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年话中日关系 (生)

合集下载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交往与合作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与变化。

从开始的敌对与矛盾,到后来的和解与友好,再到现今的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教训与启示。

一、战争与敌对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随着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中日两国开始接触并逐渐展开交往。

然而,由于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冲突的加剧,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战争与敌对的阶段。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遭受了惨重的战争损失,并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此后,中国陷入了国际秩序的改变与国民意识觉醒的深刻变革之中。

此时的中日关系出现了诸多尖锐的矛盾与冲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实施了侵华侵略政策,中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此时的中日关系达到了顶点,两国之间的仇视情绪空前高涨,关系陷入了冰点。

二、和解与友好阶段(战后至20世纪末)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局势的形成,中日两国开始意识到保持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

为了改善关系,双方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最终走向和解与友好的阶段。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佐藤权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

此次会晤为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对话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阶段(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关系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深化,互利互惠成为关系的核心。

经济领域是中日关系合作的重要方面。

双方加强了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推动了两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此外,人文交流的加深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中日关系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双方之间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敏感问题。

从甲午战争看中日钓鱼岛争端和中日关系

从甲午战争看中日钓鱼岛争端和中日关系

从甲午战争看中日钓鱼岛争端和中日关系1894年日本挑起的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它的酝酿为时已久,远在明治维新以前,就有人狂热地鼓吹侵略中国,然而,战争的结果却让中国和当时的列强都瞠目结舌,堂堂天朝上国居然如此不堪一击,败在了日本人手下,也因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现在110多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燃尽,然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争给我们的反思还很多很多。

标签:甲午战争;钓鱼岛;中日关系1894年日本挑起的甲午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现在110多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燃尽,然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争给我们的反思还很多很多。

甲午战争是日本发动的,它的酝酿为时已久,远在明治维新以前,就有人狂热地鼓吹侵略中国,而吉田松因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他主张:“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当开拓虾夷。

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吉田是日本非常有声望的一个思想家,木户孝允,伊藤博文等都是他的门徒,他的想法,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明治维新后一些领导人的想法。

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奠定了大陆政策,大臣田中义一在奏折中说:“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

”如果说这些议论还是一个“蓝图”,到了1887年就非常具体了。

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

7年后,日本正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路线图发动侵略战争,并几乎达到了全部目的。

朝鲜的东学党起义是甲午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朝鲜政府请求当时的清政府派兵支援朝鲜实为理所当然,因为当时的朝鲜和清政府存在朝贡关系,而日本却“以邻邦之谊派兵予以平定”[1]12,而这只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借口,因为日本其实是要维持中日两国在朝鲜的权利(军事)均衡[1]13。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关系的历史源流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关系的历史源流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关系的历史源流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中日战争中的第一次战争。

这次战争是由于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引起的。

本文将从中日两国的历史源流入手,探讨甲午战争的根源和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一、中日两国历史源流(一)中华文化传播到日本公元4世纪,中国的中原文明开始向东传播到日本。

日本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大量引进中国的文化、技术和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汉字和佛教。

这些元素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字的传播方面,中文成为了日本的官方语言。

日本的书法和绘画技艺也深受中国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为日本社会的律令制度和哲学思想提供了新的资源。

这对于日本文化的发展和演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在近代,日本逐渐走向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展了“西化”的改革,学习了欧洲的政治、经济等现代化制度,从而成为了一支强大的国家。

此后,日本不断向外扩张,统一琉球、侵略朝鲜半岛、侵略中国台湾、侵略中国东北和台湾等地。

在对中国的侵略中,日本采取了各种强制手段,包括强征折纳、迫害中国人、劫持人质等等。

这些行为让中国成为了日本的“殖民地”,中国的资源及人民都被中日两国的政治和经济短暂tethered。

(三)甲午战争成为中日矛盾的导火索甲午战争的发生,是中日两国的矛盾逐渐升级的结果。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的政治经济系统越来越腐败,而日本则在不断地扩展领土和势力范围,两国之间的战争背景逐渐形成。

在甲午战争之前,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化。

一方面,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越来越明显,对中国的领土和经济进行瓜分。

另一方面,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系统越来越崩溃。

这导致了甲午战争的爆发,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让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得到了更多的权力和人口。

二、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一)清廷内部的政治腐败在清朝的晚期,政治腐败越来越严重。

清朝的朝廷和官员们贪污腐败,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民众的不满。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华夏教育资源库中日关系1、日本两次大规模的侵华:(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通过签订《马关条约》,割占辽东半岛和台湾;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北京大肆抢劫,并获得大量赔款;1915年乘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山东和青岛,取得了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霸占东三省,并建立伪满洲国,实行殖民统治;又先后发动“一二八”事变和制造华北事变,中华民族危机加深;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在政治上进行殖民统治,经济上进行殖民掠夺,思想文化上实行愚民同化政策。

