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交往归因的因素及对策_韦耀阳

合集下载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导言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希望,其人际关系的良好与否对其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人际信任作为人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以期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 人格特征人格特征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有着重要的影响。

性格外向、乐观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好感,而内向、消极的人则相对较难建立起稳固的人际信任关系。

诚实守信、宽容谦和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而虚伪、自私的人则会导致他人对其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2. 社会背景大学生的社会背景也会对其人际信任产生影响。

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大学生,在对待他人的信任和信任感上可能存在着差异。

在家庭和社会文化中,是否受到父母或老师的教育和引导,对人际信任的形成及其后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3. 人际关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对其人际信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在大学校园中,同学、室友、朋友等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他人的信任感和信任度。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人际信任的建立和巩固,而破裂的人际关系则会使人际信任受到冲击和挑战。

4. 心理素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人际信任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对自我能力的认知、对他人的审美和期待等,都会对人际信任产生影响。

心理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促进人际信任的形成,而心理问题和负面情绪则会导致人际信任的破裂和障碍。

二、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干预策略1. 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大学生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如乐观开朗、诚实守信、宽容谦和等。

通过自身努力和不断的实践,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从而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加强社会背景的影响学校可以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背景的引导和培养,提供必要的教育和资源支持。

老师和家长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际信任观念和态度,使其在不同社会背景中都能够获得健康的人际信任感。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1. 引言1.1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十分严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心理压力和困扰。

据调查统计,大学生中有高达70%以上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以焦虑、抑郁、人际关系问题和学业压力最为突出。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业压力过大、就业压力加剧、家庭关系紧张、人际交往困难等。

这些原因相互作用,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网络化普及,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融合,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扰,导致其心理问题愈加繁杂和深重。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促进其健康成长。

【引言】中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的内容至此结束。

1.2 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影响1. 学业成绩下降:心理问题会影响大学生的专注力和学习动力,导致他们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从而影响学习成绩。

一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甚至可能出现辍学的情况。

2. 人际关系紧张:心理问题会影响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导致与同学之间关系紧张,甚至造成孤立和排斥。

3. 健康状况下降:长期的心理问题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可能导致睡眠不良、食欲异常、免疫力下降等健康问题。

4. 就业竞争力减弱:心理问题会影响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执行力,可能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表现不佳,从而减弱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5. 自我认知失衡:心理问题会影响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可能导致自尊心低下、自卑感增加等问题,影响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2. 正文2.1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1. 学业压力:大学生需要应对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和考试,同时还要面对未来的就业压力,这些都会导致学业压力过大,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摘要】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健康群体,他们面临着各种心理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归因,以及提出相应的心理调适对策来探讨如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心理困扰。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包括焦虑、抑郁、自卑等,而这些问题往往源于多方面的因素,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大学生调适情绪,提升心理素养。

重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心理调适对策的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可以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保障,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健康、快乐。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归因、心理调适对策、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重视、重要性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心理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频发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增多与社会发展、家庭环境、个人性格等多方面因素有关,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其影响,本文将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归因和心理调适对策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

1.2 研究目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归因和调适对策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自身心理问题,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2. 正文2.1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包括情绪低落、焦虑和压力感受加重、人际关系问题、学业压力过大、自我意识和自尊心不足、行为怪异或异常、抑郁和消极情绪持续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障碍等。

