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评析

合集下载

苏联模式评析

苏联模式评析

3、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 、
(三)文化方面,重视教育,但 文化方面,重视教育, 是在学术领域却是死水一潭。 是在学术领域却是死水一潭。
二、关于苏联模式的几点 思考
(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 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
1、这一模式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有 、 一致之处。 一致之处。 2、苏联模式是建立人类历史上一个全新社 、 会形态的第一次完整尝试,出现失误, 会形态的第一次完整尝试,出现失误,形 成的模式不完善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成的模式不完善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苏联模式评析
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苏联模式的经济特征是高度 集中
1、在所有制上排斥私有制,实行单一 在所有制上排斥私有制, 的公有制,确立了以国有制为主体, 的公有制,确立了以国有制为主体,集 体所有制并存的社会所有制结构。 体所有制并存的社会所有制结构。
.
宗法式经济 小商品生产 私人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3、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 独特模式, 独特模式,必然带有历史时代的特点和 民族特点, 民族特点,甚至带有领袖人物的个人印 记。
从客观因素看
(1)苏联模式产生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 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然面临着许多非常 复杂的问题和困难。 复杂的问题和困难。 (2)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列强包围之中,单独 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列强包围之中, 一国建设社会主义。 一国建设社会主义。 (3)苏联模式也深受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传 统的影响。 统的影响。
(二)苏联政治体制的特征是高度 集权
1、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1)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 )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 (2)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3)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 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是指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建设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决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环境。

事实雄辩证明:苏联如果不是利用“社会主义计划管理”的优势,就不能在一个落后的国家短期内集中调动国家有限资源实现工业化、打败法西斯侵略、拯救自己的国家。

当然斯大林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也有深刻教训,对苏联工业化、现代化发展中的这些教训是应认真总结和汲取的。

评价苏联模式

评价苏联模式

评价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是指在曾经建立在前苏联境内的社会制度,其宗旨是实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和政治制度,形成的复杂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

这种模式也被称为“苏联实验”。

苏联模式占据了近百年的历史,其运行的时间从1917年的十月革命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

尽管苏联模式备受争议,但它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苏联模式以其独特的制度安排,取得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东欧国家的社会发展。

一些苏联建立的城市,如莫斯科、圣彼得堡,依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具有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底蕴。

此外,苏联模式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然而,苏联模式也有许多弊端。

首先,它的社会主义制度使国民的劳动力缺乏鼓励,缺乏经济刺激,经济效率也不高。

其次,它的政治体制在人权和民主方面是有限的,使大多数人无法受益于政治进程的制定和执行。

另外,苏联模式也伴随着严重的腐败问题,财富分配不公。

总而言之,苏联模式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缺陷,比如缺乏经济刺激、缺乏政治执行力,以及存在腐败,等等。

如果要继续保持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地区的政治体系需要积极改革,以改善社会条件,把整个地区带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 1 -。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在20世纪的国际政治格局中,苏联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苏联经济和社会模式也成为了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所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然而,苏联模式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和质疑。

本文将围绕苏联模式进行评价和分析。

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苏联模式主要包括计划经济、政治集中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保障。

计划经济指的是国家对经济生产实行统一的计划安排和领导,政治集中化则要求政府对社会的各种资源和行为进行调控和管理。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则强调公有制、劳动价值观念和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而国家安全保障则是通过强势的军队和警察力量来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二、对苏联模式的评价从苏联本身的历史和实践来看,苏联模式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是计划经济的失效。

计划经济在实践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低效性和缺陷,比如生产决策不灵活、产品质量低下、资源浪费和市场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等。

这些问题也直接妨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

其次,政治集中化带来了严重的信息和决策失真。

政府在不断扩大宏观调控的同时,也必然会掩盖无数信息和底层需求,忽视了政府的局限性,加重了民众和政府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苏联也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困难、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加之存在贪污腐败和层层官僚主义等问题,也大大限制了苏联的发展和创新。

在国家安全保障上,苏联虽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和情报机构,但在战略布局和军事投入方面也犯了不少错误和失误。