2、23年的冷战对立:(1949年~1972年)二战后美军以“盟军”名义,对日单独占领,东京审判对一些战犯免于起诉,保留了天皇制。

企图利用日本控制东亚,遏制共产主义。

日本在美国的操纵和支持下,大力发展经济。

在对华问题上,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3、30多年友好和平交往:(1972年至今)1972年田中角荣首相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一阶段中,因日本在历史遗留问题上不能正确对待,20世纪90年代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目前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

随着经济大国地位确立,日本要求在政治、军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4,威胁和平发展的因素:日本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右翼势力撰改教科书,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例题解析近年来,美、日等国一些政客一再散布“中国成胁论’’,丑化中国形象,阻挠本国企业与中国的经济技术合作,甚至通过施压破坏别国与中国的合作。

请从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中华民族特点两个角度说明我国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

(1)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道路;(1)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之一,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一)近代中日关系以日本侵华为主要特征1.1894年—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制造旅顺大屠杀,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2.1900年加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巴黎和会上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继承。

4.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局部侵华,占领中国东北三省立伪满洲国,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

5.1937年发动卢沟桥事变,挑起全面侵华战争,制造南京大屠杀,全国性考日战争从此爆发,1945年中国人民去的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新中国成立后1.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中日处于冷战对抗状态2.191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变化的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美关系的推动,中国重返联合国3.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不能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及钓鱼岛问题,台湾问题中日关系一波三折。

4.中日友好关系的建立与发展有何重大意义对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着重大的意义。

5.如何认识中日关系?我国应怎么做?中日两国菏泽两利斗则两害,两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1)不断增强综合国力雨经济实力(2)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同时对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保持高度警惕二.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1.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1)萌芽(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

(2)初步形成(17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3)最终形成(19世界末20世纪初)重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为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形成,最终引发一战。

2.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1)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背景: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发生重要变化,美日崛起英法削弱形成:1919—1922年通过召开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等形成凡尔赛体系,召开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形成华盛顿体系作用: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的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的矛盾,所以这一体系不能长期维持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结束:1939年二战爆发对中国的影响:巴黎和会上中国的正义要求遭到拒绝,而且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交给日本继承(引发五四运动),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

历史中日关系--甲午

历史中日关系--甲午

A、卢沟桥事变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3、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D ) ①铭记胜利和光荣,勿忘牺牲和耻辱。以史为鉴,自立自强 ②我们要以希特勒为榜样,走民族复仇之路 ③告诉世界:必须维护和平、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
• 古代日本: • 646年 大化改新 第一次腾飞 • 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 近代日本: • 1868年 明治维新 第二次腾飞 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亚洲唯一强国 • 二战后的日本: • 20世纪70年代 第三次腾飞 •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 启示: ①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②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 ③制定适合本国的经济政策
日 本 崛 起 的 原 因 内因: ①战后的非军事化政策 ②制定恰当的政策
③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
外因: 美国的扶持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在曲折中前进,改革开放后,迅速崛 起……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 声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然而 中日关系
发展很不顺利……
日本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
(2)分析材料二,用史实说明①处的英德关系是怎样的?造成其关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处告诉世界,中国绝不会重复哪一战争的历史? ③处为什么提出“日本要以二战后的德 国作榜样”?
英德分别是协约国、同盟国成员,根本对立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甲午中日战争 二战后,德国认真反思战争罪行,走和平发展之路,赢得世界和邻国的谅解, 日本美化侵略,掩盖战争罪行,伤害邻国和世界人民的感情。
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如答清政府的腐朽,闭关锁国政策等具体表现即可); 日本“和同开珎”钱 唐招提寺内鉴真塑像 日本使团赴欧洲考察 列强的侵略等。(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A C D B 材料二:到了近代,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反动侵略战争,两国友好关系受到严重 破坏。这段不幸的历史给中华民族造成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深受其害。 ——节选自《胡锦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两国的未来发展方向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两国的未来发展方向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两国的未来发展方向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与日本的一场重大历史事件。

自那以后,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两国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日趋接近,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该方向。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近年来,中日之间的贸易、投资、人员往来等合作日趋密切。

双方的经济合作是两国关系中最为重要的方面。

截至2019年,日本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此外,两国经济互补性较强,相互投资也逐渐增加。

中国吸引了大量日本企业的投资,而日本也开始着手扩大在中国的投资。

然而,中日之间仍存在一些争议。

最为显著的是领土争端及历史问题,如钓鱼岛、南海、南京大屠杀等。

这些争议给两国关系带来了压力,也对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

此外,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日关系造成了干扰。

二、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1. 加强互信和合作中日之间需要采取更多措施加强互信和合作。

双方需要通过多渠道交流,增加了解和理解,消除误解和不信任。

此外,双方还可以推动在互联互通、地方交流、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更多合作,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

