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

合集下载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一.引言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苏联从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家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大国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

但它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这是世界历史和国际共运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虽然已过二十多年,但它依旧影响深远。

在我党提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来说,继续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苏联模式的定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三.苏联模式的历史意义“斯大林模式”虽然最终造成了苏联的解体,但是它也曾令一个国家飞速发展。

1925-1936年国力强盛革命前的苏联,工业总产值仅占世界的4.7%,只有法国的40%,美国的7%,德国的17.2%和英国的22%,与当时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大概落后80——100年。

两个五年计划后,苏联工业增长率377%,而同期的美国是12%,德国25%,日本65%。

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德英法,跃居欧洲第一位,成为仅次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在十年内跑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50——100年才跑完的路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工业化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苏联共生产了49万门火炮和迫击炮、10.2万多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3.9万架作战飞机。

大量军火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从而保证了战争的胜利。

苏德战场是欧洲反法西斯的主战场,苏军牵制了德军近70%的总兵力,歼灭了德军总兵力3/4以上,包括消灭75%的坦克和飞机,为最后击败法西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价值观视角看苏联解体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从价值观视角看苏联解体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从价值观视角看苏联解体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世界政治经济的一件大事,也是人们思考
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苏联解体是否值得庆祝,存在多
种评价。

但从价值观视角来看,苏联解体带给中国深刻的启示。

首先,苏联解体告诉我们,任何制度都不是铁板一块,都需要在
不断改革中发展。

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出现早于中国,但由于其政治
经济改革不够彻底,最终导致了政治制度上的僵化和经济效率低下。

这一点对于中国当下也是有启示意义的。

其次,苏联解体展示了国家发展不是建立在忽视人民自由权益的
基础上的。

苏联的政治体制虽然号称民主,但实际上对人民的决策和
自由控制非常有限,这也是苏联最终解体的原因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也需要在发展经济和建立政治体制的过程中,更加关
注人民的权益和自由,以保证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苏联解体还揭示了一个国家需要强大的文化认同与宣传来
支撑制度。

苏联虽然在经济和政治层面相对较强,但却在文化层面薄弱,导致了人民对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度不高。

因此,中国需要更加
注重文化和媒体的建设,以确保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综上所述,苏联解体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有益启示。


们需要深入思考苏联解体的历史原因,明确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持
续改革的重要性,以确保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的影响

苏联共产党内部还出现了一个脱离、背离乃至背叛人民根本利益的特殊阶层。这些人但从党政军官的薪资水平上就可以看出,1922年苏维埃国家规定的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的差距是8倍,1934年扩大为30倍。1945年4月实行特定职务工资。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部长级工资是5000卢布—6000卢布,加特定工资6000卢布—8000卢布,合计11000卢布—14000卢布,而当时最低工资是250卢布,相差44—56倍。更严重的是,党政军官僚集团还享有高新之外的其他特权,如住房、别墅、汽车、游艇、特供食堂、特供商店等。最后在对苏联从内部瓦解起到了催化作用。
从对外关系上来看,斯大林时期苏联对外关系从20年代的对外开放转向对外封闭,从和平共处转向冷战对峙。苏联还立足于领导世界革命,要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挥中心。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
在党的建设上,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建设学习型政党,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在新时期的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的决心和能力。
经济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通发展。充分释放社会生产力,使物有所用,人尽其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再分配环节,坚持按劳分配的基础上,兼顾效率。避免苏联模式经济上管得过死,只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来推动经济发展,导致整个经济都缺乏生机和活力。
我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的改革开放,不同于苏联式的激进式改革,属于渐进式的改革。并且这种改革是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路线。我们的改革时刻警惕西方资本主义的干扰破坏,顶住了西方的压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结果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文化、社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在我国的GDP位居世界第三,并且有望在年底过日本排名第二。国防实力、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更是以负责人大国的身份在世界上赢得了尊重,摆脱了百年动乱,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屈辱。在国际关系上,我国倡导建设和谐世界,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斯大林所创建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20世纪的人类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从总体上说来,它无论从正面还是反面,都为人类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它既在苏联大地上播种了社会主义,又在同一片土地上败坏了社会主义。

对于国际社会来说,它既创造了一度震撼人心、激越进步的雄伟事业,向全世界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打败反人类的德日法西斯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又使苏联人民付出了不必要的、空前惊人的牺牲。

