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doc
苏联模式评析
3、民主监督机制不健全 、
(三)文化方面,重视教育,但 文化方面,重视教育, 是在学术领域却是死水一潭。 是在学术领域却是死水一潭。
二、关于苏联模式的几点 思考
(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历史 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
1、这一模式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有 、 一致之处。 一致之处。 2、苏联模式是建立人类历史上一个全新社 、 会形态的第一次完整尝试,出现失误, 会形态的第一次完整尝试,出现失误,形 成的模式不完善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成的模式不完善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苏联模式评析
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苏联模式的经济特征是高度 集中
1、在所有制上排斥私有制,实行单一 在所有制上排斥私有制, 的公有制,确立了以国有制为主体, 的公有制,确立了以国有制为主体,集 体所有制并存的社会所有制结构。 体所有制并存的社会所有制结构。
.
宗法式经济 小商品生产 私人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3、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 独特模式, 独特模式,必然带有历史时代的特点和 民族特点, 民族特点,甚至带有领袖人物的个人印 记。
从客观因素看
(1)苏联模式产生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 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然面临着许多非常 复杂的问题和困难。 复杂的问题和困难。 (2)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列强包围之中,单独 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列强包围之中, 一国建设社会主义。 一国建设社会主义。 (3)苏联模式也深受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传 统的影响。 统的影响。
(二)苏联政治体制的特征是高度 集权
1、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1)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 )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 (2)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3)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 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个人。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是指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建设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决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环境。
事实雄辩证明:苏联如果不是利用“社会主义计划管理”的优势,就不能在一个落后的国家短期内集中调动国家有限资源实现工业化、打败法西斯侵略、拯救自己的国家。
当然斯大林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也有深刻教训,对苏联工业化、现代化发展中的这些教训是应认真总结和汲取的。
评价苏联模式
评价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是指在曾经建立在前苏联境内的社会制度,其宗旨是实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和政治制度,形成的复杂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
这种模式也被称为“苏联实验”。
苏联模式占据了近百年的历史,其运行的时间从1917年的十月革命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
尽管苏联模式备受争议,但它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苏联模式以其独特的制度安排,取得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东欧国家的社会发展。
一些苏联建立的城市,如莫斯科、圣彼得堡,依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具有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底蕴。
此外,苏联模式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然而,苏联模式也有许多弊端。
首先,它的社会主义制度使国民的劳动力缺乏鼓励,缺乏经济刺激,经济效率也不高。
其次,它的政治体制在人权和民主方面是有限的,使大多数人无法受益于政治进程的制定和执行。
另外,苏联模式也伴随着严重的腐败问题,财富分配不公。
总而言之,苏联模式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缺陷,比如缺乏经济刺激、缺乏政治执行力,以及存在腐败,等等。
如果要继续保持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地区的政治体系需要积极改革,以改善社会条件,把整个地区带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 1 -。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对苏联模式的评价在20世纪的国际政治格局中,苏联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苏联经济和社会模式也成为了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所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然而,苏联模式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和质疑。
本文将围绕苏联模式进行评价和分析。
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苏联模式主要包括计划经济、政治集中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保障。
计划经济指的是国家对经济生产实行统一的计划安排和领导,政治集中化则要求政府对社会的各种资源和行为进行调控和管理。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则强调公有制、劳动价值观念和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而国家安全保障则是通过强势的军队和警察力量来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二、对苏联模式的评价从苏联本身的历史和实践来看,苏联模式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局限性。
首先是计划经济的失效。
计划经济在实践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低效性和缺陷,比如生产决策不灵活、产品质量低下、资源浪费和市场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等。
这些问题也直接妨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
其次,政治集中化带来了严重的信息和决策失真。
政府在不断扩大宏观调控的同时,也必然会掩盖无数信息和底层需求,忽视了政府的局限性,加重了民众和政府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苏联也面临着知识产权保护的困难、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加之存在贪污腐败和层层官僚主义等问题,也大大限制了苏联的发展和创新。
在国家安全保障上,苏联虽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和情报机构,但在战略布局和军事投入方面也犯了不少错误和失误。
军事资源过度耗费,可能并不会增强国防的效果。
此外,苏联在对待其他国家的时候也暴露出了强权主义和干涉主义的一面,甚至与西方进行了长达40年的冷战。
然而,苏联模式也有一些优势和积极面,比如推动了一些基础建设的发展,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
最大的优点是,苏联模式为后来的发展国家提供了一种参照和学习的对象,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关于资源配置和政府角色的争议和探讨,这些闪光点和经验值得我们珍惜和延续。
三、结语苏联模式的出现与历史和政治背景息息相关,也是当时世界范围内一种寻求现代化和独立发展的具体实践。
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周新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2)[摘要]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苏联的具体国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必须分两个层次进行-一是根本性质的层次,即它是否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二是这些基本原则的具体实现形式的层次,即它们在苏联条件下是怎么实现的。
综合起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是正确的,局部是错误的。
苏联演变的症结不在于社会主义模式是否有失误和弊病,而在于苏联共产党自身没有正确对待这些失误与弊病。
[关键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原则;实现形式;弊病[co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08)06.0066—05在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如何看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成为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焦点。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经常看到这样的一些提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批判和否定苏联模式的结果,两者是对立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苏联演变证明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有人甚至得出结论:对斯大林模式应该否定,甚至应该“否定得越彻底越好”。
这是值得研究的。