2. 展开更多的战略合作中日两国可以在更多领域展开战略合作。

双方可以加强在环境保护、能源、医疗卫生、科技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以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此外,双方也可以在地区安全、对朝统一等问题上合作,共同推动地区稳定和发展。

3. 应对共同挑战中日两国需要面对的共同挑战包括疫情、气候变化、经济不景气等。

双方可以通过加强信息共享、协同应对、合力创新等手段加强合作,推动共同应对这些挑战。

在这过程中,中日两国可以互相学习,借鉴对方的经验和做法。

4. 公正处理历史问题历史问题是中日两国关系最敏感、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要想发展长期稳定的中日关系,两国需要公正处理历史问题。

双方应当以客观、公正的态度面对历史,理性地进行对话和协商,找到解决历史问题的途径,以此为基础共同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

从甲午战争看中日关系

从甲午战争看中日关系

从甲午战争看中日关系110511722关旭东一、摘要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发展史,自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后,各方列强纷至沓来。

而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我们的邻国日本。

在中日发展中,近代史这一块,是中日关系转变的一个转折点。

本文从甲午中日战争来浅谈中日关系的发展。

二、关键字甲午中日战争,近代史,中日关系,转折点三、正文1、背景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

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

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2、过程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

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

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

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材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

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

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

”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

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

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

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大量流出,国势颓微。

甲午战争中日关系原始材料

甲午战争中日关系原始材料

甲午战争中日关系原始材料中日关系英国赫德“日本是根本没有正义可言的,除非借口代别人抱打不平而自己捡便宜也可以算作正义。

正义完全在中国方面。

我不信单靠正义可以成事,正像我单拿一根筷子不能吃饭那样,我们必须要用两根筷子――实力。

但是中国人却以为自己有充分的正义,并且希望能够以它来制服日本的铁拳,这想法未免太天真了。

――《赫德给金登干的信》,《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78页。

李鸿章的家族背景北洋现有镇远、定远铁甲两艘,济远、致远、靖远、轻远、来远快船五艘,均系购自外洋;平远快船一艘,造自闽厂。

前奏所云战舰,即指此八艘而言。

此外超勇、扬威两船,均系旧式;四镇蚊炮船,仅系守口;威远、康济、敏捷三船,专备教练学生;利运一船专备转运粮械。

如战舰所配员弁,机轮、枪炮各有专司。

历考西洋海军规制,但以船之新旧、炮之大小迟速分强弱,不以人数多寡为较量。

自光绪十四年后,并未添购一船;操演虽动,战舰过少。

沿海陆军,除胶州台工未始成外,山东威海卫则绥巩军八营,奉天大连湾则铭军十营,旅顺口则四川提镇宋庆毅军八营、又亲庆军六营,山东烟台择嵩武军四营,直隶北塘口仁字两营,大沽口炮队六百七十名:臣前折所谓分布直东奉三省海口把守炮台合计两万人者指此。

其分驻天津青县之盛军马步十六营,军粮城之铭军马队两营,皆填扎后路,以备畿府游击策应之师。

至于绿营兵丁,疲弱已久,自前督臣曾国藩及臣创办练军,渐收实用。

无如直隶地面辽阔,与东、奉、晋、豫接壤,北界多伦、围场,皆盗贼出没之区,经年扼要巡防,备多力分,断难抽调远役。

--《中日战争》,中国现代史系列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二卷,583-584页,这也是李鸿章避免战争、追求和平的根源马关议和负责马关和谈的主要代表是雅曼总理兼内政部部长张银环和湖南省省长邵友连。

并聘请了美国法律顾问科斯塔。

1895年1月30日,日方表现出蔑视甚至故意羞辱的态度,使清朝官员感到尴尬和愤怒。

[宝典]_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的发展du

[宝典]_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的发展du

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的发展摘要:中日两国有着两千余年的交往历史,一直以来两国人民与亚洲各国人民一起创造着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

在中日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成为亚洲矛盾的焦点。

此后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由于国家利益与竞争因素,中日关系始终处于微妙状态,但中国政府始终把发展中日友好关系作为长期国策,这不但有利于中国对外关系与经济的发展,也有助于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关键字:侵略经济合作对外关系利益一中日关系紧张的开始甲午战争是中日关系危机的导火索。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急需从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并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都带有现代意义的对外战争,主要标志就是海军的出场和角逐。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马关条约》的签订,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

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已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它们不仅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而且加强了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企图瓜分中国的领土,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至此,中日关系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无论是经济还是制度等方面,都被日本所操纵。

然而,此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使中华民族逐渐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这也为中日关系的深入矛盾化埋下了祸根。

自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经历西方发达国家的殖民侵略战争,大大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与整体抗战水平,虽然此时中国共产党已经诞生,然而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接二连三的侵略与剥削。