苏联解体了,不只是在历史的篇章上留下了它的印痕,更多的是激发我们进行无穷的思考。

十几年来,中国依旧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所谓前车之鉴,研究苏联衰败的原因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从根本上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苏联解体乃是其制度性缺陷导致的。

苏联政治体系的上层处于一种麻痹僵化状态,它对苏联面临的深刻的社会问题置若罔闻,社会长期存在三个矛盾。

第一,过左的急于求成的路线使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过早建立的僵化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难以持久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尽快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亦难以提高。

第二,过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和对外关系的体制同社会主义要求尽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自由的矛盾。

第三,党政军官僚特权集团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更是雪上加霜。

其次,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上逐渐堕入了教条主义。

在教条主义方面,苏联表现得尤为典型。

十月革命胜利之初,苏联曾经搞过短暂的直接民主的尝试,随后便建立起议行合一,高度集权的政体并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种转变虽然确实与当时应对国外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匪叛乱有关,但主要还是基于全面贯彻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的基本构想。

此外,这样做也是执政前革命作法的惯性延伸,更为共产党人熟悉和欢迎。

浅谈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

浅谈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

浅谈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作者:孔梓力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4年第11期[摘要]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百年来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两个最重大的互相衔接的实践,是世界史、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重大的组成部分。

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显著区别。

邓小平曾说过“学习苏联好的东西对我们用处很大,借鉴苏联错误的东西,对我们也有很大的益处。

我们要善于接受苏联的经验教训,这样就可以减少损失。

”[关键词]苏联模式;弊端及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苏联模式的基本内涵所谓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长期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一套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关系的体制。

苏联模式的基本内涵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政治上,苏联模式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是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

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这就造成国家的权力过度集中于党,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治被忽视。

经济上,过度集中地全民所有制,过度集中地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从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的命令管理经济。

将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内。

实行低价工资政策,对必需品实行计划价格,保证人们的基本要求。

片面的发展重工业,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的投资目的。

思想上,思想文化领域的管理权集中于党中央,领袖言论成为衡量真理的唯一的标准。

党中央对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通过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掌握着文化领导的任免权。

通过党中央宣传鼓动等机构对思想文化领域的直接控制。

二、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建国初期,国外,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对中国实行封锁、遏制,而前苏联则给予新中国援助和帮助。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上半时期苏联模式形成和确立时期就已经存在。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及启示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及启示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及启示
张帆
【期刊名称】《理论与现代化》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借鉴了苏联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导致了经济效益低下,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根据我国国情创立并实践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苏联模式进行了超越,有力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由于我国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太深,虽历经改革仍不能完全消除苏联模式带来的弊端,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从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总页数】5页(P37-41)
【作者】张帆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30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5
【相关文献】
1.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J], 韦博
2.美国、苏联崛起的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及对中国的启示 [J], 邓进;胡瑞
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 [J], 王慧荣;何欣;
4.简析苏联模式的学校体育思想及对我国的启示 [J], 李文超;李鸿江;郑亚平;刘建
通;靳继成
5.苏联模式的失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启示 [J], 谢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论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浅论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浅论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摘要:对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历史溯源,往往有助于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更好发展。

“苏联模式”在中国建国之初,确实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稳固政治的作用,但是一旦离开那个特定时期和背景,其弊端暴露无遗。

只有对苏联70 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和苏联模式持辩证分析的态度,正确汲取苏联解体的教训,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本文从苏联模式的内涵探究出发,寻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其相关的蛛丝马迹,并借全球化的大背景,从积极角度提出了苏联模式对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全球化发展一、对苏联模式的基本认识1.分析苏联模式的重要性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深刻认识苏联模式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关系,必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苏联模式中成长起来,并从体制模式的层次上实质性地突破苏联式社会主义而取得的伟大成就①。

不深刻认识这个问题,就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左顾右盼、摇摇摆摆,甚至走回头路。

正确地认识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之间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对于科学地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还是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是极其重要的。

2.苏联模式的内涵及特点(1)苏联模式的内涵正确理解所谓“苏联模式”,不仅应符合实际标准,更有助于我们在今时今日给予其科学的评价。

所谓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②。

就其内涵而言,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二,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时时代的特点。

(2)苏联模式的特点苏联模式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确立了国家的政体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阶级——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创举。