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指的是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
由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领导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间不长,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上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起来的,所以,人们又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称之为“斯大林模式”。
直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推行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之前,苏联社会主义社会基本上沿袭了斯大林创建的模式。
我们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实际上就是分析从十月革命胜利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这一段历史时期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并做出价值判断。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苏联的具体国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简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简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政治经济体系,以苏联为
代表,实践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
虽然苏联已经解体了,但苏
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和经验,对我们今天建设更好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强调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下的计划经济,以国家
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为基础,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社会
主义分配制度。
这种经济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避免私有制带来的剥削
和不公,增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决策能力,为社会主义生产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
在实践中,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福利,达到了一定的社会公平和公正。
不过,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存在着一系列的缺陷和问题。
计划经
济模式的缺点在于不能有效地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要求,缺
乏市场实践的信息和反馈机制,容易出现浪费、低效、资金断层等问题。
此外,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争力较低,存在大量浪费和腐败,导致了整个经济体系的颓废和衰败。
总的来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上,为
我们理解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虽然这种模式已成为
历史,但我们仍然应当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吸取教训,探索更好的社
会主义建设之路。
今天的中国,作为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大国,正朝着
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人民有福祉的方向发展,我们要不断推动市
场化、统一的国家计划和国有企业改革,让社会主义更完美地体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是指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建设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决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环境。
事实雄辩证明:苏联如果不是利用“社会主义计划管理”的优势,就不能在一个落后的国家短期内集中调动国家有限资源实现工业化、打败法西斯侵略、拯救自己的国家。
当然斯大林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也有深刻教训,对苏联工业化、现代化发展中的这些教训是应认真总结和汲取的。
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
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安排。
这一模式在20世纪曾经给西方带来了巨大的震动,现今也被广泛讨论。
在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时,需要分步骤进行,下面就让我们展开讨论。
第一步,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优点。
首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集体所有制、计划经济、社会保障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点。
集体所有制有助于消除私人利益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削弱和破坏,避免私人垄断和资本家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计划经济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浪费和私人获取巨额利润的情况。
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对劳动者进行全方位的保障,比如提供住房、医疗、教育等。
第二步,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缺点。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存在着政治独裁、计划经济缺陷、教育文化僵化等缺陷。
首先,政治独裁导致了人权受到侵犯,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民主权利受到限制。
其次,计划经济存在着非理性的方面,由于计划模式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计划的实施成本居高不下。
再次,教育文化也存在着僵化,由于政治控制的限制,苏联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无法得到有效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步,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继承与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确立了全民所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这些经验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但是,对于后继的发展,我们需要对苏联的经验进行适当的批判和继承。
这种批判和继承要体现创新的表现,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发展和利用苏联的经验,为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全面的、有限度的评价,挖掘其优点,批判其缺点,从而把握其继承发展的方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社会实验之一,它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对于当今中国和全世界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的深入分析,可以为我们继续搞好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益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初衷本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逐渐出现了官僚主义、领导机构与群众之间的脱离等问题,导致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社会不公等问题。
这一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听从群众的呼声,关注人民的生活,把解决人民的疾苦作为根本目标。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官僚主义、僵化、官僚主义等问题,正在阻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这一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敢于改革,善于创新,不断改进制度和机制,不断激发社会活力,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注重法治建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缺乏法治观念和制度问题,导致了官僚主义、腐败等问题的滋生。
这一教训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注重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制度,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正确评价苏联模式
否定了十月革命,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 产 生 的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就 失 去 了 基 础 , 把 这 说 成 是 “死 路 一 条 ”怕 是 行 不 通 。
“以 计 划 经 济 为 基 础 的 苏 联 模 式 ” 在 斯 大 林 时 期 遭 到 失败吗? 这是国内目前争论的一个焦点, 近来国内也有不 少 文 章 抨 击 、否 定 斯 大 林 模 式 。
对 历 史 事 件 的 评 价 决 不 能 离 开 当 时 的 历 史 环 境 。事 实 雄 辩 证 明 : 苏 联 如 果 不 是 利 用 “社 会 主 义 计 划 管 理 ”的 优 势, 能在一个落后的国家短期内集中调动国家有限资源实 现 工 业 化 、打 败 法 西 斯 侵 略 、拯 救 自 己 的 国 家 吗 ? 如 果 不 顾 这 个 全 世 界 公 认 的 历 史 事 实 , 非 要 把 这 说 成 是 “死 路 一 条 ”, 岂 不 是 颠 倒 黑 白 ?
