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的弊端
评价苏联模式
评价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是指在曾经建立在前苏联境内的社会制度,其宗旨是实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和政治制度,形成的复杂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
这种模式也被称为“苏联实验”。
苏联模式占据了近百年的历史,其运行的时间从1917年的十月革命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
尽管苏联模式备受争议,但它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苏联模式以其独特的制度安排,取得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东欧国家的社会发展。
一些苏联建立的城市,如莫斯科、圣彼得堡,依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具有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底蕴。
此外,苏联模式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然而,苏联模式也有许多弊端。
首先,它的社会主义制度使国民的劳动力缺乏鼓励,缺乏经济刺激,经济效率也不高。
其次,它的政治体制在人权和民主方面是有限的,使大多数人无法受益于政治进程的制定和执行。
另外,苏联模式也伴随着严重的腐败问题,财富分配不公。
总而言之,苏联模式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缺陷,比如缺乏经济刺激、缺乏政治执行力,以及存在腐败,等等。
如果要继续保持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地区的政治体系需要积极改革,以改善社会条件,把整个地区带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 1 -。
苏联模式的弊端及其教训
经济上 经济模式是国家模式的基础与核心, 苏联模式的经济模式可称为高度中央集权 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计划具有 法律效力,用行政命令体制保证计划履行。国家 成了产权所有和生产经营的唯一主体,国家既是 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 以速度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 战略 实施农业集体化,建设集体农庄,发展农村公社 制度
弊端 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严重挫伤了地 方和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极大地破坏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农村的集体化政策很大程度上是采取高压方式 强迫农民就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 了农业生产力。
对外国文化实行关门主义,凡西方文化就 是姓资的,凡是姓资的就是腐朽没落的, 这种在“纯社会主义”环境中培养社会主 义文化的做法,不但没有杜绝资产阶级文 化,相反,使人们对资本主义文化产生一 种神秘威、向往感,从而使社会的发展在 某些领域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大道 。 意识形态的混乱,出现信仰危机
二、苏联模式产生的背景
国内
1、十月革命后,国内百废待兴,列宁实行的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虽然 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成效不显著,见效慢。 2、斯大林个人的影响。斯大林模式决不可能 仅仅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但同时也 必须承认,斯大林的个人意志对斯大林模 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教条地接 受马列思想。
二、苏联模式的表现及其弊端
对于苏联模式,必须作具 体的历史的评价。苏联模 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 物,有其必然性,并在苏 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 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 的进步,苏联没有适时有 效地进行改革,苏联的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体制 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暴露 出来。
苏联模式的特点与弊病
论苏联模式的特点与弊病苏联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苏联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的命运归宿,但对于苏联模式的功过是非,我们不能一言以蔽之,必须历史地辩证地看待。
一、苏联模式的特点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
在政治方面。
苏联模式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是过渡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国家权力过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过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全力过度集中于斯大林个人。
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随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开始逐步建立起一套与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相适应的、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民主选举制的原则。
软弱低效的监督机制:在执政党内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是由列宁提出的,但到斯大林时期,党的监察委员会地位受到严重削弱,权力受到限制,只有自上而下的监督而没有自下而上的监督,最后监察机构成为打击反对派的工具。
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斯大林时期国家安全机关由他个人直接领导,拥有特殊的地位。
在经济方面。
过度集中的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都高度集中于国家,财务上实行统收统支制度,职工缺少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
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计划具有法律效力,计划具有无所不包的广泛性,计划具有过度集中的统一性,计划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部门管理便于实现集中的计划运作,部门管理便于对企业实行专业管理,大批企业收归中央,中央经济管理部门直接控制企业的人财物大权和产供销活动。
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很少发挥甚至完全排斥市场因素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了追求数量不计成本代价,实行过度集中指令性计划体制,以行政手段实行农业集体化,实行低工资政策。
苏联模式的利与弊
苏联模式的利与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又称苏联模式。
广义的苏联模式泛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
狭义的“苏联模式”是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因此也称斯大林模式,其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在斯大林领导下制定的《苏联宪法(根本法)》的颁布和实施。
