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习性
蜈蚣的预防措施
蜈蚣的预防措施蜈蚣是一种常见的节肢动物,它有很多条长长的腿和许多富有毒性的触角。
尽管对于蜈蚣的预防措施,很多人可能并不关心,但它们却是一种有害生物,可能给我们带来许多麻烦。
了解蜈蚣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蜈蚣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以及预防措施来详细探讨蜈蚣的预防措施。
1. 蜈蚣的生活习性蜈蚣通常生活在湿润和阴暗的地方,如树林下、花坛、草地和废弃建筑物等地。
它们喜欢隐藏在石头下或者树木的根部,白天很少活动,夜晚出来觅食。
蜈蚣主要以昆虫和其他小动物为食,它们通过分泌的毒液来麻痹并杀死猎物。
蜈蚣的寿命通常为1-6年,最长的品种可以活到10年左右。
2. 蜈蚣的生存环境蜈蚣喜欢潮湿和温暖的环境,所以它们常常在潮湿的地方繁衍生息。
尤其是在潮湿的夏季,蜈蚣的数量会显著增加。
它们可以进入我们的家庭,尤其是厨房、浴室和地下室等潮湿的地方。
除了湿润的环境外,蜈蚣还喜欢隐藏在杂乱无章的垃圾和堆放物品中,这给了它们更多的藏身之地。
3. 蜈蚣的预防措施为了有效地预防蜈蚣的出现,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3.1 保持环境干燥由于蜈蚣喜欢潮湿的环境,我们可以通过保持家庭环境的干燥来有效防止它们的滋生。
我们应该定期擦拭和清理潮湿的地方,例如浴室和厨房。
确保水龙头没有漏水现象,同时及时修复漏水的管道。
我们还可以使用除湿机或湿度调节器来控制室内的湿度。
3.2 清洁整理蜈蚣喜欢隐藏在杂乱无章的垃圾和堆放物品中,所以我们要保持环境的整洁。
定期清理房间、庭院和花坛,清除垃圾、落叶和杂草等。
另外,保持衣物、书籍和其他物品的整齐摆放,避免堆积和乱放。
3.3 寻找潜在的入口蜈蚣通过裂缝和小孔进入我们的家庭,我们应该注意寻找这些潜在的入口,并采取措施封堵它们。
我们可以使用密封胶或填缝剂来修补墙壁、地面和门窗的裂缝。
另外,注意检查和修理排水系统,确保排水畅通,不给蜈蚣提供进入的机会。
3.4 使用杀虫剂除了以上的措施外,我们还可以使用杀虫剂来预防和控制蜈蚣的数量。
蜈蚣的生活环境
蜈蚣的生活环境
蜈蚣
因蜈蚣的药用价值相当大,多年来人工饲养蜈蚣的人越来越多,蜈蚣属于夜行性动物。
在偏远的农村,通常喜欢栖息在潮湿黑暗的角落。
喜独居有冬眠习性。
每年秋、冬季气温低于15℃以下,即蛰伏在石下10-15cm深处的向阳、避风处。
人工饲养蜈蚣常采用箱养、缸养、池养等法。
饮料采用夏季灯光诱虫,春、秋季饲养地鳖虫、蚯蚓饲喂蜈蚣等方法应及时把幼体与母体分离。
冬季要做好保暖保湿工作,温度不能低于0℃。
蜈蚣必须要立体养殖,蜈蚣池必须要建的适合蜈蚣生存。
建立池养时,养殖池要建在向阳通风、排水方便、阴湿、僻静的地方。
可建在室内,也可建在室外。
用砖或石块等砌成,水泥抹面,池高80厘米,养殖池面积大小随意,一般在5~10平方米为宜。
池口四周内侧粘贴光滑无损的塑料薄膜,或用玻璃片镶成一圈15厘米左右宽、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
1个平米养殖蜈蚣在50条左右。
最多不能超过100条。
知识点总结蜈蚣
知识点总结蜈蚣外形特征蜈蚣的身体细长,呈带状,由多节蜈蚣体环组成,每节体环上都有一对足,故被称为多足动物。
蜈蚣的颜色多为暗褐色或黑色,表面有一层保护色素,很难被人们注意到。
在宽大部分蜈蚣头部有一对长触须和一对较短的复眼;身体中部朝偏左侧有一对上玻璃状的口器,因而身体有一侧稍尖长。
每节体环除了腿外,两侧各有一对呼吸孔。
生活习性蜈蚣主要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如蠕虫、昆虫等。
它们在捕食时会运用其毒牙注射毒液,迅速杀死并分泌消化液来溶解被捕食的猎物。
蜈蚣通常在夜晚活动,昼伏夜出。
它们的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树林、草地、灌木丛等环境中,并且常常在潮湿的地方活动。
在寒冷的季节里,蜈蚣会选择在树皮、树叶或岩石的下面躲避寒冷天气,待到春夏季节再次活动。
繁殖与生长蜈蚣是卵生动物,有雌、雄两性,雌蜈蚣在交配后便将卵产在土壤或树皮下,卵壳坚硬,一般3~7天即可孵化。
蜈蚣幼虫在刚孵化出的时候只有3对足,每次蜕皮都会长出新的体环和新的足,故有人称它为“蜕皮的蜈蚣”。
蜈蚣的寿命与环境温度和饮食有关,一般情况下为1~2年,但在极端环境中可能更短。
蜈蚣可通过蜕皮来更新老化或受损的组织,以保持自身的生命活力。
对人类的影响蜈蚣对人类并不具有攻击性,一般情况下蜈蚣只会在受到惊吓或被人为干扰时才会进行防卫,其毒液对人的影响一般不大,只会引起一定的疼痛和肿胀。
然而,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被蜈蚣咬伤后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如呼吸困难等。
所以在对付蜈蚣时需要谨慎处理,避免受伤。
防治方法预防蜈蚣进入室内的方法有很多,如封堵门窗缝隙,尽量减少植物、石头或其他藏身地的堆积,同时对蜈蚣的生存环境进行清理。
在室内发现蜈蚣的存在时,可采用喷洒杀虫剂、粉剂或粘虫板进行防治,有效解决室内蜈蚣的问题。