军事资源过度耗费,可能并不会增强国防的效果。

此外,苏联在对待其他国家的时候也暴露出了强权主义和干涉主义的一面,甚至与西方进行了长达40年的冷战。

然而,苏联模式也有一些优势和积极面,比如推动了一些基础建设的发展,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

最大的优点是,苏联模式为后来的发展国家提供了一种参照和学习的对象,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关于资源配置和政府角色的争议和探讨,这些闪光点和经验值得我们珍惜和延续。

三、结语苏联模式的出现与历史和政治背景息息相关,也是当时世界范围内一种寻求现代化和独立发展的具体实践。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是指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建设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决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环境。

事实雄辩证明:苏联如果不是利用“社会主义计划管理”的优势,就不能在一个落后的国家短期内集中调动国家有限资源实现工业化、打败法西斯侵略、拯救自己的国家。

当然斯大林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也有深刻教训,对苏联工业化、现代化发展中的这些教训是应认真总结和汲取的。

苏联模式的特点与弊病

苏联模式的特点与弊病

论苏联模式的特点与弊病苏联模式是指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指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其特征是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

由于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主要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而斯大林去世后一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所以,苏联模式又被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苏联模式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的命运归宿,但对于苏联模式的功过是非,我们不能一言以蔽之,必须历史地辩证地看待。

一、苏联模式的特点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过度集权。

在政治方面。

苏联模式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是过渡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国家权力过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过度集中于中央,中央的全力过度集中于斯大林个人。

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随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开始逐步建立起一套与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相适应的、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规制,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民主选举制的原则。

软弱低效的监督机制:在执政党内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是由列宁提出的,但到斯大林时期,党的监察委员会地位受到严重削弱,权力受到限制,只有自上而下的监督而没有自下而上的监督,最后监察机构成为打击反对派的工具。

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斯大林时期国家安全机关由他个人直接领导,拥有特殊的地位。

在经济方面。

过度集中的全民所有制的国家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都高度集中于国家,财务上实行统收统支制度,职工缺少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

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计划具有法律效力,计划具有无所不包的广泛性,计划具有过度集中的统一性,计划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部门管理便于实现集中的计划运作,部门管理便于对企业实行专业管理,大批企业收归中央,中央经济管理部门直接控制企业的人财物大权和产供销活动。

过分强调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很少发挥甚至完全排斥市场因素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过分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了追求数量不计成本代价,实行过度集中指令性计划体制,以行政手段实行农业集体化,实行低工资政策。

述评苏联模式

述评苏联模式

述评苏联模式1917年10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俄国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使俄国的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把俄国引向了社会主义道路,并由此开始了社会主义的建设的艰苦探索。

在这个艰苦探索的过程中,使苏联从一个贫穷落后、民不聊生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成一个可以与美国对阵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掀起了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到多国流行的狂潮。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内部的矛盾也渐渐突显出来。

“左倾主义”、“右倾主义”、“官僚主义”“个人崇拜”的盛行造成党内矛盾的逐渐加深,最终导致苏联逐渐在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阵中败下阵来,是什么导致这个强盛一时的社会主义发生急剧变化,形成了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演变?其根本原因是积弊太深的社会模式-苏联模式所造成的。

一、苏联模式产生的历史根源在建国之初,苏联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和措施。

其主要是采用经济以外的、带有某种军事性的手段,在市场以外来建立城乡之间的直接产品交换,实质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军事政治联盟。

它虽然暂时缓和了在沙俄统治下民不聊生的状况,但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其最终以失败告终。

1921年以后俄共又做出了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定。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通过商品交换这一经济形式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民小商品经济的联系,以便在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巩固工农联盟,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初探索。

1928年以后,苏联终止了新经济政策,进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完成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时期。

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国民经济计划化是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在这一过程实践中苏联模式应运而生。

二、苏联模式的主要内容:苏联模式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结果和产物,其核心内容是计划经济。

其首先要实施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在当时那个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背景下,工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工业化的任务是建立具有高度劳动生产率的、各种各样的先进的强大工业,保证苏联技术经济的独立,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奠定新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不仅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对比和借鉴的对象。

