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评析
3、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 、
(三)文化方面,重视教育,但 文化方面,重视教育, 是在学术领域却是死水一潭。 是在学术领域却是死水一潭。
二、关于苏联模式的几点 思考
(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 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
1、这一模式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有 、 一致之处。 一致之处。 2、苏联模式是建立人类历史上一个全新社 、 会形态的第一次完整尝试,出现失误, 会形态的第一次完整尝试,出现失误,形 成的模式不完善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成的模式不完善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苏联模式评析
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苏联模式的经济特征是高度 集中
1、在所有制上排斥私有制,实行单一 在所有制上排斥私有制, 的公有制,确立了以国有制为主体, 的公有制,确立了以国有制为主体,集 体所有制并存的社会所有制结构。 体所有制并存的社会所有制结构。
.
宗法式经济 小商品生产 私人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3、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 独特模式, 独特模式,必然带有历史时代的特点和 民族特点, 民族特点,甚至带有领袖人物的个人印 记。
从客观因素看
(1)苏联模式产生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 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然面临着许多非常 复杂的问题和困难。 复杂的问题和困难。 (2)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列强包围之中,单独 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列强包围之中, 一国建设社会主义。 一国建设社会主义。 (3)苏联模式也深受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传 统的影响。 统的影响。
(二)苏联政治体制的特征是高度 集权
1、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1)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 )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 (2)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3)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 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是指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建设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决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环境。
事实雄辩证明:苏联如果不是利用“社会主义计划管理”的优势,就不能在一个落后的国家短期内集中调动国家有限资源实现工业化、打败法西斯侵略、拯救自己的国家。
当然斯大林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也有深刻教训,对苏联工业化、现代化发展中的这些教训是应认真总结和汲取的。
评价苏联模式
评价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是指在曾经建立在前苏联境内的社会制度,其宗旨是实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和政治制度,形成的复杂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
这种模式也被称为“苏联实验”。
苏联模式占据了近百年的历史,其运行的时间从1917年的十月革命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
尽管苏联模式备受争议,但它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苏联模式以其独特的制度安排,取得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东欧国家的社会发展。
一些苏联建立的城市,如莫斯科、圣彼得堡,依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具有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底蕴。
此外,苏联模式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然而,苏联模式也有许多弊端。
首先,它的社会主义制度使国民的劳动力缺乏鼓励,缺乏经济刺激,经济效率也不高。
其次,它的政治体制在人权和民主方面是有限的,使大多数人无法受益于政治进程的制定和执行。
另外,苏联模式也伴随着严重的腐败问题,财富分配不公。
总而言之,苏联模式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缺陷,比如缺乏经济刺激、缺乏政治执行力,以及存在腐败,等等。
如果要继续保持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地区的政治体系需要积极改革,以改善社会条件,把整个地区带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 1 -。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在20世纪的国际政治格局中,苏联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苏联经济和社会模式也成为了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所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然而,苏联模式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和质疑。
本文将围绕苏联模式进行评价和分析。
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苏联模式主要包括计划经济、政治集中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保障。
计划经济指的是国家对经济生产实行统一的计划安排和领导,政治集中化则要求政府对社会的各种资源和行为进行调控和管理。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则强调公有制、劳动价值观念和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而国家安全保障则是通过强势的军队和警察力量来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二、对苏联模式的评价从苏联本身的历史和实践来看,苏联模式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是计划经济的失效。
计划经济在实践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低效性和缺陷,比如生产决策不灵活、产品质量低下、资源浪费和市场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等。
这些问题也直接妨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
其次,政治集中化带来了严重的信息和决策失真。
政府在不断扩大宏观调控的同时,也必然会掩盖无数信息和底层需求,忽视了政府的局限性,加重了民众和政府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苏联也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困难、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加之存在贪污腐败和层层官僚主义等问题,也大大限制了苏联的发展和创新。
在国家安全保障上,苏联虽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和情报机构,但在战略布局和军事投入方面也犯了不少错误和失误。
军事资源过度耗费,可能并不会增强国防的效果。
此外,苏联在对待其他国家的时候也暴露出了强权主义和干涉主义的一面,甚至与西方进行了长达40年的冷战。
然而,苏联模式也有一些优势和积极面,比如推动了一些基础建设的发展,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