大学生不良人际交往倾向的成因_对策探析

大学生不良人际交往倾向的成因_对策探析

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倾向
1 狭隘的同 乡关系和 江湖义 气朋友 关系。人 人都 有 一种群体归属感, 都想寻求感情 上的亲近, 这本无 可厚非。 但是大学生的同乡交往却往往走向反 面, 有较 多同学喜 欢 把自己的社交圈 子局限 于同乡 之中, 组织 所谓 同乡会 、 老乡会 , 有意无意 地排斥 与其他 人的 交往, 从而 将自 己 的人际交往变成 了一种 封建 式的小 集团 交往。老 乡有 困 难, 无原则地帮 助, 忽视 组织、 集体 和老 师的存 在, 也不 顾 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否允许, 导致大 学校园不同 地区老乡 之 间、 跨校际老乡 之间的 群体斗 殴现 象时 有发生, 在 校园 里 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与狭隘的同 乡关系相类 似, 在 大 学生中, 还有一 部分同 学大搞 江湖 义气, 把 小集团 私交 看 得高于一切, 只讲哥们利益, 不注重共 同行为准则, 交往 行 为不受公共规范 约束, 导致 不分是 非曲 直肆意 打架 斗殴,
! 91 !
应该开设公关礼仪、 社交 等相关 课程, 引导大 学生认 清趋 势, 帮助他们学会各种交往方式和手段, 提高交往水平。 2 强根固本, 发挥道德在人际交往中的调节作用。道 德贯穿于人际交往的各方面, 是调节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 则, 制约着人们待人处事的是非标准和交往原则。因此, 必 须抓好思想道德教育, 从根本上端正交往动机, 提高大学生 抵制庸俗关系的能力。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学理论, 明辨是非。以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为核心, 对 大学生进行大 学生守则、 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帮助他 们分清是非 美丑。二是 树榜样, 弘扬正 气。要对 大学生中 间的无私奉献、 忠于职责、 热爱集体、 见义勇为、 助人为乐的 行为给予大力表扬, 使 其成为当代大学生的 道德取向和主 要品质特征。三是批歪 理, 端正观念。要旗帜鲜 明地批驳 大学生中间流传的一些歪理, 可以通过主题班会、 主题团日 活动, 开设专题讲 座, 组织学习一 些人际交往知识, 切实把 人际交往引 向健康的轨道。四是严纪律, 端正行为。大学 生的交往主要在业余时间进行, 因此, 要加强大学生课余生 活的监督和考核, 把大学生的社会交往、 道德修养作为学生 综合考评和评优评奖的 重要依据。同时对 大学校园的 老 乡会 、同乡会 以及那种金钱式的人际交往, 要及时制止, 情节严重的必要时可给予纪律处分。 3 开展活动, 营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健康向上的校园 文化, 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扩大知识面, 培养广 泛的兴趣和爱好, 发展各 种能力, 而 且有助于 学生间 正常 的人际交往, 有助 于陶冶 他们的 情操, 培养他 们的优 良品 质。思想政治 教育 工作 者应 当从 学 生的 服饰、 关 注的 话 题、 娱乐的 方式 等环 节上, 把 握他 们 的思 想观 念、 情感 态 度、 思维方式以及 价值取 向, 尤其要 关注他们 关心的 热点 问题, 把握他 们的潜 在意识 和心态。通 过举办 各种讲 座、 联谊会和其他形式的 活动, 加强 正面宣 传引导, 创造 良好 的校园文化氛围, 为大学 生提供 充分的 交流空 间, 例 如组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人际信任是构建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合作的关键因素。

对于大学生而言,建立良好的人际信任关系不仅可以增强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还有助于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发展。

然而,现实中存在着各种不利于人际信任建立的因素,包括社会环境、个人因素、沟通方式等。

因此,有必要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

1.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不良风气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信任。

这些因素包括社会竞争激烈、道德观念淡漠、信息技术侵入隐私等。

2. 个人因素: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也会对人际信任产生影响。

例如,敏感性高、偏执、自私等负面人格特征会导致不信任感增加;而友好、诚实、公正等正面人格特征则有助于建立信任。

3. 沟通方式:沟通方式也会影响人际信任的建立。

直接坦率的沟通方式,可以减少误解和猜疑,增加互相信任的机会;而隐晦曲折的沟通方式,更容易引发误会和不信任。

1. 建立信任:通过信任建立来促进人际交往,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信任,例如展现出诚实、宽容、负责、可信赖等品质。

同时,也需要逐步建立对他人的信任,尽量给予他人信任的空间。

2. 提高沟通能力:要加强对自己情感体验和意图的表达,注意听取他人表达,及时认识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它们,使沟通更加顺畅。

3. 锻炼自我控制力:了解自己的情感和动机,尽可能掌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保持行为的一致性和可预测性,增强他人的信任。

4. 加强感知能力:通过观察和了解他人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情感状态等,从而准确分析他人的特点和心理,进一步建立对他人的信任。

综上所述,大学生人际信任受到社会环境、个人因素和沟通方式等多重影响,要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需要通过建立信任、提高沟通能力、锻炼自我控制力和加强感知能力等方法来促进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发展。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人际信任作为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大学生的社交、学业、职业生涯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干预策略,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一些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信任集体而非个人;而在一些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对他人的信任程度相对较低。

2. 个人因素大学生个人的教养、性格特点、婚姻、家庭背景、家庭教育等都对人际信任产生影响。

经济条件也是影响人际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条件良好的大学生可能更愿意相信别人,而经济条件不佳的大学生则可能对他人持怀疑态度。