苏联模式的特点有三:一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二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三是高度集权的文化体制。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实行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和惩罚体制。
它强调高积累,低消费,片面发展重工业。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实行一党制,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合一。
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最后,在文化思想方面,实行高度的舆论统一。
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被高度政治化。
并采取行政手段特别是“学术批判”和“组织处理”的办法对待不同意见和观点。
这一模式有巨大的历史功绩,具体表现在:第一,它为后人提供了可供研究借鉴的成功经验失败的教训;其次,经过短期努力,使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现代化工业国;第三,打败了法西斯,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四,苏联模式不仅成了此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样板,对资本主义国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联模式的失败及其历史教训
波 兰
匈 牙 利
统一工人党1989 1989年6月,9 年一月实行政治 月团结工会 多元化 获胜、组阁 社会主义工人党 分裂;1989年修 改宪法,实行多 党制 1990年3月,4 月,以民主 论坛为首的 反对党联盟 获胜组阁
罗马 1989年12月共产党 尼亚 停止活动
1991年4月实行政治 阿尔 多元化;1991年6月 巴尼 劳动党十大决定,放 亚 弃马列主义为指导, 改组为社会党
斯大林晚年压制改革,错失改革良机
二战以后,苏联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改革的客观条件 已经具备,党内外的改革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在政治经济 方面,苏联的一些领导都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但是斯大 林不仅不采纳反而还要迫害他们。斯大林带头实行个人集 权制、职务终身制外还实行指定接班制。 正是由于斯大林思想僵化,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错估了 国内外形势,压制了党内外出现的改革要求,错过了二战 后第一次改革的机会。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莫斯科日记》 罗曼罗兰 (1866-1944)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列宁
斯大林
马林科夫
赫鲁晓夫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1917-1991)
勃列日涅夫1964-82
安德罗波夫1982-84
契尔年科1984-85
戈尔巴乔夫
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
标志: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原加盟共和国的领
导人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集合,共同签署《关于建 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并发表《阿拉木图宣 言》。1991年,苏联宣告解体。
苏联解体基本原因分析
根本原因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联邦制国家
简述苏联模式的不足
简述苏联模式的不足苏联模式是指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
然而,尽管苏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简述苏联模式的不足。
在经济方面,苏联模式存在计划经济的局限性。
计划经济是苏联模式的核心特征,它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和调控。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计划经济往往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效率低下。
中央计划机构往往无法准确地预测市场需求,导致供需失衡和资源浪费。
此外,计划经济也削弱了企业的创新和竞争力,缺乏市场机制的激励和约束,使得经济发展缺乏动力。
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存在集权主义的弊端。
苏联实行的是一党专政制度,党和国家高度集中权力。
这种集权主义导致了领导人的个人威权化和官僚主义的滋生。
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广泛参与,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
此外,集权主义也限制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个人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受到限制,缺乏政治多样性和民主制度的保障。
在社会方面,苏联模式存在社会不平等和福利不足的问题。
苏联模式强调社会公平和社会主义精神,但实际上却存在严重的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
精英阶层享有特权和优厚待遇,而普通工人和农民的收入和福利水平相对较低。
此外,苏联模式也未能有效解决社会保障和福利问题。
医疗、教育和住房等公共服务普遍存在短缺和低质量,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
苏联模式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存在不足之处。
计划经济的局限性、集权主义的弊端以及社会不平等和福利不足问题,都是苏联模式的短板。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苏联的衰落和解体。
然而,我们也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借鉴其经验教训,发展出更为合理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苏联模式的利与弊
苏联模式的利与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又称苏联模式。
广义的苏联模式泛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
狭义的“苏联模式”是指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因此也称斯大林模式,其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在斯大林领导下制定的《苏联宪法(根本法)》的颁布和实施。
苏联模式的特点有三:一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二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三是高度集权的文化体制。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实行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和惩罚体制。
它强调高积累,低消费,片面发展重工业。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实行一党制,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合一。
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最后,在文化思想方面,实行高度的舆论统一。
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被高度政治化。
并采取行政手段特别是“学术批判”和“组织处理”的办法对待不同意见和观点。