最大的优点是,苏联模式为后来的发展国家提供了一种参照和学习的对象,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关于资源配置和政府角色的争议和探讨,这些闪光点和经验值得我们珍惜和延续。
三、结语苏联模式的出现与历史和政治背景息息相关,也是当时世界范围内一种寻求现代化和独立发展的具体实践。
苏联模式的特点与弊病
论苏联模式的特点与弊病苏联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苏联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的命运归宿,但对于苏联模式的功过是非,我们不能一言以蔽之,必须历史地辩证地看待。
一、苏联模式的特点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
在政治方面。
苏联模式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是过渡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国家权力过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过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全力过度集中于斯大林个人。
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随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开始逐步建立起一套与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相适应的、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民主选举制的原则。
软弱低效的监督机制:在执政党内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是由列宁提出的,但到斯大林时期,党的监察委员会地位受到严重削弱,权力受到限制,只有自上而下的监督而没有自下而上的监督,最后监察机构成为打击反对派的工具。
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斯大林时期国家安全机关由他个人直接领导,拥有特殊的地位。
在经济方面。
过度集中的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都高度集中于国家,财务上实行统收统支制度,职工缺少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
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计划具有法律效力,计划具有无所不包的广泛性,计划具有过度集中的统一性,计划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部门管理便于实现集中的计划运作,部门管理便于对企业实行专业管理,大批企业收归中央,中央经济管理部门直接控制企业的人财物大权和产供销活动。
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很少发挥甚至完全排斥市场因素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了追求数量不计成本代价,实行过度集中指令性计划体制,以行政手段实行农业集体化,实行低工资政策。
苏联模式评析
苏联模式评析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征: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有高度集中性、全面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首先: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其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战略。
再次:否定和限制商品的计划经济。
2、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第一,高度集权的党的领导体制。
党和国家融为一体,国家完全隶属于党,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绝对控制。
第二,限制以至取消党内民主。
第三,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
滋长了官僚主义,干部只对上级负责。
第四,总书记个人专权模式建立。
总书记独揽党政军大权,不受任何组织和法律的限制而可以随意决定重大国务。
斯大林执政期间,不需要召开党政大会了。
3、高度集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管理体制第一,文化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和党的领导人说了算。
例如:《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由斯大林审定。
第二,个人迷信、个人崇拜盛行。
个人崇拜是国家高度集权的需要,是为执行高度集权制服务的。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第一,建成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苏联模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三,苏联模式有利于实行宏观经济控制和管理,改变了苏联的工业布局。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病:第一,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经济发展。
第二,干部特殊化和官僚化严重。
第三,文化专制导致社会意识贫困和教条主义盛行。
第四,长期突出阶级斗争和政治高压,使社会政治气氛和人际关系不正常。
第五,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造就了庞大臃肿的管理机构,为以后的改革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5、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一是原有苏联模式积弊太深;二是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三是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论苏联模式
论苏联模式一、苏联模式的定义所谓苏联模式,就其内涵本身而言,可从经济和政治这两个方面加以解释。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
苏联模式还不能在经济制度上贯彻人民民主集中制,劳动人民对资源和生产资料没有处置权,对劳动果实没有分配权,背离了共产党宣言和列宁的最初理想,已被世界共运史证明不是真社会主义,而是一种骗取和利用人民力量建立起来的封建主义残余制度,他维护的是挂着共产党招牌的新官僚的利益。
是比资本主义更落后的社会制度。
因此最终被人民所抛弃。
二、学者对苏联模式的评价苏联解体后,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70年历史即苏联模式成败得失的评价大体有两种:一是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如戈尔巴乔夫之流。
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摘要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苏联的具体国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根本性质的层次,即它是否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二是这些基本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的层次,即它们在苏联条件下是怎么实现的。
综合起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是正确的,局部是错误的。
苏联演变的症结不在于社会主义模式是否有失误和弊病,而在于苏联共产党自身没有正确对待这些失误与弊病。
关键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原则;实现形式;弊病在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成为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焦点。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经常看到这样的一些提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批判和否定苏联模式的结果,两者是对立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苏联演变证明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有人甚至得出结论:对斯大林模式应该否定,甚至应该“否定得越彻底越好”。
