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结构与药效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药物化学结构对生物活性的影响程度,或根据作用方式,宏观上将药物分为非特异性结构药物和特异性结构药物。前者的药理作用与化学结构类型关系较少,主要受理化性质影响。大多数药物属于后一类型,其活性与化学结构相互关联,并与物定受体的相互作用有关。决定药效的主要因素有二:

(1)药物必须以一定的浓度到达作用部位,才能产生应有的药效。

(2)药物和受体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产生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的变化。依赖于药物的特定化学结构,但也受代谢和转运的影响。

第一节药物的基本结构和结构改造

作用相似的药物结构也多相似。在构效关系研究中,对具有相同药理作用的药物,剖析其化学结构中的相同部分,称为基本结构。基本结构可变部分的多少和可变性的大小各不相同,有其结构的专属性。基本结构的确定却有助于结构改造和新药设计。

第二节理化性质对药效的影响

理化性质影响非特异性结构药物的活性,起主导作用。特异性结构药物的活性取决于其与受体结合能力,也取决于其能否到达作用部位的性质。药物到达作用部位必须通过生物膜转运,其通过能力有赖于药物的理化性质及其分子结构。对药物的药理作用影响较大的性质,既有物理的,又有化学的。

一、溶解度、分配系数对药效的影响

药物转运扩散至血液或体液,需有一定的水溶性(又称亲水性或疏脂性)。通过脂质的生物膜转运,需有一定的脂溶性(又称亲脂性或疏水性)。

脂溶性和水溶性的相对大小一般以脂水分配系数表示。即化合物在非水相中的平衡浓度Co 和水相中的中性形式平衡浓度Cw之比值:P=Co/Cw

因P值效大,常用lgP。非水相目前广泛采用溶剂性能近似生物膜、不吸收紫外光、可形成氢键及化学性质稳定的正辛醇。

分子结构的改变将对脂水分配系数发生显著影响。卤原子增大4~20倍,—CH2—增大2~4倍。以O代-CH2-,下降为1/5~1/20。羟基下降为1/5~1/150。脂氨基下降为1/2~1/100。

引入下列基团至脂烃化合物(R),其lgP的递降顺序大致为:

C6H5 > CH3 > Cl > R > -COOCH3 > -N(CH3)2 > OCH3 > COCH3 > NO2 > OH > NH2 > COOH > CONH2

引入下列基团至芳烃化合物(Ar),其lgP的递降顺序大致为:

C6H5 > C4H9 >> I > Cl > Ar > OCH3> NO2 ≥COOH > COCH3> CHO > OH > NHCOCH3> NH2 > CONH2 > SO2NH2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需通过血脑屏障,需较大的脂水分配系数。全身麻醉药和镇静催眠药的活性与lgP值有关。但脂水分配系数也有一定限度,即化合物也需有一定的水溶度,才能显示最好效用。

二、解离度对药效的影响

多数药物为弱酸或弱碱,在体液中部分解离,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分子型)同时存在。药物常以分子型通过生物膜,在膜内的水介质中解离成离子型,再起作用。因此药物需有适宜的解离度。离子型不易通过细胞膜,其原因是(1)水是极化分子,与离子间产生静电引力,进行水合,离子的水合作用使体积增大,并更易溶于水,难以通过脂质的细胞膜,(2)细胞膜是由带电荷的大分子层所组成(如蛋白质的组成部分氨基酸可解离为羧基负离子和铵基正离子),能排斥或吸附离子,将阻碍离子的运行。

弱酸或弱碱类药物在体液中解离后,离子与未解离分子的比率由解离指数pKa和介质的pH 决定。

酸类:pKa=pH + lg[RCOOH]/[RCOO-]

碱类:pKa=pH + lg[RN+H3]/[RNH2]

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的胃液中几乎不解离,呈分子型,易在胃中吸收。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第三节电子密度分布和官能团对药效的影响

酶的蛋白质立体结构的电子密度分布是不均匀的,药物分子的电子如相反地适合酶蛋白分子的电荷分布,则有利于相互结合,形成复合物。药物多在体液内解离成离子而起作用。由于药物离受体尚有一定距离时首先依靠电荷间的相互吸引而靠近,再经氢键、范德华力等相互结合。