从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上得到的启示

从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上得到的启示

从苏联社会主义道路上得到的启示
1、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应该始终抓住这个中心不放。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照抄别国的模式最终会落得失败的结局。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

在思想上必须提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在组织上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4、“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即主动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权,苏联的经验告诉我们,批判“左”的教条主义要用历史的观点,要全面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历史。

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改革必须深深扎根于本国国情,改革的成败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经济的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衡量标准。

6、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体系,这种开放不仅内部是开放的,而且对外部也应该是开放的。

苏联模式的失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苏联模式的失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苏联模式的失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作者:王艳艳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7期摘要: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成功建立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但随着东欧剧变,苏联最终解体。

人们开始质疑苏联模式。

本文分析了苏联模式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的特点,进一步分析了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力求通过对苏联模式的分析,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重要的经验。

关键词:苏联模式高度集权启示1、苏联模式的特点:其政治经济体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它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方面一探究竟。

1.1. 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把国家的工业发展作为唯一目的,忽视农业的发展,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实行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和惩罚机制。

1.2. 政治方面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实行一党制,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合一。

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1.3. 外交方面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

在这点上,从我国的外交政策就可以看出来,建国之初,我国由于国际地位尚不稳固,国家经济落后,只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因此,苏联的这种外交政策必然会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1.4. 文化思想方面在思想文化方面,实行高度的舆论统一。

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被高度政治化。

并采取行政手段特别是“学术批判”和“组织处理”的办法对待不同意见和观点。

2、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2.1 政治上实行专政集权,破坏民主、法治,最终造成离心离德,导致最终政治体系奔溃苏联在政治方面存在严重的个人崇拜问题,官员的一切任用、罢免都由上级领导直接决定,存在个人高度集权的问题,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特权阶层顺势而生。

苏联模式的失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启示

苏联模式的失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启示
列 宁 便 强调 必 须 重视 理 论创 新 。 但苏 共后来 未能 继承 列宁这 一思 想, 反 将 列宁 主义 教条 化。其 所制 定 的一 切方针 政 策都要 到 列宁 、 大林 著 作 中寻 找 斯 理论侬 据 , 缺乏 对外 界新事 物 的接受 和应 变 能 力 , 而丧 失了对各 种 错误思 潮 的识别 和 进 批 判能 力。 二 、经济上生产 力发展缓慢 ,人 民生活水 平落后 ,动摇执政基础 列宁 I 期 曾不 断调 整 经 济 决 策 以适 应 t 形 势的 变化 ,实 现 由 “ 战时共产 主 义”向新 经 济政 策的转 变 。 大林 上 台后逐 步放 弃 了 斯 新 经济 政策 , 建立 了高 度集 中的计 划经 济 体 圃 制 , 面强调 重工 业 ,造成 农轻 重 比冽的 严 于不败之地。 片 重 失衡 。 赫鲁 晓 夫上 台后急躁 冒进 ,违背 自 【 考 文献 】 参 然 条件 盲目开 荒 , 民怨声 载道 。勃列 日 人 涅 1 邢和 明著 《 中共 眼里 的 苏联 模 式 》 夫时期继续延续斯大林的经济模式, 到其执 福建人 民 出版 社 ,2 0 06 政 末期 苏联 经济 已呈衰 退 之势 。 戈尔 巴乔 夫 2 黄宗 良 著 《 书屋 论政 :苏联 模 式政 上 台之初也曾试图改革经济增长模式, 但也 治体 制及 其 变易》 人 民出版社 , 05 20 未能摆 脱 僵化 的 体制 。 5 新 望 著 《 南模 式 的终 结》 生活 ・ 、 苏 三、政治上实行专政集权 ,官僚腐败 ,执 读书 ・ 新知 三联 书店 ,2 0 05 政 体制问题 突出 苏 联社 会 的 特权 阶层 产牛 于 斯 大 林 时 【 者 简介】 作 期。 战争年 代 为了稳 定干 部队伍 采取 的一 系 谢嘉(9 4 ) 18 - ,女( 达斡 尔族) ,黑龙 列社会保障措施,在战后继续得到巩固。勃 江省 齐 齐哈 尔市人 , 西 北 民族 大 学 马 列 日涅 夫 』台后 , 取 了稳定 干部 队伍 的政 二 采 克 思主 义 学 院 在 读 研 究生 ,主 要 从 事 策,赋予各级干部程度不等的特权 , 直接诱 马克 思主 义理 论 中 国化 的研 究。 发 特权阶层的产生, 最终导致腐败成为苏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对苏联模式的反思摘要: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的对象。