这是值得研究的。
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指的是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
由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间不长,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上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起来的,所以,人们又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直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推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之前,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模式。
我们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实际上就是分析从十月革命胜利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这一段历史时期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并做出价值判断。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苏联的具体国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我们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根本性质的层次,即它是否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二是这些基本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的层次,即它们在苏联条件下是怎么实现的。
简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简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政治经济体系,以苏联为
代表,实践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
虽然苏联已经解体了,但苏
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和经验,对我们今天建设更好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强调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下的计划经济,以国家
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为基础,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
主义分配制度。
这种经济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避免私有制带来的剥削
和不公,增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决策能力,为社会主义生产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在实践中,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福利,达到了一定的社会公平和公正。
不过,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存在着一系列的缺陷和问题。
计划经
济模式的缺点在于不能有效地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要求,缺
乏市场实践的信息和反馈机制,容易出现浪费、低效、资金断层等问题。
此外,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较低,存在大量浪费和腐败,导致了整个经济体系的颓废和衰败。
总的来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为
我们理解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虽然这种模式已成为
历史,但我们仍然应当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教训,探索更好的社
会主义建设之路。
今天的中国,作为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大国,正朝着
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人民有福祉的方向发展,我们要不断推动市
场化、统一的国家计划和国有企业改革,让社会主义更完美地体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
苏联模式——精选推荐
苏联模式1、苏联模式的特点:苏联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由于当时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存在战争威胁,苏联的发展模式带有明显的备战型或准战时型特点。
具体地说:在发展战略方面,以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忽视经济效率;以粗放发展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片面追求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以自给自足为重要目标,具有封闭和半封闭的特点。
在经济体制方面,具有所有制过分单一、忽视市场机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特点。
在政治体制方面,也具有官僚机构庞杂、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和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的特点。
2、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在二战前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这种模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借助这个模式有利于动员资源的优势,苏联在战前保持了良好的经济增长纪录,在短时间内从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变为欧洲一流的工业强国;在军事上,苏联在较短时间里就建立了强大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计划经济的尝试,还推动了西方国家走向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但是,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与备战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和体制的积极作用开始弱化;粗放发展以及与此相对应的体制的潜力也逐步耗尽;新技术革命把苏联模式的企业缺乏活力、科技转变为生产力缓慢的缺陷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新技术革命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从而进一步暴露了这个模式封闭半封闭的弊端。
在严峻的挑战面前,苏联东欧国家没有作出有力的调整和改革,导致苏东国家在6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在同西方国家的经济军事竞争中陷入十分被动的境地。
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衰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起的内在关系。
80年代末90年代初,终于发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宣告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终结。
这无疑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苏东剧变的直接原因是苏共领导人的错误路线造成的政治动乱,外部原因是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但根本原因则是苏东各国没有及时地、成功地对苏联模式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对苏联模式特征的看法
对苏联模式特征的看法
《对苏联模式特征的看法》