结语总的来说,蜈蚣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生物,与人类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了解蜈蚣的生活习性和生长繁殖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对付这一类生物。
希望通过本篇知识点总结,能够使读者对蜈蚣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蜈蚣生活习性
蜈蚣生活习性
蜈蚣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昆虫,它们生活在地底下或者潮湿的环境中,通常在
夜间活动。
蜈蚣的身体细长,有着许多对称的环节,每个环节上都有一对腿。
它们以捕食其他小型昆虫为生,因此被视为有益的昆虫。
蜈蚣的生活习性主要是夜行性,它们在夜间出来觅食,白天则躲藏在暗处休息。
在觅食时,蜈蚣会利用它们敏捷的身体和快速的移动能力来捕捉猎物。
它们通常会选择潮湿的环境,因为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和活动。
蜈蚣的生活习性也与它们的繁殖有关。
蜈蚣是卵生动物,雌性蜈蚣会在潮湿的
地方产卵,然后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卵直到孵化。
一旦孵化,幼小的蜈蚣会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寻找食物,并逐渐长大成年。
另外,蜈蚣还有一种特殊的防御机制,当受到威胁时,它们会释放一种有毒的
分泌物来保护自己。
这种分泌物对人类和其他动物都有一定的危害,因此在处理蜈蚣时需要小心谨慎。
总的来说,蜈蚣是一种神秘而有趣的昆虫,它们的生活习性与环境息息相关,
对于生态平衡也有一定的意义。
通过了解蜈蚣的生活习性,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同时也能更好地与它们和谐相处。
蜈蚣——精选推荐
蜈蚣蜈蚣是蠕虫形的陆生节肢动物,属节肢动物门多足纲。
蜈蚣的身体是由许多体节组成的,每一节上有一对足,所以叫做多足动物。
白天它们隐藏在暗处,晚上出去活动,以蚯蚓、昆虫等动物为食。
蜈蚣与蛇、蝎、壁虎、蟾蜍并称“五毒”,并位居五毒首位。
蜈蚣,又名百脚、天龙。
在古书《广雅》上称为“吴公”。
中医认为,蜈蚣味咸、性温、有毒,归肝经。
具有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
传统主要用于急慢惊风、破伤风等痉挛抽搐之症,以及疮疡肿毒、顽固性头痛、风湿痹痛等。
英文名称Scolopendra科属分类唇足纲、蜈蚣科(Psittacidae)外形特征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
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一般长1.5毫米--34毫米之间。
药用蜈蚣是大型唇足类多足动物,只有21对步足和1对颚足;“钱串子”是蜈蚣近亲,学名蚰蜒,只有15 对步足和1 对颚足;“石蜈蚣”也只有15 对步足。
还有些蜈蚣的步足又多又短,有35 对、45 对,最多的达到173 对。
药用名称蜈蚣别名天龙、百脚、吴公,钱串子起源蜈蚣(Centipede)扁长节肢食肉动物,每一节皆有脚一对。
源起希留利亚纪,至今仍有两千八百种存活。
和节肢动物一样,以多节肢生物闻名。
[药物]为动物大蜈蚣科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的全虫体。
产于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
春夏捕捉,用两头尖的竹片插入头尾两部,绷紧,晒干,亦可用沸水烫过,晒干,生用。
[药化]含蜈蚣毒(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酷胺酸、蚁酸及胆甾醇等。
蜈蚣蜈蚣[药理](1)注射液对移植性小鼠肉瘤S-180、艾氏腹水癌、白血病L160、肝癌瘤体等的癌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对网状内皮细胞机能并有增强作用。
(2)散剂给小鼠口服3~9天后,对戊四氮、士的宁、纯炳碱的半数惊厥量引起的惊厥有对抗作用。
蜈蚣
一、生活习性。在自然条件下,蜈蚣一般栖息在山坡、田野、路边或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井沿、柴堆以及砖瓦缝隙间,特别喜欢阴湿、陈旧的地面。活动的基本特点昼伏夜出。在温度低于10℃时便停食,零下7℃进入冬眠期。 二、繁殖特点。蜈蚣的寿命仅有6年,性成熟以后,一般在3-5月份和7-8月份的雨后初晴的清晨进行交配,40天开始产卵,雌蜈蚣把受精卵产生在自己的背上,以便及时孵化。每只雌蜈蚣一次排卵达2-3小时,每次产卵80-150粒。卵表面富有粘液,卵粒互相粘在一起成卵块。孵化期间雌蜈蚣不吃不喝,直到孵化出幼蜈蚣。 三、饲料。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动物,食性广杂,特别喜食各种昆虫,如黄粉虫、蟋蟀、金龟子、白蚁、蝉、蜻蜓、蜘蛛、蝇、蜂以及它们的卵、蛹、幼体等,同时还吃里虫、蚯蚓、蜗牛及各种畜禽和水产动物的肉、内脏、血、软骨等,也吃水果皮、土豆、胡萝卜、嫩菜等,牛奶、面包等作蜈蚣的食物。 