伴随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呈现在世人面前,并引来纷纷质疑。

辩证分析并总结苏联模式的成功与失败,提取有价值的经验教训用以指导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苏联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启示苏联解体已有20年之久,但对于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评价却是学术界长久以来争论不休的一大课题,且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密切关系,我国也一直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各方面的对比和反思。

在一段时期内,学术界充斥着这样两种声音:一种是全盘否定苏联历史,认为苏联模式早已失败,是一条死路;另一种是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既承认苏联模式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指出其自身存在的严重弊端。

如若要对苏联模式进行准确的研究,我们必须秉承辩证的分析态度,对其进行全面客观的认识和了解,以寻求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为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宝贵的实践启示。

一、苏联模式苏联模式,通常指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方面的具体方针策略,[1]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下的特定产物。

苏联模式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实践,即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2]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高度集权制,贯穿于具体体制的方方面面。

经济上,苏联模式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各级党组予以执行,以国家工业化发展为既定目的,自上而下,高度集中地有计划地管理经济体制。

[3]苏联模式中,国家机关是经济管理的主体,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直接的经营管理者,依靠指令性计划来指挥,通过行政命令、行政干预等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管理和控制,忽视市场和经济规律的作用。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历史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历史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启示深刻认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教洲,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这就要求执政党在实践的时候,要以面临的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要勇于纠正自己的失误,突破其中某些时过境迁的个别结论,在创造性的运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这个理论。

其次,走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断提高人民的牛活水平。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实喷上就是各国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本国实际,独立自主探索本国社会丰义建设规律,创造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

我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再次,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在现代社会里,执政是每一个政党都必定会选择的基本政治目标,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他们除了有执政的政治目标以外,还有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社会革命目标。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无产阶级执政党就要勇敢地面对挑战,围绕着执政问题,认真采取改进和完善的措施,使党的战斗力、凝聚力、领导和执政的能力得到真正有效地加强,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与启示

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与启示

考点: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与启示影响: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建设基础。

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启示:要从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市场货币关系,尊重价值规律;要注重改善民生,不能过分地剥夺人民利益来求得国家的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反对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

例题1苏联和中国在建国初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同之处是重点发展()A.轻工业B.商业C.重工业D.交通运输业答案:C解析:苏联和中国在建国初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都实行了五年计划,都是重点发展重工业,答案C。

例题2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可以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所吸取经验教训。

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A.要改革经济管理体制B.要重点发展重工业C.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D.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政策方针答案:B解析:片面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体现,故选B。

1. 宣传标语往往反映出时代特色。

“学习苏联先进生产经验,为我们祖国的工业化而奋斗!”这句标语最早出现在()A.“一五”计划时期B.“大跃进”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2.以下事件,可以直接反映出“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影响的是()①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②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④3. 钱乘旦在《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中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并且出现更复杂的属性。

下列各项能体现“现代化复杂属性”的有()①俄新经济政策②苏联斯大林模式③美国罗斯福新政④中国的改革开放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4.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斯大林模式。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苏联模式指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缺陷和问题。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言,苏联模式可以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苏联模式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外来经验。

苏联在20世纪初期一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却存在许多弊端,其中最明显的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体制和方法。

这一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效益提高的空间,同时增加了政府的干预成本,不利于创新和竞争。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苏联模式,而是要根据中国自身情况进行改进和发展。

其次,苏联模式告诉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

苏联在20世纪初期就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世界科技领先地位。

在今天的中国,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才能提高中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第三,苏联模式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人民的参与和积极性的发挥。

苏联当时对于个人的利益并没有充分考虑,这导致了许多制度和政策缺陷的存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注重提高人民的参与感和自治能力,通过改革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努力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四,苏联模式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

苏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问题,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在今天的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议题,只有保护好环境、保护好生态资源,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苏联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不能简单照搬照抄,而要在科学地借鉴外来经验的同时注重自身情况和中国特色的发展,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从—个欧洲文化都很落后的国家,发展壮大成为—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但它的影响还在历史地显现。