苏联模式特征是近代世界社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经济政治制度。
它由于其独特的政治和经济特点而受到西方世界的普遍关注。
在许多国家,这种政治模式也得到了大量的实践应用,具有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果。
苏联模式特征的主要内容是集中计划经济,即由政府集中管理全国的经济活动,对企业的生产进行统一计划,严格控制价格,以及实行重税收和国家汇率定价等政策。
苏联模式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政治上的集中控制,政府强制实行一党制和一党统治,以及在文化、宗教和教育等领域的严格管制。
《苏联模式特征》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控制社会的变化,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国家的国家安全和国际形象提供支持。
但它也有缺点,由于统治者控制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能力有限,使国家容易陷入停滞不前的局面,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
此外,这种政治模式也可能导致普遍的人权侵犯和公民参与政治等问题。
总之,苏联模式特征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采取苏联模式特征,应该充分考虑其利弊,并在适当的时候和地点进行有效的利用。
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
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安排。
这一模式在20世纪曾经给西方带来了巨大的震动,现今也被广泛讨论。
在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时,需要分步骤进行,下面就让我们展开讨论。
第一步,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优点。
首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集体所有制、计划经济、社会保障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点。
集体所有制有助于消除私人利益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削弱和破坏,避免私人垄断和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计划经济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浪费和私人获取巨额利润的情况。
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对劳动者进行全方位的保障,比如提供住房、医疗、教育等。
第二步,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缺点。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着政治独裁、计划经济缺陷、教育文化僵化等缺陷。
首先,政治独裁导致了人权受到侵犯,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民主权利受到限制。
其次,计划经济存在着非理性的方面,由于计划模式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计划的实施成本居高不下。
再次,教育文化也存在着僵化,由于政治控制的限制,苏联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无法得到有效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步,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继承与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确立了全民所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这些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但是,对于后继的发展,我们需要对苏联的经验进行适当的批判和继承。
这种批判和继承要体现创新的表现,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发展和利用苏联的经验,为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全面的、有限度的评价,挖掘其优点,批判其缺点,从而把握其继承发展的方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与弊端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与弊端推荐答案一基本特征: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高度集权,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一)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这是一种国家自上而下,高度集中地有计划地管理经济体制。
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国家机关是经济管理的主体,它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直接的经营管理者。
第二,在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上,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以及各个企业的经营活动,都靠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来指挥,“国家计划就是法律”。
第三,在经济的管理方法上,国家管理经济的方法一行政方法为主,即主要按行政隶属关系,通过行政命令、行政干预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忽视各种经济杠杆的作用。
这些特点相互联系,他们共同体现在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主要表现在,第一,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
第二,实习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和干部终身任职制。
第三,缺少灵活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
(三)高度划一的思想文化体制。
思想文化体制实行高度控制,文化生活整齐划一。
文化上和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或是党的领导人说了算,学者难以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难以创造性的创新。
二.重大弊病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重大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经济体制方面的弊端。
第一,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方面实行国家所有制。
第二,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强调高速度,忽视经济效益。
第三,以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作为管理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二)在政治体制方面的弊端。
第一,国家机构臃肿,官僚主义日盛。
第二,权力不断集中,个人专断现象日趋严重。
第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关和监督手段。
第四,党政干部的委任制、终身制滋生了干部的特权化思想,造成了党与群众的疏远。
(三)思想文化体制的弊端。
第一,思想文化上管的过严,缺少独立于自由。
第二,经常性的党内思想斗争并采取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方式来处理,导致意识形态的僵化和沉闷。