1937年,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两国的关系宣告完全破裂。

日本对中国上演的一幕幕恶行,使中国人民越发团结在一起,国共两党合作一致对外。

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_图文

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_图文

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考点梳理】(1)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④增辟通商口岸等。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4)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并制造了南京大屠杀;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屡败的局面;洗涮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感悟】一.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曾经发动了哪两次侵华战争?中国在这两次战争中一胜一败,试简要分析这两种不同结局的原因。

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

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妥协退让,经济和军事落后,而日本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和军事力量强大,蓄谋已久。

2.抗日战争:(1)结果:1937 -1945年抗日战争:中国胜利。

(2)原因:①国共两党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

②中共坚持敌后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③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牵制了日本进攻。

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支持。

二.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或目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日本不能正视侵华历史。

如: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以及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的归属问题等;三.如何正确处理目前的中日关系?(或对中日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关系的修复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关系的修复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关系的修复甲午中日战争于1894年爆发,是中日两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败北,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导致了中日关系的恶化。

然而,历史无法重来,我们只能把目光投向未来。

在日本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历史背景下,中日关系的修复虽然困难,但必须为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健康发展而努力。

甲午战争后,中日两国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日本借口中国的慢性政治危机和经济不发达,大力发展军储和实力,不断地向中国发出威胁。

直到1937年,日本占领了中国大片土地,开始了长达8年的侵华战争。

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和痛苦。

然而,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和各方面力量的调整,中日两国已经开始了修复关系的进程。

首先,两国领导人都表达了愿意向前看的态度。

中国领导人一再表达了对日本人民的友好和对和解的需求。

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表示,将重视历史问题,进一步深化与中国的经济和人文交流。

其次,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关系也在不断深化,为两国人民的和平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中国发展经济的速度越来越快,日本走出了经济萧条期,两国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加。

中日两国在互联网、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也日益密切,这对于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交流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两国之间政治关系的改善是修复中日关系的关键。

日本一直没有正视自己在二战中所犯下的错误以及向受害国家民众做出的不公义行为,多次对中国提出的有关二战的遗留问题不予回应。

但近年来,日本对历史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的态度发生变化。

日本政府和社会团体日益意识到历史问题的严峻性,掀起了一股正视历史的浪潮。

中国政府也表示,只要日本能够真正承认历史问题,并朝着回归正常的国际道义,中日关系便有望走向正常化。

总之,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是由历史、现实、未来三个层面构成的。

历史应引以为鉴,未来应展望前景。

未来只有通过大力的合作、交流和理解,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得到修复和提高。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九 中日关系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九 中日关系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十九中日关系【知识整合】一、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中日关系(一)两汉时期:1、西汉:汉武帝时,日本有30多个小国与汉朝来往2、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谴使来汉,光武帝赐赠“汉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在汉代传入日本(二)隋唐时期1、全方位交往:派谴使节和留学生、仿照唐制、学习建筑、教授儒教、贸易往来2、著名人物:日—吉备真备;中—鉴真(三)明清时期明: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俞大猷领导抗倭斗争清:闭关锁国,中日交往基本断绝二、中国近代历史时期的中日关系1、清政府统治时期(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2)1900—1901年,加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1904—1905年,日俄战争特点:日本逐渐成为侵华主凶,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1914年,入侵中国某某(2)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3)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日本迫于中国人民的斗争以及英美等国压力,将某某归还给中国。

特点:日本与美国争夺,逐渐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3、某某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1931年,九一八事变(2)1935年,华北事变(3)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侵华(4)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特点: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最终失败三、现当代史上的中日关系1、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仇视中国,中日关系处于“冷战”对立时期2、20世纪70年代: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中日关系进入和平友好交往时期。

3、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一波三折。

21世纪初中日关系在友好合作与竞争摩擦并存情况下发展。

【重点突破】一、中日关系的演变1、和平友好交往时期从秦汉到隋唐,中日关系始终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流,两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中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友好交往。

2、日本侵华时期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国力强盛,对中国不断采取了野蛮的侵略战争,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妄图把中国变为日本的殖民地,给中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抹平的创伤;中国人民不断进行抗日斗争,并在1945年取得最终胜利。

甲午中日战争及中日关系

甲午中日战争及中日关系

甲午中日战争一、背景1.日本:急于扩张,制定大陆政策――必然性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国力逐渐增强。

于改革不彻底,日本仍保留着浓厚的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生产发展受到阻碍,加上劳动人民的反抗,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统治者强烈要求对外侵略扩张,企图从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实质上是日本旨在侵略中国和世界的政策。

2.中国:统治更加腐败,避战求和――可能性3.列强默许、支持、纵容的态度――催化剂4.朝鲜:1894年,爆发东学党起义――导火线二、甲午战争前中日两国概况比较三、过程四.结果――清政府失败,签订《马关条约》1.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五、影响1.中华民族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⑴甲午战后,中国国势艰危,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⑵甲午战争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无能,日本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西方列强,战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2.中国社会发生变革⑴清政府被迫改革,首先进行军事改革。