3. 社会因素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会影响其人际信任。

社会中的欺诈、利己主义、道德沦丧现象,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信任。

社会文化、制度规范、道德规范等因素也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产生重要影响。

4. 交往方式不同的交往方式也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产生影响。

面对面交往可以更容易建立信任,而虚拟社交中的匿名性和不确定性对人际信任有着负面影响。

5. 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同学之间的相处方式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信任产生影响。

以上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产生影响,了解这些因素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针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干预策略1.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重要基础。

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感恩意识、友善精神等,从小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培养孩子的人际信任能力。

2.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也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重要渠道。

学校应该注重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公平公正等道德观念,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精神等。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一、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大学生可能因为很多事情而感到紧张和忧虑,如课业压力、未来就业、人际关系等。

这些事情可能导致身体症状,如心跳加快、手汗、头疼等。

2.抑郁:压力和不安可能会导致一些学生感到沮丧、愤怒和无助。

如果这些情绪持续存在,他们可能会经历抑郁症的症状,如情绪低落、失眠、食欲改变等。

3.自卑:大学生可能感到比他们的同龄人或其他人差一些,或者感到自己不够好。

这种自卑可能导致缺乏自信和不良的自我评价。

4.孤独:有些大学生可能会感到孤独和孤立。

对于身处新环境、远离家人朋友的学生来说,这种感觉可能更加普遍。

二、归因归因是指人们解释他们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

当大学生面对心理问题时,他们可能会归因于自己或外部因素。

这种归因对情绪和行为的调节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归因方式。

1.内部归因:当大学生遇到问题时,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由于他们自己的内部因素,如智力、能力、性格等引起的。

例如,一个没考好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

4.临时的归因:反过来,一些大学生可能会认为遇到问题是暂时的,并且可以轻松克服。

这种归因方式对问题的解决更有利。

例如,一个没考好的学生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昨晚没有睡好觉,下次需要更充分的准备。

三、心理调适对策当大学生面对心理问题时,他们可以采取一些心理调适对策来缓解自己的情绪。

1.制定目标:大学生可以制定明确的目标,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减轻压力,并逐步实现个人成长。

制定目标时,应制定具体、可行、有挑战性的目标,以及必要的计划和时间表。

2.调整态度:态度对情绪和行为的调节有深远的影响。

当大学生遇到困难时,他们可以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从中寻找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3.寻求支持:大学生可以向家人、朋友、辅导员等人寻求帮助和支持。

他们可以向这些人倾诉自己的问题,并获得他们的建议和支持。

4.放松技巧:放松技巧如深呼吸、瑜伽、冥想等,可以帮助大学生缓解紧张和压力,提高情绪的稳定性。

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因素及其对策

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因素及其对策

2008年9月第25卷第9期湖北第二魉范学院学报JoumalofHubeiUniversityofEducationSep.2008V01.25No.9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因素及其对策韦耀阳(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湖北黄石435002)摘要:当前大学生在信任缺失方面的问题十分严重。

本文通过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

及其改善策略。

以期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学习和适应社会,促进他们自身素质的完善。

关键词:大学生;信任:人际信任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687(2008)09一0047一03基金项目:湖北师范学院科研立项重点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5A20.作者简介:韦耀阳(1976-),男,湖北襄樊人,讲师,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与治疗。

古人言“人无信不立”,换言之.人有了别人的信任才能自立,同时人又需要信任他人。

“信”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与标志.是经济发展时代进步的特殊要求.也是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建立良好的社会信任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韵进步。

对人际信任酌有关研究日益受到专家学者们的青睐,有关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问题也开始成为国内外心理学和社会学界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入际信任状况,并探询改善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策略,不仅有助于他们自身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学习和适应社会,并能促进他们自身素质的完善,对其合作精神、共处意识以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J.Rotter(1967)认为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以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期望,是类化预期的一种。

[z1我国学者杨中芳、彭泗清则认为人际信任是指在人际交往中。

双方对对方能够履行他所被托付的义务及责任的一种保障感。

[3]这种保障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放心”和“信赖”,也是人际交往中双方对人的可信或可依赖程度的态度。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可以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来考虑。

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认知能力等。

外在因素主要包括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价值感缺乏等。

在内在因素方面,个体的性格特点往往会影响到他们对压力的主观评价和应对方式。

性格外倾的人往往在人际交往方面会更容易遇到问题,而性格内向的人则更容易感到孤独和焦虑。

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也会影响到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