在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继续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往往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后期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它是以1929年中止列宁时期确立的新经济政策,提出在农村向富农进攻,消灭富农为起始,通过全盘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大清洗”运动而确立、定型下来的。

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宣布了这一模式的定型。

因为这时的苏联社会主义正是以这一模式为载体的。

它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不可否认,苏联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一是保证了苏联在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成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使“近似中世纪的国家”的野蛮俄国。

沿着这条道路一步步地向着现代化迈进。

二是保证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是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但就长期来看,它的形成是在否定了列宁试图通过新经济政策,通过迂回过渡的办法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否定了渐进的、通过经济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而试图用激进的、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建设社会主义。

二.苏联模式的特征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在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指令性特点。

苏联解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了现实。

苏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这种模式,尽管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的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强国,但总的来说,它其实并没有真正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991年12月25日,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4年之久的红旗落地了,苏共亡党丧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自行解体。

苏联解体近20年了,那么苏联的解体对我们今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示呢?一、斯大林模式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片面理解和扭曲在长期激烈残酷的党内斗争中,斯大林分别战胜了托洛茨基、布哈林和新反对派后,发动了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完全改变了列宁开创的新经济政策道路,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

(1)纵观苏联发展的历史,斯大林模式为苏联的迅速崛起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也为苏联的最终解体埋下了永久的祸根,成为葬送苏联社会主义的终极原因。

我们可以从斯大林模式的几个特征和弊病来看:1. 政治上过度集权,缺少民主与法治。

突出表现为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制,同时还包括消灭异己、监控干群、官僚特权、一党专制、以党代政、控制选举、干部任命。

具体表现在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低效的监督体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

(2)这种政治体制实质上是一种专制,完全背离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也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主张的无产阶级专政有很大的区别。

这种政治体制之下,必然造成最高决策层独断专行、权力滥用、践踏民主法治。

因此,这种带有高压甚至恐怖色彩的政治体制,本身就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人民当家作主的背离,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扭曲——对敌人的专政变成了清除异己的工具。

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专制统治都是一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而反动的体制是必然灭亡的,只是时间问题。

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启示:
1.政治制度稳定性的重要性:苏联解体表明,政治体制的不稳定可能导致国家的解体。

我国应当高度重视保持政治制度的稳定,确保国家长期的政治安宁。

2.经济体制改革的谨慎性:苏联解体的一个原因是其急功近利的经济改革,未能在保持稳定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时需要谨慎行事,保持经济的平稳过渡。

3.加强党的领导力量:苏联解体时,共产党的领导力量出现了削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国家的动荡。

我国应当继续加强共产党的领导,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4.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苏联解体过程中,民族矛盾激化成为导致国家瓦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要注重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5.注重制度建设:苏联解体显示出一个强有力的制度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6.维护公平正义:苏联解体时社会出现的不公平现象也对国家稳定构成了威胁。

我国应当保持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关注,防止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不公等问题的出现。

7.注重国际合作:苏联解体也涉及到国际因素。

我国需要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

总体而言,苏联解体对我国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警示和启示,我
们需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和辩证认识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和辩证认识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和辩证认识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前领导人斯大林提出并实践的一种稳定国内局势、加强国家集权、促进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发展的模式。

斯大林模式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斯大林模式强调国家利益和国家集权。

在苏联这个极其多民族的国家中,斯大林认为只有通过强化国家利益和集中政治权力,才能实现国家的稳定和不断发展。

这对于中国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当前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化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对国家利益的认识和保护,并加强国家集权,以应对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

其次,斯大林模式强调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

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以快速发展经济和提高国家实力。

同样的,中国也在不断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并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

斯大林模式的经验告诉我们,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国家不断发展的基础,必须加强对这一方面的投资和改进。

此外,斯大林模式还强调了对于教育、科学技术等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发展,这正是当今中国正在推进的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也正在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提高综合实力,提高国际地位。

然而,斯大林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例如过度集权导致自由度过低,过度注重工业化而忽视农业问题,论断权过于集中等等,因此,对于斯大林模式应保持辩证性,既要汲取其优秀的经验,又要避免其问题和不足的重演。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在斯大林模式的启示和经验基础上,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立足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以发展为中心,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创新和科技实力等方面,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国家富强做出更大贡献。