⑵中国社会各阶层以不同形式展开救亡图存的斗争:清政府:进行军事改革维新派:戊戌变法革命派:暴力推翻清政府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3.列强在远东矛盾尖锐俄国为在中国东北扩张势力,纠和德国、法国“干涉还辽”。

思考:1.失败原因2.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教训: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落后就要挨打。

启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四.三国干涉还辽1.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损害了俄、德、法在华的侵略权益。

①沙皇俄国早已企图霸占中国东北,日本占领辽东半岛侵害了俄国的利益,直接构成对俄国独霸东北的威胁,影响其在太平洋的霸权,俄国成为三国干涉还辽的策划者。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化。

以下是对这一历程的全面回答: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殖民主义的威胁。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给予日本更多的权益。

这一事件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中国民众对日本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抵制情绪。

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日本开始追求帝国主义扩张,对中国进行侵略。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并建立了伪满洲国。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侵略。

这一时期,中日关系达到了历史的低点,两国之间的敌对和矛盾加剧。

二战结束后,日本在战败后接受了盟军的占领和改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2年,日本与盟军签订《日本国与盟军占领军订立的和平条约》,结束了占领时期。

随后,中日两国于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互相承认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然而,中日关系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再度紧张,主要是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等敏感问题的影响。

其中,对日本军国主义历史的认识和争议引发了中日之间的紧张局势。

此外,中国大陆和台湾问题也对中日关系产生了影响,特别是日本与台湾的关系。

199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双方开始加强经贸合作,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额逐年增加,日本对华投资也显著增加。

此外,人文交流和旅游合作也得到了推动,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然而,尽管有积极的发展,中日关系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领土争端、历史问题、军事安全等仍然是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尤其是钓鱼岛(中国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的争议,经常导致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总体而言,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战争、敌对、和解、合作等多个阶段。

双方在经济、文化、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加深,但仍然存在一些敏感问题需要妥善处理。

中日关系 (1)

中日关系 (1)

从局 部侵 华到 全面 侵华。 阴谋 破产
知识梳理
三、现当代史上的中日关系
1、冷战对立:(1949-1972年) ——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2、和平友好交往(1972年至今)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日关系一波 三折
合作探究:
考考你的分析总结能力:
2.2017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72周年,纪念 这段历史,可以使我们回忆起战争给中国人民、亚洲 人民以至日本人民带来的苦难。拼死厮杀的战场已经 沧海桑田,苦难的伤口只在阴天隐隐作疼。当我们用 一个民族的诚意铸剑为犁,一衣带水的邻国却在往伤 口上撒盐:靖国神社、教科书、钓鱼岛、潜在的核大 国,昨日的侵略与今日的扩张,我们不能遗忘!请你 以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结合你所学所知的历史知识, 给日本中学生写一封信,劝戒他们“历史不容忘却”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古代、近代中日关系如何? 你能说说其中原因吗?
分析归纳
古代中日关系:和平友好交往是主 流。 古代中国国家实力的强大,先进的 科技文化对日本发展产生了重大影 响。 近代中日关系:战争 日本明治维新后强大,推行侵略扩张, 中国政府的腐败落后。中日关系恶化 1972年建交后:和平友好交往是主流, 但在历史遗留问题上日本不能正确对 待。“摩擦中求发展”
我们青少年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忘国耻, 居安思危、奋发图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 的现代化强国。
回眸中考:
难题真的没什么!
1(山东)日本的大化改新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下列关于大化改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参照了中国隋唐的政治经济制度 B 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政治改革 C 为日本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D 体现了日本民族善于学习的特点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关系的历史和未来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关系的历史和未来

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关系的历史和未来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之间历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发生于1894年至1895年,其影响深远。

这场战争是中日两国之间最早的一次战争,并且也是影响两国关系最大的一次事件之一。

一、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在19世纪末,随着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和割地赔款等不断的侵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下降。

而日本作为一个东亚国家,通过学习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吸收与进步,迅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亚洲国家和强国。

两国之间的实力和地位的确存在巨大的差距。

1894年,日本企图利用朝鲜王朝内部的矛盾,对中国实行进攻,从而一举消除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势力。

尽管当时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实力,但是在欠缺科技和经验方面明显劣于日本。

加之当时朝鲜王朝内部有利于日本的因素,日本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在朝鲜半岛,对中国的侵略随后也得以实现。

二、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的进展1894年,日本向中国宣战。

由于中国在经济、军队实力、外交等方面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其在战场上处于劣势的地位,因此,日本在甲午中荐战争中的战斗很快就占据了上风。

而当时的中国政府内部更是存在矛盾,国内的政治不稳定也使中国在战争中的敌对形势更加严峻。

两国在海战和陆战中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激烈的较量,而中国的失利也是很快就展现。

