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浅析斯大林模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改进)
摘要“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就是在总结了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当前,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地认识斯大林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应该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科学地、实事求是地评价,既要看到问题,也要看到成绩,而且要分清主流、支流;既不能脱离当时的国际和苏联国内政治环境,也不能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混为一谈。
本文着重论述以下几个问题: 什么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点,“斯大林模式”形成的社会条件,“斯大林模式”的成果与弊端;以及“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我们相信中国只要坚持改革开放,吸取苏联教训,不断开拓创新,才能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和谐社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最终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我们必须把“斯大林模式”作为人类历史上把社会主义理想变为现实的第一个试验来对待,在前人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纠正错误,继续前进。
【关键词】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的大问题,曾经引起了世界各国一切阶级的反响,至今还在议论纷纷。
各个不同的阶级,代表各个不同阶级的政党或政治派别,意见不同。
估计在本世纪内这个问题还不可能作出定论。
①——毛泽东第1章“斯大林模式”1.1什么是“斯大林模式”在评价“斯大林模式”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斯大林模式”这一概念的内涵。
“斯大林模式”,虽然并没有人正式对它下一个定义,但它的含义却是清楚的,是指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体制的统称。
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
具体来说,政治上表现为高度集权、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专断独行;经济体制上表现为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机制,实行包容一切的行政指令性计划和自觉的不平衡经济发展战略;文化体制上表现为绝对的统一意志;思想上表现为搞个人崇拜、教条主义;对外政策方面表现为大国主义、大党主义。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苏联共产党内部还出现了一个脱离、背离乃至背叛人民根本利益的特殊阶层。这些人但从党政军官的薪资水平上就可以看出,1922年苏维埃国家规定的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的差距是8倍,1934年扩大为30倍。1945年4月实行特定职务工资。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部长级工资是5000卢布—6000卢布,加特定工资6000卢布—8000卢布,合计11000卢布—14000卢布,而当时最低工资是250卢布,相差44—56倍。更严重的是,党政军官僚集团还享有高新之外的其他特权,如住房、别墅、汽车、游艇、特供食堂、特供商店等。最后在对苏联从内部瓦解起到了催化作用。
从对外关系上来看,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关系从20年代的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封闭,从和平共处转向冷战对峙。苏联还立足于领导世界革命,要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挥中心。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
在党的建设上,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建设学习型政党,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在新时期的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的决心和能力。
经济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通发展。充分释放社会生产力,使物有所用,人尽其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再分配环节,坚持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兼顾效率。避免苏联模式经济上管得过死,只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来推动经济发展,导致整个经济都缺乏生机和活力。
我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的改革开放,不同于苏联式的激进式改革,属于渐进式的改革。并且这种改革是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路线。我们的改革时刻警惕西方资本主义的干扰破坏,顶住了西方的压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结果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文化、社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在我国的GDP位居世界第三,并且有望在年底过日本排名第二。国防实力、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更是以负责人大国的身份在世界上赢得了尊重,摆脱了百年动乱,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屈辱。在国际关系上,我国倡导建设和谐世界,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社会主义发展史苏联模式与世界革命的影响
社会主义发展史苏联模式与世界革命的影响社会主义发展史:苏联模式与世界革命的影响社会主义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理论和经济制度,旨在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苏联模式和世界革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本文将探讨苏联模式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以及世界革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一、苏联模式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苏联模式是指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苏联模式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集体化农业和工业化进程:苏联模式通过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同时,通过工业化的推动,苏联使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采取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即国家对生产、分配和投资进行全面的计划和指导。
这种体制有效地调控了资源的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全民所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苏联模式强调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这种制度确保了社会主义国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减少了阶级矛盾和剥削现象的出现。
二、世界革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世界革命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支持其他国家进行革命斗争的行动。
世界革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社会主义国家会通过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的方式帮助其他国家实现经济独立和发展。
例如,苏联在20世纪中期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和支持,加速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2. 战略联盟和共同利益:世界革命使得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形成了紧密的战略联盟,共同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例如,中国和苏联在上世纪70年代建立了中苏友好同盟关系,共同对抗资本主义阵营的压力。
3. 意识形态的传播:世界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宣传和传媒手段向其他国家宣扬社会主义的理念和制度,并试图推动其他国家的群众进行革命。
