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奠定新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所谓苏联模式,如果仅就其内涵本身而言,那可以从经济和政治这两个方面加以解释。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严格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理论主张和学术观点的取舍,均受官方意志裁定。

苏联解体后,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70年历史即苏联模式成败得失的评价大体有两种:一是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如戈尔巴乔夫之流。

还在1984年,戈尔巴乔夫在会见瑞士记者时,就说这个制度“一切都腐烂了,必须用民主化、公开性的手段促其变革”;一是持辩证分析的态度,既承认它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指出其自身存在的严重弊端。

对于苏联模式,我们应该结合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对其作客观公正的评价。

斯大林时期的苏联面临两个生死抉择:旧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必须尽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否则“落后就要挨打”;同时面临法西斯入侵的威胁,必须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能否渡过这两个生死关是检验“斯大林模式”的唯一实践的标准。

列宁斯大林模式实施的效果,苏联由一个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为一个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十月革命的召唤下,在苏联社会主义榜样的鼓舞下,在世界上建立起了一个和资本主义平分天下的社会主义阵营,这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境况下产生的客观效果。

但我们也应看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曾被认为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曾被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或者效仿。

不可否认,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前苏联的建设之初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其弊端突出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理论上缺乏创新,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
苏共建党伊始,列宁便强调必须重视理论创新。

他认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导的党,才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

但苏共后来未能继承列宁这一思想,反而将列宁主义教条化。

其所制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到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寻找理论依据,对列宁著作教务式的解读和引用逐渐成为一种习惯的思维模式,缺乏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和应变能力,无法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进而丧失了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和批判能力。

二、经济上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动摇执政基础
列宁时期曾不断调整经济决策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斯大林上台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片面强调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衡,人民生活无法得到
改善,社会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赫鲁晓夫上台后急躁冒进,违背自然条件盲目开荒,人民怨声载道。

勃列日涅夫时期继续延续斯大林的经济模式,到其执政末期苏联经济已呈衰退之势。

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也曾试图改革经济增长模式,但也未能摆脱僵化的体制。

三、政治上实行专政集权,官僚腐败,执政体制问题突出
苏联社会的特权阶层产生于斯大林时期,最终形成于勃列日涅夫时期。

战争年代为了稳定干部队伍采取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在战后继续得到巩固。

赫鲁晓夫曾通过加速干部队伍流动性的方式以消灭特权,结果却适得其反。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采取了稳定干部队伍的政策,赋予各级干部程度不等的特权,直接诱发了特权阶层的产生,最终导致腐败成为苏联社会的毒瘤。

四、执政党建设乏力,组织松散,执政资源流失殆尽
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他们都曾做过一些执政党建设工作,然而收效甚微。

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民主集中制成为造成党内集权专制和官僚主义盛行的罪魁祸首。

他主张党员进行横向联系,组织各种俱乐部开展活动。

结果导致改组后的苏联共产党很快就失去了组织的原有优势,变成了拥有多个派别的松散的政治俱乐部,最终在反对派的进攻中败下阵来。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并不是苏共和苏联的独家产物,而是一种国际性现象,至今仍不同程度地遗留在执政的共产党内和尚在运作的社会主义国家中。

因此,深刻认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是建设现实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对于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其次,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另外,还要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文学院文艺学080102005 万雯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