一些大学生可能存在糟糕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导致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无法有效地应对。

在外在因素方面,学业压力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之一。

学业压力的源头可以包括学习任务的重复性、难度增加、考试评价制度等。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外在因素。

大学生进入新的环境,面对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问题,可能会产生孤独感、社交焦虑等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缺乏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在大学阶段,很多人会开始对自己的未来和自身价值感到困惑,这会导致他们产生自卑和消极的情绪。

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可以提出以下的心理调适对策。

对于内在因素的调适,大学生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和解决问题。

对于外在因素的调适,大学生可以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

面对学业压力,可以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寻求帮助和支持、培养合理的放松娱乐方式等。

在应对人际关系问题时,可以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主动与人交流、培养自信心等。

大学生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包括通过发展兴趣爱好、参加志愿者活动、关注社会问题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价值认同感。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归因与心理调适对策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了解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调适策略,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与社交自信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与社交自信的关系研究

表 1 大学生社会支持在各变量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朋友支持 家庭支持 其他支持
总支持
文科 M±SD 4.87±1.12 4.68±1.10 4.74±1.09 4.77±0.8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理科 M±SD 4.80±1.11 4.61±1.35 4.62±1.21 4.68±1.04
男 M±SD 4.70±1.12 4.64±1.22 4.51±1.14 4.62±0.96
女 M±SD 4.99±1.08 4.65±1.23 4.88±1.12 4.84±0.96
平各不相同,文科高于理科,在性别差异上,女生要稍 高男生一些。方差分析表明,在男女大学生之间,社会 支 持 的 整 体 水 平 有 极 其 显 著 性 差 异(F=6.083,P< 0.05);在三个维度中,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存在极其 显 著 的 性 别 差 异(F=8.945,P<0.01;F=4.531,P< 0.05)。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社会支持的整体水平以 及各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2012 年度课题(编号:CGA120128)《我国当代学校改革的价值范式转换研究》;2012 年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三困生”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研究》(编号:2012y402)。
作者简介:韦耀阳(1976-),黄冈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教育;王艳 (1979-),黄冈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韦耀阳对大学生社会支持与自尊的研究发现,自 尊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20]孙彬,葛操研究发现,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自信呈显著正相关。[21]答会明研 究发现,自尊与自信呈现显著正相关。 大 [22] 学生的社 会支持与自尊、自信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社会支持与自 尊社交自信之间是否存在中介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大 学生社会支持、自尊与自信的调查,试图揭示大学生的 社会支持、自尊和社交自信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人际信任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可信度和守信度的信任感。

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人际信任对于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本文从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和干预策略两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个人人格特质:个人人格特质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情况下,具有乐观、开朗、谦逊、诚实、善良等人格特质的大学生更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

同时,如果一个人有自私、狭隘、偏执、心理不健康等不良的个人人格特质,那么他的人际信任就会遭到打击。

一项研究表明,具有较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更高,这是由于这些大学生具有更强的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另外,大学生的年龄、性别、民族等身份和文化背景也会对人际信任产生影响。

2. 经历和过去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经历和过去的人际关系也会对人际信任产生影响。

如果一个大学生在过去的人际关系中受到了伤害或背叛,那么他就会对他人产生更多的猜疑和不信任。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积极的人际关系背景和亲密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人际信任。

3. 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其人际信任。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于人际信任的理解和定义都不同。

在某些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人际信任可能更看重个人的高度诚信和稳定性;而在其他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人际信任可能更看重家庭和社会的信任关系。

1. 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重要途径之一。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加入社团组织等方式扩大他们的社交圈子,并在这些关系中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建立亲密关系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人,提高对他人的信任感。

2. 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提高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重要途径之一。

大学生应该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增强自信心。

这样有益于他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和建立长期的良好关系。

3. 提高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技巧:提高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技巧,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与思政对策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与思政对策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与思政对策在大学际交往中,大学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经验影响着他们未来的发展,但是也有许多问题会阻碍到他们的发展。

这些影响因素有三大类:焦虑、孤独感和缺乏个性特点。

首先,焦虑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之一。

在大学生们到校后,由于环境的变化,他们会经历很多焦虑,例如学习压力,宿舍环境,和朋友关系等。

在尝试和别人交往时,大学生们会经历这些焦虑,从而影响他们的交往能力。

其次,孤独感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之一。

特别是,在大学际交往中,会有一些对孤独的定义,孤独更像是一个“选择”,而且孤独可能对大学生的交往产生负面影响,这使得他们很难有效地参与到社会中去,更不用说在陌生人群中成功地交友了。