论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论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作者:李响来源:《大经贸》2017年第07期【摘要】苏联模式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间关系密切,苏联模式的形成具有其合理成分,但也有其弊端。
它为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指引了方向,对我国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影响。
对苏联模式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既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能一点不学。
它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出现过重大的失误。
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长期的学习苏联模式之后,对其进行总结反思得出的结果,是对苏联模式弊端的克服和创新。
反思苏联模式,总结其得与失,用其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苏联模式公有制经济改革社会主义建设1 苏联模式综述1.1 苏联模式的形成“苏联模式”指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制度、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
苏联模式大致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也就是斯大林执政时期,这一时期的苏联已经尝试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随着苏联领导人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出现偏差,认为新经济政策不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新经济政策遭到废止,同时这也是苏联发展工业化的需要。
1929年新经济政策正式遭到废除。
随着苏联工业化的发展,苏联模式逐步形成。
在这种模式形成的过程中,苏联执政党内部发生了激烈的斗争,最终以斯大林为首的多数派获得胜利,由此苏联模式得以形成。
1.2 苏联模式的三大表现关于苏联模式的表现,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即经济、政治和外交。
首先,从经济上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其次,从政治上看,苏联模式是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最后,从外交方面看,苏联模式又是集合了大国主义、强权主义、沙文主义、主观主义于一体的封建农奴作风于一体的强权体制。
1.3 为什么建国初期我国要采用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国家领导班子制定出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这时候我国也采用了苏联模式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一.引言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苏联从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大国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
但它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这是世界历史和国际共运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虽然已过二十多年,但它依旧影响深远。
在我党提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来说,继续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苏联模式的定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三.苏联模式的历史意义“斯大林模式”虽然最终造成了苏联的解体,但是它也曾令一个国家飞速发展。
1925-1936年国力强盛革命前的苏联,工业总产值仅占世界的4.7%,只有法国的40%,美国的7%,德国的17.2%和英国的22%,与当时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大概落后80——100年。
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工业增长率377%,而同期的美国是12%,德国25%,日本65%。
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成为仅次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在十年内跑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50——100年才跑完的路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工业化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苏联共生产了49万门火炮和迫击炮、10.2万多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3.9万架作战飞机。
大量军火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从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苏德战场是欧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苏军牵制了德军近70%的总兵力,歼灭了德军总兵力3/4以上,包括消灭75%的坦克和飞机,为最后击败法西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何看苏联对中国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
如何看苏联对中国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说起苏联我相信在座的每个人是知道,毕竟他是曾经的社会主义老大哥,当然我们中国取得今天的成就我们当然也要感谢是这位老大哥把我们领进了社会主义的的大门,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并取得成功,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的春风。
经过了将近30年的抗争,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是成立了,但刚成立的中国百废待兴,于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开始了对苏联的学习,开始照搬苏联模式,而苏联对中国的影响也起源于我们对苏联的学习和模仿。
苏联对中国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影响。
今天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讨论我们如何看待苏联对我们中国初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1. 新中国刚成立为什么我们会照搬苏联模式来开始我们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以及我们学习苏联模式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的2.我们是在社会主义各个阶段是怎么照搬苏联模式的以及苏联模式对我们的道路产生了什么影响。
3.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影响的总体特点。
●我们为什么会照搬苏联模.式可归结为两个原因: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就其外因来说,是受斯大林的压力和苏联模式的影响。
由于南斯拉夫共产党坚持探索本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没有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苏南关系迅速恶化,斯大林和共产党情报局对南斯拉夫和铁托采取的这一系列的蛮横行动和高压政策。
斯大林这样做,其用意也在于杀鸡给猴看,这给毛泽东和中共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就其内因来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以及对斯大林模式认识存在局限性;我们自己也有革命急性病,急于进入社会主,于是,毛泽东放弃了新民主主义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理论,中国开始迈入一个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时期。
●我们照搬苏联模式的几个阶段以及他们的影响“全面学习”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以苏为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断,将斯大林模式推向极端扬弃斯大林模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全面学习阶段:“全面学习”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主要是指1949年建国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浅谈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