在 : 到 70 年 代 末 城 市 化 基 本 完 成 , 城 市 人 口 从 1960 年 全 国 的 49.9% , 1978 年 达 到 62.4% ; 1966 - 1971 年 工 业 产 值 扩 大 50% , 建 立 起 当 时 世 界 最 大 水 力 发 电 厂 等 等 ; 建 立 完 整社会保障体系: 职工延长休假( 实行每周 5 天工作日)、 工 资 增 长 ( 从 1968 年 月 工 资 40 - 50 卢 布 , 到 1980 年 的 168.9 卢 布 ) 、5 年 内 5600 万 人 免 费 获 得 住 宅 …… 所 以 , 大 多数俄罗斯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是生活最好的时期。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上半叶对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一种社会制度模式。
苏联曾经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制度在20世纪上半叶通过计划经济、集体化和工业化等手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弊端。
本文将就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进行浅析,探讨其对今天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启示和警示。
一、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了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在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下,政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各级政府和单位都是按照中央的指示执行任务。
这种高度的集权制度导致了官僚主义的滋生,大量的行政干预和过多的管理层次,使得决策效率低下,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一问题给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以警示,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建立健全的法治制度和监督机制,有效避免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二、计划经济和经济效率不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过于集中,导致了经济的效率不足。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生产和资源配置基本靠国家决定,企业和单位只能被动接受指令执行,导致了企业效率低下,市场信息不畅通,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严重。
这一问题启示着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市场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保持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监管,避免市场失灵和垄断。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要采取有序的步骤,逐步放开市场,改变过于集中的经济体制,促进企业的创新和竞争,提高整体经济效率。
三、对农业的过度干预和集体化问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对农业的过度干预和集体化问题也是其经验教训之一。
在苏联社会主义时期,国家对农民的活动进行过度干预,实行强制的农业集体化,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低效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这一问题提醒着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农业政策的制定中要注重农民的参与和市场的作用,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鼓励农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并且制定有利于农民生产的政策措施。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作者:熊念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27期摘要: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苏联的具体国情、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要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必须看其是否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其具体的实现形式在苏联是如何实现的。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总体上是正确的,只是局部有错误。
关键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本原则;实现形式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7-0310-02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指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社会基本制度、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及实行的社会经济建设方针和政策等。
我们分析这一段历史时期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并做出价值判断。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同苏联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一、斯大林模式是否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从根本性质层次来说,苏联在政治上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苏维埃政权,对广大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在经济上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了按劳分配原则;在思想上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制度,无产阶级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用我们的话来说,也就是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
这些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它们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我们党曾把这些内容概括为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即只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国家就必须坚持这些东西。
就这一层次来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根本性质层次必须充分肯定,因为它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恩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
”正如列宁所说的,他们提出未来的社会制度问题的根据是:“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中产生出来的,它是历史地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它是资本主义所产生的那种社会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
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谈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及意义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苏联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来后,国民经济便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发展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在冷战期间,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仅次于美国。
其国内生产总值最高曾经达到美国的80%左右,最近100年来还没有第二个国家达到过这个高度。
然而历经69年后,就在1991年12月25日,前苏共末代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苏联正式解体。
始于俄国十月革命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兴亡在震撼世界的同时,也广泛地引起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模式的深层思考。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科学的理论变成了现实实践,是对发展社会主义的深入探索。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不仅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现实的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解苏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基本上定型于20 世纪20 年代末至50 年代初斯大林时期,后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进行了改革,但并没有改变斯大林时期形成的党和国家高度集权集中的体制,因此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通常又称为斯大林模式。