第三,导致了教条主义的盛行,堵塞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道路,窒息了社会文化,给苏联社会主义的进步和发展带来巨大的损失。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一、斯大林模式的概述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在20世纪初期实行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以国有化、计划经济和集中统一领导为核心,对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斯大林模式的优点1. 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斯大林模式下,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通过国家对工业、农业等各个领域的全面管理,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这使得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 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且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科学研究。
这些资金不仅用于基础科学研究,还用于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这使得苏联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在斯大林模式下,苏联政府积极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实现了普及医疗、教育和文化等公共服务,并且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使得苏联成为一个富裕、文化、教育水平高的国家。
三、斯大林模式的缺点1. 限制了个人自由斯大林模式下,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控制,限制了个人自由和创新精神。
这使得苏联社会缺乏创造力和活力。
2. 打压异己分子在斯大林模式下,政府打压异己分子,实行严格的言论审查和思想控制。
这使得苏联社会缺乏多元化和民主性。
3. 经济效率低下尽管斯大林模式下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以及官僚主义的腐败问题,经济效率低下。
这导致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
四、结论综上所述,斯大林模式在促进国家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它也限制了个人自由和创新精神,打压异己分子,经济效率低下等问题。
因此,斯大林模式是一个有利有弊的政治经济体制。
简述苏联模式的不足
简述苏联模式的不足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一种经济、政治和社会体制的模式。
尽管苏联模式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不足之处。
以下简述苏联模式的不足。
苏联模式下的经济体制存在中央计划经济的缺陷。
苏联模式通过国家的计划指令来调节经济活动,决定资源配置和生产目标等。
这种集权性质的计划经济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产生浪费和低效率的问题。
由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强制性和垄断特征,企业和个体创新动力不足,导致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苏联模式下的政治体制存在集权和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
苏联模式下的政治体制由中央集权制主导,未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和权力分立。
政府、党和军队的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领导人手中,决策和执行相对缺乏机制的制约和反馈。
这种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引发了腐败、官僚主义和权力滥用等现象。
苏联模式下存在对人权和自由的限制。
苏联模式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对言论、思想和组织自由的限制。
媒体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和审查,言论自由受到限制。
公民的自由参与政治决策和选择领导人的权利也被剥夺。
这种对人权和自由的限制引发了社会的不满和不稳定因素,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挑战。
苏联模式下存在社会不公的问题。
虽然苏联模式致力于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平,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不公现象。
国家对于资源分配的过度干预导致权力和财富的不平等。
一些特权阶层和官僚精英群体腐败现象严重,社会底层人民的福利和权益得不到保障。
苏联模式下的经济和环境持续性问题。
苏联模式注重工业化和军事化建设,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林木破坏、土地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与此同时,苏联模式下的经济发展模式过于单一,对于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相对滞后,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创新能力不足。
总之,苏联模式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得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未能取得更加全面和持续的成功。
这些不足之处也成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和避免的教训。
简述苏联模式的特征
简述苏联模式的特征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种模式:英国模式、美国模式、苏联模式。
这三种模式各有特色,我们可以从中学习一些东西,提升自己的认识。
今天,我们主要来谈一谈苏联模式的特征。
苏联模式具有一下几个特征: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重工业优先发展3、实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4、对外封闭5、官僚特权和个人崇拜苏联模式的特征,简单地说就是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实行全面的计划经济体制、文化上推行极端专制主义路线、对外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它是斯大林模式的延续。
具体的特点是: 1、忽视市场机制作用,否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2、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其他部门相对落后3、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强调政治至上,忽视思想教育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5、管理混乱和效率低下6、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存在严重的失误7、不断扩张,导致军备竞赛和恶性膨胀8、内部和外部敌人都发动侵略战争9、十分严重的腐败现象5、管理混乱和效率低下。
一方面是缺乏必要的财力、物力、人力和技术手段;另一方面,是干部队伍素质差,难以胜任管理工作,也没有必要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根据原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的回忆录《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 TheSummer Report)披露,当时苏联政府为了解决老百姓吃饭问题,每天有一千多万人到集体农庄去领粮食,而集体农庄负责发放粮食的干部只有一千六百名左右,再加上他们当中还有好多人受过良好的正规教育,熟悉劳动者的心理,熟悉农业生产规律。
所以,政府对集体农庄工作人员的考核完全是以金钱为标准的。
苏联模式的特征,简单地说就是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实行全面的计划经济体制、文化上推行极端专制主义路线、对外推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具体的特点是: 1、忽视市场机制作用,否定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2、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其他部门相对落后3、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4、强调政治至上,忽视思想教育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5、管理混乱和效率低下6、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存在严重的失误7、不断扩张,导致军备竞赛和恶性膨胀8、内部和外部敌人都发动侵略战争9、十分严重的腐败现象。