浅谈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作者:孔梓力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4年第11期[摘要]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百年来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两个最重大的互相衔接的实践,是世界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重大的组成部分。
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显著区别。
邓小平曾说过“学习苏联好的东西对我们用处很大,借鉴苏联错误的东西,对我们也有很大的益处。
我们要善于接受苏联的经验教训,这样就可以减少损失。
”[关键词]苏联模式;弊端及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苏联模式的基本内涵所谓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长期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关系的体制。
苏联模式的基本内涵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政治上,苏联模式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是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
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这就造成国家的权力过度集中于党,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治被忽视。
经济上,过度集中地全民所有制,过度集中地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从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的命令管理经济。
将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内。
实行低价工资政策,对必需品实行计划价格,保证人们的基本要求。
片面的发展重工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的投资目的。
思想上,思想文化领域的管理权集中于党中央,领袖言论成为衡量真理的唯一的标准。
党中央对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通过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掌握着文化领导的任免权。
通过党中央宣传鼓动等机构对思想文化领域的直接控制。
二、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建国初期,国外,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对中国实行封锁、遏制,而前苏联则给予新中国援助和帮助。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上半时期苏联模式形成和确立时期就已经存在。
浅论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浅论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摘要:对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历史溯源,往往有助于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更好发展。
“苏联模式”在中国建国之初,确实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稳固政治的作用,但是一旦离开那个特定时期和背景,其弊端暴露无遗。
只有对苏联70 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和苏联模式持辩证分析的态度,正确汲取苏联解体的教训,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本文从苏联模式的内涵探究出发,寻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其相关的蛛丝马迹,并借全球化的大背景,从积极角度提出了苏联模式对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全球化发展一、对苏联模式的基本认识1.分析苏联模式的重要性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深刻认识苏联模式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关系,必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苏联模式中成长起来,并从体制模式的层次上实质性地突破苏联式社会主义而取得的伟大成就①。
不深刻认识这个问题,就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左顾右盼、摇摇摆摆,甚至走回头路。
正确地认识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之间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对于科学地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还是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是极其重要的。
2.苏联模式的内涵及特点(1)苏联模式的内涵正确理解所谓“苏联模式”,不仅应符合实际标准,更有助于我们在今时今日给予其科学的评价。
所谓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②。
就其内涵而言,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二,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时时代的特点。
(2)苏联模式的特点苏联模式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确立了国家的政体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阶级——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创举。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斯大林所创建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20世纪的人类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从总体上说来,它无论从正面还是反面,都为人类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它既在苏联大地上播种了社会主义,又在同一片土地上败坏了社会主义。
对于国际社会来说,它既创造了一度震撼人心、激越进步的雄伟事业,向全世界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打败反人类的德日法西斯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又使苏联人民付出了不必要的、空前惊人的牺牲。
苏联解体了,不只是在历史的篇章上留下了它的印痕,更多的是激发我们进行无穷的思考。
十几年来,中国依旧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所谓前车之鉴,研究苏联衰败的原因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从根本上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苏联解体乃是其制度性缺陷导致的。
苏联政治体系的上层处于一种麻痹僵化状态,它对苏联面临的深刻的社会问题置若罔闻,社会长期存在三个矛盾。
第一,过左的急于求成的路线使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过早建立的僵化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难以持久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尽快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亦难以提高。
第二,过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和对外关系的体制同社会主义要求尽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自由的矛盾。
第三,党政军官僚特权集团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更是雪上加霜。
其次,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上逐渐堕入了教条主义。
在教条主义方面,苏联表现得尤为典型。
十月革命胜利之初,苏联曾经搞过短暂的直接民主的尝试,随后便建立起议行合一,高度集权的政体并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种转变虽然确实与当时应对国外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匪叛乱有关,但主要还是基于全面贯彻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的基本构想。
此外,这样做也是执政前革命作法的惯性延伸,更为共产党人熟悉和欢迎。
然而,来自前人书本上的理论原则和革命的惯常作法与现实的实践需要,特别是与苏联当时落后的社会条件所产生的实际生活需要毕竟存在较多矛盾和较大差距。
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与启示