这一模式在思想路线、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外交战略和党的建设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在思想路线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奉行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在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上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制度但过高估价现实成就,超越发展阶段;在经济上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宏观调控,重视经济发展生产力但忽视经济规律,生产关系变革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存在严重弊病,排斥市场机制,缺乏生机活力;在政治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无产阶段专政,但长期忽视民主法制建设,个人专断和党政不分现象极为明显,在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但也存在混淆政治与学术的关系和教条僵化的弊端;在外交上注重维护国家利益,也曾支持世界人民为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斗争,但其大党大国沙文主义也对他党他国的主权和安全,特别是独立自主地探索本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努力构成了严重威胁,在党建上曾作过有益探索,但思想僵化、干部老化、组织涣散特别是党不管党又使党日益丧失生机和活力,最后因失去先进性而失去执政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弊端和教训doc
苏联模式的成就弊端和教训在20世纪的20年代至40年代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处于大动荡之中革命与战争连绵不断。
苏联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中横空而出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但是苏联又陷入了资本主义包围的国际环境中。
正式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斯大林体制在某些方面适应了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满足了苏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成就。
一是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20世纪30—40年代苏联处在尖锐复杂的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历史环境之中。
在国际上资本主义世界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爆发的经济危机大大加剧了国际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德意日三国的法西斯势力上台并走上对外扩张的战争道路在欧洲和远东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并最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国内苏联大规模的城乡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巨大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党的政策有明显的操之过急的倾向这必然遭到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
同时苏联的地域十分辽阔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各加盟共和国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传统和政治经济利益100多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也差异很大历史遗留下来的俄罗斯民族同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和隔阂又十分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克服困难有利于实现目标。
总体上看苏联这一时期消灭了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农村富农阶级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增强了工农联盟和各民族人民联盟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得到了巩固它同当时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
斯大林体制的社会主义以建立美好幸福生活的远景为号召激励着全体人民的建设热情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苏联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1941—1945年间苏联用4年的时间和盟军一起共同打败了纳粹德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力量。
如何正确看待苏联模式
如何正确看待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是指苏联所采用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模式。
它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苏联模式也面临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正确看待苏联模式,既要重视其积极成就,也要汲取其经验教训,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一、苏联模式的积极成就1.1 经济发展成就苏联模式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通过计划经济和集体化农业,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例如,在二战期间,苏联努力发展军事工业,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重要力量。
1.2 科技和教育进步苏联模式重视科技和教育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在航天、核技术和数学等领域,苏联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此外,普及教育政策也使苏联人民享受到了普遍受教育的机会。
1.3 社会公平和福利保障苏联模式的社会政策重视社会公平和福利保障。
通过实— 1 —施普遍医疗保健、免费教育和住房保障等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福利水平。
二、苏联模式的问题和挑战2.1 计划经济的弊端苏联模式中的计划经济存在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中央计划机构对经济需求的把握不准确,导致了经济效益低下、资源浪费和产品质量问题。
2.2 没有市场机制的扭曲苏联模式中,市场机制被严重扭曲。
由于缺乏竞争机制,企业没有动力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
这导致了资源浪费、生产低效和商品短缺等问题。
2.3 缺乏政治权利和自由苏联模式下,政治权利和自由受到限制。
言论、媒体和组织自由受到控制,政治体制的僵化和权力集中也限制了受托者的参与和创新。
三、正确看待苏联模式的意义和教训3.1 学习和借鉴成功经验尽管苏联模式存在问题,但其在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公平方面的成功经验仍值得借鉴。
可以从计划经济中学习如何合理配置资源,从社会福利政策中学习如何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3.2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结合— 2 —苏联模式的失败提醒我们,单纯的计划经济模式可能无法使经济发展持续健康。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国家范围内推行社会主义的国家,其经验教训对于世界各国在构建社会主义道路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于今后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进行浅析,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和讨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成功经验在于其在经济、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经济领域,苏联实行了计划经济,通过国家统一计划安排和调剂资源,实现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教育和医疗领域,苏联实行了免费的教育和医疗制度,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水平。
这些成功经验对于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失败的经验教训,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苏联在政治体制上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和腐败问题。
官僚主义和腐败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导致了国家管理和决策的效率低下,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很大损失。
这也提醒着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注重建立健全的制度,加强对官僚主义和腐败的打击,提高管理和决策的效率。
苏联在经济体制上存在着严重的计划经济体制问题。