这一模式有巨大的历史功绩,具体表现在:第一,它为后人提供了可供研究借鉴的成功经验失败的教训;其次,经过短期努力,使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现代化工业国;第三,打败了法西斯,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第四,苏联模式不仅成了此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样板,对资本主义国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与弊端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与弊端推荐答案一基本特征: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高度集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一)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这是一种国家自上而下,高度集中地有计划地管理经济体制。
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国家机关是经济管理的主体,它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直接的经营管理者。
第二,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以及各个企业的经营活动,都靠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来指挥,“国家计划就是法律”。
第三,在经济的管理方法上,国家管理经济的方法一行政方法为主,即主要按行政隶属关系,通过行政命令、行政干预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忽视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
这些特点相互联系,他们共同体现在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主要表现在,第一,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
第二,实习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和干部终身任职制。
第三,缺少灵活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
(三)高度划一的思想文化体制。
思想文化体制实行高度控制,文化生活整齐划一。
文化上和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或是党的领导人说了算,学者难以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难以创造性的创新。
二.重大弊病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重大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经济体制方面的弊端。
第一,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方面实行国家所有制。
第二,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强调高速度,忽视经济效益。
第三,以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作为管理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二)在政治体制方面的弊端。
第一,国家机构臃肿,官僚主义日盛。
第二,权力不断集中,个人专断现象日趋严重。
第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关和监督手段。
第四,党政干部的委任制、终身制滋生了干部的特权化思想,造成了党与群众的疏远。
(三)思想文化体制的弊端。
第一,思想文化上管的过严,缺少独立于自由。
第二,经常性的党内思想斗争并采取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方式来处理,导致意识形态的僵化和沉闷。
第三,导致了教条主义的盛行,堵塞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道路,窒息了社会文化,给苏联社会主义的进步和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简述苏联模式的不足
简述苏联模式的不足
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采用的经济和政治模式。
虽然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存在着集中计划经济的弊端。
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对资源的配置和经济发展进行全面的掌控和管理。
然而,由于政府集中决策的缺乏灵活性和市场机制的缺乏,经济资源的分配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产品质量低下和供应不足的问题。
其次,苏联模式在政治方面存在着权力集中和人权不足的问题。
苏联的政治体制是单一党制,即共产党垄断了政治权力。
这种权力集中导致了权力滥用、腐败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此外,苏联政府对人权的保护也存在缺陷,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受到了限制,言论自由和政治多元化受到压制。
再次,苏联模式在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着社会福利不平等的问题。
尽管苏联在某些领域,如教育和医疗保健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和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存在不平等现象。
城乡差距、职业差距和贫富差距都日益加剧,导致社会不稳定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最后,苏联模式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存在缺陷。
苏联时期,由于忽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很多工业生产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这种对环境的忽视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对生态系统造成了长期的破坏。
总之,虽然苏联模式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由于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方面的不足,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崩溃。
这一教训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上半叶对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一种社会制度模式。
苏联曾经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制度在20世纪上半叶通过计划经济、集体化和工业化等手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弊端。
本文将就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进行浅析,探讨其对今天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启示和警示。
一、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了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在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下,政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各级政府和单位都是按照中央的指示执行任务。
这种高度的集权制度导致了官僚主义的滋生,大量的行政干预和过多的管理层次,使得决策效率低下,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一问题给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以警示,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建立健全的法治制度和监督机制,有效避免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二、计划经济和经济效率不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过于集中,导致了经济的效率不足。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生产和资源配置基本靠国家决定,企业和单位只能被动接受指令执行,导致了企业效率低下,市场信息不畅通,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严重。