四、养殖池建造。人工养殖蜈蚣可采用缸、池等方式,采用缸养,用破旧瓦缸或陶瓷缸,最好直径在0.5米以上,口朝下埋入土中20厘米左右,将外边的土拍实。缸内中间用砖或土坯垒起来,比缸面低10厘米左右,坯与缸壁间留有一定空隙。如果用完整无缺的缸,不要打掉底部,直接在缸中垒土坯即可。一个直径80厘米的缸可放成年蜈蚣200只左右。 采用池养时,养殖池要建在向阳通风、排水方便、阴湿、僻静的地方。可建在室内,也可建在室外。用砖或石块等砌成,水泥抹面,池高80厘米,养殖池面积大小随意,一般在5-10平方米为宜。池口四周内侧粘贴光滑无损的塑料薄膜,或用玻璃片镶成一圈15厘米左右宽、与池壁成直角的内檐。每平方米养殖池可投放成年蜈蚣500-900只。 五、管理要点。1.要防止蜈蚣逃跑,蜈蚣性急,如果防范措施不到位,蜈蚣很容易逃跑。2.注意饲养密度,必须按蜈蚣的体长和体大的变化而分群、分池饲养。3.做好温度、湿度、光线管理,保持环境安静。4.所投饲料保持清洁卫生,沾有农药的食饵不能投喂。5.经常观察,防止蜈蚣天敌进入养殖池内。6.防止食物、泥土的霉变。7.及时剔除有病的蜈蚣。
蜈蚣生活在哪里
蜈蚣生活在哪里
蜈蚣是一种常见的昆虫,它们通常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如树下、岩石下、草
丛中或者是地底下的土壤中。
蜈蚣的生活环境通常与它们的生活习性息息相关,它们喜欢潮湿的环境,因为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它们的生存和繁衍。
蜈蚣通常会选择在潮湿的地方建立自己的巢穴,它们会利用树叶、枯枝、岩石
等材料来构筑自己的居所。
在这些潮湿的环境中,蜈蚣可以更容易地找到食物,比如其他昆虫或者是腐烂的植物残骸。
此外,潮湿的环境也可以帮助蜈蚣保持身体的水分,因为它们的身体表面通常会散发出水汽,这样可以帮助它们保持身体的湿润。
除了在自然环境中,蜈蚣也会在人类居住的地方出现,比如在庭院、花园、草
坪等地方。
这些地方通常也比较潮湿,因此对于蜈蚣来说也是一个比较适合的生存环境。
不过,由于蜈蚣通常会在夜间活动,因此很多人并不经常能够看到它们的踪迹。
总的来说,蜈蚣通常选择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这样的环境对于它们的生存和
繁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观察蜈蚣的生活习性,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潮湿的地方寻找它们的踪迹。
蜈蚣怎么养-蜈蚣养殖技术
蜈蚣怎么养?蜈蚣养殖技术蜈蚣是毒虫也是药材,经济价值极高,蜈蚣适应能力强,人工养殖蜈蚣投资少,繁殖多,易饲养,那么蜈蚣怎么养?蜈蚣养殖技术来了解一下。
一、蜈蚣的生活习性蜈蚣为典型的肉食性动物,食各种昆虫、蜗牛、泥鳅、田螺、青蛙、鱼等动物性饲料,也吃植物性饲料。
在人工饲养时可投喂泥鳅、黄鳝及鱼内脏,尤其喜吃活蝌蚪,可适当加喂配合饲料。
蜈蚣从受精卵到性成熟需蜕皮11次,每脱一次皮增长1厘米左右,经3年左右才达性成熟。
在15℃以下开始冬眠,人工养殖可控制温度,延长生长期,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经济效益。
二、养殖方法1、建池选择通风向阳、阴湿僻静的地方建池。
养殖池用砖砌成,规格为长5米、宽2米、高0.8米。
池内四壁用水泥抹面,池口周围用玻璃镶出15厘米宽与池壁成直角的檐,防止敌害及蜈蚣逃跑。
池中铺一层约10厘米厚经日光暴晒过的富含有机质的黑色土壤。
沿池底四周用石灰消毒过的瓦片摆成弧形,两边垫上海绵,可在池内种些杂草,模拟野生环境。
2、引种选择体大、性温和、生长快、繁殖率高、无病无伤、已有三四年的蜈蚣作种,雌雄比以3:1为宜,每平方米放20-40条。
3、饲养管理①春季:当气温回升到17℃左右时,蜈蚣苏醒,此时蜈蚣的消化能力差,每100条蜈蚣添加食母生10克,再加入适当奶粉于温水中,让其饮用,同时投喂研成糊状的田螺肉、河蚌肉、青蛙内脏和活蝌蚪等。
池内要放一玻璃器皿,供饮水用,每天换1次新水。
随气温上升投食量应适当增加,当气温低于15℃时不投食,避免出现腹胀病,此时湿度控制在20%-25%之间。
交配期、产卵期每天喂一次,其它时期每隔2、3天喂一次,次日早晨拣掉残余食物。
饥饿时蜈蚣可能出现互相残杀而中毒死亡。
孵化期间不需喂食和水。
②夏季、秋季:因气温适宜,蜈蚣食欲旺盛,生长较快,但也是发病率最高的季节。
早晚需向池内洒适量水,少量多次。
一般湿度控制在15%-20%之间,湿度过大时加少量黑色土壤。
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下旬是雌蜈蚣交配产卵季节,要做好产卵保卵工作,要将待产蜈蚣分开饲养,避免干扰,提高孵化率。
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特征
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特征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特征,蜈蚣的身体又扁又长,由15至177个体节组成,它的身体除第一对足变成颚足和身体末端两节无足外,其余身体各节均有步足一对,下面给大家详细说说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特征。