陆地上,中国军队在黄海和渤海的海战中失利,更是在与日本的天津战役中被日本军队大败的尴尬下垂头丧气。

海上的战争同样惨烈,中国的营口、威海卫、旅顺等港口均被日军夺取,中国卫国战争进入了关键期,失利纪状时也与历史的胜利曾经有很大的区别。

而最终,屈服于日本的压力,中国不得不在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了辛丑条约。

中国也因为这场战争而失去了对朝鲜和台湾两个重要的地区的控制,对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影响较为深远。

三、中日两国关系经过甲午中日战争的变化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了中国的清朝统治,揭开了中国未来百年尤其是20世纪的前奏。

而对于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战争带来的影响也是长期存在的。

首先,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了中国的“闭关锁国”时期,中国开始面向外部世界,并逐渐与其他国家建立了一系列的经贸和外交关系。

甲午战争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甲午战争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甲午战争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刘颖041301018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古时,中国是日本学习的对象,但当时中国人自诩为天朝上国,对日本是瞧不起的。

最早有唐朝,日本就向唐朝派遣唐使,日本向唐朝学习律令制、汉字等文化,学习到的这些知识促进了日本的急速发展。

明末的中国虽已衰败,在1592年至1599年还能派出10万大军跨过鸭绿江,联合朝鲜取得抗倭援朝的胜利。

这一胜利遏制了日本的侵华野心,赢得中国东邻半岛近300年的稳定。

不得不承认日本是个很善于学习的民族,在向近代社会迈进的过程中,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学习西方使其国家实力极速强大,随着日本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它急需寻求国外市场,邻近的中国成了它觊觎的对象,于是日本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在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之际,日本国民更多的是不理解。

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作为学生的日本,要对自己的老师大动刀戈,对于战争的结果,日本人也没抱有期望会胜过中国。

然而令世人震惊的是1894年的中日战争,竟然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

战争从1894年7月25日持续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两国签订《马关条约》,这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日两国关系的转折点,改变了中日两方发展轨迹,甚至影响到今天的中日关系。

日本打败中国后,日本人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从谦卑膨胀成傲慢自大。

清末时日本对华称“清国”,甲午战后东洋三岛上却以“猪尾巴”作为称呼中国人的绰号。

华侨男子或中国留学生上街,日本小孩往往放肆地在后面用手扯辫子,口中还喊:“清国奴”。

在甲午战前,在日华人相当地受欢迎,在横滨卖衣服的来自中国的人,可比在横滨卖药的来自富山的日本人更受优待。

”然而战中,“各地上演的甲午战争剧目里,扮演中国士兵的日本舞台剧演员一登场,就有观众向其扔花生壳和桔子皮,有的演员忍无可忍,甚至在舞台上对着观众大喊,“我们也是满怀爱国心的日本人。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男人都剪去辫子,日本人不再称“清国”,不呼正式国号而只用“支那”一词。

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

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

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作者:彭凤林来源:《文存阅刊》2019年第03期摘要: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成为影响中日乃至世界的重要事件,在近代史发展中影响深远,对中日两国关系和未来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的伤痛时刻刺痛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时刻警示着整个民族吸取教训,勇往直前。

本文从历史角度出发,全面讨论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及过程,探讨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旨在警醒后人铭记历史,不要将历史重蹈覆辙。

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背景;过程;中日关系一个人很难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但是却很容易叫醒一个熟睡的人。

1894年,在当时的清政府还在沉睡之时,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却惊醒了这个沉睡中的国度,这场巨大的历史灾难,让无数中华儿女对天朝的神威表示怀疑,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深远的创伤。

虽然这场历史灾难已经过去一百余年,但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首那段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深度探讨这场灾难的始终,讨论这段历史对中日两国关系的深远影响,对于警示后人铭记历史,借史知今意义非凡。

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1.1日本方面通观国内外史学研究学者对甲午中日战争历史背景的说法,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日本资本主义扩张的需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日本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由于当时日本明治政府推行的政权是代表当时大资本主义和地主阶级利益的立宪君主制政权,日本国内政商不断扩展资本,进行产品的垄断,使得日本国内资本急剧扩增,使其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其次,不断拓展对外贸易成为甲午中日战争的真正原因,当时日本国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对产品资源和销售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日本国内资源相对匮乏,经济市场相对狭隘,因此,通过开拓中国和朝鲜资源市场成为维持日本资产阶级政商的核心渠道,也为战争的爆发埋下层层隐患;最后,日本经济政治危机成为甲午中日战争的直接因素,1890年,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发生经济危机,日本国内农业生产欠收,国内资源和市场进一步紧缩,严重影响了日本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而对日本明治政府政治阶级产生不良影响,党政内部矛盾重重,对外扩张和发动战争成为日本政治集团解决当时问题的主要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午年话中日关系(生)同学们,知道今年属什么吗?马年,午属马,今年是甲午年。