然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存在一些经验教训。

首先,苏联利用政治手段强制推行社会主义政策,过度强调计划经济,导致经济萎缩
和生产效率低下。

政府机构干预市场调节,导致很多资源的浪费;生产企业没有自主权,
政治控制效果差,失去了竞争力。

其次,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规制机制不足,缺少生产者的主动性和社会的创造力。


乏创新,导致产品和技术落后,无法应对竞争和市场需求。

同时,企业缺少市场驱动力,
导致产品质量不如市场经济下的企业。

再次,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强调平等,但是忽视了物质利益的差异。

资产阶级特权被
废除,但社会主义的理论忽视了劳动者的物质需求。

世界文化,“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物质的诱惑很大,遇到物质刺激的反叛会更有力。

最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在于有关全球可扩展性的问题。

尽管每个国家的
状况和特点不同,但现代化的差异和资源分配的变化,使得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苏联社会主
义模式变得难以实现。

综上所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在于政治干预会导致经济效率低下和生产企
业的竞争力差;社会主义模式对市场驱动力的缺乏使产品质量不如市场经济下的企业;社
会主义的理论忽视物质需求;全球可扩展性问题。

苏联模式评析

苏联模式评析

“苏联模式”评析摘要:本文探讨了“苏联模式”的形成和演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讨它的基本特征与内在缺陷,由于“苏联模式”的局限和缺陷,对它僵化的执行使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蒙受重大损失,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中,必须克服“苏联模式”统制政治经济体制的局限和缺陷,这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极强的启示性。

关键词:苏联模式形成演化成因经验教训“苏联模式”是20世纪人类政治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它的兴衰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所应当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苏联模式”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包含着丰富的经验教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参考提供了充实的素材。

“苏联模式”的形成、发展和终结的原因是什么,其理论价值何在,都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一、“苏联模式”的形成和演化“苏联模式”的形成,并不是十月革命后一蹴而就,它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探索和准备时期,才最终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得以确立和巩固。

俄国无产阶级通过十月革命,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但是,究竟建立什么样的政治经济体制并没有先例可循。

在列宁执政时期,“苏联模式”尚未形成,还处于探索阶段,如列宁所说:“我们不能一下子就制定出新的制度形式。

”①。

在政治体制上,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初期实行的是人民管理制、“巴黎公社”式的直接民主制。

在国内战争开始后,为了支援战争,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了直接过渡的尝试。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的战争环境下的产物,它的实行,确实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障,但是它在内容上和实施的时间上,都超出了支援战争所必需的限度。

列宁于1921年推行“新经济政策”,但遗憾的是,列宁逝世以后,“新经济政策”并没有从体制上固定下来。

1924年1月,列宁去世,斯大林开始执政,“苏联模式”进人了形成阶段。

①《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二版,第570页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4—1929年为“苏联模式”的准备阶段。

简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简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简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政治经济体系,以苏联为
代表,实践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

虽然苏联已经解体了,但苏
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和经验,对我们今天建设更好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强调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下的计划经济,以国家
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为基础,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
主义分配制度。

这种经济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避免私有制带来的剥削
和不公,增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决策能力,为社会主义生产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在实践中,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福利,达到了一定的社会公平和公正。

不过,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存在着一系列的缺陷和问题。

计划经
济模式的缺点在于不能有效地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要求,缺
乏市场实践的信息和反馈机制,容易出现浪费、低效、资金断层等问题。

此外,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较低,存在大量浪费和腐败,导致了整个经济体系的颓废和衰败。

总的来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为
我们理解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虽然这种模式已成为
历史,但我们仍然应当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教训,探索更好的社
会主义建设之路。

今天的中国,作为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大国,正朝着
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人民有福祉的方向发展,我们要不断推动市
场化、统一的国家计划和国有企业改革,让社会主义更完美地体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

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及弊病

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及弊病

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及弊病苏联模式,又称社会主义国家模式或东欧模式,指的是苏联及其在东欧扩张的社会主义国家在1940-1980年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采用的一些行政、经济及文化管理制度和规律。