考点: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与启示影响: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建设基础。
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启示:要从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市场货币关系,尊重价值规律;要注重改善民生,不能过分地剥夺人民利益来求得国家的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反对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
例题1苏联和中国在建国初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同之处是重点发展()A.轻工业B.商业C.重工业D.交通运输业答案:C解析:苏联和中国在建国初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都实行了五年计划,都是重点发展重工业,答案C。
例题2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可以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所吸取经验教训。
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A.要改革经济管理体制B.要重点发展重工业C.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D.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答案:B解析:片面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体现,故选B。
1. 宣传标语往往反映出时代特色。
“学习苏联先进生产经验,为我们祖国的工业化而奋斗!”这句标语最早出现在()A.“一五”计划时期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2.以下事件,可以直接反映出“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影响的是()①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②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3. 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并且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①俄新经济政策②苏联斯大林模式③美国罗斯福新政④中国的改革开放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苏联模式指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缺陷和问题。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言,苏联模式可以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苏联模式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外来经验。
苏联在20世纪初期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却存在许多弊端,其中最明显的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体制和方法。
这一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效益提高的空间,同时增加了政府的干预成本,不利于创新和竞争。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苏联模式,而是要根据中国自身情况进行改进和发展。
其次,苏联模式告诉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
苏联在20世纪初期就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世界科技领先地位。
在今天的中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才能提高中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第三,苏联模式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人民的参与和积极性的发挥。
苏联当时对于个人的利益并没有充分考虑,这导致了许多制度和政策缺陷的存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注重提高人民的参与感和自治能力,通过改革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努力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四,苏联模式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
苏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问题,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在今天的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议题,只有保护好环境、保护好生态资源,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苏联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不能简单照搬照抄,而要在科学地借鉴外来经验的同时注重自身情况和中国特色的发展,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简析“苏联模式”衰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
必须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实现 共性和个性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统 一
苏联解体 已经过去 2 0多年了,但对苏联解体和 “ 苏联模式 ” 衰败的缘由一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多种解释 ,但我认为一个主要原 因还是认识上 的僵化 。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下,“ 苏联模式 ” 有效 地对抗 了资本主义 国家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压力,实现 了苏联经济 的 高速增长,极大地提升 了国家的整体实力和提高了人 民的生活水平 等等。因此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并取得 巨大成就的这一社会 主义建设模式就被 固化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照搬 的通用模式,也就 相应地产生了偏离苏联模式就是违背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完全忽 视了社会主义的 “ 特色 ”或者说 “ 个性 ”问题 ,严重违反了科学社 会主义 的基本原则,犯 了把特殊当做一般 的严重错误。对社会主义 共性与个性 问题认识上 的凝 固化和绝对化是直接 导致社会主义遭 受挫折甚至失败 的一条重要原因和教训。“ 苏联模式”的衰败引发 了我们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大事业 认识和建设问题的思考 。 尽管我们也 曾经机械地照搬照抄 “ 苏联模式 ” ,走过一段不小 的弯路,但是,我们最终还是及时的解放 了思想,冲破了束缚,开 创了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 明的中国 “ 本土 ” 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最显著特征就
是统 一 性特 征 ,这 —特 征主 要 体现 了普遍 性 与特 殊 性 的统一 ,体 现 了在社会主义建设 问题上坚持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所以说,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 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相 结合 的产
向,这是我们改革必须坚持 的根本立场 。只有这样 ,我们 的改革 才不会偏离社会主义方 向,我们 的伟大事业才会不断前进 。改革 开放 以来 ,我们所取得的举世瞩 目的成就 ,归结到一 点就 是我 们 高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 坚持和拓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 ,坚持和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坚 持和完 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三 、必须坚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团结奋进凝聚 力 量 邓小平对苏联解体和苏共亡党的原因进行过认真的研究,提 出 “ 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 ”的论断,认为苏联共产党 内部 出 了 问题 是 苏 联解 体和 苏 共 亡 党 的最 根 本 原 因 。苏 共 经 过 多 年 的 发 展,党员队伍数量 曾达到两千万之多,那么 ,为什么这个百年大党 最后会无声无息地死亡,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苏共党 内长期忽视对党 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使得苏共缺少强有力的思想后盾和党员缺少权 威正统思想的影响,很大 比例党员 的共产主义和 社会 主义信仰动 摇、淡化甚至严重缺失,以致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面临严重困难的时