医疗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健康稳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医疗人员是医疗事业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饱受疫情的打击,让我们更加需要优秀的医疗人才来保障公共卫生与健康。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苏联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威胁下形成了新的发展模式,即“苏联模式”,及其发展过程、表现和特点。

在苏联的影响下中国采用了同样的方式进行发展。

此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照搬照抄阶段和扬弃阶段。

中国建国初期的照搬照抄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存在很大的弊端。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一方面吸收苏联模式的精华,另一方面对其弊端则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发展并对今天中国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目录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1)(一)苏联模式形成的背景 (1)(二)苏联模式的形成:三大运动 (2)(三)“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3)(四)苏联模式的特点 (3)二、“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3)(一)建国初期——照搬 (4)(二)改革开放以后——扬弃 (4)参考文献 (6)“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一)苏联模式形成的背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险恶的国际环境的影响。

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所处的国际形势十分险峻,一直处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和国际反共战争逼近的状态中。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帝国主义对俄国苏维埃政权干涉失败,欧洲推翻资本主义的革命受挫,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关系出现了一种新状态:帝国主义消灭不了苏联,不得不与苏联和平共处,但它们并不放弃反苏的宗旨,总在寻求机会进行侵略和颠覆;苏联力量相对弱小,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对外采取的唯一正确的策略是和平共处,借以利用暂时的和平机遇壮大自身的力量,争取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苏联与国际资本主义呈现一种本质上对立却又不能不和平共处的关系。

因此,斯大林明确指出:“我们不能知道帝国主义者究竟会在哪一天进攻苏联,打断我国的建设。

他们随时都可以利用我国技术上经济上的弱点来进攻我们,这一点却是不容置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摘要:前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影响深远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如此强大的红色帝国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年中轰然倒地呢?对此问题,我们除却领导人领导能力和策略方针问题以及国外势力影响不谈,单就苏联内部自身的社会主义模式分析就会发现作为社会主义“老大哥”的苏联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斯大林模式”为核心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本身存在很大的问题。

这样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绝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所构想的社会主义模式,它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扭曲和变形,正是由于这种僵化的体制存在着自身和无法克服的弊端,再加上它的执行者不愿意也没能力对它进行革新,因此苏联的解体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苏联解体尽管原因复杂,但不能与时俱进的僵化的斯大林模式是导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

正确对待苏联模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同时也是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关键。

只有正确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才能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改革进一步的深入。

本文就将讨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之处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改革苏联模式,往往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后期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它是以1929年中止列宁时期确立的新经济政策,提出在农村向富农进攻,消灭富农为起始,通过全盘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大清洗”运动而确立、定型下来的。

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宣布了这一模式的定型。

因为这时的苏联社会主义正是以这一模式为载体的。

它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它的形成是在否定了列宁试图通过新经济政策,通过迂回过渡的办法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否定了渐进的、通过经济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而试图用激进的、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建设社会主义,其导致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领导层的高度集权主义。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高度的集权,这个特征表现为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

苏联成立之前商品经济很不发达,小农经济明显占主体地位,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采取的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管理权经营权统一,指令性计划经济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矛盾的爆发。

人民要求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减少官僚阶层腐败的要求得不到满足。

人民群众看到苏联生活水平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东欧一些国家和亚洲的许多国家,与其声称的超级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2)经济体制僵化,经济结构不合理,人民生活水平低。

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条件是要生产资料私有制,但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就一定要实行计划经济,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就是一定要大家一起过苦日子,国家从人民手中集中财富,从人民手中拿走太多。

再者,苏联有丰富的资源但开发利用得不好,军工方面的科技成果也没有很好运用于发展整个经济,经济结构不合理,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

种种原因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慢,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

(3)苏共的腐败和苏共内部既得利益阶层的矛盾。

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就是要使自己从资本主义奴役下解放出来,彻底埋葬雇佣劳动制度,就是要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必须消灭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和阶级差别。

苏联在建立前期和人民一起度过了艰苦卓绝的困难时期,和人民一起推翻了阶级和剥削制度。

可是随着时间推移,作为唯一执政党的前苏共内部,特别是在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层中存在着相当普遍的严重的腐败现象。

前苏共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性,不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本性,长期以来脱离群众,信仰变质,以致马克思主义成了教条,成了对付人民群众的口号。

(4)推行霸权主义过程中的畸形发展。

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

这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就要以争霸这种激进的方式去进行,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根本不需要争霸。