这种模式在当时的全球政治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问题。

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发展苏联模式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

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苏联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超过5%,远高于当时其他国家的发展速度。

完成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欠发达到工业强国的跨越,成为了当时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社会福利苏联模式的另一个显著成就在于社会福利领域。

苏联实施了普及义务教育、免费医疗、低廉的住房等一系列政策,使得社会普通百姓得到了很大的福利。

国家精神苏联模式的第三个特点在于国家精神。

在苏联模式下,国家与人民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人们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高度一致,道德水平普遍很高,法纪严明等。

苏联模式的弊病苏联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暴露出一些缺陷和问题。

重工业优先的产业结构苏联模式在经济发展方面坚持重工业优先的产业结构,导致轻工业、农业等领域长期得不到足够的发展,使企业在竞争时显得束手无策。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苏联模式下的政治体制极度中央集权,民主制度匮乏,缺少民族自治和政治参与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使得社会的创新力、活力大大减弱,无法因应当时社会的快速变化。

对艺术文化的限制苏联模式对艺术文化领域也存在着一些限制。

艺术作品必须符合国家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观点,长期使得艺术创作丧失了原创性和多样性,缺少新鲜的艺术魅力。

以上是苏联模式的成就和特点以及弊病。

总的来说,苏联模式在当时帮助苏联成功地从欠发达到工业大国,并使百姓得到了一定的福利。

但与此同时,它长期存在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严重问题和局限。

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苏联模式已成为历史,但我们应该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以更加真实的历史记录和理性的思考态度审视历史,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评价斯大林模式

评价斯大林模式

评价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又被称为“苏联模式”。

形成于20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至五十年代前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从社会基本制度的层面看,在经济领域,苏联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之在国民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按劳分配原则;在政治领域,苏联确立并坚持苏联共产党在苏联社会中的领导地位,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依靠无产阶级专政来保卫社会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苏共坚持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它使社会主义第一次从理论变成现实,并且敢于和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

斯大林模式保证了30年代苏联的政局稳定,保证了30年代高速发展重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保证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斯大林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1)政治经济方面:权力过于集中,民主太少。

残酷斗争,冤假错案遍及全国。

地方自主权少,不利于发挥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造成管理机构庞大和滋生官僚主义、个人崇拜,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对外关系上推行大党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2)社会生活方面: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轻视轻工业,使得农、轻、重比例失调。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精选)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析(精选)

对苏联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道路的评价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 中央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政治经济体制,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它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斯大林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种种弊端。

一、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1 、建立和巩固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成果。

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领导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尝试。

列宁曾试图通过“直接过渡”的办法,即“战时共产主义”,利用国家命令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结果都失败了。

后来又尝试“迂回过渡”,即采用新经济政策的办法,肯定商品、市场的作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在没有世界革命形势的条件下,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巩固了社会主义成果。

2 、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建成了社会主义强国。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建设社会主义,难度可想而知。

在这种困难的形势下,斯大林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通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超高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尤其是在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上,苏联消除了国防工业技术落后的状态,国防工业的基础得到了加强。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苏联“在战争中的行动已显示出它的一切工业和技术领域的伟大成就。

……过去25 年中那非常惊人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史无前例的。

”3 、为打败法西斯的进攻,夺取卫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二战”爆发前,苏联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入侵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斯大林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种备战体制。

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迅速转入战时体制,有利于迅速动员人力、财力、物力支援前线。

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

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

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安排。

这一模式在20世纪曾经给西方带来了巨大的震动,现今也被广泛讨论。

在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时,需要分步骤进行,下面就让我们展开讨论。

第一步,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优点。

首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集体所有制、计划经济、社会保障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点。

集体所有制有助于消除私人利益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削弱和破坏,避免私人垄断和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计划经济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浪费和私人获取巨额利润的情况。

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对劳动者进行全方位的保障,比如提供住房、医疗、教育等。

第二步,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缺点。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着政治独裁、计划经济缺陷、教育文化僵化等缺陷。