最后,缺乏个性特点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来自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和个人观点也会各不相同,而很多大学生缺乏自我的认知和表达能力,这也是他们在大学考试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

面对上述影响因素,学校应当采取怎样的思政对策来帮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呢?首先,学校应该强调学生的责任感,在大学生遇到焦虑时,我们应该多多鼓励他们彼此学习交流,以期使他们更好地应对学习压力,缓解焦虑情绪,并且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其次,学校需要加强多元文化的传播,鼓励大学生多参与社会活动,拓宽社交圈,增进社会经验,增加社会认知,有利于他们对社会的理解,也可以让他们能够在和别人交往时,更容易熟悉新环境。

最后,学校应当创新课程设置,多开设一些主题活动,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拥有自己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与别人交往。

总之,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多种多样,但只要正确的思政对策都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这些因素,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人际交往,开发和产出价值,以实现充实的type="text/javascript">alert("中国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论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及其解决对策

论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及其解决对策

论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及其解决对策
王雪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2(000)013
【摘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及身心发展,而且对大学生毕业后乃至一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拟从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以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以及未来工作及社会生活。

【总页数】2页(P218-219)
【作者】王雪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大学翻译学院珠海校区,广东珠海519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55
【相关文献】
1.影响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与解决对策 [J], 罗志翠
2.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生活素质的影响--广东六所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研究 [J], 李燕冰;骆风
3.浅析晕轮效应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J], 边晓飞
4.浅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J], 孙伟
5.试论影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 [J], 朱亚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的原因有哪些_交际礼仪_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的原因有哪些_交际礼仪_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的原因有哪些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是自卑、胆小、害羞、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际、不善于言谈、怀疑他人、不喜欢参与社交活动、对人冷淡等。

造成以上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的原因很多,既有环境变化的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的原因。

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的原因1.认知误区对人际交往中的自我、他人和人际交往过程的不良认知,常常是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的关键原因。

有些同学不敢与老师走得近,认为老师总是喜欢性格开朗的学生。

有些女生没有信心与男生交往,认为男生都喜欢漂亮女孩。

有些同学很看不惯女生交往广泛,认为是“交际花”。

当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时,很少有人想到自己是否失误。

这种认识将使问题变得更难于解决,人际关系长期陷入紧张。

2.心理缺陷从情绪的自我控制角度看,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情绪极不稳定,控制能力欠缺,在人际交往中容易走极端。

一旦取得成绩这些学生便沾沾自喜,一旦失意,往往非常郁闷,有人甚至将自己的不快迁怒于人。

由于严重缺乏自制,这些同学在人际交往中不受欢迎,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从大学生个性品质看。

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嫌弃型”个性特征:一是具有攻击性,他们常常让人感到没有安全感,造成交往的紧张,使他人望而生畏;二是具有退缩性,他们常常让人感觉压抑,交往起来需谨慎小心,不能伤到他们的自尊心,让人觉得很累。

3.行为缺陷大学生的行为缺陷直接影响着人际交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宜人度下降,有些大学生习惯了在不该麻木时麻木,不该畏缩时畏缩。

二是交往的易变性,今天跟这个好,明天又跟那个好,甚至有些原本是好朋友的由于某件小事而反目成仇的也有。

三是“重色轻友”,许多有了男女朋友的同学其交往圈子明显缩小。

四是人际关系低俗,在大学校园里还存在着一些低级趣味的行为,这些行为缺陷直接导致了人际交往困难。

4.交往经验与技巧缺乏多数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远离家人,面对同龄人与老师,他们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极度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几乎没有什么人际交往技巧可言。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其解决对策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其解决对策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及其解决对策大学,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起点,我们的一切都是新的,在这个新的地方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我们要与这些不同的人打交道。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类显著的特性之一就是群体性,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是群居生活,一起打猎为生,群体性的生活离不开个体的相互交往,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产生各种联系,从而形成人际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是跟一个人进行单方面的交流,而是跟多个人进行双方的相互交流,因而我们不能避免交往中会因为各自的价值观、生活习惯、各自的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的一些观念上的冲突。

在动物界,动物会凭借自己的力量来争夺它在这个种群中的领导地位并且会不断受到雄性同类的挑战,我们的祖先在群居的时候也会通过物理来确定自己的领导地位,这些都是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的大学生群体中,我们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们严重影响着我们的大学生活。