机体蛋白质的等电点多在7以下,在生理情况下,多以阴离子的型式存在,与外界阳离子的引力强,与阴离子的作用较弱,因而具有强烈药理作用的药物大多是碱性物质或其盐类。微生物碱即显示强的药理作用或毒性;而苯甲酸等虽剂量较大,毒性也较低。

多数药物分子中,常有一个原子和多个电负性原子或基团相连,使其电子密度降低较多,带有较强部分正电荷,在分子中形成一个正电中心。能与受体的负电区域相互吸引,形成牢固的复合物,而产生药理效应。

在药物的构效关系研究中,从整体分子结构分析,可以认定显效结构、潜效结构、代谢易变部分和载体部分等等。一些特定基团的转换使整体分子结构发生变异,可影响与受体或酶的结合,于是发生激动剂变为拮抗剂,代谢物变为抗代谢物等。基团的改变又可改变理化性质,影响转运代谢,使生物活性也有改变。

一、烃基引入

引入烃基可增大脂溶性还因位阻增加稳定性。

二、卤素的作用

卤素的引入多增大脂溶性。但氟原子有些例外,引入芳香族化合物中,增大脂溶性;引入脂肪族化合物中,却降低脂溶性。

三、羟基和巯基的影响

引入羟基可增强与受体的结合力;或可形成氢键,使水溶性增加,生物活性也随之改变。取代在脂肪链上羟基,常使活性和毒性下降;取代在芳环上时,有利于和受体的碱性基团结合,则使活性和毒性均增高。当羟基酰化成酯或烃化成醚,其α活性多降低。巯基形成氢键的能力较羟基低,引入巯基时,对水溶性的影响小,脂溶性较相应的醇高,比醇易于吸收。

巯基易被氧化形成二硫键,二硫键也易被还原成巯基。巯基化合物又易与双键,主要与,α,β-不饱和酮加成。也易与金属离子生成硫醇盐,并可与一些酶的吡啶环生成复合物,因此对代谢的影响显著。

四、醚基和硫基的影响

醚中氧的孤电子对能吸引质子,有亲水性,烃基则有亲脂性,故醚类化合物能定向排列于脂水两相之间,易于通过生物膜。

氧和亚甲基为电子等排体,互相替换对生物活性影响不大。但氧的负电性如影响了分子近旁的正电性,则会对活性有一定影响。

硫醚易被氧化成亚砜和砜。砜为对称结构,使分子极性减小,脂溶性增大。亚砜则为较稳定的棱锥形结构,形成新的手性中心,可拆分对映异构体,硫氧键又使极性增大,一般使水溶性增大。

五、磺酸、羧酸和酯的影响

磺酸的水溶性和电离度很大,仅有磺酸基的化合物无生物活性。为了增加水溶性,有时引入磺酸基。

羧酸的水溶性和解离度较磺酸低。羧基成盐可增加水溶性,生物活性一般下降。但解离度小的羧基与受体的一定碱性基团结合,能增强生物活性。

一些氨基酸可主动转运通过生物膜,可利用氨基酸为载体,将一些活性结构部分和氨基酸拼合,形成转运规律近似于氨基酸的药物,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羧酸成酯,不能解离,脂溶性增大,易被吸收。酸基是电负性基团,易与受体的正电部分结合,其生物活性也较强。

六、酰胺的影响

肽为酰胺结构,酰胺能与生物大分子形成氢键,易与受体结合,常显示结构特异性。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多肽类的胰岛素、加压素等显示独特的生物活性。

酰胺和酯存在共轭,其立体形状均近似于平面结构,并为电负性基团,彼此是电子等排体。以酰胺代替酯,生物活性一般无大改变。

七、胺类的影响

胺具碱性,易与核酸或蛋白质的酸性基团发生作用。在生理环境下胺还易于形成铵离子,可与受体的负电部位静电相互作用。氮原子又参与氢键形成,易与多种受体部位结合。因此胺类可显示多种生物活性。一般伯胺的活性较高,仲胺次之叔胺最低。季铵易电离成稳定的铵离子,作用较强。但水溶性大,不易通过生物膜和血脑屏障,以致口服吸收不良,也无中枢作用。

第四节键合特性对药效的影响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可认为是药物和受体分子之间的物理相互作用(缔合)和化学反应(成键)所引起。一般要通过范德华力、氢键、疏水结合、电荷转移复合物、静电相互作用(离子偶极之间、偶极偶极之间和离子键)和共价键等形式。范德华力是在分子充分接近时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