首先,政治独裁导致了人权受到侵犯,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民主权利受到限制。

其次,计划经济存在着非理性的方面,由于计划模式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计划的实施成本居高不下。

再次,教育文化也存在着僵化,由于政治控制的限制,苏联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无法得到有效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步,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继承与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确立了全民所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这些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但是,对于后继的发展,我们需要对苏联的经验进行适当的批判和继承。

这种批判和继承要体现创新的表现,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发展和利用苏联的经验,为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全面的、有限度的评价,挖掘其优点,批判其缺点,从而把握其继承发展的方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上半叶对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一种社会制度模式。

苏联曾经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制度在20世纪上半叶通过计划经济、集体化和工业化等手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弊端。

本文将就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进行浅析,探讨其对今天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启示和警示。

一、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了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在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下,政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各级政府和单位都是按照中央的指示执行任务。

这种高度的集权制度导致了官僚主义的滋生,大量的行政干预和过多的管理层次,使得决策效率低下,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一问题给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以警示,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建立健全的法治制度和监督机制,有效避免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二、计划经济和经济效率不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过于集中,导致了经济的效率不足。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生产和资源配置基本靠国家决定,企业和单位只能被动接受指令执行,导致了企业效率低下,市场信息不畅通,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严重。

这一问题启示着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市场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保持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监管,避免市场失灵和垄断。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要采取有序的步骤,逐步放开市场,改变过于集中的经济体制,促进企业的创新和竞争,提高整体经济效率。

三、对农业的过度干预和集体化问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对农业的过度干预和集体化问题也是其经验教训之一。

在苏联社会主义时期,国家对农民的活动进行过度干预,实行强制的农业集体化,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低效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这一问题提醒着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农业政策的制定中要注重农民的参与和市场的作用,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鼓励农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并且制定有利于农民生产的政策措施。

如何正确看待苏联模式

如何正确看待苏联模式

如何正确看待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是指苏联所采用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模式。

它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苏联模式也面临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正确看待苏联模式,既要重视其积极成就,也要汲取其经验教训,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一、苏联模式的积极成就1.1 经济发展成就苏联模式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通过计划经济和集体化农业,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例如,在二战期间,苏联努力发展军事工业,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重要力量。

1.2 科技和教育进步苏联模式重视科技和教育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在航天、核技术和数学等领域,苏联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此外,普及教育政策也使苏联人民享受到了普遍受教育的机会。

1.3 社会公平和福利保障苏联模式的社会政策重视社会公平和福利保障。

通过实— 1 —施普遍医疗保健、免费教育和住房保障等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福利水平。

二、苏联模式的问题和挑战2.1 计划经济的弊端苏联模式中的计划经济存在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中央计划机构对经济需求的把握不准确,导致了经济效益低下、资源浪费和产品质量问题。

2.2 没有市场机制的扭曲苏联模式中,市场机制被严重扭曲。

由于缺乏竞争机制,企业没有动力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

这导致了资源浪费、生产低效和商品短缺等问题。

2.3 缺乏政治权利和自由苏联模式下,政治权利和自由受到限制。

言论、媒体和组织自由受到控制,政治体制的僵化和权力集中也限制了受托者的参与和创新。

三、正确看待苏联模式的意义和教训3.1 学习和借鉴成功经验尽管苏联模式存在问题,但其在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公平方面的成功经验仍值得借鉴。

可以从计划经济中学习如何合理配置资源,从社会福利政策中学习如何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3.2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结合— 2 —苏联模式的失败提醒我们,单纯的计划经济模式可能无法使经济发展持续健康。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国家范围内推行社会主义的国家,其经验教训对于世界各国在构建社会主义道路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后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进行浅析,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讨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成功经验在于其在经济、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经济领域,苏联实行了计划经济,通过国家统一计划安排和调剂资源,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教育和医疗领域,苏联实行了免费的教育和医疗制度,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

这些成功经验对于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失败的经验教训,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苏联在政治体制上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

官僚主义和腐败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导致了国家管理和决策的效率低下,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很大损失。

这也提醒着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注重建立健全的制度,加强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打击,提高管理和决策的效率。