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特征1蜈蚣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角落里,有冬眠习性,特别喜欢捕食各种昆虫,寻找菜青虫、蜘蛛、蟑螂等。
每年秋天,冬天的气温都在15以下,也就是石头下面10-15cm深处的日向,挡风处。
蜈蚣害怕阳光,喜欢黑夜出来,在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
主要生活在土壤稀少的低山区,平原地区有分布,但数量很少。
每次过惊蛰,气温都变暖,蜈蚣结束冬眠,开始出土活动,一般都很喜欢栖息在潮湿阴暗的草丛和乱石沟里。
芒种到夏至,随着气温的上升,蜈蚣逐渐转移到阴凉处避开炎热的白天。
另外,蜈蚣有大小集团居住的习惯,同一群体的蜈蚣可以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打斗和杀戮。
如果栖息地太小,蜈蚣太多,老蜈蚣就会自动离开,寻找另一个栖息地。
扩展链接:蜈蚣是常见的有毒节肢动物,被蜈蚣咬后,其毒腺分泌大量毒液,从沿着腭齿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引起中毒,毒素不强,不致命。
据《本草衍义》介绍,蜈蚣的背光为黑绿色,脚为红色,腹部为黄色。
常见的蜈蚣有红头、蓝头、黑头三种。
其中红枫最好,身材高大,产量高,性格温顺,适应性强,生长迅速。
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特征2(一)蜈蚣对温度的要求蜈蚣多生活在多石少土的低山地带,过去平原地区有少量分布,目前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很难见到了。
每年的惊蛰(3月6日)前后,天气转暖,蜈蚣从冬眠状态开始复苏,出土活动。
其很喜欢栖息于阴暗潮湿的杂草丛、乱石沟、腐烂的树叶堆里。
从芒种(6月6日)至夏至(6月21日)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蜈蚣就逐渐转移到阴凉的地方避过炎热的白天。
盛夏的蜈蚣常躲伏在废弃的沟壕里、荒芜的垄沟、田埂中。
到7晚秋时节,蜈蚣多栖居在背风向阳斜坡处的松软土里或腐烂的草堆里,或树根附近比较暖和的地方。
总之蜈蚣性畏光,昼伏夜出,喜欢阴暗、潮湿、温暖、避雨和空气流通的环境。
蜈蚣生活习性
春季饲养 早春气温较低,复苏出蛰的蜈蚣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活动力及消化力均不强。清明后调整窝土湿度为20%,此阶段温度低于15℃,不喂食,以免进食过早或暴食暴饮而导致腹胀。初开食时,以600条为例,先用半片食母生研为粉末,拌奶粉水让蜈蚣吸吮,需喂2~3天,对蜈蚣有健胃助消化作用。
夏季饲养 立夏以后,蜈蚣开始频繁活动,气温在25℃时进入配种期。这个时期湿度要调节好,过干易影响胚胎发育,过湿则易生病,此期窝土以手捏成团,手松能散开,含水22%~25%为宜。蜈蚣产卵、孵化需要安静的环境,若有惊扰,易发生吃掉卵粒及幼体的现象。因此,要勤观察,做好查窝引产工作,将待产卵的雌体分开饲养。
3、喜欢阴暗潮湿。野生的蜈蚣大多栖息在山坡、田野、路旁、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柴堆及屋瓦隙间,也常在厨房墙角边等阴暗的角落里栖息,在猪舍、鸡舍周围的砖瓦下面也常见到蜈蚣的足迹。
4、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晚上8~12时是蜈蚣活动的高峰,一般到凌晨4时前陆续回窝休息,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
白天蜈蚣的视力差,稍微远一点的东西就看不清楚,因此难于觅食及防御敌害,它只*一对细长的伸向前方的触角探路行动,晚上也要*触角来搜捕猎物进行觅食。
5、具有舔舐的习性
蜈蚣用第1小颚末节及基节突起上的稠密绒毛、第2小颚末节背面上刷状的刚毛,以及口中吐出的唾液,经常舔舐触角、步足外,也会把自己窝穴舔舐得干干净净
1、喜群居:蜈蚣有大小聚居在一起的习惯,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斗殴而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果栖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时,老的蜈蚣会自动走开,另寻栖息地。
2、蜈蚣胆小怕惊,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停止摄食,舍窝亡命逃走,或蜷缩不动,正在产卵的雌蜈蚣则会立即停止产卵,而孵卵的蜈蚣受惊后则一反常态会把卵吃掉。
蜈蚣的生活习性
蜈蚣的生活习性
蜈蚣是一种常见的节肢动物,它们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通常在树皮下、石头
下或者土壤中活动。
蜈蚣的生活习性非常有趣,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首先,蜈蚣是夜行性动物,它们在夜间活动并寻找食物。