浅析“苏联模式”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对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
东北石油大学2011-2012学年第1学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班级:姓名:学号:成绩:浅析“苏联模式”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对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三大改造的全面告捷,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最严峻也是最重要的课题。
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我国曾经选择“苏联模式”和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作为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
虽然在“苏联模式”的统领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走过弯路,但是它对于我国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和经济政策本身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于一切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联模式列宁新经济政策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建设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第一个把科学社会主义林论变成现实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
建设陆续取得辉煌成就,苏联模式也逐渐形成了,并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产生深渊的影响。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自全面学习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开展的,特别是再改革开放之前面对我们的国家体制社会制度抖颤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化与开展,我国的领导人不断地审时度势,果决地重新判断世界形势,同时基于全面总结20世纪以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本国社会主义建设所经历的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出当时国际国内的主要矛盾,提出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的历史决定。
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初,当人们仍然困顿在“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上,甚至有人已经开始怀疑中国共产党带领的这条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再一次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中寻找契合点,他提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从—个欧洲文化都很落后的国家,发展壮大成为—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但它的影响还在历史地显现。
在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继续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往往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后期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它是以1929年中止列宁时期确立的新经济政策,提出在农村向富农进攻,消灭富农为起始,通过全盘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大清洗”运动而确立、定型下来的。
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宣布了这一模式的定型。
因为这时的苏联社会主义正是以这一模式为载体的。
它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不可否认,苏联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一是保证了苏联在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成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使“近似中世纪的国家”的野蛮俄国。
沿着这条道路一步步地向着现代化迈进。
二是保证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是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但就长期来看,它的形成是在否定了列宁试图通过新经济政策,通过迂回过渡的办法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否定了渐进的、通过经济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而试图用激进的、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建设社会主义。
二.苏联模式的特征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在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指令性特点。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对苏联模式的反思摘要: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的对象。
伴随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呈现在世人面前,并引来纷纷质疑。
辩证分析并总结苏联模式的成功与失败,提取有价值的经验教训用以指导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启示苏联解体已有20年之久,但对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评价却是学术界长久以来争论不休的一大课题,且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密切关系,我国也一直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各方面的对比和反思。
在一段时期内,学术界充斥着这样两种声音:一种是全盘否定苏联历史,认为苏联模式早已失败,是一条死路;另一种是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既承认苏联模式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指出其自身存在的严重弊端。
如若要对苏联模式进行准确的研究,我们必须秉承辩证的分析态度,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和了解,以寻求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为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宝贵的实践启示。
一、苏联模式苏联模式,通常指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方面的具体方针策略,[1]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下的特定产物。
苏联模式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实践,即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2]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高度集权制,贯穿于具体体制的方方面面。
经济上,苏联模式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各级党组予以执行,以国家工业化发展为既定目的,自上而下,高度集中地有计划地管理经济体制。
[3]苏联模式中,国家机关是经济管理的主体,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直接的经营管理者,依靠指令性计划来指挥,通过行政命令、行政干预等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管理和控制,忽视市场和经济规律的作用。
如何看待苏联模式的成败和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苏联模式是在一个特殊的国度、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