我们的甲子纪年是六十年为一循环。

现在考大家一个问题:在2013年最后一天的记者招待会上,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120年前的中国了,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捍卫自己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那从今年算,120年前是什么年呢?我们知道华春莹为什么讲这段话吗?那是因为历史上曾经有过著名的中日甲午战争,那次战争,是日本第一次以国运相赌(以国家命运做赌注)的战争。

也就是说赌赢了,他们国就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赌输了,也就将一蹶不振。

但最后的结局是中国惨败。

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迫割地赔款。

从此,他们国家越来越强大,我们清王朝越来越走向衰落。

120年前的那个甲午年给我们留下了永久的创伤,但对日本来说却是无比的荣耀。

在2014年2月,在中国两会期间批评日本的对外政策时,日本媒体称若两国决战海上,日本可利用海空优势,在开战几小时内击沉“辽宁舰”,甚至狂言再现“甲午荣光”。

120年前的那个甲午、使清王朝走向穷途末路的那个甲午、日本叫嚣要荣光的那个甲午。

今年又逢甲午,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今天的“甲午年话中日”。

一、探渊源,中日古代关系要说中日关系,我们就从久远的历史的开始,首先去探循历史的上中日渊源。

古代的中日关系,我从四个阶段来说:(1)东汉以前(火种与土著)古代的日本发展较中国为缓慢。

日本本土人出现人类出现时间较我们晚。

日本文明起步也较我们晚。

日本原是个岛国,可是其土著民族并不发达。

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大陆移民带来的新技术影响下,生产力逐步发展逐渐行成小的王国和势力。

我们听说过徐福的故事吗?徐福东渡,给落后的日本带去了文明的火种。

(徐福的故事:日本人认为徐福在日本的纪州熊野的新宫(今和歌山县新宫市)登陆,当地还有徐福墓和徐福神社,每年11月28日是祭祀徐福的日子。

在日本徐福的传说中,日本人认为徐福带来了童男童女、百工、谷种、农具、药物及生产技术和医术,对日本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尊徐福为“司农耕神”和“司药神”。

)(2)东汉到南北朝(天朝和蛮夷)这一时期日本多次入朝进贡中国,请求册封,来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

东汉光武时册封日本一小国为“汉倭奴国”并赐给他们国王金印。

(3)隋唐时期(老师和学生)这一时期日本却不再求取和接受册封,而是多次派遣隋(唐)使和许多留学生及留学憎,来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由于不喜欢倭这个蔑称,日本的名字便是在这时应运而生。

(4)唐末到近代以前(卫士与强盗)唐末,随着唐王朝的衰弱,而日本也不再做谦虚的小学生。

看到中国富裕,他们就与中国进行商船通商,中国物产丰盈,不屑与他们通商,他们的海盗(倭寇)就常来骚扰我国边境。

他们是强盗,我们就有卫士。

我们的戚继光和俞大猷领导军队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

在台州,我们的英雄戚继光创设鸳鸯阵,九战九捷,把这些倭寇赶出了中国。

纵观古代。

古代的日本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以和为主,中国对日本的影响也很大。

(看图)特别是唐朝时,日本学习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改新,即日本有名的大化改新。

这是一次仿照唐代官制,全面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它把日本社会从原来的奴隶社会推进到法制完备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

(经济上赋税制度)看图(中国对日本文化生活的影响)二、探渊源、近代的中日关系。

古代中国以其先进臣服着日本,所以中日关系也以和为主,但到了近代,由于中国在世界上的日渐衰落,中国处于挨打的局面,中日关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再让我们一块去探源近代的中日关系。

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鱼肉和倭刀的关系。

近代中日关系,我们先从一副漫画开始。

看图,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是的,日本也和我们中国一样,在近代开端,也有着同样的一段屈辱史,在我们中国在英法美俄侵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被迫开国时,日本也遭受了美国的侵略,1854年,日美《神奈川条约》,被迫开国。

使日本由羊儿变狼的事件就是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

这次改革学得全面,学得彻底。

我们也不由得不赞叹日本会学。

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它脱亚入欧,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与国内资源的匮乏、市场的狭小相背,但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

而地大物博的中国也就成了它虎视眈眈的对象。

它对中国发动了一次次的战争。

战争也就成了近代中日关系的主流。

(看屏幕)台湾战争(1874年)在攻打台湾的时候,遭到台湾当地居民高山族的顽强抵抗,加上士兵水土不服也得了很多病,实际上中国也派出军队到台湾,但是最后这个事情怎么结束的呢?还是通过清朝和日本的谈判,签了《北京专条》。

这里边没有说赔偿日本多少钱,实际上是给了日本50万两白银。

当时清政府为了面子不讲是赔偿,讲的是抚恤和道路的修整费。

西方一个评论家讲这个对中国的影响是极大的,他讲:“这里有一个不愿意战争,但愿意赔款的富有帝国。

”此后日本就觉得中国是软弱可欺的。

甲午中日战争及影响(1894—1895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1900年)派出的人数最多2.2万2人日俄战争(1905年)以中国为主战场。