白天,它们通常会躲
藏在阴暗潮湿的地方,避免阳光的直射。
其次,蜈蚣是肉食性动物,它们以其他小型昆虫和无脊椎动物为食。
在寻找食
物的过程中,蜈蚣会利用它们身体上的许多腿来感知周围环境,以便捕捉猎物。
此外,蜈蚣有一种独特的防御机制,它们的身体表面通常会分泌出一种有毒的
液体,用来抵御天敌的攻击。
这种毒液对于其他小型动物来说是致命的,因此蜈蚣在自然界中有着很强的生存能力。
最后,蜈蚣在繁殖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习性。
它们通常会选择潮湿的环境来产卵,并且会在孵化后继续照顾幼虫,直到它们能够独立生活。
总的来说,蜈蚣的生活习性非常适应潮湿的环境,它们以夜行和肉食为生,拥
有强大的防御机制,并且在繁殖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习性。
这些特点使得蜈蚣在自然界中有着重要的生态作用,同时也让人们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
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环境
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环境蜈蚣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角落里,有冬眠习性,特别喜欢捕食各种昆虫,寻找菜青虫、蜘蛛、蟑螂等。
每年秋天,冬天的气温都在15以下,也就是石头下面10-15cm深处的日向,挡风处。
蜈蚣害怕阳光,喜欢黑夜出来,在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
主要生活在土壤稀少的低山区,平原地区有分布,但数量很少。
蜈蚣的特点和生活环境1简介蜈蚣(Centipede)扁长节肢食肉动物,每一节皆有脚一对。
源起希留利亚纪(志留纪),至今仍有两千八百种存活。
[2]和节肢动物一样,以多节肢生物闻名。
蜈蚣为节肢动物。
喜栖于潮湿阴暗的地方。
人工饲养多模拟自然环境,让其栖息于腐木石隙下和荒芜阴湿的茅草地上。
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等地。
主产湖北荆州、宜昌、孝感、郧阳等地市及老河口、襄阳、荆门、枣阳等市的部分县,全省年收购量占全国80%以上,产品销全国并出口;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湖南亦有少量收购,多为自产自销。
70年代浙江开始人工试养,但因病害,天敌,食料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进展缓慢,还不能提供商品。
靠捕捉野生蜈蚣药用,供应偏紧。
蜈蚣呈扁平长条形,长9cm~17cm,宽0.5cm~1cm。
全体由22个环节组成,最后一节略细小。
头部两节暗红色,有触角及毒钩各1对;背部棕绿色或墨绿色,有光泽,并有纵棱2条;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体节有脚1对,生于两侧,黄色或红褐色,弯作钩形。
质脆,断面有裂隙。
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
质量以身干、虫体条长完整、头红身绿者为佳。
蜈蚣为常用药材,性温,味辛,有毒。
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能。
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破伤风症、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生活习性蜈蚣惧畏日光,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
蜈蚣喜欢生活在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墙脚边和成堆的树叶、杂草、腐木阴暗角落里,夜间出来活动,寻食青虫、蜘蛛、蟑螂等。
蜈蚣生活在哪里
蜈蚣生活在哪里
蜈蚣是一种常见的节肢动物,它们身体细长,有许多对腿,通常生活在潮湿的
环境中。
蜈蚣的生活环境可以说是非常广泛的,它们可以在陆地上、水中甚至是空中生活。
在陆地上,蜈蚣可以在树木、岩石、土壤和落叶等地方找到它们的栖息地。
在水中,一些蜈蚣会选择生活在溪流、河流和湖泊中,它们可以在水中游动,捕食水生昆虫。
而在空中,一些蜈蚣也会选择生活在树冠或者植物的叶片上,它们可以利用丝状的身体爬行在植物之间。
蜈蚣的生活环境多种多样,但它们对于环境的要求也是相对严格的。
首先,蜈
蚣喜欢潮湿的环境,因为它们的身体表面都是由许多细小的毛发组成,这些毛发可以帮助它们感知周围的环境和捕食猎物。
其次,蜈蚣也需要充足的食物来源,它们主要以小型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食,因此需要在生活环境中有足够的食物来源。
最后,蜈蚣也需要避免天敌的侵袭,它们通常会选择在隐蔽的地方建立巢穴,以避免被天敌发现。
总的来说,蜈蚣的生活环境非常广泛,它们可以在陆地、水中和空中找到适合
自己生活的地方。