计划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而且,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导致了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最终造成了苏联经济的崩溃。
这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警示,就是要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市场机制的发挥作用,实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苏联在对外关系上存在着一些失败的经验教训。
苏联曾经试图通过扩大军备竞赛和援助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来进行对抗国际反动势力,但最终却损害了自己的国家利益。
苏联在国际上采取的这种做法,使其陷入了国际孤立的境地,加剧了与西方世界的对立,也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利弊分析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利弊分析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即列宁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即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苏联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它在一定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对苏联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世界许多国家起到了示范效应。
然而从长远和总体来看,这种模式有严重弊病,不适合于各国正常条件下的发展,而且长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体制创新,是一种不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
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利弊,使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的少走弯路。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即列宁时期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后,20世纪首先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社会制度实践的代表人物是列宁。
他依据时代的变化和俄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而且不断调整自己的对策,使得革命成果——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维埃政权保存下来,并且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1918年夏,由于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的叛乱,苏维埃俄国的处境极为困难。
为了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需要,苏俄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后被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的非常措施,主要内容包括:1颁布余粮收集制法令,要求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政府组织工人收粮队下乡,以确保征粮任务的完成。
2将大、中型工业企业收归国有,对小工业则实行监督。
国家设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下设各管理总局,集中领导工业管理、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等。
3排斥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1. 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时,采取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方式,快速发展工业领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2. 统一的国家计划经济体制:苏联通过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实现了对经济领域
的控制,使工业、农业及其他经济领域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
3. 集体化农业:苏联采用集体化农业的方式,整合农村资源,增加农业生产效率,解决了农民家庭生产领域中的局限性问题。
4. 提升科学技术水平: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注重发展科学技术,建立了完
备的科学技术资源体系,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5. 人民政治权利得到保障:苏联采用工人和农民代议制的民主政治体制,充分
保障了人民政治权利。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教训:
1. 经济计划体制存在问题:苏联的经济计划体制过于僵化,限制了市场经济的
自由和创新力,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低下。
2. 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际脱节:苏联社会主义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间
存在一定的脱节,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不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发挥作用。
3. 领导层腐败问题:苏联的领导层存在一定的腐败问题,权力集中导致的腐败,导致了国家建设中一些不公平现象的出现。
4. 集体化农业问题:苏联集体化农业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农业生
产效率不够高,农民工作热情不足,人口流失等问题的出现。
5. 市场经济发展的缺失: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缺乏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和重视,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和效率提升。
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苏联模式
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安排的模式。
苏联模式的出现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在国内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在苏联模式下,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任务。
苏联通过国家计划经济的方式,实行了对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控和管理。
国家制定计划,统一安排各个行业的生产任务和资源配置,以此实现国家经济的协调发展。
这种计划经济模式有效地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了苏联经济的高速增长。
苏联模式中的国家所有制是经济建设的基础。
苏联实行了社会主义公有制,通过国家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的集中,实现了对经济的全面控制。
国家对重要的产业和资源进行了国有化,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苏联还实行了集体农庄的农业社会主义,通过农业集体化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苏联模式中,政治建设也占据了重要位置。
苏联建立了以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实行了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
通过党的领导,苏联实现了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党的领导也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
在社会建设方面,苏联模式注重了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发展。
苏联实行了普及教育、普及文化的政策,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
苏联还重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为人民提供了全面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这些措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苏联模式的出现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
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的帮助下,学习和借鉴了苏联的经验,加快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苏联模式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样本,激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追求和坚持。
然而,苏联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经济建设方面,由于计划经济的过度集中和管理不善,苏联经济在后期出现了滞胀、资源浪费等问题。
在政治建设方面,党的领导体制的僵化和腐败也成为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评价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模式,是指20 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建设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评价: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决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环境。