这一问题启示着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市场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保持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监管,避免市场失灵和垄断。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要采取有序的步骤,逐步放开市场,改变过于集中的经济体制,促进企业的创新和竞争,提高整体经济效率。
三、对农业的过度干预和集体化问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对农业的过度干预和集体化问题也是其经验教训之一。
在苏联社会主义时期,国家对农民的活动进行过度干预,实行强制的农业集体化,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低效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这一问题提醒着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农业政策的制定中要注重农民的参与和市场的作用,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鼓励农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并且制定有利于农民生产的政策措施。
斯大林模式弊端的表现
斯大林模式弊端的表现斯大林模式是指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政治体制,由列宁和斯大林领导的共产党形成的独裁政权。
它既是一个政治体系,也是一种经济模式,影响了苏联和其他东欧国家的发展。
斯大林模式的优点有:1、它确保了共产主义的实施;2、它确定了苏联的经济和政治稳定;3、它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是,斯大林模式也有一些弊端,这些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斯大林模式导致政治统治的独裁主义和高度集权化。
在任何情况下,斯大林模式都严格控制党内民主,完全否定言论自由和组织自由,这种状态下人们无法发表反对政府的意见,政府拥有绝对的政治权力,任何不符合它的意见都将被严格抑制。
其次,斯大林模式受到官僚制度的约束,使得政府官员充满腐败和野心。
此外,斯大林主义也激发了剥削者和反动者的势力,他们把斯大林主义作为自己的革命路线,以摧毁苏联当时的政治统治。
此外,斯大林模式不利于苏联的经济发展。
首先,它使苏联的经济发展受到政府官员的严格控制,有限的自由市场发展被严格限制,苏联的企业趋向计划经济,而不是自由市场经济。
此外,斯大林政权还限制了公民的财产权,这使得许多企业无法有效发展。
最后,斯大林模式导致了苏联社会充满绝望和恐惧。
斯大林政权在政治上压制了许多异议组织,影响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使得许多人失去对社会的希望,变得完全缺乏活力。
总的来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政治统治的独裁主义和高度集权化,受到官僚制度的约束,以及对苏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利影响以及对社会的恐惧与绝望。
针对这些弊端,政府应采取行动,改善民主机制,改变官僚制度,强调自由市场和财产权,以及消除社会上的绝望和恐惧。
只有这样,苏联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衰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苏联在共 产党领导下,经过20世纪20、 3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 主义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套经济、 政治、文化和对外关系的体制。
(一) 经济上 弊端一: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是斯大 林模式的重要经济特征,公有制的 基本形式是国家所有制和集体农庄 所有制两种 (1)国家所有制是在十月革命初期 对大企业和银行实行国有化政策的 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集体所有制是在大规模农业集 体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 他就是没有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 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有头脑。
1.苏联解体的外因。 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和平 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影响。 2 .苏联解体的内部原因分为远因和近 因。
1)远因,主要指苏联自20年代中期到 80年代中期,由于体制上的弊端和策略 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而积累起来的 问题和矛盾。 2)近因,主要是指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所 推行的、促使苏联各种矛盾激化并直接 导致苏联解体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二) 政治上 弊端一: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把党对国家的领 导作用变成了党政不分,以政代党, 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执行机构, 最高决策权往往集团于斯大林个人。
弊端二:一党专政,苏联共产党是唯一 的政党。 “在我们苏联,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里,我们的苏维埃组织和其他群众组 织没有党的原则性指示,就不会决定 任何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或组织问题?? 这个事实应当认为是党的领导作用的 最高表现。”
第三,意识形态方面的改进和“发达 社会主义”。勃列日涅夫强调“要事 实求是地,科学地评价和估计社会主 义建设的问题和前景”,并逐步抛弃 了赫的提法。1967年他正式提出发达 社会主义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苏领导 人一向存在着超越历史阶段的“左” 的思想和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斯大林: 1936 宣布在 苏建成社会主义, 1938 在党的 18 大上 宣布苏联已经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并进 入从社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阶段; 赫 1961 在苏共 21 大上宣布苏“在 20 年 内我们将基本建成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弊端和教训doc
苏联模式的成就弊端和教训在20世纪的20年代至40年代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处于大动荡之中革命与战争连绵不断。
苏联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中横空而出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但是苏联又陷入了资本主义包围的国际环境中。
正式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斯大林体制在某些方面适应了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满足了苏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成就。
一是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20世纪30—40年代苏联处在尖锐复杂的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历史环境之中。