但是,无论在哪种生活环境中,蜈蚣都需要潮湿、充足的食物来源和避免天敌的侵袭,这样才能够顺利生存下来。
对于人类来说,了解蜈蚣的生活环境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然环境,创造更适合蜈蚣生存的环境。
蜈蚣养殖对环境的要求标准
蜈蚣养殖对环境的要求标准蜈蚣养殖要根据其生活习性,创造好的适宜生长的环境。
养殖室内或室旁不可放置不利于蜈蚣生长发育和具有强烈气味的物品,如汽油、沥青、油漆、农药、化肥等。
良好的饲养环境是蜈蚣健康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的标准要求参考如下。
蜈蚣养殖对环境的要求:一、栖息地蜈蚣生性畏日光及明水,昼伏夜出,喜阴暗、潮湿、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好地方生活。
白天蜈蚣大多栖息在山坡、田野、路旁、杂草丛生的地方,或在柴堆及屋瓦间隙栖息,也常在厨房的边角阴暗角落栖息,在猪舍、鸡舍周围的砖瓦下也常见到蜈蚣的足迹。
蜈蚣尤其喜栖在腐殖质多、易滋生昆虫的垃圾堆中。
也有的种类喜欢群居在水边的石头缝中,夜间出来活动、觅食。
每当惊蛰一过,气温转暖,冬眠的蜈蚣开始苏醒,出土活动,一般喜欢栖居于阴暗潮湿的杂草丛中或乱石沟里。
从芒种到夏至,随着气温逐渐升高,蜈蚣就逐渐转移到阴凉的地方躲避炎热的白昼。
此时期的蜈蚣常躲伏在废弃的沟壕、荒芜的坟包或田坎、路旁的缝隙中。
到了晚秋季节,蜈蚣多栖居于背风向阳的松土斜坡下或树缘与树根附近比较温暖的地方。
秋末冬初,结伴栖息于背风向阳的山脚下或树洞、树根间隙等比较温暖的地方,钻人泥土,潜伏于离地面10~13厘米的土中越冬。
二、饲养土饲养土是养殖娱蚁必须要提供的,是蜈蚣巢穴的必备物质,也是蜈蚣生长发育及产卵、孵化等一切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
提供饲养土,也是为了满足其生活习性的需要。
饲养土其作用一是为蜈蚣提供舒适的居所,二是为了冬天保温,夏天避暑,三是提供水分和养料。
养殖蜈蚣的饲养土应选择潮湿、疏松,还含有较丰富的腐殖质和一定的有机质;能够吸水,因为蜈蚣虽然喜欢潮湿,但不喜欢明水;饲养土还应该做到长期浇水而不硬化不板结;土中必须不含各种化肥、农药,以防产生病害;酸碱度必须呈中性。
虽然说蜈蚣对饲养土的适应性很强,但是我们一般采用沙土或者壤土,不宜采用黏土,因为黏土易板结。
最好采用土壤、山边路旁的风化碎石土,含有丰富腐殖质的田园土最佳。
昆虫记昆虫记蜈蚣外形与生活习性
昆虫记昆虫记蜈蚣外形与生活习性
(一)蜈蚣的栖居地
蜈蚣分布较广,南从湖北、湖南、浙江、四川等省,北至华北地区各省均有分布,但较多的是陕西、河南、江苏等省。
栖居环境,蜈蚣喜欢居于潮湿、阴暗的地方,多栖息在腐木、石缝和阴湿的草地等处。
畏光,昼伏夜出。
野生条件下以捕食昆虫为主,其他大甲壳类虫也是它的猎取对象。
一般在10月以后天气转冷时钻入泥土,潜伏在离地面10~13厘米的土中越冬,第2年惊蛰后,随着天气转暖(3月上旬),起蛰出来觅食。
根据以上的生态特征,人工饲养蜈蚣建立饲养池的时候,一定要把饲养池建在背风向阳的地方。
但根据蜈蚣怕强光和日光暴晒的特征,还要在饲养池上遮荫,池内堆积一些石头、碎砖和瓦片,池内的饲养土要含有大量的腐草或腐叶,土壤湿度在15%左右。
严防阳光暴晒,特别是夏天,在强烈的阳光下30分就能造成死亡。
蜈蚣有胆小怕惊的生活习性,因此蜈蚣饲养场或饲养室一定要建在没有振动的地方。
如在工厂、矿山区建场,整天有机械振动,蜈蚣—定不安,逃逸现象严重。
(二)蜈蚣的活动特点
蜈蚣的活动受季节影响很大,不同季节的活动各具特点。
即使在同—季节内,也因受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的影响而不尽相同。
季节性活动特点
虫蜈虫公的活动受季节的影响很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
蜈蚣生长在哪种环境下
蜈蚣生长在许多不同的环境下,具体取决于它所在的物种和区域。
一般来说,蜈蚣是陆生动物,它们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地区的森林、草地、沙漠和水边等地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蜈蚣生长环境类型:
1. 森林:许多蜈蚣物种栖息在森林中的湿润和阴暗的地方,例如枯树材下、树根间、叶层下等。
2. 草原和草地:一些蜈蚣物种喜欢生活在开阔地区的草原和草地上,它们经常在地面下的土壤和根茎中寻找食物和庇护。
3. 沙漠:一些蜈蚣物种能够适应沙漠环境,它们可能藏身在沙子下或者在沙漠植物的根系中。
4. 水边:有些蜈蚣物种也能够适应水边的环境,例如河流、湖泊和沼泽。
它们可能生活在河床中的裂缝和洞穴中,或者隐藏在水边的湿润区域。
总的来说,蜈蚣生长在任何提供食物和庇护的地方。
它们的栖息地通常是湿润、潮湿和阴暗的地方,以及能够满足其食物需求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投资少饲养简单。室内养殖利民9号金头蜈蚣可利用空闲房屋,或建池饲养、或缸养、箱养、塑料桶养。室外可利用房前屋后,荒山、荒坡围池饲养。建池费用极低。
二、性情温顺。利民9号金头蜈蚣最大区别于野生蜈蚣性情粗暴的性格,几百几千条在一起也能相安无事、合群而居。
答:1000条蜈蚣从小至性成熟需消耗20斤肉类。
蜈蚣好养吗?