首先,我认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追求自我,过分注重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强调别人对自己应该承认、理解和接受,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交往中注重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忽视别人的利益和要求,对人和事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总是说“我要….,我想….我认为…..”,惯性的认为别人应该迁就自己,更习惯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出发,用马克思主义对待别人,用自由主义对待自己,因而,在与同学、朋友、老师相处过程中,时常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去看待别人,要求别人,很少去体会别人的想法与感受。

交往中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与行为以及换位思考的能力,难以完成团队工作。

这点我们在大学的班级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有的人总是说自己有什么什么事来做借口推脱不去参加班级活动。

许多大学生总是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为出发点,不体谅他人的感受,致使一些大学生很难真正适应大学的环境和集体生活。

其次,影响大学生交往的第二大问题就是大学生的自卑心理,自卑的人总是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其实在他的内心里是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本质上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不适的原因及干预对策精品文档3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不适的原因及干预对策精品文档3页

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不适原因及干预对策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家丁瓒先生说过,“人类心理适应,最主要就是对于人际关系适应,所以人类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社会关系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是一个人寻求更好生存空间所在。

当然我们大学生们也不例外,人际交往成为大学生生活中重要内容。

1人际交往定义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与人交感互动时存在于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1]。

从心理联结不同性质看,两人(或多人)间人际关系有三类: 1、以感情为基础人际关系。

这类人际关系是存在与人与人之间心理性联结感情。

2、以利害为基础人际关系。

这类人际关系是存在与人与人之间心理性联结,依据当事人经济、社会、权利与政治等各方面厉害得失为转移。

3、缺乏任何基础陌路关系。

这种人际关系是存在于路人之间,彼此间不存在心理联接。

2大学生人际交往特征及在人际交往中产生问题表现2.1特征1、交往对象:大学生大多数以同龄人为主要交往对象。

2、交往动机: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中功利性少情感因素多。

3、交往性别:大学生对交友特别是对异性之间交往愿望强烈。

4、交往地位:大学生人际交往强调互相之间交往地位平等。

5、交往愿望: 大学生在际交往中追求完美愿望。

2.2问题表现: 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人际交往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又存在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渴望与人交往,但缺乏交往经验与技巧;渴望人情消费,但经济能力有限;渴望拥有知心朋友,但缺乏真诚;渴望与异性交往,但实际交往不尽如人意;渴望神圣与纯洁,但实际交往中庸俗化趋势加重。

3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不适原因当今大学生,面临最大一个问题不是学习与就业,而是人际交往[2]。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常因为一些客观因素以及主观因素偏差而走入了心理误区,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1主观因素3.1.1自卑心理 :自卑是人际交往大敌。

这类大学生最大特点是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自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往往很悲观、总觉得自己一言一行总是受到别人指指点点,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卑心理。

性问题是大学生恋爱心理咨询的核心

性问题是大学生恋爱心理咨询的核心

性问题是大学生恋爱心理咨询的核心
韦耀阳
【期刊名称】《鸡西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2(012)011
【摘要】大学生恋爱心理咨询中许多问题都可以在性问题上找到症结,从而找到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的核心.掌握了大学生恋爱心理咨询中的性问题这个核心,了解性问题的消极影响,并在大学生恋爱心理咨询过程中抓住性问题这条主线,采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正确地分析,合家庭、学校及社会各团体之力,就能帮助大学生走出困惑,以更好的状态重新投入学习生活中.
【总页数】2页(P3-4)
【作者】韦耀阳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44
【相关文献】
1.大学生恋爱困扰心理咨询一例 [J], 龚芸
2.大学生恋爱问题心理咨询一例 [J], 吴艳;李碧
3.女大学生恋爱挫折的心理咨询 [J], 谭锦花
4.新时期大学生恋爱心理危机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基于某高校近五年的心理咨询案例 [J], 文旭平
5.一例大学生恋爱焦虑情绪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J], 费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韦耀阳
【期刊名称】《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年(卷),期】2012(033)003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人际交往效能感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方法: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与"大学生人际效能感问卷"对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1.人际交往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相关(R=0.334,P〈0.01),各个维度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2.人际交往效能感各个因子对主观幸福感各个因子有显著的回归。