苏联在经济体制上存在着严重的计划经济体制问题。

计划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而且,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导致了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最终造成了苏联经济的崩溃。

这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警示,就是要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市场机制的发挥作用,实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苏联在对外关系上存在着一些失败的经验教训。

苏联曾经试图通过扩大军备竞赛和援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来进行对抗国际反动势力,但最终却损害了自己的国家利益。

苏联在国际上采取的这种做法,使其陷入了国际孤立的境地,加剧了与西方世界的对立,也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科社-苏联模式探析

科社-苏联模式探析

苏联模式探析“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领导苏联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形成的独特的社会发展模式,对20世纪的人类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从总体上说来,它无论从正面还是反面,都为人类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它既在苏联大地上播种了社会主义,又在同一片土地上败坏了社会主义。

对于国际社会来说,它既创造了一度震撼人心、激越进步的雄伟事业,向全世界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打败反人类的德日法西斯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又使苏联人民付出了不必要的、空前惊人的牺牲。

多年来国内外理论界、思想界对“苏联模式”有诸多评说。

一、关于苏联模式的内涵和评价标准我们所说的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

就其内涵而言,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二,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时时代的特点。

这样理解苏联模式的内涵,不仅是符合实际的,而且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评价它。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应当坚持实践的标准。

实践的标准,就是要看这个模式的推行,是推进了还是阻碍了苏联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进了还是阻碍了苏联社会的进步,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苏联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是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还是削弱了社会主义。

二、全面评价苏联模式1、苏联模式是特殊模式,基本上符合苏联国情,在历史上曾取得过成就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

其具体表现是:在经济上表现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在政治上,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

如果从今天的认识水平和历史环境出发来加以判断,很可能会对苏联模式加以全盘否定。

因此,我们必须从苏联当时所处的内外环境和历史条件来分析、评价苏联模式。

必须看到,苏联模式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当时的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

对苏联模式特征的看法

对苏联模式特征的看法

对苏联模式特征的看法苏联模式特征的看法苏联模式,也被称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期间所采用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

这一模式的特征在于它在经济上实行国有制和计划经济,并且政治上实行一党专政。

下面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对苏联模式特征进行分析。

在经济方面,苏联模式采取了国有制和计划经济的形式。

国有制意味着国家对生产资料进行所有和控制,所有企业和资源都由国家直接管理。

计划经济指的是国家中央计划部门对经济进行全面的计划安排,包括生产、分配、资源配置等。

这种模式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机制被国家计划所取代,国家通过制定五年计划来规划和指导经济发展。

这种经济体制下,国家能够充分调动资源,加快工业化进程,但也存在着计划不合理、资源浪费等问题。

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采用了一党专政的形式。

布尔什维克党在1917年革命后掌握政权,并形成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和官僚体制。

苏联模式下,党与国家密不可分,党的领导与国家机构相结合。

党通过集体领导的方式决策,党的意志高于一切,党内民主相对有限。

这种一党专政的体制,一方面保障了政权的稳定性,加强了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另一方面,却也导致了权力滥用、腐败等问题。

在社会方面,苏联模式强调了平等、共同利益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苏联宣传普及共产主义思想,强调阶级斗争和人民利益的统一。

这种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通过国家的宣传机器和教育体系得到加强和推广。

在社会关系方面,苏联模式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以集体为单位进行生产和社会组织。

这种社会关系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和谐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但同时也导致了个人权利受到限制和个性发展受到压抑的问题。

综上所述,苏联模式的特征在经济上表现为国有制和计划经济,政治上表现为一党专政,社会上表现为平等、共同利益和集体主义。

这一模式相对于传统的资本主义模式来说,强调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调节,主张政府应负责公共利益,并且强调了社会公正和集体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模式评析
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征:
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有高度集中性、全面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首先: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其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战略。

再次:否定和限制商品的计划经济。

2、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第一,高度集权的党的领导体制。

党和国家融为一体,国家完全隶属于党,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绝对控制。

第二,限制以至取消党内民主。

第三,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

滋长了官僚主义,干部只对上级负责。

第四,总书记个人专权模式建立。

总书记独揽党政军大权,不受任何组织和法律的限制而可以随意决定重大国务。

斯大林执政期间,不需要召开党政大会了。

3、高度集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管理体制
第一,文化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和党的领导人说了算。