答:蜈蚣是野生动物,人工驯养也只是近二十年以内的事情,各地养殖场养殖方式各异,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养殖效益自然是天壤之别。你如果下定了养殖蜈蚣的决心,就必须鼓起勇气虚心向他人学习,争取走访更多的养殖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采取更好的养殖方式,综合利用各家养殖技术之长,一定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但如果有人保证“引种一家、成功一家”,可能就有吹虚的成分,即便是养鸡、养猪也不乏失败者,何况是蜈蚣呢? 蜈蚣的产卵与孵化技术 发布时间:2011-2-26 蜈蚣为卵生。每年春末夏初,卵巢里的卵粒逐渐发育成熟,一般产卵量在20~60粒,大多40~50粒,个别的10粒以下。产卵季节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即在夏至到立秋期间,而以7月上旬、中旬为产卵旺期。产卵前,蜈蚣腹部几乎紧巾地面,自行挖好浅浅的洞穴。产卵时,蜈蚣躯体曲成S形,后面几节步足撑起,尾足上翘,触角向前伸张,接着成串的卵粒就从生殖孔一粒一粒地排出。在不受外界惊扰的情况下,顺利产卵过程约
蜈蚣饲养室的加温方法 发布时间:2011-2-26 饲养室必须建好且具备可以加温、控温和有良好保温性能的条件。一般建立这种饲养室的大小视蜈蚣越冬数量、加温条件和热能供应充足与否而定。加温方法很多。可用煤炉、木屑炉、稻壳炉、电热管等。
蜈蚣养殖技术交流 发布时间:2011-2-26 养殖1000条蜈蚣的食料成本是多少?
六、省工省时,不花人力。蜈蚣昼伏夜出,晚上8—12点是活动高峰,一般晚上7点左右投喂食物,业余时间即可喂养。
蜈蚣从卵孵化,幼体发育、生长,直到成体,均需经过数次蜕皮,每蜕1 次皮就明显长大一次。成体蜈蚣一般一年蜕1次皮,个别的两次。成体蜈蚣蜕皮前, 背板翅起而无光泽,体色由黑绿转变为淡绿略带焦黄色,步足由红变黄,全身浑粗,行动迟缓,不进食物,视力及触觉能力减退,经拨动不能迅速逃避。
蜕皮时,蜈蚣用头部前端顶着石壁或泥壁,选顶开头板,然后依靠自身的伸缩运动逐节剥蜕,使躯体连同步足由前向后依次进行。蜕到躯体第7-8节时,蜕出触角。最后才蜕离尾足。蜕下的旧皮呈皱缩状,拉直时是一具完整的蜈蚣外壳。成体蜈蚣一般每4-6分钟蜕出一节,全部蜕出约需2小时。蜕皮时也要避免惊动,否则会延长蜕皮时间。饲养的蜈蚣在蜕皮时,更要防止成群的蚂蚁对它趁机攻击,因蜕皮时蜈蚣无反抗能力,新皮鲜嫩,易受蚂蚁叮咬。
三、食量少、食物广泛。利民9号金头蜈蚣食量极小,吃食一次可管3—5天。食物缺乏时,青菜瓜果、厨房下脚料亦可作为主要食物,且几乎无需成本。
四、生长快,繁殖强,产卵效率高。按本单位技术条件饲养,利民9号金头蜈蚣所产幼虫5-6个月即可成品销售。年产卵2-4次,每次产卵60—100枚。
五、适应性强,不染病。利民9号金头蜈蚣生命力旺盛,绝没有和其他畜禽一样发生瘟疫、流感的风险存在。
发布时间:2011-2-26 一般在4-6月间捕捉,捕得后,用两端削尖的竹片,插人头尾两部,然后,绷直晒或用沸水烫,一直到晒干或烘干。有些地区冬季在阴湿处埋下鸡毛、鸡骨等物,引诱蜈蚣在此产卵繁殖,到立春捕捉。 蜈蚣又名天龙、百脚虫,性温,味辛,有毒。具有息风镇痛、攻毒散结、息经止痛、抗癌等功能。主治半身不遂、破伤风、骨结核、瘰疠、毒蛇咬伤、小儿惊风、中风等症。近代研究表明:蜈蚣含有组织胺样物质、溶血性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蚁酸、脂肪油、胆甾酮,以及橙色素、黄色素和淡蓝绿色素等。蜈蚣毒素对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原溶血作用,具有烟碱——阻乙酰胆碱样性质溶血作用,能使小白鼠细胞发生坏死、消失,说明对瘤细胞有抑制作用。近年用于消化系统肿瘤癌症具有较好的疗效。蜈蚣也是“蛇药片”、“拔毒膏”、“散风活络丸”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由此可见蜈蚣是动物性药材中不可缺少的, 其药用价值被国内外医学专家高度重视。