在国际上资本主义世界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爆发的经济危机大大加剧了国际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德意日三国的法西斯势力上台并走上对外扩张的战争道路在欧洲和远东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并最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国内苏联大规模的城乡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巨大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党的政策有明显的操之过急的倾向这必然遭到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
同时苏联的地域十分辽阔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各加盟共和国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传统和政治经济利益100多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也差异很大历史遗留下来的俄罗斯民族同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和隔阂又十分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克服困难有利于实现目标。
总体上看苏联这一时期消灭了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农村富农阶级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增强了工农联盟和各民族人民联盟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得到了巩固它同当时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
斯大林体制的社会主义以建立美好幸福生活的远景为号召激励着全体人民的建设热情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苏联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1941—1945年间苏联用4年的时间和盟军一起共同打败了纳粹德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力量。
苏联模式带来的的弊端
1. 苏联模式带来的的弊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高度的集权,这个特征表现为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
苏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采取的单一的公有制,优先发展重工业,管理权经营权统一,指令性计划经济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矛盾的爆发。
人民要求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减少官僚阶层腐败的要求得不到满足。
人民群众看到苏联生活水平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落后于东欧一些国家与其声称的超级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而政治不民主,学术言论不自由进一步导致人民对苏联共产党失望。
2. 领导人的错误路线和政策苏联的解体,毫无疑问戈尔巴乔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改革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社会发展方向,推行的路线和政策造成了苏联社会的动荡与混乱。
戈尔巴乔夫抛弃了"勃列日涅夫主义",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阶级斗争,过分匆忙的民主改革。
意识形态也是苏联国家和社会的主要支柱之一,因此任何大的改革都要意识形态基础,这正是戈尔巴乔夫的弱点,虽然他提出过"新思维"的口号,但是却并没有创造出任何新思维。
3. 苏共薄弱的党组织建设这也是苏共失败的重要原因。
党组织建设薄弱,基层组织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队伍质量低下,不能发挥先锋作用,使苏联共产党失去了保卫自己、推进事业的组织力量,失去了群众基础。
许多干部和党员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更有许多党员入党只是为了仕途上的发展和捞到利益。
4.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从苏联成立之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对社会主义苏联进行了持续的和平演变。
通过各种手段笼络苏联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导致苏共内部分裂出亲英美派。
同时苏联对人民简单的宣传资本主义一切都不好反倒使一部分人感到实际和宣传的不一样,对苏共的做法产生了怀疑。
三、体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我们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有三个层次:戈尔巴乔夫的错误路线、方针和政策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矛盾和传统体制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而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则是政治上的理想主义和专制主义,经济体制上的教条主义,民族关系上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对外关系上的意识形态化和霸权主义。
浅析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端及其失败的历史教训
浅析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端及其失败的历史教训2008-03-26 10:35:35| 分类:学术文章|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2006年是苏联帝国瓦解15周年,也是苏共20大50周年祭。
1990年初发生的苏东巨变对社会主义世界是一个极大的震动和冲击,它使人们不得不深刻反思现实社会主义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曾被认为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曾被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或者效仿。
不可否认,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前苏联的建设之初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其弊端突出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理论上缺乏创新,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苏共建党伊始,列宁便强调必须重视理论创新。
他认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导的党,才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
但苏共后来未能继承列宁这一思想,反而将列宁主义教条化。
其所制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到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寻找理论依据,对列宁著作教务式的解读和引用逐渐成为一种习惯的思维模式,缺乏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和应变能力,无法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进而丧失了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和批判能力。
二、经济上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动摇执政基础列宁时期曾不断调整经济决策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斯大林上台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片面强调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衡,人民生活无法得到改善,社会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赫鲁晓夫上台后急躁冒进,违背自然条件盲目开荒,人民怨声载道。