结论:人际交往效能感影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预测因素。

【总页数】2页(P140-141)
【作者】韦耀阳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1
【相关文献】
1.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J], 曾蓉
2.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以河西学院大学生为例 [J], 安桂花;祁涓;师玉生
3.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 [J], 田雪玲;毛俊;郭成
4.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成人依恋的关系研究 [J], 徐晓波;庞维国
5.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J], 田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第2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 2,2009(总第114期) JOU RN A L OF M U D AN JIA N G CO LL EG E OF EDU CA T IO NSerial N o 114[收稿日期]2008-10-23[作者简介]韦耀阳(1976-),男,湖北襄樊人,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湖北师范学院科研立项重点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5A20。

影响大学生交往归因的因素及对策韦 耀 阳(湖北师范学院,湖北黄石435002)[摘 要] 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归因的因素,包括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并给出了一些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归因的对策,以期指导大学生对自己的交往行为进行合理恰当的人际归因。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交往;归因[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23(2009)02-0101-02我们生活的社会,是由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组成的网络。

对于正处于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但是大学生活的需要,也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有调查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的比例为23.25%,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已达到30%。

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其中交往障碍处于十分突出的位置,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1]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实际工作中,很多咨询工作者都发现,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这些人往往表现出孤僻,对人置之不理,敌对情绪严重,缺乏自信,对积极的人生态度猜疑、躲避等情况,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Weiner 的研究表明,人们对成功和失败有不同的归因倾向,成功时更多地归因于能力,失败时更多地归因于任务难度、运气等外部原因。

而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人在人际交往中遇到挫折时就会把失败归因于环境不好,运气差,人际交往太复杂等外界因素,很少考虑内在的因素,可以说他们主要的人际交往障碍来源于人际归因错误。

一、大学生人际归因的特点所谓人际归因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一个观察者根据人际互动过程中的外在的行为做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大学生的人际归因主要以可控的内部归因为特点,他们肯定自己的能力,很少将自己的失败归为任务的难度,而是更多地归因为自己不够努力。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失败归因在年级上存在较大差异,随着年级的增高,外控的归因趋势更为明显,表现为人际关系成功归因的内控趋势减弱,以及人际关系失败归因的外控趋势进一步加强。

[2]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往往把自己的人际交往作为一门必修课,把人际交往的成败与否看得很重要。

所以人际交往失败归因错误的同学会感到很无助、失落、孤僻、对人置之不理、敌对情绪严重、缺乏自信等,有的甚至影响其心理健康。

刘欣[3]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社交失败归因倾向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二、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归因的内在因素1.社会认知因素社会认知主要包括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

大学时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强烈、最明显的时期之一,他们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探索并确定人生之路的发展阶段,因而难以正确全面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不能正确与别人进行比较,关注自我有余,关注他人不足。

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分关注自我,在交往中过多地考虑自己的需要,相当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协调人际关系,究其原因,长期以自我为中心是一个主要原因。

在对他人认知方面,一些大学生愿意把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

如认为自己的外貌、身材、家庭、专业等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或因自己的某些能力和知识稍有欠缺而不敢与人交往,并因此贬低自我价值。

这些人原本自我关注欲望很强,由于自信心不足、自卑或人际交往的挫折,变得害怕被他人关注,难以与人正常交往。

所以,由于认知偏差的影响,在对他人认知方面,大学生存在简单化、情绪化、主观性强等特点,容易对别人产生 信任危机 ,形成错误的归因方式,结果影响人际之间的正常交往。

2.个性因素自身因素包括个性特征、自信、自尊、自我效能等。

大学生总体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在人际关系失败时,则更多地会从自己的能力水平以及努力的程度方面找原因;大学生总体的自信、自尊越强,在人际关系成功之后会更多地崇尚自己的能力强、肯定自己的努力程度大。

[4]而适当的归因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其自我功效感;不适当的归因会使学生自暴自弃,丧失信心。

[5]大学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成熟和自尊需要进一步增强,大学生非常看重自己同别人的关系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自尊心特别强的大学生会因此变得敏感而多疑。

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弱点或遭遇挫折后,为了维护自尊,往往不愿参加竞争性活动,不愿与人交往。

性格发展不完善所致的 自我孤立 是人际交往障碍的另一种表现。

在群体中总会有那么一部分人被定义为 不受欢迎的人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让他人接纳。

人们是否受欢迎很多时候是由性格决定的,性格是人们在态度和行为方面表现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在一个人生理素质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由于具体的生活道路不同,每个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必然不同。

3.交往能力因素有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失败是与其交往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的。