其宗旨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带动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进而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这种实践方式的形成是由于在1919年苏联建立政权后不断遭受国外列强们的牵制,且一战中的教训也使苏联的各代领导人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性,于是斯大林就带领苏联走出了这一条“苏联特色”的道路。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以下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2、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3、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4、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指令性特点。
就是说,主要的计划指标由国家自上而下地、集中制定,它囊括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部门,一旦制订出来,经最高苏维埃批准,就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总之,“斯大林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高度集中或高度集权,并且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上。
在苏联解体之前,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共和国也纷纷加以仿效,先后发表了宣布恢复或收复主权的声明,并开始制订实现独立的步骤和措施。
1991年8月19日至8月21日,当时苏联政府的一些官员企图废除总统戈尔巴乔夫并取得对苏联的控制,政变领导人是苏联共产党强硬成员。
浅议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浅议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摘要: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参照的是苏联模式,尽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理论到实践上都试图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进行避免与克服,但最终未能实现突破,因而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基础上创立的。
关键词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启示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整体历史进程中来考察,探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和作用,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这对我们更好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进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思想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一系列的改革必定会有现实意义的。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影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即斯大林模式。
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书会所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亦称斯大林模式,是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斯大林执政时期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这种模式确立后,虽经历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一定程度的改革,但在本质上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反而日益凝固、僵化。
”同时由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认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形成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道路,是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具体实现形式”并且认为“斯大林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创立者”。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大局出发,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并在国内经济建设问题上采取了苏联模式。
即: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由此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并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巨大的优越性。
但是,苏联模式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浅谈苏联解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浅谈苏联解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一九九一年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无可估量的损失。
但是这次剧变从反面教育了全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革命人民,引起其他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深刻思考。
苏联解体的原因1. 苏联模式带来的弊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高度的集权,这个特征表现为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
苏联成立之前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小农经济明显占主体地位,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采取的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管理权经营权统一,指令性计划经济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矛盾的爆发。
2. 领导人的错误路线和政策苏联的解体,毫无疑问戈尔巴乔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改革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发展方向,推行的路线和政策造成了苏联社会的动荡与混乱。
3. 苏共薄弱的党组织建设这也是苏共失败的重要原因。
党组织建设薄弱,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队伍质量低下,不能发挥先锋作用,使苏联共产党失去了保卫自己、推进事业的组织力量。
4. 错误估计民族关系发展状况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苏联对实现社会主义和解决民族关系问题的前景过于乐观。
苏联领导人坚持认为社会主义建立后国内已经消灭了阶级对抗和民族对抗。
实际上苏联民族众多,民族关系更是复杂。
5.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从苏联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对社会主义苏联进行了持续的和平演变。
通过各种手段笼络苏联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导致苏共内部分裂出亲英美派。
同时苏联对人民简单的宣传资本主义一切都不好反倒使一部分人感到实际和宣传的不一样,对苏共的做法产生了怀疑。
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苏联解体的教训是惨痛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打击更是沉重的。
那么在沉痛的打击之下,其他坚持下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应该吸收什么样的教训呢?怎样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呢?简单的说,从苏联解体中我们可以总结以下启示:1. 国家统一是最高原则1991年3月17日苏联就联盟前途举行全民公决,全苏1.86亿选民中80%以上参加了投票,投票者赞成保留苏联的占76.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词:“苏联模式”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科学社会主义(一)“苏联模式”的萌芽和形成“苏联模式”萌芽于列宁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7年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最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但连年的战争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使得当时的苏联(亦称苏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