如何正确看待苏联模式
如何正确看待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是指苏联所采用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模式。
它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苏联模式也面临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正确看待苏联模式,既要重视其积极成就,也要汲取其经验教训,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一、苏联模式的积极成就1.1 经济发展成就苏联模式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通过计划经济和集体化农业,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例如,在二战期间,苏联努力发展军事工业,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重要力量。
1.2 科技和教育进步苏联模式重视科技和教育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在航天、核技术和数学等领域,苏联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此外,普及教育政策也使苏联人民享受到了普遍受教育的机会。
1.3 社会公平和福利保障苏联模式的社会政策重视社会公平和福利保障。
通过实— 1 —施普遍医疗保健、免费教育和住房保障等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福利水平。
二、苏联模式的问题和挑战2.1 计划经济的弊端苏联模式中的计划经济存在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中央计划机构对经济需求的把握不准确,导致了经济效益低下、资源浪费和产品质量问题。
2.2 没有市场机制的扭曲苏联模式中,市场机制被严重扭曲。
由于缺乏竞争机制,企业没有动力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
这导致了资源浪费、生产低效和商品短缺等问题。
2.3 缺乏政治权利和自由苏联模式下,政治权利和自由受到限制。
言论、媒体和组织自由受到控制,政治体制的僵化和权力集中也限制了受托者的参与和创新。
三、正确看待苏联模式的意义和教训3.1 学习和借鉴成功经验尽管苏联模式存在问题,但其在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公平方面的成功经验仍值得借鉴。
可以从计划经济中学习如何合理配置资源,从社会福利政策中学习如何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3.2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结合— 2 —苏联模式的失败提醒我们,单纯的计划经济模式可能无法使经济发展持续健康。
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特点评价
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特点评价
苏联模式形成的标志特点是:国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共产主义、集权政治、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以及国际主义。
苏联模式的特点源于列宁的理论和实践,通过消除私有制、国家干预经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强制推行集体化、镇压异见以及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等手段,建立了一个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系。
评价方面,苏联模式的建立对整个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为多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参照。
但与此同时,苏联模式也在实践中暴露了一系列问题,例如: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贫富分化严重、计划经济体制存在漏洞、政治体制过度集中、权力滥用和反腐败问题等,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崩溃。
总的来说,苏联模式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在今天的世界里已经失去了其现实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同时也需要认真总结其经验和教训,以便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有所借鉴。
对苏联模式特征的看法
对苏联模式特征的看法苏联模式特征的看法苏联模式,也被称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期间所采用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
这一模式的特征在于它在经济上实行国有制和计划经济,并且政治上实行一党专政。
下面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对苏联模式特征进行分析。
在经济方面,苏联模式采取了国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形式。
国有制意味着国家对生产资料进行所有和控制,所有企业和资源都由国家直接管理。
计划经济指的是国家中央计划部门对经济进行全面的计划安排,包括生产、分配、资源配置等。
这种模式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机制被国家计划所取代,国家通过制定五年计划来规划和指导经济发展。
这种经济体制下,国家能够充分调动资源,加快工业化进程,但也存在着计划不合理、资源浪费等问题。
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采用了一党专政的形式。
布尔什维克党在1917年革命后掌握政权,并形成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
苏联模式下,党与国家密不可分,党的领导与国家机构相结合。
党通过集体领导的方式决策,党的意志高于一切,党内民主相对有限。
这种一党专政的体制,一方面保障了政权的稳定性,加强了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另一方面,却也导致了权力滥用、腐败等问题。
在社会方面,苏联模式强调了平等、共同利益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苏联宣传普及共产主义思想,强调阶级斗争和人民利益的统一。
这种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通过国家的宣传机器和教育体系得到加强和推广。
在社会关系方面,苏联模式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以集体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社会组织。
这种社会关系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和谐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但同时也导致了个人权利受到限制和个性发展受到压抑的问题。
综上所述,苏联模式的特征在经济上表现为国有制和计划经济,政治上表现为一党专政,社会上表现为平等、共同利益和集体主义。
这一模式相对于传统的资本主义模式来说,强调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调节,主张政府应负责公共利益,并且强调了社会公正和集体利益。
对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和解体教训的评价
对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和解体教训的评价苏联经过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逐渐形成了一套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关系的体制 ,也就是人们称为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简称苏联模式。
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
这一模式中的某些做法也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借鉴。
