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和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败原因:

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制度、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这个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模式有着多方面的内容与特征。一般认为,苏联模式总的特征是过度集权。

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其关键则在于建立起了个人崇拜,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这使得最高领导人的个人素质及才干对苏联的发展与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斯大林以后,苏联一共经历了以下五任的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戈尔巴乔夫。这六位领导人性格不一,但在领导人岗位上的表现却很相似。这主要体现在了以下方面:

(一)思想僵化,缺乏理论创新,奉行教条主义

苏联共产党从建党起,列宁就强调必须要重视理论创新。在他看来,只有以先进的理论作指导,党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但是苏共后来的掌权者们都未能秉承列宁的这一思想,反而将列宁主义教条化,把自己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都固守在列宁与斯大林的思想理论中,凡事都要从其中寻找依据作支撑,从而丧失了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和应变能力,丧失了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及批判能力,无法提出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主张。在这方面最突出也是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便是这几任领导人长期执行教条主义使得自身缺乏大局观和改革的魄力,导致了苏联在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时间里多次错过了进行体制内改革的重大机遇,以至于各种社会矛盾积累得愈加深重。正是这样,使得苏联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矛盾激化时难以为继,在短时间内便解体。

(二)缺乏经济才干,使得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

第一任领导者列宁在执政时不断地结合实际形势的变化来调整经济政策,实现了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其后斯大林当政,他逐步地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过分注重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使得国民经济的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衡。赫鲁晓夫上台后又急功冒进,常常凭着三分钟的热度盲目进行经济方面的小修小补,如进行违背自然条件的盲目开荒等,既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又没有经过科学论证,注定了其失败的结局。这使得人民怨声载道。到了勃列日涅夫在位时,他缺乏才干,不敢改革创新,就一味保守地延续斯大林的经济模式,使得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在其执政末期苏联经济已到达了衰退的边缘。而其后的两任领导人安德罗波夫与契尔年科都是老年人且是病号,都是在任一年多点就病死了,养病都来不及,遑论进行改革,发展经济了。最后一任的是戈尔巴乔夫,这是一个善于搞外交关系的人,他出访欧美国家受到的待遇是其他几任领导者都无法比拟的。然而他却不是搞经济的料,虽也曾试图改革经济发展模式,但也未能摆脱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六人的执政使得苏联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丧失了执政基础。

(三)都长于专断独行,实行专政集权

纵观六任领导者,都喜欢专断独行,对于持不同政见的人,都加以排挤甚至迫害,以实行专政集权。在这半个世纪里六代领导人一直实行并加深了十种政治体制(包括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制、消灭异己制、监控干群制、官僚特权制、一党专政制、以党代政制、控制选举制和干部任命制)。这样的体制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使党内民主、苏维埃民主和社会生活民主大为缺失。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最高领导人或集团就容易判断失误,滥用权力,破坏法制,作出一些缺乏民主性和科学性的决策。这些使得苏联社会的三大矛盾(即“左”的路线和过度集权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同社会主义要求尽快发展生产力、发

展民主与自由的矛盾、党政军官僚高薪特权集团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主义势力各族人民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最终激化并葬送了苏联模式。

启示:

苏联这个超级大国短时间内迅速解体,对社会主义各国建设社会主义来说是巨大的教训,昭示着一味的墨守成规,不变革是注定会失败的。这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一)国家领导人的权利不能过于集中且缺乏监督

苏联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领导,使得领导人一直都是大权独揽,再加上缺乏对领导人有效地监督,造成了极端个人崇拜。党的最高领导人听不进去党内的不同意见,并以残酷手段打击异己,进行大规模的镇压,严重破坏了党内民主集中制,使得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并僵化。所以,现今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吸取教训,将领导人的权利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以内,并对其任职情况进行监督,以杜绝个人权利的滥用。

(二)社会主义必须重视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由于苏联实行高度集权和极端个人崇拜,使得党内缺乏民主,国家民主制度及法律机制不健全,苏联党内很难产生既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能适应时代变化,并勇于改革创新的领导干部;党外的意见和要求也很难集中起来,成为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动力。这种情况长期没有改变,一方面扼杀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另一方面在社会上又为反社会主义思潮的滋长提供了土壤。这就不能不为改革无法推进和改革最终偏向埋下了制度方面的祸根,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一点,要着力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将国家干部尤其是领导人的行为限制在法律的范围之内,为全国人民率先垂范。

(三)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保持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

苏联自斯大林开始至契尔年科,都是热衷于权力,对改革却是不愿过多去理会;而戈尔巴乔夫虽认识到了这点,但是在改革中却没有把握住国内的具体形式和国际局势,使得改革以失败而告终。这警示着我们,要在把握住国际及国内形势,并衡量好各方面利益的情况下进行改革,不能盲目地乱改,引发社会矛盾。

(四)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苏联经济长期发展缓慢,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日趋缓慢,甚至停滞倒退,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政权根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实践证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而进入社会主义,但是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过程是不可超越的。我们社会主义建设更是如此,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搞好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和群众基础。

总而言之,假设苏联后六任领导人能够具备足够的才干与魄力,能够认清形势的变化,抓住机遇对苏联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采取正确的政策及措施去改革发展经济,改变过度集权的状况,发扬民主精神,作出民主且科学的决策,以顺应时代要求并促进自身发展。那么苏联的遭遇则会是另外一种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