例如:《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由斯大林审定。

第二,个人迷信、个人崇拜盛行。

个人崇拜是国家高度集权的需要,是为执行高度集权制服务的。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
第一,建成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苏联模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第三,苏联模式有利于实行宏观经济控制和管理,改变了苏联的工业布局。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病:
第一,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经济发展。

第二,干部特殊化和官僚化严重。

第三,文化专制导致社会意识贫困和教条主义盛行。

第四,长期突出阶级斗争和政治高压,使社会政治气氛和人际关系不正常。

第五,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造就了庞大臃肿的管理机构,为以后的改革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5、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
一是原有苏联模式积弊太深;
二是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
三是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
一是要警惕右面的,但主要纠正“左“的错误;二是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三是要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苏联的具体国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我们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根本性质的层次,即它是否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二是这些基本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的层次,即它们在苏联条件下是怎么实现的。

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毛泽东是一个典范。

毛泽东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第一个指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反对照搬,主张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进行探索,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发轫于此。

这里,我们还不得不说明一点。

如何评价已有的社会主义实践,不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关系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重大的政治问题。

苏联演变的惨痛教训表明,敌对势力从彻底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出发,提出“彻底抛弃斯大林模式”,“要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形象地说,要炸毁过去的一切”等,搞乱了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而制造政治动乱、乱中夺取政权,最后复辟了资本主义制度。

试问,在社会主义实践一无成就的舆论成为主流的情况下,敌对势力宣布解散共产党、推翻社会主义制度,还会有谁能站出来捍卫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呢?这正是当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宣布取缔苏联共产党、解散苏联的时候,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有组织的反抗的根本原因。

总结这一教训,我们对已有的社会主义实践(包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评价时,必须慎之又慎,应该严格依据事实,科学地进行分析和判
断,不要轻易地断言“失败”。

类似的“断言”不仅不符合实际,而且会带来严重的政治后果。

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两个层次综合起来,我们该怎样评价呢?在社会制度这个系统中,基本制度是第一位的,它决定一种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具体体制、运行机制只是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它是第二位的。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的基本制度是正确的,必须肯定;具体的体制、运行机制则是有对有错,不能完全否定,还有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对的,随着条件的变化则需要进行改革。

综合起来,应该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是正确的,局部是错误的。

就苏联模式与苏联演变的关系而言,总体看,苏联模式的弊端所引起的种种问题,确实是苏联演变的重要因素。

比如在经济上,经济结构没有及时调整,重工业比重过大,忽视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经济体制没有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改革;政治上,党政不分,机构重叠,权力过于集中,对领导人缺乏监督和制约,法制不够健全;思想上,理论僵化,缺乏生动活泼的学术环境;在民族关系上,存在大俄罗斯民族主义,等等。

如果罗列起来,那是很多的。

但如果把两者看成是必然的联系,认为苏联演变是因为苏联搞了苏联模式,或者说是因为推行苏联模式的结果,这就不能成立了。

要探讨两者是什么联系,需要弄清楚两个问题:一是苏联模式是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只要它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就很难把两者必然地联系在一起。

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并不存在一脉相承、由此及彼的联系。

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存在,社会主义制度就不会演变成资本主义制度。

一是苏联模式的弊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能否通过正确的改革途径逐步予以革除。

如果能够改掉,表明苏联模式并不必然导致苏联演变。

相反,如果这些问题如某些人所言积弊太深,积重难返,不管后来改不改,也不论怎样改,苏联难逃厄运,则表明苏联模式与苏联演变有必然联系。

应该承认,苏联模式尽管还不完善,还有许多需要克服的弊病,但从性质上说,还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模式,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苏联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关于这一点,前文有较多的论述。

既然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如果没有一个中介因素的存在,苏联不会自动发生向资本主义的演变。

这个中介的起桥梁作用的因素,就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路线。

这个因素是决定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