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国民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不但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由于这一模式的形成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它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它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形成了足以同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
但是,苏联模式也存在着它的弊端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经济方面:苏联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形成与30年代在发展进程中显示过巨大的优越性,创造过公认的历史功绩,使苏联得以成为第二个超级大国。
但这种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有很大的缺陷和弊病,不能够充分发挥地方、企业以及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活力与生气;不能够及时地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经济效益,使经济发展始终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的状态;不能够正确地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消费品生产比例过低,使苏联人民的生活始终不能实现由小康向富裕的转变;不能够全面地对外开放,吸取世界各国之长为自己所用。
这样,必然使自己由停滞变为落后,陷入经济困境之中而难以自拔。
正是这种体制,使得苏联的经济搞不好,上不去。
这是苏联机体的深层次的原因。
政治方面:苏联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其一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执政党没有找到如何管好党和参与国家管理的途径。
苏共长期的执政地位加上法制不健全,没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制,使党内民主遭到破坏,党严重脱离群众;在党内还难免有各种不良分子,他们以共产党员的身份,利用自己的职权,干出各种违法乱纪的事情,严重地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败坏党的声誉和形象,引起人民的不满以至痛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评价苏联模式摘要:首先,对苏联模式背景及其形成进行了简单阐述,其次从政治、经济、外交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内涵。
最后,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综合分析了苏联模式的利弊并提出了一些对此模式的看法和深思,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苏联模式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展望未来。
关键词:苏联模式、历史教训、社会主义一、苏联模式的背景及其形成(一)苏联模式形成背景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是苏联历史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年代。
这一时期,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国内斗争异常复杂。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在无所前鉴的情况下,根据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提出的一些理论设想,结合苏联的具体实际,领导苏联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作了长期的可贵的探索,提出并实施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运行体制,形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
这一基本框架在苏联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种探索。
这种探索,无论是理论的还是实践的、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都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各种探索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经验和深刻教训。
(二)苏联模式的形成斯大林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创立者。
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步确立了在苏联共产党内的领袖地位。
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长达30年,建立了苏联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实施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
其大致的历史过程是:在斯大林领导下,从1928年10月至1936年底,苏联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
在这一期间,苏联消灭了城乡资本主义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制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消灭了所有的剥削阶级,剩下的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苏联的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已经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农业国。
1936年12月,苏联制定和颁布了新宪法。
这部新型的社会主义宪法,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用法律形式规定了下来,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二、苏联模式的内涵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在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如果仅就其内涵本身而言主要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从经济、政治、对外关系三个方面来讲。
(一)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二)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三)从对外关系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画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总之,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
可见,制造和利用个人崇拜,正是苏联领导人用以指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法宝。
三、如何评价苏联模式(一)苏联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1、理论上缺乏创新,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
苏共建党伊始,列宁便强调必须重视理论创新。
他认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导的党,才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
但苏共后来未能继承列宁这一思想,反而将列宁主义教条化。
其所制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到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寻找理论依据,对列宁著作教务式的解读和引用逐渐成为一种习惯的思维模式,缺乏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和应变能力,无法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进而丧失了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和批判能力。