勃列日涅夫时期继续延续斯大林的经济模式,到其执政末期苏联经济已呈衰退之势。
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也曾试图改革经济增长模式,但也未能摆脱僵化的体制。
三、政治上实行专政集权,官僚腐败,执政体制问题突出苏联社会的特权阶层产生于斯大林时期,最终形成于勃列日涅夫时期。
战争年代为了稳定干部队伍采取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在战后继续得到巩固。
赫鲁晓夫曾通过加速干部队伍流动性的方式以消灭特权,结果却适得其反。
科社作业之: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及弊端
科社作业之: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及弊端所谓苏联模式指的是苏联在上个世纪30年代确立起来的一种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体制。
一.苏联模式的特征和性质。
苏联模式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创立的,它在经济、政治、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经济方面:所有制结构,实行纯粹的公有制,建立了全民和集体两种公有制形式,不允许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存在;经济结构,实行产品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试图超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从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直接过渡到产品经济阶段;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依靠行政指令办法管理国民经济,排斥市场调节,不要经济杠杆,把指令性计划当成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唯一标志;分配制度,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但这一分配原则在实践中并未得到很好贯彻执行在广大干部和职工中实行低薪制,具有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后来对少数高级干部和部分科技人员实行高薪制,逐渐形成了一个高薪特权阶层,这些人享有特权,成为苏联模式的掘墓人;管理体制,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统一,认为国家直接管理企业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出现群众吃企业、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的局面,使企业缺乏活力;发展道路,为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政治方面:在国家的本质属性上,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管理国家,但把民主和专政割裂和对立起来,片面强调专政和国家的镇压职能,轻视民主和法制建设,群众缺乏主人翁感;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把党对国家的领导作用变成党对国家直接发号施令,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结构上,各种权力高度集中在各级党委书记手里,尤其是党中央主要领导人手里。
文化方面: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但对其他文化和社会思潮多持否定态度,缺少文化宽容和文化自由;干部教育,强调对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忽视个人利益,混淆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界限,坚持批判个人主义;学术领域,以权力干预学术,在各个领域开展对所谓资产阶级学术观点的学术批判,扼杀学术自由;舆论宣传,强调舆论一致,不允许有和党中央不同意见,竭力宣扬对党和领袖的歌功颂德和个人崇拜,具有文化垄断和文化专制主义倾向;发展战略,通过创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培养了大批工农知识分子,在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利弊分析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利弊分析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即列宁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即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苏联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它在一定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对苏联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世界许多国家起到了示范效应。
然而从长远和总体来看,这种模式有严重弊病,不适合于各国正常条件下的发展,而且长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体制创新,是一种不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
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利弊,使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少走弯路。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即列宁时期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后,20世纪首先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社会制度实践的代表人物是列宁。
他依据时代的变化和俄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而且不断调整自己的对策,使得革命成果——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维埃政权保存下来,并且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1918年夏,由于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的叛乱,苏维埃俄国的处境极为困难。
为了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需要,苏俄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后被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的非常措施,主要内容包括:1颁布余粮收集制法令,要求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政府组织工人收粮队下乡,以确保征粮任务的完成。
2将大、中型工业企业收归国有,对小工业则实行监督。
国家设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设各管理总局,集中领导工业管理、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等。
3排斥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模式的弊端与当代中国的发展
苏联模式曾经使苏联击溃了法西斯的进攻,保卫了苏联,将苏联有一个落后的国家建成为世界第二的强国。
也同建立了世界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而苏联模式也是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发展模式。
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之初也同样存在苏联模式的影子,但苏联模式却存在着一些弊端和不足,本文将着重介绍一些苏联模式的弊端,同时简单阐述当代中国的发展。
一、苏联模式