事实雄辩证明:苏联如果不是利用“社会主义计划管理”的优势,就不能在一个落后的国家短期内集中调动国家有限资源实现工业化、打败法西斯侵略、拯救自己的国家。
当然斯大林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也有深刻教训,对苏联工业化、现代化发展中的这些教训是应认真总结和汲取的。
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
第一,苏联模式高度集中和高度集权的特征,有利于实行宏观经济规划和宏观调控。
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的高度集中,就是把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全部集中于中央,把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配权集中于中央,实行部门管理。
第二,在落后的国家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
十月革命后,苏联在当时非常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下,依靠苏联模式所蕴涵的积极性,仅用了20年不到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化道路,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成强大的工业国。
第三苏联模式创造了苏联难得的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苏联模式为苏联创造了难得的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
第四,取得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捍卫了社会主义的胜利成果,推动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而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苏联模式的弊端
不可否认,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前苏联的建设之初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理论上缺乏创新,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苏共建党伊始,列宁便强调必须重视理论创新。
但苏共后来未能继承列宁这一思想,反而将列宁主义教条化。
其所制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到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寻找理论依据,缺乏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和应变能力,进而丧失了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和批判能力。
二、经济上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动摇执政基础列宁时期曾不断调整经济决策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斯大林上台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强调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衡。
三、政治上实行专政集权,官僚腐败,执政体制问题突出苏联社会的特权阶层产生于斯大林时期。
战争年代为了稳定干部队伍采取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在战后继续得到巩固。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采取了稳定
干部队伍的政策,赋予各级干部程度不等的特权,直接诱发了特权阶层的产生,最终导致腐败成为苏联社会的毒瘤。
四、执政党建设乏力,组织松散,执政资源流失殆尽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他们都曾做过一些执政党建设工作,然而收效甚微。
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民主集中制成为造成党内集权专制和官僚主义盛行的罪魁祸首。
苏联模式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模式,它给苏联以及人类带来的巨大贡献是史无前例的。
人们不能简单的将苏联模式中一些具体形式上的弊端夸大为苏联模式本质上的弊端,,更加不能将这些弊端直接作为苏联解体的原因。
对于苏联模式的研究目前还远远不够,我们应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来全面、辩证地评价苏联模式。
从中国模式和苏联模式的比较中正确评价中国模式
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模式, 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 从中国模式和苏联模式的比较研究中, 认识苏联模式是怎样从成功走向失败, 中国是怎样从学习苏联模式到突破苏联模式而形成自己的模式, 实现纵向突破和横向超越。
中国模式取得巨大成功, 但并不十全十美, 需要在深化改革中完善
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中国模式是通过总结历史经验转型而形成的。
1、政治方面: 所有制结构, 既不搞西方的私有化, 也不搞纯粹的公有制, 而是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 不再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绝对地对立起来; 分配原则, 既不搞西方的按资分配, 也不搞单一的按劳分配, 而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鼓励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 带动全社会共同富裕; 经济体制, 既不搞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 也不搞传统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 而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
2、政治方面: 国体, 既拒绝西方的资产阶级专政, 也不照搬传统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 而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这一国体标志和体现政权具有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职能, 不断扩大民主范畴, 并避免无产阶级专政的滥用; 政体, 既不搞西方的议会制、总统制, 也不照搬苏维埃, 而是实行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党制度, 既不搞西方的多党制, 也不搞传统社会主义的一党制, 而是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发展战略, 坚持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保障人权, 发展民主, 从人治走向法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文化方面:意识形态, 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统领, 确立指导地位, 防止思想混乱、社会动荡, 又要多元兼容并存, 防止封闭僵化、一潭死水, 提高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思想教育, 既要坚持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又要关心和照顾个人利益, 我们不提倡个人主义, 但不一般地反对个人主义, 而是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个方面利益, 使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术领域,实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反对权力干预学术, 强制推行一种风格和学派, 纵向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横向借鉴和吸收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对话, 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4、对外关系方面: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和核心利益,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 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 中国绝不走国强必霸的路子。
总括上述, 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中对原有的体制和道路作了很大调整、改革和提升, 中国模式已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苏联模式。
从经济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政治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文化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外关系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说明中国模式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 并没有变, 其中变化的部分是变得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
国内外都有一种舆论, 说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就是中国特色资本主义, 是没有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