辽阳一带30万居民无家可归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对德作战为名,入侵山东。

占领济南、青岛。

(1914—1918年)1915年,趁袁世凯称帝,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日本侵华(抗日)战争(1937—1945)现在很多人主张时间为1931到1945年14年抗战。

这些战争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

也是这两次战争产生了很多的遗留问题。

三、甲午中日战争:在我们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中,是谁让中国失去整个民族最后一点尊严?是谁让中国失去领先崛起的机遇?不是英国,不是美国,也不是俄国,它就是日本。

而导致我们尊严丧尽是就是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背景1、这是一次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为了扩张,参谋本部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

2、这是一次日本准备充足的战争。

其实甲午前9年,中国的军事实力其实并不弱。

我们在日本进行明治维新前,我们也进行了“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中国不但建立了自己的军械所、造船厂,还从国外购进了一批先进的军舰。

“定远”“镇远”堪称当时世界领先、远东一流。

我们的北洋舰队被称为远东第一舰,还曾打败了法国的入侵者。

正因为这样,清开始得意轻敌。

我国当时实力最强的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钱干什么去了呢?慈禧太后为了准备她在1894年的六十寿诞,将这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供自己“颐养天年”了。

就在这段时间,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自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

这样一来,在近甲午战争的最后几年了,日本就超过了中国,而中国人当时还没意识到。

更严重的是军队里,军事思想落后,军纪差,士兵缺乏训练。

在真枪实弹的战场上,日舰火炮命中率高出北洋舰队9倍以上。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发射的炮弹有的弹药“实有土沙、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

3、这还是日本一次全民的战争。

日本政府充分认识到,动员全民参战,是取得战争胜利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所以他们的军部和思想界为迎合战争,从学校到社会,各种机构以各种形式进行战争宣传。

进行军国主义思想教育。

不光大人,就是小孩也意识到这是一场关系到国家命运的战争,赢了,就可能成为世界强国,输了,则会一蹶不振。

所以大家都投身到这次战争中来,士兵奋勇作战,百姓积极支持:不说别的,就在战争的募捐款上,日本从政要到普通百姓,哪怕是娼妓都积极捐款。

日本娼妓捐的就相当于战争中清政府户部支出的,战争爆发时,中日同期筹集军费的比例约为1∶10。

(二)、战争的发起。

1、日本做好了准备,也就是说火药桶已准备了,就等一根导火索。

这还真给他们找着了,1894年,朝鲜爆发人民起义,朝鲜政府军节节败退,被迫向清朝乞援。

日本认为发动战争的时机已至,诱使清朝出兵朝鲜。

同时日本也出兵朝鲜。

朝鲜起义很快就平定了,但朝鲜要双方撤兵时,日本不但不撤还拖住了中国。

并寻机发动战争。

1894年7月25日(农历甲午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2、战争经过:(1)、陆上战役。

日本先攻打朝鲜都城平壤的清军,主帅叶志超(愚蠢)的指挥失误、临阵胆逃跑(贪生怕死)而失利,(朝鲜的日本扶植的傀儡还帮送情报)并下令全军撤退。

日本便在清兵的退路上设下埋伏。

当天雨夜,撤退的清军中伏,阵脚大乱,死亡近2000人,被俘500余人。

平壤之战以清军大败告终。

以后6天中,清军狂奔五百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于21日渡鸭绿江回国。

日军一路高歌猛进,占领朝鲜全境。

并打过鸭绿江,在这当中,我们的清朝守军是怎么样的呢?清内部斗志不坚,除了少数真正抵抗外,大多数投降,加之慈禧想做60大寿,想快点求和结束战争,所以一些主和派大肆进行投降活动,军队内部不齐心,不服从安排等原因。

所以日本是一路比较顺利一直打到旅顺,不久就攻下号称“东亚第一要塞”的旅顺,并在此大屠杀。

4天屠城,死难者高达2万,只留下埋尸的36人。

这也是不抵抗带来的悲哀。

(2)、海上战役。

黄海海战平壤陷落的第三天,日本联合舰队终于在鸭绿江口大东沟附近的黄海海面挑起—场激烈的海战,这是甲午战争中继丰岛海战后第二次海战,也是中日双方海军一次主力决战。

如果说陆地上的战役是败于内部消极作战、将领的贪生怕死、军队的纪律不严等原因的话,在这次海战中,涌现了不少英雄事迹:丁汝昌在作为总指挥,被敌舰打伤后拒绝入内,仍坐在船舱外指挥,鼓舞士气。

致远号管带邓巨昌在船受重创时,指挥开足马力欲与敌舰同归于尽,可惜中途被鱼雷击中。

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海战的结果:北洋舰队损失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