而苏联在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中,承担了其资源和国力所无法承担起来的大国责任和国际义务,过重的军事负担、过度的战略扩张与经济的畸形发展,民生的停滞不前,把苏联这个社会主义联盟的巨无霸拖向了自我解体的道路。

为了与西方的龙头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扶持更多的友邦采纳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苏联把更多的社会资源都投向了军工与重工业,而忽视了民生问题的优先解决和不断改善。

人民群众日用消费品的投资与生产比例的一直偏低,导致了人民实际生活长期性的低水平徘徊。

向共产主义的激进式的穷过渡,使苏联已建成的社会主义制度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5)民族问题处理不当。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消灭阶级,强调反对接机呀压迫,让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可是苏联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却存在者严重的民族压迫和不平等,可以说苏联继承的沙俄大民族主义的传统是他无法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根源。

长期以来,苏联领导人继承了沙俄帝国意识,竭力维护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传统,引起了少数民族对联盟中央政府的不满,加深了对俄罗斯民族的隔阂,增强了离心倾向。

(6)盲目的改革背弃了社会主义路线。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在苏联后期,随着社会问题的凸显,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但是有着强烈亲西方倾向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发展方向,推行的路线和政策造成了苏联社会的动荡与混乱。

戈尔巴乔夫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过分匆忙推进民主改革。

戈尔巴乔夫其性格同赫鲁晓夫相似,极端急躁、非常简单化从权威制度向民主制度过渡、从极端集中化向分散的市场经济过渡,导致国家控制力的丧失。

苏联解体经验教训苏联解体已近十五年了,但是关于“苏联解体经验教训”这个问题的讨论仍不失现实意义,特别是苏联解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和借鉴意义。

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只有找到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才能真正汲取其教训,否则或者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或者是“缘木求鱼”。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背离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只有从苏联解体中汲取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有借鉴意义,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所以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的教训有以下几点:(1)政治上,社会主义必须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联系群众、接受群众的监督。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指导思想的最明显特征是背叛和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时期当然也有“教条主义”,主要表现在戈尔巴乔夫等人对西方政治经济体制的教条主义崇拜。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当然要吸收全人类的,包括资本主义国家有益的经验成果。

但如果不假思索对资本主义的一切顶礼膜拜,甚至把其糟粕当成精华,后果必然是毁灭性的。

由于不能始终贯彻把马克思主义结合本国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使苏联在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推进世界革命等重大理论上的僵化问题始终没能有大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进一步发展。

但同样更应当清楚苏共垮台的真正思想根源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作为唯一的执政党——共产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永葆共产党的青春活力,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这样共产党才能长期执政,社会主义建设才能胜利进行,共产主义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2)经济上,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苏联经济建设长期搞不上去,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趋缓慢,甚至停滞倒退,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政权根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因此,经济的原因往往是深层次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事实都告诉我们,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而进入社会主义,但是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过程是不可超越的。

马克思所描述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两个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以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和依据的。

“苏联模式”以事实告诉我们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尚未摆脱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搞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最后只能葬送社会主义,因而贫穷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要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以便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把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由此可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革经济体制中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弊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

社会主义必须引入市场机制。

应该说,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比较明确,实践上也没有长期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的情况发生。

苏共领导人在着眼于改革的时候,也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但在改革中没有引入市场机制,是一个教训。

这主要因为在理论上一直把市场看成是资本主义专利。

不引入市场机制,无论怎么改革,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分配平均主义等原有体制的弊端。

苏联改革不成功最终解体的教训表明,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搞社会主义,必须在经济上要一个市场经济充分完备发展的历史阶段。

把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3)自身建设上,社会主义必须重视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同时加强自身反腐工作。

发展民主,健全法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重点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立法工作;继续推进司法行政体制改革,维护司法公正。

反腐倡廉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内容。

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差异、没有斗争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构建能够具有有效化解矛盾、消除矛盾和预防矛盾激化机制的社会。

由腐败行为引发的矛盾,必须通过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力度来解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使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的社会,而反腐倡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反腐败工作的实践来看,要真正形成并持久保持人民群众各尽所能而又和谐相处、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政通人和的局面,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也不能放松。

所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反腐倡廉工作这一前提必不可少。

(4)对外问题上,我们必须要坚持和平发展方针,坚持“和平崛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