卵呈椭圆形,大小不一。一般卵的地径约3~3.5米,米黄色,半透明状。卵膜富有弹性,卵团孵化较慢,头5天内无显著变化,只是由米黄色逐步转白;半月后卵粒增长成腰子形,中间痕线裂开,卵粒长至5毫米;20天后,成月牙状,隐约可见细小脚爪,卵粒约7毫米;1个月后,初具幼后形态,体长约1.2厘米,并能在母蜈蚣怀抱内时蠕动;35~40天后,幼体蜈蚣长到1.5厘米,已能上下爬动,但尚不离母体.43~45天后,长到2~2.5厘米,幼虫脱离母体而单独活动,延寿觅食。孵化期内,母体已充分积聚养料,所以不必给食,否则反而造成卵因被食物污染而自食。
蜈蚣钻缝能力极强,它往往以灵敏的触角和扁平的头板对缝穴进行试探,岩石和土地的缝隙大多能通过或栖息。密度过大或惊扰过多时,可引起互相厮杀而死亡。但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饵料及饮水充足时也可以几十条在一起共居。
2、活动与食性
蜈蚣为典型的肉食性动物,性凶猛,食物范围广泛,尤喜食小昆虫类。它有能射出毒液的颚爪,甚至可杀死比自已大的动物。也有同种互相残杀中毒而致死的现象。蜈蚣所食的昆虫有蟋蟀、蝗虫、金龟子、蝉、蚱蜢以及各种蝇类、蜂类,甚至可食蜘蛛、蚯蚓、蜗牛以及比其身体大得多的蛙、鼠、雀、蜥蜴及蛇类等。在早春食物缺乏时,也可吃少量青草及苔藓的嫩芽。人工饲养时,有的喂给泥鳅、鲜鱼、青蛙、虾、蟹等,但要求食物新鲜,稍有腐败即不进食。
蜈蚣生长速度不快,从第一年卵孵化成幼虫到当年冬眠之前才长至3-4厘米,第二年出蛰之前,食物充盛,但也不过长到3.5-6厘米左右,第三年才长到10 厘米以上。因此蜈蚣从卵开始到它发育长大为成虫再产卵,需足足3-4年时间。 同年生下的蜈蚣,早期产卵与晚期产卵的幼体大小有很大差别。当年生长快慢与食物是否充足、进食时期长短有很大的关系。人工养殖中发现,同一年所生蜈蚣,孤岛自然放养就不如室内人工喂饲长得快。 蜈蚣产品的采收与加工
蜈蚣的生活特性 发布时间:2011-2-26 1、栖息环境
蜈蚣性畏日光,昼伏夜出,喜欢在阴暗、温暖、避雨、空气流通的地方生活。方要生活在多右少土的低山地带。平原地区虽然有分布,但是数量较少。
蜈蚣成体体长12厘米左右,宽0.5—1.1厘米,背腹略扁,头部板近圆形,前端突出,头部板和第一背板呈金黄色,故又称“金头蜈蚣”。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野生主要产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蜈蚣常栖息在丘陵地带和多砂土的低山地区、田野、路旁杂草丛生处,或栖息在柴堆腐木和乱石间隙、瓦砾下或厨房墙角边等阴暗潮湿角落里。白天畏光隐藏在窝内歇息,晚上8时爬出来活动、觅食及交配。晚上8时至12时是蜈蚣活动的高峰期。
Hale Waihona Puke 需2~3小时。产完卵后,蜈蚣随即巧妙地侧转身体,用步足把卵粒托聚成团,抱在怀中孵化。产卵时,若受惊扰,就会停止产卵或将正在孵化的卵粒全部吃掉,这就是所谓蜈蚣的保护性反应。蜈嗡孵化时间长达43~50天。这期间,母蜈蚣一直不离卵或幼体,精心守护着,有时下半身及触角不时地左右摆动和扫动,驱赶近身的小虫,并常用食爪拨弄或吮添着卵团和幼体,据推测,蜈嗡可能是在分泌某种口腺和基节腺的分泌物,防止卵团遭受细菌侵害或其他污物沾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