苏俄为解决生产力的窒息破坏并引起的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自1921 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列宁去世不久,斯大林就在1927 年提出向资本主义全面进攻的方针,实际上结束了新经济政策。
经过20 年代后半期和30 年代一系列对国民经济的改造和建设,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经济计划化,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管理体制,即苏联模式。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的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任何个人的意志不能左右社会发展的走向。
因此,苏联模式不是斯大林个人一时的产物,而是当时苏联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苏联模式虽然是当时苏联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但是也仅适应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苏联。
当时的苏联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家,苏联刚刚建立之初面对着西方国家的围剿,尤其是当时的老牌帝国英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在苏联建国之初对苏联进行了战争,同时苏联国内以高尔查克为首的反对武装同时进行了国内战争,在面对粮食危机的时刻列宁曾使用了战时的政策,二次政策也同时遭到了国内很多人的反对尤其是农民,苏联是以城市为中心的,不向我国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所以群众基础很差。
战争结束后列宁实施了新经济政策,以缓解国内矛盾。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接手,斯大林并没有接受不哈林的意见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为了快速的发展重工业,以免再次遭到西方国家的武力干涉实施了我们所说的苏联模式。
从而是苏联的国力的到了迅速的提升,也是日后战争胜利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而在日后苏联并没有根据自己的社会历史条件而进行变通,发展新的模式而是继续以不变的模式进行发展是使其解体的根源。
二、苏联模式的弊端
对于苏联模式,必须作具体的历史的评价。
在苏联模式中,既有反映社会主义共性的方面,也有体现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特殊性的方面。
对于社会主义共性的方面,要认识到它们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长途中一个特定阶段内关于革命和建设工作的普遍规律,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都应坚持的。
对于苏联模式中反映社会主义特殊性的方面,一定要看到它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在苏联模式中存在着一些弊端,有的在模式形成时错误就是明显的,有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凸现出来的。
二战以后,苏联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要求经济从粗放经营发展为集约经营,苏联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体制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苏联没有适时有效地进行改革,
严重地影响了苏联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所有这些弊端只能通过社会主义改革加以克服。
下面就介绍一下苏联模式的弊端,仅从弊端方面进行介绍。
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
所谓苏联模式,如果仅就其内涵本身而言,那可以从经济和政治这两个方面加以解释。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以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而闻名的赫鲁晓夫为例,他自己就又在制造新的甚至超过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据一般统计,报纸刊登斯大林的照片,每年无非几十张,而赫鲁晓夫却年逾百张。
1963年达到124张,1964年头10个月里竟刊登140次,可见,制造和利用个人崇拜,正是苏联领导人用以指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法宝。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苏联模式还不能在经济制度上贯彻人民民主集中制,劳动人民对资源和生产资料没有处置权,对劳动果实没有分配权,背离了共产党宣言和列宁的最初理想,已被世界共运史证明不是真社会主义,而是一种骗取和利用人民力量建立起来的封建主义残余制度,他维护的是挂着共产党招牌的新官僚的利益。
是比资本主义更落后的社会制度。
因此最终被人民所抛弃。
种种弊端证明苏联模式不适合中国发展社会主义,而中国也依然从苏联模式中走出来,实施了自己的发展方式。
避免从走苏联的老路。
我国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的历史中也曾借鉴过苏联模式,比如我们的计划经济,公社制度等。
事实告诉我们苏联模式不适合我国的发展,所以我们及时的做出了改变,进行了改
革,避免了同苏联一样的结果。
三、当代中国的发展
当前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中国在经济上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我不敢妄自的评价该如何发展,也不能提出有效的发展计划或发展目标。
但是可以说一下几点建议。
1、教育发展,自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以来,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开始下滑,高等教育的质量已经不容忽视。
我们整体的教育模式还残存这苏联教育模式的内容,还没有更好更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对于教育的发展提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素质教育,彻底改变学习是为了考试得高分的思想观念。
2.改变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现象,确保每个能够毕业的学生能够合格。
3.减少研究生的招生量,确保导师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辅导研究生。
2、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的主要来源还是附加值较低的产业,最近国家一直强调优化产业结构,实行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最好的行动。
而当今经济发展仍为重中之重,以保护环境为前提来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可以走发达国家的那种将环境污染到非常严重的境地。
我国拥有后来优势,在对付环境问题上有各种世界先进的技术可以借鉴。
吸收那些对我们有利的,是科学发展观能够达到最优。
3、思想道德建设,现在在网络上有很多人在感慨我国人民的思想道德已经败坏,实际上真的如此,从上到下总有一些人在挑战人们的忍耐底线,破坏党的名誉。
所以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而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思想道德的教育比较的深刻,所以可以适当的在学校教育中增加一些此类课程,从娃娃开始让人们懂得孝,廉,公,耻,忠,义,法等。
当代中国的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但中国人民一定能战胜困难,实现有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岳保爱许德波。
《关于苏联模式问题的分析与探讨》【N】.山东。
山东省青年管理
干部学院学报。
2000.06
2.不详。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北京。
人民网。
2009.05.20。
3.刑和明。
《中共眼里的苏联模式》【M】.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