国内,苏俄反革命叛乱不断;国外,帝国主义国家对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出现的新生社会主义国家仇恨尤加,不断对苏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武装干涉。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形下,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内容有:①余粮收集制,将人民大众的余粮收归国库,以应战时需要;②工业国有化,大力发展重工业,优先满足战争要求;③取消商品贸易,实行国家配给,最大限度地防止社会财富减少;④实行强制劳动,最大可能地创造社会财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情况下适应了苏俄的国内需要,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这只是“战时”的需要,一旦离开这一特定时期和特定环境,其弊端就暴露出来了。
毕竟,这一政策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脱离了农民的需求,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破坏了工农联盟。
于是在内忧外患趋于平和后,列宁政府及时改变了这一政策,推行了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经济政策”,其内容有:①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恢复商品贸易,推进市场发展;③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增加国家财富;④实行按劳分配,取消强制劳动。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和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缓和工农矛盾,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苏联模式的形成:三大运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执政,推行了包括“工业化运动”、“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政治大清洗运动”等在内的三大运动,促成“苏联模式”的形成。
1、工业化运动其内容主要有: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优先满足军事工业发展的要求;在这种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发展的畸形发展模式下,斯大林政府又提出以“布尔什维克的速度”进行发展的要求,资金的不足更加限制了重工业的发展。
在经济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发展重工业要求的情况下,斯大林政府创设了“贡税论”,即所谓的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剪刀差”:提高工业产品的销售价格,降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政府从中取得“额外收益”,即所谓农民大众为国家建设支付的“贡税”。
2、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即,
对农民集体进行公社化,对农村土地进行集体化作业。
在面临时间短,速度快的问题时,斯大林政府以行政命令开路,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特别是“消灭富农”政策的提出,更加剧了政府和民众的情绪对立。
3、政治大清洗运动斯大林政府在政治上坚持“阶级斗争越来越尖锐”的指导思想,推行“大清洗”运动,甚至在运作过程中撇开了司法程序,实行个人专政,将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作为重点打击对象。
大量党政军高级领导干部遭到迫害,造成国家人才的极大浪费。
小结苏联模式的特点 1、政治方面。
第一,苏联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尤其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一人专政体制对苏联影响深远;第二,苏联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极力加强对行政干部的领导和管理;第三,监督机制软弱低效,特别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将中央监察委员会先转变为党的监察委员会,后干脆将其直接取消,导致政府和社会对中央委员会的监督软弱低效。
第四,形成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由斯大林政府直接领导,加强政府的统治。
2、经济方面苏联实行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坚持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同时大力推行指令性计划经济,限制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思想文化方面文化上推行专制主义,阻碍思想文化的发展。
4、对外关系方面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苏联在外交上推行霸权主义。
(二)“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为两个时期:1949年建国至1978年改革开放为第一时期,改革开放至今为第二时期。
这两个时期中国是在继承和批判“苏联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积累经验和吸取教训并存。
第一时期的建设,中国基本上照搬或沿袭了“苏联模式”。
建国之初,中国经济是在蒋家王朝覆灭的破烂摊子上建立的,一贫如洗,举步维艰。
列宁时期推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中国政府用来作为支撑经济和政治的起步和发展的手段,是适应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的,也起到了发展经济、巩固政治统治的作用。
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刚取得执政地位的一段时期,在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政治上进行“三反五反”运动、在思想文化上肃清封建主义反动残余和资本主义腐朽观念,都取得了很大成效;重工业的优先和强力发展基本满足了当时斗争和生产的需要。
但是,在政权基本稳固后,中国出现了和斯大林推行“三大运动”后类似的情形:经济结构中过于强调重工业的
畸形发展和单一化,导致轻工业和其他产业发展的失衡;在“一大二公”观念指导下的集体经济大锅饭发展模式也并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反而成为阻碍经济的枷锁,人民的生产和劳动积极性普遍不高;政治上,党内党外派别斗争不断,导致大批革命和建设人才流失;在外交上,中国的“一边倒”策略在中苏关系紧张后也无法行得通,迫不得已提出“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政策。
种种迹象表明,“苏联模式”在中国建国之初,确实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稳固政治的作用,但是一旦离开那个特定时期和背景,其弊端暴露无遗。
不过,这正好印证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论断。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第二个时期,即对“苏联模式”的扬弃时期。
这一时期,经济上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中国不再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而是将他们视为经济发展的手段,计划和行政手段也只处于辅助地位;经济结构不再一味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而是重、轻工业协调发展;政治上,推行社会主义法制和法治理念,不再是一人专政、“人治社会”,而是依法治国、“法治社会”,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到更高层次,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更加完备;思想文化文化上,兼收并蓄,外为中用,古为今用,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社会建设上,从注重经济效益,到注重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再到和谐社会的发展阶段,更加科学理性。
总之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将“苏联模式”改造成适应中国发展的“中国模式”,基本适应了中国的现实和国情。
(三)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总而言之,“苏联模式”在苏联和中国适用时的起起落落、成败兼蓄,恰好论证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中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需要,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并最终被生产力抛弃,而由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时,必将被经济基础突破,由经济基础衍生新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