2、经济上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动摇执政基础。
列宁时期曾不断调整经济决策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斯大林上台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片面强调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衡,人民生活无法得到改善,社会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赫鲁晓夫上台后急躁冒进,违背自然条件盲目开荒,人民怨声载道。
勃列日涅夫时期继续延续斯大林的经济模式,到其执政末期苏联经济已呈衰退之势。
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也曾试图改革经济增长模式,但也未能摆脱僵化的体制。
3、政治上实行专政集权,官僚腐败,执政体制问题突出。
苏联社会的特权阶层产生于斯大林时期,最终形成于勃列日涅夫时期。
战争年代为了稳定干部队伍采取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在战后继续得到巩固。
赫鲁晓夫曾通过加速干部队伍流动性的方式以消灭特权,结果却适得其反。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采取了稳定干部队伍的政策,赋予各级干部程度不等的特权,直接诱发了特权阶层的产生,最终导致腐败成为苏联社会的毒瘤。
4、执政党建设乏力,组织松散,执政资源流失殆尽。
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他们都曾做过一些执政党建设工作,然而收效甚微。
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民主集中制成为造成党内集权专制和官僚主义盛行的罪魁祸首。
他主张党员进行横向联系,组织各种俱乐部开展活动。
结果导致改组后的苏联共产党很快就失去了组织的原有优势,变成了拥有多个派别的松散的政治俱乐部,最终在反对派的进攻中败下阵来。
(二)对苏联社会模式弊病的看法1、从制度角度看,基本上是正确的,局部是错误的;从实践角度看,成绩是基本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苏联向资本主义演变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社会主义实践出现了失误和弊病,而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背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推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的错误路线造成的。
换句话说,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不是社会主义搞得不好,而是不搞社会主义的结果。
苏联模式还不能在经济制度上贯彻人民民主集中制,劳动人民对资源和生产资料没有处置权,对劳动果实没有分配权,背离了共产党宣言和列宁的最初理想,已被世界共运史证明不是真社会主义,而是一种骗取和利用人民力量建立起来的封建主义残余制度,他维护的是挂着共产党招牌的新官僚的利益。
是比资本主义更落后的社会制度。
因此最终被人民所抛弃。
2、对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评价应该是“三七开”,成绩是基本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社会主义必须进行改革,以克服错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断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失败的,那是没有根据的。
3、苏联向资本主义演变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社会主义实践出现了失误和弊病,而是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背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推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的错误路线造成的。
换句话说,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不是社会主义搞得不好,而是不搞社会主义的结果。
(二)苏联模式的失败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是共产党人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的,丢掉了这些观点和原则,就丢掉了根本,丢掉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目标。
要坚持就必须发展,这就要求执政党在实践的时候,要以面临的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要勇于纠正自己的失误,突破其中某些时过境迁的个别结论,在创造性的运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这个理论。
原苏共党始终停滞在早先的理论基础之上,就难以辨别各种新思潮中的错误观点,更不用提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至于最终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勇于纠正自己的错误,突破时过境迁的结论,在创造性的运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这个理论。
2、发展是硬道理要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在处理发展社会生产力和进行阶级斗争的关系问题上,过分注重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造成了阶级斗争扩大化,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列宁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直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看作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保证。
列宁提出并实行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保留商品生产和货币、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科学技术、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多种方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斯大林建立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以后,却始终把阶级斗争看作是比发展社会生产力更为重要的任务,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于是,阶级斗争在社会各个领域,一方面是首要任务,另一方面阶级斗争的范围和深度大大扩展了,最终导致阶级斗争扩大,错误地镇压和杀害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分子和栋梁人才,阻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实质上就是各国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本国实际,独立自主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创造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
毕竟,各国的国情千差万别,如果都套用同一种实践形式,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历史证明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不应该有必须共同遵循的模式,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时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生产力得到了发展,经济建设才能得以良好进行,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原苏共党领导人虽都重视经济的发展,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是没有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与发展,使其成为桎梏苏联经济发展的沉重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