这些人上大学前只顾埋头读书,但很少注意与101他人的交往、沟通。

他们进大学之后,很快就意识到了人际交往的重要,内心有了很高的交往的期望,但由于以前没有学会怎样与人交往,所以在交往中常遇到挫折,甚至退缩逃避,进而进行错误的归因,把交往的失败归因于内在的因素,认为自己天生就不会与别人交往,自暴自弃,甚至放弃与他人交往。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障碍主要表现为:(1)语言表达能力欠佳。

有的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词不达意,话不得体。

本想赞美人,却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本想表示友善,言词却是硬梆梆的,这势必影响交往的顺利进行。

(2)知识经验不足。

有的大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交往的经验。

他们想关心人却不知从何做起,想表现自己却不知道如何表现,和别人交往时不知道怎样做才能取得别人的信任与接纳。

三、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归因的外在因素1.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家庭文化背景、家庭住所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镇,在人际关系失败归因上显示出显著差异。

农村学生多将失败归因于背景、运气等外在条件,城镇学生多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努力等内在条件。

[6]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多,他们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张扬个性。

这种成长经历导致他们缺少谦和、分享、合作等品质,不会理解、宽容和原谅别人,容易出现交往问题。

另外,家庭结构、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家庭教育的价值导向等因素都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重要影响。

[7]一般情况下,单亲家庭的大学生性格孤僻,不善于沟通,不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双亲家庭的孩子性格比较开朗,喜欢与他人交往,容易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

家庭内部关系融洽的孩子心理比较健康,对他人不设防,善于与他人交往,而家庭内部关系不融洽的孩子则恰恰相反。

在上大学之前,孩子没有独立生活的机会,因此,家长向孩子灌输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转化成为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念,左右着他们的交往行为。

2.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如果归因出现偏差,认知和行为会随之出现偏差,个体同类偏差如果不断增多,就会形成群体偏差,对群体及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6]现代社会生活使得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尤其是社会上一些消极思想,某些自私自利、金钱至上的思想行为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动机功利化、世俗化、缺乏真诚的交往态度。

一味的追求时髦以及较为严重的攀比心理使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有优越感,而一些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则更加自卑,躲避人际交往。

3.学校生活环境因素影响学校教育因素,如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校园文化生活、师资、课程设置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归因方式。

现阶段我国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还尚未普及,许多大学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没有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只是设置了一些心理咨询机构对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和指导,从而导致大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归因指导。

4.挫折经历的影响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每个人在工作学习中都会遭遇挫折,但如果不能正确归因,挫折的消极影响就会成为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安排下生活的,很少遭遇挫折,所以耐挫力低。

而进入大学后离开了父母,一切全靠自己,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在与同学产生矛盾时很少低头,即使知错也不爱道歉,以至于有些人在遭遇挫折后会不知所措,进而一蹶不振、逃避,对自己的失败作错误的归因。

四、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归因的对策如何改变大学生交往的消极归因方式,使其学会把自己的成败进行正确归因,从而调动交往积极性,改善其交往行为,已成教育者和学生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

利用归因理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进行分析,就是尝试性地对人际交往障碍进行根源分析,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原因关系、原因后果以及后续行为的抉择倾向展开分析,查找归因偏差,在大学生中间倡导良性的积极归因,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进行归因训练,减少归因偏差,提高个体的内控程度大学生的归因认知偏差主要是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

大学生要想在人际交往中避免自我认知偏差,就必须打破自我封闭状态,拓宽生活范围,增加生活阅历,拓展交往空间,凭借各种正确的参考系,全方位进行比较。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或是通过心理咨询来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归因训练,改变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的社交归因模式。

可以采用在真实情境下的自我评估法及其他一些训练方法来引导他们改变以往消极的社交归因模式,形成有利于增强交往信心的积极的归因模式。

同时还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来增加学生们的社交空间和社交范围,提高大学生对自己和他人认知,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从而控制基本归因错误、行动者 观察者偏差和自我服务的归因偏差对人际交往行为的影响,加强大学生对归因偏差的认知。

2.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完善大学生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保证人与人之间良好沟通的主要条件,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因此,学校可在校园网建立自我测评软件,让学生自主分析了解自身人格特征,克服不良倾向,形成认真、自信、谦虚、宽容、助人、理解等良好的品质,并通过校园网的人际交往的视频学习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以增强人际吸引力,提高交往质量,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

学校开设的心理课中也应该教学生如何悦纳自己,形成真诚热情、诙谐幽默、率直坦荡、乐善好施等受人欢迎的性格特征,克服虚伪自私、冷漠古板、敏感多疑、孤傲自我的性格特征,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